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篇:范仲淹《诫诸子书》等家训及几则事迹

【真儒范仲淹】外篇:范仲淹《诫诸子书》等家训及几则事迹【附:范仲淹故居】

导语:

本系列【真儒范仲淹】介绍范仲淹的一生事迹。本文是外篇,介绍范仲淹对子孙、宗族的教导,留下《诫诸子书》等家训以及《义庄规矩》等,传于子孙后人。文内后半部分,撷取史料中范仲淹的几则事迹;最后附有范仲淹故居的一些景观。

*** *** ***

前几篇连载文章,介绍了范仲淹一生的德行事迹。范仲淹除了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子孙正品立身外,还亲定《六十一字族规》,制定《义庄规矩》,专门写《诫诸子书》教育自家子弟。后代依其训导整理形成了《范文正公家训百字铭》,教导儿孙后代做人要正心修身、积德行善,教导族人要和睦共处、相扶相助。

《范文正公家训百字铭》

[宋代] 范仲淹

孝道当竭力,忠勇表丹诚;

兄弟互相助,慈悲无过境。

勤读圣贤书,尊师如重亲;

礼义勿疏狂,逊让敦睦邻。

敬长与怀幼,怜恤孤寡贫;

谦恭尚廉洁,绝戒骄傲情。

字纸莫乱废,须报五谷恩;

作事循天理,博爱惜生灵。

处世行八德,修身率祖神;

儿孙坚心守,成家种善根。

【译文】

尽孝道当竭尽全力,忠诚勇敢怀有赤诚之心;

兄弟姐妹互相帮助,要知慈悲是没有度量,没有尽头。

勤奋学习研读圣贤书,像敬重父母一样尊敬师长;

懂礼仪知谦让,切勿疏忽轻狂,谦逊忍让、态度宽厚和善,邻里方和睦。

尊敬长辈关怀幼小,体恤鳏寡孤独与弱势群体;

谦恭廉明,戒骄戒躁,才能树立威信,为人信服。

要知勤俭节约过生活,常怀感恩心;

能够顺应天理、慈悲为怀,才能广种资粮,普利群荫。

处世“八德”是准则,后世应当谨遵前人教诲;

以家训为戒,才能发扬祖业,有所作为。

【注释】

丹诚:赤诚之心。

敦睦:亲善和睦。

怜恤:怜爱体恤

五谷:指稻、黍、稷、麦、豆,泛指粮食作物,是人类生存的根本,是最朴素、最自然,也是营养价值极高的传统食品。

八德:指“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是古人处世的基本操守。

参考资料来源: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白马非马译注

范仲淹:诫诸子及弟侄

【原文】

吾贫时,与汝母养吾亲,汝母躬执炊而吾亲甘旨,未尝充也。今得厚禄,欲以养亲,亲不在矣。汝母已早世,吾所最恨者,忍令若曹享富贵之乐也。

吴中宗族甚众,于吾固有亲疏,然以吾祖宗视之,则均是子孙固无亲疏也。苟祖宗之意无亲疏,则饥寒者吾安得不恤也。自祖宗来积德百余年,而始发于吾,得至大官,若享富贵而不恤宗族,异日何以见祖宗于地下?今何颜以入家庙乎?

京师交游,慎于高议,不同当言责之地。且温习文字,清心洁行,以自树立平生之称。当见大节,不必窃论曲直,取小名招大悔矣。

京师少往还,凡见利处,便须思患。老夫屡经风波,惟能忍穷,故得免祸。

大参到任,必受知也。惟勤学奉公,勿忧前路。慎勿作书求人荐拔,但自充实为妙。

将就大对,诚吾道之风采,宜谦下兢畏,以副士望。

青春何苦多病,岂不以摄生为意耶?门才起立,宗族未受赐,有文学称,亦未为国家用,岂肯循常人之情,轻其身汩其志哉!

