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桥

石桥

石桥

大自然运起神工妙笔,在云贵高原的苗岭山脉上画了一笔,铸就了秀丽的南皋河,在南皋河上点了浓重的一点,形成了墨彩相宜的石桥山水。世世代代居住于石桥的苗族先民,创造了自己灿烂的民间文化,形成了独特的风土人情。他们因山宜水地赋予山、水、洞特定的传说故事,使石桥风光美丽而神奇。

不知是大自然神工巨匠的杰作,还是传说中龙王竞争的创造,一座天然石拱桥宛若一副巧夺天工的巨作,横挂于山崖之间。若说是大自然的作品,它显示了大自然神奇的力量;若说是传说中龙王竞争的创造,便蕴藏着民间丰富的真善美内涵。是作品,就会有人去欣赏;是真善美,自然有人去追求。这大约就是过去的文人墨客蜂涌竞游的原因吧。

山无树不清,岩无洞不奇,谷无水不秀,石无文不美,这里集山、岩、谷、洞、树、水、石、文融为一体。叫人称绝的仍然是那座天然石拱桥。用自然科学来解释,我不知道天然石桥是怎样形成,那可能就是滴水石穿吧。拱桥横跨南皋河,拱圈跨度12米,高9米,宽12米,若不是亲眼所见,亲手所摸,你定然认为是人工雕作。走近桥底,仔细观摩,那一道道神工妙笔,那不是艺术巨匠的雕琢,那又是什么呢? 

是的,这应是一幅作品,是一幅惩恶扬善的天然杰作。传说,过去的河水不是从石桥流过的,而是绕过石桥旁一壁巨大的山崖脚下流过。原来石桥周围,并没有这么多的良田沃土。远古的时候,住在南皋河源头的两条龙兄弟翁敖和翁方,到天上天神那里去求职。因为只有一个职位,天神不好安排,就出了一道题,要翁敖和翁方顺着南皋河往清水江赛跑,谁先到达清水江,就当清水江的龙王。翁敖性情急燥,一心只想当选龙王,纵身跳进河里,不顾一切地顺着南皋河向前奔,龙尾横扫,山洪瀑发,泛滥成灾,百姓遭殃,雷公发怒,举起万钧霹雷霹死了翁敖。翁方心地善良,生怕巨大的身躯毁坏了两岸的层层梯田,行动小心翼翼,走到开阔的地方,它还轻轻摇动尾巴,在河岸开出一片片新田。它来到石桥这个地方,看到前有一块巨石横档着,使河水绕道。它想,若河水能直接穿石而过,原来的河床不就可以开劈出更多的梯田吗?于是,它奋不顾身地把巨石撞穿了一个洞,便形成了这座美丽的天然石桥。从此,河水穿石而过,翁方为当地百姓作出了改河造田的贡献。天然石桥的形成,也方便了两岸百姓的过往交流。翁方每到一处,造福一方,深受两岸百姓的称赞,它虽然走得慢,但最终当上了清水江的龙王。当然,这是一个传说而已,它表达了人们对惩恶扬善的强烈愿望。

迷人的自然风光与动人的民间传说相融,令游客驻足赞赏。

石桥右侧,有一高大石崖,站在崖下,举目仰望,仿佛天空被割去了半边。石崖不是笔直的,而是从上到下缓缓地往里缩。因此,石崖下形成了一个大岩窝,可以遮日蔽雨。这里既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石桥白皮纸作坊遗址,又是文人骚客舞文弄墨的地方。

石桥的白皮纸是有名的。在白皮纸制作的基础上,再经过精制而成的国画纸,在国际市场上已打开了销路。它的名声来自哪里,来自它那精湛的工艺,来自它那悠久的历史,来自石桥自然风光中汩汩流淌的清纯的水质。因此,石桥的纸离不开石桥的水。据说,石桥白皮纸的制作工艺,是从唐代开始,距今应有1000多年的历史。它是当地苗族借鉴汉民族的造纸技术,并结合当地的实际,以当地丰富的树皮、杉根及清澈优质的泉水为源料来进行制作。其制作工艺与明代宋应星著的 天工开物》记载的造纸法大体相似。从这个记述上说,石桥文明的起源,也应值得探究。

石桥白皮纸纸张洁白、吸水性强、不易脆裂、渲染度好,其国画纸已走进了名家之手,蹬上了大雅之堂。石桥的名字,也随着那汩汩的泉水,流过南皋河,流过清水江,进入洞庭湖,汇入长江大海。

