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 | 说说什刹海的来由(十刹)

什刹海的得名源于什刹海周围的十座寺庙,它们是广化寺火德真君庙护国寺保安寺真武庙、白马关帝庙、佑圣寺、万宁寺、石湖寺、万严寺。遥想当年,春夏时节水波粼粼,杨柳依依,一众善男信女或游湖踏青,或进庙祈福祷告。游览结束还可在水边支一小桌,自带饮食,即使不出城外也可体验到郊野的乐趣,从今天起就带您逛逛什刹海周围的名寺古刹。

1、广化寺

广化寺位于北京西城区什刹海北边的鸦儿胡同31号,是一座北京著名的大型佛教寺院,也是北京市佛教协会所在地。广化寺坐落在什刹海后海北岸,东邻银锭桥,西邻宋庆龄故居。全寺占地面积20余亩,拥有殿宇329间,共分中院、东院和西院三大院落。

广化寺大约建于元朝,据《日下旧闻考)援引《柳津日记》载:"广化寺在日中坊鸡头池上。元时有僧居之,日诵佛号,每诵一声,以米一粒记数,凡二十年,积至四十八石,因以建寺。"但具体年代不详。另据明《敕赐广化寺记》碑载:元天顺元年(1328年),灵济号大舟"到庆宁寺住,至顺四年(1332年)在此寺住,发愿禁足二十年不出门,一心念佛……十年后成此大刹。"据此,广化寺的创始年代大约在1342年前后。

明清时期,广化寺"殿堂廊庑,规模宏大",为京都有影响的佛刹。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从大雄宝殿丹墀下发掘了两通断残石碑,一通是明弘治十年(1497年)立的《敕赐广化寺记》碑,仅存上面几句引文依稀可见,为研究广化寺的创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另一通《正宗记》,明成化二年(1466年)建立,万历二十六年(1598)重修,刻有"广化寺开山第一代住持灵济号大舟"至第五代住持圆环及其弟子一百多人的道号法名。

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的《请书碑》中记载:广化寺"殿堂廊庑,规模宏大",当时住持广殊法师敦请自如和尚任方丈,从此,广化寺成为"十方寺"。自如方丈圆寂后,印法法师继任方丈。自道光六年(1826年)始,历二十年,募资重修了殿堂僧舍。正如《道咸以来朝野杂记)所载:"后海北岸之广化寺,古刹中之新者。闻光绪韧年残败殊甚,后募化于恭邸,为之重修正院殿宇。"

清末民初,广化寺一度成为京师图书馆。1908年,张之洞将个人藏书存放寺中,奏请成立京师图书馆。次年获准,清政府派缪荃孙主持建馆事务。中华民国成立后,教育总长蔡元培派江翰任京师图书馆馆长,次年开馆接待读者。不久迁馆它处,广化寺又恢复为佛教寺庙。

什刹海周边景区:银锭桥,由于桥身中间大两头细,看上去就像倒扣过来的一只大元宝。桥体用汉白玉大理石砌成,体白如银,老百姓又管元宝叫做“锭”,故得名“银锭桥”。

2、火德真君庙

在北京市西城区地安门外大街77号。火神庙始建于唐贞观六年(632年),元代至正六年(1346年)、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都有重修。俗称火神庙。

火德真君庙里供奉的是真武大帝,为象征天地精灵的龟蛇抱像。传说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四年(1267)开始营造大都城的时候,有龟蛇出现在今西直门外的高梁河上,群臣解释说,这是真武神光临,其德惟水,水能胜火,宋朝亡定了!忽必烈大喜,下令在高梁河出现龟蛇的地方建了座"大昭应宫",祭祀真武大帝。后来又在城中海子边建了这座规模宏大的真武庙。元统一中国后,元成宗加封真武为"元圣仁威玄天上帝",成为北方最高的神!

