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文化|寻访德州北厂的庙宇有哪些(一)

奶奶庙

著名的北厂街“老奶奶庙”,真实的名字是“碧霞祠”。它坐落在东北街中部路北,因年代久远,又暂时查不到史料记载,故始建于何年何月已无从考究。但该庙在德州城、乃至周围的县区其影响面最广、声誉最大,可称为家喻户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也。

据北厂老人们讲:该庙的规模并不算大,但庙宇的建筑物威严壮观、气势磅礴,远远望去就给人一种威严和敬仰的感觉。故北厂的老奶奶,无论是在世事昌盛时期,还是在衰落之时,以及人们流落避难的时候,都有虔诚的善男信女前来进行参拜。

老奶奶庙座北面南,整个建筑群呈明朝的建筑风格,在高大的庙门上悬挂着“碧霞祠”三个金色大字的匾额。前院系方砖的甬道,院里有两棵参天古柏,左右偏房不算大 系客厅及香客休息的地方。进山门后,迎面是建在砖砌基台上的大殿,大殿长约10米、宽5米左右。大殿前的院落里有两块功德碑,有人说,有块石碑上记载了老奶奶庙的修建时间等,可惜现在不知下落了。大殿迎门的正前方是一个砖砌的长方形底座台,它高约一米、宽一米、长两米左右,面部用石板罩面,在该底座上放着“老奶奶”架,它总高约一米八左右,宽一米多,长约一米,底部有四条二十公分高的腿。在腿的里部有一个前后相通的小方孔,是抬架时插杠子用的。“老奶奶”架的中心部位是雕刻精致的枣红色的小型木制神龛,左右的花棂均采用透雕工艺,前脸系上部半圆型的门,门的空闲处也是透雕。它顶部的四角飞檐中心高突呈小半圆弧状,中心一小椭圆形顶帽。小神龛的四周均挂有半透明的黄色纱帘,里面供奉着由紫檀木雕刻的老奶奶真身雕像,该雕像高约30厘米,因年代久远而整体闪闪发光。披着黄斗篷的老奶奶的神像,活灵活现、栩栩如生,老奶奶的面部是那么的慈善、和蔼。老奶奶架的两侧有两位神仙护驾,一名是能鼻哼白气制敌郑伦;一名是能口哈黄气陈奇,他们均手持宝剑形象威武凶猛,人们见到就会惧怕三分。老奶奶架前的供案上,常年有鲜果、点心等丰盛的供品。供案上还有不少的布娃娃或泥塑的娃娃,香炉里烟火不断,常年烟雾缭绕。故大殿四周的墙壁上都被熏成了黑灰色。墙壁上的壁画很难看清楚。

