荆楚文化酒店 荆楚文化旅游

1. 荆楚文化旅游

中国古代古九州之一 ,以原境内蜿蜒高耸的荆山而得名。荆是古代楚国的别称,因楚曾建国于荆山,故古时荆、楚通用。

荆州,在荆山﹑衡山之间。《禹贡》:荆及衡阳惟荆州。荆山在今湖北南漳县。荆州大体相当于今湖北一带,由荆山之下直到衡山(大别山)之南。荆州汉朝为十三刺史部之一,范围扩大。辖境相当于湘鄂二省及豫桂黔粤一部分;汉末以后辖境又逐渐减小。东晋定治江陵,为当时及南朝长江中游重镇。

楚就是楚国,汉朝时期的封国,在两汉历史上共存在220年。西汉时,刘邦徙故齐王韩信封为楚王。

荆、楚是不同时期的不同称谓,随着时代的变迁,到今天演变成湖北的代称或别称。

中国古时的九州顺序分别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

2. 荆楚文化旅游投资有限公司

建议先登宾阳楼(售票处门口),然后有三种选择:1)坐环古城观光车,可以绕古城墙一周,中间有关羽祠和关帝庙停靠,可以下车浏览。2)体力好的,建议从东门城墙外围的护城河,往老南门方向步行,风景很好,3月中下旬,城墙边一路的樱花非常漂亮。或者从宾阳楼沿着城墙外围往小北门走,途径明月公园,风景非常漂亮。想要更特别的体验,爱好跑步的,那就绕城墙一周,跑一圈,肯定终身难忘。3)体力一般的, 建议扫个共享电动车,从东门-老南门,或者东门-小北门骑行

体验古城的市井生活,能骑一圈,边走,边玩,那是最好的。城墙外环不好走的地方,就进城墙里面的内环到,绿树成阴,会经过三国公园的一段,有湖,有景,清爽宜人。

城墙上走一圈 :建议在东门宾阳楼,可以在 城墙上走一段(需买门票)。另外关羽祠门口,往东门方向走一小段,有个地方可以上城墙,一直往东门方向走一段,再下来,这一段,很多本来人来散步,在城墙内环道,看到有楼梯上城墙的地方,都可以上去走一走,感受下脚下的历史。 灯光秀: 晚上在东门对面的金凤广场上看古城光影秀,免费,灯光很漂亮,光影秀也很精彩, 时间根据季节会有变化,到了当地可以咨询酒店。 夜游护城河:虽然比不上很多大城市夜游,但夜游古城的护城河,也别有风味,时间选的好还可以在船上看光影秀。就在东门金凤广场这里的游船码头可以坐船。

3. 荆楚文化旅游节策划案

“湖北工匠”由省人民政府颁发荣誉证书和奖金,一次性奖励50万元;纳入省委联系服务专家范围,并享受相关待遇,优先参加国内外技能交流、技能培训活动;以个人名字设立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优先申报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项目;未获得高级职称的,可直接申报参加正高级职称评审;优先办理本人在工作单位所在地城镇落户手续,优先审批办理其配偶和未成年子女投靠落户。“

4. 荆楚文化旅游节的可操作性如何

荆楚的历史习俗有:

1、沔阳花鼓戏

沔阳花鼓戏,俗称花鼓子,中路花鼓戏。清道光年间起源于湖北沔阳州,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湖北省江汉平原一带备受观众喜爱的传统戏曲剧种。在民间,盛传着“听了花鼓戏的哟喂哟,害起病来不吃药”的美誉。

2、天沔花鼓戏

天沔花鼓戏又称沔阳花鼓戏,荆州花鼓戏,是一种湖北的地方传统剧种。诞生在湖北中部天门、沔阳一带,这一带平原辽阔 ,湖 港交织,歌天沔花鼓乐一起千人应和,是古楚文化的腹地。荆昔称"花鼓子"。

3、关帝庙会

各地先后建有关王庙、关帝庙、老爷庙关庙、武庙等多种庙宇 每逢夏历五月十三日举行关帝庙会。民间传说这天是制造旱灾的怪物旱魃经过的日子,因于祀典关帝时祈其显灵,驱邪避灾,普降甘霖,以解农忧。是日又称“雨节”。

4、荆州国际龙舟

荆州国际龙舟节是中国湖北省荆州市举办的一项国际性的龙舟赛事,从2000年开始举办,极大提高了荆州的旅游和文化宣传活动。也被称为荆州龙舟赛,荆州赛龙舟。

5、说鼓子

说鼓子又称荆州说鼓,是一种湖北省的传统曲艺曲种,以说为主,说中带唱,击鼓说书,用唢呐伴奏的传统民间曲艺形式。流行于松滋公安石首监利等地。老辈艺人认为“说鼓子”是由元、明“词话” 衍变而来。主要流行于湖北荆州地区的石首、松滋、公安、监利等县。

5. 荆楚文化旅游节前

端午节是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端为开端分初始的意思,初五可称为端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端午”‘:《燕京岁时记》记载:“初五为五月单五,盖端字之转音也。”

我们知道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这时候差不多就在阳历的6月份。每隔两年就有一次端午节是在芒种期间。端午节是我国传统节日,是民间四大节日之一。端午节,也称端阳节、五月节、五日节、重午节、女儿节、诗人节等,各地有不同的叫法。关于端午节的来历有很多种说法,如纪念屈原,纪念伍子胃,纪念曹娥,恶月恶日驱避说 ,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词,己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两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各地人民的习俗却是大同小异。端午习俗主要包括: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贴午叶符,悬挂营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醛,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带有迷信色彩的习俗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这些活动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赛龙舟。如今,赛龙舟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端午节的习俗-纪念屈原

  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南朝宗,}《荆楚岁时记》。《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任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的强烈反对。后遭谗免职,被逐出都城,流放到沉、湘流域。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他因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初五日,在写下绝笔之作《怀沙》后,抱巨石投泪罗江而亡。

  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统统回家拿来米团投人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形成了吃粽子的习俗。一位老医师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醉倒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从此以后,每年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端午节的习俗-赛龙舟

  “赛龙舟”即龙舟竞渡,南北朝以后,赛龙舟的习俗广泛传播,明清两代,宫廷中端午有龙舟表演。清代自顺治、康熙起,每年端午,都要在西苑举行龙舟大赛。及至现在,赛龙舟成为端午节的重要活动,在我国普遍流行,特别是南方各省,在广东台湾等地被称之为“扒龙船”,四川合川一带则叫“抢江”,《事物原始》有记载:“竞渡之事起于越王勾践,今龙船是也。”汉代赵哗(吴越春秋》也认为,龙舟“起于勾践,盖悯子青之忠作”。清代诗人邵长衡有“五月青江怒,水嬉欢竞渡”的咏叹。

  在龙船竞渡前,先要请龙、祭神。在四川、贵州等个别地区,会直接在河边祭龙头,杀鸡滴血于龙头之上。而广东龙舟,需在端午前从水下起出,只有祭过南海神庙中的南海神后,方可安上龙头、龙尾,准备竞渡。

  还要买一对纸制小公鸡置龙船上,以保佑船平安(隐隐可与 代鸟舟相对应)。在闽、台则去妈祖庙祭拜。

  正式竞渡开始时,气氛十分热烈。如广州的龙舟,挽手用桨叶插入水中,再往上挑,使水花飞溅;船头船尾的人则有节奏地顿足压船,使龙舟起伏如游龙戏水一般。

  赛龙舟是端午节最具代表性、广泛性的民间活动,也是最富刺激性、最为壮观的活动。这天上午,个个头面一新,衣著人时,小孩的胸前,有的挂着香囊,有的悬着“艾虎”或小猴儿。人们三五成群,呼朋引伴,或结伴而行,或驱车前往,万人空巷,车水马龙,蜂拥到龙舟竞渡的河岸。参加竞渡的龙舟,也都装饰一新,船头扎一个大龙头,船前竖彩旗,旗后一人擂船鼓助阵,船尾一人撑大桨担任竞渡指挥,两边各10人划桨,也有各12人、13人甚至20人的,要看船的和长短大小而定。一旦竞渡令下达,鼓声雷动,龙舟竞发,划船手使劲划船,誓与对手一争高下,奋力争先,夺取标牌。此时,两岸人山人海,笑语欢声,呐喊声、喝彩声、歌声、桨声、水波声连成一片,合奏出一曲壮阔的交响乐。唐代诗人张建封的《竞渡歌》对此有生动的描述: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挂影虹霓晕。

  并形容观看龙舟者仕女如云,银钗映日,“两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我国竞渡活动起源很早,端午竞渡之风在唐宋特别盛行。这首《竞渡歌》将竞渡的场面写得有声有色,高潮迭起,把江中的竞赛和岸边观众的气氛写得如火如茶,扣人心弦。

