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回大汉的海盐城,看小编在戚家墩吃喝玩乐全过程~

金山区博物馆

据说,这几天长安城很热闹啊,在没有任何预兆的情况下,《长安十二时辰》突然就播出了。故事讲述了大唐上元节前夕,长安城陷入危局,死囚张小敬临危受命,与少年名士李必携手在十二时辰内拯救长安的故事。

今日话题

古人的12个时辰

在没有手机、时钟的情况下,古代劳动人民根据中国十二生肖中动物的出没时间来命名各个时辰,把一天分成12个时辰,1个时辰相当于两个小时,这个相信大多数人都是知道的,但是具体时辰对应的是什么时间,你知道吗?

佘山天文台日晷

每个时辰名,或描绘了天地间一景,或是阐明起居作息的道理。十二时辰是先民们留下的大智慧,指引着后辈子孙过好每个当下,让我们懂得顺天时而为,接地气而活,人和美而乐。

在年轻人的生活里,一天都能干些什么?一部电视剧?网络中呼朋引伴的一场游戏?——部分人是这样消磨的,但也有人甘愿坐冷板凳,用朴实的文笔将历史文化知识传递出去。

提到文物,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往往是:玻璃框里珍贵却沉默的陈列品,可望不可及,遥远而冰冷……果真如此吗?

不妨来让小编为你还原汉代戚家墩人的一天,或许你会发现原来文物也有鲜活的生命!

叩问大金山的前世

大汉帝国,是一个神奇的帝国,我们汉族的族称,即得名于汉朝,汉朝以“汉”为国号,是因为其开国皇帝刘邦曾被封为汉王。好了,言归正传,首先我们来扒一扒秦汉时期的吴郡海盐县与戚家墩的关系。

戚家墩古文化遗址

其实史书早有记载:

海盐县是秦代和西汉时朝会稽郡所属的县级行政单位之一,最早见于班固所撰《汉书·地理志》。其文云:“海盐:故武原乡,有盐官,(王)莽曰展武。”海盐之名,显然是由“海滨广斥,盐田相望”而得名。历史上,上海地区因为制盐事业发达而对国家作出了重大贡献,另外,将本县境内的特产海盐置为县名,体现了上海地区在早期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特征。

20世纪70年代初,戚家墩遗址考古发掘

除史书记载外,戚家墩遗址考古发掘表明,自春秋战国直至秦代及西汉之际,长期就有人类活动。上海考古界认为以戚家墩遗址下层为代表的晚期印纹陶遗存之上,就是西汉文化的遗存,而且在上海地区冈身以内的几个考古遗址中(马桥、亭林、查山及戚家墩 ),仅有戚家墩遗址一处能代表西汉时期文化的遗存。

戚家墩遗址出土西汉筒瓦

在大量出土的遗物中,可以确定和代表西汉时期遗存的有大型的板瓦和筒瓦,同时还发现多枚井圈。在古代滨海城市这此东西发现不多,这些遗物有可能是当时 “宫寺”和“市井”的遗址,是否说明当时戚家墩城内设施相当完善,或者当时建县可能设治于此。

海盐县以当地的特产(盐)和明确的位置(海)而得名,县治自当贴近海边以便生产管理(如汉武帝时设立的“盐官”),金小博个人认为戚家墩遗址处于古东江下游,面向广大盐场,联系郡治方便,且集中较多的专业制盐人员和具有一定规模的初级市场,有没有被当时统治者选中作为一县中心的可能,请同志们自行脑补。

海盐县治是否就是金山戚家墩遗址,诸位可以大胆假设。谭其骧先生在《上海市大陆部分的海陆变迁和开发过程》一文中指出“上海境内的古城,同时也有可能发掘出来的,应是秦和西汉时期的海盐县城。”戚家墩当年的辉煌与凋零,留待考古工作者来重逢、破译。