北厂老奶奶的起源。据2007年《乐陵市志》记载:碧霞元君故居坐落于花园镇王母殿村,其历史久远。相传,泰山奶奶年幼时,曾在乐陵县居住过。道教认为:碧霞元君“庇佑众生,灵应九州”“统摄岳府神兵,照察人间善恶”,是道教中最重要的女神,也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女神之一。据传她是玉皇大帝的妹妹。明王遴《玉女池》诗曰:“生托黄帝室,道匹昊天妹”。 德州城周围传说:景县留智庙乡的老奶奶、德州北厂奶奶庙的老奶奶,与泰山老奶奶是亲姊妹仨。泰山老奶奶为长是大姐,留智庙的老奶奶为次,北厂的老奶奶最小为老三。故北厂老奶奶庙里供奉的是泰山奶奶碧霞元君的三妹妹。在德州城解放前,每年的正月十三,北厂街的善男信女们,就会抬着老奶奶驾到德州城南的玉皇阁泰山行宫给玉皇大帝和泰山老奶奶拜年。还要到景县留智庙的老奶奶庙给她的二姐拜年。 每年拜年的队伍不出太阳就起驾。队伍前是旗、牌、伞、扇等开道,中间是由八个身穿民族服装的青年抬着老奶奶架,仪仗队、乐队紧随其后,一路敲锣打鼓,好不热闹。他们行进的路线是:出北厂南围子门沿着运河大堤,进桥口街经九达天衢、米市街、顺城街、剪子股、进大西门,走到二郎庙角处向南拐,再沿着南门里大街出南门,经南关到达玉皇阁和泰山行宫。他们在这两个庙宇,分别举行民族式的拜年仪式,之后还要举行宗教仪式。回来时,在南四牌楼处向西拐走马神庙街,到马市街十字路口向北拐,到财神庙再向西拐,走花市、马家大井、西方庵、剪子股、顺城街,在顺城街和米市街的连接处,沿着小西门外的官路进入小锅市,回到北厂。北厂老奶奶驾所经过之处,沿街的商铺和善男信女们都在街道旁的宽敞位置,为抬老奶奶驾的民工及随行人员、道士们,摆放茶水、点心予以慰劳,并摆设香案迎送、叩拜老奶奶。偌大的队伍沿途约路过十余座庙宇道观,这些庙宇道观里的和尚、道士、尼姑等,均在街旁设置道场,他们均在优雅的鼓乐声中高声诵经,赞颂老奶奶的功德。沿街的商铺均摆设香案供品叩拜老奶奶,可以说沿途一桌香案连着一桌,只要有摆设香案的,拜年的队伍就得停下来,所有随行人员都要跪下叩拜“号佛经”。每次拜年的队伍回到北厂时,都是深夜了。据传说,某年人们抬着老奶奶驾到景县“留智庙”去给其二姐拜年,回来时天色已晚。当时,留智庙到四里屯一带系无人家的旷野,为了快点到家,抬驾的几个年青人就跑了起来。哪知快到四里屯时,他们发现架上的老奶奶不见了,吓的几个小伙子赶忙沿路去找老奶奶。在离留智庙不 处的路上,他们找到了面向留智庙的老奶奶真身雕像,都说这是老奶奶不愿意离开二姐,他们连忙跪下叩首请罪、并祈愿明年早来留智庙拜年,这才请回了老奶奶。每年的正月十三这一天,拜年的队伍如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期间周围村镇的民间传统节目如高跷、旱船、舞狮等节目也来凑热闹。这一天,整个德州城到处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其场面隆重壮观,绝对不亚于正月十五的灯节。

历经坎坷的北厂老奶奶雕像

民国初,在国民政府开展的新生活运动中,北厂到玉皇皋拜年的活动受到了冲击停了几年。日伪时期又恢复了起来,一直延续到德州解放前。

北厂老奶奶庙由于年久失修,到清末它的墙与偏房相继倒塌了,后来北厂老奶奶庙的庙门也倒了,只剩下了垂危的大殿。在民不聊生的年代,老奶奶的善男信女们因无力对老奶奶庙进行修缮,万般无奈之下,他们就将老奶奶的雕像以及老奶奶的神龛,一起迁移到了东北街的路南,客居于“白衣庵”了。不久,老奶奶庙就倒塌了。1937年10月,日本鬼子进攻德州时,为了抵抗日军的进攻,国民党部队将老奶奶庙的残根断壁,拆除后修了防御工事。解放前夕,老奶奶架客居“白衣庵”不多日子,“白衣庵”的建筑物也开始垂危、倒塌了。为了保证老奶奶架的安全,北厂的善男信女们,又将老奶奶架移居到东北街路北的张玉春家。张玉春家的五间房子系三高两低式,老奶奶架和老奶奶像被供奉在他家东头的那间房子里,当时左右还有门神护卫。在这里一直供奉到1966年前。期间,有不少信徒偷偷的到那里去叩拜祈求老奶奶保佑。当时这种活动基本属于半公开状态。有一年运河里涨大水,又有部分人去祈求老奶奶保佑了。哪知,有人将此活动告了密,某机关工作人员便前去将老奶奶的雕像抢走,将其给扔到了运河里。事后,某村民冒着生命危险,下到滚滚的运河里将老奶奶的雕像又捞了上来。

