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岗国家森林公园

云岗国家森林公园

云岗国家森林公园是原国家林业部首批批准成立的全国41个国家森林公园之一,地处山西大同市境内,总面积15967公顷,森林覆盖率约31%,园区内自然、人文景观丰富多彩,有享誉全球的北魏云冈石窟艺术;有名载史册的西汉“白登之战”的古战场;有绿水清波的文瀛湖美景;有赤岩苍松的红石崖奇观;有远古植物化石遗迹;还有现代煤炭产业展览;它们与大同市内的上、下华严寺、善化寺、九龙壁以及相邻的应县木塔、恒山悬空寺等共同形成了一个山水古迹相映,自然人文景观交辉,历史文化底蕴深厚,风格特色各异的旅游胜地。

大同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曾为“三代京华”(北魏前期都城、辽、金两代陪都),“两朝重镇”(明、清),历史上长期处于中原汉王朝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统治交汇区,各民族人民长期在一起生活劳动,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相互影响,水0融,形成了独有的文化艺术特色和民风民俗,留下了大量丰富的文史资料和众多的名胜古迹,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门票

门票:60元

景点位置

山西省大同市南郊区339省道

大美大同 | 云岗石窟 l 华严寺

云冈石窟是世界文化遗产、国家5A级景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云冈石窟是世界闻名的石雕艺术宝库之一,是中国最大规模的石窟群,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始建于公元460年,由当时的佛教高僧昙曜奉旨开凿。现存的云岗石窟群分为东、中、西三部分,石窟内的佛龛,象蜂窝密布,大、中、小窟疏密有致地镶嵌在云冈半腰。

云冈石窟位于历史文化名城大同城西16公里的武州山南麓,北魏时称武州山石窟寺或代京灵岩寺。石窟倚山开凿,东西绵延1公里,现存大小窟龛254个,主要洞窟45座,造像51000余尊。

云冈石窟的造像气势宏伟,内容丰富多彩,堪称公元5世纪中国石刻艺术之冠,被誉为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宝库。按照开凿的时间可分为早、中、晚三期,不同时期的石窟造像风格也各有特色。早期的“昙曜五窟”气势磅礴,具有浑厚、纯朴的西域情调。中期石窟则以精雕细琢,装饰华丽著称于世,显示出复杂多变、富丽堂皇的北魏时期艺术风格。晚期窟室规模虽小,但人物形象清瘦俊美,比例适中,是中国北方石窟艺术的榜样和“瘦骨清像”的源起。此外,石窟中留下的乐舞和百戏杂技雕刻,也是当时佛教思想流行的体现和北魏社会生活的反映。

云冈石窟形象地记录了印度及中亚佛教艺术向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历史轨迹,反映出佛教造像在中国逐渐世俗化、民族化的过程。多种佛教艺术造像风格在云冈石窟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融汇贯通。

云冈石窟是石窟艺术“中国化”的开始。云冈中期石窟出现的中国宫殿建筑式样雕刻,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出的中国式佛像龛,在后世的石窟寺建造中得到广泛应用。云冈晚期石窟的窟室布局和装饰,更加突出地展现了浓郁的中国式建筑、装饰风格,反映出佛教艺术“中国化”的不断深入。

第五窟,位于云冈石窟中部,与六窟为一组双窟。窟分前后室,室北壁主像为三世佛中央坐像高17米,是云冈石窟最大的佛像。窟的四壁满雕佛龛、佛像。拱门两侧,刻有二佛对坐在菩提树已顶部浮雕飞天,线条优美。两窟窟前有五间四层楼阁,现存建筑为清初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重建。

