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州古驿镇旅游攻略「襄州古驿镇旅游攻略路线」

湖北襄阳市有几个县、市、区?

截至2019年6月,襄阳市下辖3个区、3个县、3个县级市,分别是:襄城区樊城区襄州区南漳县保康县谷城县枣阳市宜城市老河口市

1、襄城区

位于鄂西北部,扼汉水中游南岸,襄阳市人民政府所在地。东与襄州区、北与樊城区隔汉江相望,南与宜城市交界,西南南漳县接壤,西北谷城县毗邻。东西长约30千米,南北宽约23千米,辖区版图面积684.8平方千米。

截至2019年6月,襄城区辖1个乡、2个镇、6个街道,有村117个、社区54个;此外,辖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和2个市政府派出托管机构(襄阳古城管理委员会、岘山文化旅游区管理局)。区人民政府驻檀溪街道檀溪路158号。

2、襄州区

地处鄂西北部、居汉江中游,介于东经111°44′-112°23′、北纬31°46′-32°28′之间,西与老河口市、谷城县接壤,东与枣阳市为邻,南与宜城市隔汉江相望,北与河南邓州市新野县唐河县交界,总面积为2306平方千米。

截至2019年6月,襄州区下辖4个街道:肖湾街道、六两河街道、张湾街道、刘集街道,12镇:龙王镇、石桥镇、伙牌镇、黄集镇、古驿镇、朱集镇、程河镇、双沟镇、张家集镇、黄龙镇、峪山镇、东津镇,鹿门风景名胜区、襄北农场深圳工业园,襄州区人民政府驻肖湾街道。

3、枣阳市

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唐白河入汉水汇合处的东部,属汉水流域;东与随州接壤,西与襄州区毗连,南与宜城为邻,北与河南省唐河县相连,东北与河南省桐柏县交界,西北与河南省新野县为邻;全境东西宽53千米,南北长78千米,总面积3277平方千米。

截至2019年6月,枣阳市下辖3个街道(南城街道、北城街道、环城街道)和12个镇(鹿头镇、新市镇、太平镇、杨垱镇、七方镇、琚湾镇、熊集镇、吴店镇、平林镇、王城镇、兴隆镇、刘升镇),县政府驻北城街道朝阳路1号。

4、老河口

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汉江中游北岸地理坐标东经110°30′—112°00′,北纬32°10′—32°38′。东北部与河南省邓州市接壤;北部与河南省淅川县相邻;东部、南部毗邻樊城区和襄州区;西北部连接丹江口市西部和西南部以汉水为界与谷城县相望。

截至2019年6月,老河口市辖1乡:袁冲乡;7镇:仙人渡镇、张集镇、竹林桥镇、薛集镇、孟楼镇、李楼镇、洪山嘴镇;2个街道办事处:酂阳街道办事处、光化街道办事处。

5、谷城县

隶属湖北襄阳市,地处襄阳西部,汉江中游西岸武当山脉东南麓。南依荆山,西偎武当,东临汉水,南北二河夹县城东流汇入汉江,西北、西南三面群山环抱,地势西高东低。东西长69千米,南北宽66千米。面积2553平方千米。

截至2019年6月,谷城县辖城关、冷集、石花、五山、紫金、南河、盛康、庙滩、茨河9个镇和赵湾乡,设谷城经济开发区和薤山旅游度假区,242个行政村、48个社区居民委员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襄阳

参考资料来源:襄阳市人民政府-行政区划

襄阳市襄州区一共有多少个乡镇2022年

12个。

12镇:龙王镇、石桥镇、伙牌镇、黄集镇、古驿镇、朱集镇、程河镇、双沟镇、张家集镇、黄龙镇、峪山镇、东津镇。

襄州区,隶属湖北省襄阳市,地处湖北省西北部、汉江中游,总面积2306平方千米。截至2020年,襄州区下辖4个街道、12镇,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襄州区常住人口766561人。

襄阳古驿是哪个县

襄阳古驿镇,坐落在襄阳市襄州区的古驿镇,是一个农业大镇,以前隶属襄阳县,现在划归襄阳市襄州区,以前有名的国营“襄北农场”80%的土地都在那里

襄阳市襄州区古驿镇中心小学怎么样?

简介:古驿镇中心学校,简称古驿一中,位于湖北襄阳市襄州区,原名湖北襄樊市襄阳区。学校创建于1960年,交通便利,是一所环境幽雅、人才荟萃、教学严谨、管理有序、设备齐全的全日制高中。该校是湖北省首批办好的108所重点中学之一,2003年被授予"湖北省示范中学",并于2008年12月顺利通过复评。全校现有24个教学班,学生2000多人,教职工80余人。建校以来,秉承"以人为本,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发展,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的办学理念,先后为国家输送了大批高素质人才。近年来,先后荣获国家级"创新学校"、省级"绿化先进单位""安全文明校园"、"卫生先进单位"、市级"文明单位"、"教育发展先进单位"、"规范办学行为先进学校"、"安全保卫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注册资本:72.2万人民币

西安古驿路旅游景点介绍(西安古驿路旅游景点介绍作文) 古驿

四姑娘山风景区景点包括哪些?

四姑娘山风景区景点包括:长坪沟、双桥沟、海子沟三个景区

景区介绍:

长坪沟

全长29公里,面积约为100平方公里,是四姑娘山景区唯一能以车代步游览的一条沟。在这条绿色长廊上,分布了21个观景点。长坪沟内的原始植物种类非常丰富,而且植被保存完好。

成片的原始森林里,古柏高大挺拔,青松枝密叶茂,杉树、杨柳密密匝匝,遮天蔽日。头上,阳光穿透树冠,洒下万缕金光;脚下,长满青苔的沃土诉说着特有的幽静与原始,俨然是一幅“林深不见人”、“清泉石上流”的诗情画意般的美景图。

森林尽头,豁然开朗,只见一片草甸置于群山环抱之中,其间有一条溪流潺潺流淌,蜿蜒回转,俨然进入另一番天地。春天,山花与油菜花齐开;秋日,赤桦与红枫竞艳。历经沧桑的翠柏青松郁郁葱葱,飞瀑流泉在密林中哗哗作响,古代驿路在茫茫林海里穿梭延伸。

