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化)博大精深的江西禅宗文化

博大精深的江西禅宗文化

◆文 / 徐奔 李满

佛教传入中国,经历了格义、教门和宗门三个阶段。禅宗,就是在宗门阶段融合中国本土文化,创造性地确立的最具中国特质的宗派。

冬天的仰山栖隐寺

江西是禅宗的定型之地。从公元七世纪菩提达摩传禅法,中经五传而至惠能,由惠能始开纯粹中国化佛教的历程。惠能下开南岳怀让和青原行思二系。自此,江西禅宗文化揭开了序幕。后历经唐宋元明清五朝,禅宗最终衍生出五宗七派。

时至今日,江西禅宗文化仍在世界大舞台绽放异彩。特别是临济、曹洞二宗的法脉,在日本韩国等地仍繁衍不息。当今欧美的一些国家,也悄然兴起了禅宗热,其对江西禅宗文化的热衷与关注亦愈来愈盛,甚至不亚于我们。

下面,就让我们一同回溯历史,一展江西禅宗文化的风采吧!

禅脉绵长 枝叶繁茂

中国禅宗自初祖达摩传法于中土,经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直至六祖惠能而大盛。惠能宣导明心见性、顿悟成佛的简便法门使禅宗得到极大发展,一举改变了中国禅宗的发展方向。佛教中国化,正是经惠能促其法脉不断延续深化而告完成的。唐中期以后,惠能已成为中国禅宗的正宗,惠能一系蔚为大宗而取代了北宗的地位。

青原行思和南岳怀让是惠能最著名的两位弟子。青原行思得法后回到原籍江西吉安青原山开坛讲法,史称青原系。其大弟子石头希迁得法后在湖南开坛讲法,史称石头禅。南岳怀让得法于惠能后住持于湖南衡山,其大弟子马祖道一得法后在江西传法,史称洪州禅。道一与希迁弟子众多,二位祖师又促其弟子往来赣湘互串师门以求彻悟道谛,一时间盛况空前。

奉新百丈寺

惠能南宗禅系五家七宗,全由马祖道一与石头希迁二系所衍生:洪州禅经过百丈怀海而衍化出沩仰宗与临济宗,临济门下随后又分出黄龙、杨岐二系;石头禅则衍化出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五家七宗所有高僧大德与江西都有深厚渊源。石头希迁是江西青原行思大师的嫡传弟子。马祖道一及其著名弟子百丈怀海则终生在江西传法,门下所出高僧大德无以数计。

云门、法眼二宗祖庭不在江西,开山祖师亦非江西人氏,但其禅脉发源于江西。云门宗开山祖师为文偃,文偃得法于雪峰义存;而雪峰义存为江西马祖道一的四传弟子。法眼宗的开山祖师是文益,圆寂后因南唐中主李璟谥为“法眼大禅师”而得名法眼宗。法眼宗大盛于宋代,法眼文益乃江西高僧青原行思第八世传人。

仰山栖隐寺

与云门、法眼二宗相比,沩仰宗、临济宗、曹洞宗与黄龙、杨岐二派与江西的关系却极其密切而深远。

沩仰宗的开山祖师沩山灵佑得法于江西高僧百丈怀海,后于湖南沩山开宗立派,弘扬禅法。其弟子慧寂为沩仰宗二祖,原籍福建,于沩山得法后到江西宜春仰山开坛讲法,故名仰山慧寂。沩仰宗门下有著名禅师香严智闲、西塔光穆、南塔光涌、资福如宝、资福贞邃、芭蕉慧清、逞州继彻等数十人,在唐代中晚期影响盛大。

曹洞宗开山祖师为良价,因在江西省宜春市宜丰县的洞山创宗,故名洞山良价。其大弟子本寂在江西宜黄(今抚州宜黄县)的曹山寺传法,故名曹山本寂。后世将他师徒二人开创的宗派合称为曹洞宗。

