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关

偏关

在山西偏关县。与宁武,雁门合称三关,东衔管涔山,西濒偏关河,因东仰西伏,又称偏关。五代迄宋曾置偏砦,元时改关。现关城为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改筑,并置偏头所,太原镇总兵驻此。清改置县,属宁政府,辖边墙四道。头道边在关北60公里处,东接平鲁县崖头墩界,西抵黄河,长150公里。二道边在关北30公里处,北贯草垛山,西抵黄河岸老牛湾,南连河曲县石梯隘口,迤东达老营好汉山。长城至此分为内外,外长城即山西,内蒙古自然分界。三道边在关东北15公里处,东接老营堡,西抵白道坡,长45公里。四道边在关南1公里处,东起长林鹰窝山,西达教场。今存边墙最佳处为黄河岸桦林堡地段,约30公里,全部包砖,高耸河岸,甚为壮观。其余大部夯土犹存,

随山据险,好似黄龙逶迤于群山峡谷之中。

偏关老牛湾景区·融入特色二人台演出

8月19日,偏关黄河老牛湾景区举办了特色二人台演艺节目。

随着二人台的向外传播,在演出中,艺人们对二人台进行了改革和创新,特别是从民歌中汲取素材,并加以改编,随着二人台演出内容的丰富,它的音乐、表演和服饰也有所创新。

二人台的传统音乐唱腔比较丰富,多数是在一些民歌小调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下面小编将两个视频分享给大家。

1、、表演的节目

2、二人台《走西口》选段

家门前唱大戏,愿偏关黄河老牛湾的演艺之花越开越美,越传越广,绽放出永恒的光彩。

转自偏关老牛湾

您看此文用

·

关注我 微信号: yxpg0350 (←长按复制)

免责声明印象偏关

部分文章及图片、视频来自网络,如有版权方面的疑问请和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偏关!长城古堡第一县!

每一个爱车爱游、有趣有品的人

都关注了“车游三晋”

近日,由山西文化旅游厅联合山西晚报社共同推出的 长城精神提炼总结——“游山西·读历史”全媒体宣介活动来到了忻州偏关县,围绕山西长城的6个核心展示园之一—— 老牛湾—丫角山展开,记录长城内外的美好风光,探访长城脚下的风土人情。

偏关长城

黄河握手,山河关堡交相辉映

▲山西晚报11月4日08版报道

了不起的长城

因长城而名的晋北锁钥

偏关县地处晋西北,北靠长城,西临黄河,境内长城纵横交错,曲折蜿蜒,山河关堡星罗棋布,是我国万里长城的精华地段之一,被誉为中华长城古堡第一县。偏关县长城概括起来有一个“第一”,两个“唯一”。一个“第一”:偏关县是山西省内长城里程最长的县,全县境内长城总长126公里;两个“唯一”:一是偏关县是山西省境内长城与黄河握手的唯一县份,二是偏关县是山西省内外长城交汇的唯一县份。偏关长城把群山、黄河、雄关、古堡连成一体,地势险要,气势雄大,既是古代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又在建筑艺术上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其实,偏关县名字的由来,也与长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偏关县是历史上有名的“外三关”之一偏头关所在地。据《偏关县志》记载:城临偏头关,以关名县。偏头关,位于偏关县黄河边,与宁武关雁门关合称“外三关”,由于其东连丫角山,西濒黄河,因东仰西伏,故名偏头。现存关城为明洪武十三年(1390年)所建,明宣德、天顺、弘治元年、嘉靖六年、隆庆年间均有修建。

▲ 俯瞰偏关城

“雄关鼎宁雁,山连紫塞长,地控黄河北金城巩晋强。”这是古人对偏头关的赞誉。据偏关县融媒体中心主任高永峰介绍,偏头关历史悠久,地处黄河入晋的转弯处,为历代兵家争夺重地。“整个城形状不规则,东、西、南三道城门均建有瓮城,南门至西门一带,砖石大部还在。”高永峰说,偏关城尽管四面环山,地处盆地,但随着东高西低的山势,像一只头枕塔梁山、卧于关河川的巨犀,又称“犀牛望月”城。城内主大街纵贯南北,楼房林立,商贾云集,街市一新。明清建筑古民居,青瓦房舍,各抱地势,一展古朴古香的风韵。城中央的钟鼓楼,石基砖拱,红墙青瓦,飞檐歇山顶,雄姿稳健,十分气派。古时关城内有寺庙108座,建筑宏伟。“雄关鼎宁雁,山连紫塞长,地控黄河北,金城巩晋强。”明山西巡抚何乔新对军事重镇偏头关给予高度评价。

