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水城旅游景点介绍(黑水城旅游景点介绍图片)

导读:黑水城旅游景点介绍(黑水城旅游景点介绍图片) 沉睡近700年的黑城,丝绸之路规模最大古城,被风沙淹没了吗? 黑水城遗址再哪里?黑水城佛塔中的女尸是怎么死的? 黑水城与嘉峪关,探寻西北大地古老关城的兴衰往事 西夏文化中的黑水城所指何处 黑水城的介绍

沉睡近700年的黑城丝绸之路规模最大古城,被风沙淹没了吗?

这里是非常好的历史遗迹,一个快要被风沙淹没的古城遗址,地方不大,但满目苍凉的美,幻想着跨越时空的繁华,你可以亲身体会和细细品味。明朝大将冯胜攻破黑城后被废弃,从此黑城便在尘封的历史里沉睡了的近700年。同时,是丝绸之路上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的古城遗址。

原创声明:本文由旅游之后编辑小旅原创,感谢分享,文章未经允许严禁转载抄袭,发现必究!亲爱的爱旅游的小伙伴,很高兴今天给大家分享新一期的旅行趣闻,虽然你们不能跟小旅一起体验旅行过程中激动和快乐,但是小旅会用最真实、最真情的感受,写出更好的文章,让你们一起来感受其中的乐趣;在合适的时间,到合适的地方去旅行,你会收获很多;人生太短,等不及茶凉,若是常驻,小旅愿陪你走完这一场!

黑城又称黑水城,是西夏王朝设在北部边境的一座重要军事城堡和戍防要塞。这里也是元代河西走廊通往岭北行省的驿道要站,黑城周边曾经有一片大面积绿洲,14世纪中期后水源开始枯竭,如今你看的是沙海中的孤城残址。

说来也惭愧,俄国学者波塔宁在额济纳考察时发现了黑城。黑城现存城墙是元代扩筑建成。平面为长方形,周长约1公里,东西434米,南北384米,周围约1600米,最高达10米,东西两面开设城门,并加筑有瓮城。城墙西北角上保存有高约13米的覆钵式塔一座,城内的官署、府第、仓敖、佛寺、民居和街道遗迹仍依稀可辨。城外西南角有伊斯兰教拱北一座,巍然耸立地表。

在通过白棚子搭的检票口之前,你是看不到黑城的,但是一旦过了检票口,眼前豁然开朗,一座古城犹如伫立在天边一样,出现在长长的甬道尽头,这种景象非常震撼!两边的城墙被沙子漫过,有一种被吞噬了的感觉。

古城范围非常非常大,景区内每个景点的来回都需要乘车,走路是到不了的。我们从前门沿着木栈道进入,黑水古城里的景点有:怪树林弱水金沙湾黑城遗址等,其实我们现在看到的黑水古城是照着原样复制的,真正的黑城遗址早已被风化侵蚀,故而被保存了起来加以研究,不让游客靠近了,走进古城里就是一些城墙和大片沙漠

黑城遗址在黄沙漫漫中傲然屹立着,虽然被掩埋了一部分,但依然不失她的棱角。尽管至今城内还埋藏着丰富的西夏和元代等朝代的珍贵文书,但受沙化影响,许多遗址已经被埋在沙下了。如今能看到的只是沙海中的孤城残址。虽然知道去掉围栏不可能,但真的很影响拍照。

由于年代久远和战争、掠夺以及流沙的吞噬,里面的建筑没有一处是完好的,都是些残垣断壁,砖石瓦砾,这些也快被流沙淹没了,虽然没有完整的建筑, 但从布局的排列看,仍能感觉到曾经的恢弘!这里散落着的每一片瓦砾都承载着千年的历史。很多人由于时间关系,根本就没来得及去看黑城遗址什么样儿,只在仿制的城楼上眺望下远方。

从黑水城开始,你走进了的是一个庞大的帝国,曾经挡住成吉思汗蒙古大军,跟玉门关阳关这些几乎只剩一个土坡的旧址比起来,黑城遗址的城墙模样还几乎都在,尤其城墙一角高低不一错落有致的5座佛塔保存状况最好,不过在沙化如此严重的那片区域,黑城遗址的保护工作怕也是任重道远了。

大部分下车就可以看到黑水城,便可以感受到迎面而来破败苍凉的历史感,风沙漫天,来回走动的游客并不多,整个景区大概一小时左右就可以游完,沿着部分已被风沙覆盖的木质栈道,感受着这里曾经的繁荣。走到尽头,城墙已经封锁,在做抢修保护。黄沙漫天中可以想象到不久的将来,这里可能要像楼兰一样,被永远掩埋在地底消失了。

据说2018年是旧城开放的最后一年。这以后将对旧城实行封闭保存。现在的新城是按旧城的1:1的实体建筑起来的供今后的游人参观。我真还有幸呢。

黑水城遗址再哪里?黑水城佛塔中的女尸是怎么死的?

