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国华:上兰村五龙祠拾遗

庚子端午,参加了中华傅山园的活动之后,应贵生贤弟之邀到他们村——上兰村五龙祠一游。酷暑炎热的正午,一行四人驱车前往,几分钟的路,眨眼就到了。五龙祠坐落在上兰村南部的一个丁字路口,整个庙宇气势恢弘,十分壮观。

五龙祠的山门前有铁狮子一对,“五龙祠”三个大字遒劲有力,龙蛇飞舞,落款是傅山先生。伟林贤弟告述我,这三个字是贵生集傅山字雕刻的,以及包括正殿的楹联,再看,可不是呢,牌匾和楹联的落款处有一方篆刻就是“杨贵生印”的字样,我豁然感到就在我的身边,深藏着一个民间的文化高手,今天对贵生贤弟又有了新的认识。正殿奉祀着赤、白、黑、青、黄五龙王。正殿对面有献厅一座,祠内还有一处小规模的碑林,有 15通碑,在靠西的一边还堆放着十几块残碑,东西厢房各三间,南房五间,正祠内存壁画《风伯雨师》。据碑刻考证,始建于明朝万历三十六年( 1608年)夏六月,其建筑风格具有鲜明的明代特色。

上兰村的五龙祠是以赤白黑青黄五龙为中心营建起来的祭祀场所,但它所牵扯的既有民众的宗教生活,也有民众的世俗生活。这座次就像是一座座小博物馆一样,透过它可以让我们看到过去,了解当时的民间文化及宗教文化的意义。这些民间的祠寺是历史的沉积,是文明的结晶,是古今文化学者智慧,是不可多得的财富。

自远古以来,春祈秋报,人们对龙礼敬有加,龙王庙成为各地到处存在的景观,虽然人们不会把丰收的希望全部放在神灵的庇护上,但他们还是会把是否风调雨顺,是否丰歉与神灵联系起来。对于灾害的防犯避免也是农业社会时刻关注的事。与定期的对神灵赐福的祈求和回报相比,还经常需要临时向神灵祈求,希望它们能帮助人们抵御自然灾害

上兰村五龙祠就是有着这样一个神奇般的传说:在明朝某一年春天,村里遭受了罕见的旱灾,地理的青苗都枯干了,眼看着不仅没有收成,反而把种子都赔光了,全村百姓急的不知所措,妇女老叟哭干了眼泪也无济于事。这时村里最有权威的族长出来组织百姓揭拜龙王,向龙王祈求下雨拯救青苗,拯救百姓。果然是在不多久后,一场甘霖绵绵不尽,滋润着大地,万物复苏,焕发出勃勃生机,这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获得丰收的人们,不曾忘记春天求雨的情形,便有了兴建龙王庙的意念。还是由族长出面组织捐资兴建,全村百姓纷纷响应,很快就筹集到了善款,可是上兰村附近树木和森林稀少,盖庙的木头买不到,正当大家一筹莫展之际,一场大雨从天而降,只见汾河水猛涨,在奔腾不息的河流之中,人们看到了河里漂着好多的木头,村民们纷纷来到河边捞起木头,请来木匠计算捞起来的木头不多不少刚刚好,大家欢呼雀跃,都说好神奇呀,兴建五龙祠真是天意呀。最后决定在村南广济寺傍边修建五龙祠,让广济寺的俩位道姑监建,迄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

祠内一通碑文记载:明万历三十四年,上兰村旱魃严重,田里的禾苗卷曲枯黄,眼看就要绝收。当地百姓相约成群,打着旗锣伞统,头戴杨柳枝编成的凉帽,手持杨柳、香蜡、供品,赤脚远涉深山的神崖村汾河岸边,设坛摆供,列供五方龙王。三天后果降喜兩,旱苗得泽。泛黄卷曲的禾苗转绿,当年喜获丰收。第二年风调雨顺,庄稼长势喜人,一派丰收景象。众人感“龙之灵而应也”,决议建祠供奉。将要开工之际,却缺乏木材。就在人们着急之时,忽然汾河发大水,“忽闻水浮大木百余本至。越数夕,又浮数十本至”。龙王显灵,恩泽百姓,此乃天意。全村男女老少非常高兴,于是大家齐力,“驿驿然”、“籍籍然”,筑墙之声“登登然”。于明万历三十六年( 1608)六月建成祠堂,方“欣欣焉”。

崇祯十四年(1641)三十三岁的傅山在虹巢读书时,经常去上兰村五龙祠,曾赠二亩地给五龙祠,于是祠僧普烈嵌石于墙上,请傅山记之。傅山挥毫手书《上兰五龙祠场圃记》,字体行草,碑文结尾处是用隐语:“岳丘既平,琮玉斯韫。考祥亡羊,题桢木折。有位无人,甫田围隐,巨室工逸,七贤一遁。” 此隐语谜底为,崇祯辛巳。这块著名的书法精品碑,在民国六年( 1917年),太原东缉虎营傅公祠时,将此碑移到该祠的东墙之上。日军侵华时石碑不知下落,只有拓片存世。

中国成立以来,无神论的大肆传播,上兰村把五龙祠改造成一个商业服务场,正殿是百货摊位,百姓在这里秤花扯布,东厢房是五金制品,西厢房是土产日杂,南厢房也就是献殿五间一分为二天,一半是副食,一半是粮油,伟林对东一半的糖果记忆深刻,记得一分钱能买一块硬水果糖,一毛钱能买十一块糖,看来刺激消费由来有之。祠里的十几通石碑也都被挪作它用,大多数是修建了村里的水利工程。

上世纪八十年代,商场退出了祠院,恢复了它原来的面貌和功能,供人欣赏和了解上兰村的历史和文化,尤其是傅山文化的瑰宝。傅山先生的《上兰五龙祠场圃记》,这通碑作为傅山先生最早的书法作品,为研究者所珍重。历代碑文中唯一的隐语,更是成为文化大家制谜的唯一实证。

而《五龙王庙碑记》记载的奇特的对龙的信仰和充满传奇色彩的建筑材料的来源,给五龙祠增加了更多传奇色彩。这通碑早被用在汾河滩上的水渠工程上,偶尔的一个机会,被文物爱好者杨贵生先生发现,他邀请几个好友,把用在水渠上的石碑替换下来,运回到祠里,并重新粘合,在他细致呵护,精心制作中,这通已经四分五裂的碑又与游人见面了。

说起收集五龙祠散落在民间的石碑,贵生贤弟又是一阵感慨,有一通建祠的功德碑发现时,已经是一推石砾,他左拚右对,经过两个月象绣花一样努力,碑终于拼接好了,但是碑的整体破碎,没有支撑的主题,他就用钢板焊接在碑体上,好似这通碑被装在了铁筐子里似的。在献殿里大大小小十五通碑,那一通都是经贵生之手还原于世的。我不禁对相知相识十多年的兄弟倏然起敬,贵生为了傅山和傅山家乡的文化不计报酬和得失,全身心的付出,我相信贵生将于五龙祠一样流芳百世。不是吗,当看到“五龙祠”这三个字的时候,当看到正殿的楹联的时候,当看到那一通通残缺破碎的石碑时,让人联想到的是,那位淳朴善良、崇尚文化的上兰村人——杨贵生。

Hash:893b042744ce1838db09d3b5861369bec21b7a27

声明:此文由 太原道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