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博物馆

上海博物馆

AAAA级旅游景区

上海博物馆是一座大型的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陈列面积2800平方米。馆藏珍贵文物12万件,其中尤以青铜器、陶瓷器、书法、绘画为特色。藏品之丰富、质量之精湛,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上海博物馆创建于1952年,原址在南京西路325号跑马总会,由此开始了它的发展之路。1959年10月迁入河南中路16号旧中汇大楼,在此期间,上海博物馆由小到大,在各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1992年上海市政府作出了决策,拨出市中心人民广场这一黄金地段,建造新的上海博物馆馆舍。

该馆陈列面积2800平方米。分别设中国青铜器陈列室、中国陶瓷器陈列室、中国绘画陈列室、古代雕刻陈列室。该馆的“上海博物馆珍-铜器展览”、“六千年的中国艺术展览”、“上海博物馆珍藏瓷器展览”、“明清书法展览”、“扬州八怪展览”、“明末文人书斋展览”等曾到香港和日本、美国展出。

历史沿革

上海博物馆是1950年4月开始筹建,1952年12月21日开馆。建馆初期,馆址在南京西路325号(原跑马厅大厦)。1959年迁至河南南路16号(原中汇银行大厦)。1991年,在龙吴路1118号建造4000平方米文物仓库。1992年,在虹桥路1286号建立上海博物馆分馆——中国钱币馆。同年,0上海市委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决定上海博物馆建造新馆,选址在人民广场中轴线南侧——人民大道201号,与市政府大厦遥遥相对。明清家具精品

1995年局部建成,试行开放,1996年10月12日全面竣工,举行开馆仪式。新馆占地面积1.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8万平方米,地下二层,地上五层,高29.5米,总投资5.7亿元。新馆是方体基座与圆形出挑相结合的建筑造型,具有中国“天圆地方”的寓意。馆名“上海博物馆”系建国后上海第一任市长陈毅所书。

建馆初期,隶属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1953年7月,划归上海市文化局领导;1960年9月,市文管委与上海博物馆合署办公,两块牌子,一套班子;1987年1月,上海博物馆升格为副局级单位;1988年10月,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委恢复独立建制,上海博物馆划归市文管委领导;2010年9月,上海市文物局成立后,原市文管委管理单位除上海博物馆外悉数划归文物局领导,上海博物馆直属上海市委宣传部领导。

上海博物馆(26张)建馆初期,上海博物馆机构设置仿照苏联博物馆模式,采用三部一室制,设立保管部、陈列部、群工部、办公室。1958年,设立文物修复工场;1960年,设立文物保护技术科学实验室;同年6月,上海市裱画生产合作社并入上海博物馆,在文物修复工场建立书画装裱组。1974年,为了加强博物馆的学术研究,设立陈列研究部,下设青铜、陶瓷、书画、工艺、陈列设计5个研究组以及考古部;1985年,各研究组升格为部,电脑组升格为室,同时增设文化交流办公室。到1995年,为了使机构设置与新馆建设的形势相适应,又作了相应调整,设15个部、7个室、3个处。

近60年来,上海博物馆的陈列体系作过4次重大调整、修改。建馆初期,基本陈列是按历史时代分设史前时期、商代、西周到近代工艺品等十大陈列室,集中反映中国历代艺术发展的概貌。1959年迁馆后,改为按社会发展阶段排列,分设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前期、后期,近现代工艺品等陈列室。1966年开始“0”,上海博物馆陈列-撤除。1972年开始恢复业务活动,综合陈列改为专题陈列,先后设立了青铜器、陶瓷器、书画、古代雕刻4个专题陈列,展品1400余件,陈列面积3400平方米。1986年开始,先后投资620万元,改造了4个陈列,面貌焕然一新。1996年新馆全面竣工 ,有青铜馆、陶瓷馆、书法馆、绘画馆、雕塑馆、玉器馆、钱币馆、家具馆、玺印馆、少数民族工艺馆和胡惠春捐瓷专馆——暂得楼陶瓷馆,以及3个临时展览厅,陈列面积1.2万平方米,比老馆陈列面积增加2倍。

