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史话丨南北朝时期淮安山阳城异军突起

邗沟自吴王夫差开挖后在史书里出现的次数并不多,仅西汉时期吴王刘濞在“七国之乱”时曾用它运过军粮。同样邗沟北侧末口附近的集镇在秦汉期间也不温不火,但到了三国、西晋时期情况发生了变化。

水网密布的淮安所在区域本身就具有较强的农业生产能力,当中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时,淮安是最先受惠地区,同时江南地区经过三国时吴国的初步开发已经展现出极大的农业生产潜力,而淮安是沟通江南与中原的要道之一。于是我们看到三国时邓艾在淮安大规模屯田并兴修水利,为灭东吴做物质上的准备;西晋统一后,广陵度支陈敏再次疏浚邗沟。与此对应,末口附近形成了较为繁华的山阳镇,其繁华程度应该不亚于当时的射阳县城。西晋泰始二年(266)龙兴寺(即“正法华院”)出现在山阳镇,因此与“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一样,淮安也是“先有龙兴寺,后有山阳城”的。

西晋很快就走向了衰亡,东晋及后来的南朝都将首都设在南京。南京紧贴江面,看似有长江天险,实际位置非常凶险,如果没有江北的淮河流域为南京提供不断阻截敌军的水网,想要依靠长江天险守住南京的政权很少有成功的,这就使得建都南京的政权必须将势力范围延伸到江北的淮河流域。在当时淮河边有这样一些城市极具战略价值,它们是义阳、寿春、钟离、盱眙淮阴、山阳。其中山阳城和其它城有个本质的区别,其它城虽然都在淮河之南,守的却是淮河北岸支流入淮口,它们大致对应着淮河的颍水、蔡水、涡水、汴水、泗水的入淮口,山阳城守护的却是淮河南岸的邗沟。在东晋君臣心中,淮北是战略盈缩之地,淮南则是生命线,如果北方政权孱弱,东晋就以山阳为前方大本营进攻北方,如果北方政权强势就退守山阳,死守邗沟。因此东晋将领从一开始就十分重视山阳城的独特战略地位,山阳城在东晋初年的刘隗或荀羡手里首先完成了营建。

山阳城真正的贵人是军事家刘裕,他和山阳城彼此成全。作为东晋将领的刘裕将水陆并进的战术玩得烂熟于胸,曾多次借用邗沟北伐,相继灭了南燕与后秦。刘裕自然知道地处邗沟与淮河交汇口的山阳城的重要性,东晋义熙七年(公园411年)他利用“土断”的机会,从广陵郡中分出山阳郡,以山阳镇为治所,山阳镇既令人意外又在情理之中的连升两级,一下子同时成为郡和县的治所。

山阳郡当时下辖山阳、盐城东城、左乡4个县。盐城县即西汉时设立的盐渎县,自并入山阳郡时改称盐城。盐城县和山阳县的渊源最深,自山阳县设立后一直到清末的整整1500年间(即从公元411年到公元1911年),盐城县一直归属山阳统领,紧紧围绕在山阳身边,从未离开。值得注意的是东城县和左乡县都位于邗沟(东线)之上,说明邗沟对淮东区域的整合作用在当时已经初步显现。

山阳县的兴起流程是邗沟→集镇→寺庙→建城→设县,明清期间清江浦的兴起流程为:清江浦河→集镇→寺庙→设县→建城,两者很类似,在农业社会的几千年里,城镇形成与发展的底层逻辑是相通的,有微小的差别一般是由当时具体情况所决定,比如山阳与清江浦建城与设县的次序不同是由当时军情是否紧急所决定的。

东晋南北朝时期,虽然国家分裂,动荡不安,却也是中国城市迅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往往是此处战火连天,隔座山隔条河的彼处却是市场喧嚣,战乱并不能抵挡住商队的驼铃马蹄。当时,无论是和平还是战争,邗沟都有其重要价值,在商业通道与军事通道之间可以自由切换,地处邗沟入淮口的山阳县崛起也就理所当然。自山阳县走上历史舞台后一直是郡、州、路、府的治所,成为淮东区域公认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稍后隋唐大运河的开通又强化了这一点。

