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川这俩最美村落挨在一起,还都是国家传统古村落!

淄博淄川区太河镇生态水系完整,水景资源丰富,境内的太河水库水质良好,周围群山环绕,水光山色交相辉映,织就了一幅精美绝伦的水彩画。

今天要去的梦泉、涌泉两个国家级传统村落就在太河水库的上游。我们沿着水库南侧新修的怀阳路,一路蜿蜒上行。

虽说眼下已步入盛夏,但行进在山中,却完全感觉不到夏的炎热,倒感到特有的清凉、透明和远离喧嚣的宁静。难得一见的云海美景怎可让它一闪而过,于是驻足拍照,顺便感受一下山水的灵气。

走过了一道道岭

翻过了一道道山

沿着这条最美的山间公路

不知不觉来到了梦泉

梦泉村,村子不大,三面环山,位于劈山北麓,山上有保存完好的齐长城,涌泉村位于劈山之阳。我们游览顺序是先看梦泉村,再翻越劈山,游览古长城遗迹,最后走访涌泉村。

鸟瞰梦泉村

梦泉村,是因孙膑梦泉而得名,相传公元前341年春,孙膑取得马陵之役胜利后,带兵途经此地,人困马乏。孙膑躺在一巨石上睡了。梦见一仙翁乘金象自南飘然而至,自称西天如来门下达摩祖师,特来告知此地有一神泉泉水可供将士使用,长饮此泉水还能使人长寿。说完便翩然而去。孙膑醒来,立即吩咐士兵按祖师爷指点的方位去挖,不一会儿果见一股清泉汩汩流出,一尝,泉水甘甜,沁人心脾。孙膑率士兵向天空叩拜。并挥剑写下了“梦泉”二字。之后,人们仰慕神泉,就搬到神泉附近居住,并以孙膑题写的“梦泉”为村名。

梦泉村气候宜人,昼夜温差大,植被茂盛,奇珍树木百余种,各种中草药数不胜数。拥有各种野生蔬菜五、六十种,以池梨为代表的鲜果品种已经成为梦泉村的新经济增长点,该村特产的淄博池梨乾隆年间曾作为贡梨进贡,1983年被载入《中国梨树志》, 2010年成功注册为国家地理标志商标,村里成立了池梨专业合作社,浙江杭州的客商都来订购。自开始发展旅游后,梦泉村探索出了“公司、农户、基地”的梦泉模式,农户以土地入股公司,并在公司打工,收入由以前的单一林果收入变为工资薪金、经商收入等多种收入形式。

梦泉村有着众多的文物古迹,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是国家级传统村落,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国家农业旅游示范园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游三星级园区。

村里随处可见石头垒成的院落,这些古老的石头建筑物稳固持久、美观大方,包含了当地石匠人的智慧,据内行者说,石匠艺人遵守要诀主要有八个字,“勾角压缝,挺腰收腹”,“勾角压缝”是石材互相错开,压住缝隙,在转角处横竖相压,“挺腰收腹”是砌挡土墙必须遵守的要点。

石阶小巷的两旁是丛生的树木,那些青草野花伴着轻柔的山风在路边摇曳。

梦泉常年有水,在曾经最旱的的年份里山上的树都干死了,而梦泉里面依然有水。

孙膑经常在此地演练兵马,这是遗留下来的饮马石槽。1956年这里曾出土过战国时期的铜镞、铜剑等兵器。

明永乐年间,李氏先祖从河北枣强县迁此建村,吃水不忘打井人,为纪念孙膑,村里人建造了孙膑书院。村里有一颗六百多年的老梨树,应该就是先祖们建村时栽种的。

梦泉村是一个远近闻名的长寿村,这里青山绿水,人与自然高度和谐,在仅有的200多名村民中,90岁以上的长寿老人就有十多名。

对于梦泉人长寿的原因,有人归结为清新的空气,有人归结为甘甜的泉水,还有人归结为天然的食物,其实除了这些,应该还有村民们与世无争的平和心态和勤劳务农的本性吧。

经检测,梦泉的泉水是天然的弱碱性水,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锶。锶是人体内的一种微量元素,绝大多数锶都存于骨组织中。它可以调节骨组织的结构,改善骨的强度,促进骨细胞的生理活性。

