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新凤霞有哪些故事?

有一段影像源自1956年上映的评剧电影《刘巧儿》,在影片中新凤霞成功地塑造了刘巧儿的艺术形象,人们通过《刘巧儿》了解了评剧,演员新凤霞的名字也从此走进了千家万户。新凤霞之女吴霜言:“《刘巧儿》的旋律是非常独特的,是非常欢快的、非常轻巧的、明亮的,充满了新社会、新风尚那种感觉,她等于一反过去评剧那种老腔、彻底改变了,改变的时候观众很高兴,因为观众喜欢新,任何一个社会都是这个观者、就是我们受众的人们是希望创新的,有新的东西、喜欢。”多年来吴霜一直在研究母亲新凤霞的人生历程,在她眼中新凤霞是伟大的艺术家、也是慈爱的母亲。新凤霞的戏里戏外都同样令人着迷。新凤霞出生在天津一户穷苦人家,她和弟妹六人靠父亲卖糖葫芦勉强维持生计,为了给这个家的未来找条出路,新凤霞六岁的时候父亲把她送到了她堂姐所在的戏园子里学京剧。她跟吴霜她讲,就是说她曾经跟这个堂姐学了很多东西,比如说练功、身体的基本功,还有帮她这个姐姐做那个、就像小打杂的似的在身边跟着,完了学习很多的基本的东西,唱点简单的戏,唱一个小丫鬟、演个小狗,演个小老虎、演个小衙役、就这种意思,在舞台上滚了很久。新凤霞的堂姐是一位优秀的刀马旦演员、姐夫是著名的武生,在他们的指导下新凤霞打下了扎实的身段表演基础,那时候姐姐、姐夫在舞台上的风光让小小的新凤霞羡慕不已,她梦想着自己也有一天能像他们一样。就在新凤霞跟着堂姐苦学了六年之后,她的堂姐一家因故离开了天津,新凤霞一下子没有了师父。对这个孩子来讲,巨大地打击,特别失落,我怎么办啊,但是我还是要做演员、因为我已经习惯于这个舞台生活了,姐姐没有了、我怎么办,她曾经彷徨过一段时间。新凤霞跟着堂姐学戏是不用交学费的,现在要想继续拜师高昂的学费就免不了了,此时新凤霞的父母看着女儿出落得模样也算俊秀,唱戏的声音也还甜美,再加上女儿特别喜欢,学戏就这么半途而废实在可惜,于是狠了狠心、用几袋粮食换做学费把新凤霞送进了收费较低的评剧班。评剧,发源于河北唐山,又叫蹦蹦戏、落子戏,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在华北、东北地区流行,由于学过京剧有基础、新凤霞进了评剧班之后学戏很快,十分讨师父的喜欢,可是跟着师父学习了一段时间之后新凤霞发现了一个问题。她小时候就是身边也有一些师姐师妹、很多师姐都开始唱主演了什么的,她就觉得她们的唱法有问题,比如说捏着嗓子尖喊,很细、很高,挺累的,而且有的师姐就唱着唱着嗓子就坏了、哑了、唱嘶了。那时候评剧演唱大都用的真声、真嗓子,眼看着师姐把嗓子喊坏了,新凤霞动起了脑筋,是不是师父教的真声演唱的方法有问题呢,于是再唱的时候新凤霞特别注意让嗓音松弛,并试着用真假声结合的方法来演唱。吴霜言:“自己妈妈这个人从很小的时候她就知道她自己文化差,于是她刻意调动各种方面的感官和她的简单的那种思维逻辑、她确定我自己怎么办,我自己要怎样做我能保护我自己或者使我自己的声音能够更耐唱、更耐久、更好听一点、怎么样唱,她爱动脑子这个人。”在《 叫新凤霞》一书中新凤霞这样写到,“我跟着师父学戏、却从心里不承认他的发声方法,上台唱戏就有意改唱法,师父说我一上台就变了、成不了角,同行骂我、说我是胡添乱改,忘掉了祖宗。我不管、只要观众爱听,我就坚持住。”她在台上那种试验性的唱法她不停地在变、不停地在变,弄得那些合作者无法忍受了,跟她没法再合作了,你怎么老变、你姑奶奶在台上总是这么搞、总这么搞的话、我们没有办法了。她曾经跟某个琴师就闹翻了过,这个琴师演出完了之后抬屁股就走了、拿着琴就走了、再也不伺候新凤霞了,这种情况也发生过。