通 讯 员:祁 宏

编 辑:阚梦鸥

值 班 总 编:季 文

声 明:凡《视听淮安》原创稿件,转载或引用请注明来源及原作者!部分稿件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阆中天宫镇出土六座南北朝古墓,距今约1500年...... 南北朝

日前,在南充阆中市天宫镇宝珠寺村在修建村道时,施工人员在蚕丝山腰崖壁上挖掘出数块精美青灰色墓砖。

文物专家初步勘察鉴定,这是墓,在35米长的崖壁上共有砖室墓三座,初步判断为六朝时期的墓葬,该古墓的发现对研究阆中南北朝历史和丧葬文化具有较大考古价值。

“这是如意纹、这个是鸟纹……根据砖身的纹饰考证,这些砖块是南北朝时期的,距今约1500年了。”阆中市文物局的文物专家刘富立介绍。

据了解,这批南北朝墓砖是阆中市天宫镇宝珠寺村修建村道时意外出土的。施工人员发现后立即拨打了110,公安部门随即联系了文物保护单位前往现场进行了勘查挖掘。

当时,在蚕丝山下沙拱嘴修建另一条社道时,又新发现崖墓三座,文物局迅速组织人员进行了抢救清理发掘,先后清理出土盘口陶壶1件、铁削1件、靑釉四桥形系盘口壶1件(残损严重)、铁釜1件(残损严重)等。根据墓室形制和出土器物判断这三座崖墓也属于六朝时期墓葬。

根据砖身纹饰考证,这墓砖具有南北朝时期典型的如意纹和鸟纹,虽然埋藏地下千余年,但砖身依然坚硬,纹饰清晰,线条流畅。特别是墓石上的雕刻人物、场景栩栩如生。

地下文物历经千年重见天日,但如何保护成为了摆在文物专家面前的难题,“一块墓砖就是10公斤,一块墓石轻则几百公斤,重则上千公斤,保护难度大,无论是搬运还是放置条件都受到制约和限制,同时我们基层文物部门也缺乏资金和专业人才去研究。”尽管如此,刘富立表示将尽快把这批南北朝墓砖墓石整理入库,并选择合适时机入驻博物馆收藏。

大展来袭|三国两晋南北朝刻石三十品新探展即将亮相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 南北朝

刻石书法中国书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艺术价值不言而喻。然而,自魏晋以降,以“二王”为代表的帖学传统始终占据书法风格史的主流,而刻石书法则长期难以进入经典的行列。清代碑学兴起以后,刻石书法逐渐受到重视。于今,随着书法形式在当代中国视觉艺术领域中的独立发展和地位提升,对刻石书法的理论研究与创作实践理应进一步加强。

基于此,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所结合传统“品”的话语评论方式,力图重新发现和挖掘古代刻石书法的艺术美,策划了“缘于图像背景的社会和艺术•刻石书法研究与创作系列展”,继2020年的系列展之一“汉隶十二品新探”之后,即将于2021年11月1日推出系列展之二“三国两晋南北朝刻石书法三十品新探”,是对古代石刻书法艺术遗产的又一次专题性的集中研究和展示。

展览与论集内容分为“理论”“鉴碑”“创作”三个部分。以特邀专家和公开征稿的方式,基于所甄选的刻石“三十品”为母本进行研 究和创作,最终选辑出研究文章近40篇以及书法作品60余件。此后,本平台将陆续推出。