用时参考

对博物馆感兴趣的,建议至少抽出6小时来参观交通

地铁1、2、8线人民广场站,574、112、123、71、934、145、46、167、145、18、隧道6线,都市观光1、2线。

门票

免费,中文讲解机,20元/部/6小时,需凭有效证件交押金。

开放时间

9:00-17:00,16:00停止入场。自2017年10月9日起,上海博物馆实行每周一闭馆(详见上海博物馆公告http://www.shanghaimuseum.net/museum/frontend/articles/I00004092.html)。

景点位置

上海市黄浦区人民大道201号(近武胜路)

上海博物馆绘画馆、书法馆下周起​临时闭馆11天

上海博物馆

绘画馆、书法

临时闭馆调整

上海博物馆中国历代绘画馆、中国历代书法馆因进行展厅展品更换工作,将于 2021年1月19日(周二)至1月29日(周五)期间暂时关闭。为此给您的参观带来不便,敬请谅解。

特此公告。

注:疫情防控期间,为保护文物安全,古代雕塑馆、明清家具馆、少数民族工艺馆因陈列有大量裸置文物,目前仍暂时关闭,开放时间待定。

地址黄浦区人民大道201号

开放时间:9:00 - 17:00(16:00后停止入场)(每周一闭馆,除国定假日外)

人数限控:疫情防控期间6000人/日,额满为止,南门入北门

望周知!

编辑 / 孙超慧

图片 / 文化上海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黄浦官方微信

上海红色故地寻访之十一:上海博物馆,恕我产生一连串不恭的联想

文/葛维屏

在进去之后,才颇为后悔,因为中饭没有吃,进去的时候,已经十一点多,于是一直逗留到三点多钟,才饥肠辘辘地从馆里出来。

通往博物馆入口,遭遇到了在上海旅行中最严格的搜索,那感觉的规模相当于北京国家博物馆的检查。身上的东西要掏空,还用那个棒,在我的身上上下其手一回,通过后,方才进入。

博物馆不应属于红色故地,但它载有历史的底蕴,而且,原来以为展览馆里会有上海历史内容的,但是进去之后,才发现已经撤展了,于是只好在旧有的几个馆内逛了一圈。

曾经去过国家博物馆,再看上海博物馆,未免有一点大巫与小巫的对比了。但好在中国文物古董,都是那同样的一种类型,可以基本归结为:几个锈铜片,几个破罐子,几张黄纸片,除此之外,也很少能给人留下什么标心立异的印象,所以,在里面逛了一圈,也不觉得多获得一些什么,也不觉得少看了什么。

大致印象:雕塑厅,主要是各色各样的佛教雕塑,大多数面目相同,也没有什么明显的特色,最大的问题,就是这些雕像太缺乏现实生活中的人气,给人一种千篇一律的拒绝感。

在这里,一个微胖的保安,却主动担负起解说的职能,向两个女孩子滔滔不绝地显示他对这些佛像的理解。

也许他在这空旷的展厅里作巡游未免太过寂寞了,也许他在这里耳濡目染已经久病能成医了,所以,压抑不住地想显示一下他对这些藏品的独到的理解,他首先问游客的是,面前两个佛雕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游客在面对这些乍一出现在面前的雷同佛像时,都显示的是一种幼稚园的素质的,自然难以分出雷同,他告诉大家,说这两个雕像的不同,主要在他们的身上的纹饰,但最大的不同,是他们的(某一处,记不清了),他然后批驳游客把这些佛像看成是女性的倾向,的确,那些佛像身上有太多的女性的成份,特别是他们的装扮与华丽的服饰,给人一种贵夫人的感觉,他批判了这样的误读。

后来听他对几个年轻的男生抨击佛教是如何倒退的,他说,早期的佛像都是金身的,后来变成了石雕的,再后来,用木头雕刻了,你看它们的材质越来越不值钱,人们的态度由此可见一斑,佛教不衰退才怪呢。

