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周报——2021-12-03期

文博周报

CURE DEPARTMENT CAKE ONLINE

01

“交融·魅力——北魏鲜卑拓跋部的历史足迹”在韩国汉城百济博物馆开展

12 月17 日,洛阳博物馆大同市博物馆呼伦贝尔博物院共同策划的“交融·魅力——北魏鲜卑拓跋部的历史足迹”展览在韩国汉城百济博物馆开展。作为2021 年“中韩文化交流年”的重要文化活动之一,展览精选呼伦贝尔、大同洛阳三个鲜卑拓跋部发展历程重要节点地区85 件(套)文物,通过“从鲜卑拓跋部的起源到北魏建国”“北魏平城时代与洛阳时代”“佛教的兴盛与伽蓝梵呗”三个大的部分,向韩国公众讲述了鲜卑拓跋部从嘎仙洞出发,一路南下至盛乐、平城,最终定都洛阳的历史篇章。

洛阳,地处中原,兼具开放、包容的城市特征,十三个王朝在此建都。北魏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洛阳时代的北魏,政治上结束北方混乱局面,文化上实现了民族大融合,为后续的历史发展注入了新的力量。此次展览是在韩国的第二站巡展,展览的顺利举办不仅扩大了中韩双方的文化交流和合作,更是为两国民众的相互了解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展览持续至2022 年2 月27 日。

02

合作外展|金相玉式——沿黄九省区金玉特种工艺瑰宝展

12 月21 日,由洛阳博物馆与河南博物院青海省博物馆四川博物院等沿黄九省区23 家文博单位共同举办的“金相玉式——沿黄九省区金玉特种工艺瑰宝展”在河南博物院东临展厅正式开展。

展览汇集“沿黄九省区”近300件金玉特种工艺文物精品,分为“金玉辉映”“包金裹银”“镂金错彩”“浮光跃金”“酌金馔玉”五个部分,希望通过此次“金”“玉”工艺主题的展览来展示黄河儿女的创新活力和卓然智慧,让观众在品鉴器物之美、技艺之美、匠心之美、文化之美的同时,感知中华民族的文化厚积与自信。

洛阳,作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不仅长期是中国古代政治经济中心,更是特种工艺的集聚地。尤其是东周青铜工艺蓬勃发展之际,鎏金、错金银、镶嵌工艺在洛阳地区的战国墓葬中出土数量较为集中,可以说代表了这一时期青铜铸造加工技术的最高水平。此次展览洛阳博物馆从战国至宋代大跨度选取展品共计19 件(套),不仅涵盖战国的错金银、镶嵌、鎏金、更有宋代的“累丝工艺”代表参展。

03

河南省智慧博物馆建设工作座谈会在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召开

为推进全省智慧博物馆建设,提升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水平,12 月21 日,由省文物局主办的智慧博物馆建设工作座谈会在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召开。会议期间,来自全省23 家博物馆单位的40 余名代表到龙门石窟和二里头夏都博物馆进行实地观摩,南京博物院研究员张小朋从智慧博物馆建设和博物馆安全两方面进行经验介绍。同时会议代表还对《河南省智慧博物馆建设与运维导则草案》进行了座谈交流。

此次座谈会的召开,为智慧博物馆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参考和更加完善的解决方案,对全省智慧博物馆建设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有利于提高博物馆智慧化服务水平,促进省内文博事业的发展。

04

洛阳客家文化研究会民间文化研究中心成立

12 月18 日上午,洛阳客家文化研究会民间文化研究中心成立大会在洛阳民俗博物馆召开。洛阳市委统战部二级调研员顾雪林,洛阳市侨联四级调研员陈红超,洛阳客家文化研究会会长姬铁成,洛阳客家文化研究会民间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刘百灵,洛阳客家文化研究会书画委员会主任王群乐致辞。洛阳民俗博物馆馆长赵光付,洛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郭爱和,洛阳市少年儿童图书馆馆长闫朝霞等出席大会。洛阳客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谢琳惠主持大会。