缘于图像背景的社会和艺术

刻石书法研究与创作系列展之二

三国两晋南北朝刻石三十品新探

展 览|论 坛

主办单位

中国国家画院

承办单位

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所

中国国家画院沈鹏艺术基金

协办单位

北京文物交流中心

中国书画收藏家协会碑刻研究委员会

展览时间

2021年11月1日—11月6日

展览地点

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

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54号

品 目

《上尊号》|《受禅表》|《孔羡碑》|《谷朗碑》

《禅国山碑》 |《天发神谶碑》|《华芳墓志》

《广武将军碑》|《爨宝子碑》 |《好大王碑》

《中岳嵩高灵庙碑》|《爨龙颜碑》 |《姚伯多造像》

《始平公造像》|《魏灵藏造像记》 |《霍扬碑》

石门铭》|《南石窟寺碑》|《郑文公碑》

《瘗鹤铭》|《刁遵墓志》|《李璧墓志》

《张猛龙碑》 |《马鸣寺碑》|《高贞碑》

《曹望憘造像记》|《张黑女墓志》《敬史君碑》

天柱山铭》|《铁山石颂》

展览结合古人的评述和当代审美价值需要,甄选了三国两晋南北朝刻石书法中的30通碑刻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展品均精选自北京文物交流中心及中国书画收藏家协会碑刻研究委员会等专业收藏机构。

品 鉴

孔 羡 碑

刊刻于曹魏黄初元年(220年),全称为“鲁孔子庙之碑”,又称“魏修孔子庙碑”等,无撰书人姓名,属隶书书法作品,现存于曲阜汉魏碑刻陈列馆

此碑以方笔为主,结体外拓,字形严整端庄,书风遒劲严整,茂密雄强,为魏隶代表。

沈树镛册首题跋钤印

沈树镛旧藏 明拓本

天 发 神 谶 碑

刊刻于三国东吴天玺元年(276年),又名《天玺纪功碑》,碑在宋以前已断为三石,故又名《三断碑》。传为皇象书,又传为苏建所书,因碑文残缺,无从考证。旧在江苏江宁尊经阁,清嘉庆十年(1805年)毁于火。

此碑书法非隶非篆,篆书的笔意重一些。下笔多呈方棱,收笔多作尖形。转折方圆并用,结体上紧下松,字形修长,形象奇异瑰伟。

封面邵福瀛题签

姚华、罗复堪题签

拓本22开、前后题跋共三开,半开高37.5厘米、宽25厘米。

拓本前后分别有邵福瀛、陈宝琛、葛成修、多段观款题跋。钤印有“邵海父”“海父”“海父偶藏”“广平”“松龛”“徐之鑑印”“仲水金石”“二爨级庐”“稚禾曾观”“稚禾印信”“叔盖”“钱松私印”“徐恕”“望风怀想”等。拓本上段“敷垂”二字损半,宋元祐间刻跋中“二十六日”之“六”字上点与横损连。此本当在石毁前不久,为清乾隆、嘉庆间所拓。但此本为宣纸淡墨精拓,风神明达;又因此碑拓本存世量小,故尚属难得。

广 武 将 军 碑

刊刻于前秦建元四年(368年),全称为“立界山石祠碑”,又称“广武将军张产碑”“苻秦建元四年产碑”“张产碑”等,无撰书者姓名,属隶书书法作品,现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馆

书法上线条高古,书写自由,不拘一格,古朴稚拙,天趣浑成,上承汉隶之平正大气,下启北魏之古拙生动。

《广武将军碑》整纸拓本一套2轴。分为碑阳及左侧、碑阴及右侧各1轴。碑阳拓本高140厘米、宽72厘米,左侧高170厘米、宽14厘米,

姚华1922年题跋,自跋文中可见当时此碑复出不久,学者间尚有争议。

碑阴拓本高161厘米、宽71.5厘米,右侧高128厘米、宽12.5厘米。为民国九年重新发现后拓本。

爨 宝 子 碑

刊刻于东晋太亨四年,即义熙元年(405年),全称为“晋故振威将军建宁太守爨府君墓碑”,属于楷书作品。清乾隆四十三年出土于云南曲靖南70里扬旗田,后移至武侯祠,现存曲靖市第一中学“爨碑亭”内。

