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历史 谋划未来 ——对武川发展的一点思考

我18岁离开武川,长期在外地工作。退休后,经常回家乡看看,触景生情,追忆历史,设想未来。家乡的山山水水,历史遗迹,民间故事,在脑海里魂牵梦萦。武川县这个后山的穷地方,怎样才能展现靓丽的历史风采,不禁思绪万千,产生了一些思考。这些思考或许能对热爱、关心、支持武川发展的干部、群众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武川县的地理及自然环境

武川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阴山北麓,首府呼和浩特市区以北,总面积4885平方公里。全境在北纬40°47′-41°23′、东经110°31′-111°53′之间。县境东西长约110公里,南北宽约60公里。县境东南部和南部与呼和浩特市新城区、回民区土默特左旗相连;西南和西部包头土默特右旗固阳县毗邻;北部与包头市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接壤;东与乌兰察布卓资县,东北部与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交界。现辖三镇五乡,户籍人口17.6万人,常驻人口不足10万。

武川南境峰峦起伏,大青山横亘东西,沟壑纵横,大黑河支流纵贯南北,山间峡谷孔道历来为连接阴山南北的重要交通枢纽。该境内林茂草丰,宜牧宜林。武川北境是历史游牧民族天然的夏营地。山脉北段起伏平缓,丘陵与盆地交错分布形成山梁圪卜,相对高差50-350米。圪卜沟塔开垦出农田,形成现在的半农半牧区。

青山将武川与肥沃的土默川平原相隔,南北气候差异较大。山南年平均气温5-7℃,无霜期130-160天;山北年均气温0-4℃,无霜期95-110天。山南风小而少,年均风速小于2米每秒,山北风大而多,年均风速4-6米每秒,老百姓客观的描述为,“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武川平均海拔1800-2200米。平均年降雨量354.1毫米。在这块土地上,清朝末年和民国年间放垦。通过100多年的开垦耕种,勤劳的武川人民已开垦了200多万亩的耕地。其中,在河滩、沟塔较低洼的地段挖渠凿井,其中形成30万亩水浇地。还有林地140多万亩,草场面积373万亩,土地利用类型以旱作农业为主。由于武川县特殊的地理环境,多风少雨,无霜期短,只能种植一年一季而且耐寒抗旱的大秋作物。农业收益只能使十几万人口满足温饱或略有盈余。丰年时有盈余,可为灾年留有部分储备,灾年里,有的贫困户会出现三大消耗不足的情况,需补贴救济。因后山地区灾情频发,勤劳的武川人民多年来在农牧业方面尽管一直勤奋努力,也很难实现勤劳致富。

在工业经济方面,武川没有形成较大型而稳定的企业。传统的水泥厂、小砖厂、金矿铁矿及农畜产品市场,既不成规模,也没有形成较先进的生产力。农副产品加工业相对零散,整个工业经济比较落后。在商贸流通方面,由于国家的基础设施逐步改善,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航空铁路的开通,交通运输环境的快速发展,历史上关键的白道以及通往俄蒙较近的茶马古道也失去了原有的作用。武川作为历史上的重要驿站,褪去了历史的繁华,只留下了传说和遗迹。缺失了工业经济的支持和商贸流通的支撑,落后的农牧业产业结构更难致富。当地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也失去就业的机会,致使人口外流严重。武川人在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发展的市场化全球化进程中,仍在探索着致富的路径。

二、历史的武川

武川位于大青山北坡,向北延伸,连接广袤的蒙古高原。浩瀚广阔的草原在夏季清爽宜人,是绝佳的夏季牧场。所以游牧民族在这片土地上你来我往,既为争夺牧场也要控制南北商贸通道。这片土地古来就是谋求自强的战略要地。《史记》曾有黄帝“北逐荤粥”的记载。此后夏、商、周三朝,阴山地区一直是荤粥、鬼方和蚩尤北方古老游牧民族的活动地带。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阴山地区又成为林胡、楼烦、匈奴等游牧民族的活动区域。这些古老民族被中原人称为胡人。他们游牧于阴山南北,逐水草迁徙,随畜牧而转移,食畜肉,衣皮革,崇尚勇武,精于骑射。北方遇到灾荒,游牧民族便南下袭扰、掠夺,中原诸侯由南向北蚕食扩张双方常有冲突。

