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在老桐城,穿越千年的时空旅行

国庆七天长假已至,我只想走遍老桐城(含今桐城市枞阳县全部及宜秀区迎江区各一部)的东西南北,流连在这片354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观赏这千年的山山水水、触摸这千年的人文气息、感受这千年的岁月变迁、领悟这千年的老桐城精神。

01

10月1日,范岗:

其民爱我,必葬我桐乡

朱邑是西汉人,年轻时任桐城啬夫,后因政绩突出升迁至大司农,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这么长时间里,主政桐城的官员可谓成百上千,然为何独独朱邑至今仍令桐乡父老念念不忘?后世咏其诗作,如《郡内书怀寄刘连州窦夔州》《题朱邑墓》《朱司农墓》等等,更是感人肺腑。

《汉书》对朱邑在桐城任职时的政绩,从5个方面进行了阐述,言简意赅。一是“廉平不苛”,为人廉洁,处事公平,没有苛政;二是“以爱利为行”,朱邑施政时,本着一颗仁爱之心,以对桐乡之人是否有利为标准;三是“未尝笞辱人”,注重道德教化,连刑罚中最轻的笞刑都从未实施,更从不侮辱民众;四是“存问耆老孤寡”,可谓西汉版的“扶贫”,经常慰问老人和孤苦无依的人;五是“遇之有恩”,遇到朱邑的人都能感受到他的恩德。

虽然朱邑后来身居高位、名列九卿,然而他无法忘却桐城这片土地和人民。他在去世前说:“我故为桐乡吏,其民爱我,必葬我桐乡。后世子孙奉尝我,不如桐乡民。”他的后人遵照遗愿,将其葬在桐城市范岗镇。官爱民若此,民爱官若此,今日读之,岂能不为之感叹咏怀?又何尝不是千载之官民典范?

笔者曾有幸前往朱邑墓前拜祭,那里没有广阔的陵园,也没有高大的石碑,更没有耀眼的珍品。有的,只是干干净净的方寸之地,只是纵横交织的千顷良田,只是雄浑宽广的绵延群山,只是清澈见底的一方池塘。我想,这就是朱邑!

02

10月2日,大关

三国逐鹿,刀光剑影

三国时代,吴魏在江淮地区呈拉锯之势,其地理分界线就位于大关镇。该地北、西连舒城,东接庐江,因道路两边山崖相夹如关,素有“古硖雄关”之称。清朝顾祖禹撰写的《读史方舆纪要》中,指出该地:“今山为控扼要口,北距庐、凤,南指江、黄,此为通道”。后世所谓“守江必守淮”,而大关正位于江淮之咽喉要道,地理位置极其重要。

《三国演义》第六十七回:曹操平定汉中地 张辽威震逍遥津。这一章节中,“张辽引军至半路,哨马回报皖城已失。辽即回兵归合淝。”根据顾祖禹所述,此处的“半路”,其准确地点就是大关镇,并且张辽回兵时,“筑垒硖石南而还”,也就是在这里筑起了堡垒,防止孙权进一步由此而侵犯合肥

《三国演义》九十六回 孔明挥泪斩马谡 周鲂断发赚曹休。这一章节中,魏国大将曹休轻信了东吴周鲂的诈降,带兵深入东吴境内,结果在石亭(桐城西南,大概在桐潜交界处)遭遇伏击,大败溃逃,被一路追赶至硖石道,又遭吴兵伏击,被斩俘上万人。幸亏魏将贾逵亦在此接应,“于林木盛茂处,及险峻小径,多设旌旗以为疑兵”,东吴兵马畏惧此处天险,加上已至魏境,遂“收兵而回”。

今天的大关镇,三国文化依然浓郁。1800年前吴魏分界线的城墙,虽已倒塌但依然可见;钱院村箭场村民组,就是当年吴军练兵射箭之所;望曹尖,就是窥视曹军动向之制高点;被并入金山村的掇剑村,同样带着浓郁的三国气息。还有临近乡镇,如吕亭镇的鲁谼山、鲁王河、鲁王墩、试剑石等,就和鲁肃有关;孔城镇的得名,就和吕蒙在此筑城有关。