第十一窟,窟中共有直达窟顶的方形塔柱,四面雕有佛像。正面,菩萨像保存完好。窟周壁上佛龛上满刻造像和小佛。

大同云冈石窟陈列馆

项目位于大同市云冈石窟景区内西侧,建设用地东北面为北魏石窟,东侧为绿化带,南侧为十里河。总建筑面积9939.46平方米,包含一个陈列馆、一个多功能的演艺中心。

北面陈列馆靠近云冈石窟,中间大厅部分为40米大跨度空间,两侧向外延伸20米,从而形成宽4米,水平长度为60米的单元拱形交错屋面。陈列馆为单层大跨度空间,地下6米,地面南以上最高点标高5.8米,采用直立锁边自防水钛锌板屋面,主色调为砂灰色,墙面材料为当地砂岩。

南面演艺中心为一方形古城堡式的建筑。地下一层,层高3.6米,地上一层檐口标高7.0米,以当地收购的古砖作为立面材料。

华严寺位于大同市大西街,因佛教华严宗而得名,寺内有辽代的薄伽教藏殿和金代的大雄宝殿以及诸多彩塑,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1961年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华严寺历史上曾分为上、下寺两处独立的寺院,现已并为一处。

华严寺始建于辽重熙七年(公元1038年),依据佛教经典《华严经》取“慈悲之华,必结庄严之果”的大乘教义而命名。寺院坐西向东,山门、普光明殿、大雄宝殿、薄伽教藏殿、华严宝塔等30余座单体建筑分别排列在南北两条主轴线上,布局严谨,规模宏大,占地面积达66000平方米,是我国现存年代较早、保存较完整的一座辽金寺庙建筑群。云中古刹华严寺,是历史之珍品,是文物之精华,更是中华文化之结晶,它将继续以其珍贵的历史价值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流传百世。

大同华严寺内的建筑、塑像、壁藏、壁画、平綦、藻井等,以历史之悠久,规模之浩大,技艺之高超,堪称辽金艺术博物馆。主殿大雄宝殿始建于辽清宁八年(公元1062年),是我国现存辽金时期最大的佛殿;薄伽教藏殿建于辽重熙七年(公元1038年),面阔五间,殿内依墙排列重楼式小木作藏经阁38间及“天宫楼阁”五间,巧夺天工,玲珑之致,被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誉为“海内孤品”。

大同华严寺内的建筑、塑像、壁藏、壁画、平綦、藻井等,以历史之悠久,规模之浩大,技艺之高超,堪称辽金艺术博物馆。主殿大雄宝殿始建于辽清宁八年(公元1062年),是我国现存辽金时期最大的佛殿;薄伽教藏殿建于辽重熙七年(公元1038年),面阔五间,殿内依墙排列重楼式小木作藏经阁38间及“天宫楼阁”五间,巧夺天工,玲珑之致,被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誉为“海内孤品”。

大同华严寺始建于辽,现存薄迦教藏殿为辽重熙七年(1038年)遗构。大雄宝殿为金天眷三年(公元1140年)辽原件重构。大雄宝殿面东坐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十椽。

殿内四壁满绘壁画,内容全部是佛教题材,包括:佛本行经变、佛说法图、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药师如来、十八罗汉、禅宗传嗣等。壁画依据其内容可分为20个相对独立的画幅,各幅大小不等。较大的为佛本行经变、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和禅宗法衣传嗣图,画面上各类造像1802身。

殿内东壁北端画佛本生经变,亦称释迦牟尼传记。画面表现自释迦牟尼降生、出家、成佛到入灭的全部事迹,用连环画的形式绘成,上下分7至8层,每层10至12幅,共84幅,幅与幅之间灵活运用山石、云雾、河流、树木等自然景物,相隔相连。

东壁北次间,画准提佛母像。东壁南次间,画西方净土经变。东壁南端画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立像,共18面,置千手,每手置一眼,共计千手千眼。东壁南尽间画十六宝观。

南北两壁和西壁南端一铺画七地九会说法图。据《华严经》记载:释迦世尊曾于七地(七处)演经说法,其中人间3处,天上4处,加上两次重会普光明殿,共计九会。即第一寂灭道场(菩提道场)会、第二普光法堂会、第三忉利天宫会、第四夜摩天宫会、第五都率天宫会、第六他化天宫会、第七重会普光法堂、第八三重会普光法堂、第九逝多园林会(亦称重阁讲堂会)。此壁描绘释迦佛于上述七地九会演经说法的场面。