1966年初期,北厂学校的校长王庚,带领学生们到张玉春家,砸毁了雕刻精致的老奶奶架。从此,北厂的老奶奶架及老奶奶的木制雕像就悄无声息了。

其实,在头一天晚上,有人透漏了学校要砸老奶奶架的消息,人们便偷偷的把老奶奶的真身雕像请走了。因前几天有将老奶奶雕像丢到河里那个事,故也没人追究老奶奶雕像的事,老奶奶的“真身”才侥幸被保留到了今天。

北厂老奶奶的木雕神像一直在北厂村民肖士岭(化名)家供奉着,而且保护的完好无损,并且还为其塑了金身。今天,这个事已成了半公开的秘密,虔诚的善男信女们,仍然不断地到肖士岭家去叩拜、祈求老奶奶保佑。可见,泰山老奶奶在德州民间的地位和对其信仰的程度了。从某个角度讲,是这些平民百姓,保护了国家的瑰宝,为后代保留下了家乡的历史传统文化,保护了祖国的传统文化遗产。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北厂街老奶奶的尊容定会展现在世人的面前,这一宝贵历史遗产定会再现在德州人的面前,古老北厂街的民族传统文化定会传承下去。

北厂的大王庙

北厂街的“大王庙”,系明·嘉靖二年(1523),由兵部副使赵时春主持修建的。至今已近500年的历史。明·嘉靖二年,兵部副使赵时春镇守德州城时,他见当时的德州城系水陆交汇之要冲,运河里漕运和民间河运事业很发达,可德州城却没有河神庙。平时船民及普通百姓都采用不同的方式祈求和叩拜河神,很不符合祭祀之礼仪。于是,他首先主持在小西门外回龙坝的附近修了座供奉晏公的“河神庙”。之后他又主持着在北厂御粮仓附近修了座“大王庙”。 大王庙修好后,赵时春副使还为北厂大王庙撰写了《祭卫河神文》,刻在石碑上立于大殿右侧,其内容大体是:漕运之神谢绪的功绩,祈祷保佑该方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北厂的“大王庙”宏伟壮观、威严肃穆,景清气明、令人神清气爽。它建在北厂西南街的中北部,坐东面西庙门朝着运河与运河渡口毗邻。系北厂街较大的古建筑群之一。

北厂“大王庙”山门朝西,门外有一平坦的广场,在广场西半部的中轴线上,建有一座两层高的戏楼。这座戏楼为单檐歇山式砖木建筑,它飞檐峭壁、红柱顶天立地、屋顶覆以灰瓦,脊上坐有脊兽等青砖雕塑,戏楼背面有精美的砖雕图案。戏楼底层的墙壁上有人物、云龙、花卉等壁画。在戏楼前的不远处是一个由青石制作的供桌,据说这是为“大王”准备的看台。进了大王庙迎面是前后出厦的大殿,大殿里供奉着漕运之神——南宋时期的“金龙四大王”谢绪,身披黄斗篷的谢绪塑像端坐在大殿的正中。供桌上摆满了鲜果、美食等供品,供桌前的大香炉里香烟缭绕,大殿外院子中心香炉里烟火飞旋,来此祈祷者不断。大殿左右是偏殿,系客房和道士们的住所,后院迎面系一座两层的楼房,有人说是藏经楼、也有人说是玉皇殿。在这个青砖的小楼的左右也都是偏殿,在它的北边是朝着北厂西南街的后门。

“金龙四大王”是船民们虔诚信仰的主神,凡在北厂码头装货的船只,在起航前都要到庙里祈求大王保佑平安,返回德州后均来此庙谢恩还愿,故这里香烟缭绕磬声连连,善男信女络绎不绝。