知识拓展

1935年5月,常州淹城古文化遗址发现后,在当时学术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当时原南京古物保存所所长、时供职于上海中央银行经济研究处的考古学家卫聚贤、法国巴黎大学文学博士、时任上海持志大学和暨南大学考古学教授的张天方、孔德图书馆的金祖同、上海持志大学的蒋大沂等遵致力于学术研究的民国元老叶恭绰先生“从事调查,加以研究,乃为当务之急”之嘱,继发现淹城遗址后继续在江、浙、沪一带从事田野考古调查,然后着手对采集的陶片等进行分析研究,并在上海的一些报章杂志上予以披露。

新闻媒体的宣传对普及考古文物知识起到了积极作用,在上海引起较强烈反响,不少关心或热衷于乡邦文物的地方人士对照淹城等地出土陶片柘片,不断提供当地出土类似陶片的信息线索,其中反映较多的地点归集到金山卫的戚家墩。根据这一线索,1935年8月14日,张天方等前往戚家墩考察,捡回不少陶片,经与卫聚贤等研究取得初步共识,一致认为确系汉代以前遗物。9月初,卫聚贤、张天方、蒋大沂、金祖同等一行又赴戚家墩外海塘,在约20余亩盐田中拾了两大麻袋陶片。

以卫聚贤为首的业余考古爱好者们对金山戚家墩古文化遗址的调查,发现了上海地区第一个古代文化遗址——戚家墩遗址,从此改变了世人对上海古代历史的认识,打破了“上海滩无古可考”观念。

戚家墩遗址大事简表

●1935年,金山戚家墩发现古文化遗址,是上海地区最早发现的古遗址,打破了“上海地区无古可考”的说法。

●1948年,上海市立博物馆对戚家墩遗址进行小规模探掘。

●1963年3月8~28日,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对戚家墩古文化遗址进行首次发掘,发掘面积32平方米。

●1964年5月15~30日,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对戚家墩遗址进行第二次发掘,发掘面积140平方米。春秋战国时期印纹硬陶片首次发现于此,被考古界命名为“吴越文化戚家墩类型”。

●1977年12月7日,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公布戚家墩古文化遗址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地点,并划出保护范围。

●1987年,上海石油化工总厂在遗址东北部筹建第三生活区,由市文管会在基建范围内进行抢救性发掘,出土几何印文硬陶釜、甑、杯、盘、盆、匜等碎片。

●2014年4月4日,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将其调整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予以公布。

●2018年9月,为进一步摸清戚家墩古文化遗址地下文物埋藏情况,上海市文物局、上海博物馆考古部组织开展戚家墩遗址考古勘探。调查范围包括亭卫南路以西、学府路以东、卫零路以南、沪杭公路以北的区域。

●2018年10月,上海市文物局评审并划定戚家墩遗址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东至亭卫南路现状道路东侧缘石线,南至沪杭公路南侧绿化带,西至现状用地边界,北至卫零路现状道路西侧缘石线、现状道路绿化带、临桂路现状道路北侧缘石线)。

戚家墩遗址文物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图

这范围,吃不吃惊、意不意外

海盐县内逛起来

一代伟人曾深刻地指出:“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小编打开脑洞,想象了一下,某天,当小编穿越回到西汉时期,走在海盐县的街头,这十二个时辰内都会遇到什么呢?

当小编漫步在街头,一路上发现不少有趣的东西,比如居民区和市场是分开的:

里坊制街道图

这是因为汉代实行里坊制,就是全城被划分成一个一个的坊,市民在坊内居住,到了晚上要关闭各坊,夜晚实行宵禁后,人们就回到坊墙里,街道上就会变得空空荡荡。居民区和市场是分开的,市是由政府控制的,击鼓才能开市。