此碑字体介于隶、楷之间,笔画质拙凝重,主用方笔,不少笔画呈方棱或锐角。字形或大或小,结法紧密但不类型化,变化比较丰富,整个看来显得端严高古。

拓本高159厘米、宽52.5厘米

此拓本第一行“人”字撇捺交叉处未损;第八行“来”字第三横左半上边缘平整未损;拓本左下方无咸丰二年邓尔恒跋,所谓“刻邓跋之前拓本”。其时间在乾隆四十三年至咸丰二年之间,一般将此类拓本视为初拓本,较少见,字迹清晰者尤罕。

好 大 王 碑

刊刻于东晋安帝义熙十年(公元414年),全称《高丽好大王碑》,又称《广开土王境平安好大王碑》,属于隶书作品,现存于集安市太王乡大碑街。

此碑书法似隶似楷,有秦诏版遗意。方整纯厚,气静神凝,遒古朴茂,属笔势宽绰高美一宗。与东汉诸碑刻隶书相比,别具风格。

晚清 高丽纸整幅拓本

《好大王碑》由一块巨大的天然角砾凝灰岩石柱略加修琢而成,碑体呈方柱型,高6.39米,底宽在1.34~1.97米之间。四面环刻碑文。

简裱本封面

《好大王碑》剪裱经折装一套六册,每册装裱拓本24开,半开高45厘米、宽29.5厘米,每开12字,宣纸浓墨精拓。封面题签:高句丽古碑,己未春,蔼盦拓装。拓本二行“巡车”之“车”字中间右半损,为民国初年拓本。

姚 伯 多 造 像

刊刻于北魏太和二十年 (496年),亦称《姚文迁造像碑》《姚伯多兄弟造成石文像》,是迄今所知最早的道教造像碑,属于楷书作品。1936年迁置耀县碑林。现藏陕西耀县博物馆

此碑为道教造像碑,造像记写、刻很特别,其用笔有方有圆,有藏有露。书体楷中兼隶意,形体结构也与一般楷书、隶书迥然有别,字形大小、斜正变化十分自由活泼,显得古朴稚拙。但又能拙中见巧,巧中寓拙,而别具一格。

《姚伯多造像记》整幅软片一套三张,分别为造像记正面及两侧。正面拓本高87厘米、宽66厘米;左侧高109.5厘米、宽32厘米;右侧高109.5厘米、宽32厘米。此为近当代拓本。

始 平 公 造 像

刊刻于北魏太和二十二年(498年,另有太和十二年、二年、十九年等数种说法),全称《比丘慧成为亡父洛州刺史始平公造像题记》,孟达撰文,朱义章书,属于楷书作品。石刻位于洛阳市南龙门石窟古阳洞北壁,为“龙门二十品”之一。

此石刻已泯尽隶书痕迹,既有汉晋雍容方正之态,又具北方少数民族“金戈铁马”粗犷强悍之神,书法雄重遒密,端庄流逸,具龙震虎威之势,富有阳刚之美。

拓本高93.5厘米、宽42厘米

此拓本碑额“公”字左折笔处只有轻微断线,不损笔画;六行首“匪乌”之“乌”字下作三点清晰可辨;

字外有墨;墨色匀净,字口锋利清晰。为清嘉庆间“未铲底”拓本之较晚本。有民国间秦更年等题跋。

魏 灵 藏 造 像 记

北魏刻石,无刊刻年月,全称《魏灵藏薛法绍造像记》,无撰书人姓名,属于楷书作品,在河南洛阳龙门古阳洞北壁,为龙门造像代表之一,清乾隆年间钱塘黄易访拓后始显于世。

此碑为魏碑方笔代表,起笔方切,有的角棱若刀,有的细锋引入,煞有情趣;结体或取横势,或取纵势,皆极意显示雄踞盘关之威仪,怀隐瑰玉之神采。整篇看来,整严肃穆,端庄隽洁。

