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德:自古兵家必争之地,范仲淹、狄青、司马光都曾来过这里

文/张泊(书房记专栏作家

站在绥德县大理石桥上,一抬头就可以看见“天下名州”这四个碾盘大的隶字。它从清代道光年起就立在横崖断壁上,已经立了约一个半世纪,虽然几经劫难,至今仍然工整如新。然而绥德究竟何以称为“名州”,就是本地人也不甚了了。陕北名产中素有“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之说,不错,名州的汉子是出名的,高大,剽悍、鼻梁隆起,颇有北方阳刚之气,与南国的男儿迥然不同,这自不待说。此外还有油旋,皮脆味美,也是驰名远近的名产。除了这两样,再数下去,便实在谈不清了。

其实,这个蛰伏在万山壑间的山城之所以被称为“天下名州”,却是以它的历史悠久,古迹颇多,文化传统也源远流长的缘故。这才是名州的灵魂所在,“名”之所寄也。

绥德地处黄河中游。这一地区向来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摇篮。绥德的文化传统,可以说与中华民族的文化一样古老,也是中国炎黄文化的组成部分。这一带人类活动的踪迹,可以追溯到比北京猿人稍晚的时期。在黄河流域普遍存在过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是我国原始社会史上分别代表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社会两个不同阶段的典型文化。而在绥德境内,石器文化尤其是龙山文化的分布是十分广泛的,有些遗址还显示出相当的水平。

到了商周,这里人口锐减,(其原因在陕北地方史上至今还是一个未解之谜),但仍有为数可观的出土文物作凭。绥德博物馆征集出土的商周青铜器.有的外形十分华丽、典雅、庄重,其形制、花纹与中原同类器物大致相当,有的还带有草原文化的特点,属于鄂尔多斯青铜器系列。虽然史载这时期为犬戎、鬼方、猃狁等游牧部落所据,然“高宗伐鬼方,三年克。”(见《周易·既济》)如果没有坚实的物质文化基础,怎么能坚持住对商王朝的三年抗战呢?

秦统一六国,这一带驻有蒙恬的三十万大军。公子扶苏因谏坑儒获罪,也被逐此监军,一守三年,饱受风霜之苦。只是那时中国刚刚结束内战,什么春秋五霸,战国七雄,逐鹿中原,原本是个“刀枪林里出政权”的时代,不大注意舞文弄墨、咬文嚼字。虽然扶苏在绥德遗址颇多,如太子府、呜咽泉、赏月台等等,但胸中的块垒,也并没有诉诸诗赋以传世,可见当时风尚之一斑。倒是赳赳武夫蒙恬却有一点雅名,相传毛笔的发明权就属他所有。有了毛笔,就可以结束在甲骨、木简上刻刀的历史,按说也是件划时代的大事。不过这仅仅是一种传说,因为根据今天的考古发现,秦代之前的毛笔已有出土。也许是他对毛笔做了一点小小的改进吧。

名州的文化到了汉,就进入了一个灿烂的鼎盛时期,其代表就是东汉墓画像石刻。汉画像石在绥德的大量出土,在全国也是罕见的现象。三十年来,几乎每年都有出土,如四十里铺、义合、黄家塔都是重要出土点。这些浅浮雕石刻在出土时都光整如新,画面绚丽,内容丰富,主题深厚。它的历史、艺术价值是怎么估计也不会过分的。可见,名州的文化在那时就代表着整个陕北文化的主流了。

绥德古城东门城楼

遗憾的是这一繁荣很快就遭到了破坏。由于魏晋以来的战乱,大规模地砍伐森林毛乌素沙漠的形成及南移,到唐代,名州已是一片荒凉与凋零。经济上的衰败无疑影响了文化的发展。但唐代毕竟是诗的时代,诗潮的余波不可能不波及到这里。唐代的许多名家,诸如陈佑、温庭筠、贾岛、韦庄等都有过关于绥州的题咏“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函关归路千余里,一夕秋风白发生。”都是脍炙人口的名句。在北宋,辽、金、西夏都是北疆劲敌,而绥德一带是双方争战的要冲之地。这一段多事之秋,弄得民不聊生,但也引来了一些著名的将领和大臣如狄青、韩琦、范仲淹、沈括、种谔、司马光等,都曾亲临这里指挥作战,同时也留下了不少有关的诗词文章传世。

南宋偏安,绥德为金人占领。这期间此地出了个大名赫赫的英雄风流人物韩世忠,与岳家父子双峰峙立,支撑了南宋小朝廷半壁河山若干年。死后被追封为蕲王,谥忠武,至今城郊一步崖处尚有蕲王庙四时祭祀。其子彦直著有《水心镜》167卷,连光宗皇帝看了都连连称善,另有名作《橘录》,是一部我国最早的关于种植柑橘的科学专著。