内蒙古,安稳老死的。大概很多人都不知道甚至都没听说过黑水城这个名字吧,黑水城一直以来都是比较神秘的一个地方,虽然现在已经被开发成一个旅游景点了,但是如果没有人的指引,很难找到它,首先它是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一片荒漠里,前面还被树林挡着,所以是很难发现的。

黑水城主要是西夏的时候成立的,只不过后来被成吉思汗攻下之后,又进行了扩建,它是当时西夏重要的战术基地,直到现在保存的也还算完整,所以黑水城算是在古丝绸之路中保存最好的一座建筑了,而且城内也有大量的佛教雕刻,并且也出土了很多的文物,让我们能够多了解点历史发展的过程。

那么在我们开发黑水城的时候发现佛塔里面有一具女尸,根据当时的法医检测以后,也没有发现女尸身上有什么伤痕,那就说明她不是被杀的,后来虽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以后,女尸就找不到了,但是我们根据历史的推理可以发现她正是西夏的罗太后,她是十分信仰佛教的,加上当时她误信了自己的侄子,再交给自己侄子权利之后,她就被毫不犹豫的给抛弃了,所以就导致她被流放到了这里,日日夜夜守着佛像,把自己的所有都献给了佛祖,最后直到老死。

总之,罗太后这个人还是挺傻的,要知道皇位对于每个人来讲,都是迫不及待想要去争取的,在古代多少人因为皇位的权力最后反目成仇,她就这样放心的把权力交给别人,不得不说真的是太相信自己侄子了,最后才导致自己悲惨的晚年,还有就是喜欢历史的可以去黑水城旅游一下,景观还是很漂亮的,还有很多雕刻的装饰和佛教经文等,也是很不错的。

黑水城与嘉峪关,探寻西北大地古老关城的兴衰往事

游人的喧嚣声已慢慢散去。偌大的黑水城遗址景区,只有我们寥寥几人。

晚风起,细细的沙粒如轻雾弥散,如溪水流动。深蓝色的天幕下,黑水城长长的城墙,默然耸立的佛塔,依稀可辨的建筑轮廓,被落日的余晖染上一层温暖的金黄色,悠远。空寂中,流转着一种超然物外的韵味。

这种感受,显然同我昨天此时的感受不大一样。那时明亮的夕照,聚光在棱角分明的嘉峪关关城,高高低低的人影,投射在如幕布般的城墙之上。人流如织,人声鼎沸,还好有广袤的大漠戈壁,雪冠连绵天际的祁连山脉映衬,才保留几分雄关漫道的苍凉霸气。

我们在嘉峪关关城的游览从下午开始,这是个很成熟的 旅游 景区,国内景区该有的特点一个不落。关城里面的建筑大都是九十年代后翻修的,任何古朴的气质几乎不存在,游览只是希望对这座“天下第一雄关”能有一个更直观的认识。

关城由外城、内城和瓮城组合而成。最外面的西侧有一道凸形砖砌城墙,构成一个罗城,这就是外城。大门正中有“嘉峪关”门匾。顶有城楼,为三层歇山顶式建筑,与内城的东西两门楼处于同一中轴线。

外城是迎敌的正面,墙体比内城更高,更坚固。且与南北延展而去的长城相连接。墙顶两端建有“箭楼”,随时可以观望各地烽燧的情况。

城西宽东窄,略呈梯形,城墙以黄土夯筑而成。开东,西两门,门洞据说由自黑山开采的石条铺成。东为“光化门”,寓意旭日东升,瑞气普照大地。西为“柔远门”,寓意怀柔致远而安定西陲。

城内北侧有马道到达城墙顶上。门台上建有城楼,制式与外城门楼相同,周围通道连接四隅,建有戍楼、是守城士兵值勤放哨的地方。南北城墙还建有敌楼,是放置兵器的地方。

内,外城间筑有瓮城,城门向南,不与内城门直通。

纵观整个关城,三道防线成重叠并守之势,迭门重城,与长城连为一体,形成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一百里一城的军事防御体系。

我们站在关城的城墙上,凭栏远眺,大地苍茫,前面是广袤无垠的大漠戈壁, 南北两侧是蜿蜒起伏的祁连山脉和黑山,美丽的嘉峪关市区就在身后,依稀间,仿佛还能听到金戈铁马纵横之声,还能想象出嘉峪关当年雄浑险峻的气势。

次日,嘉峪关市出发,临近黄昏,我们又站在另一座更加古老。荒凉的关城之中。

黑水城遗址平面为长方形,规模宏大。除部分被流沙掩埋,黄土夯筑的城墙基本完整。四角加厚成圆锥形,顶部有贯穿东西的步道。远远可见城墙西北角有覆钵式佛塔五座,与我们常见的古城墙大相意趣。

城东,西两面开设城门,洞宽四米多宽的样子,内加筑瓮城,同样,城门向南。

城中一条大道贯穿东西。东南边有一些方形土堡,高台 ,房屋和围墙等建筑残迹。城外西南方,有一座穹坊庐式顶、壁龛样式的礼拜堂,矗立于荒野之中,土坯建成的圆顶清真寺尚未被风沙掩埋,倍显荒凉。

黑水城遗址到嘉峪关380公里,一条穿越巴丹吉林沙漠的公路,在空间上将两地联系在一起。而在时间的长河中,将两座古城联系在一起的会是什么呢?我想,更多的是贸易和战争吧!

