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陵为何选址巩义

“”

ID:zhaoshizongqin

常回家看看

投稿

编辑 | 趙英雄

《史记·封禅书》曰:“昔三代之君,皆在河洛之间,故嵩高为中岳,而四岳各如其方。”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阳后,以“嵩为中央,左岱(泰山)右华(华山)”,称“中岳嵩山”为“天地之中”。日月为明,山高为嵩。古人说“嵩山如卧”,到了明代,著名文学家袁宏道发现嵩山像一条很清瘦的卧龙,他画龙点睛般地道出了嵩山独具的山体特征。《诗经·大雅》云:“嵩高维岳,峻极于天。”嵩山主峰峻极峰由此而得名。“不来峻极游,何以小天下?”这是宋代名相范仲淹登峻极峰后留下的感叹。

长眠于巩义市宋陵的宋代帝王,脚蹬眼望的就是嵩山,就是嵩山的太室山主峰峻极峰(太祖、太宗、真宗、仁宗、英宗及太祖的老爸赵弘殷)及少室山主峰连天峰(神宗和哲宗)。贵为皇帝者也不敢正南正北安葬,宋陵各陵均呈东南—西北方向,与子午线有5~15度不等的偏角,所以看上去它们与峻极峰、连天峰并不在同一条子午线上。连天峰下是名刹少林寺,峻极峰下是中国四大书院之一的嵩阳书院。峻极峰的东侧是万岁峰,西侧是卧龙峰,万岁峰与卧龙峰犹如宋陵的两个高耸云霄的门阙。

站在峻极峰上北望,但见黄河如带,邙山横亘,东眺是虎牢关,西瞰是黑石关与洛河。“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洛河是中华民族的历史河,邙山是阴宅宝地,向有‘生在苏杭,死在北邙’的说法,加之雄关漫漫,好风水呀!”巩义文物保管所副研究员傅永魁对记者说。

“这么个易守难攻的地方,为什么历史上没有一个王朝选在巩义建都呢?”记者问。

“这儿是阴宅,嵩山之北是阴,黄河以南也是阴,巩义这地方按古人的说法,就是个阴宅,怎么能建都呢?巩义不像洛阳,在洛河之北,邙山之南,在古人看来是阳宅,是建都的地方。”傅永魁先生说,“更重要的是,巩义这地方符合北宋王室的建陵要求。宋代流行‘五音利姓说’,赵姓属于角音,对应‘五行’中的木,木生东方,阳气在东(开封),赵家皇帝必须在西方安葬,且陵地需要东高西下,所谓‘东高西下为之角地……南高北下为之徵地,角姓亦可居之’。巩义东南多山,峻极峰海拔1440米,西北低垂,邙山海拔272米,且西有洛河北流,注入黄河。按堪舆学说法,南山北水,山高水来就福贵不断,巩义实乃赵宋不可多得的皇家茔地。”

公元963年,赵匡胤命“司天监(掌天文、历法、祥瑞、兆候的机关)赵修己、内客省使王仁赡等改卜安陵(即永安陵,起初赵匡胤的老爸宣祖葬在开封的东南隅)于西京(洛阳)巩县之邓封乡(今巩义市西村镇常封村)”。

赵匡胤把他老爸赵弘殷安葬在巩义,还有更深的考虑,那就是为迁都洛阳做准备。

赵匡胤生于洛阳的夹马营,深知洛阳和开封作为首都的优劣:开封无险可守,洛阳固若金汤。但当赵匡胤提出迁都洛阳时,却遭到了臣下的反对。迁与不迁的理由都很充分。反对迁都者认为“汴京得运河漕运之利”,有通往江南之便。赵匡胤则认为,城中所需物资全仗水路由外地运送,万一开封被围,后果难以想像。

群臣的谏阻都不能动摇赵匡胤迁都的决心,可是他的弟弟赵光义说得妙:“在德不在险,何必一定要耗费民力迁都呢?”一句“在德不在险”让宋太祖哑口无言,他只好长叹:“不出百年,中原人民叹也。”行伍出身的赵匡胤只好豢养一支庞大的禁卫军来保卫开封,于是乎“举天下之兵宿于京师”。

赵匡胤只好把洛阳作为陪都,他幻想着,总有那么一天能迁都洛阳。正是从迁都洛阳出发,他决定将皇陵建在离洛阳很近的巩义。

纵观中国整个封建社会,赵家的皇帝可能是最不坏的,这也许就是赵宋的国祚比李唐还长,比刘汉稍短,居历代封建王朝之次席的一个原因。

也就在选定皇陵位置的这一年,赵匡胤“密镌一碑,立于太庙寝殿之夹室,谓之誓碑”。天子登基前必须到誓碑前跪拜默诵,臣子只能远远地站在阶下,不知道碑上的内容,猜想那不过是治国经邦的“总路线”。直到靖康之变,宫门大开,人们才有幸目睹那座神秘的誓碑,才知道赵宋的“总路线”竟是:“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子孙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

赵宋的终结很惨烈,也很“文化”。深圳崖山之战宋军失败后,进士出身的左丞相陆秀夫背起9岁的少帝赵昺,用素白的绸带把赵昺与自己束在一起,跳海而死。之后,朝廷诸臣和后宫女眷也随同跳海殉国。当时海面浮尸十余万,文天祥诗称“人死乱如麻”。与陆秀夫同科考取状元的南宋右丞相文天祥则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传世名言。

