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一馆——黑龙江省博物馆(高清图片 博物馆标准参照物资料库必备 欢迎分享、关注)

名称:黑龙江省博物馆

地理位置:哈尔滨南岗区

开放时间:9:00-17:00,周一全天闭馆,15:30停止入馆

成立时间:始建于1906年

黑龙江博物馆,主楼是一座欧洲巴洛克式建筑,为原俄罗斯商场旧址,为国家一级保护建筑。新中国成立后,黑龙江省博物馆成为全国首批集历史文物、自然标本艺术品为一体的省级综合类公益性博物馆,承担着黑龙江省历史文物、革命文物、民族文物和自然标本的保护、发掘、征集、采集以及研究、陈列等工作。

展馆布局

黑龙江省博物馆建筑面积7000多平方米,陈列面积包括临时展览为3000平方米,库房面积近3000平方米。馆设有自然部、历史部、保管部、群众工作部、陈列制作部、办公室、业务技术室、集体企业科,附设一个文博服务社。

陈列展览

基本陈列

《黑龙江历史文物陈列》:1999年推出该陈列,是该馆的重要基本陈列,其内容设计以文物为主体,结合文字说明、图表、绘画、景观等辅助展品,展示了黑龙江地区4万年的人类历史和文化,重点突出了史前文化、渤海文化和金源文化。《黑龙江历史文物陈列》展出文物935件,占地面积1250平方米,分为“远古人类”、“早期居民”、“文明曙光”、“跨入文明”、“方国争雄”、“忽汗州都督府——海东盛国”、“辽泰州与五国部”、“金源内地”、“开元路与水达达路”、“奴儿干都司”、“黑龙江将军”11部分,上起原始社会,下至公元1911年。所陈列的展品大部分是黑龙江地区典型遗址出土的文物和历代珍贵的传世品。

《自然陈列》:1999年推出该陈列,陈列面积1250平方米,由古动物和现代动物两部分组成,展出标本1200余件,其中有一些国家I、II类重点保护动物的珍贵标本,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古动物陈列占地面积480平方米,重点展品中有黑龙江平头鸭嘴龙、披毛犀和松花江猛犸象大型骨骼化石,它们都是黑龙江省博物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发掘的;现代动物陈列占地面积750平方米,陈列标本重点突出黑龙江省特产动物,也有少量世界珍稀动物,如丹顶鹤东北虎。对重点展品多用生态景箱展出,使观众有身临其境之感。

《邓散木艺术陈列》:汇集了中国当代著名书刻艺术家邓散木先生的著作、印章、书法、扇面及印谱作品,共展出196件作品。[2] 该展览自1986年对外开放以来,先后经历过三次修缮,修缮后的《邓散木艺术陈列》将以声光电等高科技展示手段展现。

临时展览

自1998年来,黑龙江省博物馆举办的主要临时展览有:《目击暴行——吕岩松摄影展》《馆藏铜佛展》《世界蝴蝶展》《海洋贝类展》《黑河刘明秀俄罗斯艺术收藏展》《禁毒宣传教育展览》《黑龙江日报社名家书画收藏展》《首届中国人体摄影艺术展》《莲花杯—林海雪原四季摄影大赛作品展》《哈尔滨文物收藏精品展》《杜奎生明清皇帝玉玺仿制品收藏展》《雨桐个人收藏贝壳精品展》《性知识教育展》《基因的故事》《生命与宇宙》《秦始皇兵马俑大型文物精品展》《百年音乐故乡回顾展》《中国载人航天展》《阿穆尔河流域的那乃族文物展》《鲁迅读书生活图片展》《预防青少年犯罪图片展》《人体奥秘科普展》《海底珊瑚花展》《为了明天—预防青少年艾滋病知识》《至尊国礼—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礼品巡展》等展览。其中2003年从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引进的《秦始皇兵马俑大型文物精品展》,展出85件考古发掘出土的珍品,展期50天,接待观众11万人次,盛况空前,创下了该馆同期观众量的最高记录。

馆藏文物

黑龙江省博物馆有各类藏品108584件(套),其中历史文物、艺术品29341(套),自然标本79243件(套)。一级文物83件(套),二级文物898件(套),三级文物4151件(套)。其中历史文物、艺术品藏品的来源,主要是上级有关部门调拨,自然标本一部分是早年收藏,一部分是该馆挖掘、采集和征集的。此外有图书4万多册,馆藏自然标本较多。岩石、矿物、土壤、动植物古生物化石标本共7万多件。历史文物、少数民族文物及绘画等共有3万多件。(2014年数据)[3] [10] 到2015年10月19日,省博藏品统计数量已达627982件。