明代这里曾一度是延绥镇治,绥德也曾出过一些名声不大不小的人物。前几年县外贸公司在城郊卢家湾施工,发现两座古墓,经考证,乃是明朝马汝骥之墓。这个马汝骥就是绥德人氏,官作到礼部右侍郎,史称他“沉毅有大节。”有一次他谏武宗南巡狩猎,说什么“四民告病,哀痛之声,上彻苍昊,传播四方,人心震动,故一闻南巡诏书,皆鸟惊兽散。”惹得皇上老儿一怒之下,罚他在殿下跪了五天,后来又用乱棍赶出。他不但作官,也作诗,著有《西元集》行世,被邓元锡编入明史文学传。如他的《渡黄河》一诗云:

大河悬柬翠崖中,

河海烟天九曲通。

急浪秋翻千树雨,

安流晓卧一帆风。

音节悠扬,直入宋人堂奥。就连当时有名的后七子之一的王世贞也评价他的诗有“甲伏雄整,斥堠精严”之语。

还有个绥德人叫黄中色字卿云的,是万历癸卯举人,作官至广西布政司右参政,也颇清廉。有个下属用金瓶装了酒献他,他喝了酒却退了瓶,还把人家训斥了一顿。有一次奉旨出使南国,“王馈宝物无算,概不取,因请收一砚。归渡海至中流,洪波忽起,欲覆舟,中色具朝衣冠危坐船首,指水曰:‘吾非墨吏,何相迫乃尔?或以吾受一砚为贪乎?’乃投砚水中,使军校杖其波,军校如排衙状且杖且渡,须臾波平脱险,脱口吟一绝云:

万里为官澈底清,

舟中行止最分明,

如留半点亏心事,

一任碧波深处沉。

这件事与包拯离任端州的传说实在相仿,总使人似信非信,但这首绝句却教人折服,非心怀鬼胎者能为矣。

东门外的驼队

明至清,绥德人著书者甚多,有明隆庆二年进士,官至山东按察副使的郝汝松,著有《假我集》16卷,曾镂板传世。其子郝崇元著有《野云子天问集》。其孙郝浚精数学,又著有《孟浪子醉中集》《西河吟草》内、外篇;明万历三十年举人张若良,有山水诗传世;清代郝鸿图,著有《尺木轩诗稿》两卷,他还是一位书法高手,曾在华山上手书“飞岩惊涛”四字,被道士见爱而刻于山石上;清田树伟著《榆中集》士林脍炙;乾隆初绥德人白世昌,据说他的诗曾流传到遥远的高丽国受人欣赏云云。

最有趣的,是绥德博物馆藏有碑石一块,相传为明代道士张三丰的诗碑。上有绝句两首云:

山环水匝古绥州,

一片晴光碧树秋。

雁字数行随影落,

寒烟淡月两悠悠。

其二云:

彳亍西塞柱节龙,

半帧明霞横远峰。

五百年前乘鹤到,

文屏依旧白云封。

其诗文、书法皆清奇古奥,颇带一点仙气。相传其人类如济公,整日价东游西荡,行踪奠测,性情嬉谐,不修边幅,大号“张邋遢”是也。连皇帝都寻他不见,只好死后追封他为“通微显化真人”。这也算是名州文化长河中的一朵小小的奇花吧!

纵览数千年,文人创作毕竟是过眼云烟,名州文化的真正主流仍在民间。试看今日之名州,何处无风雅?绚丽的艺术之花深深地植根于黄土高原,开遍了绥德的城乡大地。

在这里,你可以听到粗犷悠越的“信天游”,还有驰名全国的陕北民歌《三十里铺》:“提起那个家来家有名,家住在绥德三十里铺村;四妹子爱上那个三哥哥,他是奴家的知心人。”何等的优美动听,真挚感人。

这里还有众多古朴热烈的民间舞蹈,曾几登京华大雅之堂。著名的民间老艺人李增恒,年近六旬,人称“六六旦”,他在秧歌舞“踢场子”中扮演二八姑娘,“挪动两脚水面飘,挥舞彩扇百花绽”,简直到了乱真的地步,直到他掀掉发辫,露出一颗光溜溜的脑袋,人们这才如梦方醒,赢得一次次的满堂喝彩,京华为之倾倒,真不愧是一位技艺精湛的民间舞蹈表演家。