翻开中国 历史 ,我们可以看到:东起蒙古高原南缘的阴山、中经居延、河西走廊,西至新疆天山,贯穿着一条横跨数千公里的人文通路。这条东西方最早的通路,人称丝绸之路居延路。

汉人,匈奴人,鲜卑人,党项羌人,蒙古人.......多个民族在这一带繁衍生息、贸易与战争,迁徙与融合,毁灭与重建,交替往复,生生不息。

实际上,黑水城的兴盛,更多源于历代帝国的锐意进取。

史载:该地区最早叫弱水,流沙。原为发源于祁连山的黑河。域内河流密布,森林广茂,水草丰美,因匈奴人在这里游牧,名字逐渐演化成了居延。为匈奴语“天池”的音译。

西汉时期,汉武帝逐匈奴,打通河西走廊,为连接漠北草原,元狩二年(前121年)夏,骠骑将军霍去病攻打小月氏,曾驰骋于“居延至祁连山”。后来,汉庭建居延塞,沿弱水岸筑长城至酒泉塞,遂成为历代屯兵设防重镇。帝国在此移民屯田、兴修水利、耕作备战,黑水城初有雏形。

公元九世纪,党项西夏国北越贺兰山,占领居延。为防东面辽国和漠北蒙古的侵入,在原黑水河岸设立黑水镇燕军司路总管府,并将大批人口迁到黑水城一带定居,党项语为"额济纳"。

至西夏鼎盛时期,黑水城已从单纯的军事城堡,逐渐变成一座经济文化都较为发达的繁荣城市。由于地处于南北交界处,且水运交通便利,为中原农,工产品和草原畜产品的交易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据考证:黑水城内分为东西两部分,西城为军政官署和寺庙等宗教活动场所,东城则为吏民和军队居住区及仓库等。目前,城内官署、府第、仓敖、佛寺、民居和街道遗迹仍依稀可辨。

而沿黑水河上溯的嘉峪关,建成不足百年,便随着明帝国经略西域政策由进取转而保守,似乎更多体现出退守的意义。

嘉峪关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大破元军的征虏将军冯胜从酒泉西行,多方勘察,选定了嘉峪山和黑山之间,一个仅十几公里宽的狭窄通道处修建关城,并上表朝廷:“此咽喉要地,令关踞其中,当固若金汤”。

先后经过168 时间的修建,使之成为万里长城沿线最为壮观的关城。与附近的长城、城台、城壕、烽燧等设施构成了纵横交错,结构严密的军事防御体系,被誉为“天下第一雄关”。

它的外围,还有更大的天堑保障,那就是祁连山脉,黑河流域及辽阔巴丹吉林沙漠。

嘉峪关防线处在影响欧亚大陆经济商贸的丝绸之路的要冲上,是丝绸之路和万里长城相交汇的地区,对明帝国、蒙古、西域的 历史 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秦汉以来,因邻近酒泉郡,地当咽喉,这里已成为中原帝国远征胡地,经营西域的必经之路。嘉峪关最初也是明帝国开拓西域的前方大本营,为西域各国使臣进出中原的唯一法定关口。史载,明成祖朱棣曾下令“……来朝贡者,所贡之外,如有良马可官市之”。即在西域诸国朝贡时,明政府允许贡使在贡品之外可以多带良马,进行官市交易。

朝贡带动了互市。私商、官商合流,通商范围越来越广,商品品种越来越多,大量的丝绸、瓷器、中草药香料宝石、美玉、琉璃貂皮以及各种生活必需品,源源不断地进出嘉峪关。 从景区修复的建筑可以看到,外城里就有文昌阁,关帝庙、牌楼、戏楼等,一定程度上彰显出当时的繁荣盛景。

那时的嘉峪关,除了依然保持镇守、稽查、验证、放行等军事功能外,更多的是通过官办的公馆驿站和私营的客舍、饭店等,发挥接待不同国家远客的外交、商业功能。

然而,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嘉峪关被吐鲁番满速儿汗攻破。此后,国力衰退的朝廷已无力经营西域,对外政策越发趋于消极保守,只能大肆扩建长城防御体系,将嘉峪关外的军政机构与臣民一并回迁,紧闭城门,据关以守。

大片的国土弃之关外,丝绸之路亦彻底断绝。

让我们回过头来,嘉峪关崛起之时,远在大漠的黑水城却正逐渐从 历史 的画卷中褪色,暗淡,直至湮灭于北方漫卷而来的风沙之中。

公元1226年,成吉思汗率领蒙古大军攻克了黑水城,并据此南下,直取西夏的国都中兴府(银川)。次年,西夏灭亡。国祚一百九十年。

元朝建立后,作为漠北通往内地的重要交通枢纽,黑水城依然被沿用。1286年,元世祖忽必烈扩建此城,并设“亦集乃路总管府”。这时的黑水城,不仅是一座人口众多,经济发达的繁荣城市,而且还是当时“北走岭北、西抵新疆、南通河西、东往银川”的交通要冲和元朝西部地区的军事、政治、文化中心。

那时,居住在黑水城一带的固定人口约七八千人之多。城区内分布有街市、官署,驿站、学府、寺院等区域,街道两侧,饭馆、客栈、钱庄、杂货店、衣帛行、马具作坊等一应俱全。并有马市、柴市及交换农牧产品的互市场所,商品经济一度繁荣。

历史 总是充满着无数的交集和巧合。传言毁掉黑水城的,正是修建嘉峪关的征虏将军冯 。明初,自河西走廊向东,冯胜率军一直打到了黑水城下。因久攻不下,冯胜令人断其水源,最终破城而入,蒙古人被驱逐到漠北,黑水城在这场战争中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

一座枯了水源的死城已没有任何用处,明朝政府也没有再在黑水城建立行政单位。战争、气候、河流改道,人口衰减......相互叠加,相互影响,昔日繁华的黑水城,在烈烈西风与漫漫黄沙中一天天被风化,被掩盖,以致在 历史 尘封中沉睡了600多年。

1908年3月19日,俄国探险家科兹洛夫率领一支探险队,走进了内蒙古腹地的荒漠之中。“黑水城”遗址再次出现在世人面前。

探险队在黑水城遗址仅仅数天,便盗走了装满了整整10大箱,至今无从估量的珍贵物品:唐卡、经书、佛像、信函、铁币等等......

