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洛水村有什么景点 洛水河在哪

1. 洛水河在哪

通济桥在佛山有着悠久的历史意义,是佛山最早兴建的第一座大木桥。据专家考证,该桥早期由乡民集资修建的木质人行桥。通济桥横跨洛水河,北连金鱼街,始建于明代,分别于嘉靖38年、隆庆2年、万历9年三次重修。天启六年户部尚书李侍问再次发起募捐重修,取名“通济桥”取其“必通而后有济也”之意。民国初年,通济桥附近河道淤塞,已极少往来。解放后,佛山马路多次扩建,通济桥下的河涌被改为暗沟,桥面被改为大马路,这一带再也找不到“桥”的痕迹了。

2. 洛水河在哪里

冰池澄碧空明,香经落红飞散,浓浓萋萋野草,袅袅莺莺翠鸣,竹栏微凉,轻风袭惠畹。

冉冉新月横柳梢,皑皑月彩穿花树,风动梧桐,暗尘不起,水榭楼来参差成影。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路尽隐香处,翩然雪海间,梅花仍由在,雪海何处寻。

莲露沁芙尘,蓉花怡纷凡,芳颜如冰清,润物思玉洁。

抒美丽忧伤,醉纯色浪漫,观晓宁娇娆,赞雪花依旧。

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华。

寒梅最堪恨,长作去年花。

吹尽残花无人见,惟有垂杨自舞。

绿黛红颜两相发,千娇百媚情无歇。

小家碧玉女,不赶攀权贵,感君千金意,惭无倾城色。

孤烟袅寒碧,残叶舞红愁,雅姿妍萎,落红隐余香。

东风吹尽残粉枝,蚀雪散尽成玉树,残英点岫即瑶岑。

雕栏香砌,曲槛小池清切,落云锁,争似幽芳,冷艳幽香奇绝。

绿杨芳草长亭路,年少抛人容易去。

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愁三月雨。

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

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充堂之芳,非幽兰所难,绕梁之音,实萦弦所思。

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欲消魂,大风起兮云飞扬兮舞霓裳。

横批:风华绝代。

明眉皓齿款步若轻云似西施再生,粉黛朱唇霓裳胜早霞如贵妃再生。

横批:绝代佳人。

脸衬桃花,秋波湛湛妖娆态似月里嫦娥,发丝如泻,春笋纤纤娇媚姿若宛边西施。

横批:出水芙蓉

冰雪之心,兰桂之气,更兼秋水为神玉为骨,桃李其貌,云霞其衣,自是飞仙如态柳如烟。

横批:玉骨冰清。

残空破沧月,凝寒扼梦魇,寂寥噬血心。

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斜阳独倚西楼,遥山恰对帘钩。

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

碧云天,山映斜阳天接水,处处水潺潺,山烟翠领,一枝芳艳,西风惊绿待浮花。

絮翻蝶舞,翠柳成阴。

天高云阔,月白风清,杨花纷纷渐折,黄莺声声犹嫩,秋香未浓,闲门落叶,愁思黯然,疏桐落。

润秋已近。

杨花飘尽,幽葩细萼,蝶飞燕语,蔷薇尽香,莺花烂漫。

花径敛余红,风沼萦新波,粉蝶弄芳草,崎山顶嘶风。

荒影枝散尽,淡荡初寒扶残柳,燕过无痕留双剪。相遇是缘,相思渐缠,相见 难。山高路远,惟有千里共婵娟。因不满,鸳梦成空泛,故摄形相,托鸿雁,快捎传。喜开封,捧玉照,细端详,但见樱唇红,柳眉黛,星眸水汪汪,情深意更长。无限爱慕怎生诉?款款东南望,一曲凤求凰。离人无语月无声,明月有光人有情。爱,一生只一次,独予袁雪仪。情似游丝,人如飞絮,泪珠阁定空相觑。 一溪烟柳万丝垂,无因系得兰舟住。 雁过斜阳,草迷烟渚,如今已是愁无数。 明朝且作莫思量,如何过的今宵去! 纤腰袅袅,东风里、逞尽娉婷态度。 应是青皇偏著意,尽把韶华付与。 月榭花台,珠帘画槛,几处堆金缕。 不胜风韵,陌头又过朝雨。 闻说灞水桥边,年年春暮,满地飘香絮。 掩映夕阳千万树,不道离情正苦。 上苑风和,琐窗昼静,调弄娇莺语。 伤春人瘦,倚阑半饷延伫。 榴枝婀娜榴实繁,榴膜轻明榴子鲜。可羡瑶池桃树,碧桃红颊一千年。落香散尽复空杳,梦断姿雅临未泉。