贤弟请宽心将息,虽清贫,但身安为重。家间苦淡,士之常也,省去冗口可矣。请多著工夫看道书,见寿而康者,问其所以,则有所得矣。

汝守官处小心不得欺事,与同官和睦多礼,有事只与同官议,莫与公人商量,莫纵乡亲来部下兴贩,自家且一向清心做官,莫营私利。

——节选《诫子通录》

【译文】

我过去贫贱的时候,与你们的母亲共同奉养你们的老祖母,你们母亲亲自烧火而我亲自为母亲做点什么好吃的,未曾充足。今得厚禄,再想要好好地奉养祖母,祖母却早已不在世了。你们的母亲也已经去世,这是我所最感遗憾的,我怎忍心看着你们独享富贵之乐。

苏州这个地方范氏宗族甚多,于我固然有亲有疏,然而从我们共同祖先的角度看,则都是范氏子孙,当然就没有亲疏可分了。如果祖宗之意无亲疏,则饥寒者我怎能不周济呢?自祖宗以来积德百年,开始在我这里发迹,使我得做高官。但如果我独享富贵而不周济宗族,将来有何面目见祖宗于地下?今天又有何面目进入家庙?

京师交游,不要随便发表带政治色彩的高论,你们现在所处的地位不同于当言官、居言责之地。你们只需温习文字,清心洁行,以树立自已平日的形象。一个人当见大节,不必计较小的是非曲直,不可因得小名而招致大的悔恨。

在京师生活要少和别人往来。凡见到有利的地方,便要想到后患。我这一生虽然屡经风波,唯能忍穷,因此能够免祸。

大参到任之后,一定会受人之知。但只需勤学奉公,不必担心自己的前途。切切不要写信求人荐拔,还是以自已充实为妙。

将就大对,确实是吾道之风采,要谦虚谨慎,以副士望。

年纪轻轻的为什么会这样多病,难道是平时没有留意于养生吗?家庭里出现人才,而宗族未得到好处;个人有文学修养,并未为国家效力。难道你们愿意遵循平常人的情理,不注重身体而使自己泯灭其抱负志向吗?

至于弟弟,请放心休息。家虽清贫,但身体康健要紧。家庭间的苦与淡,乃士之常事,省去多余闲散之口是可以的。多向书本和健康长寿的人请教,一定会有收获的。

你在外做官要小心谨慎不得有欺心之事,与同事要和睦多礼,有事只与同事议论,不要与衙役商量。不要放纵乡亲来部下兴贩取利,自己辈子要出以公心做官,不要去谋取私利。

--------------------------------------------------------------------------------------------------

感动千年——范仲淹事迹几则

北宋名臣范仲淹,以《岳阳楼记》名传千古,以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感动无数仁人志士。这两句不朽的名句,正是范仲淹一生真实的写照。他为人孝义节廉、扶危济困;做官忠直敢言、为民请命;为文情文并茂、理义至深;治军严谨有方、威震敌胆。可以说,他是中国人万世之楷模 。他的事迹史书上记载很多,现撷取几瓣分享。

孤儿寡母“示关津”

据《宋人逸事汇编》记载,范仲淹在出任地方官时,下属有个姓孙的职员病逝,丢下年轻的妻子和两个幼儿生活无着,景况凄惨。她们想回老家也没有办法。范仲淹闻知,便拿出自己的俸禄接济他们母子三人。在范仲淹的感召下,其他官员也纷纷捐助。后来,范仲淹为她们买了一条船,派了一位干练的老吏护送她们回原籍。范仲淹怕她们在路上会遇到关卡阻碍,便写下《示关津》一诗,交给护送的老吏,当作给水上检查人员的“通行证”。

示关津

一叶轻帆泛巨川,

来时暖热去凉天。

关津若要知名姓,

此是孤儿寡母船。

这首诗的大意是:一条帆船要经过长长的河川,起程在夏季,归家可能会是秋天。途中关卡如果要查问姓名,他们是孤儿寡母啊,请予放船!

