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青山古遗址探幽(下)

大青山古遗址探幽

(下)

文/张津友

(接上期)从青山头向东慢慢寻访,触摸着久远的古迹,顿感韵味十足。尽管玉米、高粱长势茂盛,遮住了人们的视线,但遗址上有数处隆起似有夯土版筑痕迹的土基,偶有一些古榆树点缀其中,这无疑就是古城墙了,将其串联在一起,一个周长800米的长方形城池展现在人们面前。地表散步着灰陶、布纹瓦、纺定瓷文物残片,捡起来与青铜器时代的罐、鬲等陶器碎片相比较存在明显差异,是典型的辽金时代器物,与邻近的新站镇乌拉尔古城、民意乡他什海辽代古城的文物有异曲同工之处。

得胜村党支部书记李晓辉是个对历史文化颇有研究的青年人,据他介绍上世纪九十年代得胜和永胜两个村的农民在犁地和打电机井时发现了大量保存相对完整的布纹瓦和纺定瓷等文物。当地群众在山脚下发现了古人类遗骨、箭矢等标本,引起考古专家关注,通过实地考察和文物鉴定,认定这是建在大青山青铜器遗址之上的辽代古城。

肇源博物馆提供

专家们根据所处的地理位置,认为此城踞险扼守嫩江,是护卫辽代“春捺钵”古城“乌拉尔基”的前哨阵地,曾经与金兵有过交战。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果然,我们向东行走了700多米,另一座写有“二00九年六月十一日公布得胜城址”石碑矗立在高地之巅,它静静的在向人们讲述着当年古城曾经有过的辉煌。目睹文物标本和高高的大青山使我想象八百年前这里古战场是多么的惨烈,无数英雄豪杰在此拼杀,鲜血染红了大青山和嫩江水,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肇源博物馆提供

该城遗址的发现,对研究辽金时期嫩江下游左岸城池分布及其人类活动提供了佐证。

历史就是这样无情,大青山人去城空日渐颓废,直到清代中期,松嫩两江流域成为郭尔罗斯后旗包氏第三努图克的属地。

康熙年间分别在三个岗地上建了三个自然屯,分别称为“敖包得根”(现在共荣村)、“西南得根”(现在永胜村)、“东北得根”(现在得胜村)。“得根”蒙语“德古日”,意为高岗。因大青山坐落在敖包得根东北,故起名东北得根屯。

资料片:古城古墓葬遗址(刘青海/摄影

包氏地主在大青山上筑墙建窑,凭险据守,防范外族或土匪袭击,开垦农田近千亩,在上面祭敖包,开展那达慕比赛活动,到清朝后期已发展到四、五十户的村子。

民国期间因受山上地域限制,加上生活诸多不便,已生活了二百多年的包氏家族从山上搬迁下来在今得胜村易址新建。但蒙古族后裔和大青山的情结却丝毫没有改变,视为“圣山”。

每年春季都要在山上举行祭敖包等活动,春节元宵节都要举行祭山活动,期盼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谁家孩子出生、升学、工作都要对大青山施礼,让山神保佑一切平安。远归的游子也要前去祭拜,感谢大山的恩惠……

李晓辉听爷爷奶奶在世时讲过,该屯最后一位蒙古头人解放前夕因躲避土改斗争逃到外省,临死时用手指着家乡的方向,嘴上喃喃发出“大…青…山……”的微弱声音,去世时家人将其遗体运回安葬在青山脚下。

大青山,饱经风霜跨越历史长河数千载,数次城池叠压,留下了大量丰富的历史遗存,见证了青铜器、辽金、清代中晚期中国三个重要历史年代,其考古价值不可估量。

如今历史的尘烟早已散去,但是岁月的时光为古遗址雕琢出绚丽的文化风景,无时无刻都在彰显出那份厚重,引发人们无尽的思索和探寻。

Hash:36e72156bcde35865302b710eec8b366a55af8a7

声明:此文由 今日肇源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