落花飞舞,寒光掠影轻罗衫。黯然回首,轻舟泛水水空流。轻风梦语,落叶思颜惜碧丝。曲终人散,纤纤柳叶已尽时。倚门望,凝眸思语,郁郁殇红颜。芙蓉处,彩蝶翩舞,悠悠清风梦。淡相思,天涯残月,苍苍花含烟。雁单飞,泪落无痕,凄凄魂飞苦 为情伤,泪似轻纱飘风随影去。为情累,雨若悲秋纷飞孤城壁。 人面桃花,物事人非,宫寂悲怆,红墙朱门,龙廷金猊,庭院深琐。 倾国倾城也枉然。踏雪也无痕,红衣亦赤足。骨肉至亲,化为他人,永长辞兮。 惨怆愁悲,梦想魂归,见所思兮。 惊寤号眺,心不自聊,泣涟涌兮。 南山有鸟,自名啄木。饥则啄木,暮则巢宿。 无干于人,唯志所欲。性清者荣,性浊者辱。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荒烟外,鹰飞鸷,一鞭横渡洛水河,日连旗影遂神州。 巍石山,蹑翠微,笑谈潇潇骤雨歇,吟唱九歌悲国殇。 落日笙,月胧明,烟霏秋雨杳霭间,梅蕊如诗蝶恋花。 辽阔苍穹,千林白如霜。卧看碧天,云烟腌蔼间。细叶舒眉,轻花吐絮,绿阴垂暖,只恐远归来。 临水夭桃,倚墙且酬春。千里暮云,瑶草碧何处。隐隐青冢,画戟朱翠,香凝今宵,遥知隔晚晴。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着处。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独把香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侬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侬胁下生双翼,随花飞落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 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风簌簌,水脉脉,三月渐飞絮。 淡寒泪,笑诉情,此情已枉然。 暮迢迢,流水飞鸿俯晴川。 青郁郁,一腮春雨风烟渺。 花落花飞,花开花谢花依旧。 缘起缘灭,缘来缘去缘终尽。 牡丹虽美终须落,心随缘灭无心恋。 苔枝缀玉,有翠禽小小,枝上同宿。 客里相逢,篱角黄昏,无言自倚修竹。 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亿、江南江北。 想佩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 犹记深宫旧事,那人正睡里,飞近蛾绿。 莫似春风,不管盈盈,早与安排金屋。 还教一片随波去,又却怨、玉龙哀曲。 等恁时、重觅幽香,已入小窗横幅。 丰骨秀眉,浑是揉花碎玉,眼波流转,皓齿清歌绝代音。 近来无限伤心事,谁与话长更?从教分付,绿窗红泪,早雁初莺。当时领略,而今断送,总自多情。忽疑君到,漆灯风,痴数春星。采莲人在绿扬津,在绿扬津一阕新,一阕新歌声嗽玉,歌声嗽玉采莲人。赏花归去马如飞,去马如飞酒力微,酒力微醒时已暮,醒时已暮赏花归。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凰。 时未遇兮无所将,何悟今兮升斯堂! 有艳淑女在闺房,室迩人遐毒我肠。何缘交颈为鸳鸯,胡颉颃兮共翱翔! 皇兮皇兮从我栖,得托孳尾永为妃。 交情通意心和谐,中夜相从知者谁? 双翼俱起翻高飞,无感我思使余悲。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翠阁朱阑,楼高暮薄,槛花稀,池遍草,叶著露。百鸟啼匆匆,秋深藕叶黄,斜风细雨已停歇。 秋风拂阑散幽香,月转乌啼,缥缈寒漫漫,桐琐莺魂,花翻蝶梦。一双笑靥才回面,十万精兵尽倒戈。月上帘钩,淡荡初寒,晚风袭人,絮落无声。红影拂动,一帘花梦,金猊熏彻,烛光摇曳。晚秋烟寂寥,微凉风飘袂,修竹绕回塘。幽寂长亭月映霜,北风吹尽枝香絮,筱墙萤暗,藓阶蛩切。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离人无语月无声,明月有光人有情。碧云天,黄叶地,暗香魂,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萧疎夕照中。(有一部分是的。现在很多作家都能模仿古体诗)