民国拓本

霍 扬 碑

刊刻于北魏景明五年或正始元年(504年)。撰书人姓名不详,属于楷书作品。出土于山西临晋东霍村。现藏北郭蒲坡中学。

方整典雅,古色照人,虽经千年风雨侵蚀漫漶,而肃穆雄浑之趣在焉,用笔浑朴圆厚,有篆籀笔意,结构奇险多变,是魏碑之佳作,被称为山西省现有魏碑之冠。

民国整纸拓本

石 门 铭

刊刻于北魏永平二年(509年),摩崖刻石,又称“泰山羊祉开复石门铭”,王远书丹、武阿仁凿字,属楷书书法作品。原刻于陕西汉中石门东壁,后凿移到汉中博物馆

书法上与《石门颂》一脉相承,但结体更为开阖瑰奇,线条更为流畅跌宕,气势更为激荡奔放,笔墨飞舞,意气风发,恣情挥洒。其结字奇纵,字势飞逸,纵敛随心,顿不停留,挫不迟疑,一泻而下,势不可止,超俗脱凡,仙姿神态,跃然其间。

通高175厘米,宽215厘米

记载了梁、秦二州刺史羊祉重开废置已久的褒斜道之事。

南 石 窟 寺 碑

刊刻于北魏永平三年(510年)。碑额阳刻篆书 “南石窟寺之碑”六字,额上阴刻横列楷书“石窟寺主僧斌”六字。属于楷书作品,民国初年于甘肃泾川县王家沟出土。

民国整纸拓本

瘗 鹤 铭

刊刻于南梁天监十三年(514年),原刻于镇江焦山西麓崖壁上,摩崖刻石,署名为“华阳真逸撰,上皇山樵正书”。后因山崩,石堕入江中,现存残石五块,存88字,属于楷书作品,现陈列于江苏省镇江焦山碑林中。

此铭字体浑穆高古,用笔奇峭飞逸。虽是楷书,却还略带隶书和行书意趣。铭文刻字大小悬殊,结字错落疏宕,笔画雄健飞舞,且方圆并用,无论笔画或结字,章法都富于变化,形成萧疏淡远、沉毅华美之韵致。

清末 陈宝琛 题签

清 改琦 题签

清嘉庆间 赵魏 题册首

拓本20开,半开高36.9厘米、宽19.6厘米,题跋6开

此册墨色匀净,拓工精细,“遂吾”二字左侧少损,当为清初出水后初拓精本。

后有嘉庆间王继兰、郑勉、近人秦公先生等题跋。钤有“臣梅”“芸父珍藏”“劳氏珍藏”“宝晋山房”“南屏眼福”“结心楼”“息舸”“小山翰墨”“黄汝梅印”“嘉定黄汝梅字作和之印”“黄钧”“次欧”等藏印。

刁 遵 墓 志

刻于北魏熙平二年(517年),全称《雒州刺史刁惠公墓志铭》。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乐陵刘克纶从友人处访得,并以木板补残缺处,刻跋于其上,不久又毁,再以石补。后经盐山叶氏、南皮高氏及张之洞等人收藏。现藏山东省博物馆。

书法浑穆舒扬,其提按使转雍容自得,用笔方圆结合,遒劲有力,起笔收笔以及转折回环之处变化多端,每字各不相同,字形端正,结体茂密,圆腴厚劲,具有端庄古雅之美。与北魏时期众多碑刻不同的是,它不以劲利险峭见长,而是以凝练秀美取胜。