宜丰黄檗

临济宗的祖师临济义玄是百丈怀海的再传弟子,其师父是名满天下的禅师黄檗希运。希运禅师在江西高安县鸶峰山建寺弘法,并改其名为黄檗山。临济义玄正是在这里悟道得法。临济宗门下衍生出黄龙、杨岐二派。黄龙派是慧南所创立,慧南是江西玉山人,属临济宗第八世传人。慧南得法后于江西修水黄龙山开宗立派,因此得名黄龙派,后黄龙派在江西隆兴(今南昌)禅法大盛。嗣法的弟子有八十三人,其中黄龙祖心、宝峰克文、东林常总等高僧皆在江西传法,门庭隆兴,蔚为大观。杨岐派为杨岐方会禅师所创,他是江西袁州(今宜春)人,其祖庭为江西萍乡杨岐山普通寺。其门下高僧辈出,有白云守端、五祖法演、佛果克勤、佛鉴慧勤、佛眼清远径山宗杲等数十人。

沩仰、云门、法眼三家于宋代以后相继失传,但临济宗的杨岐一派以及曹洞宗却绵延不绝,流传海外。临济势力之大,史称“临天下”;曹洞之盛,虽稍逊之,但历史上亦称“曹半边”。于明清之际出现的“曹洞中兴”曾扩及于闽、粤沿海。临济、曹洞二宗在中华佛教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宋代之后杨岐派传入日本,信徒过百万,在东亚、东南亚等许多国家和地区也广有信徒。进入现代,江西还孕育出了像虚云大师这样以一人而承接临济、曹洞等五宗法脉的高僧大德。当代江西的一诚法师,则承接了虚云大师的法脉,弘扬并融贯于江西禅宗文化的历史之中。江西禅宗文化,真可谓禅脉绵长,枝叶繁茂。

高僧云集 名动天下

人才众则事业兴。惠能大师门下弟子佼佼者有数十人之多,他们开宗立派,开枝散叶,正如达摩所言“一花开五叶”遍开于江西的东南西北,众多高僧大德应运而生。限于篇幅,这里仅推出近代和江西渊源深厚的二位大师——虚云大师和一诚大师。

虚云大师原籍湖南湘乡,最终却在江西完成了一身嗣禅宗五家法脉的辉煌事业,并选择归葬江西云居山真如寺。大师生于1840年,卒于1959年,享年120岁,生平极富传奇色彩。1952年,他自书一联,总结生平,曰:“坐阅五帝四朝,不觉沧桑几度;受尽九磨十难,了知世事无常。”

虚云大师经历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五朝皇帝统治,又见证了满清皇朝、太平天国、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兴衰更替。1906年,光绪皇帝颁旨,钦赐他紫衣、玉印,敕封其为“佛慈弘法大师”。光绪末年,虚云大师至南洋弘化,暹罗都城为之轰动,国王请他入宫供养,官民皈依者数千人。民国时期,内阁总理熊希龄,一代名将蔡松坡都曾亲力亲为助其推动佛教事务。更令人感叹的是,孙中山蒋介石、毛泽东皆善待他,周恩来也曾以师傅侍之。他还担任过全国政协委员和中国佛教协会名誉会长,可见虚云大师的崇高地位和深远影响。

洞山逢渠桥

虚云大师禅学修养深厚,他以《楞严经》为自已的思想基础,以“应知诸法所生,唯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为其思想核心。他认为,修行方法互相渗透,通融并用,虽有差异,但殊途同归,都是为了反妄归真,达到心佛不二的境界。他强调,佛教宗派,不可互谤;应消除门户之见,互相启发,互相促进,共襄繁荣发展。他主张,农禅并重。在江西云居山,他以百岁高龄带领僧众,一边修建寺庙,一边开荒耕田,“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身体力行,感人至深。