3. 洛河水从哪里来

洛河发源于陕西洛南的灌举山,东过熊耳,流经河南卢氏洛宁宜阳、在洛阳以东汇合伊河后,东北经巩县神堤注入黄河。全长453公里,流域面积为12000多平方公里。洛河水清可鉴,严冬不冰,故谓之“温洛”。古时洛水纳伊、涧诸水后,流量大增,因而颇富航运之便。  黄河下游南岸大支流。位于河南省西部。源出陕西省洛南县洛源乡的木岔沟。东流入河南境,经卢氏县洛宁县宜阳县、洛阳市,到偃师县杨村附近纳依河后称伊洛河,到巩义市洛口以北入黄河。全长453千米。大致以洛宁的长水为界,上段洛河穿行在峡谷和盆地之间,多险滩急流;范里至长水一段,两岸悬崖陡壁,谷深在200米左右;出长水后,洛河脱离山区,水面渐宽,水中多沙洲。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支流有24条。其中最著名的是涧河。  2.黄河下游北岸支流。位于陕西省北部,是渭河的下游支流。上源称头道川发源于陕西省西北部的定边县梁山向东南,流经吴旗县于川口附近有支流周河汇入,在甘泉县拆向南流,于黄陵附近又有支流葫芦河汇入后流向东南到大荔县南的三河口附近注入渭河,长达660公里。洛河又称北洛河,上、中游流经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地区,河水含沙量较大。下游平原地区,有洛惠渠灌溉工程,农业比较发达。

4. 洛河在哪?

现在的洛阳与古代洛阳有所不同。山南水北为阳,因洛阳为“阳”,所以古代洛阳位于洛河之北。而当今洛阳市地域扩大,市政府则位于洛河东南方

5. 洛水河畔在哪里

雪中悍刀行陈渔最后没有嫁人,她被徐凤年带回北凉了,但陈渔和徐凤年没有在一起,她只是跟着徐凤年,两个人一起经历了很多事情,感情也愈发深厚。

  陈渔是黄龙士的棋子,最初的作用是用来设计温华和徐凤年,但这个计划却失败了。陈渔和徐凤年第一次见面是在洛水河畔,徐凤年三年游历的时候来到那里,和陈渔有了第一次相见,后来两个人在青山山腰小湖再次相遇,陈渔样貌出众,丝毫不输白狐儿脸,徐凤年将其掳走,说要给黄蛮儿做媳妇。

6. 洛河水流到哪里

1.黄河。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脉,全长5464公里,流经青、川、陇、宁、内蒙、陕、晋、豫和鲁等9省(自治区),流域面积752443平方公里

2.洛河。洛河,古称雒水,黄河右岸重要支流。因河南境内的伊河为重要支流,亦称伊洛河,即上古时期河洛地区的洛水。

3.伊河。伊河,是中国黄河南岸支流洛河的支流之一,源于熊耳山南麓的栾川县陶湾镇,流经嵩县伊川,蜿蜒于熊耳山南麓,伏牛山北麓,穿伊阙而入洛阳,东北至偃师注入洛河,与洛水汇合成伊洛河。

4.瀍河。瀍河发源于孟津县横水镇东面的寒亮村,途经会瀍沟、马屯、班沟、九泉、寺河南,由牛步河入瀍沟。进入瀍沟以后 ,偎着山崖,穿过刘家寨、前李、后李,由洛阳瀍河区的下园汇入洛河。

5.涧河。涧河发源于河南陕县观音堂,全长104公里,流域面积1430平方公里,于洛阳市区瞿家屯流入洛河。

7. 洛水是什么河

意思是指今天河南洛阳一带黄河和洛水之间的地区。

“河”,读音为hé,最早见于商朝甲骨文时代,在六书中属于形声字。“河”的基本含义为水道的通称,如河道、河沟;引申含义为特指中国黄河,如河套、河防。

在日常使用中,“河”也常做名词,表示河流的通称,如河畔。

8. 洛水是洛河吗

在古代,“洛水”或“雒水”有两条,一条出朔方郡南流经左冯翊归德北夷界东南入渭水,即今北洛河;一条出冢岭山东北流经熊耳山东北至河南巩县入黄河,即今南洛河,又称伊洛河。

9. 洛水是哪条河

龙门石窟前的一条河是伊河。伊河,是中国黄河南岸洛河支流之一,也是洛阳市境内重要的河流之一。伊河发源于熊耳山南麓的栾川县陶湾镇,流经嵩县、伊川,蜿蜒于熊耳山南麓,伏牛山北麓,穿伊阙而入洛阳,东北至偃师注入洛水,与洛水汇合成伊洛河。全长368公里,流域面积6100多平方公里。伊河、洛河撑起了河洛文化的一翼厚重,“伊洛文明”被西方一些历史学家称赞为“东方的两河文明”。我国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就在伊河两岸。