这些宝贵的文物文献在圣彼得堡展出,引起极大的轰动。黑水城也因此名闻世界。西夏学从此诞生。这一发现被公认为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继殷墟甲骨,敦煌遗书之后的中国第三大考古文献发现。

今天,当我们抚今思昔,不由感慨万千。古城的兴衰荣辱,就是一个民族命运变迁的缩影。

当强盛了数千年的东方大国,在西边锁上了嘉峪关的大门,在东边实行严苛的海禁。从而丧失了对外部世界的兴趣,也丧失了开放包容的基因。最终,短短的两个多世纪,就被西方世界全面超越。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如今,当古老的关城解除了戒备,丝绸之路上的脚印被岁月抹平,沉寂的大西北又一次迎来了重生。嘉峪关市,已成为一座充满活力并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新兴工业、 旅游 城市,同时凭着独有的区位优势,成为了连接东,西部交通的重要的公路、铁路和民航枢纽。

从嘉峪关到黑水城,沙漠公路的中点,我们看到高高耸立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井架。这是一个占地2800平方公里超级基地,基地的核心——承担卫星发射任务的航天城,就在古黑水城领辖的境内。

这是一座在沙漠戈壁上新生的基地,就像这个时代的我们,从这里出发,带着希望和梦想。

西夏文化中的黑水城所指何处

公元1038年,在中国的西北部崛起了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西夏。西夏先后与同时代的北宋、辽和南宋、金两次形成三足鼎立之势,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也曾经一度辉煌。然而,伴随着成吉思汗率领的蒙古铁骑长达20多年的军事征服和一场突如其来的强烈地震,这个统治了西北广大地区190年的王朝最终衰亡,逐渐消失在历史的尘烟中。黑水城,西夏历史的见证者,一座湮没在历史长河中近千年的古城,如今静静地倒卧在内蒙古阿拉善盟的戈壁大漠中。

踏访黑水城

黑水城,蒙古语称为哈拉浩特,又称黑城,位于干涸的额济纳河(黑水)下游北岸的荒漠上,距阿拉善额济纳旗旗政府所在地――达来库布镇东南方向25公里,是居延文化的一部分。黑水城是西夏在西部地区重要的农牧业基地和边防要塞,是元代河西走廊通往岭北行省的驿站要道,也是西夏、元代在黑水流域沙漠中的一片绿洲。

在弥漫的沙尘中,经过一天多的颠簸,记者走进了一片文明的废墟,黑水城到了。

苍莽的荒漠上沙丘掩路,远处依稀可见一座矗立的佛塔。走近后,展现在记者面前的是一座城池,它东西长470米,南北宽384米,城墙由夯土筑成,高近10米,东西两墙中部开设城门,并且加筑有瓮城。由于当地生态环境恶化,城门已经被沙子埋没了。有些城墙一面与沙子平齐,另一面则是陡壁。城墙西北角上保存有一座高约13米的覆钵式塔,城内的官署、府第、仓敖、佛寺、民居和街道的轮廓清晰,虽然是残垣断壁,但是还能让人想像到当时的繁荣景象。城的一角,城墙之上有一组佛塔群,这是黑水城的标志性建筑。记者听当地人讲述了一个未经证实的故事:当地有关部门为了加强对遗存佛塔的保护,曾经派人在塔体上刷油漆,结果导致佛塔失去原色。

黑水城中出土的众多文物,对于研究西夏历史、文字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遗憾的是大多数文物都流失到了俄罗斯

黑水城的所在地额济纳,西夏语意为“黑水”,它是至今唯一一个完整保留的西夏语音的地名。记者的每一个脚步,都踏在了千年的西夏文明上。这是一片历史遗存,美不胜收,它的苍凉之美,让人欲哭无泪。

黑将军的传说

1908年4月的一个黄昏,一支来自境外的骆驼队出现在我国西北部巴丹吉林沙漠的深处。领头的是一名俄罗斯海军中校,名叫科兹洛夫。科兹洛夫此次中国之行,名义上是受俄罗斯地理学会的派遣专程来进行科学考察,但是他真实的目的是为了考证一个传说:据19世纪末曾经到过中国的俄罗斯旅行家波塔宁记载,一个叫黑水城的地方藏有许多珍宝。

传说西夏末年有一个叫黑将军的西夏守将曾经在这里与敌军交战,由于寡不敌众被久困城中。敌军久攻不下,就切断了水源。黑将军率军挖井数丈,却没有找到救命的水源。绝望中,他杀死自己的妻子和儿女,然后将府库中所藏80车财宝深埋井中,之后在城西北侧破墙打洞率军突围。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夏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顾问、博士 导师史金波研究员说:“黑水城是西夏时期的一个北部重镇,也是连接河套地区和中亚地区的交通要道,地理位置非常重要。蒙古时期,成吉思汗的铁骑和西夏军队曾经在这里多次激战。”