十大镇馆之宝

十大镇馆之宝之一:金代铜坐龙

龙,是华夏先民创造的一种独特的动物形象,自八千年前红山文化中龙的图案出现起,其形象便因不同时期的社会生产力水平、思想文化及审美意识的影响,不断变化与完善着。到唐宋时期,龙的形象中凤眼、鹿角、蛇身、兽肢、鹰爪及流畅的体型基本确定下来,而广为后世效仿保留至今。崛起于白山黑水间的北方民族女真族,入主中原后建立了威震一时的大金国,受中原先进文化的影响,龙,也成为金代帝王喜爱的王权象征之物。

这件珍贵的铜坐龙是金代早中期皇室的御用器物,于1956年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白城金上京会宁府遗址出土。铜龙为黄铜质铸造而成,它集龙、麒麟、狮、犬形象和特点于一身,设计构想及雕塑平高超。龙呈蹲坐式,龙首微扬,张口似吟啸,肩微前弓,前左腿翘起,其爪飞踏瑞云,瑞云与后腿相连,前右腿略向前方直立,爪与地面相连,龙尾上翅向外卷曲,龙首、肩部和四肢饰有卷鬣,威武雄姿,亦动亦静,浩气凛然。在龙的前右腿、尾部及瑞云处有以双向分开的扁锭残迹,当时与它物相连接固定而铸。可谓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据《金史•舆服》载:金世宗大定六年(1166年)十二月规定,将金辂“轼上坐龙改为风”,知金辂上曾饰坐龙;又据“大辇……顶轮施耀叶,中有银莲花、坐龙”记载,可见大辇顶轮上也饰有坐龙。有人认为:此坐龙与熙宗天眷三年(1140年)“巡幸析津(今北京),如乘金辂”和世宗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巡幸上京所乘大辇上的装饰有关。

铜坐龙堪称金源文化的代表,是中华民族多民族、多地域、多文明的一种文化的融合和发展。这尊金代铜坐龙是黑龙江省省内最具分量的国宝级文物,现被列入国家一级文物。黑龙江省博物馆是唯一一家具有该文物知识产权和国家注册登记资格的单位。

十大镇馆之宝之二:金代齐国王墓丝织品服饰

1988年5月,黑龙江省的考古工作者清理发掘了有“北方马王堆”之称的金代齐国王墓,出土了一大批珍贵文物。

齐国王墓,为男女合葬竖穴土坑石椁木棺墓。棺内男性为老年,胡须尚存,腰佩玉柄短刀,双手各握一金块,身着8层17件服装;女性为中年,头部及面部用黄色丝织品包裹,腰佩饰件,项戴玛瑙金丝链,身着9层16件服装。二人头后置一楷书“太尉仪同三司事齐国王”木牌。该墓出土文物丰富、精美,保存完好,其中服装种类繁多,质料品种齐全,纺织技术高超,制作工艺精湛,图案华美,在出土文物中尤为珍贵。

丝织物主要是男女服饰,分为绵、夹、单类共计30余件,有袍、衫、裙、腰带、鞋、袜、冠帽等。服饰原料有绢、绸、罗、锦、绫、纱等,经纬线排列细密,弹性、韧性良好。织工精湛,大量采用挖梭技术,织金品占有相当数量,有织金绸(绫)、织金绢、织金锦等。此外还采用印、绘、绣等技法,特别是绣法,针法灵巧多变,可分为辫绣、打籽绣、贴补绣、盘香绣、平针、接针、套针、钉线、铺线、圈金等10余种。颜色有驼、绛、棕、烟、酱、绿、青等色。花纹图案有团龙、夔龙、云鹤、飞鸟、鸳鸯、朵梅、团花、卷草、璧桃、蝴蝶、卷云等纹。袍、衫多为盘领、开裾,具有浓厚的北方民族特点。

齐国王墓出土的丝织物为研究宋、金时期的缫丝技术、纺织技法、印染工艺、织机种类等方面的课题提供了珍贵资料,填补了中国服饰史研究中由于缺乏金代服饰留下的空白,是我国金代考古的一次最重大的发现。

十大镇馆之宝之三:南宋《蚕织图》

黑龙江省博物馆藏《蚕织图》,卷轴,绢本、线描、淡彩。全长1100厘米,画心纵518厘米、横27.5厘米,跋纵460厘米、横28.7厘米,绘制时代南宋。作者楼璹(1089—1162),字寿玉,一字国器,卒于1162年,73岁,官至右朝仪大夫,初佐婺州幕,后任於潜令,他的耕织图,就是在任於潜县令内绘制的,由近臣推荐给宋高宗,根据传记上的时间推算,他献图应是在高宗奠都杭州前不久。据《鄞县志》楼璹传记载:“楼璹除於潜县,笃意民事,为耕织二图。耕自浸种至入仓,凡二十一事,织自浴蚕至剪帛,凡廿四事。事为之图,系以五言诗各一章,章八句”。宋高宗即位临安(今浙江杭州)后,为巩固政权,即下重农桑之诏,楼璹进献的《耕织图》,很得宋高宗赏识和喜爱。曾藏诸御府,其后又命翰林图画院摹绘此图。《宋史•艺文志四》记载:“楼璹耕织图一卷,高宗阅后,即令嘉奖,并敕翰林画院摹之。”清代乾隆年间,楼璹的耕织图还藏在清宫,乾隆时的阮葵生在《茶余客话》中记载:“宋於潜令楼璹作《耕织图》以献思陵,每图各系五言八句诗。余在内廷,得见其真迹,诗皆小楷书。”此卷所绘内容,是江浙一带的蚕织户自“腊月浴蚕”开始,纺织至“下机入箱”为止的养蚕、织帛生产过程。此卷无题诗、无款、人物线描风格也不尽相同,再据跋语所记,可以确定为当时翰林图画院的摹本,图下所注小字为宋高宗吴皇后所书,皇后奖励蚕织,以示仪范天下。吴皇后,《宋史》有传,并见于《四朝闻见录》等书,是宋高宗的继配,她博学经史,善于书翰,其书绝似宋高宗。