石桥的纸是优质的,然而石桥的风光更令人陶醉。平铺的稿子是不能抒写胸臆的,文人墨客便把他们的目光描准了那堵高大的山崖。

茶马古道上的天镇古石桥

茶马古道上的天镇石桥

在说天镇石桥之前,想先说一点儿天镇的文化。过去因为采访去过多次,当时除了比较了解该县的政治经济现状之外,也多少知悉一些它的边塞文化。边塞明珠是人们对它的美誉,因为地处晋冀蒙三省交界处,这里的历史遗迹有很重的军事痕迹,这便是我脑海中的整体印象。

但后来研究民居,笔者却似乎重新认识了天镇乃至整个大同。在拍到的图片里,这样一个军事重地上的民居,却是千般精美,百样繁复,默默展示着一方土地上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说一处民居,是平凡巷子里藏着的精美院落,尤其是金柱门楼很难得,除了这里的一座之外,大同只在南郊区还发现了一座。九狮戏绳的倒挂楣子是这座金柱门楼的点睛之处,中间狮子因为是单独组件,已不见踪影,另八只狮子嬉戏于绳间,活泼可爱,寓意着事事如意,福泽连绵。

这座门楼的墀头也很有意思,图案是麟吐玉书,民间常见的求子图,墀头的垫花是松鼠葡萄梅花。这家的家世现在不甚清楚,院落已几易主人,但门楼的气派与精美,院子的宽敞,还有那藏在角落里的小小绣楼,则无声诉说了昔日的辉煌。可惜这样的“宝贝”现在人们知之甚少了,说回天镇的石桥,虽然在明清时期“担当重任”,但多年以后因废弃也被人渐渐遗忘,直到近年来才重又被发现。

2010年,天镇县文体局考古人员在张西河乡大桥村考古时,发现了这座清代石桥。据史料记载和考古人员研究,石桥应当是建筑在村东和村西两座桥的总称。明朝时这里便是大同府、宣化府运送物资、传递信息的主要通道,也是游牧部落开展茶马布匹等边境贸易的主要通行地之一,清代康熙元年(1662)建成两座桥,始称“双成桥”,后毁坏,仅存西桥。清道光九年(1829年)建成现在的便行桥,光绪元年又改称通惠桥,是清代大同通往张家口交通要道上的主要桥梁之一,即“官道”,且是主要“官道”。因为此,通惠桥修建的很是讲究,单孔敞肩石拱桥构造,桥呈东西走向,桥面全长近20米,宽约5.6米,全部是石板铺就,桥身则是砖砌的。桥石板开凹形,以铁锭轧入凹形相连接。可惜后人多贪小利,将不少铁锭挖去换钱了。

初次上桥,最吸引眼球的就是桥两侧的栏板与望柱。栏板上刻花卉、双鱼等图案,笔法质朴传神。望柱每一侧都有21根,每根上端均刻石狮,活灵活现。石狮中间的一只正襟危坐,左右两侧20只则向左向右看齐,似乎暗合了军队点兵的意趣。另外,桥身石板地上还刻了些“狼吃羊”“点羊窝”等的古老游戏棋盘,不知是否是当年工匠们修桥闲暇时留下的游戏印记。如果从桥的右侧下到河道半中间,会看到南面的拱券桥正上方镶嵌着“便行桥”的清代石匾,河道早已干涸,但目测当年水流甚是湍急,冲出的沟壑很深,桥的作用十分显著。据悉这座桥属于县文保之列,但我总觉得它“物超所值”,单单就其牢固程度,就不知比现今的某些新桥要强多少。

还有一点“物超所值”,在于它是证明大同明清时期成为北方商埠及万里茶道重要节点的重要历史遗存。明代大同府属于九边重镇之首,明朝在这里置卫屯田、纳粮开中,特别是隆庆议和,结束了战乱,促进了山西商帮的兴起和发展,形成了“繁华富庶、不下江南”的良好局面。

清朝初期,大同由边境变腹地、由军镇变府县,民族间的商贸活动益加频繁,进而成为民族贸易与欧洲贸易紧密结合的北方商埠及万里茶道的重要节点。明清时期大同与内蒙古之间的主要茶马贡道参合陉,到清朝时又是国际贸易商路及晋北民众“走西口”的必经之路,基本路线即是由北京西北行,经怀安驿、天成军站、阳和军站、聚乐军站、大同驿、高山军站、左卫、右卫至杀虎口。另外几条旅蒙商路,也以张家口为枢纽,天镇均是必经之地,而天镇石桥这座连接起张家口和大同的主要桥梁,当时也不知见证了多少商帮的兴盛和繁荣。