在离黑水城不远处有一片枯死的胡杨林,被当地人称作怪树林。据说当年突围出城的黑将军就是在这片树林里与追杀来的敌军遭遇,经过殊死拼杀,黑将军的军队全军覆没……传说这片怪树林就是黑将军和他的将士们不散的阴魂和身躯变成的。也就是从那时候起,怪树林的传说连同黑将军藏宝的故事被一代代流传了下来。

斗转星移,700年过去了,黑将军的故事始终是个传说,但是从20世纪初开始,这个故事却引来了一批又一批贪婪之徒,科兹洛夫就是其中的一个。

当年来到额济纳的科兹洛夫在寻找黑水城的遗址时,被当地土尔扈特牧民一次次拒绝。土尔扈特人否认了黑将军的传说,没有人愿意给科兹洛夫带路,也许他们心里清楚:一批批来这里的所谓探险者最终目的就是要将原本不属于他们的东西据为己有,这一点在土尔扈特人看来是极不道德的。

据说有备而来的科兹洛夫找到了当地的蒙古王爷达西。达西王爷开始也并不打算告诉他,但是最终让达西王爷动心的是科兹洛夫事先准备好的礼物和俄罗斯驻北京使团转请清政府加封达西的信件。面对诱惑,达西王爷不但为科兹洛夫提供了前往黑水城的路线,而且还加派了向导。科兹洛夫终于来到了梦幻般的黑水城,后来他说:“我永远不会忘记那一刻欣喜若狂的心情……”

疯狂的盗宝贼

据科兹洛夫本人记载,1908年初春,他第一次步入黑水城,在城内的街区、寺庙遗址上很轻易地就挖出了10多箱包括绢质佛画、钱币、妇女用品在内的各种文物。

科兹洛夫把这些文物经蒙古驿站运往俄罗斯的圣彼得堡。这批文物中那些没有人认识的文字和造型独特的佛像让圣彼得堡的俄罗斯地理学会当即做出决定:科兹洛夫探险队放弃原计划深入四川考察的行动,立即返回黑水城,不惜一切代价,集中人力、物力对黑水城展开更大规模的挖掘。

对于俄罗斯地理学会当年作出这个决定的原因,一直从事西夏历史文化研究的学者史金波先生这样认为:“当时俄罗斯科学院的专家虽然不懂西夏文,也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但是他们作出了一个正确判断,这是非常重要的历史文献,所以他们命令科兹洛夫返回了黑水城。”

1909年6月,仅用了9天时间就从青海重返黑水城的科兹洛夫,对黑水城展开了一次大规模盗掘。

由于在城区内收获不大,科兹洛夫便将目光投向了城外。一座距古城西墙约400米、位于干河床右岸的大佛塔,成为了他首先猎取的目标。当这座佛塔被打开后,科兹洛夫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因为展现在他面前的是一座无法用金银财宝去衡量的历史博物馆

据史金波介绍:“塔里面从上到下放满了西夏的文献和文物,有各种文书,世俗的,佛教的,还有佛像、唐卡。科兹洛夫不懂,也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所以在盗宝时比较草率,记录也很不完整。”

正是这座后来被科兹洛夫称之为“伟大的塔”的佛塔内丰富的文物,为之后揭开西夏的历史之谜 供了详实的文献史料,从而也催生了一门新的国际学科――西夏学。

当年尝到甜头的科兹洛夫,自从发现了“伟大的塔”之后,盗掘行为变得更加野蛮,他几乎见塔就挖。可以这样讲,科兹洛夫疯狂的盗掘,给黑水城和离黑水城不远的同是西夏遗存的绿城后来的考古带来了难以弥补的损失。由于失去了第一手发掘资料,让许许多多的历史之谜都无法破解。据额济纳旗旅游局的负责人介绍说:“黑水城周围一带,科兹洛夫应该是挖掉了近20座塔。在绿城还有其他地方,他应该是挖掉了30多座塔。科兹洛夫把黑水城周围70%~80%的塔都毁掉了!”

从1909年6月12日开始,经过9天的掠夺式挖掘后,科兹洛夫怀着从没有过的满足感,带着从数量上到质量上都比第一次挖掘更为丰厚的文物、文献悄悄地离开了黑水城。

据说科兹洛夫当年除了把能够运走的文物运走外,一些大件文物不便运走的都就近埋在了古城的周围,但是究竟埋在什么位置,埋了多少,至今还是个谜。史金波说:“科兹洛夫挖掘了很多东西,现在根据他的日记记载来看,大部分文物他当时就带走了,还有一部分文物属于不能带走的大件,比如塑像,被他埋在了黑水城的南墙根。1926年,科兹洛夫又来到了黑水城,这些文物他是不是拿走了,就不得而知了。”

由此可见,科兹洛夫一生中应该是3次涉足黑水城,前两次有明确记载,那么第三次他又是受谁的指使为何而来的呢?他此行的目的又是什么呢?在有关他的所有记载里人们没有发现答案。也许,这是科兹洛夫的个人行为。对于科兹洛夫来说,黑水城应该是他一生中最抹不去的记忆。