中国历史上,没有哪个王朝能让文人们如此这般,也没有哪个王朝死得如此“另类”。据传,历代封建王朝中亡国最惨的是赵宋,惨到皇宫里的乐器奏乐时都会流泪,泪流干了,自碎自裂,无一完器。

千古疑案扑朔迷离

赵匡胤在开封驾崩7个月后,灵柩被护送到巩义的永昌陵,此时正值正午时分。

忽然,狂风大作,“嘡啷”一声,一只白兔飞跳过来正撞中铜锣;而后,大雨倾盆,“扑通”一声,一条大鲤鱼从空中跌落鼓上。这“鸣锣击鼓”,好像诉说着赵匡胤之死已为上帝所知,天人同悼,于是有人说此乃“上天示兆”,“玉兔敲锣鱼打鼓”,此吉时,宜安葬皇帝。赵匡胤这么一下葬,“七月而葬”、“午时下葬”就成为赵宋皇帝的一种制度,且每年宋陵祭祀,祭品都少不了鲤鱼和全兔。“清代,洛阳知府奉清廷之命祭祀宋陵,都必须有兔子和鱼,那时巩义东乡(山区)供应兔子,西乡(洛河地带)供应鲤鱼。祭祀其他帝王,是绝对不用兔子和鲤鱼的。这一宋陵祭祀制度一直沿袭到民国初年。”傅永魁对记者说。本文转载自赵氏宗亲微信公众号,作者赵英雄。

“玉兔敲锣鱼打鼓”的传说扑朔迷离,赵匡胤的死因也是千古之谜。

“开宝九年?穴公元976年?雪冬夜,赵匡胤病笃,召光义嘱托后事。遥见烛影下晋王(光义)时或离席,若有逊避状。既而上引柱斧戳地,大声谓晋王曰 ‘你好自为之!’俄而帝崩。”这“烛影斧声”的传说只见于《宋史记事本末·金匮之盟》,而《宋史·太祖、太宗本纪》不载。晋王谋害皇帝一说,真伪莫辨。而《烬余录》的记载更加离奇,说赵光义入宫侍候兄长,趁匡胤昏迷之际对很令皇帝垂爱的花蕊夫人实施“性骚扰”。谁知匡胤醒来,一怒之下抓起床边的玉斧朝光义掼过去,却砸在地上。听到响声,皇后和太子都赶将过来,此时匡胤已奄奄一息并于第二天清晨死去。

因为赵匡胤把皇帝的宝座传给了兄弟而不是儿子,似乎光义的帝位来得就有些不明不白,所以传说不弄出点凶杀与“花边”是不算完的。其实,赵匡胤是铁了心将皇位传给光义的。他封光义为晋王,位在宰相之上,且常对近臣说:“光义龙行虎步,他日必为太平天子,福德非我所及也。”如是,记者更相信《宋史》的“病死说”———宋太祖死前留下遗诏,遵照母亲杜太后要求他传位给弟弟的遗言,要其弟赵光义继位,并要求光义缩短服丧的三年之期,三天之后就可上朝处理政事。只是皇位传弟不传子,世所罕见,所以才会有很多说法,而这,也正是赵匡胤的英明之处。

据传,匡胤、光义、廷美(光美)的母亲杜氏鉴于后周主幼失国的教训,临终嘱咐:“汝百岁后,当传位光义,光义传光美,光美传德昭(匡胤子)。夫四海至广,能立长君,斯社稷之福也!”这便是“金匮之盟”。“金匮之盟”见诸正史,然而还是真伪莫辨,一直有人怀疑这是光义和赵普合伙炮制的谎言。

如果“金匮之盟”存在,光义即位后的一系列作为则违背了誓约。德昭为将士灭胡请赏,光义大怒道:“待汝自为之(指称帝),赏未晚也。”德昭退而自杀。两年后,赵匡胤的另一子德芳暴卒。又两年,廷美被流放而亡。至此,“金匮之盟”中所有的旁系继承人被铲除净尽,赵匡胤的江山终于牢牢地落在了光义子孙的手里。

赵匡胤之后,北宋的江山是光义子孙的。南宋第一个皇帝高宗也是光义的子孙,但因其无子,皇位又先后传给了赵匡胤的儿子德芳、德昭的后代。

赵宋的末代皇帝是赵匡胤的后代,8岁当皇帝,9岁亡国亡身。谢太后派文天祥去和元军谈判,愿把大宋降为属国,元军主帅伯颜对文天祥说:“汝国的天下得于小儿(指赵匡胤从后周幼主手中夺得皇位),亦失于小儿。其道如此,尚何多言?”天意冥冥,历史似乎跟匡胤、光义兄弟俩开了个不小的玩笑。

此话不错,但封建帝王中再也没人能有赵匡胤“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把一个乱了200多年的中国平和地统一起来并带入盛世的能耐了。

从一个旁观者的立场出发,我们当然可以对大宋的软弱说三道四,但人民需要和平,大宋的平和也造就了中国的云蒸霞蔚。

这里

Hash:e7ebdbe89ad8e1dce6fbe8a8af38b1e1b8468e1d

声明:此文由 赵氏宗亲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