作为一代佛学大师,虚云声望极高,由他承接各宗法脉,乃众望所归。他先从福州涌泉寺承接临济宗、曹洞宗法脉,成为临济宗第四十三世、曹洞宗第四十七世传人,后又应沩山宝山禅师之请,兴修沩山禅林,重振沩山宗风,成为沩仰宗第八世传人。再应八宝山青持禅师之请,接续良修源流,成为法眼宗第八世传人。1943年底,虚云大师被李济深等广东政要礼请驻锡云门,经过九年艰苦努力,终将云门中兴,被尊为云门第十二世传人。这样,他一人承嗣五宗法脉,直治南宗,肩负振兴中国禅宗大任,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人。

1982年,纽约佛教禅宗中心为虚云大师修建纪念堂,将其传记用英文镌刻于石碑。

一诚大师是虚云大师的高足,湖南望城人,1949年6月剃度出家,承临济宗派,法号一诚。1956年夏,到江西永修县云居山参拜现代禅宗泰斗虚云大师。当年冬天,由虚云亲任授戒和尚,在南华寺受具足戒。然后返回云居山,进入由虚云主办,海灯法师执教的云山佛学研究苑学习佛教经典。一诚刻苦修持,深入经藏,还参与整理虚云大师的书信和诗词文稿。在研习佛理的同时,他认真实践农禅并重的禅风,勤奋劳作,获得虚云赞赏。1959年,虚云亲自主持仪式,让真如寺方丈授予一诚正法眼藏,赐法号衍心,立他为沩仰宗的第十代传人。同年,虚云又亲自执坛,代自己的法嗣观本明一法师向一诚传授临济宗法卷,取法名常妙,为临济宗第四十五世传人。从此,一诚兼承沩仰、临济两家宗脉宗风。

1960年代,受政治运动冲击,一诚被迫还俗,在异常艰难的处境中,他不改初衷,克奉操守,劳作之余坚持茹素参禅,不废修行。

庐山东林寺

1978年底,国家落实宗教政策,一诚回到云居山,恢复出家人生活。次年春天,他和众道友归驻云居山真如禅寺。不久,他被推举为寺务管委会委员,任知客,负责殿堂楼阁的修建工程。经数年努力,一诚实现虚云大师遗留的工程总体规划,将寺内殿堂楼阁修葺一新,蔚为壮观。1985年秋,一诚升座荣膺真如寺方丈。此后,尤以“继佛续心灯,弘法是家务”为重。

一诚大师以承接虚云大师的法脉和精神,以弘法利众为己任,在修定寺庙管理各项规章制度,弘扬农禅并重传统,兴办江西佛学院,大力培养佛教人才等诸多方面,殚精竭虑,卓有建树,深受各界尊重。2002年9月,一诚大师当选为中国佛教协会会长;2010年转任中国佛协名誉会长后重回江西云居山。2017年12月21日凌晨1时36分,一诚大师在云居山真如禅寺安详示寂。

在虚云、一诚等几代高僧的努力下,江西禅宗事业有了长足进步。海外僧俗弟子,纷纷来江西参拜祖庭,修学禅法。日本、韩国的禅宗流派,也不时前来寻根问祖。江西作为禅宗的摇篮,日益显露迷人的风采,吸引着世界的目光。

融汇儒道 成就理学

在佛教传到中国之前,儒家和道家文化早已深入国人之心。佛教在中国传播的过程中,首先借助了道家的力量,史称“援道入佛”,从而成就了禅宗;接着又吸收了儒学的内容,使禅宗得以发展壮大。在吸收了儒道两家的内容之后,形成了三教合一之势。而三教合一最显著的成果就是孵化出了宋明理学。

佛教创始于印度,于西汉年间传入中国。中印两国虽然都属于东方民族,但发展历史和思想文化差异甚大。盛行于印度的佛教于汉初传到中国时,非但未能一呼百应,反而是举步维艰。直到魏晋时期,佛教才发生了第一次大规模地传播。其实这是一般规律,任何异族文化传入他国,只有在适应、吸收和融合本土传统文化的前提下才能传播弘化,佛教传入中国当然也不例外。学界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禅宗吸收融合的首先是老庄的道家思想。魏晋正是老庄学说盛行的时期。而此时的佛教传教者(如僧肇、竺道生、道安、慧远等)不失时机地援道入佛,借老庄之学来解释佛教义理,既促使了佛教在中国的首次大弘扬,同时也开启了佛教融合老庄道家思想的门径。