西汉建立后,经过汉高祖、惠帝、文帝、景帝三代四帝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汉朝在武帝当政时开始用武力应对来自北方的扰掠威胁。从公元前123年开始,西汉王朝对匈奴展开长期持久的讨伐战争,汉匈两个政治集团进入战争状态。汉武帝时期汉朝的势力远推到阴山以北,西汉北方出现了相对安定的局面。汉宣帝甘露元年(公元前52年)匈奴呼韩邪单于归汉,引众往南迁徙于阴山地区。汉元帝在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遣昭君出塞,嫁与呼韩邪单于,以和亲结束了百余年来汉匈战事。

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匈奴分裂为南北二部,南单于内迁,居云中(今托县古城),分屯部众于北边各郡,助汉守边。北匈奴仍经常侵扰汉朝河西和北方诸郡县。东汉和帝永元三年(公元91年)汉军出居塞,围北单于於金徽山(今阿尔泰山),北匈奴战败,向西远徙。纵横驰骋蒙古高原数百年的匈奴铁骑从此徙向遥远的欧洲,阴山南北再次进入宁静安和的时期。东汉末年,三国时期生活在大兴安岭南麓的鲜卑族人口增加,势力壮大,逐步向西发展占据匈奴故地,融合匈奴余部,称雄北方。此时的中原王朝在三国归晋后疲于“八王乱政”,北方民族乘虚南侵,形成了“五胡乱华”的格局。公元386年,鲜卑首领拓跋珪在诸部族的拥戴下,于牛川即代王位,后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北魏建国后,拓跋珪经过十几年的统一战争,先后征服兼并了独孤部、铁弗部、贺兰部、库莫奚、高车等诸多部族;公元395年,拓跋珪于参合陂(今凉城岱海)大败后燕大军。公元398年拓跋珪将都城从盛乐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为巩固北方太平,保平城之安宁,北魏政权“北逾阴山阻山为固”,开始在边塞重要形胜之地戍卫军镇,防御柔然犯塞,在阴山北设北魏六镇。其中武川镇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多有出自朝中亲信重臣之家的名仕良将戍边守镇。北魏形成北御南进的势头。武川镇在此期间战功卓著,人才辈出。这使武川一地载入史册,小小武川镇誉满华夏,给武川人民留下无尽的追忆,至今难忘这发祥之地雄起的历史。拓跋珪之孙拓跋焘继承祖父遗志,于公元439年结束了自西晋末年长达130多年的十六国之乱,统一了中国北方。拓跋氏以阴山南北为基础,逐渐东移南下,问鼎中原,公元494年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迁都洛阳后,边镇战事稀少,边镇战略地位降低,加之塞外灾荒时北魏朝廷赈灾救助不力,饥民无食,军民矛盾加深。另一方面,北魏政权入主中原以后,中原较为舒适的生活条件,使贵族朝臣开始追求享乐。在用人方面,多用身边权贵子女和阿谀奉承之徒,冷落守边有战功的将士,朝野内外矛盾凸显,边塞六镇出现叛乱。各自拥兵自重,另行割据,加速了北魏王朝的垮台。

巍巍青山,是祖国北疆的天然防御屏障,也是靓丽的绿色彩带,更是阴山南北人民的生存宝地。而阴山北麓的武川,在北魏时期就已成为军事重镇。宇文氏、独孤氏、杨氏、李氏等家族的祖辈先人都曾镇守武川镇。这些族人的后代有的出生在武川,有的曾生活在武川。随着他们西进关陇,治理河西,南入秦汉,建北齐北周,统一北方,建隋唐王朝,统一华夏大地,关陇军事集团在历史长河中,塑造了大隋的统一,大唐的盛世。武川这片土地作为关陇军事集团起步和发祥的圣地,也是历史名人辈出的宝地。

在战乱历史中的华夏大地,豪强称霸,民族割据,人民在战乱中求生存。阴山山脉作为划分南北割据的天然屏障,武川境内的白道隘口,是勾连南北的战略要地。武川在北魏时期是军政合一的重镇,驻军的消费,军需的供给,既促进了当地商贸流通,也提供了畜牧产品销售市场。此外让当地青少年可以当兵吃粮。这一时期的武川比较繁荣,至今都留有历史的印记。

