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开发区古现东村简介

【概 况】

古现东村,位于山东半岛东北部,东经121°07′,北纬37°34′。西邻古现西村,北邻北斗和胜利村,东邻曲家庄和张家庄,南邻东龙夼。村西5公里有磁山,村北黄金河,东北4公里即是黄海。村南有凤凰山,村东有古现泊。距烟台16公里,距烟台开发区党政机关驻地10公里,距福山城区14.6公里。现属烟台经技术开发区古现街道办事处。村内现有420户,1123人。耕地1000亩,果园300亩,山岚300亩。村民居住区呈长方形,东西长约1500米,南北宽约1000米。村北有成龙公路,村东有古张公路,通公共汽车交通方便。

古现东村历史悠久,早在3000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即有先人居住,2200年前的汉代形成村落,宋元时期有王姓迁入,明初有张、刘姓迁入。明朝崇祯十四年(1641年)王道增携全家由河北村迁入。清代至民国时期,又有孙、曲、朱、聂、于等姓迁入,各姓人和睦相处,东村越来越兴旺发达,特别是王道增迁入后,村民形成了学文化的风气,在短短的260年中,有26人考中进士,37人考中举人,355人成为秀才,还有122人为九品以上官职。古人称“出斗米官之村”,今人称“全国文化名人第一村”。从中华民国至今,更有大批后代学有所成、献身国家、造福人民,成为东村人民的骄傲。

古现村,在汉武帝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至北齐文宣帝天宝七年(556年),为东莱郡牟平县治所,原称古县,又作古 忄弦 ,后演变为古现,1945年划分为三个村,即西村、北村、东村,1948年更名古现东村。

古现东村自然条件优越,北温带大陆季风型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均降雨量729毫米,无霜期223天,宜人宜物生长繁衍。村南凤凰山海拔134.6米,中顶高,东西两侧顶低,恰似凤凰展翅,此山脉东西长2000米,南北宽1000米。乾隆版《福山县志》载:“凤凰山在古县(现)南,峰高脉远,巍然独尊,群山环绕,望之如儿派孙支”。古时山上树木成林,因战乱和村民乱砍烧柴,损毁严重。清康熙年间户部尚书王骘曾在他的《苦雪》诗中吟道:“奔奏冰曹序七迁,归家雪甚压村烟。丁丁伐去山山色,贸贸蒙来处处年。大厦千间思有构。横流一筏顾谁编。西轩伏枕追先德,愁煞春深听朴鞭”。建国后,村里重视植树,先后栽植黑松、刺槐、核桃板栗苹果大樱桃。林果茂盛,郁郁葱葱,硕果累累。植被覆盖率达95%以上。昔日,山前有戏台,山顶有魁星楼,山后观音庙,建筑雄伟,气势轩昂,每 农历四月十八日庙会,朝拜进香者络绎不绝。西峰顶部有石潭,泉水常年不枯,北麓有清代乾隆年间进士,官至安徽布政司使王显绪墓。村东北有唐代建筑千佛寺佛像塑艺精湛,雕刻鬼斧神工,每年农历四月二十八日庙会。村内有三官殿,火神庙塑像各异,建造精良,每年正月十五办灯会,村组织文艺演出。以上古迹,皆被战乱破坏,留存部分又被“文化大革命”一扫而光,现尚存王兆琛、王懿荣故居,王姓宗祠燕山堂,均被列为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村南丘陵地为黄粘土壤,宜果树生长。村东为冲击砂壤泊地,宜粮油果生长,被称为“粮屯子”。20世纪60年代以后,在凤凰山状元沟修建塘坝1座,蓄水10万立方米,灌溉土地300余亩。在东泊打机井5眼,灌溉土地500余亩。1985年以后,村民们发展高效农业,栽植大樱桃黄金梨冬枣草莓、桃、花卉、蔬菜。同时大力发展养殖业和工商副业,从事工商业和服务业的劳力已达60%以上。现在已成为开发区的重点建设地段,全村将变成现代化城市的一部分。