长卷由24个场景组成:腊月浴蚕;清明日暖种;摘叶、体喂;谷雨前第一眠;第二眠;第三眠;暖蚕;大眠;忙采叶;眠起喂大叶;拾巧上山;箔簇装山;㶸茧;下茧、约茧;剥茧;称茧、盐茧瓮藏;生缫;蚕蛾出种;谢神供丝;络垛、纺绩;经靷、籰子;挽花;做纬、织作;下机、入箱。长卷第一段是“浴蚕”,能起选种和消毒作用。“㶸茧”是在成蚕吐丝做茧期间,人工在蚕室内加温,并调节湿度,画面上是立满簇山的蚕宝宝,地中间放着炭火盆,一老者蹲在火盆旁,续碳调火,旁有水盆,用来调节湿度,画中都高脚灯台,表明需要日夜精心护理。“盐茧瓮藏”,是蓄茧的科学技术措施之一,画面上三口大瓮,两口已经用泥封好,一口敞开待装茧放盐,画中三男子,一人在桌前收茧,一人在称茧,一人在和泥,远处桌上有装盐的碗。这一蓄茧技术,在我国最早见于北魏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用盐杀茧,易缫而丝韧。”徐光启《农政全书》中《蚕书》记载:“凡浥茧,列埋大瓮地上,瓮中先铺竹,次以大桐叶覆之,乃铺茧一重,以十斤为率,掺盐二两,上又以桐叶平铺。以此重重隔之,以至满瓮,然后密盖,以泥封之。这样可使蚕丝明亮柔韧,卷上只画了三人操作,却把瓮藏方法表现的简单明了。

画卷前半部由“腊月浴蚕”到“盐茧瓮藏”,画的是养蚕过程,后半部所画除“蚕蛾出种”和“谢神供丝”两段外,其余七段画的是缫丝织帛的过程。画面前半部注写的比较详细,在画面上难以表现的,如清明日暖种,幼蚕至成蚕每眠所需时间、所应节气、色泽变化,如何切叶喂养,如何拾巧上山等,都配合画面,用小楷标出内容并加注解。后半部所画的纺织过程,包括纺织机具和技术,画的比较详细,但注解比较简单,只有标题而无说明。所绘生缫、络垛、经靷、挽花、做纬等缫丝用具,织帛机具和操作技术,后世虽有改进,其原理相近。特别是“挽花’’一段中的机具,画上的挽花部分所绘提花机,有高起花楼,提花工正在忙于挽提经线,织机中间托有衢盘(目板),下面垂吊衢脚(铅锤),上有两老鸦翅(提刀),并有卷布轴等等。整个结构相当复杂。提花机自商周以来虽有古文献记载,但对花机的机件结构都记录不详,更难得图像记载,我馆《蚕织图》上第一次详细绘出提花机的机体、结构和操作方法,比《天工开物》、《农政全书》所记载提花机早400余年。

长卷的布局,以一长廊式的长屋贯穿画卷始终,以所绘蚕织24事为尾。长屋用简明的界笔画出屋瓦、斗栱、梁柱、窗牖,以长廊式为背景,结构简单重复,易有呆板枯燥之感,画家在摘叶、大眠、约茧、瓮藏等场面的长屋外部,缀以忙碌的人物,消除呆板枯燥的感觉。画家又将长屋中部断开,画入“忙采叶”的场面,使人在展卷观赏时,破除了大长廊从头至尾给人的单调之感。

全卷共绘74人,形神兼备,对比鲜明。妇女41人,中老年男子23人,少年3人,少女5人,婴儿两人。在中老年男子中除“谢神供丝”一节,有一头带东坡巾、身穿绿袍者外,其他22人皆头上裹着低短的黑色巾子,这是《宋史•舆服志》上所记载限制庶民幞头、巾子尺寸的反映。中青年和老年妇女除“谢神供丝”中有一披粉帛者外,其她40人都不披帛,但服装花色多种多样,不尽相同,服饰均为宋装。在缫丝织帛部分画面中,有一粉衣蓝裙束腰的女子,曾出现于“生缫”、“挽花”和“织作”等操作中,此女应该是有专门技术的女工。在“忙采叶”中,一中年男子,袒露左臂,自肩至腕刺一青色蟠龙图案,反映出当时宋代江浙一带尚有谢神、纹身的社会风俗习惯。