双桥沟

双桥沟全长34.8公里,全程通公路,此外还有观光木栈道,也是三条沟唯一不用骑马的线路。面积216.6平方公里的双桥沟风景最为集中,也最为迷人。

双桥沟的得名是因为当地老百姓为了便于通行,在沟内搭建了两座木桥,其中一座是由杨柳木搭建而成,俗称杨柳桥;另一座由红杉木搭建而成,俗称便桥。

双桥沟初步探测有17个观景点,54个景点,前段为杨柳桥、阴阳谷、白杨林带、日月宝镜山、五色山等奇景。中段为撵鱼坝,包括人参果坪、沙棘林尖山子、九架海等景点。后段为牛棚子草坪和长河滩,内有阿妣山、猎人峰、血筑墙垣、械松逸彩、牛棚子、长河坝等景点。其中古猿峰、猎人峰、鹰喙岩、金鸡岭这些大自然鬼斧神工创造出来的奇崖,都令人惊骇不已。

海子沟

全长19.2公里,面积达126.48平方公里,沟口就位于日隆镇,景色与双桥沟、长坪沟完全不一样,前半段以高山草甸为主,是欣赏四姑娘山的最佳之地,也是摄影爱好者拍摄四姑娘山最好的地方。后半段主要以海子为主,但由于距离太长,一般需要一天时间。

初步探测有12个观景点,46个景点。沟内星罗棋布分布的有花海子、浮海、蓝海等十多个高山湖泊,这儿的水经过沃日河,在丹巴境内汇聚到大渡河,特别幽深宁静,倒映着青山、蓝天,海水清澈见底。这里还保留了很多珍贵的无鳞远古鱼类,成为今天人们了解这块土地的活化石

子沟可以宿营,同时也是登山爱好者可攀登四姑娘山各个山峰的必经之地,登山者一般从海子沟进入,徒步或骑马到达一号营地及大本营,并在此发起对大峰及二峰、三峰、主峰的冲击。

有谁知道陕西境内有哪些古栈道吗?

先说华山最险之景--长空栈道:此道开凿在南峰腰间,上下皆是悬崖绝壁,铁索横悬,由条石搭成尺许路面,下由石柱固定。由于栈道险峻,故当地人有“小心小心九厘三分,要寻尸首,洛南商州”之说。

长空栈道是元代陇西贺元希来华山时所凿,在今渭南华县的华山上

我们最熟悉的当属“明修栈道 暗渡陈仓”。这里的“栈道”是从关中翻越秦岭南通汉中巴蜀的古代交通要道, 由秦岭古道、褒斜道、连云栈道组成。全长250公里,架于悬崖 绝壁和泥沼之地。“陈仓”是宝鸡的古名,这里特指渭河北岸的陈 仓古渡口。栈道在关中的出口斜谷关距陈仓古渡相距约70公里。韩信当年就是利用“明修栈道 暗渡陈仓”打败了章邯。

本来这些栈道是刘邦攻打汉中时候修的。汉中作为当时南北栈道的中转站,栈道分布广,形式多样,被称为“栈道之乡”,著名的如石门栈道上,斜谷口栈道(褒斜栈道)等。

后来诸葛亮出祁山,邓艾灭蜀都有修理、走过这些栈道。

秦岭古栈道,在秦岭途中,如果你去秦岭旅游的话,可以在半路见到,我就见到过,那里还有个石碑,写着:三国古栈道,所以应该是三国时期的,就在陕西杨陵朝南走那个入山口进去,走大概4个小时路程。当年,我们是走路登上秦岭的。花了一天半时间。

河西走廊历史介绍有哪些?

也谈河西走廊历史沿革

翻开中国的历史,自秦汉起始,河西走廊一直纷纷扰扰,成为中原王朝同历代西域文明、乃至西方世界的交流之路,以及中原王朝同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角力之所。回溯这段历史沿革,有助于我们了解河西地区的民族融合。

一、河西走廊优越的地理因素

河西走廊位于今天的甘肃一带,其称呼由来如下“甘肃西部甘凉肃各地,因位于黄河以西,自古称为河西”。[1]其地处于蒙古高原青藏高原之间,也处于“祁连合黎两山南北并峙”[2]之间,形成的一个平原地带,适宜农垦耕种,及交通羁旅休憩歇脚,为一天然走廊。由于这一地带连通中原和西域,偏于行走。且北边接壤宁夏,南边依托青海,东南与陕西相通,西北新疆内蒙古接壤,我国最长的东西铁路干线陇海—兰新线就经过这里,铁路沿线有武威张掖酒泉等重要城市,目前这里仍是联系亚洲和欧洲、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 的重要通道。河西走廊周边地势险要,自古即为兵家必争之地。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夺取此地,则可以南北连横,共犯中原。中原政权守之,则可以割断西部少数民族之间的南北连接,并可以分路出兵以制之。

河西走廊具体优势如下:(一)河西走廊北枕合黎、龙首二山,南倚绵绵祁连,两脉夹峙,得一狭长平坦地带,形似走廊,走廊的长度有1000多千米,宽仅百千米,自西汉张骞以毕生心血开通此廊,这里便绵延起两千年的苍凉与璀璨,著名的古丝绸之路就从这里穿过,这便是中国东部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闻名世界的河西走廊。河西走廊地处祁连山地,而祁连山地受高原寒冷气候的影响,祁连山在海拔4200米以上的高山地带,终年积雪,在春暖花开之时,祁连山的冰雪融水汇成的溪流,是河西走 廊地区人民赖以生存的基础,是这里经济文化繁荣的基本保证。绿洲点缀在西北干旱的大地上,是古今驿路商旅的必经之地。作为河西走廊祁连山的一处关口——嘉峪关,意为“美好的山谷”,是万里长城明长城西端起点,丝绸古道上的重要关隘,雄峙于祁连山脉与之间,地处河西走廊西段最窄处,地势险峻,气势雄伟,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被誉为“天下雄关” (二)灌溉农业和生态农业河西走廊地区的气候类 型为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气候干燥,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土壤、水源、气候条件,致使这片古老的绿洲有水即为良田,无水便是荒漠。由于河西走廊的地势特点是南北高,中间低,东西为狭长走廊,南部高峻的祁连山,是河西走廊重要的水源地,其冰雪融水和河流对河西走廊绿洲的形成、人口分布以及城镇的兴起与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中部走廊平原地带,灌溉农业历史悠久,是我国西北绿洲灌区的精华宝地。河西走廊的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走在了甘肃省的前列,灌溉历史悠久,春小麦糜子谷子、玉米、高粱马铃薯、胡麻等是绿洲上的主要农作物。但是,也面临着生态环境的严峻条件和由此带来的社会经济可持续 发展的艰巨任务。河西走廊绿洲仅占总面积的17.4%,其余为沙漠、戈壁和难以利用的绿洲,河西走廊每年大风日数约60天—70天,平均风速每小时可达 4千米,这里不仅是我国风沙东移南下的大通道,还是我国北方地区主要的沙尘源区之一。现有民族为汉、蒙古、回、藏、哈萨克、裕固等民族。