海子桥的真武庙是皇家道观,自然气度非凡。当时供奉的是北极佑圣君。就是帮朱棣打胜仗的那位真武尊神,那规模一定大得可以。明正德二年(1507)改名灵明显佑宫。清代又重建。兴兴废废延续至今。现在庙里依稀可以看到正殿、配殿的样子,似乎还有乾隆年间铸的香炉和光绪年间铸的一口钟。时过境迁,当年的皇家道观也只是留下个残破的外壳,与埋没的古桥作伴。

幸运的是,后门桥出土引水了,那庙也在修饰,向西望去,海波不兴,猛然想起许有壬那句词:"恰信东君神妙手,一宵绿遍官桥柳"。

庙坐北朝南,有门东向。东向山门内外各有一座牌楼。山门外有旗杆,山门内有钟鼓楼,山门3间,前殿为灵官之殿,面阔3间,二层殿面阔3间。东西配楼二层,殿后有亭,可望什刹海。北京市重点保护文物

原占火神庙的单位已经腾出,火神庙进行修缮。2010年12月12日北京什刹海火德真君庙举行隆重的开光大典,至此火神庙正式划分到宗教场所,现由正一派道士主持。

什刹海周边景区:后门桥原称万宁桥,位于北京的中轴线上,在地安门以北,鼓楼以南的位置。由于与前门南北相对,京城百姓俗称地安门为后门,因而此桥也叫后门桥。

3、护国寺

护国寺是北京八大寺庙之一,始建于元代。原为元丞相托克托官邸,初名崇国寺(北寺)。明宣德四年(1429年)更名为大隆善寺。明成化八年(1472年)赐名为大隆善护国寺。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蒙古王公贝勒修缮此寺,为圣祖祝寿,曾对寺庙大加修缮,名护国寺,又称西寺,与东寺隆福寺相呼应。

明代刘侗、于奕正著《帝京景物略》云:“大隆善护国寺,都人呼崇国寺者,寺初名也。都人好语讹语,名初名。寺始至元,皇庆修之,延佑修之,至正又修之。元故有南北二崇国寺,此其北也。我宣德已酉,赐名隆善。成化壬辰,加护国名。正德壬申,敕西番大庆法王领占班丹、大觉法王着肖藏卜等居此,寺则大作。中殿三、旁殿八,最后景命殿。殿旁塔二,曰佛舍利塔。”

寺前后五进。院中碑刻甚多,其中著名者为赵孟頫书《皇庆元年崇教大师演公碑》和危素撰并书《至正二十四年隆安选公传戒碑》等。

寺内除供奉佛教诸佛祖外,还有元丞相脱脱夫妇塑像和辅佐明成祖朱棣建有殊勋的姚广孝影堂。另有葡萄园数亩,可见其规模之大。

护国寺庙会与隆福寺庙会齐名。《京都竹枝词》云:“东西两庙货真全,一日能消百万钱,多少贵人间至此,衣香犹带御炉烟”。清末唐晏著《天咫偶闻》云:“隆善护国寺,俗称护国寺,即元之崇国寺。赵松雪书演公碑,危太仆书选公传戒碑皆在殿东阶下。月七、八有庙市,与隆福寺埒,而宏敞过之。”

解放初期,随着社会的安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护国寺庙会又兴旺了一些时间。对私营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以后,摊贩们大都集中到隆福寺长期营业了。1957年时,每届庙会时还有少数小摊贩在庙中摆摊售货,逛庙者寥寥无几。以后庙中建筑逐渐为一些单位占用,大部分建筑被拆除,改建为楼房,庙中原建筑仅存三间金刚殿和后殿的几间西配殿。

而今让护国寺名扬海内的除了它历史悠久的寺庙外就是品种众多的北京风味小吃了,护国寺小吃是以清真京味小吃品种为主。经过多年的发展品种也有变化。日常经营的品种有各种黏货。有各种细馅元宵,清真汤圆,艾窝窝豆面糕芝麻年糕,果料年糕,豌豆黄等,炸货有蜜麻花开口笑薄脆焦圈,流食有豆汁,面茶,小豆粥,杂碎汤,鲜豆浆杏仁豆腐莲子粥等。该店制作的豌豆黄艾窝窝豆面糕,果料糕,蜜麻花,蜜三刀焦圈糖火烧豆馅烧饼,糖油酥,咸麻酱烧饼等,干稀、甜咸,蒸炸煮饺烙等近百个品种。