为民敢言不惜命

入仕后的仲淹不辞辛苦与民一心修复残破的捍海堤,使迁离的居民也返回家园。县民感念范仲淹的德政,往往以范为姓。他有此政绩,便被调到朝廷担任秘阁校理。到了朝廷,范仲淹更关心朝政和民间利病。范仲淹上疏劝止仁宗在朝廷上与百官同列朝拜太后,并且请太后还政。

他对好心劝他的人说:“我官职微小,也有三百贯铜钱的俸禄,相当于两千亩地的收成。如果我坐食禄米,不去为国为民设想,那和专门糟蹋粮食的螟虫又有什么两样?人都说犯上直谏会给自己惹祸,不是明哲保身之计。其实这样的人才是没有远见的,他们不了解:只有官员都敢于直言,君主才不犯错,百姓才能安居乐业。祸患才能不生,天下无忧。这才是远离祸乱、保全自身的根本之道。”

仁宗明道二年(西元1033年),京东和江淮闹饥荒,范仲淹奏请朝廷前去救灾,朝廷不理不睬,范仲淹当面质问宋仁宗:“如果宫中半天不吃会如何?现在许多地方老百姓没东西吃,岂能不管?”说的仁宗无话可回,只得派他去江淮一带安抚灾民。范仲淹每到一地就开官仓赈济灾民,免除了灾区的部分赋税。他还把饥民吃的野草“乌味草”带回来献给仁宗,并请皇上转给后宫贵戚们看看,让他们了解老百姓过的苦日子,以提醒他们不要过分奢侈。

上图:范仲淹故居天平山“范仲淹纪念馆”

上图:范仲淹故居天平山“岁寒堂”

出宝地、置义田

仁宗景佑二年(西元1035年),范仲淹被贬到故乡,他在苏州南园买了一块地,准备盖一所住宅。他请阴阳先生看风水,这位先生贺喜道:“这是一块能出公侯卿相的风水宝地。”范仲淹听了笑道:“若是如此,使士人在此学习,公侯卿相不是更多吗?”于是,范仲淹就在这里建起郡学,延请名师讲学,盛况空前,各地也纷纷仿效。故后人有“苏学天下第一”之称。将近一千年来,这里出现了将近四百个进士,八十几个状元。他兴建大利不为自己,让更多的人生活在这样的风水当中,依山旁水,读书的效果就特别好。这块地在苏州现在是一座高中的校址。

范仲淹曾经立志设置义田来照顾贫困的乡亲,但他为官三十年一直无力完成,直到他当了陕西招讨使和参知政事,才有足够的俸禄,购买家乡附近的良田一千亩,名为“义田”,选择族中年长且贤能的人,掌管财物及资金的调配,救济贫困及亲族的人。他去世后,后代子孙也继承这项济助族人的遗愿。

上图:范仲淹故居天平山“先忧后乐”牌坊(1920年左右的老照片)

上图:范仲淹故居天平山,1998年重建的“先忧后乐”牌坊

上图:天平山“高义园”厅堂

上图:“高义园”厅堂上方所悬乾隆题额蟠龙金匾“高义园”

上图:天平山御碑亭(御碑亭里所刻的诗歌全是褒扬范公忠君爱民、先忧后乐精神的。)

“军中有一范”

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冬天,西北边境的党项族首领元昊自称皇帝。范仲淹和韩琦同为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范仲淹将朝廷赏赐给他的金帛都分发给将士,奖励勇猛杀敌的士兵,提拔重用立功的将领。西北军中出现许多像狄青、种世衡那样有勇有谋的将领,又训练出一批强悍敢战的士兵。

同时范仲淹招抚宋夏交界的少数民族——羌族。由于羌族力量单薄,他们在宋、夏间持观望态度,有的曾投靠西夏,为元昊作过向导。范仲俺一方面筑堡立寨,切断他们与西夏的联系,并用兵保护他们的安全;另一方面礼待羌族酋长,每次见面他都屏退卫兵,亲自接入内室,推心置腹相谈。对羌族人民则拨给空地,发放粮食、农具等帮助他们重拾生计。羌族人亲热地唤他“龙图老子”(当时范仲俺的职衔是龙图阁直学士,“老子”则有尊敬之意)。羌族部落纷纷归附宋朝,有力的支援了宋军。

实施以上的措施后,边防重新建立起来,扭转了宋朝被动挨打的局面。边境上流传着一首歌谣:“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而西夏正如范仲淹所料,由于长期用兵,财用匮乏,无力战争,开始议和。西北局势得以转危为安。

