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临淄丨我为齐文化代言(5)——临淄八景之一

爱上临淄—我为齐文化代言

大型网络公益行动

Love Linzi

天下之大 最美是家

每个临淄人都是泱泱齐风的传承人

都是故都临淄的代言人

让我们带着对临淄和齐文化

的热爱与期许

一起来为家乡代言为爱发声

前言

《临淄八景》

高阳馆外酒旗风,矮矮槐荫夏日浓。

秋入龙池月皎皎,春回牛山雨濛濛。

古冢遗迹怀晏相,荒台故址吊桓公。

淄江钓罢归来晚。西寺楼头听晓钟。

这首脍炙人口的七言诗,咏的是昔日临淄八大景点,此诗一句一景,词语通畅,读来朗朗上口,而且对仗工整,通俗易懂,便于记诵。多年来深受人们喜爱。十年前,曾约友寻踪游览八景故址,因年深月久,景点失修,多已景去貌失,只有荒台古冢依旧。牛山、淄江旧景虽去,但又添新景,仍不失“牛山千古秀,淄水万年青”之貌。寻游归来,曾赋七言古风诗八首,描述了对旧八景的感怀之情。

2019年秋,又故景重游,虽时隔十多年,景貌并没有多大改变,只有古龙池得以修缮。为了让人们永记和怀念昔日八景之貌,以及那些与八景有关的神奇传说故事。

笔者便用散文形式撰写了

以下八篇记述文章

文章一篇一景

题目以八景诗句为篇名

每篇中分别用

“景点由来”“景点名胜”“景点典故”“景点新貌”

四个小段来讲述景点古今之貌与民间传说

好让后人不忘八景,永记乡愁

《八景新篇》之一:高阳馆外酒旗风

“高阳馆外酒旗风”是临淄八景诗中首联上句,为八景中的第一景。明朝时期的八景,称其为“高阳酒馆”,句中的“高阳”是指昔日古郡高阳城

01

高阳古郡

昔日的高阳城遗址,在今临淄区朱台镇南高阳村西200米处,古城址南北长750米,东西宽约650米,呈长方形,高出周边地面2米左右,总面积约为487500平方米,南临乌河,东、西、北三面皆为平原。1984年,淄博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10月10日,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高阳城古为葵丘,亦称渠丘。《山东通志》载“北魏立高阳城,置郡,后改为溡水县,唐代废”。《临淄县志》载:“春秋战国临淄辖四邑,其中,城西曰渠丘邑,秦时设郡置县,葵丘(渠丘)为西安县治所,汉袭秦制,在渠丘仍设立西安县,属齐郡。南北朝时又将西安县改高阳郡,辖领安平安次、邺、高阳、新城五县。隋大业元年,治所移临淄,废高阳、溡水二县,隋大业九年,高阳城因战乱破坏而废城。高阳城从此沦为村庄,为高阳村。元朝前,高阳村分为南高阳和北高阳两村至今。

02

高阳馆酒

南北朝时,贾思勰在此任高阳郡太守,在此期间著成了我国第一部农业科学技术著作《齐民要术》。书中载有世界上最早最先进的制曲方法和制曲工艺理论,当时,百姓就是采用他书中的制曲方法,利用当地乌河的优质水资源和当地盛产的优质高粱米,酿造出“开坛十里香,醉酒三年醒”的美酒佳酿。当时的高阳城,可谓是“家家有佳曲,户户垂酒幌”的一座酒城。

高阳城盛产美酒的消息不胫而走,历史上有很多名人都慕酒而来。北魏诗人毕孟举和于斯骅在高阳饮酒后都留有佳作,如:“千年过客依残堞,十里乡心入酒杯”,“也醉黄花酒一杯,高阳城上共徘徊”等,可见高阳酒在北魏时已是闻名遐迩的美酒之乡了。清代著名诗人于崇敕在《高阳怀古》中赞道:“高阳旧迹半凋残,况是秋风九月天。濯濯牛山无美木,冷冷淄水有寒烟。乱峰愁锁桓公墓,衰草哀吟牧马篇。爱约淳于沽一石,陶然醉卧菊花边。”清康熙临淄知县邓性在《高阳酒馆》诗中赞道:“由来从事侈青州,三雅杯倾风欲流。但得醉乡深处意,何如独醒过槽丘。”

相传在晋代有位名士刘伶,乃“竹林七贤” 之一,不但文才好,还是一位品酒大师,人送雅号“酒仙”。闻听高阳城酿有好酒,便专程赶来品尝。因贪美酒醇香,饮酒过量,醉死高阳,沉睡三年方醒。民间传说:“开坛十里香,醉酒三年醒”,即指刘伶也。醒后的刘伶为贪饮高阳美酒,干脆移住高阳城,聚友终日狂饮,以酒为乐。数年后,终因饮酒过量,得了重病,临终前对家人言道:我一生好酒,饮过多处所酿美酒,今独喜高阳馆酒,死后不要送我回乡,把我葬在高阳城旁,我要在九泉之下,再品尝高阳酒香。刘伶死后,家人尊其遗嘱,将它葬在离高阳城东南500米处。现封土已平,墓址尚存。

有诗曰:

高阳佳酿美名传,香飘千里惊酒仙。

琼浆醇液饮不住,醉卧渠丘睡三年。

03

高阳典故

关于高阳馆酒之所以远近闻名,在当地有一传说。

有一年除夕之夜,天降大雪,有一快被冻僵的老人倒在一家酒作坊门前,这家酒作坊主人名叫杜世良,乃是中国酿酒祖师杜康后裔,此人品德高尚,为人厚道,乐于助人,深受当地百姓尊重,称其杜善人。杜世良在城南的乌河北岸,有良田百亩专种高梁,用作酿酒原料,但不知何原因,自打父辈迁来高阳开设酒坊起,直至今日,所酿造的白酒品味一直不佳,销量也很少,父亲至死也没找出原因何在,自己也对此一直犯愁。除夕这天傍晚,去到门口查看大门是否关闭,忽见一乌脸紫须老人倒卧门前,急呼家人将其抬入屋中,将其救醒后,脱下身上皮袄给老人披上,拨旺炉火,让家人端来热汤热饭招待,饭后又整理床铺,让老人留宿一晚,在自己家过个年。