与此同时,天镇等茶马古道上的城镇,也出现了许多巨商和钱庄大老板,比如天镇薛云一家,明朝万历年间已是两淮著名盐商,特别是老二薛纶辞掉四品官与兄弟一同经商,名噪一时。

大同晚报/记者 马立平 李利萍

~☞历史上的今天:1月17日(农历腊月初一)

1997年1月17日 国家电力公司成立

1945年1月17日 瓦伦堡事件

1933年1月17日 中共发布宣言:停止内战 一致抗日

1923年1月17日 蔡元培愤而辞去北大校长职务

1897年1月17日 谭嗣同重要哲学著作《仁学》编写完成

1706年1月17日 美国作家、科学家富兰克林诞辰

395年1月17日 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罗马帝国

时光里的石桥村

九派新闻官方帐号

中国西北广袤的版图上,有一座横亘在关中平原陇西高原之间的山脉。这条叫作关山的山脉,是古丝绸之路必经的要道。

丝绸之路山高水长,千难万险,在关山脚下、云崖寺旁边的石桥村,汉武帝曾建立起古丝绸之路重要的驿站——张棉驿。

恬静人家,乡土情怀;古道驿站,岁月记忆。

宽阔的谷地间,水洛河潺潺流过。几块大石头横卧于河床之上,成为天然石桥,便于山民进出,“石桥”,因此而得名。

古风吹拂,新村衍生。位于平凉庄浪县韩店镇的石桥村,开启了崭新篇章,让古老和现代在石桥村共生。

晨曦微露,一声鸡啼打破村庄的宁静,高亢而悠长。于是,大地醒了,村庄醒了。

石桥村全景

清晨的薄雾散去,新修的阔大的通村桥进入人们的视野。石桥边上,机声正隆。沿着河道正在修建的湿地公园早已是一番迷人的景象,草木恣肆、花繁绿浓,大片橙色、金色的花田簇拥着曲折蜿蜒的木色栈道,风情旖旎如同油画,展现丝路风情的浮雕、古色古香的八角亭、果实累累的采摘园、甜香四溢的蜂蜜坊……移步造景,精雕细刻,犹如江南般的水韵园林风情万种。信步其中,清爽宜人,更有飞鸟相伴,惬意盈怀。

历史前行,文脉存续,民族才得以生生不息。穿过通天桥,进入村庄,村口竖立着一组群雕。站在最前方的张骞手持汉节,脚踏寒雪,表情凝重,坚忍不拔、凿空拓荒的英雄气质回荡在天地间。他的身后,出使西域的队伍顶风冒雪,艰难前行。这个村庄,成为这段历史的见证者。

深绿色的青山怀抱着村庄,穿村而过的河流让村庄平添了灵气。河道左侧,民俗小吃一条街古意盎然,牌坊错落有致,飞檐斗拱古色古香,在红灯笼的映衬下喜气洋洋,宛如“石桥版”的清明上河图。湿润的青石板路在斜风和雨的轻抚下发着闪闪的亮光。淘米做饭、水流哗哗,锅碗瓢盆脆响叮当,暖锅里的炭火噼里啪啦,热气蒸腾的间隙,老字号的庄浪暖锅、庄浪农家乐的主人忙着招呼客人,声音里充满亲切和暖意。

一批庄浪非遗传承人在这里落户了,他们用艺术感召人们对土地对生活的情与爱。在这里,马尾荷包传习所、庄浪毛笔手工坊等手工艺品店鳞次栉比,顾客云集。这条街,不仅是一个美食符号,更是一个文化符号,展现着浓浓的庄浪文化。

通村桥

这条街上还有石桥村民重要的精神领地——石桥村地下党联络点展室。一个个红色文物承载着庄浪这片热土上无数革命先辈坚如磐石的信念,记录着一段可歌可泣的烽火岁月。联络点虽小,却如星星之火,划亮天空,指引人们前行。

青山青、洛水流。作为庄浪党史学习教育基地,这里自今年开放以来,接待了上千名党员以及学生前来学习,重温红色历史、传承爱国情怀、感悟初心和使命。

这条街沿路是融入艺术家巧思的文化墙。数百米的文化墙上镶嵌着陶罐青瓷,还有老旧的黑白电视机、单卡录音机、老28自行车点缀其间。站在文化墙前,这些充满年代感的物件勾起了人们深深的回忆。

向村庄的深处走去,尽头是一座青砖黛瓦风格复古的生态山庄,步入山庄,14栋三层别墅民宿整齐排布,周围翠竹环绕,与世无争,除了鸟鸣蛙吟,隐世宁静。站在民宿的露台,石桥村山间数百亩的万寿菊花海尽收眼底,花团锦簇,美不胜收。微风拂来,带来满室花香,一时间,你感觉到时间停顿在了这刻,青山掩映,静水深流,时光荏苒,带不走的乡愁……