知识拓展

里坊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中最小的“居住区”管理单元,里坊即带有围墙的封闭性小区,里坊内为居住房屋,里坊同街道之间有门相隔,坊门管理森严。中唐开始,民间私营手工业蓬勃发展,手工业技术成熟,对外盈利需要日益扩大化,“围墙”已成为阻碍发展的障碍物,开放式的街巷制逐渐取代封闭的里坊制。

1.手工篇

当小编漫步在街头,发现两千年前,住在杭州湾畔的戚家墩人,一直过着田园生活。他们吃着有机食物,瓜子、桃、杏、莲藕捕鱼捉虾、走街串巷。

▲戚家墩遗址出土汉代陶井圈,井内填塞淤土,经清理,上部三圈淤土中遗物很少,到第四、五两圈时发现平铺的烂木板一块,其下有筒瓦数块,中有二块凹面向上,呈丁字形排列,顶住木板。筒瓦两侧发现鹿角一件以及瓜子、桃核和杏梅核等。

▲戚家墩遗址出土汉麻布纹陶罈,其中在第2 9号陶罈内发现莲子一枚。

当然,他们白天也得工作。

你知道“中国”的英语是China吧,相信你也知道,瓷器的英语也叫做china,区别只在于字母C的大小写上。身在汉朝,一定要去了解一下这国粹是怎么制造出来的。从戚家墩遗址出土的大量陶器来看,当时的制陶技术已相当成熟。

▲拉坯,将揉制好的泥团置于陶车中央,用木棍拨转,双手按泥,利用陶车产生的离心力,随各种手法的屈伸收放制出器物粗坯。

▲利坯(旋坯),把拉坯制成器形的粗坯(在基本干燥后)扣合于木桩上,转动车盘,用刀旋削,使厚薄适度,表里平整。

▲印坯,为使拉坯成形后不规整的器坯规格统一,待其半干时,套于土模上,用手转动按拍,使之周正匀结。这是圆器制作特有的工序。

▲施釉,在成型的坯体上施挂釉浆。圆器的施釉通常有两种:器内壁与器底使用荡釉法,器外壁使用蘸釉法。

▲画彩(青花),用毛笔蘸青料在旋削过的生坯上绘制各种纹样。一般是在器内壁画彩荡釉后,再进行器外壁的绘制。

作为文化人,小编最关注的还是书籍。汉初书籍还主要记载在竹简上,但是这次小编神奇的发现当时有人已经用上了纸,真是应了那句“创造力是发展的永动机”。造纸术发明之前,甲骨、竹简和绢帛是古代用来供书写、记载的材料。但是甲骨、竹简都比较笨重,秦始皇一天光阅读奏章,就要整整一车;有些书是用丝绸做的,代价昂贵,得不到普及。近年来多次考古发掘中,发现了西汉时的麻纸,最早的是西汉初年,表明了在蔡伦之前100多年时,中国即已制造了以麻为原料的纸张,这把造纸术的发明年代大大推前。

西汉灞桥

这是1957年5月在陕西西安市灞桥出土的,是西汉武帝时制造的,距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

甘肃天水出土的西汉早期的纸

造纸术的发明使人类书写材料发生了划时代的革命。所谓“纸寿千年”,两千多前的纸能保留至今,简直就是奇迹。

在甘肃天水一座汉墓出土了一幅西汉文帝时期的纸地图。虽然能看到的只是巴掌大小的一块,却能清晰地看出墨线绘制出的山脉、河流、断崖与道路。专家说,这张纸地图出土于墓主人的胸部近肩处。用纸是麻类植物纤维,其生产过程经过切割、捣舂、制浆、沉淀过滤及挤压平整等工序。专家介绍,这张地图的做画方法与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驻军图》《区域图》类似,用软笔画山脉、河流、断崖,道路则用硬笔。这张纸地图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用于书写的纸张实物,也是最早的纸绘地图。它的发现不仅证明西汉初年即出现纸张,工艺成熟,而且已经用于绘图、书写。

2.美食

作为一个吃货,小编最感兴趣的是当地的美食,来之前小编刚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现代人穿越到汉朝,竟差点活生生饿死,事实果真如此吗?