失踪的骨骸

据当年俄罗斯地理学会记载,在1909年的那次挖掘中,科兹洛夫还在被他称为“伟大的塔”的塔内发现了一具坐姿骨骸。骨骸被运回俄罗斯后,经鉴定为女性。之后,随着俄方考古人员对黑水城文物的逐步破译,一位汉学家发表文章说,这副骨骸是西夏第五代帝王李文孝的皇后罗氏,她极有可能在宫廷争斗中落败并被发配到黑水城,死后就葬在了那座塔里。塔内发现的文物、文献应该是这个女人的私人藏品。

对此,史金波提出了不同见解:“作为一个皇后,她是怎样到了黑水城的,历史上没有记载。说骨骸是罗氏的,这个结论还为时过早。”

说法也好,争论也罢,这都是后话。可惜的是,这具保存在前苏联科学院内的骨骸,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列宁格勒保卫战中神秘地丢失了,这给西夏学研究留下了永远的遗憾。

来自黑水城的文物在俄罗斯存放的相当一段时间内,因为没有人识别西夏文,俄罗斯人并不知道它们的来龙去脉。转机出现在1909年,俄罗斯著名汉学家伊凤阁教授在成堆杂乱的黑水城文献中发现了一本西夏文、汉文双解词典《番汉合时掌中珠》,这是一本西夏人和汉人相互对照学习语言文字的工具书。《番汉合时掌中珠》的出现,无疑成了一把打开西夏历史之谜的钥匙。至此,俄罗斯的学者们才明白,原来科兹洛夫用骆驼驮来的是中国西夏王朝190年的历史。

史金波说:“黑水城所发掘出来的这些历史文献数量很大,而且基本上集中在一个朝代,完整的版本很多。它的文献大部分是用西夏文写的,对研究西夏王朝,甚至与西夏同一时期的宋、辽、金,还有元代,都有很重要的史料价值。”

科兹洛夫因为黑水城文物的挖掘而声闻海内外,他从此在考古界占有了重要的一席之地。 年,科兹洛夫曾经在沙皇居住的夏宫向尼古拉二世用幻灯片展示了他在黑水城的发现,尔后又在圣彼得堡东方研究所首次向世人展出了他的战果。

就在这次展示中,一位美国人被深深吸引了,他就是哈佛大学福格艺术博物馆的华尔纳。离开圣彼得堡的华尔纳,1923年冬天急不可耐地沿着科兹洛夫走过的路线来到黑水城,华尔纳的运气远不如科兹洛夫,古城内外几乎处处都能看到科兹洛夫挖掘过的痕迹。愤怒的华尔纳大骂科兹洛夫和后来也到过黑水城、曾经盗窃过大量敦煌文物的英国探险家斯坦因是“两头野猪,把这里啃得一干二净”。失望的华尔纳最后只带着几个破损的陶罐离开了黑水城,之后在敦煌重演了和斯坦因一样的盗宝丑剧。继华尔纳之后,日本人也介入了对黑水城的文物掠夺。

千年的时光弹指间就流逝了。黑水城在荒漠里沉默着,无语地诉说着沧桑的历史。由于历史的原因和贪婪的欲望,中国西夏王朝190年的历史被列强的走卒盗走了,此事给西夏学研究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也成了诸多西夏研究学者和社会各界心头永远的痛楚。

发掘黑水城

当年,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率领蒙古铁骑,横扫欧亚大陆。然而只有西夏,他多次御驾亲征却未能征服,后来在征服西夏后竟然身死。此后蒙古铁骑横扫西夏全境,西夏文化近乎消亡。元代人编修了《宋史》、《辽史》,却没有编修西夏史。然而,一座湮没在历史长河中近千年的遗址――黑水城,却弥补了这个遗憾,让西夏文明重新展示在世人面前。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考古专家对黑水城进行了多次科学考察。特别是1983年~1984年,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的专家先后两次、历时3个多月对千疮百孔的黑水城做了首次全面的发掘考察。黑水城的神秘面纱逐步被掀开,它的历史面目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在人们面前。史金波先生一直关注着黑水城的发掘工作,他说:“他们在这里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发掘,把黑水城的街区、道路、寺庙遗址都进行了清理,清理面积达到1100多平方米,清理遗址280多处。”

通过这两次发掘考察,考古专家们弄清了黑水城的地层关系和城市布局情况,发现了大量文书和文物,文书中有汉文、西夏文、蒙古文、藏文、古阿拉伯文等各种民族文字,总计编号达3000余号,并且将汉文文书中主要部分整理编辑成《黑城出土文书�9�9汉文文书卷》公开出版发行,为研究黑水城以及西夏、元代社会历史和文化,提供了极为宝贵的文献资料。通过出土的西夏文字典籍,人们解读了西夏文,黑水城也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内蒙古考古队在对黑水城的两次挖掘中,共清理出西夏文献3000多页,但是大多数文献以残页为主,这和当年科兹洛夫掠走的文献相比,无法同日而语。

记者在内蒙古文物部门看到了一件黑水城出土的文献,文献已经残缺不全,它被精心装裱后,那些断断续续的文字无言地诉说着千年的历史,也让每一个看到它的炎黄子孙痛心疾首。

黑水城附近还分布着许多与它同时代的文化遗址。有成片的村落,有独立的农舍,有佛教建筑。由于风沙侵蚀,有不少遗址被深埋沙中,有的近年来又从沙中暴露。1963年,内蒙古文物工作队曾经从沙包中发 掘清理出一座新露头的庙宇,发现了一批元代工匠们的杰作――彩塑佛像。