洛阳客家文化研究会民间文化研究中心是洛阳客家研究会的二级机构。该研究中心将“传承民间文化遗产,建设客家精神家园”为宗旨,以做好民间文化的传承发展工作为使命,积极开展洛阳传统风俗、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村落文化等民间文化的调查、整理和学术研究工作,并组织团队,对回迁洛阳客家后裔(即闽营人)的家族繁衍、居住环境、生活习俗、名人事件等进行详细的学术考察,努力打造具有洛阳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化品牌。

洛阳客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于春斌宣读关于成立民间文化研究中心的决定。会上,顾雪林向洛阳民俗博物馆授予洛阳客家文化研究会民间文化研究中心的牌匾,刘百灵向洛阳民俗博物馆捐赠1996 年首届“世界客属根在中原”祭祖大典活动照片,这将为洛阳民俗博物馆讲好河洛民俗故事、探索特色民间文化提供新的机遇。

会后,参会嘉宾共同到洛阳民俗博物馆大院内观看海神乐、二鬼摔跤、豫剧等非遗节目表演。

05

洛阳市汉魏故城遗址管理处开展迎新年汉魏洛阳城徒步行暨文物普法宣传活动

为提升遗址区周边群众的文物保护意识,12 月22 日,洛阳市汉魏故城遗址管理处组织“迎新年汉魏洛阳城徒步行暨文物普法宣传”主题活动,汉魏故城管理处全体干部职工及“汉魏洛阳”热心志愿者40 余人共同参与。

冬日暖阳暖心人,文物普法在路上。大家分成两组向南、向北沿着汉魏洛阳城内城城墙环形徒步行走,沿途经过翟泉、金村、韩旗、保庄、龙虎滩等村庄,大家进村入户,走进田间地头,向群众发放汉魏故城宣传彩页和文物普法宣传资料,与村民互动交流,进行文物普法宣传,征集群众对汉魏洛阳城文物保护和发展建设的意见建议。

沿汉魏洛阳城内城近10 公里的徒步路程中,通过开展文物普法宣传教育,不仅向群众普及了文物保护法律法规,贴近了群众,增进了感情,而且用脚步实地踏查丈量汉魏洛阳城,加深了对汉魏洛阳城的认识、交流了思想,同时也丰富了职工们的文化生活,增强了志愿者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下午,在汉魏洛阳城永宁寺遗址组织开展了冬季应急消防演练。

06

洛阳市隋唐城遗址管理处组织全体职工到正平坊考古工地现场参观学习的活动

12 月21 日下午,洛阳市隋唐城遗址管理处处长孟晨带领全体职工以及志愿者团队赴正平坊参观学习。

经过两年的考古发掘,隋唐洛阳城正平坊遗址考古获重大进展,在坊内发现了数处院落遗迹,考古工作者根据文献记载推测为唐太平公主宅院、孔庙、国子监等。

隋唐洛阳城作为第一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正平坊遗址是唐代都城里坊制度的生动例证,体现了中国古代传统的城市规划思想。通过此次参观学习,大家对唐代政治制度史和社会生活史的学习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07

洛阳民俗博物馆开展年终安全大检查筑牢安全防线

当前,已进入冬春火灾易发期,为确保岁末年初安全工作形势稳定,12月20日上午,洛阳民俗博物馆组织保卫部全体人员开展冬季安全专项检查。检查组重点查看了馆内陈列展厅、监控室、办公区、消防水泵房、文物库房等区域,全面检查消防安全,对馆内消防器材、微型消防站、消防疏散通道、用电安全等方面进行了认真排查;对馆内消防栓、灭火器的实用性进行了细致检查,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此次检查全面认真,对民俗博物馆、匾额博物馆、契约文书博物馆、古瓷标本博物馆、老子纪念馆逐一检查,不漏区域、不漏环节,对易松懈、易遗漏、易忽视、易发生火灾的地方进行细致检查,针对检查中发现的隐患问题,将按照安防和消防的要求,做到立行立改,切实消除安全隐患。