二、河西走廊古代历史沿革

秦至汉初,河西走廊先后为乌孙,月氏,匈奴地。[公元前174—161年]匈奴休屠王和浑邪王,逐走了原居牧在这里的乌孙和月氏族,占据了河西走廊。西汉自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始建郡立县,以郡隶凉州刺史部。其后,延至西晋都由凉州刺史管辖。东晋时期,先后属前凉,前秦,后凉,西凉,北凉领地。北魏统一北方,仍为凉州。其后,北魏分裂,其地陆续分为多个州府。到了唐代,大历元年[766年]后,河西走廊陆续为吐蕃所据。大中五年[851年],张议潮收复河西,复归于唐。五代时期,回鹘占据多个地区,至西夏建立后,河西走廊成为西夏辖地。嘉定十七年[1224年]后属蒙古。元代,蒙古废西夏的蕃和郡,至元十八年[1293年],立甘肃行中书省[驻张掖]。明代,洪武五年[1372年],河西走廊隶陕西布政使司。二十七年[1394年],隶陕西行都指挥使[驻陕少]。 清初,沿袭明制。雍正七年[1729年],直隶甘肃行省布政使司[驻兰州]。

中国与异域文明的交流源远流长,各地考古发掘的古代文物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公元前二世纪,张骞“凿空”西域,丝绸之路正式成为沟通中外的“国道”,使者、商贾不绝于道,使当年西域“秘境”不秘。绿洲丝绸之路从长安西安)出发,经渭河入陇,过河西走廊到达敦煌,然后由阳关玉门关哈密分为南、中、北三道。由于经由这条道路输出的货物中,数量最多的是中原丝绸,后来被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冠名为“丝绸之路”,最初含义为汉代中国至中亚河中地区(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以及中国和印度之间的交通路线。由于“丝绸之路”能形象生动的高度概括中西交通的本质,此后中外史家沿袭使用,并大而化之,成为中国通向亚非欧交通的总称。因而谈及丝绸之路,就有四种说法,即横贯欧亚大陆的北方草原丝绸之路;经过中亚沙漠地带的绿洲丝绸之路;经过东南亚、印度、到达波斯湾、红海海上丝绸之路;经过四川贵州云南西藏广西到印度、东南亚的西南丝绸之路。一般所说的丝绸之路,是绿洲之路,这里着重阐说的也是绿洲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的开辟,为中外文化艺术在亚洲腹心区域的汇聚交流创造了条件,当时交通工具以驼马、大车为主,往返一次需历时三年以上。中国的丝绸、玉器、火药、造纸、造纸术由此传入亚、非、欧辽阔地域,祆教、景教、摩尼教、佛教、伊斯兰教由此传入中原,文明世界的丝绸之路成了名副其实的连接纽带。玄奘西去印度取经之后,所著《大唐西域记》描述过沿途地理风光、民族风情、历史传说。今天在丝绸古道上,依然留存着反映当时文化、经济、政治交流融汇的许多遗迹,近代以来不断出土的考察发掘不断证实着当初的繁华岁月。

三、 河西走廊的重大历史事件

(一)河西走廊初具规模时期事件

1.初设郡县。元狩二年[前121]汉武帝为剪除威胁,打通与西域的联系,派骠骑将军霍去病于春,夏两次率军征讨盘踞在河西的匈奴浑邪王和休屠王。霍去病率兵深入腹地,扫荡了五个匈奴王国,大获全胜,迫使浑邪王杀休屠王归汉朝。相传霍去病曾在这里的金泉边庆功,顷御酒入泉与将士同饮,遂名酒泉。汉朝乃取此名在河西置酒泉郡和武威郡。2.据两关设四郡。为了巩固河西,经营西域,西汉王朝于公元前111年,从武威,酒泉郡中分别析置张掖,敦煌两个郡。在河西置武威,张掖,酒泉,敦煌4郡。同时,又建阳关,玉门关,为通西域的门户。为经营西域,开辟中西交通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在我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3.修长城,设亭障。西汉在反击匈奴取得胜利的基础上,把秦始皇时修的长城,向西延伸修筑到酒泉,后又从 泉修筑到敦煌郡龙勒县,这就把秦长城向西延伸了一千多公里。在长城沿线每隔五里,十里又设亭,障,即烽燧墩。大的叫障,小的叫亭,有戍卒防守负有垦田生产,打仗保边的双重任务。4.徒民实边。汉王朝的移民政策,对开发河西起了重大作用。据《汉书》,《史记》记载,西汉在设置张掖郡,酒泉郡后,即开设田官,先后从内地迁塞卒六十万人到这里戍田。大量移民于酒泉,敦煌,不仅增加了人口劳力,还带来了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文化,对酒泉地区的开发,做出了重大贡献。5.张骞两次通西域,开通“丝绸之路”。西汉在河西据两关,建四郡以加强河西一带控制权的同时,也注重发展河西一带社会经济,繁荣丝绸之路。前138年,武帝派张骞越过匈奴占据的河西走廊去西域,连络月氏簇人,共击匈奴。骞于前126年无功而返。前119年,帝又派张骞出使西域,骞带随员三百余人,携带牛羊万头,金帛财物一万万钱,出长安,经河西酒泉,过新疆诸地至乌孙,又派副使远达印度,伊朗哈马丹。元鼎二年[前115]骞返回长安复命,“丝绸之路”开通。后帝又迁使到伊拉克埃及亚历山大城等国。从此,中西交往空前频繁,丝绸之路,横贯亚州,连接非欧,长达七千公里,连接着世界最古老的文化发祥地一中国,印度,巴比伦,埃及以及古希腊罗马文化所在地,而酒泉,敦煌是其必经之地。赴西域的使者“相望于道,大者数百,少者百余人,一年之中多者十余批,少者五六批”。我国的四大发明经此路西传,西域及中西亚的特产也沿丝绸之路传入中原。