孝义忠廉万民敬

范仲淹事母至孝,当官后仍然维持贫时生活情景,没有宾客到访时,用餐只准备一样荤菜;妻子衣食和寻常人家一样。对族人及读书人却非常的爱护及慷慨好施,所以有很多的读书人经范仲淹的提拔而当官,虽是一般的平民也都知道范仲淹的名字。

范仲淹为政忠厚,凡是他从政过的地方,人民都感念他的德泽,尤其是邠州和庆州的百姓,与归附宋朝的外族人民,都画了他的肖像,给他立生祠纪念他。

范仲淹病重时,皇帝常常派遣使者赏赐药物,范仲淹过世后,皇帝哀悼很久,又遣使慰问范仲淹的家人。到埋葬时,皇帝亲自撰写范仲淹的墓碑,内容为“褒贤之碑”。

当范仲淹离世的噩耗传到各地,人们深为叹息;西夏甘、凉等地的少数民族羌族,数百人来到祠堂,像死去父亲一样痛哭哀伤,且斋戒了三天才散去。

-----------------------------------------------------------------------------------------------

【以下是范仲淹故居天平山的一些景观:】

(说明:以下图片,多转载自几位网友:依山的天空、蓝田摄世界、悠哉游哉之走遍苏州的博客,感谢原拍摄者的分享)

上图:范仲淹故居天平山,高义园(民国老照片:这是苏州城外唯一没有遭到大规模破坏的建筑群)

上图:接驾亭,是清乾隆年间由范仲淹裔孙范瑶为皇帝南巡所建,亭后为广袤十余亩的“十景塘”,明末天平山庄主人范允临于庄前开凿此塘,“宛转桥”曲折塘上,山水相映,走在桥上俯视水中倒影,亦成景观。

上图:十景塘中间卧着一条长堤,将整个池塘一分为二。大的那一半是荷花池,盛夏满池荷花开放,而此时为深秋时节,枫林掩映。

高义园位于天平山南麓。明万历年间,范仲淹十七世孙、进士、书画家范允临从福建弃官回乡,为追念先祖,傍山筑室,亭观台树,璀璨一时。引泉为沼,带以修廊,通以石梁,远望如蓬莱三岛。有听莺阁、呪钵庵、岁寒堂、寤言堂、繙经台、桃花涧、宛转桥、鱼乐园、来燕榭、芝房、小兰亭诸胜。此园皆依山就水面建,故其堂联云:“门前绿水飞奔下,屋里青山跳出来”。当时称名为“天平山庄”,时人俗呼“范园”。

天平山庄主要由咒钵庵、来燕榭、范参议公祠、高义园、白云古刹等区域组成。整体布局错落有致,可分可合。范氏后裔又多次兴修。康熙年间,范必英念范允临复振祖泽之功,又在天平山庄建“参议祠”。乾隆七年(1742年),范仲淹二十七世孙范瑶等人又重建。一时,祠宇廊房,次第兴举,庄内诸胜,尽还旧观,并将天平山庄改名为“赐山旧庐”。乾隆南巡时,因赞赏范仲淹云天高义,取唐杜甫“辞第输高义,观园忆古人”诗意而题“高义园”,遂以为园名。清咸丰、同治年间,太平军攻占苏南,高义园建筑遭兵燹。清军复辟后,范氏后人再次兴建。民国时期,范后甫又历时两年,使高义园、参议祠等面貌一新。

上图:翻经台,此处凿池为台,相传为范仲淹母亲晾晒经卷之处。夏日凭台赏荷,香远益清。翻经台上是来燕榭,天平山有飞燕低徊之景,故取僧·斯值“无风山自由,有主燕还来”诗意而名。

上图:来燕谢,平面呈正方形,以亭为中心,亭内悬有“听莺阁”匾额,因天平山多黄莺,莺声阵阵,故取韦应物“东方欲曙花溟溟,啼莺相唤亦可听”之意为名。亭高临方池上,池中多鱼,故称作“鱼乐园”。