虽然师父和很多同行对新凤霞改革发声方法不认可,但凭着长相和嗓音的优势新凤霞还是获得了许多表演配角的机会。女孩子的声音成熟早,比较早就能看出她嗓子好与不好,这时候发现这个女孩的条件非常的全面,就很多剧团、就小剧团各种的戏班子就愿意请她来,你来给我演一个丫鬟、你来给我演一个稍微重要一点的二等的主演或者三等主演,反正你来吧、跟我们一起演出吧。当时只要一有机会新凤霞就去看评剧名家的演出,挖空心思、琢磨人家的唱腔和演技。一般主演不教你的,我教了你我怎么办,对吧、我教了你、那饭让你抢走了、我可怎么办,所以人家不会教你,这个女孩要自己、这个学生、这个孩子要自己用心去行话叫偷戏,就把别人的戏偷来,因为戏曲这个东西很好玩,就是一个演员一个演法、一个演员一个演法,比如说一出戏五个演员是五个不同的演法,所以她喜欢看、你知道吧,看各种各样的戏,另外看咱们本班子的主演她怎么唱的,她就总是在观察,而且心里面暗暗记下来。这一天剧场演出评剧传统戏《三笑点秋香》,女主角突然有事不能登台,可票已经卖出去了,眼看着离开场时间越来越近,到底该怎么办呢。后来、这时候他们那个剧院的戏班子那个头突然就指着吴霜***妈、指着新凤霞、小姑娘,说小凤子你上吧、小凤子上,你能不能上,***妈说我早就会了、都会了、没问题、我上就我上。

虽然确定了由新凤霞临时担当主演,但剧场的人还是有所顾虑,一个从未担任过任何主演的十五岁的小姑娘能撑得住场面吗,为此、剧院挂出了告示如果观众不喜欢、演出开始前可以退票。后来这个经理就跑进来、跑到后台就喊,可以上、可以上,我们贴出牌子没人退票、没退票的,小凤子你演吧、放心大胆地演我们都支持你,那个意思。结果她就演了,当时观众据说非常的高兴,现在的观众也一样喜欢新的脸、喜欢新人,看一个新人这么养眼、这么感觉舒服,而且没有问题、演得也很好,哎呀、我们高兴、非常欢迎。这个经理就说了,那个原来那个主演某某某她来了、再来了我都不用她了,给我来这手,临时掉链子、整我,以后就是小凤子了,你挑班了、我就捧你了,就是这样,她就是第一场演出就是这是完成的。这时的新凤霞只有十五岁,距离开始学习评剧仅仅三年,靠着天分和勤学苦练,新凤霞为自己争取到了成“角”的机会。这一年,新凤霞正式开始挑大梁,不久之后成立了自己的戏班子,由她主演的《乌龙院》、《女侠红蝴蝶》、《可怜的秋香》、《双婚配》、《三笑点秋香》等剧目深受观众的喜爱,新凤霞也成为天津首屈一指的评剧演员。1948年新凤霞在师兄的陪同下,由天津来到北京码头,这时的北京评 界已经有小白玉霜、喜彩莲等名旦,面对初来乍到的新凤霞没有人肯为她提供正式的舞台来演出。她刚一进北京的时候,北京不接受她、就是你又年轻又没名、对吧,你有什么本事你让我们允许你在北京的一块舞台上演出,谈来谈去没有大舞台允许你进的话,怎么办,后来人家叫演员工会的负责人说,要不然你就上天桥天桥有不少小野台子那意思,小台子小剧场,你要上那儿唱也行,那个还可以。当时的北京南城天桥一带是贫苦人唱戏卖艺的地方;而像梅兰芳、程砚秋这样的大演员则在北城的大戏院演出。当时***妈就是,这个人她的自信,她说好、天桥就天桥,天桥虽然低下,但是我新凤霞不低下,我唱着唱着,你看我一定会唱到北京大舞台上去的。当时天桥有个叫万盛轩的小戏院,建于上世纪三十年代,专演评剧,当时万盛轩里也早有了驻演的戏班子,新凤霞只能排在观众较少的时间段演出。演员工会说我给你安排安排,要不然你就唱人家下午场,或者你唱早场,***妈就说没关系,我唱哪场都成,你只要让我进来就行,这样,她就占人家最次的那个时间段,比如按咱们说一天可以演三场,比如早晨十点钟开场了,然后下午两点又开场,然后再晚上六七点钟又开场,你爱给我哪个时间段、我就用哪个时间段就可以。