(二)巩固发展时期历史事件

1.窦固击败北匈奴,班超经营西域。东汉初,建元元年[公元25年]北匈奴势力强大,又征服了曾是西汉统治的西域大部分地区,丝绸之路又被割断。公元29年,占据河西的军阀窦融率河西五郡归服东汉,公元73年,汉明帝刘秀派窦固率张掖,酒泉,敦煌等地甲卒与羌胡骑兵一万二千人,从酒泉出证击败了北匈奴的呼衍王,打开了进入西域的大门。著名的班超在这次战役中立下大功,窦固便派他出使西域。班超经过艰苦努力,与西域各国重新修好,终于恢复了内地与西域中断了六十多年的交通,并于公元91年担任西域都护。班超在西域活动了三十多年,因年老才上书东汉皇帝说,“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要求离开西域。公元102年,班超终于奉命返回洛阳,已是年逾古稀的老人了。2.西凉王迁都酒泉。在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三百余年内乱中,酒泉经历了西晋,前凉,前秦,后凉,西凉,北凉,北魏,西魏,北周等九个割据政权的统治统治时间最长的北魏达九十六年,最短的前秦才十年。其中西凉国李暠于隆安四年[400年]建都敦煌,又于义熙元年[405年]迁都酒泉。在这三百多年动荡不安的时代,又是民簇大融合的时期,河西走廊成为中西贸易,文化融合的国际都会。名人辈出,人才济济。索靖,竺法护,宋云,宋纤,郭璃,刘昞,澉骃,祁嘉等都是闻名全国的当地学者。如酒 人祁嘉,专到敦煌学宫读书,博通经书,后在酒泉开门授徒,弟子达两千余人。3.隋炀帝西巡。公元581年,隋朝建立,589年灭陈,结束了二百八十多年的南北分裂,统一全国。大业元年[605年],罢肃州,以福禄县入张掖郡。公元609年隋炀帝西巡至张掖,西域二十七个地方政权的使者同来相会,皆佩金玉,披锦缎,焚香奏乐,歌舞喧躁。隋炀帝并令张掖,武威仕女盛装打扮,周环数十里,以示中国之强盛。这是酒泉敦煌历史上的一次空前盛会,也反映出酒泉,敦煌当时的繁荣。3.唐僧经肃州去取经。 唐贞观三年[629]秋,玄奘由长安出发,经秦州,兰州,凉州,肃州,稍作停留,即风餐露宿到了瓜州,收胡人石褩陀为徒,授“五戒”,并在瓜洲州吏李昌和一个老人的帮助下,踏上了漫漫西天路。后又得到守卫烽火台的校尉王祥,王伯陇的帮助,才得以经敦煌,到达伊吾。4.张议潮归唐。广德元年[763]肃州陷于吐蕃。大中二年[848)三月,沙州人张议潮率众起义,逐吐蕃守将,陆续攻克瓜州,伊州,西州正吐鲁番],甘州,肃州,兰州,鄯州[青海东部],和州[临夏]岷州[岷县],廓州[青海化隆]等十洲。沙州起义成功后,张议潮遂遣使赴长安归义。大中五年[851]八月,张议潮官拜沙州防御使,十一月,遂升为沙州节度使。河西复趋安定富庶。

(三)统一时期的河西走廊

1.成吉思汗取酒泉。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了漠北诸部族,建起了强大的部落联盟和一支骁勇善战的蒙古骑兵。1225年蒙古兵西征归来,因1211年臣服的西夏违约,未同行西征,复伐西夏。1226年三月,河西诸州大旱,民无所食。四月,蒙古兵攻西夏。成吉思汗率兵先去瓜,沙洲。遭沙洲守兵假降伏击失利,转攻肃州。肃州为西夏重镇,重兵把守,铁木真围城数日,内心十分焦虑。恰守城者为蒙古千户昔里钤部之兄举立沙献城,亲眷得免死者106户,归其田业。封其子阿沙等为肃州世袭达鲁花赤。其余城民,尽皆诛戮。次年,破沙洲,继征甘,凉等州,1227年西夏灭,肃,瓜,沙3州尽为蒙古兵所有。因战争被烧杀,掳夺,摧残的农桑之地,至元27年虽有恢复,肃,沙2州仍不过万人,肃州仅八千七百人。肃州为达鲁花赤驻地,而下河清皇城,文殊山,金塔王子庄,玉门赤金,布隆吉尔,沙洲等处皆为元朝大小诸王的驻地。2.冯胜修筑嘉峪关。明太祖于洪武五年[1372年]派征虏将军冯胜,率兵击败元兵,平定河西全境。冯胜以肃州地处极边,筑嘉峪关城以控西域的门户,弃瓜、沙2州于关外。3.裴成扩建肃州城。洪武二十八年[1395],肃州卫指挥裴成,扩筑肃州城。明成化二年[1466]巡抚徐廷璋又增筑东关。于东城外展筑4里80步,新旧城周围共8.3里。4.米丁之乱。清顺治四年[1647],清朝国土初定,一些明朝将领,暗举反清旗帜,伺机而动。而米刺印,丁国栋二人先以兰州为据点,城破后奔甘州。甘州破,米亡。丁走肃州,拥土龙泰为王,会集肃州回民及哈密等地维吾尔族援军据州城。嘉峪关内外回,维等族群众纷纷响应。清军于五月在总寨于显龙的导引下,追至肃州。十二月张勇和步将马宁督军破肃州。杀丁国栋。安西,敦煌免于战祸,米丁之乱始平。

(四)近代河西走廊大事

1.左宗棠治理河西。光绪三年[1877]二月,左宗棠移节肃州。次年七月,左宗棠捐资恢复酒泉书院,为邻近各县士子肆习之所。1880年,左宗棠督伤各营务之暇,次第承修各县房屋,道路,桥梁,祠庙,学校,并修渠筑坝,广植树木。次年,改酒泉书院为举院,开闱分试,就地取士。各县社牛痘分局,为儿童种痘。中俄伊犁条约签订,规定俄人在新疆及兰州至嘉峪关皆可贸易,通商之初暂免纳税,俄货入口,验票放行。1890年10月,西安至肃州电报线架成,长2900余里。费工料银20万两。 1904年重修肃州城鼓楼。2.闻家圈起义。辛亥革命前夕,清政府的黑暗腐败以及丧权辱国的对外政策,激起了人民越来越多的反抗。河西地区广大农民深受苛捐杂税,抓兵派差之苦,革命情绪以触即发。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发生后,各省纷纷响应。冬,革命党人祁得隆以行医为名,在酒泉,金塔等地,积极组织联络革命行动,并在酒泉组织了四。五百人的队伍,以怀茂闻家圈为据点,训练军队,制造火药,兵器,预定于腊月三十[1912年2月17日]五更起义,响应辛亥革命,合攻酒泉城。结果事泄,遭清军镇压,被杀百余人,祁得隆于方家屯庄附近壮烈牺牲。3.红军浴血奋战出祁连。民国26年[1937]2月,西路军转入祁连山中,国民党调遣酒泉县的三个民团,配合马步康部在高台红崖子和沿祁连山一带阻击红军西进,还令酒泉商团随马军到安西,石包城等地追击红军。西路军左支队走出祁连山,休整蘑菇台。攻安西城失利,于王家庄突围,又苦战红柳园后,进入新疆。4.和平解放河西。1949年8月25日兰州解放后,第一野战军二兵团沿甘新公路追击河西走廊之敌,陆续解放沿线城,并成立各级军事管制委员会。