隋唐前期,突厥族在中国北部崛起。由于北方游牧民族都是部落社会体系,部落交错,军政合一。强盛者扩展,弱小者被兼并,长期处于互相争夺畜牧业资源的生存环境之中。阴山北部气候寒冷,自然灾害频发,以畜牧业为主要经济支柱的北方游牧民族缺乏抗灾能力。他们随自然环境而迁徙,对草场的依恋度较强。人口牲畜需要发展,对草牧场扩展的需求就大,相互矛盾必然增多,致使战乱频发。所以,阴山以北,很少留下远古的建筑和其他历史遗迹。在武川找到的这一点历史的痕迹,就足能说明当年的辉煌。

从大隋帝国的统一到唐代的盛世,阴山南北迎来了和平安宁的生活环境。出现了“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丽而安宁的生活局面。

北宋时期,生活在西拉木伦河与洮儿河流域的契丹民族,在北方强盛起来。耶律阿保机(刘亿)建立辽国,逐步南下、西进,占领阴山南北,吞并燕云16州,与北宋王朝分庭抗礼。在此期间,李元昊也在西北建立了西夏王朝。北宋末年,黑龙江流域的女真人也强大起来,完颜阿骨打建立后金政权,南下灭辽侵宋,出现“靖康之难”,俘虏北宋二帝,入主了中原。康王赵构逃到淮河以南,在临安(今杭州)建南宋王朝。13世纪,蒙古民族统一华夏,建立大元帝国。14世纪中叶大明王朝建立,成祖朱棣改都北京。这一时期,阴山南北的游牧民族与中原汉民族之间的商贸流通十分活跃。秋季骡马大会的市场上提供农畜、手工、纺织、茶盐等各种商品,琳琅满目,一派繁盛景象。此外,黄河两岸及黑河周围土地逐渐开垦。农耕文明向游牧区多有渗透,汉文化已在阴山南北生根。蒙汉民族团结互助,阴山南北得到长期的安宁。

在清朝实现南北统一后,武川作为商贸流通的驿站发挥作用,连通着蒙古、俄罗斯及欧洲。这一时期,经过武川的车马、驼队沿路川流不息,驼铃昼夜不停。武川也从历史上的军事重镇转变为商贸流通的驿站,与沿线驿站一道,形成了繁华的商贸通途。清朝后期,沙皇帝国不断南侵,清朝内部廷议决定放开北部边垦,农耕民族定居守边。放垦东北推动大批关内失地农民闯关东。到后期,阴山北麓地区也开始放垦,山西陕西出现了大批平民走西口的现象。武川大片的优质牧场开垦为良田。人口也快速增长起来。到民国初年,即1912年,武川地区改亭设县,形成了以畜牧为主到以农耕为主的半农半牧的多民族杂居地区。

民国初年,因外蒙古宣布脱离民国政府,从呼和浩特通往武川的白道失去了原有商贸流通的重要性。但是,由于武川县初期土地大面积开垦,土壤肥沃,粮食充裕,白道仍是大青山南北运送粮食的交通要道。大青山南部的肥沃土地,有很大一部分种了经济作物乃至大烟,而后山的旱地只适宜种植燕麦小麦土豆等杂粮。因此,武川县成为呼和浩特市粮食供给最佳的基地,粮食饲草料经由白道源源不断地运往呼和浩特,使这座新兴城市的粮食供给有了保障。武川县到呼和浩特的白道经过几代人的开凿修筑,形成了呼武公路,成为沟通阴山南北的通途,使武川县也得到较快的发展。农户逐渐迁来定居,人口增加,武川县也逐渐繁荣起来。武川通过农牧业的互补支撑和交通道路的改善,实现了自给自足。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建立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抗日将士利用大青山的地理优势开展游击战,以达到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略目的。退则以山藏身,化整为零,目标瞬间消失;进则寻找战机,一击必中,给敌人以重击。驻军在当地依靠群众、教育群众、发动群众,当地青少年参加抗日队伍,形成了一支远近闻名的大青山抗日劲旅,涌现出一批优秀的抗日青年。武川县人民在这一时期力尽所能,支持党的队伍,供给粮食马匹等军需物资,发展壮大了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在抗日战争中做出了巨大贡献,为中华民族争取解放,当家作主,建设红色政权提供了巨大帮助。巍巍的大青山和有大青山风骨的人民,坚韧耐劳,受人敬重。历史的沿革,厚重的北方游牧民族文化,给武川人留下可挖掘借鉴的丰厚文化遗产:蒙恬造笔、胡服骑射、镇戍北魏、白道故事、俄蒙通商、抗战烽火、剿匪肃反。巍峨秀美的大青山和勤劳而淳厚的武川人的品格中都蕴涵着深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和讲不尽的故事。如能将历史文化遗产和秀美的山川环境转化为新型生产力,变为武川人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愿景,实为武川之福。