什刹海周边景区:地安门帽儿胡同乙43号(近地安门百货)铜锅的味道最棒了,大爱无敌。手切鲜羊肉特别棒,吃的特别爽。

4、保安寺

保安寺位于北京市西城区保安寺街25号,是一座汉传佛教寺院。保安寺街之名来源系因街里有座保安寺。这座保安寺在街的西部路北,山,门顶上覆盖着黄琉璃瓦。在封建社会使用琉璃瓦是有严格等级限制的,只有皇家才有权使用黄色的琉璃瓦。该寺是明朝正统年间敕建。前后共有三进大殿,两侧设有僧舍,另外还有方丈院。院内有一棵古老的国槐,高达数十丈,主干三人不能合抱,传说唐朝将军尉迟恭曾经在此树上拴过战马,所以称“唐槐”。中华民国时期,寺内僧人烧香引发火灾,第二进殿、第三进殿全部烧毁。1958年,该寺改作宣武区制鞋厂的厂址。到2009年,该寺仅存山门一间,作为民居。

《顺天府志》载:“保安寺,明正统年间立,在宣武门外保安寺街。嘉靖二十六年重修,碑一,郭秉聪撰,街因寺名。又有玉皇庙,顺治十八年,大学士成克巩撰碑。”《钦定日下旧闻考》载:“保安禅寺在都城南三里许,创自正统年间,岁久浸废。嘉靖时修复,鸠工聚材,撤颓拓隘,梵宇佛像,金碧辉煌,以至僧舍、斋堂、门庑、庖库之属,靡不整饬,规模壮丽,视昔加倍矣。”

清朝初年,保安寺周边是士子集中居住之地。邵长蘅、王士祯、施闰章、查慎行、翁方纲、李慈铭等文人都曾在保安寺街居住。刘嗣绾《尚䌹堂萧寺集》有小序称:“辛酉,移寓保安寺,砌花数种,缀以小兰,雨铃风磬,间出韵语,为软红中辟一清凉界也。”清朝康熙己未年(1679年),王士祯(号阮亭)正在保安寺居住,和邻居浙江海宁人陆嘉淑(号冰修)、江苏武进人邵长蘅、安徽宣城人施闰章(号愚山)、梅庚等人结成好友。邵长蘅《青门旅稿小序》记载:“己未,客都门,寓保安寺街,与阮亭衡宇相对,愚山相距数十武,冰修仅隔一墙,其年寓稍远,隔日辄相见,常月夜偕诸君叩阮亭门,坐梧桐下,茗碗清谈达曙。”日后,邵长蘅又曾写信给王士祯,回忆当年的情景:“奉别十年,回忆寓保安寺街,踏月敲门,诸君箕坐桐阴下清谈竟夕,恍然如隔世事。”另外,《直庐集》、《藤阴杂记》等书也都描述过寓居保安寺街的情形。曾朴《孽海花》中李慈铭当年在保安寺街居住时,在家门口写有一幅门联:“保安寺街藏书十万卷,户部员外补阙一千年。”

过去,保安寺山门以西是三水会馆(保安寺街29号)。保安寺山门以东依次是丰城会馆(保安寺街23号)、吴佩孚宅(保安寺街17号)、高庆奎故居(保安寺街15号)、玉皇庙(保安寺街9号)、关中会馆(保安寺街7号)、湘潭会馆(保安寺街5号)、广丰会馆(保安寺街1号)。2008年由于宣武区大吉片拆迁,该地区遭到毁灭性破坏。