西壁通宽9间,除南端一间已连在上述说法图外,其余8间被界为6大幅,北端两间绘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亦谓五十三知识。西壁南尽间绘十八罗汉朝拜观世音菩萨图。西壁北梢间的画题为初转法轮(亦称梵轮)。

西壁南梢间画药师浮屠一铺。西壁两次间画禅宗法衣传嗣图,以连环画形式绘成,其间不以墨线界格,而以云雾、树石隔连,与明清体例有所不同。西壁当心间画说法图。

大同城

古城墙为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在北魏平城故城墙旧土城上增筑而成,全国颇有名气。大同城墙的总周长为7270.7米,形制为东西略长的矩形城池。

墙体“三合土”夯填,墙表包砖,高约14米,比古城墙高2米,最宽处16.6米,比最宽处还宽6.6米。城墙上有62座门搂、角楼、望楼。城门楼四座,其中南门城楼最雄壮,为三层重楼,面宽61米,进深23.35米。城墙四角雄峙着四座角楼,尤以西北角楼最杰,呈八角形,称为乾楼。54座望楼中以洪字楼为望楼之最,为其他古城墙中少有。同时还建有96座窝铺。

在距墙约40米处,修有护城河,宽10米,深5米。四门外有,建筑面积约为17600平方米。瓮城外又筑有,将瓮城圈在其中,辟有城门。这样,出入大同城须经三道。各门上还建“”或二层“匾楼”。

大同城墙虽高大坚固,建筑精美,但历经战争;历史自然和人为的原因,遭到了极大的毁损,现存城墙极少保存较好,大部分只剩下残垣断壁了,其现状为:

1、城门、瓮城及月城全无。

2、角楼、城楼、望楼、箭楼、匾楼、窝铺、、吊桥及闸楼均无半点遗存,护城河的壕堑里盖满了房屋。

3、城墙的包砖、望孔、已基本全无。

4、保存较好的城墙段有四处:即城墙的四角,现有东南角连续段有961.3米,西南角有560米,西北角有473米,东北角有667。6米,这也是全市保存最好的地段。高一般在8米至12米之间,上宽 2.5米至8米之间。

5、原城墙每边有10个,现存北侧有较完整的6个马面,东侧有7个,南侧有2个较完整,2个残缺;西侧仅有1个,其余均无。

6、现存主城残损墙段1341.8米,较好的 2661.9米,已毁3267米,保存较好的占原主城墙总长度的36.6%,现存主城城墙占原城墙总长度的

55%,总之还保存有的一半以上。

7、现存北小城城墙2286米,已毁1222米;南小城毁损较为严重,现存城墙仅为900米。

新建东城墙(在遗址上新建)长1800米、高12米。东门瓮城和月城,上建一座门楼、一座箭楼、一座。瓮城墙体长700米,高12米,加上城楼,整高28.5米。2009年12月完工。

以瓮城为中心,向南北两边望去,城墙各有6处突出部分,俗称城墙。每个垛子上面各建有一座木楼,称望楼。据了解,城墙本身结构而言,增加垛子就加大了墙身的刚度,而从军事设防角度来看,它还增加了监视策应、侧射和夹击登城敌人的诸多防御能力。有了城墙垛子,也增加了城墙的造型美和节奏感,使城墙造型更加雄伟壮丽。大同城墙垛子突出城墙面多为13—15米,宽一般为17—25米不等,垛子间距96—115米。

转到东城墙的南北两端,也就是古城墙的东南隅和东北隅两个转角处,还设有城角垛子。城角垛子较城墙正身垛子略大,上边分别建有一座角楼,角楼较望楼略为高大。

另外,在距两个城角垛子之外,又各建一座12.5×12.5米的“控军台”。控军台四面包砌砖体,与城墙同高,上架木桥连通,这可是大同城墙设防的特殊造型。

大同名吃

地方名吃有大同刀削面羊杂、油炸糕大同铜火锅凤临阁烧麦莜面广灵豆腐干浑源凉粉阳高杏脯等;