10. 洛水在哪个地方

白马寺位于洛阳市东十二公里,北依邙山,南近洛水,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由官府兴建的第一座寺院,被佛门弟子公认为“祖庭”和“释源”,号称“中国第一古刹”。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迄今已历一千九百余年的岁月。條萊垍頭

据记载:东汉永平年间的一天夜里,汉明帝刘庄做了一个奇异的梦,梦见一位身高六丈,背项发光的神异金人从空中飞行而来。明帝不知此梦是吉是凶,第二天便询问众臣。一位叫傅毅的大臣叩首答道:梦见的金人是天竺圣人。于是永平七年(公元64年),汉明帝派遣蔡谙、秦景、王遵等十多人由洛阳出发,前往天竺国寻求佛法。这十多位西行求法者过天山、越葱岭,辗转来到今阿富汗一带的古大月氏国。在那里,他们巧遇印度高僧摄摩腾和竺法兰,遂同二位高僧以白马驮载佛经佛像于永平十年(公元67年)返回中土。第二年,汉明帝下令在洛阳城雍门(正西门)外,根据天竺佛寺式样,建造了中国第一座寺院。鉴于佛经佛像由白马驮载而来,遂名白马寺。

白马寺整个寺庙坐北朝南,为一长形院落,总面积约4万平方米。主要建筑天王殿、大佛殿、大雄宝殿接引殿、毗卢阁等,均列于南北向 的中轴线上。整个寺庙布局规整,风格古朴。园内古树成荫,四时落英缤纷,增添了佛国净土的清净气氛。

白马寺山门采用牌坊式的一门三洞的石砌弧券门。“山门”是中国佛寺的正门,一般由三个门组成,象征佛教“空门”、“无相门”、“无作门”的“三解脱门”。由于中国古代许多寺院建在山村里,故又有“山门”之称。红色的门楣上嵌着“白马寺”的青石题刻,是东汉遗物,为白马寺最早的古迹。山门左右两侧各立一匹青石圆雕马,身高1.75米,长2.20米,作低头负重状。相传这两匹石雕马原在永庆公主(宋太祖赵匡胤之女)驸马、右马将军魏咸信的墓前,后由白马寺的住持德结和尚搬迁至此。

山门西侧有一座《重修西京白马寺记》石碑。这是宋太宗赵光义下令重修白马寺时,由苏易简撰写,淳化三年(公元992年)刻碑立于寺内的。碑文分五节,矩形书写,人称“断文碑”。山门东侧有一座高3.50米,宽1.15米的《洛京白马寺祖庭记》石碑,这是元世祖忽必烈两次下诏修建白马寺,由当时白马寺沙门文才和尚撰写的。文才和尚即我国元代著名华严大师,曾被忽必烈敕命为白马寺住持,号“释源宗主”。碑额为篆书,碑文楷书,记述了白马寺的创建和历史沿革,碑文字体潇洒工丽,丰神秀骨,堪称书法艺术优秀之作。條萊垍頭

白马寺的第一殿——天王殿系元代建筑,明清两代均重修,为一座单檐歇山式建筑。殿基高0.9米,长20.5米,宽14.5米,是明朝由原山门殿改建而成的。整个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四周绕以回廊。屋顶正脊有“风调雨顺”、后脊有“国泰民安”几个大字。殿内两侧泥塑四大天王像。中央佛龛内是明代塑造的弥勒笑像。條萊垍頭

在佛教传说中,弥勒菩萨将继承释迦牟尼佛位,成为未来佛。頭條萊垍

另一种民间传说是:五代时,浙江一带有位名叫契此的和尚,他经常用一根锡杖肩背布袋来往于热闹的街市,人们称他布袋和尚。这位和尚逢人乞讨,随地睡觉,形似疯癫。他在临死时,说了这样一个偈:“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于是人们就把他当做弥勒的化身。

天王殿后是大佛殿,长22.6米,宽16.3米,殿脊前部有“佛光普照”、后部有“法轮常转”各四个字。殿的中央供奉着三尊佛像:中为释迦牟尼,左为摩诃迦叶,右为阿难。这三尊佛像构成了“释迦灵山会说法像”。三佛旁边,还有手拿经卷的文殊和手持如意的普贤两个胁侍菩萨。释迦牟尼佛像背后是观音菩萨像。殿内还有一口引人注目的大钟,高1.65米,重1500公斤,上饰盘龙花纹,刻有“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等字,并附诗一首:“钟声响彻梵王宫,下通地府震幽冥。西送金马天边去,急催东方玉兔升。”据说,此口钟与当时洛阳城内 钟楼上的大钟遥相呼应,每天清晨,寺僧焚香诵经,撞钟报时,洛阳城内的钟声也跟着响起来。頭條萊垍