03

10月3日,龙眠、浮山

宋画第一,诗酒田园

笔者读中学时的历史课本,在介绍宋元文化时,配有一副画家李公麟的《五马图》,文字介绍说李公麟最善于画马,被后人称之为“宋画第一”。后来看了李公麟的《龙眠山居图》,方知其山水画亦是一流。

笔者对绘画可谓一窍不通,故无法对其从艺术角度进行赏析。据《宋史》记载:“元符三年病痹,遂致仕。既归老,肆意于龙眠山岩壑间,雅善画,自作《山庄图》,为世宝。”51岁的李公麟因病告老还乡,徜徉于龙眠山水之间,更邀请苏轼、苏辙、黄庭坚等好友一同游玩。试想,宋代顶尖的画家、文学家、书法家相聚在龙眠山中,一边饮酒畅谈,一边绘画作诗,岂非一时之盛事?怎能不令后人为之神往?后世如何如宠的泻园、孙晋的椒园、左光斗的寒知阁、戴名世的太古山房、张英的赐金园,等等,无不将龙眠山作为居住、归隐之所。

如果说龙眠山多文人雅士,那么浮山则多了些佛意禅音。浮山是一座沉睡亿年的古火山,“山浮水面水浮山”是它的生动写照,石入水中而不沉。佛教曹洞宗第七代祖师法远禅师,被宋仁宗赐号圆鉴大师,就住在浮山。宋朝名臣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等都常来浮山,问法于圆鉴大师。尤其是1046年,欧阳修在滁州知府任上,来浮山访法远禅师,法远“因棋说法”,直接改变了欧阳修对佛教的偏见。

浮山更出名的,是其数量众多的摩崖石刻,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统计,浮山摩崖石刻现存483块。从唐朝至今1000多年时间内,众多文人墨客慕名至此,并留下墨宝,镌刻于崖壁之上,如孟郊的“烂柯亭”、 赵寿祖的“枕流岩”、强存仁的“九带遗踪”、方以智的“行窝”等等。

04

10月4日,城关、横埠:

大明气节,万古流芳

“话到桐城必数方”,从元朝末年方德益迁居桐城县城,成为桐城桂林方之一世祖,至今已近700年。1402年,燕王朱棣攻入南京,夺了侄子的皇位,登基为帝。天下各地都进献贺表,唯有在四川任断事的方法,虽然只是六品小官,虽然明知此事关乎生死,但他坚决不在贺表上署名,这就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气节精神!方法被逮捕后,从四川沿江押送南京,他在船只到达安庆境内后,跳入长江而死。

桐城桂林方的五世祖方法殉节而死,七世祖方佑因弹劾权贵而屡遭贬谪,八世祖方向因弹劾内阁首辅而屡次下狱,十三世祖方孔炤因弹劾魏忠贤而削籍归……十四世祖方以智致力于反清复明,曾被清将马腾蛟俘虏,马腾蛟在他面前“左置官服,右白刃”,方以智毫不犹豫选择了白刃。后方以智因粤事被捕,亦沉江自尽。不唯男子,方氏女子亦多慷慨忠义。方以智的姑母方孟氏随同丈夫张秉文镇守济南,济南被清军攻破后,张秉文战死沙场,她也投大明湖而死。明廷表彰“一忠二烈”,赐国祭,赐方孟氏一品夫人。

中学语文课本上有篇脍炙人口的文章:《左忠毅公逸事》,这篇文章说的,就是横埠镇的左光斗,朝野常将他与杨涟并称为“杨左”。明末三大案之一的移宫案中,左光斗直斥李选侍为借抚养之名,行专权之实,将会酿成武则天之祸,最终迫使李选侍还政于皇帝。