重新研究河西走廊的历史,我们不但要认识到河西走廊位置的重要性,也要看到河西走廊历史上是我国多民族交融的地区,这也是当地多民族混杂的历史原因。学习历史,既要温故而知新,也要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良好的民族关系,既有利于河西走廊地区的繁荣,也有利于我国西部边陲的稳定。

驿馆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yì guǎnㄧˋ ㄍㄨㄢˇ驿站的客舍。 元 王恽《仪封道中》诗:“驿馆残釭曙色分,马驮残梦走踆踆。”《水浒传》第一回:“风和日暖,时过野店山村;路直沙平,夜宿邮亭驿馆。” 清 陈维崧《减字木兰花·上巳后一日途次洧川》词:“三春去半,半付邮亭和驿舘。 秦 洧 潺湲,上巳无人出采兰。” 陈白尘《大风歌》第三幕:“ 曲周侯 ,请进驿馆休息!” “驿站”,查《现代汉语词典》词条,解释为“古代供传递政府文书的人中途更换马匹或休息、住宿的地方”;《说文》曰:“驿,置骑也,从马,睾声”,表示其交通工具是马匹,通过的线路为驿道,而中转的结点称驿馆(站),杜甫《瘦马行》的“细看火印带官字”,岑参《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之“ 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平明发威阳,暮及陇山头。”韩愈曾形容“府西三百里,侯馆同鱼鳞。”依稀可见当年繁忙之盛唐驿馆配备管理细节。 驿馆不似别墅或豪华宾馆那么逍遥浪漫,文人墨客在此却可一帘幽梦;史载东汉献帝时,曹操破袁绍,得其儿媳甄氏。曹植见之,欲求为妻,操不允,而赐与长子丕。植甚不平,十分怀念甄氏。丕“被”禅位称魏文帝后,植奉旨入朝,时甄氏已被郭后谗害而亡。帝取甄遗物玉镂金带枕给植看,植泪如泉涌,帝遂将枕赠植。植回封地,途经洛水之滨,夜宿驿馆取枕而眠,忽梦甄女款款而来,对植曰:“妾身本托心于君,然不能如愿,此枕是我陪嫁之物,今在君王之手,愿荐枕席。”两人情意缠绵……甄又告植云:“为郭后以糠塞口而亡,今披头散发,羞将此形貌重睹君王。”言罢不复见,植亦梦醒,悲喜不能自胜,遂作《感甄赋》。后明帝继位,改称《洛神赋》——驿馆宛如避风塘,对曹植,则是挥之不去的伤心地。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李清照赴莱州投奔夫君途中宿昌乐县驿馆时,写了《蝶恋花》一词,不仅思念情同手足的姊妹,更为其难卜吉凶的莱州之行忧心忡忡。 驿馆每每爆出新闻,唐天宝十四年(755)安禄山在范阳以“清君侧”为名起兵叛乱,玄宗在华清池六日内就得到这一消息(合驿马日速约五百里),仓皇间西狩蜀地,途中至必经的马嵬驿休息(唐明浩《杨贵妃传》),将士饥疲怨声载道,诛(杨)国忠,杀……上(唐明皇)被迫乃命(高)力士引贵妃于驿馆旁佛堂,缢杀之——可怜绝代佳人香消玉殒,葬于驿西道侧(《旧唐书》),想当年,她被“三千宠爱于一身”,自幼好食荔枝,“南海所生,尤胜蜀者,故每岁飞驰以进……”(《唐国史补》)。 那么,贬官是怎么离京上任的呢?据《唐会要》卷四一载:“天宝五载(742)……敕(李林甫加速迫害异己),应流贬之人,皆负谴罪,如闻在路多作逗留,郡县阿容许其停滞。自今以后,左降官量情状稍重者,日驰十驿以上赴任。”张籍《伤歌行》称:“黄门诏下促收捕,京兆尹系御史府。……邮 防吏急喧驱,往往惊堕马蹄下。”韩愈《赴江陵途中寄赠三学士》忆当年:“中使临门遣,顷刻不得留。病妹(其十二岁女,在途中病逝)卧床褥,公知隔明幽。悲啼乞就别,百请不颔头,弱妻抱稚子,出拜忘惭羞。”何等严苛酷烈惊心动魄!宋哲宗绍圣初年(1094),因反对恢复变法而遭贬谪的秦观南迁,在湖南郴州的驿站里发牢骚:“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好在那时太祖赵匡胤有遗训,对文人网开一面一律不杀,所以他还可以蹒跚地请上路的驿卒带给远方的旧友东坡居士、山谷(黄庭坚)道人等和昔日的青楼红颜知己了;东坡居士贬官海南昌化军挂名“别驾”,叹息“此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然亦未易悉数,大率皆无耳。”(《答秦(观)太虚书》),三年后遇赦北归离开时感慨万千(《澄迈驿站通潮阁二首》之一);南宋末宋帝等被虏北上,途中,曾身为度宗昭仪的王清惠在驿馆壁上题《满江红》抒亡国之痛:“千古恨,凭谁说。对山河百二,泪盈襟血。客馆夜惊尘土梦,宫车晓碾关山月。”而明万历二十年(1592),被贬的汤显祖,回老家途中留宿莲塘驿,却受盛情接待倍感安慰,是夜,汤作《南恩道中》诗:“……入门问小吏,知是莲塘驿。……惟余千里心,闲房眷幽客。” 风水轮流转,当道奸臣亦有被贬之日,声名狼藉的八十岁蔡京被贬,沿途民众硬是不卖食物,还住不上驿站,奈何,终于在长沙荒庙冻饿毙命;南宋奸相贾似道被贬,在木棉庵遭押送的郑虎臣所杀,不得善终;明崇祯(1628)帝朱由检登位,阉奸魏忠贤遭到弹劾,被流放凤阳去守皇陵,出京的时候竟然还带着卫兵1000人、装了满满40大车的金银财宝招摇过市,这大大激怒了皇帝,导致他在途中住阜城尤家店客栈畏罪自尽,随从亦作鸟兽散。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盖西伯(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余秋雨在《文化苦旅》《洞庭一角》感悟为:“中国文化中极其夺目的一个部位可称之为‘贬官文化’”——诚然。如今驿站古迹已是华夏文化的一部分,所谓“夕阳、残道、西风、枯藤、昏鸦、瘦马、碑刻”,对游子发思古之幽情,具有某种旅游市场开发潜力。 