丰富的历史文献

据专家介绍,黑水城文献以西夏文文献数量最多,约占总数的90%;汉文文献次之,不足10%;也有零星的藏文、蒙古文、回鹘文文献。

西夏文文献就其内容来说可分为5类:

一是语言文字类。黑水城文献中有多种有关西夏文的字典、辞书、语音表等资料,如西夏文汉文双解词语集《番汉合时掌中珠》,注释西夏文字形、音、义的韵书《文海》,西夏文字书《音同》等,对于研究西夏文无疑是至为珍贵的资料。

二是历史法律类。西夏王朝有着完备的法律体系,然而汉文史料失于记载,黑水城西夏文献中却保存着多种西夏文法律文献,最为著名的是《天盛改旧新定律令》。这部法典原为20卷,今存19卷1300多页,是我国古代继印行《宋刑统》后又一部公开刻印颁行的王朝法典,也是第一部用少数民族文字印行的法典。它吸收了唐律宋律的精华,在形式和内容上进行创新,形成了自己的特点,非常接近现代法律条文形式。

三是文学类。西夏文学作品传世极少,黑水城文献中有西夏文诗歌的写本和刻本,保存有数十首诗歌,反映了西夏诗歌的艺术成就。西夏文谚语集《新集锦合辞》中,保存有大量多种类型的西夏谚语,以醇厚的民族风格展示了西夏社会风情与党项族羌族的民族伦理、道德观念。

四是古籍译文类。西夏统治者积极借鉴中原文化,翻译了大量的汉文典籍,如《论语》、《孟子》、《孙子兵法》、《孝经》等。特别是唐代于立政编撰的类书《类林》,失传已久,敦煌文献中只存零篇断简,而在西夏文刻本则保存完整,通过翻译整理补充,这一失传千载的古籍重现原貌。

五是佛教经典类。西夏统治者信奉佛法,在境内大力推行佛教,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翻译抄刻佛经。这些佛教经典有的译自汉文大藏经,也有自己编纂的文献,是研究西夏佛教史乃至中国佛教史的重要资料。

西夏王朝重视刻印事业,政府机构专门设置刻字司,黑水城文献中即有刻字司的作品。西夏文佛经里的版画刀法娴熟,印制精美,场面恢弘,风格独特。西夏文文献版式多种多样,规格不一,大的盈尺,小的寸余。其装祯方式有卷轴装、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等,从中可以看到中国书籍装祯艺术发展演变的历史。

近代西方探险队依据黑将军的传说多次来黑水城遗址探宝,从这里掠夺了大量的珍贵文物和重要典籍。他们的行径也被他们的同族所不齿。英国彼得�9�9霍普利先生所著的《丝绸路上的外国魔鬼》一书就真实地记录了这些文化强盗劫掠我国文化珍宝的历史,书中写道:“这些人对于自己所从事的盗窃行为,反而感到心安理得,毫无愧色。这些帝国主义的文化侵略者盗走西夏文物壁画、手稿、塑像、铸像和其他珍宝,总数可以以吨计算。这些西夏珍贵文物至少分散在世界上13个国家的博物馆和文化机构里。”

上个世纪90年代,国内有不少学者呼吁通过外交手段索回散落在世界各地的西夏文献,目前看来这只能是以个海市蜃楼般的幻想。

目光投向海外

在西夏学的研究方面,一直又一个奇特现象,这就是西夏遗址在国内,西夏学研究在国外。造成这种现象的关键就是国内西夏学学者缺乏有价值的第一手资料。那么,黑水城到底丢失了什么?这是留给国内几代西夏学者的一个悬念。1963年,前苏联出版的《西夏文写本和刊本》一书,公布了科兹洛夫劫走的部分西夏文献目录,计有佛经345种,政治、法律、军事、语文学、医卜、历法等著作60多种,合计405种。

史金波有一个心愿,就是把俄藏西夏文献整理出版,为此,有关学者们决定去俄罗斯。史金波说:“通过前苏联专家整理出版的黑水城文献的目录,我们了解到俄罗斯有哪些从黑水城盗走的东西,但是,这些东西是什么样子,我们不清楚。目录之外还有哪些东西,我们九羹不清楚了。这些都是我们需要了解、考察的东西。这是我们区俄罗斯的重要目的。”

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当中国西夏学者第一次站在金碧辉煌的东方研究所内,站在黑水城被盗文物与文献面前时,他们的心颤栗了!

就当时的感受,史金波有过这样的描述,好像穿越了时空隧道一下子进入了西夏时代,眼前是一幅完整而又生动的西夏历史画卷。高大的书架上,依然透着黄沙气息的西夏文物,仿佛向来自故乡的亲人们倾诉着许多年来对故乡的思念,悠扬的西夏乐曲,独特的西夏语言和低沉的诵经声,仿佛就萦绕在学者们的耳边,久久不能消逝。

史金波深有感触地说:“每一个从事西夏学研究的人,都非常希望看到这批珍贵的文献。当我有幸看到这些西夏文献时,激动的心情难以平静,久已向往的愿望终于实现了,我死也瞑目了!”