这里有巧夺天工的石雕造型工艺品,为中外收藏家的珍重之宝。其中尤以千姿百态的石狮狮最为上乘。这种精雕细刻的艺术品千百年来,就放在百姓家的炕头用来拴娃娃,免得他们在炕上乱爬,还兼有镇邪的意味。1986年,几百个巧夺天工的民间石狮狮由绥德洋洋开进北京中央美术馆,震动了整个美术界,成为一件盛事。如今,一座新近竣工的“千狮大桥”横跨无定河,为名州绥德又平添了几分雄伟。

绥德雕山书院

这里还有全国闻名的绥德农民画,千百双粗糙的大手握起了画笔,饱蘸着浓烈的乡土气息,描画出了黄土地的乡情民俗,也抒发着新时期农民的感受与胸怀。

此外,那些五彩缤纷的民间刺绣、老虎鞋、猫枕头、泥马、泥羊、泥娃娃,一个个憨态十足,逗人喜爱;那些象征喜庆吉祥的窗花剪纸,在除旧布新之时,开遍了城乡千家百户。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名州的州宝,代表着绥德文化的新潮流。

外篇:范仲淹《诫诸子书》等家训及几则事迹 范仲淹

【真儒范仲淹】外篇:范仲淹《诫诸子书》等家训及几则事迹【附:范仲淹故居】

导语:

本系列【真儒范仲淹】介绍范仲淹的一生事迹。本文是外篇,介绍范仲淹对子孙、宗族的教导,留下《诫诸子书》等家训以及《义庄规矩》等,传于子孙后人。文内后半部分,撷取史料中范仲淹的几则事迹;最后附有范仲淹故居的一些景观。

*** *** ***

前几篇连载文章,介绍了范仲淹一生的德行事迹。范仲淹除了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子孙正品立身外,还亲定《六十一字族规》,制定《义庄规矩》,专门写《诫诸子书》教育自家子弟。后代依其训导整理形成了《范文正公家训百字铭》,教导儿孙后代做人要正心修身、积德行善,教导族人要和睦共处、相扶相助。

《范文正公家训百字铭》

[宋代] 范仲淹

孝道当竭力,忠勇表丹诚;

兄弟互相助,慈悲无过境。

勤读圣贤书,尊师如重亲;

礼义勿疏狂,逊让敦睦邻。

敬长与怀幼,怜恤孤寡贫;

谦恭尚廉洁,绝戒骄傲情。

字纸莫乱废,须报五谷恩;

作事循天理,博爱惜生灵。

处世行八德,修身率祖神;

儿孙坚心守,成家种善根。

【译文】

尽孝道当竭尽全力,忠诚勇敢怀有赤诚之心;

兄弟姐妹互相帮助,要知慈悲是没有度量,没有尽头。

勤奋学习研读圣贤书,像敬重父母一样尊敬师长;

懂礼仪知谦让,切勿疏忽轻狂,谦逊忍让、态度宽厚和善,邻里方和睦。

尊敬长辈关怀幼小,体恤鳏寡孤独与弱势群体;

谦恭廉明,戒骄戒躁,才能树立威信,为人信服。

要知勤俭节约过生活,常怀感恩心;

能够顺应天理、慈悲为怀,才能广种资粮,普利群荫。

处世“八德”是准则,后世应当谨遵前人教诲;

以家训为戒,才能发扬祖业,有所作为。

【注释】

丹诚:赤诚之心。

敦睦:亲善和睦。

怜恤:怜爱体恤

五谷:指稻、黍、稷、麦、豆,泛指粮食作物,是人类生存的根本,是最朴素、最自然,也是营养价值极高的传统食品。

八德:指“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是古人处世的基本操守。

参考资料来源: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白马非马译注

范仲淹:诫诸子及弟侄

【原文】

吾贫时,与汝母养吾亲,汝母躬执炊而吾亲甘旨,未尝充也。今得厚禄,欲以养亲,亲不在矣。汝母已早世,吾所最恨者,忍令若曹享富贵之乐也。

吴中宗族甚众,于吾固有亲疏,然以吾祖宗视之,则均是子孙固无亲疏也。苟祖宗之意无亲疏,则饥寒者吾安得不恤也。自祖宗来积德百余年,而始发于吾,得至大官,若享富贵而不恤宗族,异日何以见祖宗于地下?今何颜以入家庙乎?

京师交游,慎于高议,不同当言责之地。且温习文字,清心洁行,以自树立平生之称。当见大节,不必窃论曲直,取小名招大悔矣。

京师少往还,凡见利处,便须思患。老夫屡经风波,惟能忍穷,故得免祸。

大参到任,必受知也。惟勤学奉公,勿忧前路。慎勿作书求人荐拔,但自充实为妙。

将就大对,诚吾道之风采,宜谦下兢畏,以副士望。

青春何苦多病,岂不以摄生为意耶?门才起立,宗族未受赐,有文学称,亦未为国家用,岂肯循常人之情,轻其身汩其志哉!