通过此次安全大检查,提升了全馆职工的安全防范意识,消除了安全隐患。下一步,洛阳民俗博物馆将牢固树立文物安全是文物保护的红线、底线和生命线的工作理念,继续加大文物安全巡查工作,切实增强文物安全的日常管理和应急能力,确保安全生产无事故。

文博资讯

CURE DEPARTMENT CAKE ONLINE

01

中国印刷博物馆广陵分馆项目奠基开工

12 月22 日上午,GZ263 地块暨中国印刷博物馆广陵分馆项目奠基开工。该项目的开工标志着扬州运河文化投资集团所属的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的发展开启新篇章,标志着世界非遗雕版印刷技艺的传承与创新迈入新阶段,更标志着集团在北护城河文旅集聚区项目建设中鸣出第一枪、迎来新突破。

扬州雕版印刷技艺始于唐代,发展于宋元时期,兴盛于清代。2006 年,扬州的“雕版印刷技艺”项目经申报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9 年,以扬州为代表的“中国雕版印刷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作为雕版印刷技艺的主体传承保护单位,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保存着传统的、纯手工的雕版印刷技艺,拥有陈义时、陆文彬等一批国家级、市级雕版印刷技艺非遗传人。

据悉,GZ263地块暨中国印刷博物馆广陵分馆项目将于2023年底前完工,届时可全方位向中外游客展示雕版印刷这门世界级非遗技艺,并成为扬州文旅的标志性建筑、扬州旅游独具特色的城市名片和扬州非遗文化的传承高地。

02

沈阳博物馆正式开馆

2021 年12 月21 日,筹建达36 年、启建3 年多的沈阳博物馆,终于正式开馆。这是沈阳文化史的重要里程碑,是蜚声全国文博界的大事件。

沈阳博物馆利用辽宁省博物馆旧馆修缮改造而成,地面、中庭立柱、报告厅桌椅等都是利旧,其修缮改造及展陈工程走过了一条拼搏、创新、突破之路。

沈阳博物馆的定位是“沈阳人民自己的博物馆”。建设期间,即推出“百万收藏计划”,面向公众征集能展现沈阳人民生活履迹、具有浓重沈阳文化印迹、体现沈阳城市发展建设历程的物证和书证展品。力争在五到十年内,收藏一百万件沈阳市民日常生活藏品,发放一百万收藏证书,打造全球最大的城市居民日常生活记录、展示和研究中心,让沈阳博物馆真正成为“人民博物馆”。同时,以数字化博物馆技术对藏品进行分类和展示,后期将设计推出系列实物展。

沈阳博物馆开馆后,将以“沈阳文化”“地域特色”“新美育”等专题为切入点,以精品陈列、交叉学科课程体系、新媒体以及学术交流等多种形式,全面展示沈阳文化特色和精神内涵。并通过多元化的文化交流,以展览引进、跨界艺术活动、文物IP共享等形式,展现沈阳历史文化精髓。

03

“印象·工业记忆”兰州搪瓷艺术底稿及实物展在兰州市博物馆开展

搪瓷是什么?年轻人也许对它有点陌生,年长的人可能会说:这是一个时代的记忆……12 月22 日上午,“印象·工业记忆”兰州搪瓷艺术底稿及实物展在兰州市博物馆开展,156 件展品时间跨度从1958 年至1991 年,让人在观展时体验一场穿越时空的怀旧之旅。

这场展览由兰州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兰州市博物馆、甘肃三木自行车博物馆承办,将从22 日持续至2022 年2 月底。

展出的156 件展品均为兰州搪瓷厂艺术底稿和实物,目前由甘肃三木自行车博物馆收藏,包括搪瓷手绘设计图稿65 幅,搪瓷器皿91 件。

展出的器皿类搪瓷有盆类、盘类、缸类和碗类;手绘设计图稿均为兰州搪瓷厂王村等人设计绘图,分为汤盆、面盆、菜盘、茶盘4 大类,有花鸟、人物、动物、客轮、军舰等图案,包括当时的经典图案“红双喜”“幸福”等。

