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华严寺

大同华严寺

AAAA级旅游景区

华严寺位于大同市中心的大西街,是依据佛教的七大宗之一——华严宗的经典《华严经》而修建的,故名华严寺。寺内主要建筑有大雄宝殿(上寺)和薄伽教藏殿(下寺),其建筑、塑像、壁画、壁藏、藻井等,都是我国辽代艺术的典范。

上华严寺俗称上寺,是以大雄宝殿为主体的一组建筑。进入山门,可见方门两侧门楣分别砖刻有“拈花笑”和“擎竹间”三字,均出自于佛家典故。大雄宝殿始建于辽代清宁八年(1062),保大二年(1122)毁于兵火。金代天眷三年(1140)在旧址重建,以后历代予以修补。大殿面宽九间,进深五间,面积1559平方米,是我国现存辽、金时期最大的佛殿,同时也是我国最大的佛殿之一(另一座是辽宁省义县奉国寺大殿)。殿内佛坛上塑有五尊佛像,人称五方佛。正中三尊为木雕,其余二尊及其他胁侍菩萨都是泥塑。佛坛两侧各塑十尊诸天像(0神),神情各异,身躯前倾。殿内四壁满布清代绘制的21幅巨型壁画,色彩艳丽,金碧辉煌,保存完好,面积在山西省寺院壁画中居第二位,仅次于芮城永乐宫。

下华严寺座落于上寺的东南侧,以辽代建筑薄伽教藏殿为主,大同博物馆就设在下华严寺。薄伽是梵语,译为“世尊”,是佛的十大称号之一。薄伽教藏就是释伽牟尼所说的经典教藏,薄伽教藏殿自辽代中叶以来,就是华严寺的藏经殿。薄伽教藏殿建于辽重熙七年(1038),面宽五间,进深四间,建筑结构严谨,形制稳健。殿内四壁排列重楼式雕木藏经阁38间,殿后壁正中间悬一天宫楼阁。这些精巧玲线的木构模型,对于研究我国古代建筑艺术,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称其为“海内孤品”。这座天宫楼阁和晋城宋代二仙观的天宫楼阁、应县净土寺大殿的金代天宫楼阁一起构成了山西古代建筑独有的地方特色。殿内完整地保存着31尊辽代塑像。最为经典的两尊塑像历为深受学者与游客的推崇与赞赏,合掌露齿菩萨塑像体态袅娜,婉丽动人,艺术价值最高;普贤菩萨像流露着细腻动人的感情,魅力独具。

用时参考

2-3小时

交通

乘38路公交车在华严街站下车

门票

60元

开放时间

8:00-17:30

景点位置

山西省大同市城区大同市下寺坡街14号

大同华严寺方圆门的禅宗意境(二)

关注全部发文

大同华严寺方圆门的禅宗意境

杰 之

接上期

南门横联是“擊竹闻”,左右楹联是“翠竹黄花圆色相,清池皓月净禅心”

“擊竹闻”出《五灯会元》记载的“香严击竹闻道”故事。香严智闲禅师天性聪敏,能言善辩,随师兄沩山灵佑禅师修行。一天,灵佑禅师问他:“你父母没生你时,你的本来面目是什么?” 智闲答不出,回去遍翻所学经书也没有答案,就去请教灵佑禅师。灵佑禅师拒绝说:“我若现在告诉你,你以后会骂死我。我的说法是我的,与你无关。”智闲回去将所学经书一把火烧了,发誓此生再不学佛,然后离开沩山四处云游,最后来到南阳香严寺。一天,智闲在锄草时,随手捡起一块瓦片往地边扔去,瓦片击打在竹子上,发出清脆响亮的声音,智闲闻声大悟,从前的杂念、执着都破除。便疾步回屋沐浴焚香,遥拜灵佑说:当初若说破,哪有我今日醒悟?”并作偈:

一击忘所知,更不假修持。动容扬古路,不堕悄然机。

处处无踪迹,声色外威仪。诸方达道者,咸言上上机。

这首偈的意思:以往的执着杂念都随清脆响亮的击竹声忘掉了,原来自性觉悟不能假借外力的修持。转眼举眉之间扬弃原有的妄执,没有陷入以前动辄从佛经中找答案,找不到就忧愁。自性是随时可发现却无踪无迹的,原来其威仪无相在声色之外。只有因缘和合的悟道之人,才能看清自己的本性,懂得这才是最高境界。