此卷包首是宋代鸟兽繁华地缂丝,引首与前隔水骑缝钤“蕉林书屋”印。前隔水钤“长宜子孙”和“孙承泽印”。前隔水与画心骑缝上有一印不识,下钤“清河私印”,又下一印不识。画首钤有“乾隆御览之宝”、“石渠宝笈”、“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御书房鉴藏宝”、画尾钤有“嘉庆御览之宝”、“宣统御览之宝”、“蕉林梁氏书画之印”、画尾与后隔水上部压押缝章不清,中钤“乾隆鉴赏”、“宣统鉴赏”、“无逸斋精鉴玺”、下有押缝章两个,不清。后隔水钤有“蕉林鉴定”、“北海孙氏珍藏书画印”。后隔水与卷尾押缝章有“棠邨”、“蕉林居士”二印。另在卷尾三个接缝处也钤有“棠邨”、“蕉林居士”印。

卷尾有元代郑子有、鲜于枢、明代宋濂、刘崧、清代乾隆帝、孙承泽等九家跋语。此卷先后收藏于元代余小谷,明代吴某家,清为梁清标、孙承泽。乾隆时入内府,著录于《石渠宝笈•初编》、《故宫已佚书画目》。20世纪30年代,该画卷由爱信觉罗·溥仪携至东北。1945年后散落民间,1947年大庆市民冯义信购得,1983年他将此画捐献给黑龙江省博物馆收藏。

《蚕织图》长卷是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瑰宝,1983年7月,经故宫博物院著名书画鉴定专家徐邦达、刘九庵、王以坤等鉴定,称“此卷为文物一级甲品之最,视国宝而无愧,垂青史而不逊矣”。这件描绘八百年前蚕织的图卷,对于我国蚕织技术史具有弥足珍贵的记录,此画卷为研究、了解我国南宋时期社会经济手工艺技术、风俗习尚及我国绘画的现实主义传统手法等方面,提供了丰富多彩、生动形象的珍贵史料。

十大镇馆之宝之四:唐代渤海天门军之印

天门军之印于1960年4月在黑龙江省宁安县渤海上京龙泉府遗址出土。原收藏于渤海文化馆,1963年8月11日调归黑龙江省博物馆。

该印为青铜质,铜片镶成,印纽扁平,中穿一圆孔,呈桥状。通高4.3厘米、边长5.25厘米X5.3厘米、厚1.4厘米、柄高2.9厘米。印面略呈正方形,印文为汉字篆刻“天门军之印”;印背楷书“天门军之印”,印文笔画细挺有力,圆润活泼。印文凸起,笔画之间形成0.9厘米的沟槽。

历史文献对唐朝职官制度有较为详细的记述,但不见天门军之设。辽金两朝亦无天门军之制,历年出土的辽金铜印亦无此种形制。这方铜印在渤海上京遗址出土,渤海仿唐制建立了一整套政治、军事制度。《旧唐书•文宗本纪》记载:“大和六年十二月,内养王宗禹渤海使回,言渤海置左右神策军,左右三军一百二十司,画图以进。”虽然此处将渤海建置与唐中央政府的神策军相混淆,但至少表明渤海设有同类的禁兵组织。

天门军印出自上京皇城内,可作为研究渤海设有与唐朝中央禁军类似的军事组织的重要线索,是国内现存唯一的一方渤海印,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十大镇馆之宝之五:披毛犀化石骨架

披毛犀又名长毛犀牛,是一种已灭绝的古动物。生活在更新世晚期,是由更新世早期的腔齿犀属,经更新世中期的燕山犀逐渐发展来。属于奇蹄目犀科双角犀亚科。它们的体型与现代非洲犀牛近似。广泛分布在欧亚大陆的北部,世界上多个地区都发现有它的身影。在欧洲一些山洞中,发现有古代人类画的披毛犀壁画,栩栩如生。披毛犀是一种全身披满长毛的犀牛,与现代犀牛显著不同的是全身长满类似青藏牦牛的浓密的长毛,亦有一层厚厚的毛皮及脂肪,用来在寒冷的环境保持温暖。

黑龙江省博物馆收藏的这具披毛犀化石,是在1956年的富拉尔基钢厂基建施工中,距地表9米多的淤泥质沙层中发现的。整个骨架同属于一个个体,完整程度接近100%,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是我国最早发现的最完整的披毛犀骨