这天夜里,杜世良忽然做了一个梦,自己正在乌河边游玩,忽见迎面走来一位年轻女子,手拿一个锦囊和一把金壶,到他跟前向他深施一礼,言道:多谢恩人搭救父亲,小女受父之托,来向恩人送高粱异种一袋,拿去繁育种植,可做酿酒原料,再将此乌河水渗透井中过滤,可酿出上乘佳酿美酒。说完把金壶朝水中倒倾,一股沁透肺腑的酒香从壶嘴流向水中。没等杜世良开言相谢,姑娘忽然不见。杜世良惊醒,急忙坐起,忽见铺上老人不见,却见床被上放一锦囊,和梦中女子所拿一样,急上前打开一看,果见内有紫白圆润的高粱种粒约数斤左右,还有一纸条,上写两行正楷小字:“乌龙恩人救,谢赐衣食粥,回赠异秫种,播植酿美酒。”杜世良回想起梦中情景,忙跑到村外河边,捧起水闻了闻,尝了一口,清凉甘甜,略带酒香,心中暗想,原来昨晚所救老人是此乌河龙王

从此,杜世良便用所赠高粱种繁育种植,至秋天收获时,果然与原粮种不同,其穗大异常,萼内结双粒,圆润饱满,粒如鸠眼,真乃上乘酿酒佳料。乌河发源地在临淄城西南20里处的矮槐树村,古称溡水,水从群泉中溢出,系“奥灰”岩溶地下优质矿泉水,清凉甘冽,乃酿酒之佳水。杜世良在离河边两丈处挖了5眼井,深度都比河面下深五尺,每天将过滤渗透的乌河水担回家中。杜世良自从有了好料好水,加上祖传秘方工艺超群,终于酿造出气味浓郁,甘冽醇香的上乘美酒佳酿。

自从杜世良酿造出优质高粱酒,销量大增,每天前来贩酒的各府州县商贩,都排号等候,供不应求。杜世良发家致富后,不忘众邻乡亲,他把优良秫种送给他们种植,秋后以高价收购他们的粮米,有条件的人家,就传授他们酿造工艺,开设酒坊。几十年后,高阳城中酿酒作坊已达几十户,饭店酒馆十几家,高阳城一时成了“户户酿佳曲,家家垂酒幌”的一座繁华酒城。因而到了明清时期,高阳酒馆被誉为临淄八景第一景,“高阳馆外酒旗风”即指此也。

04

高阳今貌

高阳的酿酒事业,几百年来虽多次受到战争、灾疫等影响,酒坊经营,几度中断,但酿酒工艺从未失传。1978年,中断40多年的高阳酒重又面世。但这次的经营方式已不再是从前的一家一户私营酒坊,而是集体经营的“高阳酒厂”。至改革开放后的1991年,才由个人承包,改建为“高阳酒业有限公司”,厂址也从谢家屯迁回南高阳村南,金陵寺西邻。新厂占地20多亩,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年产300多吨,生产“高阳郡”、“淄江宴”、“高阳酱香”、“贾公”等四个系列,畅销全国各地。

今到高阳游览,“金陵寺”是一大景观,该寺位于南高阳村南,西与高阳酒厂为邻,南靠近乌河。古寺始建于北魏时期,毁于五代后周,现仅留两尊石佛。1996年,南高阳村民集资近70万元,为石佛修建了大殿。从2004年至2012年,又先后集资千万元,建成了斋堂,男女竂房,方丈楼,大雄宝殿,地藏殿,观音殿,藏经楼等,由于寺内的配套设施齐全完善,信徒口口相传,来拜佛祈祷者越来越多,每逢农历初一、十五法会日,寺内的各种书籍、佛学、国学课本、光盘等免费赠送,因广结善缘,金陵寺香火越烧越旺,影响越来越大,名声越来越远,外省市的信众来金陵寺学佛拜佛者也越来越多。1984年7月,该寺的石刻造像,被淄博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经临淄区统战部批准,金陵寺成为合法的佛教活动场所。高阳酒厂和金陵古寺成为高阳城两处新的名胜景点。

有诗曰:

葵丘故址郡高阳,溡水甘泉润此方。

家家酿醇香十里,户户酒旗门前扬。

思勰著书民受益,刘伶贪杯不思乡。

昔日酒坊虽不见,高阳佳酿仍飘香。

《八景新篇》之二:矮矮槐荫夏日浓

“矮矮槐荫夏日浓”是临淄八景诗中首联下句,为八景中的第二景,明朝时期的八景称其“矮槐夏荫”。矮槐景址在今临淄区辛店街道矮槐树村,该村周朝立庄,历史悠久,初称“宣王店”,据传,齐宣王曾留宿该村而得名。至宋初期,宋王赵匡胤曾晾晒战袍压其树上,从此树不再长高,成为一颗矮槐树,为该村一奇观,村民以此为豪,便以“矮槐树”为村名了。

01

矮槐典故

相传北宋建隆二年,宋朝皇帝赵匡胤为巩固刚建立的宋朝政权,派兵四处征剿残余兵匪。在临淄境内的大虎山上,有一伙草寇,匪首姓张名盖,手使一口大铁刀,武艺超群,有万夫不当之勇,因身上刺有九条龙,号称“九龙大王”,率领几万人马,啸聚山林。当地官兵不敢与其对敌,朝廷便派大军围剿,交战几次,都被九龙大王打败,不敢再战。宋王闻报,便亲到军前督战,并亲自出马与张盖交战。那九龙大王着实厉害,二人大战百合后,宋王便觉体力不支,手臂酸麻,败下阵来。败退到溡水边休息时,忽见一位鹤发童颜的道长向他走来,手中提一饭盒和一坛酒,对他言道:“宋王与那大王交战一天,该饿了吧?请吃点东西吧!”说完便把酒饭放到宋王面前,随又言道:“今天和你交战之人号称九龙大王,受过高人指点,武艺不差于你,你虽是真龙天子,但只是一龙之名,一条龙怎斗得过九条龙呢?我现在给你战袍上再画上九条龙,加上你自身就成十条了,十龙战九龙,保你取胜!”说完,便取笔在赵匡胤战袍上画了九条张牙舞爪、活灵活现的龙,围绕在战袍上。宋王看后大喜,刚抬头要言谢一声,已不见那道长身影。心中暗想:定是有神灵相助于我。随即将道长送来的酒饭,饱餐一顿。饭后,顿觉体力倍增,心中大喜,传下号令,休息一晚,明日再与那匪首交战。