净居寺”曹溪宗派“影壁

遍览禅宗史籍,我们会发现许多禅宗大师通晓老庄哲学并深受其影响。比如牛头法融、傅大士、佛窟遗则、荷泽神会、洞山良价、大珠慧海、黄檗希运、石头希迁、夹山善会等等。仔细考察,我们会发现几乎在所有重大问题上,禅宗思想和老庄思想是血脉相通的。

早在六祖惠能得道之前,江南就出了一位法融禅师。一日,四祖道信从江西浔阳江北望,见山上紫云如盖,白云缭绕,便问弟子弘忍。弘忍答曰:“云象预示着师父的禅法旁开一枝,传承六世。”后来道信入牛头山,果然见一僧人端坐山野参禅。道信问道:“在此为何?”法融答曰:“观心。”道信问:“观者何人,所观何物?”法融无言以对,便起身礼拜。道信便为法融传法道:“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德总在心源,一切戒门、定门、慧门神通变化,悉自具足,不离汝心。一切烦恼业障本来空寂,一切因果皆如梦幻,无三界可出,无菩提可求。人与非人,性相平等。大道虚旷,绝思绝虑。如是之法,汝今已得,更无缺少,与佛何殊?更无别法,汝但任心自在,莫作观行,亦莫澄心,莫起贪嗔,莫怀愁虑,荡荡无碍,任意纵横,不作诸善,不作诸恶。行住坐卧,触目遇缘,总是佛之妙用,快乐无忧,故名佛师。”法融豁然大悟,道信便道:“吾受僧璨大师顿教法门,今付于汝。”法融就此成为四祖道信的传人之一。道信更著名的一位传人即六祖惠能的师父五祖弘忍。

纵观道信的全部言语,无不透露出道家最高理念——自然——的意涵。

道家最高理念曰:“道法自然。”自然,即自身本来的样子。“道法自然”意为,天道运行只是遵循自身本来的性质性能。自然万物生息繁衍无不遵循自身本来的性质性能,故而,老庄认为人生在世也应该遵循自身本来的性质性能为人处事。然而,凡夫俗子偏偏苟苟营营而追名逐利,人为造作而背离自然。印度佛教亦背离自然而扭曲人的自然性情,一味主张静坐苦修,绝情禁欲。中国禅宗则不然。

禅宗僧团远离世俗名利是非之地,于林间山野自耕自种自给自足。唐代声名远播的江西百丈山寺主持百丈怀海主张“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认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自给自足,自由自在的生活本身就是参禅。所谓“担水打柴无非妙道,饥食困睡便是参禅”;所谓“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

百丈怀海是江西洪州马祖道一的弟子,马祖道一在江西传法60余年而圆寂于江西奉新。马祖道一是惠能的再传弟子。惠能道:“长坐拘身,是病非禅”;自然无执,自然生息,自然鲜活,自然灵动,是为得道。正是因为融入了道家“道法自然”的精神,佛教才真正进入了中国化的轨道。正是因为佛学与道家学说的结合,才产生了后来蔚为大观而远播世界的中国化的佛教流派——禅宗。

百丈怀海塔

雨后百丈寺

儒家是在传统中国占统治地位的主流文化。因为核心理念相左,印度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受到儒家学人坚决而强烈的抵制。儒家学人认为僧侣剃度出家是不忠不孝、无君无父、抛妻弃子、背弃社会的大恶行径。也正是因为这一原因,中国王朝曾经有过三次大的反佛灭佛运动。这使得佛教传道者认识到,不吸取儒家思想而欲使佛教得以传播是不可能的。