除了偏头关外,偏关县还有老牛湾堡、草垛山堡、老营堡等,境内长城具有时间跨度大、空间分布广、类型构成多、保存状况复杂等特点。长城建筑涵盖了关、隘、烽、堠、墩、台、营、寨、城、堡、楼、望台等多种形式,形成了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成为明代“晋北锁钥”“永镇边陲”之地。

富甲一方的商业集镇

富甲一方的商业集镇

偏关县内,建筑规模仅次于偏关县城的第二大城堡便是老营堡,这座位于偏关城东40公里的城堡历代都是边防重镇,是明长城山西镇重要关堡。老营堡周围群山环抱,中间地势平坦,东北紧靠长城,关河绕城南西下,它北控平鲁,西衔偏头关,南接宁武关,东连雁门关,军事地位十分重要。俗有“铜偏关、铁宁武、生铁铸成老营堡”之说。史称“九塞屏藩,三关首镇”。

▲ 老营堡城门楼和敌台

老营堡由老营城、北帮城、南帮城三部分组成。据老营堡村书记李宇星介绍,老营城墙呈长方形,东西长500米,南北阔350米,街道为四大街八小巷。四大街为东西南北大街各一条,八小巷即东西头道、二道四条街,依序有三道、四道、五道、六道街分列东西两边,皆为横向排列,直抵城墙。城墙夯土高筑,砖石相包,犹如铁铸。此外,城墙环以垛口、射洞、望台,建有女墙、瓮城。城开东西南三门,各门皆存门额石匾两块。东门瓮城内门额石匾已风化字不可辨,瓮城外门额石匾事迹清楚,阴刻楷书“老营城”,并署有“万历六年”等字。西门瓮城内门额石匾阴刻楷书“晋北锁钥”四字。南门瓮城内门额石匾阴刻楷书“南控雁宁”四字,署“万历八年”。

老营堡东南25公里的南梁上有老营一景,名为老营石笔。石笔由13层石条垒砌,总高约7米,西北正面石碑上刻有“文星拱看”四字,东南面石碑上刻有“山诲凤鳞”四字。除此之外,老营堡内主要建筑现存观音庙、四圣阁、三官庙、城隍庙、点将台。堡内还有老营守御千户所、参将署、官署、文庙、财神庙、东衙门、藏经阁玉皇阁、大寺等遗迹。据了解,明朝时期,整个堡城内街道整洁、商铺林立,青砖碧瓦的民居鳞次栉比。街市上到处是客商,蒙族商人的皮货和胡油、牛马等在此出售,而汉族商人的铁器、铜器、棉布及其他日用品纷纷运往蒙区。特别是每年正月十五、五月端午、六月十八,是当地的庙会,也是商品交流大会。在外长城沿线的商埠中,老营堡可称得上是富甲一方的商业集镇。

内外长城在这里打了个结

偏关县境内的丫角山,是偏关长城的两个“唯一”之一。这里是明代九镇长城中大同镇与山西镇的交界处,也是内长城与外长城的交汇点。

丫角山也被称为柏杨岭山,主峰海拔1832.3米,是附近最高的山。外长城从朔州平鲁区东行至偏关境内,于柏杨岭与从神池境内北进偏关的内长城交汇,形成一个“丫”状衔接点,所以柏杨岭交汇处被形象地称为“丫角山”。丫角山的几道长城跨山而过,织成一个严密的军事防御体系,是一处非常壮观的长城景观。

▲山西晚报记者采访高政清

据长城文保员高政清介绍,丫角山最著名的是九窑十八洞,这是一座在两山连接的山洼处巍然挺立的砖石结构空心敌楼。据了解,这座空心敌楼建于万历二十六年,是大回廊结构建筑,东西北三面墙上各有四个箭窗,南墙有两个箭窗,和许许多多长城线上的敌楼一样,上砖下石。“九窑十八洞是长城上设置功能最全的军事堡垒,既是戎边将士的住所和武器库,又是阻挡和打击敌人的军事阵地。”高政清说道。九窑十八洞顺着山势像一幅画卷一样铺在山坡上,守护着跟前的长城。

站在山顶向南眺望,东来大同方向的长城从丫角墩脚下向南延伸,三道长城形似鹰爪。一道是将军会堡西至丫角山的十里边墙;一道向西沿清水河县、偏关县界抵黄河老牛湾;一道向南进入偏关县境内,由老营去往外三关。丫角山山险坡陡,出塞却为平缓之地,是明朝北部边防的重要隘口。

长城与黄河在这里“握手”