第二天拂晓,宋王饱餐战饭后,跨上乌龙驹,手提紫铜棍,领兵再去与那九龙大王交战。此战与昨日大不相同,宋王爷越战越勇,体力不减,一条紫铜大棍,挥动如飞,打得九龙大王没有还手之隙,大铁刀差点被大棍崩飞。九龙大王心中纳闷,暗道:这宋王老儿今日如此厉害!此战恐难取胜,还是早走为妙。不想稍一走神,被宋王一棍砸在头盔上,顿时脑浆飞溅,死于马下。众匪见大王一死,便一哄而散,漫山遍野,逃之夭夭。

赵匡胤带着得胜军兵,回至溡水边的营房驻地,因天气炎热,便脱下战袍,摘盔卸甲,正待休息之时,忽见战袍上溅有许多血迹,心想自己又没受伤,定是那匪首的血迹。便手提战袍到河边冲洗。不想战袍刚放入水中,忽听水中轰隆一声响,便见浪花飞溅,河水翻滚,刚才还清澈见底的满河清水,刹时成了污浊之色,宋王见此,忙提袍站起,见道长画在战袍上的九条龙不见了,心中暗道,可惜了,早知如此,此袍不洗也罢。回头见营地旁有一株七八尺高的槐树,便用紫铜棍挑起湿袍挂到树顶上晾晒,见树下有一树荫,便命人拿来一苇席,铺于荫处,躺下休息,一觉睡至红日偏西方醒。起身一看,只觉奇怪,对众人言道:睡前日至中午,此时日已偏西,树荫怎么不随日移动呢?话没说完,树下荫影已移至树东。众人见此便言道:“皇上是真龙天子,又有龙袍罩树,阳光烈日怎敢照射在您的身上呢?”宋王闻听点头赞许,便命人取下战炮,休息一晚,明日启程回京。此槐自从宋王挂袍受压之后,便只发粗不长高,虬枝四伸,下垂枝叶,绿翠荫浓,团团圆圆像一朵大蘑菇,成为此地一大景观,闻名齐鲁,因而得名“矮槐树”,村名也因此将“宣王店”改为“矮槐树村”了。

02

矮槐夏荫

矮槐树”至明朝时期,胸径已近1米,树身低矮,冠如伞盖,径近8米。每至夏日酷暑,古道上的过往客商总喜在此驻足观赏,在树荫下歇脚乘凉。矮槐景观在明朝万历年间被誉为临淄八景第六景,曰“矮槐夏荫”。至清改为临淄八景第二景,曰:“矮矮槐荫夏日浓”。明嘉靖时期,在金岭镇驿站时,临淄县城南设总铺,矮槐树设分铺,名矮槐树铺。这时的矮槐树旁已修建了凉亭、碑廊、庙宇、邮亭等。不断有文人官客在此题诗抒情,树碑立传。至清晚期,已形成有近二十通碑的碑廊。碑林虽在以前被毁,但碑上的诗文尚有数首留在人们记忆中,如下:

明朝陆钱 题《矮槐亭》诗两首:

(一)

斜日槐亭古道西,绿荫垂地曲蟠螭。

试问挂袍当年事,何以陈桥拥众时。

(二)

黄袍已化紫云空,牢落邮亭卧黑龙

老干萃裘胜不得,受恩谁比大夫松。

清康熙年间临淄知县邓性题《矮槐夏荫》诗:

佳树扶疏驲路边,挂袍犹剩御炉烟。

不同王祐庭前植,绿荫凉生缓客鞭。

清康熙庠生吴丙玺《步前韵》诗:

老树离奇古驲边,鸾旗过后几风烟。

笼葱绿荫牛山路,看尽行人快如鞭。

清朝康熙《临淄县志》编志校勘生员于希英

《咏矮槐宋太祖挂袍处》:

草色古邮亭,纷披佛地青。

何年来帝子,千秋护山灵。

春日群飞动,秋风转窅冥。

支离得偏寿,傲岸作仪型。

被誉为八景之一的矮槐树,经过了600多个酷暑寒冬,至20世纪60年代,已呈老态龙钟,主干中空,枝叶多已干枯,至1966年终于枯死灭失,陪伴它多年的庙宇邮亭碑碣也毁于破四旧运动之中,“矮槐夏荫”荡然无存,兴盛一时的古迹名胜,从此只能留在人们的记忆当中。

03

矮槐古桥

矮槐树村不但是矮槐夏荫景址之地,而且还是乌河的源头,据史料记载:乌河,又名溡水、干溡、乾水、黑水、乌龙河等,全长60多公里。画水、系水皆入其流,经桓台博兴小清河。有史书称溡水发源于黄山之阴,平地泉涌。夏秋雨丰,水流湍急,冬春旱时,水流渐微,又故名时水,又因河床窄,水流急,色乌浊,故又称乌河。

河源头有一座三孔古石桥,称“溡源桥”,始建于明永乐年间,桥长13米,宽近6米,桥高3米多,青石块垒砌,三孔拱券,桥面是由大块青石板铺成,两侧有石质护栏,立有28根雕刻星宿头像的石柱桥东西两端各有镇桥石狮一对。东西引桥也是青石板铺面,整个石桥蔚然壮观。桥东引桥的官道北侧,立有石碑数座,有一碑记曰:“盖天农之物也,又桥而东,石崖数丈,高岸为谷,东邻牛山,西接金岭,南有黄峰,北达于锦秋之湖。”另有石碑记载:“站立桥头,遥望旷野,南有卧虎山桃花峪与群山相连,千峰争秀,景色壮丽,北是沃野平原,万物峥嵘,生机勃发,透万般灵气,千古风流,一派雄浑。”桥东北50米处,有三官庙和关帝庙,庙中古木参天,逢年过节,周边村庄的善男信女前来拜祭者甚多。历代的文人墨客来观赏“矮槐夏荫”景观时,必到此处观赏,留下笔墨佳篇。明末清初著名诗人谢宾王曾路过溡源桥,当时东西官道人来车往,马蹄声碎,行人如梭,商旅鼎沸,两岸耸翠,绿柳成行,谢宾王为此美景所陶醉,即兴

赋《溡水道中》诗一首:

风前涛发带云流,桥外马嘶古木秋。

水曲尝邻如运腕,山佳偶喜是平头。

田夫望客凭垣立,野马狎围僦石休。

日暮陶家寻菊饮,出门不厌是清游。

溡源桥建成至今己有600多年,其间曾修复多次,在清乾隆五十七年重修,民国二十四年和二十六年分别加筑桥墩和增换加补桥面石板。1946年解放战争时期,桥东边一孔被炸塌。1956年县交通科拨款重新修补一次,1966年,石狮、碑碣被毁。2006年6月,溡源桥被列为淄博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04