贤弟请宽心将息,虽清贫,但身安为重。家间苦淡,士之常也,省去冗口可矣。请多著工夫看道书,见寿而康者,问其所以,则有所得矣。

汝守官处小心不得欺事,与同官和睦多礼,有事只与同官议,莫与公人商量,莫纵乡亲来部下兴贩,自家且一向清心做官,莫营私利。

——节选《诫子通录》

【译文】

我过去贫贱的时候,与你们的母亲共同奉养你们的老祖母,你们母亲亲自烧火而我亲自为母亲做点什么好吃的,未曾充足。今得厚禄,再想要好好地奉养祖母,祖母却早已不在世了。你们的母亲也已经去世,这是我所最感遗憾的,我怎忍心看着你们独享富贵之乐。

苏州这个地方范氏宗族甚多,于我固然有亲有疏,然而从我们共同祖先的角度看,则都是范氏子孙,当然就没有亲疏可分了。如果祖宗之意无亲疏,则饥寒者我怎能不周济呢?自祖宗以来积德百年,开始在我这里发迹,使我得做高官。但如果我独享富贵而不周济宗族,将来有何面目见祖宗于地下?今天又有何面目进入家庙?

京师交游,不要随便发表带政治色彩的高论,你们现在所处的地位不同于当言官、居言责之地。你们只需温习文字,清心洁行,以树立自已平日的形象。一个人当见大节,不必计较小的是非曲直,不可因得小名而招致大的悔恨。

在京师生活要少和别人往来。凡见到有利的地方,便要想到后患。我这一生虽然屡经风波,唯能忍穷,因此能够免祸。

大参到任之后,一定会受人之知。但只需勤学奉公,不必担心自己的前途。切切不要写信求人荐拔,还是以自已充实为妙。

将就大对,确实是吾道之风采,要谦虚谨慎,以副士望。

年纪轻轻的为什么会这样多病,难道是平时没有留意于养生吗?家庭里出现人才,而宗族未得到好处;个人有文学修养,并未为国家效力。难道你们愿意遵循平常人的情理,不注重身体而使自己泯灭其抱负志向吗?

至于弟弟,请放心休息。家虽清贫,但身体康健要紧。家庭间的苦与淡,乃士之常事,省去多余闲散之口是可以的。多向书本和健康长寿的人请教,一定会有收获的。

你在外做官要小心谨慎不得有欺心之事,与同事要和睦多礼,有事只与同事议论,不要与衙役商量。不要放纵乡亲来部下兴贩取利,自己辈子要出以公心做官,不要去谋取私利。

--------------------------------------------------------------------------------------------------

感动千年——范仲淹事迹几则

北宋名臣范仲淹,以《岳阳楼记》名传千古,以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感动无数仁人志士。这两句不朽的名句,正是范仲淹一生真实的写照。他为人孝义节廉、扶危济困;做官忠直敢言、为民请命;为文情文并茂、理义至深;治军严谨有方、威震敌胆。可以说,他是中国人万世之楷模 。他的事迹史书上记载很多,现撷取几瓣分享。

孤儿寡母“示关津”

据《宋人逸事汇编》记载,范仲淹在出任地方官时,下属有个姓孙的职员病逝,丢下年轻的妻子和两个幼儿生活无着,景况凄惨。她们想回老家也没有办法。范仲淹闻知,便拿出自己的俸禄接济他们母子三人。在范仲淹的感召下,其他官员也纷纷捐助。后来,范仲淹为她们买了一条船,派了一位干练的老吏护送她们回原籍。范仲淹怕她们在路上会遇到关卡阻碍,便写下《示关津》一诗,交给护送的老吏,当作给水上检查人员的“通行证”。

示关津

一叶轻帆泛巨川,

来时暖热去凉天。

关津若要知名姓,

此是孤儿寡母船。

这首诗的大意是:一条帆船要经过长长的河川,起程在夏季,归家可能会是秋天。途中关卡如果要查问姓名,他们是孤儿寡母啊,请予放船!