凤临阁是大同名气最大,历史最悠久的老店,明代就已经名扬天下,凤临阁百花烧麦是大同凤临阁名吃。庚子年八月三十日慈禧太后偕光绪西逃路经大同,派太监李莲英到凤临阁点菜,厨师精心制作了小笼“百花烧麦”,透明晶亮的薄皮中,包着鸡、鸭、鱼、牛、羊、猪等9种肉馅,烧麦上端制成牡丹芍药、秋菊等9种花形,馅内浇以相应的花形果汁,鲜而不腻,慈禧食后将自己专用的一套银制餐具赏给厨师。从此,凤临阁的百花烧麦名扬华夏,历久不衰。

凤趴窝、虾肉百花烧麦 、养生葫芦丝浑源凉粉刀削面、糖醋丸子。

听涛书画

书画名家 传统文化 天籁之音

鉴藏天下 养生美食 品茶玩壶

扫描或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一夜千里,大同悬空寺,云冈石窟,宿左云县(云岗石窟)

上路直奔 大同 西边的云冈镇,著名的石窟在前方。

路上看见了废弃的窑洞和可能还在使用的窑洞,对于我们这不南不北地区的人还是有点好奇

云冈的大门没停车,也没来张标准照,稍遗憾。售票大厅还是比较气派,可以用信用卡购票,120还130一张票,我脑子也记不住那么多事了

石窟景区对面是个什么矿山公园,估计也是煤老板钱多没处花了,不过这么历史厚重的地方搞这个是不是有些问题

既是佛教的场合,一个没见到和尚的大庙是不可少的,够新的,不过感觉没啥香火,看看热闹吧

巨大的可能黄杨木雕 菩萨 ,不懂,可能以后会贴金的。

剪了票以后进来,集现代与传统一体的大道,砂岩雕塑,也许是翻模做的,不是很清楚

还有一课金光闪闪的菩提树

重点到了,前面都是铺垫,内容才是精华, 云冈石窟 给我最深的印象就是遗憾,不过也是一种历史的洗礼

很多根本看不出来,在风的作用下,只能在脑海中想象曾经的风华,但真实,也许过个几十几百年一切都灰飞烟灭了,这就是历史。

不过在有些比较深点的洞里还是有保存较好的,我觉得这个是我个人觉得最好的,也许是我拍的最好的

去过 敦煌 ,云冈的保护好像没 敦煌 好,不过我觉得云冈这样也挺好,有些东西总归是要消失的,刻意保护最后还是会被时间遗忘的,自然一点更好

彩绘的东西不少,说是不许拍照,不过拍的还不少,包括我,没有用闪光灯。洞窟里面有灯照明,这点和 敦煌 是比较大的区别,估计是知道管不住,干脆直接给你们开着灯,你们也就不用闪光灯了

最后不能免俗,最著名的大佛,不过我一直奇怪,洞里面好 多佛 像都风华的非常厉害,为什么这个露天的怎么还能保持的比较完好,是不是因为大的原因?

云冈的门票觉得还是比较值得,估计花了3个小时走马观花,现在还在 大同 ,马上赶去 左云 县,也属大同 ,估计要1个小时,因为道路不熟,所以希望天黑前感到,结果修路绕行,不过还是在天黑前到了目的地,入住貌似县城最好的酒店,网上订的128含双早。休息,昨夜一夜未眠,明天沙漠进发。

云岗石窟游览攻略

云冈石窟于山西省大同市以西16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东西绵延1公里,是中国最大的石窟之一、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云冈石窟现存主要洞窟45个(有的说51个,这是因为三期是一些小石窟,比较凌乱,不好统计、区分造成的),佛像51000余尊,1200余个佛龛。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1961年国务院将其列为全国第一号重点石窟。