矮槐今貌

“矮槐夏荫”之古迹名胜,时刻在人们心中留恋怀念,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强民富,人民生活提高,各地都在修复古迹名胜,开发旅游事业。矮槐树村民和社会各界人士对恢复“矮槐夏荫”景点的呼声越来越高。2008年,矮槐树村委做出恢复“矮槐夏荫”景点的决定,立即得到村民及各界爱心人士的热烈响应,踊跃捐资近10万元。在2009年3月7日,植树节前夕,在村东溡源古桥东头,青石古道北侧,成功移植一株直径0.70米、高约5米的国槐树。同时整治了景点周边环境,栽植了垂槐、雪松、樱花柏树、冬青等树木花卉,修建了台阶、隔离墙、树围、石凳等,树立了“矮槐夏荫”主碑一座,功德纪念碑两座。

2009年秋,笔者在牛山会上听人说矮槐树村修复了“矮槐夏荫”景点,便约友前去参观游览,回来曾赋七言古风诗一首:

溡水源头溡源桥,宋王晾袍压树梢。

矮槐浓荫成奇景,游人如织争相瞧。

驿站古道成往事,旧址新景又添娇。

重立碑碣桥头畔,新植国槐虬枝条。

《八景新篇》之三:秋入龙池月皎皎

“秋入龙池月皎皎”是临淄八景诗中的颔联上句,为八景中的第三景。明朝时期的八景称其为“龙池秋月”。“龙池”古称瑞泉湾,北魏时期在此建一龙泉寺,人们为了让瑞泉湾成为此地一景,便用巨石将泉湾围砌成池,并改称“龙池”。故民间“先有龙泉寺,后有古龙池”之说。

01

龙池秋月

龙池在淄河东岸,齐陵街道境内的东龙池村与西龙池村之间,南北长约60米,东西宽约30米,深约两米半。四周条石垒砌,内有三泉泉水汩汩而出,清澈见底,冬不结冰。水温在摄氏13度以上。冬晨远观池面,雾气弥漫,春天碧波荡漾,锦鳞游戏,夏日池边芙蕖,叶碧花红,入秋皓月当空时,如明镜映入池中。东西两岸各有饮水井一眼,俗称龙眼,石砌,外覆以三合土捶积,井口用巨石穿凿而成。此井专供东西龙池两村群众吃水之用,水位能升到用手所及的高度,较池内水位高约半米,每当汛期,水势溢于井口,仲秋之夜,临井观月,可看见月亮映入井水中,如银盘浮出水面。临淄八景中“秋入龙池月皎皎”一景,由此而来。明朝县令彭自勖来观后

赋诗赞龙池:

方池半亩白云深,明月清泉亘古今。

初怪冰盘浮水面,番疑宝镜坠波心。

岸迷芳草龙何在,径绕荒台客自寻。

岁旱民间能致祷,一瓢大地变甘霖。

02

龙池典故

提及龙池,民间曾有一传说,在很久以前,龙池以东住有一户人家,姓周名东华。孤身一人,乃一穷儒,和人说话总爱以诗句作答。虽然满腹经纶,出口成章,却屡试不第,以织布为生。

有一天,东华闲来无事,在院中赋诗自吟:“东华门外一龙池,夜晚观星把将移。一对明珠卷毛兽,鼓打三更要登基。”不想被他的一仇人叫周才的听见。认为这是首反诗,要让官府知道是要杀头的。就赶紧跑到临淄县大堂告发周东华吟反诗。县官一听周才学说诗句,确有反意,赶紧派衙役捕快前去龙池村捉拿周东华。

众衙役押着周东华刚出村头,碰上东华姐夫急忙赶来询问。东华对姐夫言道:“皇兄不必泪悲啼,孤家言来你听之。回去对我御妹讲,家中皇粮拿去吃。”周才在一旁一听这又是一首反诗,赶忙又牢记在心,心想周东华这次死定了。

到了县衙大堂,县官把周才说的诗句对东华说了一遍。并问此诗可是你做,东华回答是。县官又问他为什么做反诗。东华赶紧说:小民不敢,大老爷听我解释。我姓周,名东华,门前有一龙池。所以说是“东华门外一龙池”。我院中晒着豆瓣酱。每天晚上观看天气阴晴决定是否把酱盆移入屋中。这就是“夜晚观星把酱移”。我家中养着一条大眼睛卷毛狗,我戏称“一对明珠卷毛兽”。我以织布为生,每到鼓打三更。我便起床登机织布,这就是“鼓打三更要登机”。县官听后,恍然大悟,言道,原来如此,命人赶紧给东华松绑。周才在旁一看,赶紧上前对县官说道,大老爷且慢。周东华在来时对他姐夫还说了一些反话呢,接着便把当时听到的学说了一遍。县官一听,便问东华,此说又作何解释呢?东华回道:我姐夫姓黄,见我被绑,泪流满面,我便劝“黄兄不必泪悲啼”,我孤身一人,所以说是“孤家言来你听之”,我姐姐叫周玉妹,让姐夫回去对玉妹讲。我惹了官司,怕是回不来了,家中还有半缸小米,让姐姐拿去吃了。所以才说“回去对我玉妹讲,家中黄粮拿去吃”。

县官听后,心想都是这个周才无事生非,闹了这么一出笑话,便当堂宣判道:被告周东华,罪证不足,无罪释放。原告周才,证据不实,诬告良民,重责四十棍,赶出县衙堂。

这个案子当时在淄河两岸及周边府县,被当做一段佳话,流传多年。

03

龙池名胜

1、戏楼:

在龙池东南方有戏台一座,坐南朝北,东西长约15米,南北宽约12米,台高1.8米,石砌而成。前台由朱红木柱支撑,前柱上有对联,上联:“长长长长猛长长长长智”,下联:“行行行行都行行行行德”,后柱上联:“传传传传古传传传传典”,下联:“调调调调时调调调调心”。中间上有横批:“海市蜃楼”。后台有青砖瓦房三间,为演员化妆室。

2、庙会

每逢农历六月十三日至十九日为庙会期,会期五天。庙会期间唱大戏,玩杂技,玩魔术,拉洋片,说鼓书,各种扮玩,四乡八村的善男信女来烧香拜佛,许愿还愿,看戏游玩,贸易往来的人山人海,买卖摊铺摆满周边,场面宏大,一度轰动益、青、临、广、桓、周、淄、博八县。此庙会延续到抗日末期。

3、山门·八角湾:

由戏楼向北约30米有一南向山门(庙门),砖石结构,起脊飞檐,朱红门、柱,山门两侧各蹲一石狮,高约一米,雌雄相对,左右呼应,雕刻玲珑剔透,形象雄壮威武。门东面建有红墙,东墙前有一池,俗名八角湾,因湾岸由条石砌成八角形而得名。池内有泉,水位与地面相平。进门中间地面有一平石,石上有一双脚印,相传为仙人经过时留下的脚印。进门向北是一甬路,直通天齐庙门.