为民敢言不惜命

入仕后的仲淹不辞辛苦与民一心修复残破的捍海堤,使迁离的居民也返回家园。县民感念范仲淹的德政,往往以范为姓。他有此政绩,便被调到朝廷担任秘阁校理。到了朝廷,范仲淹更关心朝政和民间利病。范仲淹上疏劝止仁宗在朝廷上与百官同列朝拜太后,并且请太后还政。

他对好心劝他的人说:“我官职微小,也有三百贯铜钱的俸禄,相当于两千亩地的收成。如果我坐食禄米,不去为国为民设想,那和专门糟蹋粮食的螟虫又有什么两样?人都说犯上直谏会给自己惹祸,不是明哲保身之计。其实这样的人才是没有远见的,他们不了解:只有官员都敢于直言,君主才不犯错,百姓才能安居乐业。祸患才能不生,天下无忧。这才是远离祸乱、保全自身的根本之道。”

仁宗明道二年(西元1033年),京东和江淮闹饥荒,范仲淹奏请朝廷前去救灾,朝廷不理不睬,范仲淹当面质问宋仁宗:“如果宫中半天不吃会如何?现在许多地方老百姓没东西吃,岂能不管?”说的仁宗无话可回,只得派他去江淮一带安抚灾民。范仲淹每到一地就开官仓赈济灾民,免除了灾区的部分赋税。他还把饥民吃的野草“乌味草”带回来献给仁宗,并请皇上转给后宫贵戚们看看,让他们了解老百姓过的苦日子,以提醒他们不要过分奢侈。

上图:范仲淹故居天平山“范仲淹纪念馆”

上图:范仲淹故居天平山“岁寒堂”

出宝地、置义田

仁宗景佑二年(西元1035年),范仲淹被贬到故乡,他在苏州南园买了一块地,准备盖一所住宅。他请阴阳先生看风水,这位先生贺喜道:“这是一块能出公侯卿相的风水宝地。”范仲淹听了笑道:“若是如此,使士人在此学习,公侯卿相不是更多吗?”于是,范仲淹就在这里建起郡学,延请名师讲学,盛况空前,各地也纷纷仿效。故后人有“苏学天下第一”之称。将近一千年来,这里出现了将近四百个进士,八十几个状元。他兴建大利不为自己,让更多的人生活在这样的风水当中,依山旁水,读书的效果就特别好。这块地在苏州现在是一座高中的校址。

范仲淹曾经立志设置义田来照顾贫困的乡亲,但他为官三十年一直无力完成,直到他当了陕西招讨使和参知政事,才有足够的俸禄,购买家乡附近的良田一千亩,名为“义田”,选择族中年长且贤能的人,掌管财物及资金的调配,救济贫困及亲族的人。他去世后,后代子孙也继承这项济助族人的遗愿。

上图:范仲淹故居天平山“先忧后乐”牌坊(1920年左右的老照片)

上图:范仲淹故居天平山,1998年重建的“先忧后乐”牌坊

上图:天平山“高义园”厅堂

上图:“高义园”厅堂上方所悬乾隆题额蟠龙金匾“高义园”

上图:天平山御碑亭(御碑亭里所刻的诗歌全是褒扬范公忠君爱民、先忧后乐精神的。)

“军中有一范”

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冬天,西北边境的党项族首领元昊自称皇帝。范仲淹和韩琦同为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范仲淹将朝廷赏赐给他的金帛都分发给将士,奖励勇猛杀敌的士兵,提拔重用立功的将领。西北军中出现许多像狄青、种世衡那样有勇有谋的将领,又训练出一批强悍敢战的士兵。

同时范仲淹招抚宋夏交界的少数民族——羌族。由于羌族力量单薄,他们在宋、夏间持观望态度,有的曾投靠西夏,为元昊作过向导。范仲俺一方面筑堡立寨,切断他们与西夏的联系,并用兵保护他们的安全;另一方面礼待羌族酋长,每次见面他都屏退卫兵,亲自接入内室,推心置腹相谈。对羌族人民则拨给空地,发放粮食、农具等帮助他们重拾生计。羌族人亲热地唤他“龙图老子”(当时范仲俺的职衔是龙图阁直学士,“老子”则有尊敬之意)。羌族部落纷纷归附宋朝,有力的支援了宋军。

实施以上的措施后,边防重新建立起来,扭转了宋朝被动挨打的局面。边境上流传着一首歌谣:“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而西夏正如范仲淹所料,由于长期用兵,财用匮乏,无力战争,开始议和。西北局势得以转危为安。

孝义忠廉万民敬

范仲淹事母至孝,当官后仍然维持贫时生活情景,没有宾客到访时,用餐只准备一样荤菜;妻子衣食和寻常人家一样。对族人及读书人却非常的爱护及慷慨好施,所以有很多的读书人经范仲淹的提拔而当官,虽是一般的平民也都知道范仲淹的名字。

范仲淹为政忠厚,凡是他从政过的地方,人民都感念他的德泽,尤其是邠州和庆州的百姓,与归附宋朝的外族人民,都画了他的肖像,给他立生祠纪念他。

范仲淹病重时,皇帝常常派遣使者赏赐药物,范仲淹过世后,皇帝哀悼很久,又遣使慰问范仲淹的家人。到埋葬时,皇帝亲自撰写范仲淹的墓碑,内容为“褒贤之碑”。

当范仲淹离世的噩耗传到各地,人们深为叹息;西夏甘、凉等地的少数民族羌族,数百人来到祠堂,像死去父亲一样痛哭哀伤,且斋戒了三天才散去。

-----------------------------------------------------------------------------------------------