云岗石窟是举世公认的与印度犍陀罗佛教艺术、阿富汗巴米扬佛教艺术齐名的东方艺术瑰宝。

石窟文化起源地为古印度,是沿着丝绸之路传入我国的。我国最早的石窟在新疆拜城明屋达格山,叫克孜儿千佛洞。(有到新疆旅游的记住这个地方)然后沿着丝绸之路东进,新疆还有柏孜克里克千佛洞,进入甘肃,有敦煌莫高窟,安西榆林窟,永靖炳灵寺天水麦积山石窟宁夏弥须山石窟,山西大同云岗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四川大足石刻。云岗石窟以高超石雕艺术典籍,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到石窟交通:大同站有直达景区的旅游专线;市内3路公交直达景区;自驾游也很方便,停车场很大。

参观游览时间:如果是自由行,在近段时间内选择中午时间进入园区,这个时段游人相对少些。

吃饭安排:景区外有各类饭店,在进景区前或出景区后可以用餐。但本人建议你最好安排在市里吃饭。游览路线及重点景点,景区较大,进门后是景观园区,和前戏铺垫部分。重点是参观石窟。

石窟按地形分为东、中、西三个区。

我们首先进入的是东区

第一窟、第二窟是唯一一组塔庙式双窟。

第一窟中央雕出两层方形塔柱,后壁立像为弥勒

第二窟中央为一方形三层塔柱,每层四面刻出三间楼阁式佛龛,窟内壁面还雕出五层小塔,主像为释迦佛。

第二窟前原有一个泉水,叫石窟寒泉,该泉水含有丰富的矿物质,是可以直接饮用的。石窟改造后,此泉移至窟前坡下,一般游客都不知道这个泉。

第三窟,是云冈最大的石窟,前面断壁高约25米,开窟面 50米。也是造像最少的石窟。窟分前后室,前室上部中间凿出一个弥勒窟室,左右凿出一对三层方塔。后室南面西侧雕刻有面貌圆润、肌肉丰满、花冠精细、衣纹流畅的三尊造像,本尊坐佛高约10米,两菩萨立像各高6.2米。

第四窟,窟的中央雕一长方形立柱,南北两面各雕六佛像,东西各雕三佛像。南壁窟门上方有北魏正光纪年(公元520~525年)铭记,这是云冈石窟现存最晚的铭记。

接着我们进入中区

第五窟与六窟为一组双窟。

第五窟分前后室,后室北壁主像为三世佛,中央坐像高17米,是云冈石窟最大的佛像。窟的四壁满雕佛龛、佛像。拱门两侧,刻有二佛对坐在菩提树已顶部浮雕飞天,线条优美。两窟窟前有五间四层楼阁,现存建筑为清初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重建。这个阁楼,叫做窟檐,曾是云中八美景之一的石窟摩云。

第六窟,被誉为第一伟窟。窟平面近方形,中央是一个连接窟顶的两层方形塔柱,高约15米。塔柱下面叫层大龛,南面雕坐佛像,西面雕倚坐佛像,北面雕释迎多宝对坐像,东面雕交脚弥勒像。塔柱四面大龛两侧和窟东、南、西三壁以及明窗两侧,雕出33幅描写释迦牟尼从诞生到成道的佛传故事浮雕。大家可以细细的把这段故事看完。第七、第八为一组双窟。

第七窟,窟前建有三层木构窟檐,窟内分前后两室。后室正壁上层刻有菩萨坐于狮子座上。东、西、南三面壁上,布满雕刻的佛龛造像,南壁门拱上的六个供养菩萨,形象优美逼真。窟顶浮雕飞天,生动活泼,各以莲花为中心, 盘旋飞舞,舞姿动人。