三、改革开放前的武川

武川县1949年解放以后,武川县首先开始剿匪肃反,贫苦农民抬起头、挺直腰,有了当家作主的感觉。土地改革大大调动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随着农村逐步施行互助组、合作化、初级社、高级社、人民公社化政策,人民群众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上下同心,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高潮。到1978年以前,武川共有19个人民公社,人口从解放初期的不足7万人,增加到16.27万人。1978年,拥有耕地195.78万亩,播种面积139万亩。粮食总产达到0.83亿斤,粮食单产比较稳定,只有约60斤/亩。牲畜稳定在2.99万头只。农业学大寨期间,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水浇地达到11万亩。当地政府及人民利用集体的力量打井修渠建水库,形成机灌面积9.23万余亩,梯田3300亩。在60到70年代国家自然灾害较严重的三年里,武川县也能保证基本的三大消耗。武川县的农业在一年一季的状况下广种薄收,人均耕作一亩水浇地,十几亩旱地。平常年景下,老百姓再养一点家畜家禽,解决一下油盐酱醋等日用品消耗,就可以满足正常生活。

工业的发展改变了武川县单一的农牧业经济结构。在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初期,武川县的工业经济也有一定的积累。县属企业有三处金矿,两处煤矿,亦有石墨矿、石绵矿、铁矿铅锌矿。有水泵厂、木器加工厂、酒厂、麦片厂等五小工矿企业。城镇人口已发展到4万多人。从粮食的加工和商贸流通状况已可看出小城镇初期的繁华现象。全县工业产值已达到1283.42万元,来自工商业的税收100多万元,盈利80多万元,就业人数达到1万多人。另一方面,以乡镇为主的乡镇小型企业也呈星罗棋布之状,农田水利和植树造林专业队兴起,积累了一定的集体资产并向工业化迈进。

武川县的文教卫生等方面在两个时期有较明显的推进。第一是在60年代国家困难时期。因内地的知识分子支边,武川县吸纳的一批知识分子充实了当地教育和医疗卫生领域。他们培育和带领了一批青年受教育、学文化,使当地的青少年教育文化水平有大幅度的提高,有了考入大学的能力。武川县的教育和医疗卫生得到较大的发展;第二次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时期,接纳万名知识青年来武川扎根。这些知识青年有相当一部分进入教育系统,使武川县的基层学校和武川县中学增补了优秀的教师,全县的教育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他们培育的学生,现在已成为自治区各地、各部门、机关事业单位的骨干力量,有的已成为高级领导干部。这体现出知识给落后地区带来的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武川人的人文理念。武川县特殊的地理和自然环境,形成了有武川人特色的生活方式。武川人适应和依恋着这一区域,历史上游牧民族的迁徙和战乱,使他们形成了坚韧、刻苦、节俭、千方百计适应环境的生存品格。商贸流通后,商业文化的渗透让这里的人民逐步接受了诚信、融通、互利的交易能力。进入农耕时期,农业文明对武川人文理念的形成又有较大的推动。农民拥有的淳朴善良、克俭克勤的品质,构成了武川的主流文化氛围。特别是在20世纪60和70年代,武川县作为反修前哨阵地,以大青山作为一道安全防护体系,当地驻军和人民群众传承相依,军民共建,军民关系水乳交融。人民敬重解放军,解放军热爱人民。解放军给老百姓带来了优良传统以及良好的社会风气。那个时期的武川县处在当地社会风气最好的时期,军民同心改天换地。纵观历史,军民融合也给武川县人留下了崇尚勇健、遵守纪律、团结凝聚的集体主义理念。由于特殊地理环境和历史多次变革,武川人深知团队的重要性。所以,武川人向往国有企业单位的工作,不愿脱离集体的大环境。而且在这些企事业单位里特别维护大局,有强烈的大局意识。在改革开放前,武川县横向不落后于周边。纵向来看,随着时代的发展,人口的增加,虽然是贫困县,也有所进步,有所发展。集体经济、财税收入、商贸流通和文化教育事业都得到相应发展。当时武川县在乌兰察布盟的旗县中不算落后。武川县的人文环境,社会风气给它在社会上留下了后山老大的名气和武川人淳朴厚道、善良而吃苦耐劳、团结互助的美好形象。