  今天,龙舟比赛已成为群众性的竞技活动,它不仅在中国各地举行,还成为国际性体育竞赛项目。

端午节的习俗-吃粽子

  这也是端午节的重要活动之一,起源于对屈原的祭奠。吴均《续齐谐记》记述:屈子投水,“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目的是让水中动物吃饱了,就不再伤害诗人的躯体。以后的吃粽子便是从吃竹筒米演化而来的。端午节家家都要吃粽子。粽子以箬叶包糯米做成,就外形而言有三角粽、一角粽、方粽,还有小粽联束成串,在唐时称为“百索粽”,宋时称为“九子粽”。端午节吃粽子的风俗在魏晋时代已经盛行,周处的《风土记》已有“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的记载。唐宋时代,粽子已成名食,不仅为皇宫所喜爱,而且成为民间市场和一般百姓家中的美食。唐都长安有专门制作经营粽子的店铺,还“将粽揍(堆)成楼阁、亭子,车儿诸般巧样”以吸引顾客,“百索粽”还是唐代皇帝赏赐臣下的到宋代,端午粽子种类更多。明清时代,有蜜糖、豆沙、猪肉、松仁、枣子、胡(核)桃等;清市和民间市场的美味食品,每逢端午节,更是到处“风和角黍香”,传统文化和谐地保留在现代生活之中。

  端午节是孩子们的节日,他们大清早起来,就穿上漂亮的新衣,佩戴上婆姨们在节前为他们制作的黄布虎、猴子、彩粽等吉祥物,和四邻小孩子在一起交谈、攀比,看谁的佩戴多,谁的最好看。端午节这天,新婚的女儿女婿要“同娘家去戴草帽”,吃端午饭。端午饭的主食是粽子,热 腾腾的箬叶粽香味四溢,馋得人直流口水,席间谈天说地,笑语欢声,粽子拌白糖蜂蜜,品味出生活的甜蜜温馨。爷爷的兴致来了,居然和孩子们互猜起谜语来:

  珍珠白姑娘,许配笔叶郎,穿衣去洗澡,脱衣上牙床。

  三角四楞长,珍珠肚里藏,要吃珍珠肉,解带扒衣裳。

  谜底就是“粽子”。

  端午又是“女儿节”,这一天“饰小女尽态极妍,已嫁之女亦各归宁,呼是日为女儿节。”(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端午节(女儿节)归宁之俗,含有孝敬父母长辈、回娘家看看之意。女儿回婆家时,娘家要给女儿、女婿赠送雨伞或草帽,以示关爱;还要带一些粽子给婆家的人,一则表示亲家的友情,二则也是包粽本事的显示。

  端午节的代表性食品是粽子。旧时有一首广为流传的描写端午节的民谣,“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古往今来。我国各地人民过端午节的习俗大同小异,端午节吃粽子也都是一样的。如今的棕子花样繁多,有桂圆粽、肉粽水晶粽、莲蓉粽、蜜饯粽、板栗粽、辣粽、酸菜粽、火腿粽、咸蛋粽,等等。吃粽子的风俗,在中国千百年来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端午节的习俗-悬艾和菖蒲

  在端午节当日,人们通常会把艾、榕、营蒲用红纸绑成一束,然后插或悬在门上。葛蒲为天中五瑞之首,象征驱除不祥的宝剑,插在门口可以避邪。清代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有一段记载“截蒲为剑,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头,悬于床户,皆以却鬼”。而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种可以治病的药草,插在门口,可使身体健康。民间也有传说艾草可以避邪。像宗*的《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日“鸡未鸣时,采艾似人形者,揽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验。是日采艾为人形,悬于户上,可攘毒气。”甚至在曲阜、邹县一带有谚语说:“门口不插艾,死了变个大鳖盖。”

  “五月五日午,天师骑艾虎,手持菖蒲剑,瘟神归地府。”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歌谣,主题是驱瘟,用艾虎和菖蒲剑把瘟神驱人阴曹地府。同时也形象地表现了端午节家家家户户悬艾和菖蒲的习俗。

  农历五月是酷暑炎热将临之时,正是流行病、瘟瘴疫疠将发之际,古人认为这是一个恶月,五月五日更是恶月恶日,连生的儿子都不吉利,从而导致了一系列风俗的形成。

  据《荆楚岁时记》记载:五月五Lt“采艾以为人形,悬于门户上,以禳毒气”。艾,又名艾蒿、家艾,茎叶,含挥发性芳香油,气味浓烈,有驱除蚊蝇虫蚁、净化空气的作用。早在先秦时期,艾叶就被制成灸条治病。端午节用艾做成人形或虎形悬挂门上,也有剪彩为虎、上粘艾叶,让儿童随身佩戴,民问都称之为“艾虎”,用以驱瘟除邪。

  菖蒲是多年生水草本植物,狭长叶片似剑,含有挥发性芳香 ,是提神通窍、杀虫灭菌的药物,对治风寒伤肺、胃病均有较好疗效。因它的形状似剑,又有药用价值,民间迷信它避邪免疫的神效,故自汉晋以来,家家端午节必悬艾以应节景,唐以后更添悬菖蒲,民间称为“蒲龙艾虎”。

  端午节这天清晨,人们早早地就把艾枝和菖蒲悬挂在自家门边,绿油油的枝叶散发出阵阵清香,据说挂上这两件东西能保平安,病魔瘟邪都能挡在门外,不准进屋。

  端午这一天,百草都是药,疼爱孙辈的爷爷婆婆到坡上扯下许多草药,熬成水给他们洗澡,洗了百草药水,孩子不生疮。有时就直接带小字辈们到野外,一边采百草,一边教儿歌,乡间田野,一路欢笑一路歌:

  粽子香,香厨房。

  艾叶香,香满堂。

  菖蒲挂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

  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的发展,医学的普及,“蒲龙艾虎”之说已鲜为人知,但端午悬艾和菖蒲之俗仍时有发现,农村更多,只不过较之古代已大大地淡化罢了。

端午节的习俗-饮雄黄酒

  雄黄也称鸡冠石,矿物名、橘黄色,中医作为解毒杀虫药,外用治疥癣、蛇虫咬伤症。以雄黄粉末及菖蒲根泡酒,称为雄黄酒。古代端午节那天,家家必饮雄黄酒,有所谓“饮了雄黄酒,百病都远走”的口头禅。饮用后余下的雄黄酒也充分利用,一是涂抹到小孩的额头、手心、胸口,说这样不会有蚊子咬,不长疮,而在额头上往往蘸写一个“王”字,以避邪祛恶。二是将酒洒在房里的墙壁角落、阳沟地坝,以杀灭蚊蝇蛇虫。蔡云的《吴歙》诗咏道:

  称(秤)锤粽子满盘堆,好侑(劝)雄黄入酒杯。

  徐沥尚堪去五毒,乱涂儿额?(喷)墙隈(墙角)。

  端午节喝雄黄酒,还联系着一个《白蛇传》的故事。

  传说白蛇下凡人间,因在端午节喝了点雄黄酒露出了蛇身,吓死了许仙白娘子不顾生死,盗来灵芝救活了许仙。

  白素珍对爱情忠贞不渝是很感人的,已成为千古传颂的佳话。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雄黄酒这种矿物内含有砷、汞等有毒物质,会损害肝脏,饮雄黄酒对人体十分有害,不能饮用。这种不科学的端午习俗已被废弃,几近绝迹。

端午节的习俗-缝香包

  在陕西南部等地有缝香包的习俗。在端午节前夕少女们用色布彩线,精心缝制成各种香包,形状有粽子、老虎、金鹿、蝴蝶、燕子、孔雀、金瓜、寿桃梅花等,下坠色彩艳丽的丝线缨穗,内装用中药配制成的香料。到端午节这天,会把自己缝制的香包佩戴在胸前。如被男青年将香包抢去,被抢香包的少女则因自己的手艺受到异性的肯定而高兴;反之,如所佩香包始终无人来抢,是丢面子的事。

端午节的习俗-躲端午

  民间以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凡事多需避忌,因有接新嫁或已嫁之女归家躲端午之俗。此习俗早在宋朝就有,陆游《丰 岁》诗有“羊腔酒担争迎妇,遣鼓龙船共赛神”之句。《嘉靖隆庆志》也有记载:“已嫁之女召还过节。”又《滦州志》:“女之新嫁者,于是月俱迎以归,谓之“躲端午”。 

端午节的习俗-吃五黄

  浙江杭州人称五月为“五黄”月,杭州人端午节必吃雄黄酒(用雄黄和烧酒调和,加人富蒲根)、黄酒、黄瓜、咸鸭蛋黄、用黄豆包裹的粽子五样食品。由于这五样食品里都带“黄”字,因而得名“吃五黄”。

避邪驱毒

  在古代民众心目中,端午节所在的五月多被视为“恶月’,端午节则被视为“五毒日”。又有人说此日有蛇、娱松、蝎子、壁虎、翻蛤蟆等五种毒虫出来害人。还有学者以为端午时,正值春末夏初的转变时刻,还寒乍暖,百虫盆动,疾疫流行。可能有某种瘟疫、灾难于端午在一定地区、一定部落发生。

  为了避邪驱毒,人们想出了种种办法:

  第一,用雄黄酒。端午节人们将雄黄、朱砂、首蒲、艾叶等物置入酒中做成雄黄酒,饮用雄黄酒以解毒、避瘟。

  除了饮用雄黄酒外,人们还将雄黄酒或雄黄涂于耳、口、鼻等处,以达到避邪驱瘟的目的。

  第二,用特定植物。各地常用来避邪的植物各有不同,其中以艾蕊和葛蒲最为普遍。一般是在房搪或者门户旁边插艾篙和曹蒲以避邪驱毒。除了房屋门窗要悬插艾篙外,艾篙也可以佩戴身上或插于发际。在辽宁凤城的人们习惯在耳朵里塞上一团艾叶,可令诸虫不入。

  在山西翼城、陕西高陵等地,戴艾叶,俗信可以去疾。在黑龙江双城的人们用艾篙水洗脸。江西昭萍的人们则用艾蒲水洗澡。台湾台南一带的俗民用a蒲、艾篙煮汤沐浴。

  第三,张贴神像及符图。在浙江归安一带。端午这天在堂屋上悬挂张天师像或关圣、钟馗像。山西冀城的人们则在门上悬挂虎像。在新绛,以虎形画符贴门。名日“禁五毒”。

  此外,端午还流传着许多为小孩避五毒之侵害的习俗,为孩子缝制香囊、香包。形状如虎、五毒,内装雄黄、艾叶、香料,用五色丝线悬系在孩子胸前,可驱恶免疾;在孩子脖颈、手腕、足颐上缠绕五色丝线,可保孩子长命百岁;给孩子穿上老虎鞋,围上老虎兜,可避五毒之侵害,等等。

  这些习俗原意都是驱邪避祟,经过长期的流传,如今这些风俗又多了一层祝福纳吉、审美娱乐的含义。

  走百病。

  河北迁安一带的妇女多赶在端午节的中午前,游于河滨,叫做“走百病’。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游瘟”,南方诸省也多有流行。在云南镇雄。男女老幼穿着春装,游山玩水,叫做游百病。游玩时。还要采百草,归来煎水沐浴。不过各地走百病的时间不甚相同。在四川西昌。午游古庙,晚游近 。在灌县,人们晚间游百病,认为可以驱除不祥。在贵州平坝,也是晚饭后,小孩子穿上新衣服,由大人领着遍游田野。在云南新平,则是早餐后。用彩绳系于小儿臂膀,并用雄黄涂于小儿口鼻,率领出游,叫做游瘟。在大理,人们午后出游诸名胜,是为走百病。

煮梅

  芒种时节盛产梅子。在夏朝。就有煮梅的食俗了。由于梅子味道酸涩。

  很难直接入口,所以需要加工后才可食用。这种加工过程便是煮梅。煮梅的方法有很多种,简单的一种是用搪与梅子一同煮的;也有用盐与梅子一同煮,比较考究的还要在里面加入紫苏。我国北方的乌梅很有名气,将其与甘草、山碴、冰糖一同煮,便制成了消夏佳品—酸梅汤

安苗

  “安苗”的习俗流行于皖南一带。

  每到芒种时节。种完水稻,为祈求秋天有个好收成,家家户户便用新麦面蒸安苗包,把面捏成五谷六畜、瓜果蔬菜等形状,然后用蔬菜汁染上颜色。作为祭祀供品祭拜圣祖汪公,祈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村民平安。经过收种的紧张劳动,农事稍闲,以新麦面制作安苗包,既可尝个新鲜,又饱了口福,是民间调节生活劳逸的一种方法。在“安苗”日内,不仅本村人可以随意走家串户品尝安苗包,外村人也可进村入户同享口福,其乐融融,一派和谐。

打泥巴仗

  “打泥巴仗”节日流行于贵州东南部一带的侗族。原来贵州侗族的传统习惯是,姑娘结婚后,一般先不住在婆家。只有农忙和节庆时。才由同伴陪同到婆家小住兀天。因此、每到芒种前后,当婆家整好秧田,定下分栽秧苗的日子后,就要邀集一些青年前来帮忙,并由新郎的姐妹去迎接新娘回婆家来共同插秧。而新娘也要邀集一些女伴同来。男女青年汇集一起,既进行分插秧苗的劳动,又参加社交和进行娱乐活动。在分栽秧苗的时刻,新婚夫妇由要好的男女青年陪同。集休插秧,边插侠边打闹,互扔泥巴。活动结束,检查战果,身上泥巴最多的就是最受欢迎的人。然后,大家又一起来到河水溪旁,边清洗边打水仗。度过快乐一天的劳动。新娘在回婆家时,会带有一担五色糯米饭和100个煮熟的红皮鸡蛋。节日后返回娘家时,婆家姐妹要以更多的五色饭和红皮鸭蛋为她们送行。

贴艾虎

  端午节这天,民间多于日出之前,便携带镰刀、竹篮到田间、河边或山坡上,采取有露水的艾叶、车前子、毛毛草、毛耳眼、菊花、地黄等中草药,束之于屋檐下或者擂于门头、窗口,同时贴上用黄裱纸木刻印制的张天师或钟馗像以及用黄、绿各色纸剪成的花鸟虫兽,俗称“贴艾虎”,以避疾疫。这天,豫东一带,还有采伤力草、打荷包鸡蛋食用以防治疥伤的。在信阳等地,多在秧草上收集露水洗脸,以“明目”和预防夏天出瘫子,也有用营蒲熬水洗澡的;驻马店在此日捕捉癫蛤蟆作药疗以治毒疫 ,传说森蛤蟆是一种“神虫”,用它制药可以治疗毒疽等症,端午节捉到的是最好的,所以,人们便在端午节去捕捉癫蛤蟆,故有“癫蛤蟆躲端午,躲一时少一时”之说。人们往往捉到癫蛤蟆以后,把一靛墨塞进它的嘴里,然后挂到墙上风干,便可使用。

  其实人们这样做,也是生活经验的一种积累。明代医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就有记载:“五月五日,采艾以为人,悬于户上,可攘毒气。”又说“五月五日,细切蒲根、拌以雄黄,曝而浸酒,饮余则涂抹儿童面颊,耳鼻,并挥洒床帐间,以避毒虫护。陈艾是草药,含有挥发性的芳香油,具有杀菌、解毒等作用。因此民间常把艾叶挂在门窗上驱虫杀菌,净化空气。中药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主治月经不调、胎漏下血等症。艾叶油有明显的平喘、镇咳、祛痰等作用。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古人端午”贴艾虎“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只不过他们说不出其中的道理,才加进了一定的迷信色彩,把艾本身的功能移植到了某”神“的身上。

  相传,很久以前,一连几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家家存着几囤麦子。这样以来,有些人就不把粮食当回事了,甚至白白地把粮食扔掉。这被玉皇大帝发现了,十分恼怒,就派太白金星降灾人间。太白金星下凡到人间后,发现一位白发老大娘正在拾地上一粒粒的粮食,还有一妇人正惩罚一个扔掉馍头的 孩子。这使太白金星很为难,降灾人间,有许多善良的人会跟着遭秧,若不降灾人间违抗了圣旨会获罪的。这时他招来部分百姓,说了他的身份和下凡的缘故,劝大家勤俭过日子,别糟踏五谷。最后又说五月五日玉帝要察看凡间,各家各户早早起床,割来艾蔺擂满门窗。艾篙不比别的篙草,既能遮神仙眼目,又能掩住凡间村落。

  不几天,消息传遍各州府县,百姓们都早早做了准备。端午节早晨,各家门窗被艾遮得一片绿。玉皇届时到南天门察看凡间时,看到的是一片凄凉,到处。野草丛生,于是就打消了降灾的想法。

  从那以后,人们怕灾难临头,疾病缠身,百虫侵害,每年到端阳节这天,都要割艾篙插在门、窗、院子里,有些地方没有这种艾篙,老百姓就用本地生长的柳枝、蒲叶或别的野草代替。古老的习俗就这样一朝朝、一代代、一年年、一月月地流传了下来,至今在五月端午这天人们要采艾篙挂于门、窗、院子里。故有”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的民谚。

送端午

  过端午节时,许多地方如新县光山一带要接新婚女儿偕女婿回娘家过“新端午”,届时娘家要设宴款待女儿和女婿,临走时,还要赠送女婿雨伞、草帽、扇子和夏衣等物,为他们防暑降温使用。其他地方也兴母亲看闺女。商丘人称之为“送端午”,巩县人称“瞧端午儿”。因此,端午节串亲的多是新婚女儿,故也有将此日称作“女儿节”、“女婿节”的。明代曾把端午节称为“女儿节”。《帝京景物略》云:“五月一日至五日,家家妍饰小闺女,替以榴花,故称女儿节。”

躲端午

  有些地方至今有“躲端午”的习俗,人们认为端午这天既毒又有邪气,对孩子不利,怕孩子生灾患病,就让孩子躲起来,一般都藏到外 母家。躲端午节还有一个传说呢。

  相传,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把五月称为恶月,把五月五日看为最不吉利的日子。连这天生的孩子,都看成是不堪教育的“五日子”而不敢抚养,或者害死,或者扔掉。

  有一户姓田的人家,五月五日生了个男孩,名叫田文,就是后来历史上有名的孟尝君。俗话说,小孩是娘身上掉下来的肉,母亲看儿子长得那么富态,怎么也不忍心害他。但父亲不依,母亲只得悄悄地把他送到姥姥家中寄养起来。

