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老人记忆中的淅川庙会

主人公素描:魏应昌,男,68岁。淅川县老城新建村人。家有养鸡场。卖鸡蛋,秤准,不坑人。说话有条有理,不乱步儿。

俺,淅川老县城人,小学就在火星庙(解放后火星庙改为县三小)上。搬迁时,按照后靠政策,迁到新建村。新建村土地少,全村1300余人,157米以上土地仅有27亩。村里人主要靠库区消落地(157米以下,属丹江水库淹没范围)及做小生意生活。俺没别的能耐,便养鸡。咱不说这,着重(淅川口语,重点的意思)说说淅川老县城的庙会

庙会,与现在的物资交流会不同。现在的物资交流会,是庙会的延续和发展。淅川县城的庙多,庙会也多。正月十五火星会,正月十八老君会,二月二龙王会,三月三牛王会,清明节清明会,四月四土地爷会,五月二十八城隍爷会,六月六杨泗爷会等。庙会有各庙、寺主持人与当地各大族长主办,进行大型祭祀活动。十里八乡的人都参加。因此,带动了商业的发展。旧时,淅川县最大的店铺都集中在西大街。有陈湘云的笔墨店、杨洁三的油酱铺、赵城河的杂货店,夏万和的白布店,还有德茂昌、德茂和、德茂祥的布匹庄,亿中祥的钱庄。最大的酒楼在大十字以北,叫郭守府大饭馆。郭守府没儿子,饭馆主要靠他的两位姑娘管理。姑娘长得漂亮,人缘好,生意十分火爆。除此之外,还有卖小吃的,卖杂货的,耍把戏儿的。但由于各种庙会不同,组织的方式不同,参加的人不同,侧重点也不同。

正月十五火星会。火星庙不大,道士少,但各种类型的人都要参加火星会。火星会一般以区域为单位组织。左邻右舍,三五十家组织一个火星会。火星会由会员轮流坐庄,资金由各会员筹措。主办方一般要多集点钱。活动内容主要是起灯山。一个灯山,需百余根蜡烛,点三天,供奉火星爷。要上长香(一天到晚不断),以此祈祷火星爷保佑四季平安

清明会是以家庭为单位组织的,时间是每年的清明节。十里八乡,同一姓氏,只要是攀得上辈的,都属一个清明会。经费或由各族人共同筹措,或从祖宗留下的公共财物上开支。清明会除祭拜祖宗、烧香上坟外,还要管一顿饭。全体族人都参加。主办方要摆上十几桌甚至几十桌,招待族人,开支十分大。现在,人们还常说,我跟某某是一家,旧社会同吃一个清明会呢!

城隍爷会是淅川城内最大的庙会,时间是农历五月二十八日。城隍爷会是由城隍庙主持操办。这一天,前来上香、许愿的人多,做生意的人也多。城隍庙有田地,经费多。庙会上,城隍庙要做饭,给前来上香的香客用。庙里的僧人要表演功夫。有上刀山的,有钻火圈的,有使枪耍棍的……除此之外,还要请戏班子,在顺阳楼唱三天。庙会上,做生意的也蜂涌而至。德茂昌、德茂和、德茂祥等大铺子也用尽一切方法,招揽顾客。小商小贩也摆摊设点,降价促销。有卖汴京照脸镜的,有卖天津包子北京鸭的,有卖王恒泰的石头镜的,有卖淅川桐油生漆儿的……

解放后,破除封建迷信,砸了各种寺庙里的泥胎,和尚道士也还了俗。庙会停办,但物资交流会却保留下来,延续至今!(此文刊发于2005年10月21日《河南日报》农村版)

作者简介:田野,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南阳市作家协会理事,河南省五四文艺奖获得者,南阳市五个一文艺工程奖获得者,淅川县文联副主席,淅川县作协副主席兼秘书长,在全国各大报刊杂志刊发作品3000余篇,《读者》、《意林》签约作家。出版有散文集《放歌走丹江》、《坐禅谷禅韵》;长篇小说《泪落水中化血痕》;参与主编《魅力淅川》丛书(六卷),撰写的《北京,不渴》微电影剧本拍摄后荣获国家林业部“十佳影片”。

Hash:3cf73e3391269f7d233abde3fd3f632fa96e8a44

声明:此文由 南阳看点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