何为“金龙四大王”?在运河两岸供奉的漕运河神较多,如晏公、张六五、谢绪等,各地均有为他们建庙者,德州城小西门外桥口街东头就有座“晏公庙”。在《明史》中并无晏公其人,只是在《明一统志》中,有晏公为平浪侯的记载。但在运河沿岸各地方志中,对建“晏公庙”的记载却很多。张六五系北宋时的漕运官张夏,任上因“河决覆舟”而遇难。明崇祯元年(1628)十一月,被封为“护漕河神张六五为灵应英济侯”。但在德州城一带信奉“金龙四大王”谢绪的较多,人们都认为他才是漕运的主河神。

谢绪何许人也?据记载:宋·德祐二年,二帝北狩宋亡,谢太皇太后和五岁之小皇帝恭帝及皇室宗亲、宫女、太监均被俘并押解北上。谢绪深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更何况宗室懿戚。故他四方奔走联络抗元,但大势已去已无力挽回。某日,谢绪叹息道:活着不能报效朝廷,吃元朝的俸禄那是耻辱,便写了一首名《烬余录》诗:立志平夷尚未酬,莫言心事付东流。沦胥天下谁能救,一死千年恨不休。湖水不沉忠义气,淮淝自愧破秦谋。苕溪北去通胡塞,流此丹心灭虏酋。书写完毕他即自溺而死。顿时西苕溪水浪高丈余,形状如同龙争斗,谢绪的尸首逆流而上十几天不仆倒,而且面目栩栩如生,人们认为他成了神仙。为崇敬他高尚的气节,将其葬于金龙山,在溪北建庙塑像进行祭奠。谢绪的家人还在祖祠里为其立像祭祀。百年后,他家乡的人们时常梦见谢绪,给他们托梦说:“我是宋朝人谢绪,因厌恶元朝而自溺死亡,饮恨九泉已百余年,如今天下出了新主人了。几天后黄河水会向北流,是响应新主人的征兆,你们可去投奔新天子,新天子会在吕梁与元打仗,我会前去帮助他的。”等等。据说此梦在民间广为流传。丙午年(1366)春三月,黄河果然向北流了,九月朱元璋杭州。丁末年(1367)元朝在子陵村与朱元璋开战,元军在上游、义军居下极为不利,忽然风涛大作,卷河水北流元军被淹没而大败。是夜,朱元璋梦见一儒生,对他叩拜并曰:“臣谢绪也,玉帝命我为河伯,今来助主人破敌。”朱元璋谅寤遂封谢绪为黄河之神,立庙于黄河之上。后来,明成祖朱棣在开通运河时,谢绪也前来相助,故“凡河流淤壅,力能开之,舟将覆溺,力能拯之”。明隆庆年间,下诏追谥谢绪为“金龙四大王”,自此,沿河各地开始修“大王庙”。明·天启四年(1624),苏茂相督漕运,水涸船不能行。谢绪降言:“为我请封,当以水报。”苏立具奏疏,故洪波浩荡万樯齐发。于是又被封为“护国济运金龙四大王”。 谢绪便成了漕运之神。

清朝的历代皇帝为保护漕运的安全,都先后对“金龙四大王”进行过加封。清朝光绪五年,河道总督文彬最后一次奏请加封河神“溥佑”二字。至此,金龙四大王拥有全部封号为:“显佑通济、昭灵孝顺、广利安民、惠浮、普运、护国、孚泽妥疆、敷仁、保康、赞翊宣诚、灵感、辅化、襄猷、溥靖、德庇、锡佑、溥佑、金龙四大王。”全部封号计四十四个字,超出历代封神的礼制规定。

按历代礼制,天上地下所有神祇封号不准超过四十个字。由于清朝皇家对金龙四大王超常规重视,而严重突破了这一礼规。可见对于河神谢绪的敬重之心。实乃史上之罕见,可见“金龙四大王”的地位之高。