  田文长到七八岁时,母亲把他接到家里。他父亲一见,大为恼火,大骂其妻不听话而养了这个孩子。他母亲只是落泪,并没作声。田文在旁边立即向父亲问为什么不要五月五日的孩子,父亲说五月五日生的孩子妨家妨国,会妨得国破家亡。

  田文听父亲如此说,很气愤就顶撞了父亲,父亲更加气愤,非要致他于死地不可。乡亲们纷纷过来给田文讲情,夸田文聪明。父亲看在乡亲们的面上,才算勉强将他留了下来。但每年五月五日这天,他必须到姥姥家去“躲五”以避凶祸。

  田文自幼聪慧,才智超人。他入学后,勤奋苦读,立志上进。由于他学识渊博,满腹经伦,最后终于做了齐国宰相,辅助齐王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田文当了宰相以后,想来“躲五”的旧俗,几乎使他死于非命,便说五月五日是个端端正正的吉利日子,凡这天生的孩子,一律不许谋害,不过必须到姥姥家去“躲五”。从此,人们便把这一习俗流传下来,不仅仅五月五日生的孩子五月五日到姥姥家“躲五”,其他时日生的孩子为免祸消灾,也到姥姥家“躲五”。

6. 荆楚文化旅游节优缺点

湖北荆州推荐的旅游景点有:洪湖蓝田生态旅游风景区荆州古城荆州博物馆、洈水风景区关公馆

洪湖蓝田生态旅游风景区

这个风景区四通八达,过来是很方便的,周末也会有很多外地的朋友来这里玩。如果遇到荷花开的季节,会更美。洪湖夏季的莲花成片很美,洪湖莲藕也很出名,靠洞庭湖,风景很好。因为电影《洪湖赤卫队》,很多朋友都会慕名而来,这边还可以看到很多珍奇的动物呢。

荆州古城

荆州古城是咱们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来到荆州,肯定是要来古城玩一下的。荆州的当地朋友都喜欢围绕着城墙散步,还有的会在旁边公园那里跳舞,很热闹。

荆州博物馆

这个博物馆肯定是不用多说,一定是要去逛的,去到一个城市想要仔细的了解他,就一定要去博物馆。四点停止进入,五点清馆。大家注意时间,不要留遗憾。不仅有具有当地特色的藏品,还有志愿者的讲解。虽然不大,但却是荆楚文化很好的呈现之所。

洈水风景区

这个风景区也是属于国家四A级的,很值得一看。小众景点,人不是很多,但是旅游资源真的是超级好,不亚于千岛湖的。最大的优点是人少空气好,跟家人一起想放松一下这里还算是不错的选择。这里还可以坐船,还可以野炊,总的来说还是很惬意的,很推荐去玩。

公馆

这个地方荆州市区内,所以去还是比较方便的,其实荆州并不大,很多景点都是比较密集,集中的,游玩起来也会比较方便。这里是保存比较完好的建筑,内有关公的大型石刻像。关公夜读,关公义字当头,这是好多人崇拜他的主要原因。

7. 荆楚文化旅游节前,园艺工人用棱长是4cm

湖北省是我国教育大省,高考大省,2021年湖北省高考报名人数是39.38万人,比2020年增加了1.95万人。

根据2021年高考招生计划,湖北省有以下高校将减少或增加招生计划。

一、湖北省属高校2021年减少招生计划的大学

1、湖北师范大学

(1)应用化学专业

2020年招生计划是26人,2021年的招生计划是13人。2021年比2020年减少招生计划13人。

(2)编辑出版学专业

2020年招生计划是26人,2021年的招生计划是9人。2021年比2020年减少招生计划17人。

2、湖北民族大学

(1)园艺专业

2020年招生计划是43人,2021年的招生计划是30人。2021年比2020年减少招生计划13人。

(2)广播电视编导

2020年招生计划是34人,2021年的招生计划是16人。2021年比2020年减少招生计划18人。

3、湖北医药学院

(1)预防医学专业

2020年招生计划是17人,2021年的招生计划是0人。2021年比2020年减少招生计划17人。也就是说,预防医学专业不再对湖北省招生。

4、武汉工程科技学院

(1)商务英语专业

2020年招生计划是30人,2021年的招生计划是15人。2021年比2020年减少招生计划15人。

(2)产品设计专业

2020年招生计划是60人,2021年的招生计划是41人。2021年比2020年减少招生计划19人。

5、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科技学院

(1)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

2020年招生计划是145人,2021年的招生计划是140人。2021年比2020年减少招生计划5人。

(2)软件工程专业

2020年招生计划是72人,2021年的招生计划是70人。2021年比2020年减少招生计划2人。

6、武汉体育学院体育科技学院

(1)新闻学专业

2020年招生计划是40人,2021年的招生计划是21人。2021年比2020年减少招生计划19人。

(2)舞蹈表演专业

2020年招生计划是30人,2021年的招生计划是14人。2021年比2020年减少招生计划16人。

(3)舞蹈学专业

2020年招生计划是30人,2021年的招生计划是18人。2021年比2020年减少招生计划12人。

(4)广播电视编导专业

2020年招生计划是30人,2021年的招生计划是11人。2021年比2020年减少招生计划19人。

以上6所高校的13个专业中,共减少招生213个。

二、湖北省属高校2021年增加招生计划的大学

1、黄冈师范学院

2020年招生计划是1135人,2021年的招生计划是1136人。2021年比2020年增加招生计划1人。

2、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2020年招生计划是1123人,2021年的招生计划是1127人。2021年比2020年增加招生计划4人。