哪里有长城,哪里就有孟姜女的传说,孟姜女文化已成为长城文化的一部分。

淄博齐长城沿线是孟姜女传说最密集的流传区域,以淄博齐长城沿线为代表的孟姜女传说在2006年被国务院纳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现在,梦泉村仍有不少上了年纪的村民能演唱古老的歌谣《十哭长城》和《孟姜谣》。“一哭长城泪汪汪,点上了银灯裁衣裳;二哭长城泪纷纷……”这些方言俗曲在当地村民中世代传唱,成为孟姜女传说的有力佐证。大乾园饭庄的李经理为我们请到一位92岁的老人,他声情并茂地为我们唱了一段《十哭长城》。

西汉开始,孟姜女的故事开始进入戏曲文词,听起来是那么凄切哀婉、缠绵悱恻,是很感人的戏曲作品,她也是旧时莒县民间周姑戏的主要演唱题材。

走在梦泉村曲折蜿蜒的道路上,感受着凉爽的山风,听着梦泉村神奇又梦幻的故事,是一种听觉与视觉的双重享受。

每年农历九月九是孟姜女庙会,传说庙旁边这颗千年杏树是孟姜女的化身。

劈山最高处,海拔712米,山中植被郁郁葱葱,蝉鸣声不绝于耳,穿行于此感受到大自然的静谧清幽。约半小时后,我们终于登顶,此时汗水已湿透衣襟,腿脚累的微微发颤。周围群山尽收眼前,习习山风驱走脸颊的汗珠,一道石头垒成的墙,蜿蜒向远处伸展,在树丛中时隐时现。毫无疑问,这就是齐长城了。

齐长城,建筑在起伏连绵的泰沂山脉的山岭、平谷之中,也叫长城岭,全长641.32公里,迄今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始建于春秋后期的姜齐灵公,完工于战国中期的田齐宣王,历时数百年的时间,它最早载于《管子》:“长城之阳,鲁也。长城之阴,齐也”。

齐长城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具有很高的考古和旅游价值,它比欧洲人公元前459年修建的79公里长雅典壁垒早200余年,比秦长城早400余年,堪称“中国长城之父”、“世界壁垒之最”。

春花秋月相似远,寒来暑去梦依稀。昔日烽火征战处,欢声笑语人如织。(该诗摘自涌泉孟姜女故居)

这是一个真正的烽火台遗址

牌子上说烽火台是著名军事家孙膑所创,这个说法可能不太准确,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发生在公元前771年,当时在镐京附近的骊山(在今陕西临潼东南)一带修筑了20多座烽火台,齐威王公元前378年开始执政,听说孙膑在晋国被庞涓加害,齐威王觉得孙膑不同凡响,于是安排使者偷偷用车将他载回齐国。从年代上来看,孙膑出世以前早已经有烽火台了。

古老的齐兵营大门

我们出了兵营大门,顺着山路一路南下来到涌泉村,还未进村,前方便传来轰鸣声,走近才发现,我们来到了一个瀑布的下面,有一股缸口粗的水流,好像是一匹永不断头的银色的长绢,倒泻于巨石之间。阵阵微风吹过,把瀑布吹得如烟如雾。

一股清新、惬意的感觉冲荡着我的心扉,看,听雪超尘正蹲下身去,捧起一捧山泉水,这飞珠溅玉般的美景怎能不使人陶醉呢!

据村民介绍,涌泉村自明朝中期建村以来村名已多次变更,最初因村南一山路九曲十八弯,将村命名为十八盘清朝初年因村东、西各有一红土岭,改名为烧土庄。1952年,因村南有一泉,村民又多为于姓,以“鱼(于)水情深”之意,望泉水不竭,更称永泉,2016年为迎合旅游开发,又改称为涌泉村。由此可见,地名是因自然和人文的要素而发生演变的。