正当饥肠辘辘时,眼前出现一座戚家墩酒肆。

戚家墩遗址出土西汉板瓦

和其他朝代建筑屋脊上有很多装饰不同,汉代的建筑还是相当古朴的。

小编壮着胆子进去,正准备找凳子坐下,发现周围的客人都是脱鞋上榻,小编恍然大悟,原来大家坐的椅子要到宋代才开始普及。从席地而坐到坐榻盛行再到坐高椅子。

汉代画像砖

故宫博物院藏《洛神赋图》

从考古发现的汉代遗物及画像内容看,汉代的坐具主要有床、榻、席等几类。此外,汉代的人们往往凭几而坐,因而,几也应算是当时重要的坐具之一。

故宫博物院藏《韩熙载夜宴图》,韩大人府上的party,坐的是高凳。

入乡随俗,小编学别人的样子坐下,于是有了以下对话↓↓↓↓↓↓

小编:

小二,上菜,饿死了

店小2:

客官,里面请,请问是打尖儿还是住店?

小编:

打尖!点菜前先来盘瓜子垫垫肚子!

店小2:

不好意思,咱朝代还没有瓜子。

解读

向日葵原产南美,大约在明朝的时候传入我国。

……

小编:

罢了罢了,想吃辣的了,来份水煮肉片吧。

店小2:

对不起,想吃辣椒?再等一千多年吧!

解读

通常认为,辣椒即是明朝末年传入中国。明代前,中国的烹饪中也有“辣”的概念,传统的辛香料主要有姜、花椒茱萸胡椒等,但是没有辣椒。

……

小编:

那就来碗番茄鸡蛋面将就吧。

店小2:

打扰了,这面我们做不了。

小编:

这次……是没鸡还是没蛋?

店小2:

嘻嘻,有鸡也有蛋,但番茄是美洲货……

解读

番茄的原产地是南美洲的安第斯山地带。明朝万历年间,由欧洲传教士引入中国。

江苏句容浮山果园西周墓葬出土西周鸡蛋

.......

小编:

那来点面食,上碗饺子

店小2:

不好意思,想吃饺子至少得再等上百年

解读

目前所发现的、确认为饺子的最早证据是东汉时期的庖厨俑。

重庆忠县涂井出土东汉庖厨俑

▲最早的饺子实物——新疆阿斯塔纳唐代墓地出土

……

小编:

你这店里有什么……

店小2:

客官,稍等,小店特色美食了解一下……

特色菜之一:烤肉

宁夏中卫汉墓出土汉代肉串

考古出土有关烧烤的文物证明,汉代人是最喜欢烧烤的。《西京杂记》记载,汉高祖刘邦“常以烧烤鹿肝生肚下酒”,而西汉昭帝还举办过“烧烤节”。

山东诸城台东汉孙琮墓曾出土一方庖厨画像石

▲这方画像石记录了当年烤肉串的场景:画面右上方,一个长方形烤炉上架着5串肉串,每串都是4块肉。

画面中的诸人,有负责宰羊的;有负责切肉的——一共三人,一人将肉切成大片,一人将肉片切成条,最后一人应是将肉条切成块;有负责穿肉串的;还有负责烤肉串的——此人跪在烤炉旁,右手执扇扇火,左手翻动烤扦,正在烤肉串。

特色菜之二:小火锅

青铜染炉:2000年前的小火锅

这种染炉分为三个构造:主体为炭炉,下部是承接炭灰的盘体,上面放置一具活动的杯。汉代实行的是分餐制,一人一案,一人一炉,甚是惬意。

说到火锅,不能不提中国人涮火锅的“标配”——豆腐

河南密县打虎亭汉墓出土的庖厨图

图中有10人在忙碌,画面上方有人在煮肉;画面下方一些学者认为描绘了民间制作豆腐的场景。

吃着火锅唱着歌

撸着烤串

当然离不开

酒~~~

河北宣化辽张文藻墓里的一桌酒菜,怎能少了西汉美酒。

......