民宿群的尽头是花崖河水库,是庄浪县城区饮用水水源地之一。在水库和民宿群之间,是一座带顶棚的半露天游泳池

生态山庄

如今的石桥,以丝路文化、红色文化为魂,以田园风光为韵,以仿古建筑为形,以梯田生态为基,积极培育山水田园乡村旅游产业,民俗体验、农耕生产、休闲养生、亲子娱乐、自然观光、花卉观赏、果蔬采摘的旅游项目,让游客自得其乐,寄托乡愁。

一层秋雨一层凉,当季节的脚步进入初 ,石桥的早晚,已显凉薄。日暮的乡间,绿树黄花掩映、柴门犬吠。今夜,我这个长途跋涉的疲惫旅人,终于可以躺在石桥的怀抱里,怀抱着满天的星月,自由地呼吸,安静地入睡……

更 多 景 点 推 荐

陈家洞景区——陈家洞石窟位于庄浪县通化乡陈堡村龙眼山峡谷中,利用天然崖坎,以石条、土坯砌墙建洞而成。窟群分布在长100米,高60米的峡谷北岸崖壁上,距地面2-4米,现存大小不等的洞窟9座。在石窟正下方一巨石之上有一尊石佛,史载开凿于晋初太和年间,佛身高3米。洞窟外一崖壁上,镌刻有北魏浮雕造像三尊,造像风格和南石窟寺有很多相似之处,是典型的北魏晚期风格,在陇东地区的石窟中很罕见,是庄浪县保存最完好、最具艺术和文物价值的北魏石刻艺术精品。

朝那湫景区——朝那湫景区位于庄浪县郑河乡桃木山山巅,海拔2857多米,总面积86.72平方公里,高山顶上出平湖,被誉为“关山天池”,是西北乃至世界罕有的山顶湖泊。唐人云:“湫头山,离天三丈三;脚踩云,举手摘星辰”。朝那湫分前、后两湫,相距不足半里,形如姊妹,湖面分别为20亩和30亩,前湫状如卧蚕,其深莫测,无论旱涝,水位不增不减;后湫形似弯月,池面20余亩,湫水深浅无常,湫内遍生红色水草,犹如胭脂溶入其中。据考证,朝那湫系古“雷泽”之地,是华胥氏孕育伏羲女娲的地方。

紫荆山公园——紫荆山公园因山体遍植紫荆树而得名。山上寺庙始为儒、释、道三教活动场所,后以道教为主。现建有吴玠、吴璘纪念馆大佛寺、三清殿、五圣宫等18个殿寺。建筑古香古色,错落有致。每到夏季,紫荆花开,一棵一棵的紫荆花树,一朵一朵的紫荆花朵,立在走道的两旁,怒放着,绚丽多彩。在叶片的衬托下,光彩夺目。整个紫荆山便被幽香笼罩,形成“洛河横烟”“紫荆香霭”等著名景观。

庄浪梯田——走遍庄山浪水,放眼碧野蓝天,被誉为“梯田王国”的庄浪大地,望山山翠,看地地平,层层梯田如雕如塑,如诗如画,一层层梯田从山脚缠绕到山顶,漫山遍梁,绵延数百里,道道山梁,如巨龙腾飞,一年四季,阴晴雨雪,景观各异。春来,青翠点染,似层层绿浪从天泻,一条条蜿蜒的田埂,曲折有韵,仿佛在神仙的画笔下隐隐而出,绘成变幻的弧线,渗透着图画的雕塑美和音乐的韵律美;夏至,禾苗成行,黛绿浓抹,麦浪滚滚, 日三时因天气阴晴变幻和云霞岚光的聚散,呈现出不同的神韵和情致;金秋,流光溢彩,是金黄和芬芳的丰收主题,像座座金塔玉宇;隆冬,银装素裹,披着纷纷瑞雪的梯田变成一幅色彩分明的黑白版画,若环环白玉砌云端。