3、荆楚理工学院

2020年招生计划是1400 ,2021年的招生计划是1402人。2021年比2020年增加招生计划2人。

4、武汉商学院

2020年招生计划是654人,2021年的招生计划是666人。2021年比2020年增加招生计划12人。

5、武昌理工学院

2020年招生计划是1130人,2021年的招生计划是1134人。2021年比2020年增加招生计划4人。

6、文华学院

2020年招生计划是850人,2021年的招生计划是851人。2021年比2020年增加招生计划1人。

7、武汉工程科技学院

2020年招生计划是830人,2021年的招生计划是834人。2021年比2020年增加招生计划4人。

8、武昌首义学院

2020年招生计划是880人,2021年的招生计划是882人。2021年比2020年增加招生计划2人。

9、武汉华夏理工学院

2020年招生计划是880人,2021年的招生计划是891人。2021年比2020年增加招生计划11人。

10、武汉体育学院体育科技学院

2020年招生计划是380人,2021年的招生计划是394人。2021年比2020年增加招生计划14人。

古代楚文化 楚文化

  荆楚文化的八大特点荆楚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巨大的经济文化开发价值。  荆楚文化作为一种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其内涵可概括为八大系列:  1、炎帝神农文化。湖北随州谷城神农架是炎帝神农的主要活动区域,有许多民间传说和文化遗址。在这里,炎帝神农遍尝百草,为民治病,发明农业,教民耕种,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标志着中华文明从渔猎时代向农耕时代过渡。  掘《长江开发报》1996年4月10日四版,裴高才同志题为《盘龙考古新发现,“商代”过大别崇山峻岭,我国兴建古城的历史重新改写》文章介绍,由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专家教授20年来潜心研究整理盘龙城遗址及其文物史料得出结论:被誉为中国南方第一古城的商代盘龙城遗址,最近有新发现,该城的兴废历经近300年,它将我国兴建古城的历史从春秋战国提前到商代。“……将武汉城市历史向前推进了两千年。……改写了‘商代文化不过大别山’的历史……”。  文章说,盘龙城于1954年防汛时发现,于70年代大规模发掘,迄今共发掘文物二千余件,其中大铜鼎、大铜、大玉戈等数十件文物为罕世珍品,属当今中华古文物之最。……令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叹为观止。中外专家们称,盘  龙城系我国迄今发现最大最早,保护最完好的商代古城,是古代南方的文化瑰宝,是江汉大地的一座文物宝库,是“研究中国古城不可多得的标本。”  文章说,盘龙城遗址东西长二千一百米,南北宽一千八百米,中心面积一百一十万平方米。拥有古城址、古宫殿、古城墙、古作坊、古墓葬等八大古迹景观……在已发掘的两座宫殿中,一座设有四室,周围是回廊的宫室,另一座布局为一大空间厅堂。两座宫殿为前朝后寝格局,系当时祭祀、册命、听政、出师、盟会等举行国家大事的地方,是国家政权的象征。同时,四周作坊林立酿酒、制陶、冶炼业十分发达,系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据考古研究所近期鉴定,盘龙城兴建于商代二里岗期,荒废于殷墟一期,历经时间在二百五十至三百年之间。盘龙古城遗址武汉市城区仅一河之隔。……为古代河流滠水、汉水注入长江的交汇地带!  《长江开发报》的上述报道,无疑是“汉江------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这一命题的最新支持论据。一、它有力地证明了我国兴建古城的历史是在汉水之畔开的先河,打破了史学界关于“兴建古城于春秋战国”的统一认识。二、“属当今中华古文物之最”的、代表汉水文化的数十件文物是从汉水之滨出土的;在商代汉水流域就有了“我国迄今发现最大、最早的”古城。三、从它改写了“商代文化不过大别山”的历史,把中国兴建古城的历史由春秋战国时期提早到商朝时期这一史实上看,正召示出了“商代文化过了大别山”,还是“汉江文化影响、造就了商代文化”这一新的急待重写的中华文明起源学说课题。  《湖北日报》1996年5月31日第七版报道:“荆州是楚文化的发祥地……楚文化在世界文明史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海内外学者近三百人来荆州研究楚文化的冶金、纺织、文学美术音乐舞蹈等。专家们认为,楚文化成就包括铜铁冶炼与铸造技术,磨漆彩绘工艺,丝绸加工技术,道家哲学,楚辞散文和音乐舞蹈,在当时都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英国大英博物馆馆长罗森夫人说,“楚文化代表了中华民族强烈的生命力。(汉江流域的)楚文化所创造的物质文明更令人叫绝:世界上第一块可锻铸铁;世界上第一块每平方厘米纺织170根丝的高密度绢;世界上第一件脱胎彩绘漆器;世界上第一架可连续发射20箭的弩,世界上第一张可折叠的大床……楚文化的精髓不仅熔铸于楚人后代的心底,而且成为中华民族所共有财富。”  2、楚国历史文化。湖北是楚文化的发祥地,楚国作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国和强国之一,在8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明成果。楚国独步一时的青铜铸造工艺、领袖群伦的丝织刺绣工艺、巧夺天工的漆器制造工艺、义理精深的哲学、汪洋恣肆的散文、惊采绝艳的辞赋、五音繁会的音乐、翘袖折腰的舞蹈、恢诡谲怪的美术,都是十分宝贵的文化富矿。  3、秦汉三国文化。秦汉时期的湖北地区是当时重要的文化中心之一,云梦古泽、睡虎地和龙岗秦简、张家山汉简、汉明妃王昭君、汉光武帝刘秀、文学家王逸等都是重要的文化资源。湖北境内还是魏、蜀、吴三国犬牙交错、激烈争夺的“四战之地”,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的联合与斗争波谲云诡,惊心动魄,古隆中赤壁乌林长坂坡等著名文化景区是三国文化的重要载体。  4、清江巴土文化。清江流域的土家族是古代巴人的后裔。热情、质朴、勤劳、善良、勇敢,代表了土家人优良的民族素质。其婚丧习俗、歌舞曲艺、饮食服饰、< a href='/jianzhu/' target=_blank>建筑交通等构成了清江巴土文化的鲜明特色。同时,以恩施自治州和长阳五峰两个自治县为主体的湖北民族地区也是巴土文化的富集之地,这里山川秀美,物产丰富,是发展湖北特色经济的重要地区。  5、名山古寺文化。湖北的名山古寺众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名山古寺文化资源。武当山道教名山,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形成了具有丰富内涵的武当文化。此外,荆山、大别山、大洪山齐岳山九宫山黄梅五祖寺当阳玉泉寺来凤仙佛寺汉阳归元寺武昌宝通寺以及荆州天星观、武昌长春观等众多的名山古寺以及钟祥明显陵名胜古迹,都有着较高的知名度和独特的文化内涵。  6、长江三峡文化。长江三峡是中国最壮观的峡谷,也是世界最著名的峡谷之一,还是举世闻名的水电能源基地和地球上最大的人工湖。随着三峡枢纽工程的蓄水发电和胜利竣工,其举世雄奇的自然风光、色彩斑斓的人文景观、神秘浪漫的神话传说峡江两岸奇特的风土民俗,形成了具有浓厚峡江色彩的文化流派,构成了三峡文化的鲜明特色。  7、江城武汉文化。武汉地处两江交汇之地,素有“九省通衢”之称,早在商周时期就是南方连接中原的战略据点。以商代盘龙城为标志,3500多年的建城史使武汉积淀了底蕴丰厚的文化。明清以后,武汉逐步发展成为华中地区最大的工商业城市,近现代以来更成为中国的制造业中心和重要工业基地之一。在现代史上,武汉曾一度成为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作为华中地区的特大城市和区域经济中心,江城武汉文化具有鲜明的区域特色。  8、现代革命文化。辛亥革命武昌首义,在清王朝的统治腹心打响第一枪,一举推翻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结束了帝制,湖北的革命党人和仁人志士功不可没。以辛亥武昌首义为标志,形成了湖北和武汉近现代史上波澜壮阔的革命文化内涵。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董必武、陈潭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武汉创立了共产主义小组,武汉曾经是大革命的中心。“二七”大罢工、武昌 讲所、“八七”会议黄麻起义、鄂豫皖和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八路军办事处、武汉保卫战、新四军五师司令部、中原突围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等一系列的革命活动、革命事迹、革命遗址等,构成了湖北近现代革命文化的主要内容,是极其宝贵的革命文化资源。荆楚文化这八大文化系列具有超越时空的强大穿透力和影响力,是我们建设先进文化、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湖北是荆楚文化的发祥地,也是古代楚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双重角度审视荆楚文化的发展轨迹,还可以进一步发现它在以下五个方面具有创新特质,是当今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精神遗产。一是“筚路蓝缕”的创业精神;二是“抚夷属夏”的开放精神;三是“一鸣惊人”的创新精神;四是“深固难徙”的爱国精神;五是“止戈为武”的和合精神。荆楚文化的这些创新特质,既是时代的产物,又是优秀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具体展现,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资源。