架,是我馆的镇馆之宝,被定为一级标本。根据对发掘现场及化石的深入分析,我们知道这具披毛犀是一头年轻的成年个体,它死于秋冬季节,身上没有人类猎杀或者动物撕咬的痕迹,因此我们认为它可能是由于在河边喝水时陷入淤泥中而死。

黑龙江地处我国高纬度地区,其生态环境南方地区差异明显,从而决定了,其有着不同的生物群落特征。黑龙江地区在晚更新世地层中曾出土大量披毛犀、猛犸象等大型哺乳动物化石,它们属于耐寒的草食兽类,绝对年代经碳14测定为1—4万年不等,反映出黑龙江地区当时大部为寒冷的干草原环境,也说明在更新世黑龙江地区有过冷暖交替的变化。通过对这种已灭绝动物的深入研究,可以揭示生态环境对动物演化和灭绝的影响,从而指导人们今后的生产实践活动。

十大镇馆之宝之六:南宋《兰亭序》图卷

此图为南宋作品,全长141.1厘米,宽37厘米。引首为元代著名书画家赵孟頫题写的“曲水流觞”四个字。整幅图卷描绘了东晋时期,以王羲之为首的42位文人雅士,在浙江会稽山阴的兰亭雅集,于溪水边饮酒赋诗、观山赏水的情景。睹画思人,让人很容易想像出当年兰亭集序的盛况。

画面上,以王羲之为首的42位文人分坐在溪水两畔,他们神态各异,生动逼真。有的执笔赋诗,有的起身取酒,有的静观山景。在文人雅士中间,一条清灵灵的溪水蜿蜒而行,溪水中飘流着一朵朵碧绿的荷叶,每朵荷叶上都放有一盏东晋时期一种名为觞的酒具。荷叶载着觞在溪水里流转,停在谁那儿,谁就起身饮酒,然后赋诗,作不出诗的,要罚酒三斗。画面上就有一位大概因为作不出诗来,已经喝得酩酊大醉了。

画面中,除了42位文人雅士,还有17名服侍他们的童子,童子们分工有序,有的负责倒酒,有的负责把酒具从水里取上来,还有的在照顾沉醉不醒的人,他们的面部表情生动活泼,看上去非常喜欢这场有趣的聚会。

这场有趣的聚会名为“兰亭修禊(xì)”。修禊,是源于中国周代的一种古老习俗,人们在农历三月三日“上巳节”这天,相约到水边沐浴、洗濯,借以除灾去邪,古人称之为“祓(fú)禊”。因为正值春暖花开之时,后世文人便常常相约在这一天踏春郊游或饮酒赋诗。

十大镇馆之宝之七:黑龙江满洲龙

“龙”是中国神话传说中吉祥、威严而又神奇的象征,没有人见过真正的“龙”。但在我国黑龙江省的北缘却有个与“龙”有着不解之缘的地方——嘉荫龙骨山。这里6500万年前曾是恐龙生活的乐园。

嘉荫龙骨山盛名远播还是源于100多年前的一次偶然发现。“黑龙江满洲龙”是产自中国的第一具恐龙化石。飘落异乡,几度易名,身世离奇,在我国恐龙发现和研究史中占有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还享有“神州第一龙”的美誉。其故乡嘉荫也因此成为我国最早并经科学纪录的恐龙化石发现地而蜚声海内外。

从1978年以来我馆对嘉荫龙骨山进行了六次抢救性大规模野外发掘,其中以78-79年这次嘉荫龙骨山恐龙大发掘意义尤为重大,填补了我省没有完整恐龙骨架化石的空白。两年的野外发掘在嘉荫龙骨山地区挖掘出1400多件化石,黑龙江省博物馆由这些化石组成两具黑龙江满洲龙骨架,其中最大的一具真骨含量近90%,但不幸1994年在吉林巡展毁于火灾。目前这具是我馆当时唯一幸存的一具恐龙化石骨架。黑龙江省嘉荫县龙骨山这次发掘是我国建国以来时间最长、规模最大、收获最多的一次恐龙发掘,恐龙的首次发掘对我省乃至全国的恐龙研究有着极深远的意义和不可替代性,曾被评为黑龙江省建国以来十大重要考古发现。

黑龙江省博物馆展出的这具黑龙江满洲龙是生活在6500万年前,已经灭绝了的爬行动物。因为它的嘴巴扁阔和鸭子的嘴十分相似,所以为我们称它为鸭嘴龙。

我们希望大自然留下的得天独厚的恐龙资源将作为黑龙江的文化使者,在国内外展馆之间的交流中发挥巨大的作用,让更多的人们认识、了解、热爱我们的恐龙,热爱保护我们的家园。进恐龙的世界,去探索无穷的奥秘!