虽然演出时间都不是最佳时间段,但没多久,新凤霞就凭借其甜美的嗓音和俊美的扮相迅速唱红了万盛轩,一年之后,新凤霞组建起了凤鸣剧社,有越来越多的人专门跑到天桥去看她的演出。1949年的一天,北京妇联的领导带给新凤霞一个剧本,名为《刘巧儿告状》。拿来了一个薄薄的一个小册子,据说是来自于陕甘宁边区的一个快板书故事,就是说讲的是一个年轻女孩子反抗封建婚姻,自己找对象、自己结婚的一个故事、一个快板书,文化处的人就觉得这个可以做成一个戏曲在舞台上表演,就拿来给吴霜***妈了,说你看这个、能不能编出一个现代戏。新凤霞是从旧社会走过来的,对巧儿这个刚刚得到解放农村妇女追求婚姻自主的心情非常理解,拿到剧本之后,新凤霞曾两度排演这部《刘巧儿告状》,只不过当时因为新凤霞所在的剧社人力物力条件有限,这出戏并没有取得意料中的轰动效果。就开始试验性地演出,演出开始蛮粗糙的,当时的内容什么的那些戏词唱词都比较水,咱们说比较粗糙,缺少文化人的参与和指引,但是成型了。1950年5月1日,新中国颁布了第一部《婚姻法》,这部婚姻法明确废除了包办婚姻,确立了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权益的基本原则,一时间,全国各个艺术团体都开始大力进行宣传。北京市文化主管部门的领导在看过了《刘巧儿告状》之后,认为这部戏非常适合宣传新《婚姻法》,于是给新凤霞的剧社请来了两位戏剧专家,剧作家王雁和导演夏淳对《刘巧儿告状》进行改编。改编之后,《刘巧儿告状》改名《刘巧儿》,在天桥万盛轩进行了首演,改编后的《刘巧儿》剧情活泼明快、通俗易懂,受到了观众的欢迎。有一些文化人给你整一整剧本,咱们说编剧类的、就是这种,带着他们来逐渐走上正路,这个《刘巧儿》才慢慢慢慢地成熟了、完整了,在台上 观众爱看,那时候封建的意识还挺浓的,所以一看这个,说这个新派的整个一个女孩反抗家庭的包办婚姻,这个多好玩这个故事,而且里边有那种唱词,什么“我爱他来 他爱我”都很胆大,那时候是一般不讲这种语言的,这个语言也好,所以特别受欢迎。1953年,成立了中国评剧团,这是中国第一个国营评剧团,新凤霞所在的凤鸣剧社也被纳入其中,新凤霞成为评剧团一队的主演。1955年在中国评剧团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国评剧院,在集结了评剧界的中坚力量之后,《刘巧儿》再次被搬上了舞台。1956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了评剧电影《刘巧儿》在全国放映,从此、新凤霞和“刘巧儿”便走进了千家万户,新凤霞的新派唱腔也迅速流传开来。现在你听那个***妈那个《刘巧儿》,“巧儿我自幼儿许配赵家,我和柱儿不认识我怎能嫁他”,特别不像评剧,的确像歌。但是现在你听起来都觉得很欢快,所以她很超前,当时是非常超前的一个演员,但是她成功。上世纪五十年代是评剧发展的高峰期,一出出新剧目不断被推出,一段段优美的唱腔被迅速传唱,评剧唱火了京城的各个角落。1957年中国评剧院重排评剧经典剧目《花为媒》,在这出戏中新凤霞以新派唱腔塑造出了一个不一样的“张五可”。这个里面的腔它有它原来的老腔,原来的老腔、但是被新凤霞唱呢,把它在唱法上给它革新了,你比如现在特别红的那段,夸李月娥那段、很快的那段,那是一道、确确实实是老腔,但是她母亲唱、就唱得特别新。但是如果你要是说用这种老腔来唱呢,就会唱成“张五可用目瞅,从上下仔细打量这位闺阁女流”。

Hash:eedcaf1fb35c2f7437556bd6cdfaede662e38323

声明:此文由 Scarlett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