他说的似乎有道理,在这里,根本听不到保安对这些佛像的崇敬之情,而完全是他直抒胸臆的世俗的真象揭橥。

不知道他讲的有否道理,但一个保安能够越俎代疱向游客大发谰言,也算是一个奇观了。

这里面的雕像,都没有交待来历,有的佛的头像,显然是从某一处割裂下来的,但原来的雕像位于何处,都没有什么标记,所以看了很糊涂。

标示表明,这些佛像是有时代的差异的,但是看了一圈之后,仍觉得是大同小异,难分彼此。

玉器厅:在这里看到了由古及今的形形色色的玉器,但对玉缺乏兴趣,也是走马观花地看了一圈,记得当年在在西安及北京的时候,都曾经看过这种玉器展,觉得也是如出一辙,虽然里面全是宝贝,但是实在没有多少观赏性。

货币厅:各种各样的货币集览,搜集得相当的齐全,扑眼看下来,都是铜钱的形制,期间的区别,只在于不同的朝代与年代。而里面搜集的丝绸之路上的货币,则让人见识到了异国他乡的钱币,看上去,铸制的方式,相当的精美,它是按照西域各国的年代而进行展排的,也算可以对中国角度远望的西域各国的情况进行一个年谱式的鸟瞰。

明清家具厅:在这里认真地看了一看,可以看到中国人古代的一些生活器具,但从今天的角度看来,古人的屁股享受实在没有让人有什么羡慕的地方,床,像一个大盒子,椅子,像一个木头框,给人的感觉,是挺生硬的,应该说,沙发与席梦思的出现,才让人的享受升级为柔软的体贴。在这些展厅里,见识了中国人的木质家具的框架形制及其内质硬度。

少数民族工艺馆:此处陈列着各种少数民族的衣服头饰,很有助于帮助认识千姿百态却难辨细处的少数民族服饰。面具陈列的地方,主要是土家族的面具,可见面具在中国真的不是很普及的。

中国古代书法馆:细看那些中国古代书法的原籍,不知为什么,总觉得它们的笔力有一些柔软,也许过分真迹化的墨迹,可以看出书写者的纤毫的挥笔的心态,觉得那些字体并没有达到一种笔走龙蛇的酣畅,如果时间充裕的话,在里面慢慢地徜徉一下,顺着那些古代的字体,体味一下汉字之美,倒也是不错的选择。

中国绘画馆:这里光线阴暗,人到处,感应灯才会亮起,对中国画缺乏鉴赏能力,匆匆走过一遍,最大的感觉,就是没有什么能够触动心灵的画幅,这也许是中国画的最大的问题所在。相比之下,西方的雕塑与绘画即使在遥远的年代产生,也会给人一种冲击力,这也是我不喜欢中国画的原因。

中国古代印章展:大大小小的印章,让人看不胜看,在这里,只是作走马观花状,匆匆掠过。

青铜器馆:在这里,再次重温了一下在国家博物馆看到青铜器的兄弟姐妹。再次对中国在远古的时代精制不亚于今天的青铜器,献出内心的感叹。这里有一个好处,是展厅里还介绍了青铜器的原料,如何制作的过程,很有知识性。但在这里没有看到三星堆的展品。

陶瓷展厅:这就是属于中国的破罐子的展厅,分年代展现了中国的陶瓷发展历程,还是很鲜明地看到明清的陶器在外形色质上的差距,早期的陶瓷,算不上有什么优美,而明朝的陶瓷在我看来,也是十分粗糙,到了康雍乾的时候,陶瓷的色泽和装饰都有了鲜明的变化,特别是那些红色的瓷器,饰以鲜艳的花纹,对于我这个缺乏艺术鉴赏细胞的人来说,至少带来的是一种刹那间的赏心悦目。但是这些陶瓷总的来说,还是缺乏一种鲜活的生命力,它们都像是文人经过做旧了似的,与中国的现实生活隔着一种膜,让人在今天看着它们的时候,仍然会有一种敬而远之的感觉。它们不是带有个体生命创造出来的表达内心激情的东西,所以,也不会在当下的重观中,能够激活心里的相同的认同与崇敬。