裱本经折装,紫檀封皮,紫檀书套

装裱拓本9开,半开高31.3厘米、宽16.2厘米

拓本志文无阴面,阳面六行“雍”字有裂纹穿过,不伤字,

为清乾隆间拓本,较少见。有陶北溟题签。

张 猛 龙 碑

刊刻于北魏正光三年(522年),全称《魏鲁郡太守张府君清颂之碑》。无撰书人姓名,属于楷书作品,现藏于山东曲阜汉魏碑刻陈列馆。

其风格险绝竣逸,又浑穆雍容;既奇趣灵动,又古朴典雅。通于齐整中求庄和,庄和中求变化,自然流畅,逸气横生。该碑是北魏碑刻中最享盛誉的作品,为精严雅正书风的代表。

拓本23开,半开高31.5厘米、宽18.5厘米

拓本碑文二行“宣时”之“时”字右半可见上两横,

十行“冬温夏清”之“冬”字第二笔稍损;

十八行“盖魏”二字中间石花不连字。

此拓本无碑阴,为明拓本。

钤印有“大兴孙春□所藏金石”“汝梅”等。

马 鸣 寺 碑

刊刻于北魏正光四年(523年),立于今山东省广饶县大王桥。亦称《马鸣寺根法师碑》,属于楷书作品,无撰书人名。此碑现存于山东省石刻艺术博物馆

此碑字体结构紧凑茂密,左抑右昂,横侧生姿,笔调丰腴厚沈,转折方折,波发饱满锐利,侧、掠、湾钩之处则带有弧形,可谓方圆对比富于变化,收刚柔相济之妙。

拓本高151厘米、宽86厘米

清道光前未断整纸拓本

剪裱经折装一册,装裱拓本7开,半开高45.5厘米、宽23.5厘米

编辑 | 李振伟

制作 | 冯雅颖

校对 | 李振伟

《中国美术报》艺术中心内设美术馆、贵宾接待室、会议室、茶室、视频录播室,背靠中国国家画院,面临三环,功能齐全、设备完善,诚邀您到此举办艺术展、品鉴会、研讨会等活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54号

《中国美术报》为周报,2022年出版38期。邮发代号:1-171

总编室邮箱:zgmsbvip@163.com

我知道你 在看哟~

南北朝自由行旅游攻略

  • 人文史话丨南北朝时期淮安山阳城异军突起

    邗沟自吴王夫差开挖后在史书里出现的次数并不多,仅西汉时期吴王刘濞在“七国之乱”时曾用它运过军粮。同样邗沟北侧末口附近的集镇在秦汉期间也不温不火,但到了三国、西晋时期情况发生了变化。水网密布的淮安所在区域本身就具有较强的农业生产能力,当中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时,淮安是最先受惠地区,同时江南地区经过三国时吴国的初步开发已经展现出极大的农业生产潜力,而淮安是沟通江南与中原的要道之一。于是我们看到

    2022-03-19
    1726 32
  • ​阆中天宫镇出土六座南北朝古墓,距今约1500年......

    日前,在南充阆中市天宫镇宝珠寺村在修建村道时,施工人员在蚕丝山腰崖壁上挖掘出数块精美青灰色墓砖。据文物专家初步勘察鉴定,这是墓,在35米长的崖壁上共有砖室墓三座,初步判断为六朝时期的墓葬,该古墓的发现对研究阆中南北朝历史和丧葬文化具有较大考古价值。“这是如意纹、这个是鸟纹……根据砖身的纹饰考证,这些砖块是南北朝时期的,距今约1500年了。”阆中市文物局的文物专家刘富立介绍。

    2022-03-19
    1055 64
  • 大展来袭|三国两晋南北朝刻石三十品新探展即将亮相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

    刻石书法是中国书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艺术价值不言而喻。然而,自魏晋以降,以“二王”为代表的帖学传统始终占据书法风格史的主流,而刻石书法则长期难以进入经典的行列。清代碑学兴起以后,刻石书法逐渐受到重视。于今,随着书法形式在当代中国视觉艺术领域中的独立发展和地位提升,对刻石书法的理论研究与创作实践理应进一步加强。基于此,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所结合传统“品”的话语评论方式,力图重新发现和挖掘古