什刹海周边景区:北海大西天

5、白马关帝庙

北京作为明清国都,关帝庙自然更多。明代沈榜的《宛署杂记》说,当时北京著名的关帝庙有五十一处。清末朱一新《京城坊巷志稿》中明确提出关帝庙的记载有近四十处。所以曹而泗《北京胡同丛谈》中说:“(北京)明清两朝仅关帝庙就有百处以上”。这些关帝庙中,除了皇家庙宇之外,比较重要或有趣味者还有一些。

白马关帝庙,又名汉寿亭侯庙,在地安门西。始建于前燕(335—369)时期,后历代重修,初名汉寿亭侯庙,因明英宗梦见关公乘白马而易此名。明成化十三年(1447年)重修,清雍正五年(1727年)重修。庙坐北朝南,有山门、钟鼓楼、前殿及后殿。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加封关帝为忠义神武灵佑关圣大帝,门、殿易黄瓦。自民国逐渐衰败,现今已失原貌。

众所周知,在道教神祗中,有先天之神与后天之神之分别。关帝就属于后天之神。然而,我国古时类似于关羽的忠臣勇将不下百余,为什么单独关羽拥有如此多百姓的崇敬呢?这是由中国古代所特有的社会和历史造成的。

对于关帝的崇拜的逐渐普及推动了全国各地关帝庙、武庙、老爷庙的建设,而北京作为明、清两代封建王朝的京都,最能为其代表。如文章开头所说的,旧京有关帝庙二百余座。当然这些关帝庙规模大都相对较小,随着时间的流逝也大都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了,这些已经消失的关帝庙中不乏香火鼎盛、誉满九城的,白马关帝庙就是其中一座。

什刹海周边景区: 修缮后的烟袋斜街,一座牌楼矗立在街东口,古香古色的明清传统建筑风格扑面而来,现在除少数餐馆、酒吧之外,大多是是经营茶具、烟具、灯笼、古玩、风筝等民间工艺品的店铺摊位。是一条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商业步行街

6、万宁寺

万宁寺建于元大德九年(1305),距今已有六百九十八年的历史了。万宁寺内的中心阁位于今鼓楼的位置,是大都南北中轴线的城市标志。今草厂胡同12号是万宁寺残址。

在元代,每位皇帝在位的时候都要修建一座或者几座寺庙。忽必烈兴建了大圣寿万安寺,即现在的白塔寺。忽必烈的孙子成宗兴建了大天寿万宁寺。之后,武宗建大崇恩福元寺、仁宗建大承华普庆寺、英宗建大永福寺、大昭孝寺、文宗建大承天护圣寺、明宗建大天缘延圣寺。

万宁寺营建于元成宗的大德九年(1305),规模浩大,其西,至于今天的鼓楼。“中塑秘密佛像”,十分丑怪,成宗的皇后布尔罕,看到这个佛像,传旨把它的头部用手帕蒙起来,不久,又下令把佛像毁坏。二十二年以后,泰定帝在位,也就是泰定四年(1327),在那一年的五月,泰定帝在万宁寺,建造供奉成宗御容的神御殿,称万寿殿。从此这里成为祭祀成宗的地方。

什刹海周边景区:鼓楼是坐落在老北京南北中轴线北端的古代建筑,位于北京东城区地安门外大街北端。钟鼓楼作为元、明、清代都城的报时中心,是古都北京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也是见证中国近百年来历史的重要建筑。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报时功能废止。两楼前后纵置,气势雄伟,巍峨壮观,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出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

元朝灭亡以后,万宁寺规模缩小,逐渐荒废,清乾隆年间的《日下旧闻考》引述《析津日记》说:今寺之前后皆兵民居之。从室而入,有穹碑二,尚存,长各二丈余。西一碑国书,不可读,东一碑,欧阳原功文,张起岩书,姚庆撰额,题曰:成宗钦明广孝皇帝作天寿万宁寺神御殿碑。其北列明碑四,一为冯祭酒梦祯文,一为焦太史文。