偏关县长城的另一个“唯一”,也是偏关最为人耳熟能详的一点:长城与黄河在偏关县相聚。老牛湾,位于偏关县城西北方向约40公里处,以黄河为界,北岸内蒙古清水河县,西邻鄂尔多斯高原准格尔旗,是一个鸡鸣三市的地方,这里不但是黄河进入山西的第一个村庄,更是黄河与长城第一次相见握手的地方;这里不但有保存相对完好的明代长城、古堡,还有山西境内长城上保留下来不多的空心敌楼和众多的烽火台

▲老牛湾望河楼

老牛湾三面环水,一面连山,呈牛头形状,古堡古村落耸峙在悬崖峭壁之上,古村房舍都采用当地石材垒砌而成,石碾石磨随处可见,石墙石院随形而就,因此老牛湾还有石头民俗博物馆之称。老牛湾的高台之上,建有被誉为“黄河河防长城第一堡”的老牛湾堡,守卫着长城与黄河。城堡北侧的山崖边,矗立着一座居高临下俯瞰黄河的空心砖楼,它就是老牛湾的标志望河楼。据《山西通志》载:老牛湾堡北至长城0.5公里,明成化三年(1467)总兵王玺筑墙,崇祯九年(1636)兵备卢友竹建堡。望河楼屹立在这里已经长达400多年,史料记载:望河楼夏守边而冬守河即为寇卫。夏季瞭望外敌从陆路过来,冬季河面封冻,敌人容易从冰面上来犯,如果发现敌人来袭,则用燃放狼烟的方式向上一级汇报,望河楼以此保护一方平安

老牛湾还是偏关外长城的起点,西起老牛湾,东至教儿埝村柏杨岭,至今仍然保持原有风貌。与此同时,这里也是长城一号旅游公路的起点,长城一号旅游公路“0km”标志文化驿站就坐落在老牛湾,文化驿站以“万里烽火尽沧桑、钢铁长城永不倒”为设计理念,整体建筑布局分为标志景观、文化体验、旅游服务、配套设施4大区域,以“0km”标志景观石为中心,配建了长城文化体验园、中国长城地图景观、文化观景长廊、观景台、数字摄影互动平台(最美长城)、房车营地营位、主题浮雕等,可提供房车露营、游客导引分流、数字景点、导游服务等。

长城脚下我的家

最早在景区开起农家客栈年收入如今翻了近10倍

吕庆文是土生土长的老牛湾人,以前一直在外地做生意,随着老牛湾旅游逐渐兴起,他回到了家乡。“老牛湾景区未开发之时,村民大多在外地务工或做买卖,常年在外无法照顾家里,很辛苦,赚的钱也不多,正好家乡旅游开始发展,就决定回来了。”吕庆文说道。2009年,吕庆文开始在老牛湾从事游船服务,2010年,利用其父亲留下的几间窑洞,他还开起了农家客栈。

吕庆文的客栈名为“老牛湾吕老大客栈”,最初只能放两张桌子,依托几间窑洞来提供住宿。“就是做些当地家常便饭,为路途遥远的游客提供餐饮。”据吕庆文介绍,自己的客栈是老牛湾最早的一批农家客栈,当年来景区的游客还不是很多,一年下来,收入也就两三万。现如今,每年慕名而来的游客络绎不绝,生意逐渐好起来了,自己的客栈也在几年内不断扩张。“现在有30多间房,最多能容纳70多人住宿。”除此之外,吕庆文的游船生意也越做越好,他与几名老乡合伙组建了有21艘游船的船队。“每年5月到10月是老牛湾的旅游旺季,游船加客栈,一年的收入比过去翻了近10倍。”

▲中国旅游摄影网主席团曾在吕庆文的客栈留影。受访者供图

国庆假期一过,来老牛湾旅游的人就少了。“天气凉了以后,也没什么游客了,船不能总在水里泡着,更何况冬天的时候河面还会结冰。”在见到山西晚报记者时,吕庆文正忙着将自己的游船拖上岸。“现在准备进入冬歇期了,明年暖和的时候再把船放下去。”

其实,像吕庆文这样的村民不在少数,随着老牛湾景区发展越来越好,村民思想意识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各种独具特色的农家乐在老牛湾如雨后春笋般开办起来,当地百姓的日子是越过越有奔头。长城、古堡、古村、古庙、栈道、码头,黄河天险成就了老牛湾的雄伟,而长城古堡更为老牛湾增添了无限神韵。

2022年度《山西晚报》

全年征订价:386元

- Booking Method -

▶ 方式一:

▶ 方式二:

▶ 方式三:

咨询服务热线:

(微信同号)