在人们的心目中,在运河里的安全均由谢绪掌管,他是船民和沿河百姓供奉的神灵。人们传说:金黄色的小长虫是“金龙四大王”的化身,每当船上出现一条小长虫时,船民便用铺上黄裱纸的瓷盘,半跪着请其爬进盘里然后捧进神舱,将鸡蛋打在碗里敬奉,待它不知何时走了为止,俗称“见来不见走”。船民们都认为大王上船是件吉利事。 故北厂的“大王庙”,每到“金龙四大王”的生日或运河里闹大水的季节时,人们都要举行隆重的宗教仪式,接“金龙四大王”来庙里看戏,故北厂的“大王庙”,每到“金龙四大王”的生日或运河里闹大水的季节时,人们都要举行隆重的宗教仪式,接“金龙四大王”来庙里看戏,以祈求“大王”保佑这方百姓平安。每次接大王时,都由地位较高的道士或政要、知名人士来承担端盘子接大王的任务。说也奇怪,每次到河边接大王时,都会有一条小蛇爬进盘子里,人们将其放在戏台前摆满供品的供桌上,全体人员顶礼膜拜后让它看戏,此时也讲究“见来不见去”待它自己爬走了为止。

北厂大王庙的结局

因该庙香火旺盛故庙宇的建筑一直保护的较好。

清·咸丰五年(1855),黄河在河南铜瓦厢决口,致使黄河口附近的运河淤塞,从此运河的漕运步入衰败期;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运河漕运全线停止;北厂的皇粮漕运、仓储退出历史舞台;各类与漕运有关的衙门相继撤销;库房闲置、倒塌,商业、服务业关闭转移;因漕运、仓储皇粮而兴盛的北厂街萧条了。多数庙宇也因香火停止、房屋坍塌而消失了,唯独“老奶奶庙”和“大王庙”还一直坚持着。

民国初(1912年),大王庙里仍有八间大殿和那座阁楼屹立着,山门等其他建筑相继倒塌。仍有焦五师徒俩在庙里坚持着,每年雨季河水上涨时,“大王庙”还会兴旺一时。

清光绪三十年(1904),停止科考,继而义学、私塾停止。同年北厂归城区管辖的北厂义学、私塾三处,均改为初级学堂。民国四年(1915),北厂在大王庙、观音堂等处建国民小学三处(其中包括国民女子学校一处)。民国六年(1917)秋,运河决口、军阀混战,学校停办。民国十七年(1928)学堂恢复。民国二十年(1931)三处学堂集中在“大王庙”办学。民国二十四年(1935),北厂学堂已有两个班,学生78人(男生70人、女生8人),曾春为校长,教师王毅男、宋珍栋、邓绶亭、曾林(女)四人。由旧省教育厅统一教材。德州解放后,大王庙仍为学校。一九五六年前名曰:德州市北厂联校,下属:北厂、北营、小锅市、桥口街、河西小庄等初级小学。1956年后,德州北厂联校解散,改为德州市北厂学校。1966年初期,北厂学校的校长是王庚,学校增加了初中班。后来,将“大王庙”的老建筑物全部拆除后,又用“大王庙”拆下来的建筑材料,重新建了50余间平房,仍作为学校。(注:部分内容摘录《北厂志》)

作者简介

马惠彬,男,1944年生于德州市德城区桥口街,大学文化,企业退休员工。由于他生在运河边、长在德州城,对运河、对德州历史有着特殊的感情,故2005年退休后,便介入了对德州地域历史及德州运河文化的研究,先后写出了有关德州历史和运河文化的文章350余篇、200万余字。先后在各种报刊杂志和书籍上发表了260余篇。写出了各种类型的诗词歌赋等近300余首,在各种报刊杂志和书籍里发表了百余首。已出版《德州史话》 一、二集,《北厂志》、《桥口街志》、《水兽旱船》等书籍。

来源:壹点号玉河微澜

实习编辑 王伟

制作 曹宇

责编 肖东

审稿 晖军

Hash:c39219671d6a6085dea817c7f7e7bbb7a37ffcdd

声明:此文由 大运河传播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