建国前,战乱不断,生产力落后,村民们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中生活。穿衣要自纺棉花织布;吃面粉、玉米面、地瓜面,需自己推磨拉碾;穿双鞋也得自纳鞋底。那时,粮食亩产70左右公斤,交上苛捐杂税和地租,自食不足,只能加些糠菜充饥。产一点花生油不舍得吃,晚上点小油灯还得用。

建国后,经过互助组、合作社、人民公社的几个时期,粮食产量逐年提高,人民生活达到温饱水平。但“大跃进”、浮夸风、大炼钢铁,又使人民进入灾难的1960年。那时,每人每天不足半斤粮,又无副食品,只能吃些地瓜蔓、花生蔓、花生皮、树叶、树皮保命,各种疾病和水肿病加速蔓延,死亡率上升。特别是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搞乱了人民的生活、片面强调“以粮为纲”,“能长社会主义草,不种资本主义苗”,偏离这个“原则”就是“复辟资本主义”。尽管如此,但人民还是通过选用优良品种,接受新的耕作管理技术,粮油产量逐年有所增长,粮食亩产:1952年150公斤,1957年170.5公斤,1960年下降到138公斤,1965年235.5公斤,1970年265公斤。同年秋收结束后,开始“学大寨”,整大寨田,搞水利建设。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村党支部贯彻全会精神,拨乱反正,纠正“左”倾错误,农工商全面发展。1980年粮食亩产达到479公斤,1984年,撤销人民公社和生产大队,全村的土地和果园均分配到户管理,1985年,粮 亩产上升到525公斤, 1995年粮食亩产达1000公斤村民的生活有翻天覆地的变化。

东村人民有优良的传统,有强烈的爱国爱民精神,明末乡贤王道增捐巨资修筑防倭设施;清初清官王骘任四川松威道卸任时曾上疏康熙帝停止采运当地的杉木和楠木修建太和殿,获云解除民众的劳役负担;他在任江西巡抚时,也曾上疏除弊,以减轻人民负担。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王懿荣率军抵抗,力寡难敌,为国献身。

1927年,共产党员彭雪枫,来村小学任教,在周围村办夜校,传播革命火种。抗日战争爆发后,村民参加“抗青先”、“青妇队”,参加抗日游击队,参与割电线、破坏道路和桥梁,埋设地雷等斗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有5 人参中国人民解放军和自愿军;有30人参加支前担架队、运输队,支援了鲁南、淮海、渡江、上海和长山岛等解放战役,有 6人先后为建立新中国和保家卫国而献身。建国后,村对烈军属实行代耕和各项优属活动。1952年村建民兵连,实行劳武结合,农忙时搞生产,农闲时进行军事训练。1955年,国家实行义务兵役制,每年的适龄青年都踊跃报名参军。

1945年,古现东村党支部成立,1947年福山解放,党支部也公开,实施对全村的领导。成立民兵、妇女和青年组织,医疗战争创伤,发展农业生产。经过土地改革和一系列运动,艰苦奋斗,战胜各种困难。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村农工商各业全面发展,人均收入年年增长,活水平大幅度提高。

古现东村自明末以来,农村经济发展较快,文化教育受到普遍重视,较富裕家庭,均以私塾教子女读书,学有所成者也层出不穷。清朝光绪年间,提倡弃私塾改为办学校,1900年,村建凤凰山小学,1920年更名为古现小学,1958年改为古现镇完小。建国后,适龄儿童小学入学率达100%。1958年,福山县在东村凤凰山北坡建中学,设初中班,后增设高中班,村民的文化水平有了普遍提高。

在发展经济和文化教育的同时,卫生、体育、科学技术等事业亦同步兴起。1956年,村建保健室,有了自己的医生和接生员。1963年改称卫生室。1958年,福山县在村建医院,彻底改变了农村缺医少药的状况,小病不用出村就可以得到治疗,地方病绝迹,传染病减少,死亡率降低,特别是初生儿死亡率更低。生活水平提高,医疗条件改善,村民对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人民体质也有了清醒认识,练练拳脚、走路跑步的人越来越多。村修建了篮球场、娱乐室,排演文艺节目。村民的文化娱乐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村民的健康水平不断提高,1981年时,平均寿命即达到70.33岁,比1961年提高近10岁。