【以下是范仲淹故居天平山的一些景观:】

(说明:以下图片,多转载自几位网友:依山的天空、蓝田摄世界、悠哉游哉之走遍苏州的博客,感谢原拍摄者的分享)

上图:范仲淹故居天平山,高义园(民国老照片:这是苏州城外唯一没有遭到大规模破坏的建筑群)

上图:接驾亭,是清乾隆年间由范仲淹裔孙范瑶为皇帝南巡所建,亭后为广袤十余亩的“十景塘”,明末天平山庄主人范允临于庄前开凿此塘,“宛转桥”曲折塘上,山水相映,走在桥上俯视水中倒影,亦成景观。

上图:十景塘中间卧着一条长堤,将整个池塘一分为二。大的那一半是荷花池,盛夏满池荷花开放,而此时为深秋时节,枫林掩映。

高义园位于天平山南麓。明万历年间,范仲淹十七世孙、进士、书画家范允临从福建弃官回乡,为追念先祖,傍山筑室,亭观台树,璀璨一时。引泉为沼,带以修廊,通以石梁,远望如蓬莱三岛。有听莺阁、呪钵庵、岁寒堂、寤言堂、繙经台、桃花涧、宛转桥、鱼乐园、来燕榭、芝房、小兰亭诸胜。此园皆依山就水面建,故其堂联云:“门前绿水飞奔下,屋里青山跳出来”。当时称名为“天平山庄”,时人俗呼“范园”。

天平山庄主要由咒钵庵、来燕榭、范参议公祠、高义园、白云古刹等区域组成。整体布局错落有致,可分可合。范氏后裔又多次兴修。康熙年间,范必英念范允临复振祖泽之功,又在天平山庄建“参议祠”。乾隆七年(1742年),范仲淹二十七世孙范瑶等人又重建。一时,祠宇廊房,次第兴举,庄内诸胜,尽还旧观,并将天平山庄改名为“赐山旧庐”。乾隆南巡时,因赞赏范仲淹云天高义,取唐杜甫“辞第输高义,观园忆古人”诗意而题“高义园”,遂以为园名。清咸丰、同治年间,太平军攻占苏南,高义园建筑遭兵燹。清军复辟后,范氏后人再次兴建。民国时期,范后甫又历时两年,使高义园、参议祠等面貌一新。

上图:翻经台,此处凿池为台,相传为范仲淹母亲晾晒经卷之处。夏日凭台赏荷,香远益清。翻经台上是来燕榭,天平山有飞燕低徊之景,故取僧·斯值“无风山自由,有主燕还来”诗意而名。

上图:来燕谢,平面呈正方形,以亭为中心,亭内悬有“听莺阁”匾额,因天平山多黄莺,莺声阵阵,故取韦应物“东方欲曙花溟溟,啼莺相唤亦可听”之意为名。亭高临方池上,池中多鱼,故称作“鱼乐园”。

上图:东院建有方形碑亭“恩纶亭”。

上图:范仲淹纪念馆,宋代建筑风格,为庭院式厅堂布局,由三厅一廊一房构成。进门有方池,过小桥即至范文正公祠,又称忠烈庙。 忠烈庙仪门面阔三间,进深五架。

【大图】 (▲提醒:看大图的方式——在图上单击拖拽一下)

上图:享殿面阔三间,硬山顶,环列方石柱

上图:忠烈庙的后一进是“三太师祠”,东侧是新建的碑廊,廊中碑文大致有皇帝的诏书、义庄规矩、重修记等。

【大图】 (▲提醒:看大图的方式——在图上单击拖拽一下)

上图:碑廊建于1997年,廊中碑文内容大致可分为四类;一类是皇帝的诏书,二是范仲淹的家忆,三是关于兴学的文章,四是义庄规矩。

【提醒:有关范仲淹创办的慈善事业“义庄”,见文末链接】

上图:殿内塑三尊雕像,三太师是指范仲淹的三位祖先,分别是五代(吴越)节度使粮科判官的曾祖范梦龄、五代(吴越)秘书监的祖父范赞时、北宋三军掌书记的父亲范墉。这三位去世后均葬在天平山,也称范坟山。两旁的楹联是:“以范坟名山,后乐先忧承祖德;为秋游增色,碧云红叶谱新词”。