此次以工业文化为主题的展览,旨在弘扬中国工业文化和工业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兰州市博物馆撷兰州搪瓷艺术工业这朵小花,重现当年兰州的工业盛况印象,让人们重温工业时代的珍贵记忆,发扬艰苦奋斗的工匠精神,为振兴兰州而赓续奋斗。

04

王济红两件书画作品捐赠东昌府区博物馆

12 月19 日上午,山东省收藏家协会会长王济红将自己心爱的两件作品行书《赤壁赋》和山水画六尺宣竖幅《奇峰万木图》捐给山东省聊城东昌府区博物馆。此前,他曾将行书《滕王阁序》和山水画六尺宣竖幅《溪山髙逸图》向临清市博物馆进行了捐赠。

王济红现为中国收藏家协会常务理事、特邀顾问,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一级美术师。他自幼爱好祖国传统的绘画书法艺术,少年时便开始了有意识的登山、看山、学山、画山的艺术活动,后从部队转业到山东省文联工作30 余年,其间遍访名家,受过多名书画大师的正规指教,系统学习掌握隋唐五代、宋元以来山水画理论,广泛吸取古人各种优秀皴法和构图。他对挺拔劲峭、雄奇壮阔的江北之山有一种偏爱得近乎神圣的情愫,奇松异石云海的苍劲伟岸壮丽和精气秀气灵气,一直是其笔下反复探索描绘的主题。

王济红手写了“捐献书”。他说:“我热情地自愿将精心创作的书法作品行书《赤壁赋》和山水画作品六尺宣竖幅《奇峰万木图》无偿捐献给聊城市东昌府区博物馆。”

05

海南省博物馆获赠一批明清琼式家具

12 月22 日下午,海南省博物馆获得102 件(套)家藏文物赠送。经鉴定评估,其中含32 件琼式精品家具,包括床、桌子、椅子等。据捐赠人李岩介绍,这次捐赠的家藏文物,最早的有清代中后期的,至今有200 余年。这些清代及民国时期的家具、物件等承载着李氏家族众人一代又一代的心血,是祖辈们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它们是家具、物件,但它们也是海南传统本土文化的见证。

06

寻觅,那一抹蓝——烟台市博物馆馆藏金属胎珐琅器精品展开幕

12 月22 日上午,“寻觅,那一抹蓝——烟台市博物馆馆藏金属胎珐琅器精品展”开幕式在滨州市博物馆举行。本次展览共展出80 多件烟台市博物馆馆藏金属胎珐琅器精品,为滨州人民奉献上一份精心策划的新年礼物和文化盛宴。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600多年前,掐丝珐琅工艺传入中国,很快便被赋予了中华民族的传统风格,成为中国工艺美术史上的一朵奇葩。此次珐琅器精品展的如期开展不仅让滨州市民了解到珐琅工艺其雍容华贵的造型、富丽堂皇的色彩、寓意吉祥的纹饰以及超凡脱俗的展现手法,更是加深了两地的友谊,为两座城市融合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此次烟台、滨州两地文旅部门携手,真正实现了让文物资源活起来,让文物资源动起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07

青岛城阳区档案馆、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

历久弥新好风景,山海城阳画图中。12 月22 日,集历史、艺术、人文于一体的地志类、综合性多功能现代化场馆——青岛市城阳区档案馆、城阳区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

馆区位于青岛市城阳区江城路101 号,整体建筑面积达2.9 万平方米。其中,博物馆建筑面积约8000 平方米,设有历史陈列展厅、临时展厅、文物库房、文物修复整理室、多功能厅、多媒体教室等;档案综合展厅800 平方米,配备先进的中心机房、声像档案编辑室、电子文件接收室、数字化室等专业技术用房。

在历史陈列展厅内,以“城阳山海间”为主题,分为“远古的先民”“齐国的重要边镇”“汉代不其城”“千年的流风余韵”四个部分,依托680余件(套)展品,首次利用实物和文献学相结合,用“物语”的形式,主题鲜明、脉络完整地全面展示了今城阳地区从新石器时代,至明清、民国时期这段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