【人物简介】

王懿荣(1845--1900),字正孺,号廉生,福山县西北保古现社(今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古现街道古现东村) 。我国近代金石文字学家、甲骨文的发现者、杰出的爱国志士。

王懿荣出身于士大夫家庭。其祖父王兆琛为嘉庆二十二年进士,累官至山西巡抚,著有《正俗备用字解》《眄棠书屋文集》等。其父王祖源,道光二十九年拔贡,官至四川成绵龙茂兵备道并署四川按察使司按察使,曾汇编《天壤阁丛书》,并有《渔洋山人秋柳诗笺》之作。王懿荣幼承家学,6岁入古现王氏家塾,先后受业于母舅谢琴南、谢虞臣以及表伯张墨林等人。15岁随父进京,拜翰林院编修崔清如、礼部主事周孟伯等人为师。他聪颖勤奋,泛涉书史,有读书过目不忘之誉。青年时期,“不屑章句帖括”,而“笃好旧椠本书、古彝器、碑版、图画之属”,尤其潜心金石之学。为搜求文物古籍,他足迹遍及山东、河北、印章、泉货残石片瓦无不珍藏而秘玩之”。为此花费了不少心血和金钱,有时不得不“典衣求之,或质他种以备新收”。自同治元年至光绪七年(1862--1881),曾先后拜访当时著名的收藏家、金石文字学者潘祖荫、吴大澂、翁同和、陈介祺、缪荃孙、王孝禹等,同他们考订违合,剔抉幽隐,历时19年,编撰成《汉石存目》《南北朝存石目》等书,成为当时著名的金石文字学专家,以致使北京琉璃厂古玩店的商贾经常向他请教。另外他所著《大朝石存目》《王廉生古泉精选拓本》,对古币、印章都作过较深的研究,他的500多方秦汉章为《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铁云所得,成为《铁云藏印》材料的主要来源。王懿荣还留心乡土人文,曾搜求山东先哲遗著,计划编辑《海岱人文》。又以福山旧志印行较久,欲重修《福山县志》,后未成书,仅存《福山金石录》残稿。王懿荣生前为世人留下许多著作,如《攀古楼藏器释文》《古泉选》《天壤阁杂记》《翠墨园语》《正读亭诗》《经进稿》《奏稿》《南斋应制集》《遗集》《四家馆课》等。现存《王文敏公遗集》八卷。然而,这样一位出类拔萃的学者,科考仕途却极为坎坷,接连7次落榜,直至35岁才在顺天乡试中举。清光绪六年(1880)王懿荣中进士,改庶吉士,九年(1883)授翰林院编修,曾被皇帝选拔出任恩科河南乡试正考官。二十年(1894),升迁侍读并入值南书房。曾三任翰林院庶常馆教习,三为国子监祭酒。“诸生得其指授,皆相勉为实学”,时人称其为“太学师”。清末,王懿荣曾被誉为“四大公车”之一,以金石文字学家享盛名于海内达数十年之久。

王懿荣生前在学术上最大的贡献在于他第一个发现了“甲骨文”。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王懿荣患疟疾,家人从宣武门外菜市口达仁堂药店买回“龙古”的药物,凭着他对古文字颇具造诣的研究,他偶然在一味叫做“龙骨”的中药上面,发现上面刻有刀痕,与铜器铭文颇为相似,又好像文字一样的东西,于是他把这家药铺里刻有这种文字的“龙骨”以重价全都买下来,终于考证出这些“龙骨”並不是真正的龙骨头,而是商代遗留下来的乌龟壳和牛的肩胛骨,上面刻的文字就是当时使用的象形文字,断定为商代文字,并认为大都是商王室的《档案》,“至其文字,则确在 篆籀之前”。在这些一片片的“龙骨”上,记载了殷代的宗教、战争、农业、牧业、手工业、气象、政权组织及文化生活等方面的概况。甲骨文的研究发现,轰动了中外学术界,把汉字的历史推到公园前1700年的殷商时代,开创了文字学、历史学研究的新局面。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的《建国以来甲骨文研究》一书中,明确指出:王懿荣不仅第一个发现了甲骨文,而且是第一个将其断为商代文字的人。