先秦时代,楚国历经八百余年的发展,由僻处丹阳一隅,到拥有 中国半壁河山;从跋涉山林以事天子,到问鼎中原,饮马黄河,不断 地发展壮大,成为“天下强国”。此间,楚国不仅位列“春秋五霸”、 “战国七雄”,而且创造了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的楚文化。秦灭楚后, 海内一统,而楚文化在整个中华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影响则流传至今。 屈原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 一个民族不仅要有自己的民族精神,而且还要有体现本民族精神 的典范。楚国的屈原就是这样一位跨越时空、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典 范。 屈原见闻广博,“明于治乱,娴于辞令”;为人“正道直行,竭 忠尽智以事其君”,在受怀王重用期间,努力实行其“美政”理想。 他主张以法治国,“举贤才而授能”,并从制订“宪令”入手改革内 政。在外交上,则竭力主张改传统的联秦政策为联齐抗秦政策。这两 方面的改革虽符合历史实际,有利于楚国的发展,但触动了一些权贵 以及秦国的利害关系。内外反对势力因此互相勾结排挤诬陷屈原,怀 王不能明察,怒而疏远屈原。顷襄王即位后,又偏听“短屈原”的话, 将屈原放逐江南。但屈原并不因被放逐而改变“前志”,而是时刻 “眷顾楚国”,为表达其“存君兴国”(《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之意,以辞赋进谏。他痛恨那些祸国殃民的奸佞党人,同情人民的疾 苦,敬仰人民的英雄,特在《九歌》中作《国殇》一章,热情歌颂那 些为国捐躯的将士。在极度的抑郁苦闷中,他多次产生“远游以自疏” 的念头,但或以“览民尤(灾难)以自镇”(《九章・抽思》);或 因“怀乎旧宇”,终于没有离开自己的父母之邦,直至以身殉国为止。 正是这种执著的爱国情怀,似“受命不迁”,“深固难徙,更壹志兮” (《九章・橘颂》)的“后皇佳树”,构成了屈原精神的特色。 千百年来,历史选择了屈原这个实有的历史人物,充当体现中华 民族的精神的典范。历代帝王着眼于屈原“竭忠诚而事君”(《九章 ・惜诵》):唐代昭宗特地追封屈原为昭灵侯,宋代神宗等封屈原为 “忠洁侯”、“清烈公”,元朝仁宗封屈 为“忠节烈公”(《旧唐 书》、《宋史》、《元史》),等等。一些文人学者多从儒家角度, 引经据典评论屈原精神及其作品,汉代刘安首次把屈作楚辞同《诗经》 的《国风》、《小雅》相提并论,并对屈原忠廉正直、出污泥而不染 的操行予以高度评价:“推此志,虽与日月争光可也”(班固《离骚 序》引)。宋代晁补之认为:屈原爱君,“被谗且死而不忍去”,其 行其辞,“实羽翼六经于其将残之时”,可与儒圣同等。故他说: “原之敬王,何异孟子?”(《鸡肋集》朱熹认为:屈原“乃千载而 一人”,其“忠君爱国之诚心”,不辨自显;其书可以发“天性民彝 之善”,“而增夫三纲五典(常)之重”(《楚辞集注》)。皆意欲 将屈原纳入正统的儒家范畴。而人民则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所受到的 不公正待遇深切地寄予哀思,不仅在他的故里秭归和投水的汨罗江畔 修建了屈原庙、屈子(原)祠和屈原墓,而且还以端阳节吃粽子和赛 龙舟的形式来纪念他。 屈原及屈原精神,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甚至于不同的国 度,都具有强烈的感染力。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所倡议纪念的 “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中就有屈原。诚如毛泽东所言:“(屈原)不 仅是古代的天才歌手,而且是一名伟大的爱国者;无私无畏,勇敢高 尚。他的形象保留在每个中国人的脑海里。无论在国内国外,屈原都 是一个不朽的形象。我们就是他生命长存的见证”(《费德林回忆录: 我所接触的中苏领导人》)。 屈宋辞赋与中国文学 先秦时代,随着(《诗经》)热的衰落,以楚辞楚赋为代表的文 学崛起于楚国,并将我国诗歌创作推向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高峰。所谓 “自风雅(指《诗经》)寝声,莫或抽绪(继承),奇文郁起,其 《离骚》(代指楚辞楚赋)哉!”(《文心雕龙・辨骚》)即指此而 言。与此相应,涌现了以屈原为首,包括宋玉、唐勒、景差在内的楚 辞、楚赋的作家群体。其中,屈原以楚辞著称,宋玉等人皆效法屈原 而以楚赋见长。而水平最高、作品最多者,首推屈原,次为宋玉,故 后世或以“屈宋”并称。 楚辞作为一种文体,在民歌体式的基础上,开拓了宏大的篇体和 错落有致的句式。摆脱了《诗经》以四言为主的句式的束缚,节奏韵 律富于变化,表情达意更为深刻而委婉。屈原利用自己所创的这一文 体,“发愤以抒情”(《九章・惜诵》),充分地展现自己的内心世 界,把执著的人生追求与爱国主义思想融为一体。故“其称文小而其 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原还采 用一系列的艺术手法,尤其是把当时流传的巫文化引入辞章,神游幻 境,驰骋想象,开创了以现实为基础、充满积极浪漫主义特色的新文 学天地,从而成为当世及后世文学艺术的典范。 《楚辞》同《诗经》一样,是我国文学两大源泉之一。历代文人 学者几乎没有不读《楚辞》,没有不受屈作楚辞影响的。他们追慕屈 原,摹拟屈作楚辞,宋玉、景差开其端绪,入西汉而形成热潮。汉代 摹拟屈作楚辞的作品甚多,王 《楚辞章句》所见11篇,如郑振铎先 生所言,“不过百中取一而已”。汉代以后仿屈作者较多,唐代柳宗 元“为骚文(楚辞)数十篇”(《旧唐书・韩愈等传》);清初王夫 之还将自己的仿屈作《九昭》收入其所撰《楚辞通释》一书中,尤为 典型。屈作楚辞真可谓“其衣被辞人,非一代也”(《文心雕龙・辨 骚》)。至于“其影响于后来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诗 经》)以上”(鲁迅《汉文学史纲要》)。 吸引中国乃至世界上一代又一代的学者研究楚辞,是屈作楚辞的 一种深远影响。对楚辞的整理研究当始于宋玉,在汉代、宋代、明清 以及20世纪,都分别形成研究热潮。20世纪的楚辞研究不仅专著多, 单篇论文更多;涉及多种学科,影响更加广泛。此外,楚辞对其他诗 文、戏曲等等也影响至深。 《楚辞》在汉文化圈内影响也很深广,它在唐代传入日本,对日 本文化产生过巨大影响。此外,还被译为多种外语版本流传欧美及俄 罗斯诸国。 楚赋与楚辞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种文体。楚赋虽“拓宇于楚 辞”(《文心雕龙・诠赋》),但它是在与楚辞完全不同的创作环境 中形成的。宋玉、唐勒、景差等人,本来“好辞”,但因在襄王身边 奉命而作,受宫廷御用性质所决定,结果不是以楚辞见长,“而以赋 见称”(《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故司马迁将“辞”与“赋”明 确区分开来。但后世学者往往将二者混为一谈,导致了对楚赋的忽略。 楚赋是一种问答对话的方式,铺陈其事,极声貌以穷文,韵散结 合的文体。屈原的《卜居》、《渔父》发其端,宋玉的《风赋》、 《钓赋》,始标赋名,“与诗划境”(《文心雕龙・诠赋》),而宋 玉的《高唐赋》、《神女赋》是赋的成熟之作,其写法开汉赋名篇 《子虚》、《上林》诸赋的先河,对汉赋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宋玉的楚赋诸篇及其楚辞佳作《九辨》,借助《楚辞》、《文 选》、《古文苑》,得以广泛流传,影响后世。李白“屈宋长逝,无 堪与言”、杜甫“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的诗句,分别 表达了一些文人对屈原、宋玉的仰慕。他们的作品至今仍受到人们的 喜爱。总之,屈宋辞赋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文 化韵味,感染国人,影响世界。 楚人的巫、道与中国的哲学和宗教 楚人的巫、道,是指先秦楚国的巫文化和道家学说。巫以楚为盛, 道家学说是楚文化的特色内容,已为共识。这二者在中国哲学和宗教 的发展过程中都发生过深刻的影响。 楚人的巫文化可上溯到远古时代的楚先祝融。祝融为帝喾高辛的 “火正”,主“司天”,因功显名,故后世楚君多具有巫文化的传统。 熊绎、平王、怀王等,是“巫祝之道”的比较突出的信奉者,而著名 的巫学大师则是被称为“国宝”的楚臣观射父。 就其内涵而言,楚国的巫文化包括多神崇拜、各种巫术、飞升成 仙等等内容。它不仅渗透到楚国文学艺术等诸多层面,而且对后世宗 教信仰影响深刻。如:先秦时代,唯有楚人以东皇太一为至上神。马 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帛画《太一出行图》,太一在诸神中处于主神地 位;汉武帝重祭祀亦以太一神为至上神,显然继承了先秦楚人奉太一 为至上神的传统。神仙观念是道教的基本观念,得道成仙是道教的终 极追求。先秦时代的神仙观有两大系统,燕齐方士刻意于海上求取仙 药,楚地则重在借助灵物飞升成仙。楚地这种神仙观及其各种巫术, 都是后世道教神仙观和道教法术的重要来源。 道家学说,渊源于晚商时代的楚君鬻熊,而代表成熟的道家哲学 思想的则是春秋晚期的老子和文子。文子是老子的学生,楚平王的大 臣,他的思想对楚国朝政产生过影响。入战国中期以后,道家分化为 两大派系:即老庄学派和黄老学派。老庄学派以庄子为代表,黄老学 派,主要有�冠子、环渊等人。 道家思想博大精深,在先秦各家学派中最富哲学内涵,对后世影 响极为深广。汉初,黄老之学作为“君人南面之术”,清静无为,与 民休息,治理战争创伤,使天下殷富,社会获得稳定发展。东汉以后, 道教兴起,道家学说成为道教的理论基础。老子被奉为教主,称之为 “太上老君”,其书《老子》被奉为圣典,称之为《道德真经》。后 来,文子、庄子也分别被尊为“通玄真人”、“南华真人”,其著作 《文子》、《庄子》也被视作“真经”,列入道藏。魏晋时代,玄学 兴起,玄学以老庄道家的无为学说为本,探讨纲常名教与自然的关系, 最终使汉末陷入危机的名教重新焕发活力。唐初,李氏帝王出于巩固 统治的需要,信奉道教,尊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使老子的地位 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儒、释、道三教长期合流兼容,老庄思想对 佛、儒二家产生过重大影响。宋代理学开创者周敦颐的“自无极而太 极”的理论,就来源于道家的“有生于无”,“复归无极”(《老 子》)。老庄道家学说几乎在历史进程的每一个阶段都能发生思想共 鸣。晚清民国初年,受社会危机与西方思想的影响,一些文人志士如 谭嗣同、严复等,重新审视老庄文本,并从中发掘“民主”、“自由” 的思想,再度将道家学说视为匡世安邦理论。当今世界提倡返朴归真, 回归自然,遵从自然规律,加强环境保护,道家“天人合一”的整体 观念,以及“无为而无不为”等思想,不仅在国人中,而且在世界上 都产生了更加强烈的共鸣。 出土楚文化资料与现代学术文化 出土楚文化资料,主要是指考古发现的先秦楚人的文化遗存,包 括有文字的和无文字的两类。其中一些重要的发现,在我国乃至世界 学术界都发生过和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影响。 20世纪30~40年代,因盗掘先后在安徽寿县湖南长沙楚墓, 出土了著名的“寿县楚铜器群”和“楚帛书”等重要文物资料。这两 大发现当时就在学术界形成了研讨热点。尤其是楚帛书流落到美国后, 其研究也逐渐国际化,促进和掀起国内外的帛书研讨热潮,并为中国 史研究走出疑古时代提供了帮助。 20世纪后半期,是楚文化考古成就最大的时期。 楚简批数多,数量大,居全国先秦简牍之冠。迄今为止已发现30 余批,其中已产生较大影响的有长沙仰天湖(M25)楚简、信阳长台 观(M1)楚简、荆门包山(M 2)楚简、荆门郭店(M1)楚简和上海博 物馆馆藏楚简。尤其是郭店楚简,资料一发表,就引起强烈反响,学 术界接连在北京、美国、武汉举行3次国际学术研讨会。 青铜器及其铭文也有重大发现,如安徽省出土的鄂君启节、河南 省浙川下寺春秋墓铜器群、湖北省随州曾侯乙墓器群,等等。其中尤 以曾侯乙编钟编磬举世闻名,复制演奏,令世人耳目一新,为我国音 乐文化大增光彩。 楚国的货币也很有特色,主要有蚁鼻钱和金币。蚁鼻钱,是一种 有面文的仿海贝的铜质铸币。楚金币是一种称量货币。楚国是先秦时 代唯一通行黄金铸币的国家。据初步统计,20世纪50年代以来,出土 600余件,总重量接近4万克。其中江苏盱眙穆庄乡南窑庄出土的11 件“郢称”金币里,有一件长12.2、宽8厘米,重610克,有完整的 印记54个,半边形印记6个,是所见最大最重的一件。这些楚币不仅 为楚文化学界所重视,而且也吸引了经济学界人士参与研讨。 中国传统的丝织工艺,在世界上独树一帜,享有盛誉,而领先于 东周列国的楚国丝织工艺则是先秦中国丝织工艺的代表。湖北江陵马 山1号战国楚墓,出土丝织衣物38件,丝绸片452片,既多且精,品种 齐全,色泽鲜艳,被誉为“丝绸宝库”,甚为丝织与服饰研究者所重 视。 楚地多宝,地下矿藏丰富,湖北大冶县铜绿山古矿冶遗址,南北 长2公里,东西宽1公里,开采时间上起西周下至汉代,出产过大量的 铜矿,揭示了楚人,也揭示了我国古代采矿和冶铜的生产情况,填补 了中国冶金史上的一大空白。 楚文化丰富多彩,对楚文化的考察研究既有利于开发地域文化资 源,也有利于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楚文化景区有哪些 楚文化在哪 楚文化