店小2:

客官,本朝酒品丰富,

有谷物酒(稻酒、黍酒、秫酒、米酒)和果酒(葡萄酒甘蔗酒)

当然还有一款我朝顶级佳酿,源自夜郎国的枸酱!

(枸酱,是郎酒、茅台等酱香白酒的最早起源。)

不过,此酒乃当今皇家贡酒,一般人喝不到。

特色菜之三:狗肉汤

战国狗肉汤,西安咸阳机场战国秦墓青铜鼎出土

先秦时,狗分三类:看门狗(守犬)、猎狗(田犬)、肉狗(食犬)。天子祭祀,狗肉当仁不让,与牛羊肉平起平坐,成为祭品主角。简体字“献”,繁体字写作“獻”,用犬贡献(祭祀);将“獻”字分割,左下角“鬲”是陶制炊器,意味着用陶鬲煮狗肉吃。到了汉朝,比较流行吃狗肉,当年汉高祖刘邦吃狗肉,刘邦的小弟樊哙,发达前就在镇上卖狗肉。

.......

小编:

蔬菜来一份

店小2:

客官,蔬菜为您推荐“百菜之主”——葵(冬葵)

小编:

哦,想起来了,汉代诗歌里—说起菜园,最著名的就是那句“青青园中葵”。

店小2:

客官,还有本店热销菜品了解一下

店长推荐——焖炖甲鱼、烩鲤鱼片、红烧小鹿肉、烹鹌鹑.....

“今民间酒食,殽旅重叠,燔炙满案,臑鳖脍鲤,麑卵鹑鷃橙枸,鲐鳢醢醯,众物杂味”

——《盐铁论·散不足》

《散不足篇》列举的汉代民间摆酒的例菜八种:焖炖甲鱼、烩鲤鱼片、红烧小鹿肉、煎鱼子酱、炸烹鹌鹑拌橙丝、枸酱、肉酱、酸醋拌河豚(俗名鸡泡鱼,河豚血和内脏有剧毒,肉则极鲜美)或乌鱼(即黑鱼,又称生鱼,肉脆嫩)。

小编默默的感叹一句:真是“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撸串吃火锅还能涮豆腐,即使一天吃个两顿饭,汉代吃货们也是蛮幸福的。对的,你没听错,古人一天只吃2顿饭。

前文说过,古人把一天分为12个时辰,辰时也就是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即食时,胃经当令,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申时,北京时间15时至17时,哺时,膀胱经当令,又名日铺、夕食,表明该吃晚饭了。

娱乐篇

吃饱喝足,小编要考虑一些精神上的享受了。那在没有手机、电脑的汉代,有什么好玩的娱乐活动呢?

走在街头,小编发现,当时的娱乐方式真可谓多种多样:

文艺形式的——六博

大英博物馆藏东汉六博釉陶俑

六博,是一种掷采行棋的博弈游戏,在汉代,上至天子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非常喜爱。

有体育形式的——蹴鞠

汉代画像砖中的蹴鞠图

蹴鞠在汉代既是一项体育运动,也是普通人随意性很强的一项自身游戏,街头巷尾,院落林间可随时进行,不一定非得具备正规场地。

有高格调的娱乐——俳优表演

▲所谓的俳优戏,实际上就是滑稽戏,你看这三个滑稽演员,似在说着令他们乐不可支的事情。

有最普通的娱乐——歌舞演唱

金山博物馆藏东汉抚琴俑

穿越回汉代的海盐县城,小编为你量身打造的吃喝玩乐攻略,小伙伴们你掌握了吗?

END

来源丨金山区博物馆

Hash:8bc5dbc65b728cd8fb718ca7b858df885a2642de

声明:此文由 金山旅游.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