“释迦灵山会说法像”取材于一个佛教禅宗典故。据说有一次释迦牟尼在灵山法会上面对众弟子,闭口不说一字,只是手拈鲜花,面带微笑。众人惘然,只有摩诃迦叶发出了会心的微笑。释迦牟尼见此,就说:“我有正眼法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这样,摩诃迦叶就成了这“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禅宗传人,中国佛教禅宗也奉摩诃迦叶为西土第一祖师。垍頭條萊

大佛殿之后,是一座悬山式建筑“大雄宝殿”。它长22.8米,宽14.2米,是寺院内最大的殿宇。殿内贴金滩花的大佛龛内塑的是三世佛:中为婆娑世界的释迦牟尼佛,左为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右为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三尊佛像前,站着执持法器的韦驮、韦力两位护法天将。两侧排列十八尊神态各异、眉目俊朗的罗汉塑像。这十八罗汉都是用漆、麻、丝、绸在泥胎上层层裱裹,然后揭出泥胎,制成塑像,这种“脱胎漆”工艺叫夹干漆工艺,在国内是独一无二的,乃寺中塑像之精品。背后殿壁上还整齐地刻镂着五千余尊微型佛像。

大雄宝殿后为一般寺院所罕见的接引殿,殿长14米,进深10.7米,为双层殿基,是寺内最小建筑。殿内供西方三圣,中为阿弥陀佛立像,左边为持净瓶的观世膏菩萨,右边握牟尼宝珠的是大势至菩萨,均为清代泥塑。垍頭條萊

毗卢阁是白马寺内最后一座佛殿,坐落于清凉台上,系一组庭院式建筑。清凉台原是明帝少时读书乘凉之处,后为摄摩腾、竺法兰译经之所,在寺中位置最高,长43米,宽33米,高5米。正面大殿毗卢殿为重檐歇山楼阁式建筑,长15.81米,宽10.6米,初建于唐,元、明、清历代都曾重修。阁内正中有一座砖台座,设一木龛,龛内供奉一尊毗卢佛像,左立文殊,右立普贤,这一佛两菩萨,在佛教中合称“华严三圣”。

寺院外东南约200米处,有一座十三层方形密檐式砖塔,塔边长7.8米,通高35米,玲珑挺拔,古雅秀丽,曰“齐云塔”。每层南边开一拱门'可以登临眺望。齐云塔本称释迦舍利塔、金方塔、白马寺塔。据白马寺现存碑刻和某些佛籍载,公元69年,汉明帝敕建佛塔,“芨若岳峙,号曰齐云。”此塔宋代遭毁,金大定十五年(公元1175年)重修,距今有八百年历史。齐云塔是洛阳现存最早的古建筑,也是中原为数不多的金代建筑遗存之一。垍頭條萊

寺南还有两座夯筑高士台,台上立着一块“东汉释道焚经台”字样的通碑,这个焚经台记述了佛教徒与中国方士之间的一场角逐,以佛教取胜而告终,汉朝佛教由此兴盛。頭條萊垍

寺院的东南角和西南角,各有一座丘冢,安息着摄摩腾、竺法兰两位高僧。垍頭條萊

河洛水韵||扑朔迷离永济桥 洛水

有唐一代,永济桥曾以国内四大石柱桥之一的身份闻名于世。《唐六典》载:“天下石柱之梁有四,洛三灞一。洛则天津、中桥、永济,灞则陕西灞桥也。”《旧唐书》亦载:“天下……石柱之梁四,洛则天津、永济、中桥,灞则灞桥……皆国工修之。”这里所说的“洛”“灞”,是指洛水和灞水。

永济桥在哪里?