百丈清规

儒家以孝治天下,儒家认为百善孝为先。禅宗首先就吸收了儒家孝道思想。

据禅宗典籍记载,惠能的师父五祖弘忍是个私生子,其母因此被家人撵出,靠替人洗衣服做杂役养育儿子。弘忍幼年即依四祖出家,成年后,却一直奉养母亲。传法于六祖后,弘忍将老母亲安顿在寺庙后山的一座茅庵内,亲自侍奉,直到终老。五祖的作为表现了深深的孝道,也成为了后世禅僧的行为典范。

六祖惠能在《坛经》中谆谆教导僧俗弟子们说:“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若能钻木出火,淤泥定生红莲。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明眼人从中可以看到,儒家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等理念悉数包括其中。《六祖坛经》是后世禅僧的至上宝典,儒家理念也一代又一代在禅宗信徒中传承。也正因此,禅宗更加广为传播,遍及神州,成为中国最大的佛教宗派。

至宋明两朝,儒、道、释三教合一已成大势,在中国大地上开出了中华传统文化惊世夺目的花朵——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可以说,没有儒道因素的融入就不会有中国的禅宗,而没有禅宗学说的融入就不会有宋明的理学和心学。

青原山净居寺

祖籍江西婺源,在庐山白鹿洞书院开坛讲学多年的朱熹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少年时他便嗜禅入骨,即便是上省应试,亦不忘随身携带《大慧普觉禅师语录》。朱熹将发端于永嘉玄觉禅师的“理一分殊”学说运用于自己的理学建构,将禅宗的真如佛性概念改造成为理学的天理概念;最终成就了自己的“穷天理,正人心;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系统。

宋明心学的开山祖师陆九渊是江西金溪人,终生在江西开坛讲学。幼年时因在白云禅寺读书而受到禅宗文化熏染,13岁时便豁然大悟道:“宇宙内事乃自己分内事,自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虽然陆象山否认自己的心学理念源于禅学,但其所悟者与禅学理念“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一脉相承。“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意思就是:整个世界乃至一切现象,皆为人心所现之象,这也就是“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的意思。

心学的集大成者是明代的王阳明阳明心学集中体现在其四句教上:“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四句教的前面两句与禅宗理念一脉相承。阳明心学所谓无善无恶的心自体其实就是禅宗所谓的佛性。惠能认为“众生皆有佛性,佛性与生俱来”;然而,人一旦入世为人,其心性行为便进入有善有恶的现实世界;如果人能够超越善恶二元对立的境界而呈现非善非恶的真如本性,即可得道成佛。四句教的后两句体现的则完全是儒家理念。可见,阳明心学是援禅入儒的产物。

青原山阳明书院

阳明先生虽非江西人氏,却不是赣人而胜似赣人。他身为江西女婿,也数度在江西为官理政,其《传习录》《训蒙大意示教读》等心学大作成书于赣南,其心学核心理论“致良知”完善于赣南,在赣南大余龙南、雩都等县创办书院、社学二十多所;著名的阳明书院也创办于赣南。因此名声大振,四方学者云集赣南;赣地学子更是纷纷拜在阳明门下,心学因此成为当时显学。

禅思文兴 佳话连篇

自禅宗问世之日起,文人与禅僧便开始交往,禅思日益渗入文思,深深影响和改造了中国人的艺术思维。禅僧文人化,文人禅僧化,出现了无数的诗僧,也造就了无数居士文豪。江西吉水诞生的宋代著名诗人杨万里在《送分宁主簿罗宏才秩满入京》一诗中曰:“要知诗客参江西,正似禅客参曹溪。不到南华修水,于何传法更传衣。”可见江西诗坛、文坛与禅有着何等密切的关系。