上图:东院建有方形碑亭“恩纶亭”。

上图:范仲淹纪念馆,宋代建筑风格,为庭院式厅堂布局,由三厅一廊一房构成。进门有方池,过小桥即至范文正公祠,又称忠烈庙。 忠烈庙仪门面阔三间,进深五架。

【大图】 (▲提醒:看大图的方式——在图上单击拖拽一下)

上图:享殿面阔三间,硬山顶,环列方石柱

上图:忠烈庙的后一进是“三太师祠”,东侧是新建的碑廊,廊中碑文大致有皇帝的诏书、义庄规矩、重修记等。

【大图】 (▲提醒:看大图的方式——在图上单击拖拽一下)

上图:碑廊建于1997年,廊中碑文内容大致可分为四类;一类是皇帝的诏书,二是范仲淹的家忆,三是关于兴学的文章,四是义庄规矩。

【提醒:有关范仲淹创办的慈善事业“义庄”,见文末链接】

上图:殿内塑三尊雕像,三太师是指范仲淹的三位祖先,分别是五代(吴越)节度使粮科判官的曾祖范梦龄、五代(吴越)秘书监的祖父范赞时、北宋三军掌书记的父亲范墉。这三位去世后均葬在天平山,也称范坟山。两旁的楹联是:“以范坟名山,后乐先忧承祖德;为秋游增色,碧云红叶谱新词”。

上图:范文正公忠烈庙,也是纪念范仲淹的祠堂

范仲淹故居天平山,范仲淹纪念馆,陈列重点以壁画、金箔画、瓷板画、漆雕长卷、书法手卷、书画仿制品、册页拓片、木刻屏风、善本书、图片等多种形式展示范仲淹一生的品德事迹。

上图:越过纪念馆向西为高义园区,是天平山庄的主要建筑。共有四进,依山而筑,这是高义园前园,两侧有相对题字“仁寿”、“智乐”的圆弧形大门。

上图:过二门楼,便是全园的建筑中心“乐天楼”,宋代建筑。相传原为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任苏州刺史时的读书、游览和休息之所,故以白居易之字为楼名。又因乾隆南巡时登楼眺望,翻阅藏书,故又称“御书楼”。该楼有二层,楼下是四面厅,四周都是回廊,门前有嘉禾范玉琨书联:“万笏皆从平地起,一峰常插白云中”。

“乐天楼”始建于唐代。楼是重檐歇山顶,楼下是四面有回廊的四面厅,正中是“乐天楼”额,相传白居易任苏州刺史时,来山游览,曾下榻读书于此,故以白居易之号为楼名。后改为白云禅寺藏经之处,故又名“藏经楼”。自宋仁宗御赐天平山于范氏,便改名“功德楼”。又因藏有范仲淹《义田记》等书,又名“藏书楼”。 乾隆南巡,四次到天平,皆居此楼。故此对楼进行了增胜修建。乾隆在此曾阅悉范氏《赐山旧庐记》、《义田记》,随即挥笔御书,其文刻碑后立于御碑亭,并称此为“御书楼”。

上图:天平山庄曲廊相连,庭院相隔,间置池石花木,曲折幽深,得影随形,步移景异。

【参考资料说明:】

(本文景观图片,多数转载自几位网友的拍摄:依山的天空、蓝田摄世界、悠哉游哉之走遍苏州的博客;未能逐一标明,在此一并致谢,感谢原拍摄者的分享。)

----------------------------------------------------------------------------------------------

【有关范仲淹的故事,之前的几篇连载:】

【真儒范仲淹】(1)真正的大儒范仲淹:一生事迹(附:范仲淹故居天平山景观)

【真儒范仲淹】(2)范仲淹的一生佛缘与道心:范仲淹书法《道服赞》赏析

【真儒范仲淹】(3)君子如何果腹:范仲淹“划粥断齑、窖金捐僧”【故事组图】

【真儒范仲淹】(4)子承父德:范仲淹之子范纯仁家里常吃的“盐豉棋子面”【多图】

【真儒范仲淹】外篇:千古慈善仁人心——范仲淹创办的“义庄”

----------------------------------------------------------------------------------------------

Hash:def22611ea40b475626213f70b7e832f3a2e280b

声明:此文由 在经典艺术中升华自己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