因为太过饥饿,真担心在这里要被饿昏,所以,越到后边,越是脚步匆匆,当所有的好东西都看完之后,从顶楼顺着电梯下来,顿觉如释重负,仿佛完成了一项使命似的,经过了五千年的雷同的色样的熏陶,太需要一点现实的营养了,于是,走出了展览馆。

两尊明代陶俑“回家”入藏上海博物馆

图为两尊明代陶俑入藏上海博物馆。国家文物局供图

海外网12月13日电(记者赵晓霞)12月13日,国家文物局在线上主办文物捐赠入藏仪式,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苏珊娜·芙拉图斯(Suzanne Fratus)女士捐赠我国的两尊明代陶俑入藏上海博物馆

据介绍,今年4月,中国驻旧金山总领事馆收到苏珊娜女士的邮政快递,内有两尊彩色立俑及一封信件,信件讲述了其家族与这两尊陶俑的渊源,表示希望通过中国政府将文物送还给中国人民,捐赠至上海博物馆。国家文物局立即组织上海市文物局、上海博物馆开展文物鉴定等相关工作,判断这两尊陶俑为我国文物,与上海博物馆馆藏的一套明代彩色釉陶仪仗俑较为相似。9月,国家文物局尊重苏珊娜女士意愿,指定上海博物馆作为两尊陶俑的受赠入藏单位。国家文物局与中国驻旧金山总领事馆、苏珊娜女士、上海市文物局、上海博物馆通力合作,最终两件文物于11月26日入境上海,回归祖国。

12月2日,上海博物馆组织专家开展实物鉴定,确认两尊陶俑为明代陪葬明器,是研究中国古代墓葬制度和制陶历史的珍贵实物资料,具有重要收藏价值,确定为三级文物。两件文物与上海博物馆所藏一套明代陶俑的胎质、表面施加的低温铅釉工艺相同,造型及制作风格与其中的尖帽立俑极为相似,应为同一时期、同一地区的作品。

苏珊娜女士的祖父约翰·赫伯特·韦特(John Herbert Waite)20世纪初在中国行医,获得两尊陶俑,带回美国,后交苏珊娜女士继承。1983年,为庆祝上海与旧金山缔结姐妹城市,上海博物馆赴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举办《上海博物馆珍藏——六千年的中国艺术展览》。苏珊娜女士发现参展的一套仪仗队俑与其所藏陶俑极为相似。上海博物馆随展负责人告知,陶俑应出自中国被盗贵族墓葬。苏珊娜女士素爱中国古代科学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国人民怀有钦佩之情,此后近40年间,始终期待以合适的方式将文物送还给中国人民。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在北京会场出席仪式并致辞,他表示,苏珊娜女士将陶俑送归故土的义举,展现了令人钦佩的崇高品格,展现了美国普通民众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彰显了回归文物所蕴含的“艺术的真正价值”,表达了各国人民携手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共同心愿,必将带动更多社会各界人士关注和支持文物追索返还工作,促成更多流失文物回家。

仪式上播放了文物捐赠人苏珊娜女士的简短视频,并由工作人员代为宣读致辞。她表示,非常荣幸将这两件陶俑归还给中国人民。两件陶俑的离散,见证了百年历史,启迪人们要与人友善、彼此尊重、彼此帮助。她敬仰中国的优美文化和艺术成就,决定将其送归故土。两件陶俑回归,不是通过金钱或政治的手段,而是因为爱的力量和对中国人民的尊重。

同日,“仪象万千——明代彩色釉陶俑特展”开幕,两尊受赠陶俑与当年在旧金山展览的馆藏明代彩色釉仪仗俑队共同展出。展览展出文物共68件,展期1个月。

责编:秦雅楠、王瑞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