从唐代诗文看唐代驿馆建设 1、邮驿网络—驿骑如流星 在唐代,“驿”的任务由通信、接待、运输等各方面组成,“馆”是在驿之外设置的主管接待的处所,有时沿用旧制的“亭”等。唐代驿馆遍布天下,道三十里设一驿,按《通典》统计,唐玄宗时全国有驿1 639个,唐肃宗时有驿1 587个。“自京师四极,经启十道。道列于亭,亭实以驷。而亭惟三十里,驷有上、中、下。丰屋美食,供亿是为。人迹所穷,帝命 洽。用之远者,莫若于斯矣”(高适《陈留郡上源新驿记》),描述的正是唐代驿馆的建设制度。唐代实行两京制,设长安、洛阳为东、西京,国内的驿路干线以东、西两京为轴线,向四面八方辐射。柳宗元在《馆驿使壁记》描写了长安周围的几条驿道:“自万年至于渭南,其驿六,其蔽曰华州,其关曰潼关;自华而北界于栎阳,其驿六,其蔽曰同州,其关曰蒲津;自灞而南至于蓝田,其驿六,其蔽曰商州,其关曰武关;自长安至于,其驿十有一,其蔽曰洋州,其关曰华阳;自武功而西至于好田寺,其驿三,其蔽曰凤翔府,其关曰陇关;自谓而北至于华原,其驿九,其蔽曰坊州;自咸阳而西至于奉天,其驿六,其蔽曰州。由四海之内,总而合之,以至于关;自关之内,束而会之,以至于王都。”位于全国中心的东都洛阳,不仅经济非常繁荣,同时也是全国驿路的总枢纽,因此有“百官月月拜章表,驿使相续长安道”(张籍《洛阳行》)之说。两京之间的驿路是唐代最繁荣的驿路,不仅设了数十个驿站,而且还有十几个皇帝行宫[3]。唐王朝除了驿路干线,还有大量的支线、偏路及各点的联络线,它们与以长江运河为主干的水驿线路,共同构成了唐王朝的邮驿网络(图1)。从“四海日富庶,道途隘蹄轮。府西三百里,驿馆同鱼鳞”(韩愈《酬裴十六功曹巡府西驿途中见寄》)这句诗中,我们就可以知道沿路驿馆设置的密集程度。较之于前代,唐代驿馆的数量得到了大大的扩充,促进了唐代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交流。 唐代开疆拓土,特别是开辟西域丝绸之路后,既要发展对外经济贸易,又要保卫疆土,因此军事情报的传递尤为重要。“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郊河”(李欣《古从军行》)、“桔槔烽火昼不灭,客路迢迢信难越”(孟郊《乐府杂曲》)等诗句描述的正是唐代为抗击北方突厥,在边防线设置烽燧系统以传军情的场景。不仅如此,烽火也能一路传至都城,如杨炯在《从军行》中所说的“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烽燧传递消息虽然迅速,但是局限性也很大,一旦遇到天气恶劣或军情复杂便无能为力,正如王维《陇西行》所描写的那样:“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关山雪正飞,烽戌断无烟。”在烽燧失效的时候,驿馆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流星”(岑参《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贺兰山下阵如云,羽檄交驰日夕闻”(王维《老将行》)等诗句描述的就是驿馆的有关人员为传递消息而日夜奔忙的情景。 驿馆高效的运转速度是战争胜利的重要保证。韩愈在《镇州路上谨酬裴司空相公重见寄》中就写道:“衔命山东抚乱师,日驰三百自嫌迟。”岑参的《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亦有“平明发咸阳,暮及陇山头”的诗句,从咸阳到陇山,距离大约为400里,可知驿速日程可达300 里~400里,当然这是在“驿骑如流星”的紧急情况下。正常情况下是“乘马日走六驿,传马日走四驿”,按平均每 十里一驿计算,驿速日程是120里~180里[2]254。例如,在“荆州又非远,驿路半月程”(白居易《和思归乐》)这句诗中,洛阳到荆州的距离大约为1 600里,用15天的时间走完,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出驿速日程大约是110里。 2、驿道建设—一径何盘纡 驿馆一般设在大道要冲,或傍依江河。“江畔百尺楼,楼前千里道”(白居易《望江楼上作》),“一路斜分古驿前,阴风切切晦秋烟”(权德舆《宫人斜绝句》),“江畔长沙驿,相逢缆客船”(韦迢《潭州留别杜员外院长》),“旧馆分江口,凄然望落晖”(张说《还至端州驿前与高六别处》),这些诗句记述了驿馆与道路、江河的关系。杜甫在《舟中》一诗中“风餐红柳下,雨卧驿楼边”的描述,更是生动地说明了驿馆离水之近。 唐代除京师的四方馆和鸿胪馆设于城内之外,其他的驿馆多设于城外。这是因为唐代是实行宵禁的,夜晚城门要关闭,驿馆设于城内对于传递公文情报和接待往来多有不便。在刘禹锡的《管城新驿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述:“先是,驿于城中,马日遽不时,四门牡键,通夕弗禁。请更于外,遂永便安。制曰:可。”由此,驿馆便逐渐地由城内移至城外。岑参在《题金城临河驿楼》中写道:“古戍依重险,高楼见五凉。山根盘驿道,河水浸城墙。”金城是古代兰州城的名称,从临河驿可看到黄河水漫到兰州城墙下,说明驿馆离城很近。岑参在《虢州郡斋南池幽兴,因与阎二侍御道别》中有这样的描述:“夜眠驿楼月,晓发关城鸡。”人在驿馆里能与城中的鸡犬相闻,说明驿馆与城几乎是相邻的。“驿楼涨海,秋月寒城边”(独孤及《东平蓬莱驿夜宴平卢杨判官醉后赠别姚太守置酒留宴》)、“凭高试回首,一望豫章城”(韩愈《次石头驿寄江西王十中丞阁老》)、“山川不记何年别,城郭应非昔所经”(武元衡《使次盘豆驿望永乐县》),这些诗句所说的是城市的驿馆,这类驿馆一般设于城外不远的驿道处。