1. 楚文化在哪

“漆木虎座鸟架鼓”国家一级文物的。这件文物自出土后就一直被藏于湖北博物馆,是该馆最重要的文物之一。在目前的考古中最罕见的就是漆木文物,这件出土自湖北枣庄,是楚文化的典型代表物。其颜色依旧非常鲜艳,是古人最高智慧的代表文物之一。

楚文化是古中原文化与楚蛮(今江汉一带)区域性土著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内容丰富多彩,基本要素是:青铜冶铸工艺、纺织和刺绣工艺、老庄哲学、屈原诗歌庄子的散文、美术音乐舞蹈等。

2. 楚文化有哪些

立足于《楚辞》文本,不难发现它与《诗经》在表现手法、思想内容、文学精神等方面存在诸多联系,《楚辞》受到了《诗经》的影响。

基于春秋战国时期文化交流空前频繁的时代背景,楚文化与华夏文化产生了接触,楚文化认同华夏文化、积极吸收华夏文化并融入华夏文化,即楚文化逐步华夏化,同时《楚辞》作者屈原也受到了华夏文化的熏陶。

《楚辞》受《诗经》的影响,是楚文化华夏化的具体体现和必然结果,同时,楚文化的华夏化亦为《楚辞》受《诗经》的影响提供了契机。

首先运用文本分析法,对《楚辞》与《诗经》在文本上呈现出的诸多共同点进行揭示。

其次,通过仔细的文本分析,不难发现二者在赋、比、兴和象征的表现手法以及题材内容和文学精神上存在诸多相似之处,这是楚文化华夏化的典型例证。

再次从文学创作论即作家的角度,通过分析屈原的儒家思想在《楚辞》中的体现,借以说明《楚辞》受到了包括《诗经》在内的儒家经典的影响。屈原深受儒家思想影响是楚文化华夏化的典型个案。

最后从文学发生学的角度,探讨在《楚辞》形成的过程中有哪些因素为《楚辞》借鉴《诗经》的写作经验提供了便利。

3. 楚文化包括哪些地方?

楚辞是楚文化的精髓,屈原是楚辞的脊梁一、荆楚文化的主要内涵古代的“荆楚”概念,其地域范围以今天的湖北省行政区划为主,故湖北人往往将本省称为“荆楚大地”。所谓荆楚文化,作为一种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形态,从断代的静态角度看,它主要指以当今湖北地区为主体的古代荆楚历史文化;从发展的动态角度看,它不仅包括古代的历史文化,还包括从古至今乃至未来湖北地区所形成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形态。因此,“荆楚文化”也可以理解为具有湖北地方特色的文化。二、荆楚文化为入世后的湖北经济提供开拓创新的精神动力。三、荆楚文化为入世后的湖北经济创造新的品牌和产业群体四、荆楚文化为入世后发展湖北旅游经济提供坚实的文化 基础。所以说以荆楚文化不仅可以应用于现实生活,而且已经应该于生活.

4. 楚文化发源地在哪里

湘楚指湖南,荆楚指湖北。湖南和湖北都是楚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和传承者。

湖南是古代楚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在这片土地上孕育起的湘楚文化,对于中国历史产生过重要的影响。湘楚文化是湘文化与楚文化结合的产物,它们是延续中原文化的一种承袭与补充,这种多元文化的融合,是构成中国璀灿文明史的最基本的要件。

湖北是楚文化的发祥地,楚国作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国和强国之一,在8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明成果。

5. 楚文化在哪个省

荆楚大地是湖北省的别称。荆楚是指古域包括现今湖北全域及其周围,现指湖北省。荆楚部族兴起于楚,也称荆楚。楚人最早生活在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发源于河南新郑的祝融之墟,即有熊之墟(新郑上古时期又称“有熊”,“有熊”相传为黄帝国号),始祖公认为祝融。远自商代,北方中原人就以荆楚来称呼江汉地区的南方地区和南方部族,比如《诗经·商颂》中说的“维女荆楚居国南方”。

但构成楚民族主体的,并不是江汉流域的土著,而是原居北方的祝融部落的一支(楚人奉祝融为始祖,祝融集团为炎黄联盟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支部族迁移到江汉流域,不断与庸、巴、陆浑、百濮等相互融合,发展成为一支强盛的荆楚大族。

荆楚部族在与北方商王朝的对峙中也吸收了先进的商文化,为自身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荆现名牡荆,是马鞭草科的一种落叶灌木,古代又名楚,用来做刑仗,鞭打犯人。因此楚又称“荆楚”,受鞭打叫“受楚”。“受楚”是件痛苦的事,所以“楚”字又引申有“痛苦”的意思,如痛楚、苦楚。

6. 楚汉文化在哪

长江汉江,珠江,黄浦江流域。

7. 楚文化区域

中国古代古九州之一 ,以原境内蜿蜒高耸的荆山而得名。荆是古代楚国的别称,因楚曾建国于荆山,故古时荆、楚通用。

荆州,在荆山﹑衡山之间。《禹贡》:荆及衡阳惟荆州。荆山在今湖北南漳县。荆州大体相当于今湖北一带,由荆山之下直到衡山(大别山)之南。荆州汉朝为十三刺史部之一,范围扩大。辖境相当于湘鄂二省及豫桂黔粤一部分;汉末以后辖境又逐渐减小。东晋定治江陵,为当时及南朝长江中游重镇。

楚就是楚国,汉朝时期的封国,在两汉历史上共存在220年。西汉时,刘邦徙故齐王韩信封为楚王。

荆、楚是不同时期的不同称谓,随着时代的变迁,到今天演变成湖北的代称或别称。

中国古时 九州顺序分别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

8. 楚文化在哪些思想内容对湖湘文化产生过深远影响

  湖湘文化  分 类:地域文化  地 域:湖南  代表人物:蔡伦、欧阳询、周敦颐、贺鹏等  代表著作:周子全书、曾文正公全集等  含 义:湖湘文化,是指一种具有鲜明特征、相对稳定并有传承关系的历史文化形态。先秦、两汉时期湖南的文化应该纳入到另外一个历史文化形态——楚文化中。屈原的诗歌艺术、马王堆的历史文物,均具有鲜明的楚文化特征。而南北朝及唐宋以来,由于历史的变迁发展,特别是经历了宋、元、明的几次大规模的移民,使湖湘士民在人口、习俗、风尚、思想观念上均发生了重要变化,先后产生了理学鼻祖周子,主张经世致用而反对程朱理学的王夫之,以及“睁眼看世界”的魏源等一系列思想家,从而组合、建构出一种新的区域文化形态,称之为湖湘文化。先秦、两汉的楚文化对两宋以后建构的湖湘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是湖湘文化的源头之一。湖湘文化在历经先秦湘楚文化的孕育,宋明中原文化等的洗练之后,在近代造就了“湖南人材半国中”、“中兴将相,什九湖湘”、“半部中国近代史由湘人写就”、“无湘不成军”等盛誉。

9. 楚文化中心在哪

楚文化

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文化

楚文化是中国春秋时期南方诸侯国楚国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称,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楚国先民最初生活在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河南新郑),南迁后给楚地带来了先进的华夏文明因素,并以中原商周文明特别是姬周文明为基础向前发展楚文化。

现今湖北省大部、河南西南部为早期楚文化的中心地区;安徽北部江苏北部、河南东南部是晚期楚文化的中心;湖南、江西是春秋中期以后楚文化的中心地区;贵州云南广东等地的部分地区也受到了楚文化影响。