第八窟,窟内两侧有五头六臂乘孔雀的鸠摩罗天,东侧刻有三头八臂骑牛的摩醯首罗天,这种雕像在云冈极为罕见。

第九到第十三窟为著名的五华洞。第九、十为一组,第十一、十二、十三为一组。

第九窟,分前后两室,前室门拱两柱为八角形,室壁上刻有佛龛、乐伎、舞伎,造像生动,动感强。

第十窟,与九窟同期开凿,分前后两室。前室有飞天,体态优美,比例协调。

第九、十窟顶部的飞天群,可媲美敦煌飞天造型。

第十一窟,窟中共有直达窟顶的方形塔柱,四面雕有佛像。正面,菩萨像保存完好。窟周壁上佛龛上满刻造像和小佛。大家可以读读东壁上的题记。

第十二窟,正壁上端刻有伎乐天人,手执弦管、打击乐器,神情迥异,形象生动。他们手中的排箫,箜篌等古典乐器十分珍贵,是研究中国音乐的重要资料。

第十三窟,正中端座一尊交脚弥勒佛像,高12米多,左臂与腿之间雕有一托臂力士像,这是云冈石窟仅有的一例。南壁门拱上部的七佛雕像,雕饰精美,姿态飘逸。

第十四窟,仅存西壁上部,尚存部分造像,东侧存有方形佛柱。

第十五窟,雕有一万余尊小佛坐像,人称万佛洞

第十六至二十窟,是云冈石窟最早开业凿的五个洞窟,通称“昙曜五窟。”这五个窟巍峨壮观、气势磅礴,备受瞩目。

第十六窟为平面呈椭圆形。正,中主像释迦像,高13.5米,立于莲花座上,周壁雕有千佛和佛龛。

第十七窟,主像是三世佛,正中为交弥勒坐像,高15.6米。东、西两壁各雕龛,东为坐像,西为立像。第十八窟,正中立像高达15米多,右臂袒露,身披千佛袈裟,刻画细腻,生动感人。

第十九窟,主像是三世像,窟中的释迦坐像,高16.8米,是云冈石窟中的第二大像。窟外东西凿出两个耳洞,各雕一身8米的坐像。

第二十窟,窟前带大约在辽代以前已崩塌,一千多年来,造像一直露天坐着。立像是三大佛,正中的释迦坐像,高13.7米,这尊佛像面部丰满,两肩宽厚,造型雄伟,气魄浑厚,为云冈石窟雕刻艺术的代表作。

第二十一窟往后是西区,主要为三期工程,我们可以有选择的观赏。

石窟建造时间:云冈石窟的开凿从文成和平初(460年)起,一直延续至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年)止,前后60多年。

按建造时间分为早期、中期、晚期三个阶段。

早期石窟:第16~20窟,被称为昙曜五窟。由著名的高僧昙曜选择在武州山开凿。从此揭开了京城石窟开凿的序幕。早期的“昙曜五窟”气势磅礴,具有浑厚、纯朴的西域情调。

中期石窟:是云冈石窟雕凿的鼎盛阶段,主要有第1、2窟,第5、6窟,第7、8窟,第9、10窟,第11、12、13窟以及未完工的第3窟。这一时期(471-494年),是北魏迁洛以前的孝文时期,是北魏最稳定、最兴盛的时期,当是集中了全国的优秀人才,以其国力为保证,雕凿出繁华精美的大窟大像。用现代的说法就是云岗石窟是当时的国家重点工程。这些石窟主要特点是:汉化趋势发展迅速;石窟艺术中国化在这一时期起步并完成;所呈现的内容繁复、雕饰精美;雕刻造型追求工整华丽;内容和风格已汉化。

晚期石窟:北魏迁都洛阳后(494年后),云冈石窟以国家层面的开凿活动停止了,但亲贵、中下层官吏以及邑人信众充分利用平城旧有的技艺在云冈开凿了大量的中小型洞窟,约有200余座。洞窟大多以单窟形式出现,佛像和菩萨面形消瘦、长颈、肩窄且下削,这种“秀骨清像”的艺术形象,成为北魏后期佛教造像显著特点。并影响着龙门石窟的表现,同时对中国石窟寺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