王懿荣不仅以其学识渊博和发现甲骨文著称于世,他还是一位富有民族气节的爱国志士。他敬仰民族英雄戚继光,光绪十四年(1888),他在翰林院供职时,为激励山东官民发扬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杀敌御侮的爱国精神,特意借抄翰林院所藏戚继光所著的《止止堂集》,送交山东巡抚张曜在济南刊刻重印,並亲自为文作序。二十年(1894)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日军威海,分陷荣城,登州大震”。次年消息传到北京,王懿荣忧心似焚,投笔从戎,毅然上疏请旨,要求回山东故乡办团练,御日寇。光绪皇帝准其奏请,并拨给饷银2.5万两以助军饷。他当即由京驰驿赶赴济南,会同山东巡抚商酌防务后,旋又赴登州防次,周览形势,联络乡团,一支初具规模的抗日团练很快在登州组成。正当团练武装力量要与日本侵略者决一死战之际,李鸿章已同日本帝国主义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他痛心疾首,写下了七绝《偶感》:“岂有雄心辄请缨,念家山破自魂惊。归来整旅虾夷散,午夜犹闻匣剑鸣。”表达了请缨杀敌、保家卫国的英雄气概和壮志未酬的心声,并深以“未能为国家尽一力”而遗憾。随后,他变卖家产,缴还国家发给的饷银,遣散了调集的抗日将士。山东巡抚馈以千金,他分毫不收。

光绪二十六年(1900)6月,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清王室及文官武将纷纷敛财逃命,危难之时,王懿荣受命为京师团练大臣,负责保卫京城。他“勉为其难,殚竭精力”。7月20日,侵略军攻入东便门,王懿荣奋然“率勇拒之”,终因寡不敌众,败回私宅。他不甘心做亡国奴,对家人说:“吾义不可苟生”!随即楷书绝命词:“主忧臣辱,主辱臣死。于止知其所止,此为近之。”遂偕继室谢夫人、长媳张夫人,从容投井殉国,表现了对侵略者的抗议。时年55岁。1983年《红旗》杂志第四期发表的评论员文章《从爱国主义到共产主义》一文中写到:“陈天华、王懿荣为了向外国侵略者表示抗议,不惜蹈海坠井而尽,显示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决心。”为纪念王懿荣这位著名爱国者、“甲文之父”,在其诞辰150周年及壮烈殉国90年之际,福山区于1989年10月在福山城里街路北卍字会旧址王懿荣纪念馆,占地1358平方米,房屋55间。纪念馆落成后,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新华社、香港大公报、文汇报等媒体皆发布消息或专题予 报道纪念馆的建立。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撰文道:“今年是中国发现甲骨文90周年,为了纪念第一个甲骨文发现者王懿荣先生卓越功绩,王懿荣纪念馆日前在他的家乡山东半岛烟台市落成。王懿荣是19世纪中国著名金石文字专家。甲骨文是公元前16世纪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汉文文字。在甲骨发现以前,人们所见到的最古老的文字只有铸或刻在古代铜器的文字,人们称它为金字。王懿荣的这一重大发现,为中国文字和古代史的研究开拓了新领域。王懿荣先生还是一位爱国志士,1900年,他为了向入侵北京的八国联军表示反抗,不惜坠井自尽,显示了他宁为玉碎、不求瓦全的高尚民族气节。”