明朝末年,魏忠贤权倾朝野,顺之则昌,逆之则亡。然左光斗毫不畏惧,明知必死但仍挺身直言,弹劾魏忠贤有三十二条当斩之罪,被魏阉下厂狱。他的学生史可法去探望时,只见左公“席地倚墙而坐,面额焦烂不可辨,左膝以下,筋骨尽脱矣。”然而此时的他,心中依然只有国事,最后一次教导学生:“老夫已矣,汝复轻身而昧大义,天下事谁可支拄者!不速去,无俟奸人构陷,吾今即扑杀汝!”读史到此,不由得掩卷感触,为左公之赤胆忠心和崇高气节而潸然泪下。

05

10月5日,孔城、城关、汤沟、钱桥:

文坛盟主,半部缙绅

孔城不只有老街,还有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戴名世墓。如前所述,城关是桐城方氏的起源和聚居地。汤沟作为老桐城四大名镇之一,是刘大櫆的故乡。钱桥的麻溪河,成为麻溪吴、麻溪姚的起源。

清代文坛盟主桐城派,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显赫地位,其主要代表人物戴名世、方苞、刘大櫆、姚鼐(桐城派四祖)均系桐城人。当时有“天下文章其在桐城乎”“家家桐城”“人人方姚”等赞誉。

如今再回首这四位先贤,他们在文学上的巨大成就,已经不言而喻,《左忠毅公逸事》《狱中杂记》《登泰山记》《问说》等等,无不是传世名篇、人人皆知。然而,他们的曲折命运,也不由得让人为所感慨。戴名世所著的记录明末历史的《南山集》,触怒清朝统治者,被处以斩首之刑,成为清朝典型的文字狱冤案之一。方苞亦牵扯此案,幸得重臣李光地营救才得免。刘大櫆是方苞的学生,才华出众,是桐城派承上启下的重要人物,但应试、仕途皆屡屡受挫,只在60岁以后被任命为黟县教谕(类似现在县教育局局长),而且膝下三子皆早逝。姚鼐是刘大櫆的学生,经过五次礼部会师均名落孙山,直到第六次才成功

《宰相刘罗锅》的故事家喻户晓,刘墉的父亲刘统勋亦是清朝名臣,官居内阁大学生、军机大臣。1741年,当时还是都察院左都御史的刘统勋给乾隆皇帝上了一件密折,弹劾时任内阁首辅、首席军机大臣张廷玉。在密折中,他这样写到:“桐城张、姚二姓,占却半部缙绅”,虽然这是弹劾的攻讦之语,但也反映了桐城以张、姚两家为代表,在朝廷中的显赫权势。

“父子宰相”张英、张廷玉以及与其相关的六尺巷典故,流传至今,全国闻名,毛主席在会见苏联驻华大使曾专门引用了六尺巷典故,而张氏家风更被中纪委点名、点赞。姚氏亦不遑多让,除了上文所说的姚鼐外,中学历史课本上关于姚莹就有两件事:一是任台湾兵备道,在鸦片战争期间,领导清军和台湾人民击退英军五次侵犯,然而被权贵小人所妒忌,贬官到西藏任职;二是在西藏期间,他仍以国事为重,又写了《康輶纪行》,提醒防范英帝国侵略西藏,成为近代睁眼开世界的少数人之一。

06

10月6日,雨坛、孔城、枞阳、陈瑶湖:

慷慨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1912年辛亥革命成功后,孙中山先生在一篇祭文中写道:“爰有吴君,奋力一掷”,这里说的吴君,就是吴樾。吴樾,字孟侠,是雨坛镇高甸村人,深受革命思潮影响。1905年,清廷派出载泽、端方等五大臣,准备乘火车出国考察预备立宪事宜。吴樾伪装成仆人后登上专车,因南方口音而受到盘问,急切之间他冲向五大臣所在车厢,引爆炸弹。他自己当场被炸死,五大臣及其亲属也不同程度受伤。这枚炸弹,被后人称之为“投向清朝政府的第一枚炸弹”。