- Unlock Gifts -

订报皆有礼,100%有礼

即可获得一份精美好礼。

▶ 参与方式:

2、征订季结束后,所有订报单号信息汇总后,将通过专业抽奖系统随机抽取获奖名单。

3、开奖后,中奖者凭订报单来报社领奖。

▶ 奖品设置:

一等奖:1名, 价值10000元左右金条一根

二等奖:30名,价值1000元左右品牌红酒

三等奖:50名,价值365元VIP读书

(更多详情,请随时关注《山西晚报》官方各平台)

1整年的温暖陪伴

4个季度的充实从容

12个月的养分生活

让我们成为你未来日子的“充电宝”

编审:山西晚报 胡斌

文字/编辑:山西晚报全媒体记者 柴旭晖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你可能还喜欢

1、 说走就走!双十一旅游最全爆款清单!

2、 雨雪冰冻+大风+降温,入秋之后最强寒潮要来了!

3、 2021中国旅游百强县!山西上榜的是……

4、 注意!山西这些景区临时闭园,暂时别去啦!

5、 太原美景登上央视!秋天打卡胜地!

关注“车游三晋”

一起体验未知的惊喜!

逛偏关街头,来上一碗酸粥吧

山西新闻网传媒发展有限公司

“南堡子的莜面,天峰坪的糕,中大街的碗托香塌脑,教儿埝的羊肉,关河口的虾,老牛湾黄河鱼人人夸,寺沟的糜米,禹门福的醋,保健美容又养肚,田峰的香米,水泉的杏,刘三的烧肠子有嚼劲儿。”每个地方都有属于他们自己的美食图鉴,这是偏关县流传的美食顺口溜,我们可以据此寻访地方风味。

不过,此行我是奔着另一味在当地更为大众化的风味而来,偏关人觉得那不过是家常饭,不认为是什么独特的风味。偏关有三酸——“酸粥酸饭、酸捞饭”。这种流传在偏关、河曲保德一带的地方风味,早有耳闻,未得亲尝。千里走黄河第一站进入偏关县,便迫不及待地想要尝一尝。据说,这道家常便饭街头也有售卖,不过只有早上能吃到。一大早,在街头遇到几个从文笔塔晨练完的女人,给我指引了吃酸粥的方向,便直奔附近菜市场。

早7点钟的菜市场还空荡荡的,一进门一辆人力三轮车上放着保温桶,猜想应该是酸粥。摊主热情招呼:“吃酸粥吗?带走还是在这儿吃。”果然不错。鉴于从不曾尝试,不敢贸然要一大碗,让摊主少盛了半碗,以免浪费。原以为,酸粥比米汤略稠,会很酸。没想到酸粥更像焖软的大米饭,入口一尝,也没有想象中“酸”,粥中焖了土豆,软烂的土豆泥糜子米混在一起,入口沙糯,搭配酸咸菜,也还不错。菜市场陆陆续续有人进来,都是围着买酸粥的。

趁着客人少些,卖酸粥的赫四祥讲起了酸粥的制作过程,几乎日日吃酸粥的偏关人,一般家里都保存有酸浆,只需要用酸浆泡上米,第二天就可以做。若没有酸浆,就需要将糜米或者小米用温开水泡着,大约两天左右,米发酵后,就可以做酸粥了。将土豆在锅里煮上,米下锅后一起焖煮,加些酸浆即可。关于这道地方风味的产生,赫四祥讲,听说是当年日本人来了,人们泡好米,来不及下锅,躲过日本人后,回来发现米酸了,又舍不得倒掉,没想到做出来之后,味道还不错,于是就有了酸粥。其实,酸粥产生的历史久远得多,相同的都是战争导致了这一风味的存在。

偏关,也叫偏头关,曾经是明代的九边重镇之一,是中国历史上的边塞地区,黄河岸边一直战乱频发,尤其是宋、辽、金时期,边塞百姓屡屡受侵扰,时常会出现泡了米下锅却突然要躲避铁骑的情况。等到躲过对岸侵扰的敌兵,泡好的糜米自然已经发酵,战乱中粮食本就珍贵,谁家舍得丢掉呢,久而久之,酸粥便成了一道地方风味。不仅 关、河曲、保德三地流传,在黄河对岸的内蒙古的一些地区也习惯吃酸粥。不过,偏关最东面的南堡子乡却不好这一口,这个乡距离黄河最远。

任何一种地方饮食的成因,不仅有水土原因,还有历史原因。如果想知道边塞是什么味道,来尝一碗酸粥吧。诗文里的边塞风光在每个人的想象中,而酸粥是实实在在能品到的边塞滋味。

山西晚报记者 李雅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