1995年,著名诗人臧克家先生为王懿荣纪念馆展览书写“前言”并题词。“前言”写道:“王懿荣先生是著名学者,首先发现甲骨文,为中国文化史揭开了新的篇章。他又是抗击帝国主义侵略者以全家之生命抵御外辱的一位忠烈。王懿荣不畏强暴、不惜牺牲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激励着子孙后代为祖国的繁荣强盛而奋斗不息。他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适逢王懿荣先生诞辰一百五十周年纪念之日和殉国九十五周年爱国主义展览举办之际,谨书短句以志敬仰之忱。”题词为:“慧眼识甲骨,高风拜先生”。

王懿荣殉国的52天后,即10月30日,光绪降旨:“袁世凯奏大员殉节,吁恳恩施据呈代奏。二品衔国子监祭酒王懿荣敦品绩品,持躬清正,侍从南斋,迭承恩眷。平日夙怀忠义,恩济时坚。本年七月间,临难捐躯,从容就义,洵属大节凛然,加恩追赠侍郎衔,照侍郎例赐恤。其妻谢氏及长子妻张氏亦同时殉难,忠烈孝义萃于一门,允宜特别予以褒扬,以彰贞节。王谢氏、王张氏均著准其旌表。伊长孙王福坤著侍服阙后,以主事分部行走。钦此。”

王懿荣,字正孺,山东福山人。祖兆琛,山西巡抚。父祖源,四川成绵龙茂道。懿荣少年劬学,不屑治经生艺,以议叙铨户部主事。光绪六年成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益详练经世之务,数上书言事。十二年,父忧,解职。服阕,出典河南乡试。二十年,大考一等,选侍读。明年,入直南书房,署国子监祭酒。会中东战事起,日军据威海,分陷荣成,登州大震,懿荣请归练乡团。和议成,怀度,特旨补祭酒。越二年,遭母忧,终丧,起故居。盖至是三为祭酒矣,前后凡七年,诸生翕服。

二十六年,联军入寇,与侍郎李端遇同拜命充团练大臣。仪容面陈:“拳民不可恃,当联商民备守御。”然事已不可为。七月,联军攻东便门,犹率勇拒之。俄众溃复不成军,乃归语家人曰:“吾义不可苟生!”家人环跽泣劝,厉斥之。仰药未即死,题绝命词壁上曰:“主忧臣辱,主辱臣死。于止知其所止,此为近之。”掷笔赴井死。先是懿荣命浚井,或问之,笑曰:“此吾之止水也!”至是果与妻谢氏、寡媳张氏同殉焉。诸生王杜松等醵金瘗之。事闻,赠侍郎,谥文敏。

【大事记】

春秋战国时期,村域即有人居住,先后属东莱郡、东牟郡(治所在古现)。

西汉时期,先民在此建村。

宋元时期,王姓人迁入定居。

全天会九年(1131年),村属福山县。

明洪武年间(1368年),张、刘二姓人先后迁入。

明永乐六年(1408年),地屡震,声如雷,年内大震512次。

明正统十年 (1445年),3月21日,地大震。

明弘治五年(1492年),大旱。

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雨雹杀禾。

明正德四年(1509年),大饥,人相食。

明正德八年(1513年),夏,飞蝗蔽日。

嘉靖七年(1528年),大饥,死者截道。

明嘉靖十二至十四年(1533-1535),连续三年发生蝗灾,禾稼食尽。

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9月13日,发生大地震

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大饥,籴粮于辽东。

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大旱。

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夏不雨,民大饥。

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雨雹伤禾,大饥,斗米钱四百余。

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11月,地震有声。

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2月12日地震,13日复震,4月4日再震。

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3月28日地震,4月5日又震。

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7月地震。

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7月地震如雷。

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大旱。

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8月22日,异风暴作,大雨如作,经三昼夜,坏房舍、拔大树,禾稼一空。

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秋,暴雨三昼夜。

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三月至九月不雨,千里如焚,蝗蝻遍野,人食树皮。

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春,大饥,人相食,饿殍载路,市卖子女。

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春,无雨。夏,蝗飞蔽天,食谷殆尽。秋蝗复大起,禾稼食尽。