巍巍岱鳌山,横跨在今枞阳、桐城、庐江三县交界之处,山下有一村,为孔城镇砂岗村。村里老实巴交却又知书明理的施志宽也许不会想到,他的儿孙们竟然会在民国时代成为叱咤风云的人物。大儿子施从滨在宣统年间被授中将衔,后在张宗昌部下任第二军军长,在与孙传芳的战争中不幸遇难。四儿子施从云与冯玉祥、王金铭一起,领导了北方滦州起义,与南方的武昌起义遥相呼应,施从云任起义军总司令,起义失败后被杀,后来被国民政府追赠陆军上将。孙儿施中诚任国民党嫡系王牌军——第74军军长(张灵甫的74师前身),在湘西会战中与日军精锐师团血战到底。孙女施剑翘,忍辱负重10年,最终成功刺杀大军阀孙传芳,被称之为民国第一女刺客,至今仍有多部影视作品反映其事迹。

2015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党和国家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式,其中一项内容就是邀请英烈子女代表参加。家住枞阳镇的童承英,作为烈士童长荣的养女,应邀前往北京参加阅兵式。童长荣,1907年出生在枞阳镇,1925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积极从事革命工作,先后任中国共产党上海中区区委书记、河南省委书记、大连市委书记、东满特委书记等。在东北的冰天雪地里,吃着树皮草根,童长荣领导军民坚持与日本最精锐的关东军作战。不幸的是,在一次战斗中被优势敌人围困,弹尽粮绝,他流尽了最后一滴血,成为第一位为抗日牺牲的中共高级将领!

白荡湖以东,山高林密、河汊纵横,便于开展游击战争。1940年,抗日战争正处于相持阶段,在陈瑶湖水圩村的谢家祠堂,桐东区抗日民主政府正式成立。毛主席在1941年2月给刘少奇、陈毅发电报时指出:“……但现时我在无为、桐城已有根据地。虽只一二县,其战略意义却胜过敌后大块根据地,应极端重视之。”而陈瑶湖,正是地处无为、桐城之交。在1941年爆发的陈瑶湖之战中,日军纠集3000多人,在飞机大炮的配合下,对陈瑶湖地区进行大扫荡。为了保护从皖南突围出来的新四军,桐东革命根据地的鲁生、方瑛、吴中亚等新四军将士壮烈牺牲。今天的陈瑶湖,良田万顷、湖面如镜,产业兴旺、民众安居,历经血与火洗礼的谢家祠堂、鲁生烈士墓已成为省级、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07

10月7日,罗岭镇、双港镇、新渡镇,等等: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人们对于罗岭镇,有着“五里三进士、隔河两状元”的美誉,足见此地人文之兴盛。走入当代,罗岭镇更是出了著名的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将黄梅戏唱响全国、唱向世界,黄梅戏也由此与京剧、豫剧、评剧、越剧等并称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

沿206国道过桐城城关往南,其商业之繁荣,令人叹为观止。双港镇是安徽省综合改革试点镇、省中心建制镇、省级特色软包装特色小镇,素有“塑料之乡”的美誉;新渡镇是全国重点镇、中国包装印刷生产基地、中国塑料包装生产基地;范岗镇是中国制刷第一镇、安徽省乡镇企业百强镇。2009年,经安徽省政府批准,桐城市成立了双新经济开发区,双新即双港和新渡。可以预见,有着浓厚商业底蕴的桐城南部乡镇,必将走向更加辉煌的明天。

要数老桐城当今之风流人物,最亮眼的莫过于院士了。据统计,桐城籍院士共有15人,另有3名当选外国院士,可谓名副其实的“院士之乡”。至于在政界、军界等行业的知名人物,那就更是数不胜数了。

风流人物固然辉耀华夏,但普通之人同样感动中国。近日,一个关于枞阳籍退役军人胡晨的事迹,在全国渐渐流传开来。据中央电视台5月25日、人民日报2018年8月10日等媒体的报道,年仅31岁的胡晨,在生命最后关头,将自己的肝脏、肾脏和角膜,无偿捐献给了5位患者。而从1938年开始,胡晨的家族中,三代8人从军,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和和平时期国防建设,令人肃然起敬。

老桐城,我的故乡、我的依恋、我的自豪!

❖精华推荐❖

Hash:ba0f879941b43d9014f234096579e3773d81c1fe

声明:此文由 六尺巷文化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