禅师与文人的交往留下了不少意味深长的故事。

佑民寺

欧阳修诗文高妙,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是江西吉州永丰县人。身为儒学大师的欧阳修本来是反对佛教的,曾着有《本论》历数佛教之虚妄荒谬。后因读明教禅师著作而慨然叹曰:未曾想到僧人中有如此龙象!径去拜谒明教大师,领受教诲。有一次欧阳修游庐山,拜谒祖印禅师,于祖印处大有省悟,不觉忏悔道:“余旧论《本论》,孜孜以毁佛法为务,诚不知天地之广大,不知佛法之奥妙,更不知佛之为圣者,今修胸中已释然矣!”从此欧阳修信奉佛教,自号六一居士。

苏轼是北宋才高八斗的诗文大家,他学贯儒道释,于禅法尤有心得。据说他是从庐山东林寺常总禅师那里领得的心法。

苏轼从黄州任上谪移汝州之时,一日游庐山,宿东林寺,问佛法于常总,听常总论“无情说法”而心中忽然有悟。次日黎明呈偈于常总禅师曰:“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又作咏庐山诗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宝峰寺马祖禅师塔

从苏轼的诗作看来,他确实是悟得了东林常总所传心法。在苏轼耳中,庐山溪水彻夜淙淙潺潺,声声念的都是佛音,也就是常总所谓“乾坤大地,常演圆音”;在苏轼的眼里,林莽山石之色,在在都是佛性显现,也就是常总所谓“日月星辰,每谈实相”;在苏轼的体验中,此种感悟只能自己心会,无法与人言说,所以道“他日如何举似人?”

苏轼的咏庐山诗也是他悟道体验的印证。诗中所谓“庐山真面目”意谓自性的“本来面目”。可惜世人皆不识得自己的“本来面目”或“清净法身”,认伪作真,以为那横看竖看变幻莫测的山影是庐山的真面目,以为那眼前无常变幻的世相是真相,以为那内心流转变幻的意念是真我。世人之所以如此,皆因为外着世相,内着我相。如果能去除“法执”“我执”,回归自性的天然本真之状,就能识得自己的本来面目、清净法身了。

靖安宝峰禅寺

黄庭坚,江西修水人,也是宋代诗文大师之一。他与诸多禅门大德来往密切。《居士传》卷二十六载:黄庭坚虔诚投身于江西禅宗黄龙派嫡传弟子晦堂祖心禅师门下,常于晦堂祖心及其弟子死心悟新禅师门下聆听教诲。参学多时,黄三谷仍未有领悟,晦堂祖心便让他参《论语》中的一句话:“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黄庭坚心想:我自幼熟读儒家经典,此话意思我能不明白吗?于是便向晦堂祖心言说自己的理解。任由他再三解说,晦堂祖心就是不予认可。黄庭坚相信晦堂并非戏弄于他,便日夜参悟孔语其意,许久仍未有所得。一回,正值八月桂花盛开时节,他与晦堂祖心一道游山,一阵花香扑面而来,他不禁欣然叹曰:“大好木犀花香!”晦堂祖心应声曰:“吾无隐乎尔!”黄庭坚当即大悟,遍体流汗,拜倒在地。

原来,在一阵花香袭来时,黄庭坚心花怒放,入于物我两忘之境。晦堂祖心应机点拨。他当即领悟:佛性遍在,耳闻目击鼻嗅味尝体触,无处不是。只是世人之心为世俗利欲所蔽,或为言语名相所缚,少有心旷神怡了无挂碍的时候,因而总是不能领悟“乾坤大地,常演圆音;日月星辰,每谈实相”“香岩竹绿,灵云花红,甚是亲切,何曾盖覆”的玄旨,不能由此得道成佛。晦堂禅师恰是明心见性者,对饱读儒书之黄庭坚,以儒语接引启迪之,确属最佳方便法门。无怪乎黄庭坚对晦堂五体投地,此后自号山谷道人。

鉴古观今,江西禅宗文化源远流长,枝叶繁茂,驰誉中外,千年不绝,于今尤盛,实乃中华传统文化之瑰宝,现代社会文化之奇葩。

——张 迅 《作文素材》主编

Hash:bfb7da44f30d57ca3eee1d4e9716bc8ca50c17fb

声明:此文由 文化作文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