上图:范文正公忠烈庙,也是纪念范仲淹的祠堂

范仲淹故居天平山,范仲淹纪念馆,陈列重点以壁画、金箔画、瓷板画、漆雕长卷、书法手卷、书画仿制品、册页拓片、木刻屏风、善本书、图片等多种形式展示范仲淹一生的品德事迹。

上图:越过纪念馆向西为高义园区,是天平山庄的主要建筑。共有四进,依山而筑,这是高义园前园,两侧有相对题字“仁寿”、“智乐”的圆弧形大门。

上图:过二门楼,便是全园的建筑中心“乐天楼”,宋代建筑。相传原为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任苏州刺史时的读书、游览和休息之所,故以白居易之字为楼名。又因乾隆南巡时登楼眺望,翻阅藏书,故又称“御书楼”。该楼有二层,楼下是四面厅,四周都是回廊,门前有嘉禾范玉琨书联:“万笏皆从平地起,一峰常插白云中”。

“乐天楼”始建于唐代。楼是重檐歇山顶,楼下是四面有回廊的四面厅,正中是“乐天楼”额,相传白居易任苏州刺史时,来山游览,曾下榻读书于此,故以白居易之号为楼名。后改为白云禅寺藏经之处,故又名“藏经楼”。自宋仁宗御赐天平山于范氏,便改名“功德楼”。又因藏有范仲淹《义田记》等书,又名“藏书楼”。 乾隆南巡,四次到天平,皆居此楼。故此对楼进行了增胜修建。乾隆在此曾阅悉范氏《赐山旧庐记》、《义田记》,随即挥笔御书,其文刻碑后立于御碑亭,并称此为“御书楼”。

上图:天平山庄曲廊相连,庭院相隔,间置池石花木,曲折幽深,得影随形,步移景异。

【参考资料说明:】

(本文景观图片,多数转载自几位网友的拍摄:依山的天空、蓝田摄世界、悠哉游哉之走遍苏州的博客;未能逐一标明,在此一并致谢,感谢原拍摄者的分享。)

----------------------------------------------------------------------------------------------

【有关范仲淹的故事,之前的几篇连载:】

【真儒范仲淹】(1)真正的大儒范仲淹:一生事迹(附:范仲淹故居天平山景观)

【真儒范仲淹】(2)范仲淹的一生佛缘与道心:范仲淹书法《道服赞》赏析

【真儒范仲淹】(3)君子如何果腹:范仲淹“划粥断齑、窖金捐僧”【故事组图】

【真儒范仲淹】(4)子承父德:范仲淹之子范纯仁家里常吃的“盐豉棋子面”【多图】

【真儒范仲淹】外篇:千古慈善仁人心——范仲淹创办的“义庄”

----------------------------------------------------------------------------------------------

范仲淹祖籍陕西彬县、病逝徐州,为何葬在河南伊川 范仲淹

河南洛阳东南15公里处伊川县境内,有一处规模宏大的墓园,占地60余亩,植有古柏千余株,祠堂前有范文正公神道碑,其碑额为宋仁宗亲书的“褒贤之碑”四字,碑文为隶书,由宋代名臣、著名文学家欧阳修撰写。祠堂旁的飨堂内有“以道自任”匾额,为清代光绪帝亲题。

这座墓园的主人就是范仲淹,著名的《岳阳楼记》的作者,文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成为千古名句,广泛流传。

范仲淹,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他是汉代清诏使汝南(今河南郾城)征差范滂的后人,祖籍邠州,现陕西彬县,后迁居江苏吴县,病逝于江苏徐州,可他为什么选择死后葬在河南伊川呢?

范仲淹的10代祖范履冰在唐朝武则天时期当过宰相,举家迁到长安,后来,他的4代祖,也就是他爷爷的父亲,被朝廷任命为浙江丽水县丞。其间,因为中原战乱滞留在了南方,范家从此在苏州吴县定居下来。范仲淹生前在给他哥哥的信中曾经说过“我本北人,北人淳厚”之类的话。不难看出,范仲淹始终有一种北方的情结。

范家虽然世代为官,但范仲淹的命运却颇为坎坷。他两岁的时候,父亲在徐州过世,家境从此变得窘困起来。两年后,母亲谢氏带着他改嫁到了山东长山县朱文翰家,范仲淹也更名为朱说。公元1015年,范仲淹考中进士,被任命到现在安徽广德县当官。从此他把母亲接到身边,赡养侍奉。这个时期,范仲淹回到苏州要求重归范氏家族,但遭到家族的拒绝。无奈之下,范仲淹最终作出“只求复姓,别无他寄”的承诺,方才恢复了原来的范姓,改名仲淹,字希文。