明崇祯十四年(1640年),自春至秋无雨,禾稼焦枯,人相食。

明崇祯十四(1641年),王道增携全家及六个儿子由河北村迁入。

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王道增之长子王骘,考中本村第一名进士。

清康熙四年(1665年),春,大旱,麦无收。秋,遭蝗,大饥。

清康熙六年(1667年),6月,大雨连绵,至8月始止,稼伤过半。

清康熙七年(1668年),6月17日,地震,房屋多倒。

清康熙八年(1669年),4月9、10、14、15日,连日地震,有声如雷。

清康熙九年(1670年),旱,地无苗。冬,大雪,柴价昂贵,冻死者甚多。

清康熙十年(1671年),秋冬无雨雪。11月3日,地震有声。

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地震。

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4月15日,大水。

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1月18日,地震有声。两日后又震。

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大饥,瘟疫狂发,死者无数。

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4月23日,地震。

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1月16日夜,大雷雨。

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秋,大水。

清雍正二年(1724年),7月3日,雹雨,大如鸡卵。

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王检考中进士,翰林。清乾隆元年(1736年),12月25、26、27日,地震。王显绪考中进士。

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夏、秋连绵大雨,伤禾。

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8月10日,雨后烈风拔木,禾稼尽伤。

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农历6月,涝灾严重,飞蝗蔽日。

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王启绪翰林(王检长子)考中进士。夏秋,霪雨不止。

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王希旦中进士。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王燕绪(王检次子)考中进士,翰林。

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王积熙考中进士。

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王山垲考中进士。

清嘉庆六年(1801年),王厚庆考中进士。

清嘉庆十年(1805年),王延庆考中进士。

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王余晋考中进士。

清康熙十四年(1809年),王余师和王余英二人同科考中进士。

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秋,大水。

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春,大旱,瘟疫盛行,死者无算,贫者卖田宅或子女。斗米白银二两。

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王德瑛考中进士。

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王兆琛考中进士,翰林。

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王森长和王善璧二人同科考中进士。

清道光十年(1823年),6月至7月,无雨。

清道光九年(1829年),大水。

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王麟瑞考中进士。

清光绪十五年(1835年),王武曾考中进士。

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大旱。

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大水,房倒甚多,秋稼尽没。

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王钟溎考中进士。

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夏秋两季大旱。

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王大辂考中进士。

咸丰八年(1858年),飞蝗蔽日十余日,所到处禾稼尽伤。

清同治元年(1862年),大雨连绵,河水泛涨,淹禾稼。

清光绪二年(1876年),春、夏大雨,米价昂贵。

清光绪五年(1879年),农历5至6月,大雨连绵40余日。

清光绪六年(1880年),王懿荣和王乘燮同科考中进士。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王懿荣发现甲骨文,震惊国内外。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王懿荣研究确定甲骨文为商代文字。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王懿荣抵抗失败,携妻和长媳投井,以身殉国。村建“凤凰山小学”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废除社保制。县下设区,村属古现区。

清宣统三年(1911年),1月30日,夜雨如注,河水暴涨。鼠疫大作,死者甚多。

1922年,改初级小学4年,高级小学2年,高小设国文、算术、地理、历史、修身、论说、尺牍、唱歌、图画、体操和劳作。

1929年,12月,共产党员彭雪枫来村以教学为掩护,在周围宣传马克思主义,翌年,暴露身份,被迫离开。他是第一个到福山的党员。

1938年,村遭日军飞机狂轰乱炸。

1942年,村民兵参与抗日民主政府组织的破坏敌通信和运输线路的斗争,割电话线、拔电线杆,挖路坑、毁桥梁。

1945年,8月15日,日寇投降,村获解放。村党支部成立,朱元禄任支部书记。

1946年,3月,村开展斗争汉奸、恶霸运动。10月,村进行土地改革。

1947年,3月,村派出第一批支前人员。民兵组织反蒋保田训练。4月,进行土改复查。7月,村派出第二批支前人员。动员青壮年参加人民解放军。7月9日,大水,房屋倒塌,禾稼被淹,粮食霉烂。