十大镇馆之宝之八:金代山水人物故事镜

金代山水人物故事镜是我国目前保存最为完好的金代铜镜,镜面光亮,呈银白色,球状钮,做工十分精致。

镜背图案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分是一幅以山水画为背景的人物故事画面,在山脚下以为头戴席帽,身穿布袄的农夫手持锄头正在田间耕作,画面左侧是枝叶茂盛的大树,树下是两位身着长袍的官员正指着土地说着什么,这一图案表现的是中国金代官员参加春耕时的场景。据史书记载,每年的正月元日,皇帝都会与众位大臣拿着农具到田间耕作,象征新的一年从农事开始,皇帝亲自下地耕作,各级官员更是不敢懈怠,他们与农民一起在田间劳作,铜镜上的图案表现的正是官员们春耕的图景,它还表达了一年之计在于春的寓意。铜镜背面下半部分的图案为一对雌雄鲤鱼正在河水中相互追逐、嬉戏,他们张嘴鼓腮,展鳍摆尾,掀起朵朵浪花。

正面铜镜采用写实与夸张相结合的艺术手法,构图虽然复杂,但布局合理,工艺精湛,堪称中国金代铜镜的佳作。

这面山水人物故事纹铜镜是1975年从中国黑龙江省绥棱县境内的一座金代贵族墓葬中出土的,是女真贵族曾经使用过的一件器物,距今已有千年的历史。铜镜出土时没有锈蚀,而且保存完好,这在传世的中国古代铜镜中十分罕见,为古代铜镜中所鲜有,是不可多得的实物珍品。

十大镇馆之宝之九:松花江猛犸象化石骨架

1973年3月,黑龙江省肇源县三站乡松花江中游北岸的一级阶地上,发现了一具完整的猛犸象化石,这是中国发现的第一具完整猛犸象化石。这具猛犸象身高3.33米,体长5.45米,门齿长2.05米,臼齿显示出它是一只老象,专家们根据这头古象的骨骼特征,同时也是为纪念它的出土地——古松花江畔,最后定名为“松花江猛犸象”。为了弄清它的确切年代,博物馆专门请中科院考古研究所作了C14测定,断定其年代为距今21200土600年。

松花江猛犸象属长鼻目,真象类,它是猛犸象家族中个体最大的一类。猛犸象生活在欧洲、亚洲和北美洲的寒冷地区,时代为更新世晚期,它在地球上曾繁盛一时,到距今约l万年前的全新世绝灭。

肇源发现的这具猛码象经科研人员精心修复和装架,于1975年在黑龙江省博物馆正式展出,在当时引起了国内外极大的轰动。后来这具猛码象又在全国十几个省进行过巡展,它还作为中国人民的友好使者,在日本加拿大等国展出。时光如梭,一晃40年过去了,这具猛码象化石依然雄风不减,屹立在黑龙江省博物馆的古生物展览大厅中,迎接来自世界各地的宾客。

十大镇馆之宝之十:新石器时代桂叶形石器

桂叶形石器即桂叶形石矛。1965年采集于黑龙江省饶河县南山的桂叶形石器属于远古石器的“礼器”,是部落首领的标志物,属国家一级文物,是饶河县中学的学生在该县小南山上发现。

饶河小南山遗址位于饶河县城南的小南山,1971年发掘,出土陶器和石器。陶器以夹砂红陶罐为多,石器以打制为主,磨制较少。1991年,又在山巅发现双人合葬墓,出土玉器、石器和骨器等,其中玉器最多,有珠、环、玦、璧、簪、斧、匕等,年代距今约5000年。

这件桂叶形石器为我省发现的细石器中个体最大的一件。此件文物通长25厘米、宽5.8厘米。其形制如一片两头尖的桂叶,故名桂叶形石器。该石器为周身琢,中间厚,两侧薄,形制对称,厚薄均匀,边刃加工制作锋利,是镶嵌在骨刀梗上的石片石器,属刮削器一类。从对饶河小南山遗址的研究以及石器本身的完整无缺来推断,这件石器是当时这一地区新石器时代首领人物墓葬中的随葬品,属黑龙江东部地区新石器文化。该器物制作精美,形制独特,堪为精品。

自然标本

黑龙江地区的兽类

黑龙江省鸟类资源

黑龙江省两栖爬行动物

自然昆虫

第四纪古生物:原始牛

原始牛是东北第四纪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的典型物种,与猛犸象、披毛犀、东北野牛、王氏水牛、普氏野马生活在同一个时期。原始牛生存在第四纪晚更新世晚期的我国北方,距今1万至5万年前。原始牛生活在陆地上,是一种体型庞大、性情凶猛的动物,个体比现代黄牛大一倍以上,有两只长角适应于茂密的草原、开阔的森林环境及寒冷环境。