旧《宜阳县志》上两说并存:“永济桥,元和志(即唐《元和郡县图志》)以为在寿安县(今宜阳县)西,李通志(即明李濂纂修之《河南通志》)以为在宜阳县东十七里。”究竟在县西还是县东,县志的说法模棱两可。不过,关于桥的形制,县志倒是给出了合理的解释:“元和志谓永济桥造舟为梁,而六典(指《唐六典》)以为石柱之梁者,盖始则造舟为之,其后易以石脚耳。”即永济桥最初是用木船连接的浮桥,后来改成了石柱桥。改为石柱桥的时间,当在《唐六典》成书的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之前。

《宜阳县志》永济桥条目后有一段考释文字,大意是说永济桥的遗址老辈人相传在李家营村东,南通周村北对八关寺(今邵窑),因时间久远淤埋在河滩下,本已难以分辨,但清代嘉庆年间(约1810年前后)洛河发大水冲毁了北岸,露出了无数桥石。桥石全为正方,用铁卡钩连,大的石块需专车装载。桥面木板有一尺多厚、一两丈长,用来做家具很好(可见未曾腐朽)。后来每逢涨大水,往往有桥石塌出,还能大致看出基址的模样。县志上的这段记载以父老相传和洛水冲出的桥石为据,证实了《河南通志》永济桥在宜阳县东十七里的说法。

那么宜阳县西的永济桥是怎么回事?查阅有关资料后可知:隋唐时期的永济桥在县西。唐《元和郡县图志》载:“永济桥,在县西十七里。炀帝大业三年置,架洛水。隋乱,毁废。贞观八年修,造舟为梁,长四十丈三尺,广二丈六尺。”能佐证这座桥位置的,还有宋代的《元丰九域志》:“唐柳泉驿当即在宋柳泉镇东,距永济渡桥约十三里。永济渡,在河南寿安县,有浮桥,桥坏,即为渡。”两段文字表明:永济桥始建于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最初是座“造舟为梁”的浮桥,隋末桥废,唐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又在原址重修。

2012年3月下旬,洛河灵山橡胶坝动工修筑,坝址在桥头村北原水电站拦水处,这使得一座湮没水下一千多年的古代名桥进入了人们的视野。3月25日,工人们在开挖坝基时有了惊人的发现:水底沙砾层下,一米见方的青色石块挨挨挤挤,或横斜排列,或彼此压叠,一时难以数计;石块之间,偶见胸围径尺的木质桩基深入地下,虽有年头却未见朽腐。现场的人们有过各种猜测,是古代的船运码头?是过去的石质桥墩?众说纷纭。地方史志学者走访了施工人员和当地群众,确认这便是著名的隋唐永济桥。

灵山段永济桥石柱基的发现,证明了宜阳历史上曾有过两座永济桥,隋唐时在县西十七里,明清时在县东十七里。至于什么时候移到了县东,是谁主持修建的,又是什么时候毁弃的,仍有不少历史之谜待解。

隋堤汴柳,洛水悠悠,在灵秀巩义,寻觅中国大运河遗产 洛水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汴河怀古》

历史上的大运河

春秋战国时期,在中国水网密布的南方,由于战争运输的需要,人们利用河道引航渠解决辎重和人员的运输,由此产生了我国第一条人工开凿的运河——邗沟。

隋唐时期开辟运河,以长安洛阳为中心,北至军事重镇涿郡,南至杭州。其中北段从洛阳以上成永济渠,北至幽州;南部通济渠则分为两段;西段自洛阳引洛河和谷水入黄河;东段自荥阳汜水引黄河循汴水入淮河。

元以后由于中国政治中心的迁移,在隋唐以洛阳为中心、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基础上进行截弯取直的大改道,缩短航运里程900公里,形成了自元代以来的“京杭大运河”。它北起北京,往南经天津河北山东江苏至杭州,全长约1800公里,成为南北交通大动脉。

我家在巩义

巩义大运河历来是洛河与黄河交汇的枢纽,全长34公里,是隋唐大运河通济渠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利用洛河自然河道行运,航运功能一直延续至民国时期。秦汉时期的敖仓、隋唐时期的洛口仓都是其枢纽地位的历史见证;巩义市大运河为东都洛阳输送粮食,是东汉、隋、唐王朝立都长安和洛阳的重要保障,在维护国家统一、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等方面均发挥了重要作用。

巩义洛河洛口段、康百万庄园、巩义窑址、洛口仓遗址等,因其在大运河枢纽上的重要位置和历史价值,被国家认定为“在全国层面具有重要遗产价值的大运河遗产”,即“中国大运河遗产”。

隋炀帝下扬州的出发地——洛口渡

洛口在巩义市东北部,因地处洛河汇入黄河的洛河口,故称洛口,由于河边有船运码头,又称洛口渡。

隋炀帝巡幸扬州,乘坐的“龙舟”,皇后乘坐的“翔螭舟”等数千艘,另有皇亲国戚、文武百官、士兵杂役所乘船只,总数不下万艘。帝后浩浩荡荡从洛口起航,首尾相接,绵延二百余里。