从文化性质来看,楚文明更多地保留了中原姬周文明的特色,同时也吸收了少量蛮夷文化的特点,时间愈晚,自身的风格突现则相对较多,沿着整个楚文明始则模仿,继则变异,终则别创的发展路径前进

10. 什么叫楚文化

屈原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被誉为“楚辞之祖”,楚国有名的辞赋家宋玉、唐勒、景差都受到屈原的影响。

楚文化是中国春秋时期南方诸侯国楚国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称,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11. 楚文化指现在的哪里

1,中原文化圈

以周王都为中心,黄河中游,春秋时包括晋南,郑、卫;战国时包括周和三晋,不包括赵国北部。

2,北方文化圈

赵国北部,< a href='/zhongshanguo/' target=_blank>中山国、燕国,以及更北。

3,齐鲁文化圈

齐、鲁,以及其它小国。

4,楚文化圈

长江中游,楚国为中心。

5,吴越文化圈

淮水流域和长江下游。以吴、越为中心,以及周边嬴姓、偃姓小国,东南部族。

6,巴蜀滇文化圈

现在四川、云南,巴国、蜀国、滇国以及西南的部族。

7,秦文化圈

西北地区以秦为中心。

楚文化自由行旅游攻略

  • 荆楚文化酒店 荆楚文化旅游

    荆楚文化酒店 荆楚文化旅游 1. 荆楚文化旅游2. 荆楚文化旅游投资有限公司3. 荆楚文化旅游节策划案4. 荆楚文化旅游节的可操作性如何5. 荆楚文化旅游节前6. 荆楚文化旅游节优缺点7. 荆楚文化旅游节前,园艺工人用棱长是4cm


    2023-03-22
    1402 99
  • 古代楚文化


    2023-03-14
    170 75
  • 楚文化景区有哪些 楚文化在哪

    楚文化景区有哪些 楚文化在哪 1. 楚文化在哪2. 楚文化有哪些3. 楚文化包括哪些地方?4. 楚文化发源地在哪里5. 楚文化在哪个省6. 楚汉文化在哪7. 楚文化区域8. 楚文化在哪些思想内容对湖湘文化产生过深远影响9. 楚文化中心在哪10. 什么叫楚文化11. 楚文化指现在的哪里


    2023-02-06
    1645 1
  • 云南楚国旅游景点大全介绍(楚文化旅游)

    云南楚国旅游景点大全介绍(楚文化旅游) 梵净山旅游景点介绍云南有哪些值得骄傲的地方?云南风土人情的简单介绍?昆明有什么好玩的地方云南有哪些神秘古国?有什么样的历史典故呢?

    2022-11-25
    357 27
  • 罗城遗址新发现:楚文化入湘可追溯至春秋中期

    来源:中新网2021-01-1108:46

    2022-03-23
    825 53
  • 湖北将建一座楚文化旅游区,以“盐卤”为特色,占地约1910亩

    提到湖北,楚文化是最丰富灿烂的,湖北楚文化的核心位于荆州这是无可争议的。但是在湖北其它地方,也有很多与楚相关的遗迹,尤其是在在纪南城附近。其中章华台,就是杰出的代表之一。章华台,是楚灵王时期举全国之力修建的一座别宫。其中最高的章华台据称"台高十丈,基广十五丈",号称天下第一台。楚王好细腰,宫人多饿死的典故就是从这里流传出来。关于章华台遗址,也有多种说法,比如在荆州章华寺、监利等。但目前

    2022-03-23
    1629 55
  • 纵横中国之长沙:楚文化、儒家学堂、革命的摇篮

    纵横华媒国际推出“城市文化品牌计划”,助力城市打造专属的文化品牌、进行产业升级!长沙有文字可考的历史3000多年,因屈原和贾谊的影响而被称为“屈贾之乡”。长沙又称“楚汉名城”,马王堆汉墓和走马楼简牍等重要文物的出土反映其深厚的楚文化以及湖湘文化底蕴,位于岳麓山下的岳麓书院为湖南文化教育的象征。历史上涌现众多名人,留下众多的历史文化遗迹,成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2022-02-17
    1842 20
  • 杨权喜:《荆楚文化考古探溯与研究:杨权喜论文选集》

    荆楚文化考古探溯与研究:杨权喜论文选集(全二册)作者:杨权喜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年11月定价:228.00内容简介本文集编入作者写的部分考古发掘报告结语、主要考古论文和文章八十余篇。分荆楚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湖北重大考古发现与江汉文明,荆楚地区商周文化,楚文化渊源与楚丹阳,楚文化的发现与研究,荆楚地区巴蜀、百越、秦汉文化,另有附录若干篇。目录

    2022-01-29
    1427 14
  • 考古发现罗城遗址是目前已知最早的楚文化入湘遗存

    1月9日,罗子国城遗址(罗城遗址)考古发掘及专家现场会在湖南省岳阳市屈原管理区举行。与会专家认为,罗城遗址北部小洲罗地点出土大量春秋中期甚至更早的遗存,属于湖南地区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一批典型楚文化遗存。这充分说明,罗城遗址是目前所知典型楚文化进入湖南最早的地点之一,可谓湖南被正式纳入中原王朝治理体系的起点所在。罗城遗址位于湖南省岳阳市屈原管理区河市镇古罗城村。遗址主要由城址区及外围的聚落组成

    2022-01-28
    1416 8
  • 省荆楚文化研究会考察组来宜都考察

    城背溪遗址位于宜都市红花套镇TA所代表的文化是湖北地区目前发现时代最早的一种新石器时代原始文化11月18日,省荆楚文化研究会会长李佑才带领考察组前往宜都考察史前文化工作,市政协主席宋文豹陪同调研。城背溪遗址在国内外历史考古界有重大影响该遗址位于红花套镇吴家岗村五组,核心区面积36.7亩,文化层厚约2米,1992年被列为第三批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2


    2022-01-28
    1944 30
  • 湖南、湖北两千年“恩怨局”十问:哪个省更能代表楚文化?

    距离2019年还有16天-蓝字湖南、湖北之间的关系自古以来是微妙的,有天然的亲切感,却也因为竞争,有些许紧张,像极了一对长大成人分家相互较劲的兄弟。两省分家不过三百多年,在更长的时间里,湖南、湖北是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江汉若带,衡荆作镇,洞庭云梦为池……"明人吴敬盛对于两湖的描述实在大气磅礴,也总让人怀念起那段两湖"在一起"的时光。怀念之后,我们不禁追问,湖南、湖北两


    2022-01-28
    500 88
  • 贾玲故乡襄阳宜城一日游,楚文化发源地,有华夏第一渠“白起渠”

    宜城属襄阳市下辖县级市,面积2115平方公里,2017年人口55.91万。宜城历史悠久,夏朝是称为巳国,春秋时并入楚国,唐朝开始设为县。十年前到襄阳时曾宜城玩过一天,被当地的人文历史所折服。是楚文化的发源。楚皇城遗址位于宜城市郑集镇皇城村,是春秋时期楚国的都城,距今两千余年。有内存和外层组成总面积2.2平方公里。至今仍保存有封闭的土筑城垣,外层有六座城门。必须带着历史去旅行,否则会兴致

    2022-01-28
    1579 29
  • 楚文化发祥地——南漳县城郊天池山的古往今来

    楚文化发祥地——南漳县城郊天池山的古往今来作者:王善国天池山位于湖北省南漳县城西郊,自古就以高山巅峰摩天之“天池”而闻名于荆楚地区,现集生态旅游、休闲娱乐、茗茶品赏、健康养生、商贸物流、对外开放于一体,底蕴十足,福运旺盛。荆楚名山天池山是楚国早期都城丹阳遗址的核心覆盖区域、楚人心目中的名山,是荆楚大地有名的地标山。据“中国楚学之父”、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原顾问、研究员、博士生导

    2022-01-28
    740 50
  • 荆州楚文化的发源地,因三国而闻名,最值得去的历史古城

    很多没来过荆州的的人一提到荆州,大家就像最熟悉的陌生人一般,说出‘关羽大意失荆州’的故事,荆州一直与三国紧密相连。荆州:古时又称“江陵”,湖北省地级市,荆州历史厚重、文化灿烂,是一座古老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滨江城市。“禹划九州,始有荆州。”,全国首批24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这次从武汉坐动车出发,一个半小时到达荆州,花一天时间感受这座历史厚重的文化名城,一天主要行程安排是:荆州博物

    2022-01-01
    447 44
  • 三国古战场,楚文化发祥地,湖北荆州最值得游览的六个旅游景点

    荆州古称江陵,是春秋战国时楚国都城所在地,位于湖北省中南部,长江中游两岸,江汉平原腹地,是湖北省五大区域性中心城市之一。荆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建城历史长达2600多年,是楚文化的发祥地和三国古战场,历史上“刘备借荆州”、“关羽大意失荆州”等脍炙人口的三国故事都发生在这里。下面就一起去看一下荆州最值得游览的六个旅游景点吧。一、荆州古城荆州古城位于荆州市荆州区,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砖城逶迤挺拔、完整


    2021-10-10
    1586 37
  •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