    2022-03-05
    949 79
  • 营造技艺 | 义慈惠石柱-南北朝古建实证

    义慈惠石柱,又称北齐石柱,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齐石塔古建筑。该石柱位于河北省保定市定兴县西北二十里的石柱村,石柱造型奇特,雕刻带有强烈南北朝风格,是少数北朝时代的遗存至今难得的的艺术佳作。石柱园区目前以用亭子给保护起来的石柱石柱早期图纸部分义慈惠石柱据碑文记载,时值北魏孝昌年间,政治腐败,贪污腐化成风,官吏大肆搜刮民财。百姓不堪忍受,纷纷起兵造反。

    2022-03-04
    29 62
  • 新乡市获嘉 南北朝时期的齐国故城池

    齐州故城,时代为北朝,现存城垣东西长458米,南北宽419米,总面积191902平方米,该城位于获嘉县县城西南12.5公里,张巨乡杨洼村正北0.5公里,1956年年底,全县文物普查时发现该城址,并根据城址所在地为杨洼村而称之为“杨洼村古城”;1976年,县文化馆对该城址重新进行了考察;1978年,新乡地区文物普查时对该城址进行了复查,并正式命名为“齐州故城”。1986年11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河

    2022-02-22
    1739 36
  • 一函 | 魏晋南北朝书风中的萧梁反书

    ©一函团队优质原创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图片版权为“一函”所有背景三国时期书家钟繇的“铭石书”,一般意义上指东汉末年的八分隶书,其整饬的书风以立于洛阳太学前的《熹平石经》为先声,在曹魏、西晋时期的得到全面的发展,从多姿多彩的汉隶中产生出正统化、定型化的结果。这种“铭石书”的风格,在这个时期涵盖了八分隶书以外的其他书体,如三国吴天玺年间(276)的篆书《天发神谶碑》与同时期西晋

    2022-02-20
    676 19
  • 南北朝*梁的诗人有哪些之萧纲

    姓名:萧纲字号:字世缵,小字六通。庙号:太宗谥号:简文民族:汉性别:男生卒:(503--551)籍贯:南兰陵(治今江苏常州西北)人学识:文学家家庭出身:帝王之家,武帝萧衍第三子。主要经历:初封晋安王,历南兖州刺史、丹阳尹、荆州刺史、江州刺史,加侍中,普通中历南徐州刺史、雍州刺史,中大通初徵为扬州刺史。中大通三年昭明太子卒,继立为皇太子。太清三年五月即位,明年


    2022-02-20
    906 69
  • 两晋南北朝的帝陵:都乱成一锅粥了,还谈什么旅游开发?

    喜欢寻访古迹的游客,大概也从来不会注意到两晋南北朝的皇陵。这是为什么呢?这一时期的帝王数目难以统计,政权走马灯似的转换,帝王也走马灯似的上任、篡位、下岗、被杀、病死、逃亡……这一时期的帝陵没有太气派的,盗掘严重,甚至找都找不到,数目难以厘清,旅游开发更是无从谈起。西晋西晋皇帝的陵墓,也都分布在洛阳北邙山一带。西晋历时52年,共4个皇帝,但只有两个帝陵,也就是葬在邙山的晋帝有

    2022-02-20
    818 37
  • 湖北私藏了一座宝藏级寺庙,历史可追溯到南北朝,规模很宏伟!

    在湖北的诸多城市里,武昌是相对低调的一座。武昌起义的光辉和荣耀,一直到今天仍在散发光芒。到武昌旅游,除了品尝美味的武昌鱼外,武昌有一座寺庙也相当有意思。这就是武昌的宝通寺。宝通寺的具体位置,就在武昌的洪山上,它的建筑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是国内历史最为悠久的几座寺庙之一。在武昌的诸多寺庙当中,宝通寺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可以说是武昌寺庙的代表。宝通寺在历史上几经沿革,一开始这座寺名