这个典故后面形成两个佛教术语:“香严击竹” 和“击竹悟道”。

用“擊竹闻”对北门的“拈花笑”,十分巧妙妥贴工整。“拈花笑”是 “看”到 “笑”,佛心相同。“擊竹闻”是 “听”到 “声”,才悟道。一个是“祖”,一个是“徒”,程度相差甚大,但都殊途同归,最后都通达佛法。这里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无论是谁,只要机缘同达,都能成为悟道者。

你来华严寺拜佛,能不能明白一点佛性?先看看你能从下面的楹联中“悟”到点什么。

“翠竹黄花圆色相”:北宋善卿的《祖庭事苑》卷五中记载了这么一件禅宗公案:南北朝宋朝的竺道生法师认为无情亦有佛性,他对人说:“青青翠竹尽是真如,郁郁黄花无非般若”。有人说这话找不到佛经依据。道生法师就端坐十年,等待有佛经来证明。后来《大般涅盘经后分》传来,经中果然有这样的说法。道生法师看完后,手中麈尾突然坠落,依着几案入涅盘了。“圆色相”出《华严经》:“无边色相,圆满光明,遍周法界,等无差别。”“圆”:完整无偏缺;“色相”有二义:一是万物的形相;二是佛菩萨的法相、化身,这里是第二义。翠竹也好,黄花也罢,都是佛的法身实相。若看到翠竹黄花能悟到佛的法身实相,即可“明心见性”。毗卢遮那佛意为遍一切处,就是能为各种不同色相(第一义)所依存,无论翠竹、黄花其自性(法身)都平等无差别。

“清池皓月净禅心”出自唐诗人李颀的《题璇公山池》诗:“片石孤峰窥色相,清池皓月照禅心”。“禅心”是清静寂定的心境。池水清澈皓月倒映,净化人的心灵,使人心绪宁静,专心一意的思悟佛性。只有池水清澈,才能看见明月倒影;只有心中清静寂定,才能会悟佛的法身实相。

实际上述两幅楹联就一个字:“心”。

站在小方门前,能看入内院还有一个圆门,这外方内圆的两个门合成一个天井小院。圆门的内外门楣上都有砖雕匾额,“拈花笑”方门一侧的圆门里面是“古刹”,外面是“伏虎”;“擎竹间”方门一侧,里面是“圣境”,外面是“藏龙”。

方、圆之门,儒释道各有文化内涵。

道家说:“智欲圆而行欲方”(《淮南子·主术训》)。这是讲处事要灵活,为人要有规矩。

儒家说:“诚意、正心、修身”是自我修养,是“方”,是“内圣”之道;“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处世之道,是“圆”, 是“外王”之道。两家之说相通:“方”是规矩,“圆”是圆融;“方”是道德,“圆”是人情;“方”是正直,“圆”是通达;“方”是气度,“圆”是涵养;“方”是进取,“圆”是迂回。“方圆之道”是做人的智慧。

佛教说:宇宙万物如圆一样无始无终、迁变流转,又如方形一般永恒、稳定、坚固。方门如同人心灵的小宇宙,圆门如同无限的大宇宙,佛的智慧能开启人的智慧,二者融为一体,是修持佛法的最高境界。

齐平先生等人编著的《大同华严寺上寺)》中说:“外是方门,内是圆门,标志大乘佛教华严教义。“大方广”为大乘经之通名,华严宗讲的是法界缘起,圆融无礙。门为方圆,寓意深远。还有文章说“外方表示华严宗说理方广,内圆表示华严宗说事圆融。理事无尽,玄妙无比,方广教理,意义深密。”这两种说法大同小异,都说方圆之门表华严教义。放在一般的地方,这两种说法都对,但解释这里的方圆之门,有待探讨。华严寺在明代就成为禅宗寺院,从两幅楹联和横批完全看的出这里的门是禅宗的意境,用“华严”解释禅宗意境似乎不妥, 尽管这是在华严寺中。

综合方门外的楹联、圆门里外门头上砖雕额匾和方圆之门的位置,笔者以为这里的方圆之门还是禅宗的意境。

禅宗的“正法”传承不立文字,以心传心。《坛经》说:“心量广大,犹虚空,无有边畔,亦无方圆大小……。”我们走进方圆二门之间的小院,方、圆之门近在咫尺,看得见,摸得着,这是 “有相”。若真能心无旁骛,洞察方圆二门都是虚幻,那就“无相”,就达到禅宗说的“知为心体”。方圆二门之间的小天井不“小”,犹虚空广大。前面已经解释了方门外的楹联,就是一个“心”,是“知为心体”之“心”,是自己具足的佛性。看看方圆二门门楣砖匾:“古刹”、“圣境”,提示我们再走一步,进入圆门,就是依“心”才有的佛、菩萨不变随缘的“古刹圣境”。(未完待续)

杰之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