四、改革开放后的武川

改革开放后,武川县也取得很大成果。从农业经济的角度看,土地面积没有增加。在国家退耕还林,退耕还草政策落实后,林地草场均有所增加,耕地面积稳定在200多万亩;现有耕地平均每亩单产310斤。到2017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210多万亩,总产量3.3亿斤,平均每亩单产157.14斤。牲畜头数52.52万头只,农牧业总产值14.4亿元。全县户籍人口没有增加,人均收益增加2000多元。从种植结构上看,当地为适应市场需求作了较大调整。粮食种植面积减少,部分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增加,在着重解决农民吃饱饭的问题的同时也增加了农民收益。农村的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大提高。农村种植收割基本实现机械化,再也看不到当年犁牛遍地走的景象,农民的劳动强度大大降低。农村的青壮年剩余劳动力大批量进城打工、谋职。农村人口减少,而农村的粮食产量没有减少。这说明农民的生产效率有较大的提高。农民工进城,有力的支持了城镇建设,推进了城市的发展。但另一方面也说明,小农经济的生产模式难以增加农民的收入,致使人们纷纷涌向城市谋生。

改革开放激活了农民的生产劳动积极性,但受客观实际条件的约束,农牧业经济方面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大的突破。农牧业大的结构调整、更加集约化、规模化的经营、进一步发挥利用工业经济文明理念来搞活农业产业发展等方面还受到多种条件的制约,没能大幅度的提高生产效率。后山地区的农业生产如何达到较高生产力与生产效率,还需要客观现实地认真思考。

武川县的工业经济发展。在1949年,县内还基本没有工业。据统计,当时全县只有46万元的工业总产值。到2017年,全县的工业总产值已经达到19.7亿元。其中电力工业发展较为明显。供电网络建设,风电、光电及抽水蓄能电站的投入运营,成为武川县工业经济发展的亮点,为今后其他工业经济提供了电力能源的支撑。其他方面的工业受到资源、技术、人才、资金等诸多条件的制约,没有形成具有地区特色的,占有较宽市场份额的拳头产品,也缺乏有竞争优势、上规模的企业。

无工不富,无商不活。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得到的迅猛发展,实际是工业经济的发展。一个地区没有工业经济的支撑,很难拉动地区经济的发展,也很难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武川县的工业经济如何能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凸显区域优势?解决发展瓶颈,要结合后山的实际,有效利用本地的有限资源。从多渠道多领域寻求发展的机遇,争取得到各方帮助,支持创办较大型的优质企业。

武川县第三产业得到较快发展,到2017年实现产值13.9亿元。武川县距呼和浩特市较近,一到夏季,是呼和浩特市区市民们休闲度假的最好去处。雄伟的大青山,凉爽的气候,厚重的历史文化,以及抗战时期抗日将士生活工作的旧址,使武川具有形成旅游胜地和红色教育基地的优势。后山的莜面羊肉美味佳肴,也成为了旅游观光资源。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工业经济发展,生产效率的提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需返璞归真。后山较为淳朴的生活方式和历史遗迹,是城里人追忆过去生活的好地方。武川人要利用现有自然资源、自然环境的优势,填补城市居民的生活空缺,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与第三产业经济巧妙对接,开辟新的发展空间。

改革开放以来,武川县对可以促进经济发展的软实力缺乏深入挖掘。武川人传统的优秀精神内涵没有发扬光大,文化教育没有明显提升,优秀教师、优秀学生的流失较多,全县没有形成重教育、重学习、重科学技术、重技能提高的社会氛围,穷则思变的动力不足。进入工业化时代,经济发展逐步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武川的特殊地理环境,使该地区的工业基础薄弱、交通运输形式单一。外界的改革开放大潮,对较封闭地区人民的推动难免鞭长莫及。为此,就要团结协作,结合当地客观实际,聚力共谋发展,加快向市场经济竞争的理念切换、转移,谋划武川县的可持续致富发展路径。