来源:甘肃日报

「洛阳老汤的故事」政和路美食街上的东关大石桥陈记驴肉汤

2020年7月19日,星期天,早上七点,细雨蒙蒙之中,洛阳夏日的早晨显得格外凉爽而湿润,我慕名来到洛阳新政和路厚载门西边的东关大石桥陈记驴肉汤馆进行采访。

洛阳汤中经典

东关大石桥陈记驴肉汤声名远播

这些年,洛阳汤与洛阳城共同发展,如今洛阳汤馆两千家,汤品十二种,汤城洛阳,已经蜚声中外。2019年4月2日,洛阳市认定了首批22家“洛阳老字号”,其中有两家洛阳汤馆入选,其中一家汤馆就是历史悠久的洛阳市瀍河区东关大石桥陈记驴肉汤夹马营店,这是洛阳驴肉汤馆入选的唯一一家。

说起东关大石桥陈记驴肉汤,是一定要说陈运先生的。应该说,陈运先生让祖传的驴肉汤扬名洛阳城,并先后在国内外媒体上露脸,声名远播海外。

然而岁月不饶人,陈运先生今年已经88岁高龄,干不动了,他把陈记驴肉汤的事业就传到了他的儿子和女儿手里。陈运先生思想开放,完全没有受“传儿不传女”旧思想的束缚,所以他的女儿们得到真传,也在经营陈记驴肉汤。因为老城东关大石桥附近改造,他的儿女们就分别在洛阳城选址经营驴肉汤,各自独立门户。陈运先生的大女儿陈桂芳与丈夫和儿子在唐宫东路开店,陈运先生的二女儿陈跃芳在瀍河区夹马营路经营东关大石桥陈记驴肉汤,陈运先生的大儿子陈跃周的女儿到了涧西区丽新路上开店,陈运先生的小儿子陈跃伟在九都路上卖汤,他们姊妹几个,除了小女儿陈俊芳,其他四个人共同守着祖辈留下的这份驴肉汤产业,联手为洛阳百姓奉献一碗好汤。

中为陈桂芳,右为陈桂芳的丈夫,左为陈桂芳的儿子

东关大石桥陈记驴肉汤

跳出老城

与洛阳新区共同发展

陈桂芳是老大,岁月无情,慢慢地,她也65岁了。一直跟着母亲经营东关大石桥陈记驴肉汤的儿子王磊也已经38岁了,正是当干之年,子承母业,他开始承担起汤馆发展的重任。

这些年,洛阳新区快速发展,人口越来越多,人气越来越旺,环境更是得天独厚,道路宽阔,绿化很好,越来越美,这让王磊看到了巨大商机,就有了到新区开辟新天地的想法。特别是他原来唐宫东路老店门口改成单行道后,慕名而去的汤客根本无法停车,很多人建议他到新区开店。经过一段时间周密市场考察,特别是了解到洛阳市正在打造政和路美食一条街,王磊和父母商定,下决心从老城唐宫东路迁到洛阳新区政和路厚载门街口开店,为新区百姓奉献一碗好汤。历经数月装修,2020年7月11日,这家洛阳老字号的隆重新区店终于开业了。今天上午 笔者看到新店门口地方宽敞,慕名而来的汤客络绎不绝,还有不少人端锅端盆而来盛汤回家。门口宽阔,为远道开车而来的汤客提供了极大方便。

汤客端盆来盛汤

砥砺前行

让洛阳老汤在传承中发扬光大

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新冠肺炎疫情深刻影响着洛阳的各行各业,对餐饮业冲击更大。但危中有机,今年,洛阳市对洛阳汤非常重视,正在申请“洛阳老汤”地理标志认证,首届“洛阳老汤”文化节已经举办,洛阳汤的发展迎来了一个春天。在这个特殊的时候,王磊和他的父母们搬迁到了新区,投入资金装修,一方面是陈运先生的孙辈们已经成长起来,他们有大气魄,另一方面是他们对祖国的发展特别是洛阳的发展充满信心。王磊在新店的装修中,特别注意干净卫生,注意标准化,他与百度、高德和腾讯地图联系,有了自己新店的地图定位,他利用微信和美团等平台,借用抖音等工具进行宣传,他期望祖辈们开创的事业,在他们这一辈的手里能发扬光大,他希望竭尽全力,努力让东关大石桥陈记驴肉汤得到传承,做一碗好汤,为洛阳争光。开汤馆卖汤,对王磊来说,已经不仅仅是养家糊口的谋生手段,更是为汤城洛阳这张名片增光添彩的雄心壮志。他很有自信地说,他家汤馆一定会越干越好,除了驴肉汤,还会有更多品种,二楼还设置有雅间,可以让自己汤馆成为洛阳人请亲朋好友喝汤的好地方,绝对不会为洛阳人丢脸。

老城老字号,老汤老味道。一碗汤,一座城,一种文化,一种情怀,尽在汤中,香飘洛阳城。

东关大石桥陈记驴肉汤的正宗驴白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