1948年,6月,因去年水灾,粮食欠收,粮价飞涨。8月,村开始动员村民成立互助组。11月,村派出第三批支前人员。

1949年,4月,村民第一次接受霍乱疫苗预防注射。夏,大旱。7月26日,村遭受特大风暴雨袭击,房屋倒塌,地被淹,水果大多落地。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人民安居乐业

12月,开展冬学文化活动,村成立夜校和妇女识字班。村民第一次接受免费接种牛痘。

1950年2月,开始实行婚姻登记制度。秋,大水成 。

1951年,1月,开始镇压反革命(1953年3月结束)。同月,学习、宣传、贯彻婚姻法,青年男女自主成婚。同月,掀起“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热潮,村民和学生参与捐献飞机大炮,支援抗美援朝。11月,颁发土地证。

1952年,1月,开始“三反”运动。2月,开始“五反”运动。4月,响应上级号召,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村民接受疫苗注射,家家户户和学校积极开展大扫除,消灭老鼠。

1953年,春,红蜘蛛为灾,村民积极防治。3月,开展“婚姻法”宣传月活动,批判重男轻女、男女不平等的封建残余思想。

7月13日,降雹,大者如核桃,粮果受灾减产三成。9月3日至7日,大雨连绵,形成灾害。同月,棉布、棉织品、棉花实行每年按人定量凭票供应。11月,对粮油实行统购统销,取缔粮油商贩。

1954年,8月12日,暴雨4小时,成灾。

1955年,3至4月,长腿红蜘蛛造成小麦减产。7月15日至17日,降大暴雨191毫米,房倒、淹地、减产。8月,发生粘虫,玉米和谷子受灾减产。同月,国家对粮食实行定产、定购、定销、定量供应。

1956年,2月,开始肃清反革分子。春,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转为高级社。6月,福山县广播站开始播音,家家户户通喇叭。

9月4日晚至5日下午,降暴雨174毫米,房倒、地淹,减产严重。

1957年2月,开始计划生育工作,3胎后,夫妻二人需有一人结扎。7月11日,雨雹成灾。8月1日,雹灾。同月,开始“反右派”运动。

1958年,8月,福山县在村建中学、医院。同月,古现人民公社成立,村改为生产大队。大队办食堂,各家各户锅被砸,“吃大锅饭”,吃了近两年,停办。瞎指挥、泛夸风泛滥,一平二调,大刮“共产风”。9月,开始大炼钢铁,劳民伤财。

1959年,春,开展整社运动。9月,香烟、白酒、火柴、肥皂等凭票供应。

1960年,公社瞎指挥,全年粮食减产,村民以野菜、树叶、树皮、花生蔓、地瓜蔓、花生皮充饥,水肿病大发,死亡率上升。

1961年,1月,纠正“浮夸风”、“一平二调”,村民可种少量自留地和搞家庭副业。4月,实行公社、大队、生产队“三级所有,队为基础”。

1962年,8月,大水淹地,粮食减产。

1963年,3月,全村开展学雷锋活动。8月,开展“清政治、清经济、清组织、清思想”的“四清运动”。

1964年,7月,进行第二次人口普查。7至8月,连阴雨,大涝成灾,粮食减产。

1965年,春夏两季少雨,小麦减产。7至8月,连降暴雨,屋倒、桥、禾伤、秋粮减产。年底,开始评选“五好生产队”、“五好社员”活动。

1966年,3月,发放个人林木确权证。6月,“文化大革命”开始。8月,学校和村民组织“红卫兵”。学校“红卫兵”杀向社会破“四旧”,进行抄家,古书、字画被焚,文物被毁,干部都被当成“牛鬼蛇神”被批斗、游街。10月,学生停课闹革命,进行大串联,进京受检阅。

1967年,5月,“红卫兵“分成“造反派”与“保守派”,成立“战斗队”。大搞派性斗争。6月,发生小麦全蚀病。

1968年,4月,“反逆派”,再批村干部。5月,开展在毛主席像前“早请示”“晚汇报”“跳忠舞”“唱语录歌”活动。同月,开展“清理阶级队伍”。8月,贫协组织管理学校。12月,小学教师回村挣工分,吃农业粮。