五、对今后武川的发展思考

1、武川南依的大青山,是武川的历史和现实资源。俗话说靠山吃山。武川要发展,建设北疆亮丽风景线,离不开大青山。因此就要依靠大青山、建设好大青山、经营好大青山。习总书记指出:“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历史上的大青山草丰林茂,栎、榆、桦、松、柏树十分茂密,多种牧草丰盛。夏季山花遍野,几百种中药材、野菜、山果随处可见。山涧细水长流,润泽万物。山中飞禽走兽成群结队,有盘羊羚羊、岩羊、獐、狍、鹿、野牛等。阴山岩画记录清晰,真乃“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大青山如能恢复原貌,重现草丰林茂、鸟语花香,再度成为野生动物优质的栖息地和满目苍翠,青山绿水的亮丽风景线,成为呼和浩特市的后花园,也就可以成为武川县的生态家园和武川县人民天然绿色财源。将欲取之,必先与之。要利用大自然,必先美化大自然。美化大青山,首先必须封山育林。对大青山段的北坡要做科学的符合客观实际的规划,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农则农,通过几十年的植树造林尽可能的恢复大青山原始综合生态。生态建设需要投入资金、人力、物力。而且需要根据客观环境的实际做全面系统的规划和分年度实施的具体方案。做好方案还要落实资金渠道。这项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必须尽力争取国家支持。请国家每年为大青山林区增加营林补贴。自治区、市、县的林业资金要向大青山的生态工程倾斜。完善改革植树造林生态恢复体制。将现在的大青山乡、哈拉合少乡和得胜沟乡由原来的农业为主转变为由林业为主和以大青山生态环境恢复作业为主,农民的收益对照造林数量和成活率进行补给。对老弱病残群众要落实养老、医疗保险。所有这些应在总体规划时期进行谋划。开发以大青山为中心的生态旅游、红色传统教育旅游及夏季休闲养生旅游,使巍巍大青山不仅成为北疆靓丽的风景线,也成为城市居民节假日休闲养生的夏营地。使经济和环境紧密结合。大青山的环境恢复会改善呼和浩特市的空气质量。另外,武川县是呼和浩特市水资源基地。武川县的环境改善特别是大青山生态环境的改善会增加呼和浩特市的地下水储量。因此,要全方位支持武川县的社会和经济发展。

2、深化农村改革,整合农村资源,提高农村综合效率。农村改革首先在土地经营上做文章。武川县在改革开放初期实行了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每亩单产大幅提高,当地人民群众解决了温饱问题。但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农业机械化、现代化水平大大提高,联产承包责任制显得效率低下,拓展受限。很难实现集约化、规模化、高效率生产和作业。根据武川县的气候条件,只能种植一年一季的小麦莜麦马铃薯、胡麻和油菜籽等大秋作物。而土地耕种需要轮作和换茬。特殊的地理和气候条件,限制了武川县农业经济的发展。因此只有大面积成块耕种,才能提高单产和工作效率,机械化、现代化、集约化耕作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农村人口的减少,机械化、现代化、集约化的大面积耕作,既能降低生产成本,又提高工作效率,从而解放了大量劳动力,为城市发展贡献了力量。时代的变化从客观上为农村牧区改革提出了新课题。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问题。只要制定符合客观实际的战略规划,推动实施,就会找到致富之路。一是出台符合当地实际的土地利用政策,在土地整理、优化、改良方面加大投入,提高土地质量。另一方面,对一些不适应大面积耕种的土地,如坡梁地,进行退耕还林、还草、还牧。以及对沟塔地进行整理,做一些农田水保工程。现在农业机械装备齐全,我们有条件有能力进行土地整治,只要政策符合当地实际就能事半功倍;二是有效组建和整合农村合作社,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现代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同时,使农业生产力集中发挥作用。组建整合不同类型的合作社,如:种植专业合作社、养殖专业合作社、农机具专业合作社、种子、肥料等生产资料专业合作社、农牧产品销售合作社以及联合社。为鼓励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可在行政村成立专业合作社,县乡成立联合社,全方位整合农业资源。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吸纳城市资金和人员创建新型农业高效企业,政府及有关部门可以在政策上予以支持,使武川县成为呼和浩特市绿色食品、农畜产品的供应基地;三是安置及培训新型农牧民,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牧则牧。特别是培养农村牧区基层组织带头人、合作社带头人、专业技术带头人和文化工作带头人,形成农村牧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局面。逐步缩小城乡差别,有计划、有步骤地让农村达到小康水平。四是要做好投入产出的科学、公平、公正、提高效益的收益分配方案。农业合作社有了规模后一定要进行企业化、现代化管理和运作。分散的农业经营模式已经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即现行农牧业生产关系已经大大落后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必须做出大面积调整。当然,改变几千年来形成的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生产模式是十分难办的事。我们在毛泽东主席时代实践的集体化,是由于当时的工业基础太差,机械化程度太低,一些科学技术问题没有解决,整个国家的积累不足,农民离开土地就没有生活基础。一句话,当时的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40年的改革开放为国家经济打下了雄厚的发展基础,从2006年开始,国家免除农业税,全国以工补农、以城带农、政策促农,全面推动农业发展,全国经济进入新的转型时期。从追求量的增加,到要求质的提高。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国家会逐步增加农业投入,政策向农业倾斜,出台以工补农的政策,农业将迎来重大发展机遇。所以,“三农”问题需要客观实事求是的分析并全面解决。一方面要遵从自然规律。根据地理气候等自然环境状况可以确定,阴山以北适应放牧造林,就要退耕还林、还草还牧,以涵养水源,修复生态。另一方面,要遵从社会规律。根据经济社会环境发展状况来调整农业生产关系,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3、利用自然资源科学发展工业经济。阴山以北的太阳能、风能资源丰富。50万kv高压线路走廊和50万kv变电站都已建设齐备。目前线路向东只少量输送部分风电。凭借网架的科学合理支撑与安全高效均衡,实现西电东送。在武川县设置装机120万kw的火电厂,可以实现火电、风能、太阳能结构均衡安全高效发展。既科学合理又可解决乌兰察布地区的缺电问题,此外可为北京安全供电做备用保障,一举三得,确需研究落实。除解决资源问题外,火电厂项目还可以为武川县的农民子弟进入工业经济领域开辟新的就业途径。也为石拐沟的劣质煤提供销售市场。武川县经济结构或将大为改观。另一方面,小城镇建设要体现区域文化和历史特色。旧镇改造要有明清驿站特点;文化设施的改扩建要联系北魏重镇的历史传承;大青山红色旅游区突出抗日将士的精神风范等等。力图体现武川的区域特色和厚重文化内涵。