隋炀帝下江南的大型船只,也是在巩义洛口打造的。《大业杂记》中记载,当时朝廷派少府监何稠,坐镇洛口专门负责打造龙舟。另外,皇帝的龙船上覆盖的都是上釉的琉璃瓦,近几年考古发掘,从白河隋代瓷窑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琉璃瓦整瓦及残片,更为龙舟是在巩义打造的提供了实物根据。

大运河枢纽上的大型粮库——兴洛仓

沿连霍高速公路从东进入巩义,你会看到一连三个公路隧道,在第二个隧道的穹顶上,“兴洛仓隧道”几个字赫然在目。这个隧道为什么会定名兴洛仓隧道?因为在这个隧道的北边,就是有名的隋代兴洛仓遗址,因设在洛口,故又称之为“洛口仓”。

据《隋书》记载,隋炀帝为了满足自己享乐的需要,大业元年(605),就下令修建东都洛阳。第二年,为了保证东都和京城的粮食供应,他又下令在巩义修建兴洛仓:积天下之粮,以备急需。

河南府志》上说:“兴洛仓即洛口仓也,隋置仓于巩者,以巩东南原上,地高燥可穿窖久藏,且下通河洛漕运也。”巩义因地势高燥、水路船运的优势又离东都洛阳较近,可以随时供应朝廷之需,建兴洛仓“穿窖三千,窖藏八千石”。仓城周围20多里,有3000个粮仓,每个粮仓储粮8000石,共可储2400万石,约33亿多斤。被杜甫称为“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的盛唐,全国主要大型粮仓的储粮总数也不过1200多万石,约为洛口仓储备能力的一半。

可以说,在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的大运河漕运网络中,洛口仓是一处最大的物流中心。南方运来的漕米,大部分贮藏在这里,根据需要再调往各方。

宋代大运河上的大型枢纽工程——引汴入洛

北宋时期,汴河淤积非常严重,加上黄河河道北移,引黄济汴越来越困难。工部侍郎吴安持奏请宋神宗,从现义境内开挖一条引河,引洛河水向东北,到河阴县(唐代设县,属地在今荥阳市辖区内)的瓦子亭,进入汴河。

洛河入黄河的河口,在现在的洛口村靠上游一点。由于洛河河床比黄河河床高,加之洛河河水少有泥沙沉积,流淌平缓,利于控制,是引水济汴的最佳选址。据载,引洛济汴的引河入口处就在现河洛镇的任村和沙鱼沟附近,河道绕过大伾山头,进入河阴县,再进入汴河。

关于引洛济汴的史实,沈括的《梦溪笔谈》是这样叙述的:到熙宁初,京城东水门,下至雍丘(今河南杞县)、襄邑(今河南睢县),河底皆高出堤外平地一丈二尺余,自汴堤下瞰民居,如在深谷。为了根本改善汴河条件,保证京都供应,撇开黄河改引洛水入汴之议遂起。元丰元年(1078),朝廷曾派数人往汴口考察,有人以为黄河河道北滚,“退滩高阔,可凿为渠,引洛入汴”,由于开挖了引洛济汴的引水工程,开封城继续保有了一条连通东都洛阳的黄金水道,使开封城继续保持了其繁华都市的地位,这从张择端所画《清明上河图》上的街市盛况可见一斑。

宝贵的人类文化遗产

清末,随着铁路运输的发展,漕运制度正式废止,运河交通逐渐萎缩。至20世纪70年代末,因年久失修,水源枯竭,济宁以北全部断航。然而,大运河作为人类历史上超大规模水利水运工程的杰作,是世界上延续使用时间最久、空间跨度最大的运河,是世界水利水运工程史上的伟大创造,对国家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和巩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是中华民族活着的、流动的精神家园。

北京时间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对中国提交的“大运河”文化遗产申请项目进行了表决,该项目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隋堤汴柳,洛水悠悠,人事代谢,迢迢不休。正如中国大运河的辉煌,除了她的历史、她的长度之外,还有她的复杂,她的精致,和她的科学。她的存在,足以让中国人感到自豪和骄傲。

文章来源:厚重巩义

洛水自由行旅游攻略

  • 大洛水村有什么景点 洛水河在哪

    大洛水村有什么景点 洛水河在哪 1. 洛水河在哪2. 洛水河在哪里3. 洛河水从哪里来4. 洛河在哪?5. 洛水河畔在哪里6. 洛河水流到哪里7. 洛水是什么河8. 洛水是洛河吗9. 洛水是哪条河10. 洛水在哪个地方