另据史料,范仲淹墓在伊川与比邻的姚崇墓有关。姚崇是唐代名相,历任武则天、睿宗、玄宗三朝宰相,是后人公认的一个对历史发展有贡献的封建官僚。

姚崇和范仲淹有着相似的人生经历,姚崇祖籍河南陕县,其父去世后,母亲改嫁到一个姓黄的人家,后来姚崇当了宰相,曾问其母:将来百年以后是否与父亲合葬一处,其母回答说:人若有灵,纵隔千里也能相知,人若无灵,即便埋在一起也是枉然。于是后来姚崇就将母亲葬在了万安山下。范仲淹当年就是看了姚崇和他母亲的墓以后受到启发,将自己家族的墓地定在这里的。

范仲淹墓分前后两部分,前院有山门、石坊、石翁仲、石羊、石马、范氏祠堂等,祠堂后有范仲淹墓、仲淹母秦国太夫人墓及仲淹长子纯佑墓。后院有范仲淹次子纯仁墓、三子纯礼、四子纯粹墓及孙辈墓等。

范仲淹自由行旅游攻略

  • 绥德:自古兵家必争之地,范仲淹、狄青、司马光都曾来过这里

    文/张泊(书房记专栏作家)站在绥德县城大理河石桥上,一抬头就可以看见“天下名州”这四个碾盘大的隶字。它从清代道光年起就立在横崖断壁上,已经立了约一个半世纪,虽然几经劫难,至今仍然工整如新。然而绥德究竟何以称为“名州”,就是本地人也不甚了了。陕北名产中素有“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之说,不错,名州的汉子是出名的,高大,剽悍、鼻梁隆起,颇有北方阳刚之气,与南国的男儿迥然不同,这自不待说。此外还有油

    2022-03-27
    1572 3
  • 外篇:范仲淹《诫诸子书》等家训及几则事迹

    【真儒范仲淹】外篇:范仲淹《诫诸子书》等家训及几则事迹【附:范仲淹故居】导语:本系列【真儒范仲淹】介绍范仲淹的一生事迹。本文是外篇,介绍范仲淹对子孙、宗族的教导,留下《诫诸子书》等家训以及《义庄规矩》等,传于子孙后人。文内后半部分,撷取史料中范仲淹的几则事迹;最后附有范仲淹故居的一些景观。*********前几篇连载文章,介绍了范仲淹一生的德行事迹。范仲淹除了身体力


    2022-02-22
    1317 56
  • 范仲淹祖籍陕西彬县、病逝徐州,为何葬在河南伊川

    在河南洛阳东南15公里处伊川县境内,有一处规模宏大的墓园,占地60余亩,植有古柏千余株,祠堂前有范文正公神道碑,其碑额为宋仁宗亲书的“褒贤之碑”四字,碑文为隶书,由宋代名臣、著名文学家欧阳修撰写。祠堂旁的飨堂内有“以道自任”匾额,为清代光绪帝亲题。这座墓园的主人就是范仲淹,著名的《岳阳楼记》的作者,文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成为千古名句,广泛流传。范仲淹,是北宋著名文学家、

    2022-02-09
    1180 23
  • 投食记 | 光绪年间的老宅里,藏着范仲淹家族的私房苏州点心

    ||Ciao!这周粗盐君粗了个差...然后,就拉了自家小妹馒头精前来顶包。没错,本期投食记感恩馒头妹妹为我们搜罗了一家既有历史气息,又有超好味道的隐世小店!邻雅堂·范家私房点心苏式面点品种繁多,除了最著名的苏式汤面之外,还有些小点心一直是苏州人的心头好。如今别致的苏州小点确实不太好找,但我知道苏州有一家咖啡店,开在光绪年间建成的老宅里。别看它是间咖啡店,店里请的倒是正宗松鹤楼的

    2022-02-08
    714 50
  • 渔家傲•秋思 (北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边塞秋天的风光与众不同,大雁往衡阳飞去没有停留的意思。四面的边塞之声和角声融合,层峦叠嶂,雾气弥漫中夕阳西下城门紧闭。喝一杯浊酒想起万里外的家乡,没有建立战功不能回家。羌笛悠然想起秋霜遍地,


    2022-02-04
    1072 66
  • 中原文化之人文景观——范仲淹墓园

    范仲淹墓,北依万安山,南面曲河水,东临九龙山,西望龙门山,嵩山少林位其左,伊河之水出其右,山重水复,气聚风藏,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01范文正公范仲淹,北宋中叶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字希文,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进士,官到参知政事(副宰相)。范仲淹青少年时期,在日食两餐冷粥的困境中坚持刻苦攻读,甚至五年未尝解衣就枕,这番艰苦生活的磨炼,使

    2022-01-28
    748 54
  •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