4、大力集中发展县城文化教育事业,做强经济发展软实力。阴山北麓的武川,气候寒冷,资源贫乏。到目前为止,像鄂尔多斯锡林郭勒那样走依托天然资源致富的道路还无法实现。但武川历史悠久,由民族迁徙而形成杂居,这培养出武川人民较强的学习跟进能力,只要准确引导,就有较大潜力可挖。一是要重抓教育。现在各乡镇的学校基本没有多少学生,教育资源都向县城集中。过去的民办教师大部分处于待业状态,家庭情况好的学生都想去呼和浩特包头上学。面对如此现实,我们需集中精力把县城的学校办好。从幼儿园、小学、中学教育系统进行整合提质。这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可得到全县人民支持;二是要再正民风。现在,一些家长为孩子上学,都在城市购房,家长陪读。但孩子上学,家长没事就玩手机打麻将,县城里形成一种不良风气。我们换一种思路,可以组织这些家长办识字班、幼教班、书法班和生活技能班。在全县形成一种重教育、爱学习、求进取的社会氛围,从上至下形成一种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风气。要因人而异,各取所需。此外,还可以进行职业技能学校建设。随着农村牧区经济的转型发展,农村种养殖业机械化、科学化、现代化要求较高,有针对性的培养农业、林业、旅游业人才,能使武川人在新一轮改革实践中跟上时代步伐。三是转变社会风气。现在农村由于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大提高,农忙的时间很少,农村群众大部分时间都比较闲散。学生家长也比较闲散,人们聚在一起,无事生非,甚至助长了黄赌毒现象,败坏了社会风气。要阻止和改变这种风气的蔓延,就要将他们组织起来,学文化学技术。在一个县城塑造一种勤学上进的民风,树立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勤劳节俭的县风。构建县风就是挖掘经济发展的软实力,文化软实力推动经济发展的速度就会加快。所以,要发动人民群众,集思广益,在这块有悠久民族传统历史和革命历史的后山地区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实践证明,哪个地区的群众每天忙于学习和工作,哪个地区就发展、就有前途、就要兴旺发达。形成好的社会风气是构建和谐社会,就是发展先进的生产关系的必要因素。有了好的社会风气,先进的生产关系才能适应社会生产力,并且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回顾历史,分析现在,面向未来。这些追忆谋思,权呈为武川发展而同行聚力之同仁作为参考。(文/刘锦)

(图片来源于网络)

Hash:6fc4e670b146292563c9caa0ee5abec34677e694

声明:此文由 观网华北区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