涌泉村景色秀丽、生态植被良好,村里保留了过去一些原汁原味的元素,又有保存完好的齐长城,还有流传千古的孟姜女文化遗存,因为在大山深处,位置偏僻,一直以来知名度不高。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吸引了电视剧《马向阳下乡记》的拍摄剧组,继该剧2014在央视一套播出以来,越来越多的游客开始涌入到 这个小山村,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村子的全面发展,使村民从中得到了实惠,2016年该村被评为国家级传统村落,如今的涌泉村已经是遐迩闻名了,村民的自豪感明显增强。

在涌泉的街头漫步,你会发现水对这里来说已不是奢侈品,河沟里,街面上,到处都是水,甚至从路边的墙上都会流下水来,即使不在河边走,不小心也会湿了鞋的。

真无法想象,胶东的各大水库正在草原化的今天,这里却是另一番景象,也许只有盛夏才如此吗?

我专门查阅并分析了山东地区1961至2011年降雨空间分布特征: 以沂源为地理中心,降雨量由东南部向西北部逐渐递减,泰沂山脉南部地区的降水量明显多于泰沂山脉北部。

大山深处的涌泉村有着自己的小气候,借用电视剧中梁会计的一句话就是“水滴滴,雾蒙蒙,一会儿阴来一会儿晴”。

涌泉村的百年古井,水质甘甜、清澈,现在仍在发挥它的功能。Yeoman忍不住上去体验了一把,他是我们古村三人行小组年龄最小的一位,但对古村的热情却非常地高,文章中的一部分照片就来自于他的创作。

辘轳是从杠杆演变来的汲水工具。据《物原》记载:"史佚始作辘轳"。史佚是周代初期的史官。到春秋时期,辘轳就已经流行。旋转的辘轳不仅给我们汲来清水,还给我们带来了文化。

宋人秦少游受辘轳的启发创造了一种辘轳诗,虽然只有十三个字,却可以读出六首诗。下图是拴水桶的铁环,一位老乡耐心教了半天,我们也没学会怎么用,真怀疑是不是智商有点低,但央视《走遍中国·太河篇》节目组的记者也没学会,不能说我们都笨吧,古人的智慧有时真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孟姜女的故事在当地家喻户晓,槐花香农家乐的老板为我们请到了乡土歌手于莲香,她唱的《孟姜女哭长城》远近闻名。

我们去拜访一位女神

游走在孟姜女景观大道

山村的气息

清新而恬静

四周林木葱翠

轻风袅袅,蝉声归隐

这一刻,世界是多么纯粹啊!

可能有人会问,孟姜女来过这里吗?她在这里住过吗?

任何传说并非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孟姜女的传说可以上溯到《左传》,书中记载,齐庄公五年,庄公偷袭晋国无功而返,又顺路偷袭莒国,大将杞梁死于莒国城下,庄公回来,在临淄城外遇杞梁之妻,庄公想就地祭吊,杞梁妻不同意,于是庄公到她家里举行了祭吊之礼,西汉刘向《说苑·善说篇》又加了崩城一说,《列女传》又增加了投淄水一说,综合起来分析,我认为孟姜女哭倒的是临淄的城墙,投淄水处就在临淄城外。

公元五世纪后的二百多年里北魏、北周、隋朝等都曾大规模修筑北部边地的长城,动用大量人力物力,引起了极大的民愤,于是人们就借用了杞梁妻苦城的故事消除胸中的块垒,孟姜女哭倒秦长城的传说也就应运而生,而在齐长城沿线的当地人历来都把齐长城误称为秦长城,结合史籍中的投淄水一说,于是孟姜女的传说便以城子村为中心,向齐长城沿线逐渐流传开来。

传说与风物景观是互相依托的,风物景观可在传说的基础上被塑造出来。如此才能在感情上满足民众的心理需求,于是就出现了梦泉村的孟姜女庙、孟姜女哭夫处、涌泉村的孟姜女故居,就像关帝庙遍布乡村,两者是一个道理,而风物的存在又使传说倍添真实感,从而促进了孟姜女的故事在当地的传播。

万里长城到千里齐长城,有长城的地方就有孟姜女的传说。从杞梁妻的故事到孟姜女的传说,故事不断地演变与演绎,在两千多年漫长的岁月里,各族人民不断往传说里增加了许多美好的愿望,融合了许多的爱恨情愫,在孟姜女的形象和精神世界里凝聚与洋溢着劳动人民的心愿,那就是:向往和平,追求稳定,渴望家庭生活的幸福与安宁