名称为某县在城驿的少数驿馆,则会设于城内,如“新丰之邑,南邻青绮,山川宫馆,咫尺想望”(苏 《幸新丰及同州敕》)中描述的新丰县在城驿、“峨峨华峰近,城郭生夕雾”(司马扎《自渭南晚次华州》)中描述的渭南县在城驿、岑参在《宿华阴东郭客舍忆阎防》所描述的华阴县在城驿等。 古代驿路并不是坦途,而是充满了险阻。当年白居易初出长安,自灞桥驿而南至蓝田驿,翻越七盘岭时,写下了“停骖问前路,路在秋云里。苍苍县南道,险途从此始”(《初出蓝田路作》)的诗句。岑参在去四川途中写下了“千崖信萦折,一径何盘纡。层冰滑征轮,密竹碍隼。深林迷昏旦,栈道凌空虚”(《酬成少尹骆谷行见呈》)的诗句,以其亲身体会描述了驿路的艰险。驿道的开辟是很困难的,因此政府非常爱护,如为了保护驿道,在驿道两旁种植各种各样的驿树。例如,在“官柳阴 相连,桃花色如醉”(刘长卿《洛阳主簿叔知和驿承恩赴选伏辞一首》)、“闲想更逢知旧否,馆前杨柳种初成”(薛能《雨霁宿望喜驿》)等诗中的驿树是柳树、桃树;在“县道橘花里,驿流江水滨”(韩 《赠别成明府赴剑南》)诗中的驿树是橘树;在“青槐驿路长,白日离尊晚”(武元衡《送唐次》)诗中的驿树是槐树。多样的驿树,既保护了驿道,也对驿道景观的营造起了重要作用。 3、建筑与景观—驿楼宫树近 关于驿馆里的景观与建筑,我们可从刘禹锡的《管城新驿记》中有所了解:“门衔周道,墙荫行栗,境胜于外也。远购名材,旁延世工,既涂宣皙,瓴甓刚滑,求精于内也。庐有甲乙,床帐有冬夏,……内庖外厩,高仓邃库,积薪就阳,……主吏有第,役夫有区,师行者有飨亭,行者有别邸。周以高墉,乃楼其门,劳迎展蠲洁之敬,饯别起登临之思。”可见,唐代驿馆傍依大道,围以高墙,入口是门楼,内部既有供驿丞住的邸,有给驿夫住的房舍,有给使者住的厅堂,还有厨房、马厩及仓库;建筑外观雄伟、内部装修精致;整个驿馆绿树成荫,景观亦不错。 唐代驿馆有门楼、驿楼、厅堂、回廊、轩、围墙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驿楼。在驿馆中,驿楼的作用是什么呢?在后世的驿馆中,楼多为鼓楼、谯楼,而在唐代,驿楼可能作为住宿的居所,如元稹在《使东川·江楼月》中写道:“嘉陵江岸驿楼中,江在楼前月在空。月色满床兼满地,江声如鼓复如风。”同样是在嘉陵驿,雍陶的《宿嘉陵驿》写道:“今宵难作刀州梦,月色江声共一楼。”驿楼也可能是宴会场所,如李群玉在《广江驿饯筵留别》诗中提及:“别筵欲尽秋,一醉海西楼”。然而,在多数诗文的描述中,驿楼大多成了登高眺望、思古怀乡的佳处。例如,“泪尽江楼北望归,田园已陷百重围”(刘长卿《登松江驿楼北望故园》)、“流云溶溶水悠悠,故乡千里空回头。三更犹凭阑干月,泪满关山孤驿楼”(韩 《驿楼》)、“明朝便是南荒路,更上层楼望故关”(李德裕《盘陀岭驿楼》)等诗句,不仅生动地描述了唐时文人为功名所累离乡奔波的复杂心态,也说明驿楼在周围环境中高耸的形态。根据一些诗文的“朱楼” “赤阑”等字眼,驿楼的墙面与门窗栏杆似乎应是红色的。一个驿馆中可能不止一座驿楼,这可从诗文中的“南楼”“西楼”等词中得到印证。另外,驿楼有可能就是门楼,《管城新驿记》中讲得很明确,修建的门楼,能让宾客来时感受到主人的欢迎之意,别时能登高望远,叙别离之情。 驿馆中驿丞用于日常的事务管理、呈报通信、物资转运及接待来宾等的堂与供宾客、使者住宿、休息用的厅,是驿馆中的主要建筑。厅堂作为办公之所与宾客下榻之处是很讲究的。陈鸿在《庐州同食馆记》中记道:“丰宾堂,峨前轩。怒桷虬虬,层栌牙牙。中回洞深,高檐腾掀。阶间容揖让,楹间容宾盘。柱间容乐工,屏间容将吏,左右为寝食更衣之所。”庐州同食馆的厅堂有弩张挺拔的飞檐,有重叠 错的斗,有宽敞的室内空间,说明其规格很高,气势雄伟。关于滑亭新驿,崔佑甫在《滑亭新驿碑阴记》中是这样描述的:“博敞高明,倬然其闳,沈深奥密,杳然其堂室。”杜甫在唐兴县的县馆中看到,厅堂“崇高广大,越传舍。通梁直走,嵬将坠压。素柱上乘,安若泰山”(《唐兴县客馆记》)。一个县级客馆尚且如此,更不用说号称“天下第一驿”的褒城驿了。地处川陕通道褒斜道的重要地段的褒城驿,控制着两个节度使的治所,一年来往的宾客、使者不下数百个,“由是崇侈其驿,以示雄大,盖当时视他驿为壮”(孙樵《书褒城驿壁》)。 处于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的唐王朝,等级森严。驿馆的功能之一是官方招待所,接待来往的大小官员,因此驿馆中的诸种设施的使用也是有等级制度的。例如,作为住所的厅,有着上厅、别厅之分。根据《唐会要》卷六一“馆驿使”中的记载,当职别相当的官员在同一驿馆里相遇时,驿馆是这样安排的:“御使到馆,已于上厅下了,有中使后到,即就别厅;如有中使先到上厅,御使亦就别厅”。这即是“庐有甲乙”之意。有的驿馆,不仅根据住所的位置进行了功能布局,还根据地理气候设置可供不同时段、气候时使用的房间,如柳州的东亭,“乃取馆之北宇,右辟以为夕室。取传置之东宇,左辟之以为朝室。又北辟之以为阴室,作屋于北墉下以为阳室。作斯亭于中以为中室。朝室以夕居之,夕室以朝居之,中室日中而居之,阴室以违温风焉,阳室以违凄风焉”(柳宗元《柳州东亭记》)。 为了取悦、奉承来往官员,很多驿馆建有楼台亭阁,或因山就水,或凿池植树,营建有四时美景的内部景观。例如,庐州同食馆为了迎接江淮牧守、三台郎吏,不仅翻新、重建了馆中建筑,而且在“其下淤沟开导通水,因古岸,植竹树,为风月晏游地”(陈鸿《庐州同食馆记》);抚州南城县客馆建有新亭,大小宾朋可“登斯临斯,酾酒以赠之。溪云竹风,生于栋牖,而绿野青山为之屏障,三爵之后,可以送千里之目,可以道四方之志焉?兹又胜会之佳境也”(独孤及《抚州南城县客馆新亭记》)。 号称“天下第一驿”的褒城驿,有沼,有舟,有飞鹤,有戏鱼。