08

重庆首个“三线建设”历史博物馆开馆

挖掘重汽文化,追寻“三线”记忆。经过两年筹建,位于重庆双桥经开区的重庆红岩重型汽车博物馆(简称“重汽博物馆”)12 月22 日正式开馆,这也是重庆首个“三线建设”历史博物馆。

重汽博物馆以国家上世纪60 年代“三线建设”发展历程为主要内容,以四川汽车制造厂发展历程为展示主体,是集博物馆、科技馆、文化馆一体的新型博物馆。

该馆建址位于双桥经开区市民文化中心,建筑面积12886 平方米,规划有游客中心、陈列展览区、互动体验区、行政管理区和文物库房等区域。

其中,陈列展览区分为室内展馆和室外展馆两部分,室内展区面积6288 平方米,室外展区面积6598 平方米,共收集文物、文史、文献资料、工业遗产8000 余件(套),图片12000 张,35 人口述历史视频共228 分钟。

室外展区主要是工业遗产展示,其中展示了一辆CQ261 军车实车,后面还拉载着加农炮,属于我国代表性工业遗产和重要文物,是该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开馆后,博物馆将免费向广大市民开放,馆内部分体验项目会适当收取费用。

09

福建民营博物馆发现保存在恐龙蛋化石中的完美胚胎

由中国、英国加拿大三国机构的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团队对一个完好保存在蛋化石里的恐龙胚胎进行了研究,认为这个有着7200 万年至6600 万年历史的兽脚类恐龙胚胎化石是迄今为止科学记录的最完整的恐龙胚胎。这项研究12 月22 日发表在《iScience 》杂志上。该化石是在中国南部江西赣州的晚白垩世地层中发现的,目前馆藏于福建省英良石材自然历史博物馆。

iScience 是跨学科研究开放获取期刊,为生命科学、基础科学、地球科学等多个科学领域提供了交叉科研的平台,刊登领域内重要的基础与应用研究。

福建省英良石材自然历史博物馆将这个标本昵称为“英良贝贝”。据介绍,该恐龙胚胎保存状态相当原始,没有受到化石化作用的太多干扰,清晰展现了其存活时的状态。该个体从头到尾总长度估计为27 厘米,蜷曲在一个长度为17 厘米长形蛋化石中。

10

英国 2.7米长巨型千足虫化石明年将在博物馆展出

据英国《镜报》12 月21 日报道,英国研究员在诺森伯兰郡豪威克湾海滩上偶然发现了一块重约50 公斤、长2.7 米的巨型千足虫化石,这是一种来自石炭纪的生物,距今约3.26 亿年,研究人员认为这种生物有32 到64 条腿。这是第三块被发现的千足虫化石,于2018 年被发现,比之前在德国发现的两块化石更大、更古老。

剑桥大学地球科学系的Neil Davies 博士表示:“这完全是一个偶然的发现,这块化石裸露在裂开的地表层外,研究人员路过时碰巧发现了它。”

在得到许可后,这块化石被搬到剑桥郡进行研究。研究人员认为,这可能是巨型千足虫脱落的外壳,被沙子覆盖而保存了下来。如今的英格兰位于赤道附近,属热带气候,巨型千足虫灭绝前在赤道地区生存了大约4500 万年,为了达到如此大的体型,它们必须以坚果、种子、小型生物和两栖动物为食。巨型千足虫的灭绝可能是由于全球变暖导致气候干燥,或者是由于爬行动物的增多导致食物减少。

Davies 博士说:“发现巨型千足虫化石非常罕见,目前我们还没有发现它的头部化石,所以很难深入了解这类生物。”

据了解,这块化石将于明年在塞奇威克博物馆展出。

了解更多文博资讯,请浏览洛阳市文物局官方网站(http://wwj.ly.gov.cn )和新浪微博@ 东方博物馆之都。

·THE END·

采编 徐阳光

编辑 余 楠

微博 洛阳市文物局

邮箱 lywwjxx@163.com

官网 http://wwj.ly.gov.cn/

洛阳市文物局 洛龙区(开元大道232号)

Hash:8f06acf4a6d58ae0b79ecabc122c6e83c5d0f9e0

声明:此文由 中部城市生活指南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