第四纪古生物:王氏水牛

王氏水牛是一种晚更新世的偶蹄目牛科动物,它们的化石只在中国东北、哈尔滨和萨拉乌苏等地有发现,它们身躯庞大,身长3米,肩高1.8米。头角短粗并指向后上方,从角基到角尖逐渐变细。王氏水牛是草食动物,牙齿上都有复杂的坑洼、脊棱构造,能磨碎粗糙的干纤维草类。特别是在漫长的冬季,风雪迷漫时,它们必须用鼻、门齿、吻或双角来破开积雪,寻觅干草充饥。夏季是它们的黄金季节,它们吃得很多,将多余的营养变成脂肪,储存在皮下,以补充冬季的消耗。他们一般都成群活动,以防敌人的袭击。王氏水牛更喜欢在近水地活动,白天在林中休息,晨昏出来觅食,食物以青草为主,吃饱了到林中树下躺下来反刍,“细嚼慢咽”。

第四纪古生物:普氏野马

普氏野马又叫蒙古野马,是当今世界上仅存的野马,具有6000万年的进化史,被世人誉为“活化石”。它保留着地球上唯一马的原始基因,具有别的物种无法比拟的生物学意义,是比大熊猫还珍稀的物种。晚更新世时期,普氏野马的分布相当广泛,在中国北方许多晚更新世动物群和古人类遗址中都发现野马化石。普氏野马的祖先是生活在5000多万年前第三纪、始新世时期的始祖马,当时它们的身体只有狐狸那样大,前足4趾着地,后足3趾着地,生活在北美的森林里,以嫩叶和果子为食,类似现代的麂子一样在灌木丛间窜来窜去。随着地球上的气候变化,草原和荒漠渐多,原来适应森林生活的马类为了适应新的环境也在发生变化,马类从适应于森林生活到逐渐适应草原生活,即从跳跃到奔跑、从吃树木的嫩叶到吃粗糙的草类。

第四纪古生物:披毛犀

披毛犀是已绝灭的一种哺乳动物,归于奇蹄目犀科双角犀亚科。已知披毛犀的化石分布范围几乎遍布欧亚大陆北部,最北界限大约在北纬72°,最南到北纬33°,生活在距今1.2万年至4万年之间,

大致相当于我国大冰期的晚期到冰后期之前的阶段,它适应于寒冷草原与平原的生活。它们头部的额鼻骨上长着一前一后的两只角,很像今日非洲的双角犀。但化石骨架上已看不到这种犀角,这是因为它的角不是骨质而是表皮质的,早已随皮肉一起烂掉了,只在头骨的相应部位留有两块麻麻约约的骨瘤。在苏联西伯利亚的永久冻土层中发现过皮肉犹存的披毛犀尸体,它身上长着长毛和绒毛,它头上的两支犀角,特别是前边的一支,较长、大而向前倾斜伸出,正适于除去地面的积雪以便吃雪下的枯草。它的臼齿齿冠很高,釉质层很厚,褶皱中充填水泥质,适应于研磨干燥的草本植物。通过它们尸体胃肠中食物残渣的分析,清楚地表明它们的食物包括苔鲜植物、含矽质的草本植物、其他草本植物和矮小的灌木枝叶。它们适应于冻土苔原、冰缘苔原、寒冷的黄土草原以及高原草甸地带。它在北半球的分布几乎遍布欧亚大陆北部,在中国除分布在松辽平原外,在兴安岭脊部、在内蒙古高原、陇东黄土高原、青藏高原的西南部以及渤海中距海岸二百公里的海底,都发现过披毛犀的化石,可见这种动物适应性很广。

第四纪古生物:猛犸象

猛犸象又名毛象,是一种适应于寒冷气候的动物,“猛犸”是沿用日本人的译名,意思是“生活在地下的”。与现代象相比,猛犸象的体型更高大,且全身披有浓密的长毛,毛长达20--30 厘米,背部毛最长可达40 厘米,

皮下脂肪厚度达9 厘米。在头颈靠后的背上有一个类似“驼峰”的隆起。猛犸象一对门齿特别长且有着很大的弯曲,一般长3 米,最长可达5 米。它们生活的环境正经历着第四纪的冰期末期,冬季寒冷、夏季凉爽。夏天它们大量取食草本植物及灌木,在皮下积累大量脂肪,并在背部“驼峰”里贮存大量养分,到了冰雪覆盖的冬季,它们还能用长牙掀开冰雪取食枯草,即便是食物匮乏时,

“驼峰”里的养分及厚厚的皮下脂肪足以供其生存到枯草发芽时。在我国,

猛犸象主要分布在东北平原,在同纬度的北半球其它地方也发现了大量的猛犸象化石,范围大致为西临大西洋,向东横跨整个欧亚大陆北部,

越过白令海峡延伸到北美洲。猛犸象曾是石器时代人类的重要狩猎对象,在欧洲的许多洞穴遗址的洞壁上,常常可以看到早期人类绘制的它的图像,这种动物一直活到几千年以前,在阿拉斯加和西伯利亚的冻土和冰层里,曾不止一次发现这种动物冷冻的尸体。