池沼能容舟船,可见其池沼之大,可见其游苑之大。关于褒城驿的美好环境,羊士谔在《褒城驿池塘玩月》中写道:“夜长秋始半,圆景丽银河。北渚清光溢,西山爽气多。鹤飞闻坠露,鱼戏见增波。千里家林望,凉飙换绿萝”。元稹亦在《褒城驿》中写道:“严秦修此驿,兼涨驿前池。已种千竿竹,又栽千树梨。”千里奔波的行旅之人,到达驿馆,可以在驿馆的林丛荫绿、水光爽气之中得到休整,一洗风尘,有宾至如归之感。 为保证功能的正常运转,驿馆必须配备一定的辅助设施,如厨房、仓库、马厩等。管城驿厨房设在馆舍建筑之间,马厩设在馆舍建筑之外;粮仓高敞,库房深密。柴火放在向阳之处,草料堆在干燥的地方,可谓有条不紊。庐州同食馆“厩屋宏大,中敞作南门,容旌旗驷马”。马嵬驿还设有佛堂,见罗隐《马嵬坡》一诗:“佛屋前头野草青, 妃轻骨此为尘。” 以上这些描述,印证了明代顾炎武说的“廨舍之为唐旧治者,其基址必皆宏敞”[4]。然而,并不是所有的驿馆都是这么宏大豪华,许多偏僻道路上的驿馆的配置是相对简单的(图2)。如“孤驿在重阻,云根掩柴扉”(杜牧《将出关宿层峰驿,却寄李谏议》),诗中的“孤驿”的门是柴门。又如“废寺乱来为县驿,荒松老柏不生烟”(王建《废寺》),以废寺为驿,想来也好不到哪里去。 作为国之血脉、国之脸面的唐代邮驿系统,在政治昌明、经济繁荣时期,高效率地运转,发挥着积极的社会效应,如“举今州县皆驿也,吾闻开元中,天下富蕃,号为理平,踵千里者不裹粮,长子孙者不知兵”(孙樵《书褒城驿壁》);而在政权衰弱、吏治腐败的时期,邮驿必然废弛,弊端丛生,驿馆的建设遭到破坏。唐中后期国力的衰弱,加上驿道的变迁,褒城驿已经破败不堪,“视其沼,则浅混而茅,视其舟,则离败而胶,庭除甚芜,堂庑甚残,乌其所谓宏丽者”(孙樵《书褒城驿壁》)。薛能看着褒城驿的凄凉景象感慨道:“池馆通秦槛向衢,旧闻佳赏此踟蹰。清凉不散亭犹在,事力何销舫已无。钓客坐风临岛屿,牧牛当雨食菰蒲。西川吟吏偏思葺,只恐归寻水亦枯”(薛能《题褒城驿池》)。号称“天下第一驿”的褒城驿都落得如此下场,其他驿馆更不在话下了。 4、典型的唐代驿馆布局—官馆何玲珑 综上所述,驿馆作为官方建筑,性质与平民的住宅不同;由于具有官方招待所的功能,驿馆的布局与官署的布局也有所不同。那么,一座规模较大、设施完备的典型的唐代驿馆是如何布局的呢?根据对诗文文献的分析,本文认为典型的唐代驿馆的布局应与大官员的宅第布局相似。唐代的大宅第一般分为外宅和内宅,外宅为男主人的活动场所,内宅则处以女眷。外宅的最主要建筑为堂,内宅的主要建筑为寝,堂和寝通过廊院式布置形成前后两进大院落[5]。一些唐代宅第的布局在敦煌壁画中有所体现(图3)。 驿馆也分为前后院落,前院的主要建筑为堂,堂前为前院入口,左右为两厢。前院是办理接待、通信、运输等事务的场所;后院为宾客下榻之处,其主要建筑为上厅,周围环绕着别厅。院落也是廊院式布局,如唐兴县客馆“廊南注,又为复廊,以容介行人,亦如正馆,制度小劣。直左阶而东,封殖修竹茂树。挟右阶而南,环廊又注,亦可以行步风雨”(杜甫《唐兴县客馆记》),可见廊子环绕了整个客馆,行走蔽风雨。 刘禹锡在《管城新驿记》中提到:“主吏有第,役夫有区。”从中可知,驿丞有自己单独的宅第,与驿夫们的住所是分开的。驿丞是末品的低微小吏,在唐制中其第是很简陋的。一座具有相当规模的驿馆,驿夫有数十甚至百来个人,其住所应有一定面积;同时,考虑到驿夫随时可能驰驿,驿夫住所的院落安排在靠近大门之处;考虑到马匹的来往频繁,马厩安排在大门之旁;考虑到转运物资的仓库使用的方便,不宜太深入驿馆之中,仓库安排在马厩的旁边;考虑到厨房与粮食库房的位置要靠近宾客宴饮之处,此院落安排在后院旁,这也符合《管城新驿记》中所说的“内庖外厩,高仓邃库”。 为了美化驿内景观,以及为行旅之人提供一个清凉的环境,驿馆设有一个凿池植树的游苑。游苑位于后院的后面与侧面,方便宾客游赏。在后院与游苑之间,设有一座驿楼,供宾客登临眺望。整个驿馆外围筑一 道夯土围墙,在正对前院入口处辟一门(图4)。 [注 释] ①资料来源:李连祥.中国古代道路交通史[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4. ②资料来源:王 圻.三才图会[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③资料来源:傅熹年.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二卷)[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参考文献] [1]辞海[K].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1287. [2]刘广生,赵梅庄.中国古代邮驿史(修订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1999. [3]李连祥,等.中国古代道路交通史[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4.216. [4]顾炎武.日知录·馆舍[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60. [5]傅熹年.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二卷)[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438-440.

古驿自由行旅游攻略

  •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