4、御笔碑:

在龙池东岸,甬路东侧,原有一青石碑(此碑现存齐文化博物馆),系清康熙皇帝御笔亲书,书法潇洒倜傥,刚劲挺拔,故名御赐诗碑,也称御笔碑。上书唐朝诗人李白“望天门山”诗: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逥。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春,康熙南巡途径山东,临淄知县衣绨龙被山东巡抚选调到皇帝身边听差,期间因工作积极,服侍周到,受到皇帝当面表扬,并亲书李白七绝诗一首,作为书法作品赐于衣绨龙,作为嘉奖。衣绨龙把御笔带回临淄后,县里的官员学士、乡绅百姓纷纷前来观看,轰动临淄。县教谕纪之复专门为此事作了一篇记文。三年后,新任临淄知县王申祚带头集资,把三年前的御笔诗文镌刻在石碑上,以利后人瞻仰。碑阳面上为御笔“望天门山”诗,下为纪之复撰叙记文。碑阴面为捐资的阖县官员、乡绅、生员、乡民姓名。此碑刻于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碑高2.2米,宽0.87米,厚0.23米,为稀世珍品,现仍保存完好。1983年,移交临淄区文物管理所,收藏于临淄石刻艺术馆西廊中。2017年移入齐文化博物馆石刻厅。

5、天齐庙:

天齐庙在龙池北面四十米处,始建于元末明初。庙阔三间,砖石结构,重梁叠柱,飞檐起脊,筒形小瓦盖顶,正脊垂脊之上都有吻兽,飞檐四角挂有铜铃。前面是木雕隔扇,中间开门。庙内塑有东方八神,东岳王即天齐神居中。庙院内两窗下各有莲花盆一个,直径1.3米,高1,2米,精雕细刻,盆与底座精致美观。院内东西两边各有垂槐一棵。西南角有观音菩萨小庙,供求子女者进香许愿。东窗外有明孝宗重修庙碑一方,1949年被毁。西窗外立一石碑,上刻清光绪时期山东巡抚李元华草书一诗:

润静气高不偶然,古称富地本滋渊。

列国浪传曾出木,明时真见花并莲。

银河旋转遂通地,玉液源流实为天。

江灵应为蛟龙窟,人杰应物望后先。

6、五龙堂:

五龙堂俗称龙王庙,共5间,跨度10米,梁檩合抱,明柱支撑,砖石结构,起脊飞檐,小灰筒瓦盖顶,脊梢有吻兽,梁檩均用合抱朱红木柱支撑。前面是木制隔扇门,开左中右三门。内塑金、银、黑、红、青五位龙像,雕塑精致,形象各异。东西山墙绘有龙王出巡图。龙王高座龙辇,由臣龙牵拉,虾兵蟹将擎旗张伞,仪仗相随,声势浩大。每逢天旱无雨之季,四乡八村的人们就组织起来到此祈雨。据说龙池的蛤蟆不叫唤,但龙池的龙王最灵验。院内有双人合抱垂柳树两棵,遮天盖地。

7、竹林:

龙池东面是郁郁葱葱的一片竹林,面积2000多平方米,竹林边有一弯泉水,流入竹林,又沿着曲折的水沟向南流入村中的河沟,与池南的溪水汇合东流,直至高家孝陵村湾中。民国时期,此泉在建龙池学堂时圈入院中,并建一水池作为日常用水,池边留一洞,穿过围墙又流入竹林,由于溪水滋润,万杆翠竹格外茂盛,多种禽鸟栖息其中,破晓时刻,百鸟争鸣,煞是动听。

8、龙泉寺:

龙泉寺位于龙池西北,系临淄著名三大古寺院之一(西天寺苍山寺、龙泉寺)。据民国九年(一九二零)《临淄县志》记载,六朝石佛在龙池龙泉寺故址。龙泉寺原有大佛两尊,高丈八,俗称丈八佛。佛旁分别侍立菩萨石像两尊,高三米,大佛刻于北魏景明之后,北周之前(约公元500~557年)。菩萨则是北周北齐时期作品,两侧立有“龙泉寺碑”、“双龙碑”。古有“先有龙泉寺,后有古龙池” 之说,可见龙泉寺由来已久。

1928年,大佛、菩萨和双龙碑被高家孝陵当时任龙池小学校长的于桂林 盗卖于日本商人,运至青岛欲偷运过海去日本时,码头工人以“石佛不过海”为由拒运,未能得逞。1930年运入青岛四方机车厂、四方公园。1979年迁至青岛博物馆,现为青岛博物馆镇馆之宝。龙泉寺石刻被盗后,龙池景物也遭破坏,清康熙御赐诗碑、捐资重修碑和寺院人名碑至今尚存。此碑于1983年移交临淄文物管理所,现收藏于临淄齐文化博物院石刻展厅中。村北龙泉寺旧址台基仍在。

9、齐家花园

齐家花园坐落于西龙池村东首,龙池以西,相传这里原是冯国老家的花园,后来卖给了临淄南门齐宅。园内有假山翠竹、凉亭,旁有一大垂柳,周围是水塘,遍植莲藕芦苇,夏日荷花盛开,芦苇翠绿,景色迷人。

10、侗驸马墓:

侗附马御葬,位于龙池南戏楼沟南段300米西崖头上,后人称之为“石人坡”。葬于元初,卸葬呈南北走向,南北长40多米,自南向北依次分列石猴1对、石猪2对、石羊2对、石人2对,东西相对而立,雄壮威严,栩栩如生。石人头饰乌纱,手持板,庄严肃穆。形成的南北通道近6米宽。最北是1只无头大乌龟,背驮石碑斜压在尾部,称龟驮碑,高约2米为椭圆形。东侧有长4米、宽3米的供台石1块,光滑而平整,为后人供奉时摆放祭品用。碑文记载,此墓为元朝雁南河北道达鲁花赤显祖之墓。北端偏西卧一大石龟,龟头缺了一块。