到了民国四十七年,当时的政府报告为:不动产土地约三亩,房屋四十间。管理及使用状况为自行管理,所有殿房除供佛僧人住外,余房外租。庙内法物有佛偶像三尊,神偶像九尊,礼器六件,法器两件,另有水井一眼。在这次调查中,万宁寺,写作万灵寺。原因是清代的道光皇帝叫宁,为避讳,把万宁寺改称万灵寺。有两名僧人,主持叫全祥。

上世纪五十年代,万宁寺已无僧人,成为大杂院,仅余山门与一座大殿。山门坐西向东,大殿坐北朝南。山门与大殿均为三间,硬山筒瓦箍头脊。1986年调查,山门与大殿也拆掉,在殿基建民房,门口建成公厕。据说,有一座石碑被砌在居民房屋的墙壁里。

什刹海周边景区

7、佑圣寺

佑圣寺建于唐咸通年间,明嘉靖三十九重修,清康熙六年募修,属募建,是北京什刹海地区的一座著名寺院。本庙面积东面二十九丈七尺,西面二十九丈二尺,南面二十三丈三尺,北面十二丈三尺,房屋殿宇共八十七间,除供佛及自住外余房出租。曾有佛像一百余尊,礼器乐器法器数十件,版藏经一部,供桌多张,存石碑两座,另有水井和鱼缸。寺内并有柏树、楸树和槐树多株。1947年时已改名为“佑圣寺”。寺坐北朝南,原有山门三间,前殿三间及东西配殿各三间,大殿三间及东西配殿各三间,后殿五间。现仅存前殿和大殿。(据《1928年北平特别市寺庙登记》《1936年北平市政府第一次寺庙登记》《1947年北平市政府第二次寺庙登记》《北京文物地图集》)

目前,从鼓楼西大街131号门前的普查登记项目铭牌东南边的小道进入,向里走就会看到前殿,筒瓦硬山调大脊。从大殿再向里走即可看到大殿,黄琉璃筒瓦卷棚顶。整片区域中塞满了私建出租房,道很窄。

什刹海周边景区

8、十刹海寺

这座名为“十刹海”的庙宇,位置在今德胜门内大街,是明代万历年间僧人三藏创建的。庙门坐西朝东,占地五十亩,内有房舍三十余间,高低大小无区别,为体现佛教主张的平等思想,佛殿也只占其中一间。整个庙宇俨然如科举考试的号舍一样。明代僧人修懿写诗称赞十刹海寺,其中有这样的诗句:“直言等贵贱,醒语破愚蒙,僧不骄恩帑,佛宁藉像工?” ——此庙宇用建筑语言表达了贵贱平等的理念,僧人不依赖皇帝赏赐的国库银两,佛也不凭借雄伟的造像;“哀悯西山寺,游观额大雄” ——游览西山诸寺,见到那些悬挂“大雄宝殿”匾额的佛殿,令人悲哀!(见《宸垣识略》卷八)

《帝京景物略》说:“京师梵宇,莫十刹海若者”——京城的庙宇,没有像十刹海这样的;“其供佛,不以金像广博、丹碧宇峥峥也”——它没有众多的金像,也没有雄伟高大的佛殿建筑。这位三藏和尚也与众不同:“终身未尝寝,多立少坐,危坐即其修卧是时”——从来不躺下睡觉;“主十刹海二十年,终未饭长住一颗”——主持十刹海寺二十多年,从未在寺里吃过一粒粮食;“日出乞食,归立钟板侧” ——白天到外面去讨饭,回来就站在钟板之侧。这位大师很有性格,对待来求教的大官、财主,一律像老师训小学生一样不客气;一位官宦人家的女眷前来求问,他呵斥道:“你一个女子,丈夫又是当朝显贵,念佛就该在自己家里,怎么能外出来见僧人!你们家没有家法,我这里却有佛法!赶快给我回家去!”这位三藏大师颇受世人尊敬。他外出讨食并不说话,也不入人家,手持念珠立地念佛,身前仰置一瓢。百姓见其瓢仰放,就知大师尚未用餐,争相将斋饭放进他的瓢里。用过餐之后,他就将瓢扣过来。这位三藏和尚,圆寂于万历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直到崇祯初年,他用过的数珠、饭瓢,还悬挂在十刹海庙中。——在北京城,十刹海的确是独一无二而且空前绝后的寺庙。