老百姓看来,孟姜女又是夫妻挚爱、忠贞不渝的象征。这就是孟姜女的故事被广泛传播的原因所在。所以孟姜女到过哪里并不重要,在涌泉的故居里住没住过也不重要,她早已是中国人民心目中的女神,是呼唤幸福、自由、和平的天使。

40集电视连续剧《马向阳下乡记》,讲述的是“不靠谱”的小公务员马向阳的乡村奇遇记。由张永新指导,吴秀波,王雅捷,李洪涛等主演的人物片,该剧讲述了马向阳从公务员到村官,从城市到农村,马向阳时时处处感受到自己的格格不入。已经快被打压到底的马向阳触底反弹,绝境逢生,以坚韧的耐力给大槐树村创造着一个又一个惊喜。他立下誓言,要跟这大槐树下的“农哥们”“农姐们”齐心协力,共同迎接将来的生活。

马向阳宿舍

在刘氏老宅前面,我们遇到了一位当过群众演员的村民,他说自己参加过29个场景的拍摄,有时一个场景要拍三、四次,虽然辛苦点,但是很高兴,毕竟能从电视上看到自己是一件很自豪的事情,想必发现上了我们的文章,他会又多了一件高兴的事吧。

在《马向阳下乡记》的创作过程中,编剧古凯历时两个月,先后在山东省采访了42位第一书记和多位大学生村官,使该题材的定位清晰成熟,最难能可贵的是,剧情既没有刻意展示农村人的纯朴,也没有过分渲染农村的落后,向我们提供了一个原生态的农村。

它所突出强调的是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就有戏剧冲突,该剧让农村的观众看着亲切,给城市观众以极强的代入感。

我走在剧中刘世荣扫街的巷子里,耳畔又响起那熟悉的声音,“黎明即起,洒扫庭除,扫街咾”。农村,是一个熟人社会,管理工作的难度之大是外人难以想象的,但是我们的村容村貌日新月异,各方面都在不断地进步,经济在稳步发展,其中取得的每一点成绩的都是来之不易的,农村的发展是多少人为此不懈努力的成果,作为我们的第一书记就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不少先进模范村的发展进程中都不乏他们的身影。

我想起了马剧中企业家刘玉彬与其助手的一段对白,“你说真有那种做事不图回报的人吗?”,“有吧”,“那是些什么样的人?”,“不是二百五,就是高人”。

如果没有白娘子的传说,美丽的西湖就会黯然失色,如果没有泰山奶奶的传说,雄伟的泰山就会失去神秘的色彩,所以文化是旅游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是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和驱动力,文化和旅游融合地好,乡村旅游就会展现出特有的魅力。

在当今现代化进程中,我们往往只是专注于自然生态的保护,而忽视了对文化生态的保护,由于我们的忽视,现在已经出现了大量传统文化流失、退化、断层等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仅靠财政资金已被证明不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只有依靠村民提高对文化保护的主动性、自觉性和积极性,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孟姜女的传说在中国流传极广,据顾颉刚上世纪二十年代的统计,传说遍及北京广东、山东等19个省市,山东淄博、河北秦皇岛江苏苏州上海松江、陕西铜川是重点流传区域,而淄博市捷足先登,2006年6月2日,国务院公布了首批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就有淄博的孟姜女传说。

我们考察中发现,在以梦泉、涌泉、城子村为代表的乡村中,孟姜女文化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她已深深扎根于劳动人民的沃土中,影视文化、梦泉文化、长寿文化建设的成果已然融合到村民的生活,当地在文化保护与开发方面的工作卓有成效,未来可期。

参考文献:

【1】 朱佩丽·文化生态对于传统村落的价值估量·中国民居建筑年鉴(2008-2010)

【2】 周雁翔·论孟姜女文化现象的内涵和灵魂所在·人民网-淄博视窗·2011.7.22

【3】 王加华·景观风物、社会环境与民间传说[A]·民间文化论坛·2009.10

Hash:047aab6ab04e93f74faf6a129f3fe7b43350316c

声明:此文由 淄川文化旅游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