1969年,6月,花生遭蚜虫 害,减产严重。7月,渤海湾地震,村民有感。12月,村实行合作医疗制度,村医改称“赤脚医生”。

1970年,2月,开展“一打三反”运动(打击反革命破坏活动,反对贪污盗窃,反对投机倒把,反对铺张浪费)。9月,开展“农业学大寨”,“大兵团作战”,大搞农田建设。

1971年,3月,高等学校招生,废除考试,免试招收工农兵学员。5月,开展清查“5.16”反革命集团运动。

1973年,引进红富士苹果

1974年,6月 ,接受知识青年到农村插队落户。8月,接受小麦“小畦大背”播种新技术。

1975年,8月13日至16日,连降大雨,洪涝成灾。

1976年,1月,周恩来总理逝世。3月,搞“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9月,毛泽东主席逝世。10月,粉碎“四人帮”。

1977年,6月,小麦发生全蚀病,减产严重。秋,松干蚧壳虫为害,松树枯死。12月,恢复大中专招生考试制度。

1978年,2月12日,蓬莱大季家海域发生地震,村民有感。

8月,发生粘虫灾害,受害面积大。10月,秋收结束,县组织“古现古城战场”,从各公社调劳力整地。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不再搞“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各种运动。

1979年,2月,中共中央决定为地主、富农摘帽,改为社员,恢复政治权利。夏,大旱,军队到村域用高炮发射人工降雨弹。

1980年,2月,推广地膜覆盖种菜技术。9月,大旱,1至9月总降雨量为常年之半,因灾减产严重。

1981年,实行专业承包,联产计酬的生产责任制。全年降雨量偏低,为441.4毫米。

1982年,4月,采用地膜覆盖种花生新技术。春,大旱,河道干,水库枯,人畜吃水困难。7月,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同月,实行专业承包,联产到劳责任制。8月,开始实行大包干,家庭联产责任制。

1983年,5月,利用粉锈宁防治小麦全蚀病,效果明显。12月1日,取消布票,敞开供应。土地全部承包到户。重点户、专业户大发展。林木确权发证。

1984年,4月,撤销人民公社改镇,村改回行政村。5月28日,雹灾。年底,村被评为“文明村”,户被评为“五好家庭”。

1985年,4月,推广花生带壳播种新技术。8月19日,台风持续6个小时,降暴雨90.9毫米,倒树毁房,苹果损失严重。村办企业发展快。支持村民压缩粮油种植面积。退耕还林,发展林果和养殖业。

1986年,遭遇大旱,全年降雨仅273.6毫米,为1931年以来最少的一年。靠着水利设施,未造成严重减产。

1988年,大旱,全年降雨量不足常年之半。水利建设发挥作用,未造成重大灾害。

1989年,8月19日,飞机在磁山以东播牧草。

1991年,推广农业生产新技术,获得粮食大丰收,创历史最高水平。

1993年,1月,村委换届选举。

1994年,6月,小麦大丰收,创亩产历史最高水平。同月,采用苹果套袋新技术。村开办农业种植示范园。

1996年,4月,采用地瓜脱毒栽培新技术。地瓜、花生大丰收,创亩产历史最高水平。

1997年1月5日,降暴雪,草莓和蔬菜大棚受损严重。6至8月18日,大旱。8月19日,遭台风袭击,暴雨持续39小时,降雨242.7毫米,树木、果树、高粱、玉米多被刮倒,减产严重。

1999年,3月,进行土地第二轮承包,承包期30年不变。12月19日,降暴雪。

2000年,全年大旱。蓄水库塘干枯,地下水位下降。

2001年,8月1日,降暴雨,伴有8级大风,果树、禾稼受灾严重。

2002年,5月,村划归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

2013年,8月,建成全市最大的村级文化广场——懿荣文化广场。

来源:家在古现

Hash:c11bb425c3fa199e0c38486cbf474606686b1f9f

声明:此文由 烟台开发区早班车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