第四纪古生物:东北野牛

东北野牛属于寒温带动物,与王氏水牛、德氏水牛、短脚水牛、原始牛同归于野牛属,广布于四川河南陕西内蒙古和东北地区,其中以东北地区的种类和数量最多。东北野牛化石在松嫩平原最为常见。我国发现的东北野牛化石多出土于河湖的一、二级阶地第四纪更新世晚期,距今约2万到4万年。从头骨化石的形态来看,东北野牛的共同特征是额骨宽,向上有不同程度的隆起,眼眶成管状向前突出,角基起于眼眶与枕骨间中线以后的额骨处,两角向头部两侧以适当角度向后向下伸出,向后与头骨纵轴成70°左右,然后又向上升起,至与额骨平行或高于额面。角心横切面基本趋于圆形,角心表面周围有不同程度的棱状突起和纵沟。

黑龙江满洲鸭嘴龙

黑龙江满洲龙鸭嘴龙属于鸭嘴龙科满洲龙属,又称平头鸭嘴龙,它是恐龙家族中的晚辈, 生活在距今6 5 0 0 万年前的晚白垩世。它具有的两条巨大的后腿与长长的尾巴共同构成三角架的姿势, 支撑着笨重的身躯。前肢短小,高悬于空中, 用来抓食树上的枝叶。它那高昂的头上,长着鸭子似的扁平的嘴, 以食植物为生, 以下牙床化石可以音出, 它嘴里长着数以百计的校柱形牙齿, 牙打细长, 最多的可达两千多颗。

艺术藏品

道家宗派图册明代(部分)

妙香阁集画册清代(部分)

女史嬉春图清代

历史文物欣赏

汉高足弦纹灰陶瓶

商绳纹灰陶鬲

明绿釉乐舞男俑

唐彩绘高发髻女俑

汉“长生未央”款瓦当

周梳齿纹红陶鬲

清中铜鎏金嵌石大威德金刚

清中铜鎏金祖师像

清中铜鎏金十一面观音

清晚铜大肚弥勒佛

清晚铜鎏金无量寿佛

清晚铜鎏金四臂观音

民国铜鎏金佛坐像

明铜漆金文殊菩萨坐像

近代珐琅花卉长柄镜

现代兰地如意纹折枝梅花景泰蓝高足盘

民国饕餮纹把壶

民国透雕云龙双福盖兽头三足炉

清末雕云龙花壶

中华民国十八年“民国十八年东三省壹分”铜币

清“康熙通宝”铜币

明“永乐通宝”铜币

元“至大通宝”铜币

西夏“天盛元宝”铜币

辽“清宁通宝”铜币

北宋“庆曆重宝”铜币

唐“唐国通宝”铜币

南北朝北魏“永安五铢”铜钱

西汉王莽时期“大布黄千”铜钱

清嘉道粉彩人物十八罗汉纹烟壶

清雍正款青花团龙纹烟壶

清素铁火炮

清牛皮面桃皮弓

清叶舒凤纸本书法扇面

清王图炳行书字纸本卷

清朱锡昌绢本渔乐图图卷

清云龙纹热河石砚

清胡开文监制烟墨

民国砚生铜套章

清“北子”印纹白寿山石

金刻临款龙纹铜镜

汉鸟首铜盉壶

明蟠螭纹青铜爵

战国铜剑

西周云纹觚

清雷纹地饕餮纹铜方鼎

明瑞兽鎏金铜熏炉

清透雕龙纹白玉红木插屏

素面白玉碗

明龙头白玉带钩

清雕灵芝白玉水丞

雕刻刘海乘槎白玉摆件

清乾隆款窑变石榴尊

清光绪粉彩西厢人物故事套碗

咸丰白釉开片贴龙戏珠瓶

清乾隆粉彩藩莲八吉祥觚

清青花云鹤爵盘

清青花缠枝三足炉

清乾隆款青花缠枝莲赏瓶

金白釉黑花四系小口瓶

西晋青瓷四系瓶

石雕飞天

双鹿纹玉佩

白玛瑙鞍饰

双龙纹铜镜

镀金铜佛

骑马铜人

粉彩龙凤赏瓶

三联玉璧

黑曜石长刮削器

骨雕鹰首

金银器——锡杖形金簪

金银器——雕绶带鸟玉耳饰

金银器——盘花金带銙

金银器——“承安宝货”银币

金银器——契丹文“敕宜速”金牌

金银器——金佛立像

参观信息

开放时间:

夏季:4月1日—10月7日

早9:00时至晚17:00时,下午16:00时停止发票。

冬季:10月8日—3月31日

早9:00时至晚16:00时,下午15:00时停止发票。

公交线路:

可乘2、7、8、11、13、14、16、18、21、28、31、32、33、55、63、64、74、81、92、94、101、103、107、108、109、110、115、120到博物馆站或省博览中心站或建设街站下车。

Hash:806ef68b2e4c2c6fca9c87d0d32137043cd45ba4

声明:此文由 中国古美术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