据传,在西龙池村前,住有夫妻二人,以卖煎饼为生。有一天媳妇早起推磨子,不小心把勺子掉落地上,在弯腰捡勺子时,发现一乌龟伸头偷吃盆中磨糊子,便用勺子照头一砸。乌龟见人用勺子来砸,忙缩头逃跑。不想晚了一步,头被勺子砍下了一块,忙负痛逃走。丈夫起床后媳妇便把刚才事对丈夫说了。丈夫不信,便到石磨旁观瞧。果然见地上,有一核桃大带血肉块,地上有血,滴向大门阳沟(排水道),丈夫便顺血滴一路找去,出庄到了侗驸马御葬大石龟旁,血滴不见了,却发现石龟头缺了一块,边上还沾有白磨糊子。丈夫心中明白了。偷吃磨糊子的原来是这个大石龟。丈夫转身往回走,抬头发现村前起火,像是自己院中,急忙往回跑。听见媳妇哭喊救火。经过村中大伙帮忙,总算把火灭了。可摊煎饼用的西厢房子却毁了。媳妇对丈夫和大伙说:我摊完煎饼后,明明把鏊子下的火弄灭了,怎么会失火呢?丈夫心中明白,是媳妇砍乌龟惹的祸。此后每逢初一、十五便到石龟前烧纸上供,说好话。从此夫媳二人相安无事。

04

龙池新貌

当时的龙池是“泉水遍地流,荷花香满村。殿宇雄又伟,万竹翠柳垂。”真不愧为临淄八大景之一。嘉靖青州府志载:龙池为临淄一景:曰:“龙池秋月”。明青州知府杨谏“龙池秋月”诗:

小池元向邑城东,细细时来四面风。

半亩天开冰雪窖,一方人坐水晶宫

寒光已撤骊龙梦,清影聊呈玉斧功。

几到栏干访奇逸,满身霜雪夜方中。

龙池之泉自1958年已不能流出。1970年后干枯。昔日临淄八景之一“龙池秋月”景不再现。池四周条石被挖去做了房基,仅存一坑,为防止往里倾倒垃圾,保村庄环境卫生,便垒一砖墙,围而护之。近几年不断有人来寻览龙池秋月景址,观后大失所望,曾留诗一首:

康熙御赐诗碑旁,龙池秋月景名扬。

三泉池内喷云雾,两眼井中透月光。

天齐庙西龙泉寺,戏楼池北五龙堂。

昔日名胜无觅处,何时再现秋月光。

2019年秋,游客的愿望终于如愿,在区政府治理城乡环境,建设大美临淄,建设美丽乡村的策划下,古龙池终于等来生机,旧景重现。政府投资100多万元,重修古龙池,再现当年景。一期工程已竣工,在原遗址上新修的“龙池”,呈长圆形,长45米,宽18米,块石砌墙铺底,池中为深水区,周边为浅水区,周边池沿高出地面半米,池中还雕刻一龙,龙头伸出水面,口中喷水,池中还有三泉喷涌,池东西各有一石砌水井,古时人称此井为龙眼,井中水高出池水面半米,中秋时月光可映入井中,“秋入龙池月皎皎”一景即指此也。池西边新建13间长亭,红柱青瓦,是供游客观泉休息之用,池东新植青杆竹数百棵,池四角各有一棵倒垂柳,再现当年“万竹翠柳垂”之景。池北建有一面高低起伏的龙脊墙。池南小广场中立一泰山巨石,上刻“龙池秋月”四字。广场南侧是一座小桥,再现当年小桥流水,沿街穿村而过的景象。

今日龙池古迹名胜的修复,引来了四面八方的游客,人们边看边赞道,若不逢太平盛世,国家昌盛,人民富足,哪能投资这么多钱来修缮名胜古迹。东西二龙池的村民在为游客讲述龙池当年景时,自豪的夸:“我们龙池这地方是风水宝地,今日古龙池得以修复,是占了天时、地利、人和之光。”村民们说的这个光,就是时逢太平盛世,国强民富,治理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乡村之光。

《八景新篇》之四:春回牛山雨濛濛

“春回牛山雨濛濛”是临淄八景诗中颔联下句,为八景诗中第四景。明朝时期的八景称其“牛山春雨”。

01

牛山春雨

景中牛山,在今临淄区齐陵街道北山村西、淄河东岸,距临淄区政府驻地东5公里,海拢174米,山如卧牛而得名。此山俯首向北,翘尾南伸,与南面诸山相连,北接宽广的鲁北平原,兀立突出于山区与平原之间,与古临淄城南门相峙,故有“牛峰翠霭”的门匾。山上松柏吐翠,林木秀美,山下淄水、天齐渊、裙带河东西北三面萦绕。日间云气蒸腾,入夜水雾凝聚,如细雨濛濛,故有“春回牛山雨濛濛”之诗句。清代文坛名人赵执信登临牛山后曾赋诗《牛山道中书所见》曰:

西风吹雾白难收,沙引清淄入地流。

绿树连天村雨暗,牛山何处见全牛?

02

牛山典故

关于牛山得名之源,民间有多种传说。

其一,相传在4000多年前,黄帝在逐鹿与蚩尤开战,屡战不胜,便命大将“神茶”“郁垒”二人在东海流波山上捉了一只夔牛,在淄河岸边用牛皮做了一面战鼓,把牛头牛骨埋在山上,以后每年夏天雨季,淄水爆发,夜间就听见山上有牛叫,后来,人们称此山为牛山。

其二,相传齐国始祖姜太公,因助周灭商有功,被封于齐地营丘。太公在赶往封地路上,闻之莱夷人要抢占营丘,便率大军马不停蹄,星夜兼程,要赶在莱侯之前抢占对营丘的控制权。由于是夜间急行军,前军迷了路,大队人马不能前行。正在心急,一筹莫展之时,奇迹出现了,月光下有头金色的牛,眼放亮光,奔至太公马前,朝太公点头示意,要为太公带路。这头金牛一直把太公带到淄河岸边,太公知道,过了河就是营丘了,心中暗喜,正要对金牛表示感谢,忽然金牛不见了。月光中出现了一座巍峨秀丽,状似卧牛的山,太公心中暗想,一定是金牛所变。为了感谢这头金牛领路,便把此山命名为“金牛山”,后人简称“牛山”。