    2022-02-17
    893 98
  • 河北元氏有座千年石窟,开凿于南北朝时期,距今已经1500年

    美丽新世界,关注:路灯摄影,每天分享旅途好风景。石窟,是指依山岩凿成的石室,取材于佛教故事,是我国重要的宗教文化遗产。石窟里面通常有佛像或佛教故事的壁画,我国著名的四大石窟大家都很熟悉:敦煌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等。很多人不知道,在河北省石家庄市也有一座宝贵的石窟——封龙山石窟。它始建于南北朝时期,虽然没有四大石窟的规模,却也“闪烁着灿烂的民族艺术光辉”。这座经历

    2022-02-10
    1797 18
  • 四川有座古城,始建于南北朝时期,与都江堰仅隔一桥,却鲜为人知

    四川有座古城,始建于南北朝时期,与都江堰仅隔一桥,却鲜为人知四川近几年来,受到较多游客的喜欢与青睐,许多景点都已成为游客最喜欢前往的打卡胜地了,每次提起四川都江堰时,首先映入游客脑海的就是名气较高的水利工程,很少会有人跟灌县联想到一起。在四川就有一座古城,有川西第一门户的美称,跟世界遗产相伴,可惜却鲜有人知。这座古城就是灌县古城,起初都江堰市就因灌江而命名为灌县的。四川灌县古城始建于南

    2022-02-08
    1343 78
  • 南北朝时期的马圈城争夺战!现在位于镇平侯集镇马圈王村东这里…

    镇平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距今1500多年前的南北朝时期,南北双方为了扩充疆域,在这里发生了几次大规模的战争!在夏商周时期镇平属古吕国,春秋战国时期,此地先后属楚国、韩国,到西汉高帝七年(公元前200年),吕腾因击斩项羽有功,封为涅阳侯,置涅阳县。自汉至唐初,其间800年,县名随着朝代的更迭多次改变,但其县治一至在涅阳城内,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县名改为安国县,治迁至安国城(今县城北

    2022-02-07
    1212 87
  • 南北朝造像:一像一世界

    北齐彩绘菩萨像南北朝时期,北方提倡石刻,南方禁立石刻,形成截然对比。北朝石刻从形式上来看,直接刻凿于山崖石壁谓之摩崖,撰文刻石埋入墓穴谓之墓志,刻石记事谓之碑碣,造像附题的铭文谓之造像。摩崖、墓志、碑碣不独北魏时期存在,唯独造像,于北魏之际的数量和成就居于巅峰。北齐贴金彩绘佛像造像,就是用泥塑成或用石头、木头、金属等雕成一定的形象。古代为生人、亡人或自己祈福,多有于僧寺,或在崖

    2022-02-06
    1177 77
  • 弥足珍贵的南北朝时期石刻拓片

    自古鸿儒偏好拓片保藏,宋代的“唐宋八列位”之一欧阳修生平保藏拓本上千余卷,并编写了《集古录》;墨客李清照生平酷嗜金石拓片,后辑成《金石录》传世;后有明代的关中奇士赵崡、书法家王铎等都曾为拓片猖獗。北魏《曹魏灵藏薛法绍造像记》纵90厘米横41厘米现存于洛阳龙门石窟古阳洞。《魏灵藏薛法绍造像记》是方笔露锋之典范代表,是以最显见用笔之妙。起笔都将锋颖露在画外,有的角棱若刀,有的细锋

    2022-02-05
    420 52
  • 中国四大石窟鼎盛时代的魏晋南北朝:凿石造像的绝响

    公元220年,曹丕篡汉,东汉灭亡,中国进入了三国时代。从三国到魏晋、南北朝,一共361年,这三个半世纪的中国大地上战乱频生、兵连祸结,和平的日子少,打仗的时候多。▲肋侍菩薩云冈石窟北魏早期因为世事无常,人命贱如蝼蚁,故而,从东汉开始萌发的佛道两教在中国得到了蓬勃发展,不仅统治阶级大力推广,普通百姓也笃信不疑。▲供养菩萨云冈石窟北魏中期▲第一窟拱形门与中心柱正

    2022-02-02
    121 21
  •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