圣彼得堡东方研究所有西夏文文献8000多个编号,其中有不同版本的佛经近千种。文献中有党项人编纂的中国最早的双节语字典《番汉合时掌中珠》;有我国中古时期唯一保留原件的内容丰富的西夏法典《天盛改旧新定律令》;有以韵为序、将所有西夏文字按韵排列,并对每个字型、字义和字音都作了注释的《文海宝秘》;有全面记载西夏自然、社会的类书和西夏军事法典等重要文献。

这还不是它的全部,在距离圣彼得堡东方研究所不远处同一条街上的圣彼得堡博物馆内,同样藏有黑水城出土的大量西夏时期的雕塑、壁画、唐卡、绘画等珍贵文物。

在这些文物中,放置在馆内首要位置的是一尊彩塑双头佛,它非常精致,是佛教中绝无仅有的稀世珍宝。史金波说:“这种双头佛像,在印度的佛经中有记载。传说有两个穷人,他们都想请一个画家来画佛像,但是又没有钱,结果这个画家就画了一幅双头佛像。除了这个记载,我们所知道的双头佛像作品,只有黑水城出土的这一件,所以它非常珍贵。”

当来自故乡的学者们伴随着他人警惕的目光走近这些成就于中国大地上的灿烂文化时,一种揪心的酸楚感让他们近乎窒息。把俄藏全部西夏文物整理出版,弥补中国历史的缺憾,使在场每一个中国西夏学者的梦想。

史金波担任《俄藏黑水城文献》主编一职,他表示:“这些西夏文献流失在国外,我们专业研究工作者心情是非常沉痛的,就像我们的敦煌文献流失到法国、英国、美国、日本一样,我们要看这些东西,还要不远万里花钱坐飞机跑道外 国去看,你想我们会是怎样的一种感受呢?所以,我们无论如何药吧出版《俄藏黑水城文献》这个事情做好。”

抢救西夏文献

1992年,史金波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在俄罗斯与俄方接洽,联系出版事宜,经过反复磋商,俄罗斯科学院、圣彼得堡东方研究所同意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合作,整理出版圣彼得堡东方研究所珍藏的全部西夏文献,合作协议于1993年达成。

从1993年开始,中国社会科学院派出史金波等4人和上海古籍出版社的专家4次赴俄罗斯,对俄藏西夏文献进行整理和拍摄。

此时的中国学者们心里清楚,他们所能做到的只有利用有限的时间和难得的机遇,全力以赴地完成好这项历史工程。

面对着一件件西夏文献,史金波感慨万千,他说:“我们接触西夏文献遗产,是在阅读西夏的历史和文化。每天工作完以后,一看到我们身上还有黑水城七八百年前的沙子,我们都感慨万端,觉得这是一种文化享受!”

在前后4次累积约1年的时间里,专家学者们整理登记、拍摄了差不多3/4的俄藏黑水城文献,这些大概都是极有价值的精品。截止目前,史金波他们已经编辑出版了11册《俄藏黑水城文献》,其他的文献仍然在整理、编辑过程中。

《俄藏黑水城文献》的出版,圆了中国几代西夏学学者的梦,它成了中国学者研究西夏历史的可靠依据。这对填补历史的空白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不久前,上海古籍出版社和宁夏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在北京签订了合作编纂出版《英藏黑水城文献》的协议。上海古籍出版社已经出版了类似的《俄藏黑水城文献》11册,具有较大的学术影响,积累了成熟的编辑经验。

英藏黑水城文献是近700年以前以西夏文为主体的写本和刻本,是关于宋夏元时期宗教、政治、军事、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的第一手资料,总量4000多件,为英国探险家斯坦因1914年从黑水城遗址所劫取,现藏于大英图书馆。近年来,宁夏学者对这批材料进行了考订研究,基本完成了识别和定题工作。此项目得到了大英图书馆授权,由宁夏和国家民委提供出版资助,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协助编纂并实施出版,在2004年底以前完成。《英藏黑水城文献》的出版,是继《俄藏黑水城文献》之后最大宗的海外西夏文文献以出版形式的回归。

魅力黑水城

黑水城是西夏北部一个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里曾经是一片绿洲,是一个牛羊成群、五谷飘香的好地方。至今历史上留下的条条古渠,块块农田,还有成了残垣断壁的座座村庄,似乎都在顽强地显示着它曾经有过的繁荣。

然而眼前的景象实实在在地告诉我们,这里的辉煌逝去了,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这里的水断了,人散了,地荒了,黑水城变成了一座死城?

如今,黑水城又引来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的目光,成了人们向往的神秘地方。随着对黑水城遗址的进一步发掘、整理、研究和修复,这里已经成为魅力独具的旅游胜地。

黑水城的介绍

黑水城,蒙古语称为哈拉浩特,又称黑城,位于干涸的额济纳河(黑水)下游北岸的荒漠上,距阿拉善盟额济纳旗旗政府所在地——达来库布镇东南方向25公里,是居延文化的一部分。黑水城是西夏在西部地区重要的农牧业基地和边防要塞,是元代河西走廊通往岭北行省的驿站要道,西夏十二监军司之一黑山威福司治所。黑水城之所以称为“黑水”,是因为在元之前有黑水河流到这里,形成内陆湖名居延海汉朝时,赶走匈奴后就有屯田驻兵,现今额济纳成为居延遗址和黑水城保护基地,成为旅游风景区

Hash:f0bb34dddc715872382f332d5659bd40276cf6fd

声明:此文由 佚名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