    2022-11-20
    244 69
  • 河洛水韵||扑朔迷离永济桥

    有唐一代,永济桥曾以国内四大石柱桥之一的身份闻名于世。《唐六典》载:“天下石柱之梁有四,洛三灞一。洛则天津、中桥、永济,灞则陕西之灞桥也。”《旧唐书》亦载:“天下……石柱之梁四,洛则天津、永济、中桥,灞则灞桥……皆国工修之。”这里所说的“洛”“灞”,是指洛水和灞水。永济桥在哪里?旧《宜阳县志》上两说并存:“永济桥,元和志(即唐《元和郡县图志》)以为在寿安县(今宜阳县)西,李通志(即明李濂纂


    2022-02-17
    1550 0
  • 隋堤汴柳,洛水悠悠,在灵秀巩义,寻觅中国大运河遗产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皮日休《汴河怀古》历史上的大运河春秋战国时期,在中国水网密布的南方,由于战争运输的需要,人们利用河道引航渠解决辎重和人员的运输,由此产生了我国第一条人工开凿的运河——邗沟。隋唐时期开辟运河,以长安和洛阳为中心,北至军事重镇涿郡,南至杭州。其中北段从洛阳以上成永济渠,北至幽州;南部通济渠则分为两段;西段自洛阳

    2022-02-07
    1992 71
  • 巍巍邙山脚下,浩浩洛水之畔穿越巩义八大庄园

    穿越回古代,首先得把巩义最出名的八大庄园360°都转透了,再决定去哪家干活去!壹康百万庄园朝代:明、清、民国人物:康大勇、康应魁、康鸿猷(康家13代)故事:大河行船、庆寿焚券、接驾慈禧地点:巩义市康店镇康南村建筑特点:砖雕、木雕、石雕思想:“留余”“端洁退让”“克慎厥猷”2001年被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康氏


    2022-02-06
    1718 51
  • 美丽的大洛水村,泸沽湖开发最早的地方,旅游推荐首选这里

    美丽的大洛水村,泸沽湖开发最早的地方,旅游推荐首选这里泸沽湖大落水是泸沽湖开发最早的村子之一,来到这里就可以直接入住了,很多酒店都分布在这里。村子邻湖而建,村里的公路就在湖边,我们看到的很多照片都是在落水拍的。大落水村特别漂亮。是泸沽湖交通的中心,可以去机场,也可以去丽江。湖边的柳树开的特别的好,绿油油的,有种春风拂面的感觉。泸沽湖有一条被

    2022-01-29
    1181 83
  • 地处秦岭山地,有商山洛水,今日商洛昔日之商州:商州三录贾平凹

    西行西风一吹,柴门就掩了。女人坐在炕上,炕上铺满着四六席;满满当当的,是女人的世界。火塘的出口和炕门接在一起,连炉沿子上的红椿木板都烙腾腾的。女人舍不得这份热,把粮食磨子都搬上来,盘腿正坐,摇那磨拐儿,两块凿着纹路的石头,就动起来,呼噜噜一匝,呼噜噜一匝,“毛儿,毛儿,”他叫着小儿子,小儿子刚会打能能,对娘的召唤并不理睬;打开了炕角的一个包袱,翻弄着五颜六色的、方的圆的长的短的碎布头儿。玩腻了

    2022-01-22
    319 75
  • 秦岭最美是商洛■商山洛水国画展在亮宝楼隆重开幕

    开幕式现场国际时报讯(记者李广义西安报道):五月繁花盛,花开处处景,在这个生机盎然的初夏时节,由商洛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商洛市文化和旅游局以及商洛市文化旅游投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共同主办,商洛市中国画学会承办的“秦岭最美是商洛·商山洛水国画展”在亮宝楼开幕。开幕式由商洛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杨长江主持。主持人杨长江本次画展,来自商洛的五十位艺术家挥毫泼墨,用中国画生动的

    2022-01-09
    301 2
  • 今年开建郑汴洛水系连通工程,郑州市第二动物园、第二植物园也将建

    2月11日下午,春节后上班第一天,郑州市生态建设动员大会召开。今年,郑汴洛水系连通工程要开工建设;年底前,贾鲁河将形成96公里绿色生态景观,同时,今年开建黄河中央湿地公园,郑州第二植物园、郑州市第二动物园也将于2023年底前建成。水系郑汴洛水系连通工程今年要开工郑州准备已久的郑汴洛水系连通——古汴河疏浚工程今年要开工建设,据了解,洛阳、郑州、开封这三个隋唐大运河通济渠上的重要节点城

    2021-12-30
    1751 81
  •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