其三,相传明帝朱元璋,少年时曾在此山给人放牛,一日三餐吃咸菜窝头,一年四季见不到肉腥,有一天想肉吃,便约同伙伴杀了一头牛,在山上烤吃完牛肉,便把牛头放在山前,牛尾插入山后。回报主人有头牛钻进了山中,主人不信,便前来观看,果见山前露着牛头,山后翘着牛尾,用手一拽牛尾,就听山前牛头嗷嗷直叫,主人见此半信半疑,心想,也许真是牛钻进了山中。此事一传,都感稀奇,从此就把此山叫做牛山了。

其四,相传很久以前,有兄弟俩在此山放牛。有一天,把牛赶回家时,牛群中忽然多了一头牛,兄弟俩认为是别人家的牛跟错了牛群,也没在意,以为明天会有人来找。可是过了月余,也没人来认领,而且牛群中又多了几头,兄弟俩甚感奇怪,便对人言知此事,众人都说是山神赐给你俩的,兄弟俩闻听半信半疑,为了报答山神,便卖了多出的几头牛,花钱在山上建了座山神庙,因不知山神长啥模样,便塑了个牛头人身的像,供在里面。四乡八邻的百姓,都认为这山是放牛的好地方,都把牛赶到这里来放牧。日后人们便把此山称为牛山了。

其五,相传牛山也称金牛山,有只金牛藏在里面,有人经常看见它出来到淄河去喝水。有一种瓜老汉,瓜田就在淄河滩边。每日会看到一头金色的牛前来喝水,但却从没见有人把牛牵。有一天,来了一道士走进瓜田,看中一个西瓜要老汉给他留着,等瓜熟后自己来摘,并先付给老汉瓜钱。说完掏出一把铜钱递给老汉,并趁其不注意,把瓜扎一小孔,放进一粒金丹。一晃过了十几天,那道人又来到瓜田,对瓜看了看,离摘还差几天。这时又见金牛来河边喝水,只见道人急忙摘下西瓜,双手抱瓜朝金牛跑去,那金牛听身后有响声,刚一回头,被那道人用瓜砸掉一只牛角,金牛忍痛跑进山中,从此再也没见出来。道人捧着牛角连连唉声叹气,老汉见此,问其根由,道人毫不隐瞒,说道:我不是本地人,家住江南,今在崂山出家,这山中的金牛已修炼千年,价值连城,你那个西瓜内我放入一粒金丹,成熟后的金瓜能把金牛砸,可惜金瓜还没到成熟期,也怨自己心太急,费了一粒金丹,只得到一只金牛角。此事一出,众人相传,从此便称此山为金牛山,后简称牛山了。当地人春耕和秋收后都前往牛山拜牛祭山,祈祷山中神牛保佑地方平安

其六,相传孙家徐姚古时有个大财主叫孙子柏,家有良田千顷,资财百万,房舍百间,骡马成群,据说他家的人出来游玩,踩不着别人家的地,可谓富甲一方。可他还不满足,成天想着发个大财才好,是一个“人心不足蛇吞象”的主,可见贪财之人古今有之。

孙子柏听说牛山中有头价值连城的金牛,常到淄河去喝水,但是只有用金瓜才能砸死金牛。可到那儿去弄金瓜呢?他的管家给他出主意说:“老爷,您有的是金银,找人用金子铸一个不就行了?”孙子柏觉的这个主意不错,就依言做了一个金瓜,然后打扮成一个钓鱼人,怀揣金瓜日夜坐在河边等候。一连三天都没见金牛出来。第四天中午,天气非常炎热,孙子柏正想回去,忽见眼前出现一道亮光,金牛已来到河边。孙子柏急忙朝金牛跑去,金牛正低头喝水,听到响声抬头观望,正好孙子柏赶到,拿金瓜朝牛头就砸,只听“嗷”的一声牛叫,金牛忽然不见了。金牛没被砸死,金瓜也落入水中不见了。贪得无厌的大财主孙子柏白丢了一个金瓜,连一根金牛的毛也没得着。从此人们再也没见金牛出来喝水,而且牛山再也不见长高了。

03

牛山名胜

牛山风景优美,虽不高大雄伟,却久负盛名,为临淄一方名胜,周围有丰富的名胜古迹和齐文化遗址,有许多名人典故趣事被记录于史。

春秋时期,齐襄公在牛山设宴款待鲁桓公。《晏子春秋·谏上》有:“齐景公游于牛山”的记载。《孟子·告子上》有 “牛山之木尝美矣”的描述。《后汉书·杨赐传》“虹贯牛山”。左思《齐都赋》“牛岭镇其南”。南燕平二年(401年),临淄秀才晏谟陪同皇帝慕容德到此游览。宋朝叶廷珪《海录碎事》记载“齐威王时白虹贯牛山”。《水经注》(括地志)对牛山均有记载。其中最著名的是“景公流涕处”和“管仲墓”。景公流涕处的故事见于《晏子春秋》:景公在牛山上游玩时,北望齐都,触景生情,想到时光流逝,人生苦短,便悲从中来,嚎啕大哭。晏婴便告诫景公:“时光流逝,生死交替,乃自然规律,如果贤明的太公、桓公,勇武的灵公、庄公,都还活着,主公你也就当不成国君了。”晏婴借此启发景公珍惜君位,发扬先祖事业,在有生之年,有所作为。

管仲是中国第一名相,辅佐齐桓公四十余载,倡导尊王攘夷,改革吏治,富国强兵,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使当时的齐国一跃成为春秋五霸之首。死后被葬在牛山北麓,墓高14米,东西34米,南北24米,墓前仅存石碑两方,一方为管仲像,一方阳刻“齐相管夷吾之墓”,阴刻其简历:管仲,名夷吾,字仲,安徽颖上人,曾辅佐齐桓公姜小白,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完成春秋首霸伟业,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卓越的政治家、经济学家、军事家、思想家和改革家。据《青州府志》载:管仲墓在临淄县城南牛山北麓,古有石碑一座,上刻明代诗人毛维驺诗:

幸脱当年车槛灾,一匡霸业为齐开。

可怜三尺牛山土,千古长埋天下才。

此碑已失,1998年由临淄政府重新刻制一碑,由临淄区书画协会主席高广举照原诗书写,立于墓南侧。

历代有众多的文人墨客登临牛山,多留有诗文记游。三国曹植在《感书赋》中有:“唯人生之忽过,若凿石之未燿,慕牛山之哀泣,惧平仲之我笑》”。晋代陆机《齐讴行》“鄙哉牛山叹,未及至人情。”唐天宝四年(745年),李白登牛山,有古风曰:“景公一何愚,牛山泪相续,物若不知足,得陇又望蜀。”《君子有所思行》:“无作牛山悲,恻怆泪沾衣。”杜牧《九日齐安登高》曰:“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泪沾衣。”清代顾炎武《齐祭器行》:“牛山下涕何悲苦,岁久光华方出土。”清代吴历昌有:“牛山云雾色蒸濛,烟树迷离卜岁丰”诗句。清代临淄知县邓性有 “新鸠初唤雨声中,山色烟凝倍觉轻”的感叹。

牛山自古被誉为风水宝地,自西周至秦汉时期的王公贵族,多葬于该区域,形成规模宏大的墓葬群。最著名的当属牛山东南的田齐王陵二王塚、四王塚等)和牛山北坡的管仲墓,牛山前600米的田忌墓,该墓群2013年5月3日被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代中后期,人们在山上及周边建坊立碑,山顶建有牛山神祠,二层阁,三层阁,老母池等,最南有八蜡庙,祭祀八神。至民国初年,山上还保存有宏伟的庙宇建筑,古柏繁茂,每逢阳春三月,春风习习,淄水泱泱,温泉(天齐渊)汩汩,湿润之气,随风飘来,似薄雾,如细雨,沾衣欲湿,如果夜晚在山上树下站立,会听到沙沙声响,如下小雨声,临淄八景之中的“春回牛山雨濛濛”即此写照。

当地人们依托牛山自然风光,名胜古迹,历史文化底蕴,自明清时期,每年农历的三月三、九月九在牛山举行盛大的庙会,俗称“赶牛山”。在民间流传的“赶牛山小调”,即指此也。牛山庙会至今已有500余年的历史,从最初单纯的朝拜活动,而演变为集文化、旅游、商贸于一体的大型民间集体活动。

1951年7月,解放军后勤部选址在牛山建野战后备油库,将牛山东半部垒石墙隔离,示为禁区。山上原有古建筑被拆除,只保留树木。从此庙会中断,现仅存石碑两方,一方为《善碑题名》碑,民国四年立,上刻重修庙宇捐资人名,一方为《重修牛山庙》碑,1919年立,上刻重修庙宇等事宜。遗迹残存有明清牛山庙上的盘龙石柱、释迦牟尼像之莲花宝座、山门轴石坎、台阶石及民国时期在牛山脚下立的《玉精明化》石碑。此遗存石刻都十分珍贵,现都收藏于齐文化博物馆石刻厅。

04

牛山今貌

1995年,“赶牛山”庙会恢复。1998年,牛山被淄博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地质地貌景观保护区。2003年,随着各地旅游景点的开发建设,我区投资3000万元,以牛山后坡的管仲墓为依托,建管仲纪念馆,该馆总占地面积20多万平方米,分为馆区和园区两部分,整个建筑从北向南,依次是管子广场石像,山门,过厅阁,管仲祠,管仲墓,整个建筑群和牛山同在一个中轴线上。新整修过的管仲墓,遍植松柏,墓北新立一座高7米,宽1.5米的高大石碑,正面书“齐相管夷吾之墓”,背面刻有管子生平简介碑文。管仲祠中供奉管子塑像,祠前后门各有楹联,分别为:“九会扬威霸业当兴说仲父,群峰吐翠牛山有幸伴高贤。”“凭像吊英雄一柱馨香跨三千岁月,哀心怀宰辅满腔热血读五霸春秋。”过厅阁上书“一匡天下”门匾,前后各有楹联一幅:“治国依法依德依礼扶政宏谋强社稷,敬业兴兵兴稼兴商改革睿志炳春秋。”“孝通人道商通义道政通天道尊王攘夷开大道,德取众情智取世情信取国情辅主为相见真情。”厅阁左右建有厅廊和钟鼓楼,山门上有横匾,书写“管仲纪念馆”五个大字,山门两侧有楹联一幅:“相桓公霸春秋一匡天下名千古,富民众强家国九合诸侯昭八方。”山门东西建有展厅,门外广场中立一石质管子雕像,高近6米。

每年的三月三、九月九庙会之时,赶山人在广场中吹拉弹唱,歌舞,戏曲,杂玩等,吸引众多游人围观,广场周边卖日用百货、地方名吃,民俗特产等应有尽有,曾有诗句描述今日赶山盛况:

牛山庙会春秋天,馆前广场舞蹁跹。

蹬车轿车辆挨辆,商客游客肩摩肩。

牛山景区的建设与周边的田齐王陵马莲台太公湖、天齐渊等景区有机结合在一起,为“赶牛山”这一民俗活动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近年来,北山西村根据有关历史传说、民间故事、游人需求,从保护、传承,弘扬牛山庙会为出发点,进一步发掘牛山庙会的历史价值、人文价值、经济价值,对牛山庙会推陈出新,正确引导,吸收精华,为文化旅游服务,为经济发展搭桥唱戏,用民间集资、引进外资,在牛山西北麓建成了观音殿、佛爷殿、老母殿等庙宇,使现在的牛山庙会,不仅保留了传统庙会内涵,还有齐文化特色的蹴鞠、斗鸡、剪纸、戏曲、歌舞等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

2014年,北山西村同福建游乐公司合作,依托牛山,在村西建成了“淄博牛山民俗游乐园”,项目集娱乐性,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观赏性为一体,给游人带来了无限的惊险刺激和休闲娱乐的新体验,给区域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

随着淄河的开发,太公湖湿地公园、天齐渊公园、红螺山公园的建设,牛山森林资源的保护治理,周边环境得到很大改善。如今牛山植被丰茂,树木秀美,水光十色,引来白鹭翻飞,如今已有上万只珍贵飞禽在牛山林中繁衍生息,人与自然的完美和谐,让今日牛山又充满了新的生机。有诗曰:

登入牛峰观胜景,满目松柏绿葱茏。

遥看新城太湖美,近听相馆钟鼓鸣。

昔日楼阁无踪影,今添新寺游乐城。

赶山揽胜众游客,欢歌笑舞乐声平。

投稿|吕洪仁

以上内容、图片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不作为商业用途,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Hash:10356c06bc2217894f73c29d5b3d0502abbe7d6c

声明:此文由 临淄文化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