什刹海周边景区:什刹海唐人茶馆

9、关岳庙

北京关岳庙在北京西城区鼓楼西大街149号。这里原是道光帝的第七子醇贤亲王庙。醇贤亲王庙于光绪十七年(1891)修建,至光绪二十五年(1899)建成。庙坐北朝南,分三进院落,其中中院又有东西跨院。中轴线依次为琉璃照壁,中门,外为八字墙,两旁各有一座琉璃门;中院内东有焚帛炉,西有祭器亭;正殿7间,殿前有月台一座,东西配殿各5间;后寝祠5间。建筑面积约3000多平方米。

民国3年(1914)北洋政府在后寝祠塑关羽、岳飞像,并祀关岳,称关岳庙。

1939年恢复武成王庙,简称武庙。大殿改称武成殿。原关岳殿改为武德堂。堂内北、东、西三面墙壁上嵌有配享和从祀武成王的历代80位名将传石刻,现存16块刻石。

1950年曾是西藏达赖喇嘛驻京办事处,现为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驻京办事处。为北京市重点保护文物。

2006年05月25日, 关岳庙作为清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什刹海周边景区:位于什刹海荷花池西岸。市场多售卖荷鲜、冰碗等食品摊点。中为荷花池,池外掘有护河,河上架板,板上搭棚演出。

10、拈花寺

拈花寺在西城区大石桥胡同61号,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明万历九年(1581)。因寺内千佛阁内有明代所铸的铜佛“毗庐世尊莲花宝千佛”,座如莲花,在佛座周围的千朵莲花上有千佛旋绕,故名护国报恩千佛寺。清雍正十二年(1734)重修,改名拈花寺。

寺坐北朝南,建筑面积6432平方米,房屋184间,分三路,各五进院落。中路建筑自南至北有:影壁,长24.5米,厚1米,石砌;山门3间,檐下有斗拱,石雕石券拱门,额书“敕建拈花寺”,门两侧为八字墙,门内左右为钟、鼓楼(已拆除),正面天王殿3间,檐下有斗拱;大雄宝殿(已拆除)面阔五间,内有古铜罗汉像十八座和二十四诸天像,后分别移至白塔寺法源寺。殿外额曰“觉岸慈航”,殿内额曰“普明宝镜”,雍正帝御书。殿前有月台,台下立有万历九年(1581)《新建护国报恩千佛寺碑记》碑、《新建护国报恩千佛寺宝像记》碑和雍正十二年(1734)清世宗御制拈花寺碑;东西配殿各5间;伽蓝殿5间,两侧接引殿各16间;藏经楼5间,两侧为过垄脊灰筒瓦合角短廊,东西配楼各3间。东路有六层殿:一层殿3间;二层殿5间;三层殿9间,坎墙内镶石刻;四层殿5间;五层殿5间,两侧有厢房;六层殿5间,两侧厢房各5间,东厢房两次间的后山墙上镶有石刻。西路有四层殿:一层殿3间,垂花门1座;二层殿5间;三层殿5间;四层祖堂,为“凹”型建筑,共17间,祖堂前原有一四角攒尖方亭,名“素心亭”(已拆除)。

1926年,在寺院内律堂开办拈花寺小学。

1953年,寺院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印刷厂使用,随后拈花寺大殿被拆除,用于建设厂房。天王殿、藏经楼等寺庙原有建筑还尚存。

2009年12月12日,藏经楼配楼失火。

左一半,古一半,合起来,是张画。

故宫养心门

Hash:ee2669ac5716b2c410c55f2e5b5f0587fd6d5ab7

声明:此文由 听涛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