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安镇古村韩家庄

古村落-韩家庄

每一个古老的民族,都有他的神话和传说;

每一个古老的村落,亦有他的神话和传说。

公孙黄帝有一个儿子叫昌意,被贬到若水(今大渡河)一带,昌意在此娶妻生子,取名韩流,中国韩姓从此诞生。韩流成人后,念念不忘皇权帝位,苦心孤诣迁回汾水,在与爷爷黄帝住的公孙堡相距十五公里处的吕梁山麓造堡而居,取名济民堡,后改为韩芝庄,隋朝时改为韩家庄。人们说:生有韩流,始有韩姓,先有济民堡,后有韩家庄。建村已有四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

(近水楼台先得月,这位韩家庄的创始人,得到了爷爷黄帝的眷顾,梦想成真,登上帝位,成为五帝中第二位之颛顼帝,人称黑帝。)

韩家庄位于东径111度,北纬36度,海拔680米,是山西洪洞县河西万安镇一个行政村,距县城十五公里。背依驰名古今之舜耕历山,面临发源吕梁山汇入汾河之北涧河,村北坡下连接涧西村,村南坡上紧邻上舍村,村西与石家庄接壤,村东与杨家庄、曹家庄、温家庄、铁炉庄毗邻。面积8平方公里,户数612,人口2016,耕地2800亩。

韩家庄有北户韩、东户韩、西户韩和张姓、李姓、杨姓等十三姓氏人群和睦相居,以农立庄,兼营柳编、油坊、糟坊、染坊等工商业,村容布局形如栖凤形体之大村落。有簸箕之乡的俗称,有龙村凤庄之美誉,有河西十八庄之老大头衔,有乾元山六社之首的金石铭文。进入21世纪,随着韩家庄传统古村落的保护与修复、韩家庄村志的整理与编纂、教授学者的考察与发掘、作家记者的采风与采访,这个平野远眺,层层展展,村落远望,如堡似城,物丰民庶,交通便利,商贾云集,文脉深厚,乡贤辈出,雄踞一方的韩家庄,又有了新的名片——六大之村:

尧舜时期之簸箕大村

唐尧虞舜,人文师祖,在韩家庄留下有他们的脚迹,流传着他们的圣名。

舜耕历山,家喻户晓,耕地时驾一黄牛一黑牛,犁杖上挂一簸箕,不鞭牛敲簸箕。两牛皆以为打对方,不用扬鞭齐奋蹄。尧王访贤从簸箕上发现舜的仁慈和智慧,几经考察,把帝位禅让给舜。留下了“簸箕问鼎”的政治佳话。舜敲的簸箕是谁编的呢?知道的人就少之又少,韩家庄人知道,是舜的后娘娘家弟弟特编专供,坚挺结实,声音宏亮,经久耐用。

尧把自己两个女儿同时下嫁给舜。成亲那天,舜的舅舅门上韩家庄人背簸箕扛笸箩顶柳帽给外甥送贺礼。皇室成婚,盛况惊人,群情激奋,情不自禁,你拣木棍敲簸箕,他拣石头擂笸箩,顶柳帽的拿着柳帽对拍,还不时扔到空中。尧发现这粗犷雄壮的热闹,便钦定御旨,将簸箕定名为箩,将笸箩定名为鼓,将柳帽定名为钹,将该热闹定名为威风锣鼓。留下了古典鼓乐威风锣鼓起源于柳编的音乐佳话。

韩家庄柳编的作坊在地下,称为窨,冬暖夏凉,潮湿避风,编出的柳货质量上乘。窨在韩家庄星罗棋布,成规模的大窨有十一个之多,自家院里小窨,户户均有。柳编品种,各式各样,有生产生活两个系列,青柳白柳红柳三个大类四十多个品种。产业幅射到周边十余个村庄,产品远销到运城晋城长治吕梁晋中太原等市五十多个县市区。柳条采购自内蒙、东北、湖南等地。是柳货集散地,人称柳编码头。在山西,还流传有“长治的泥水匠,阳城的锢漏锅,洪洞的(韩家庄)编柳货”顺口溜。韩家庄柳编盛况,由此可见一斑!

冬闲时节,柳匠们挑起行李工具,赴灵石孝义交口石楼中阳介休等地上门服务,编新修旧。有的父子相随,有的朋友为伴,年关才返回。这一经营形式,叫作扎庄。晋中晋北有“走西口”,韩家庄把这一谋生活计叫“走北路”。韩家庄有韩姓兄弟俩,顺治16年到现交口县回龙乡一山窝扎庄,一头扎下,再没回返,他乡当故乡,娶妻生子,繁衍成村,取名韩家沟,是住建部批准的第四批古村落。明代韩家庄有韩姓人丁移民北京门头沟川底下村,把柳编的产业也带了过去,发展成一个向阳的山村。如今是北京古村落游的一张王牌。两处迁居,柳编为媒,又书写下“柳编移民”的历史佳话。

期盼喜讯,韩家庄申报第五批传统古村落成功,那将又写下一段有趣的乡愁佳话:母村子村握手古村落,兄乡弟乡寻根老故乡。

(韩家庄柳编,几乎家家会,人人会,代代相传,流传至今,已有四千五百多年了。韩家庄有位老农民作家,他的作品《发挥余热搞柳编》获中宣部、文化部、农民日报等九家联合举办的征文活动一等奖。还有一位当代作家,他笔下的以柳编为题材的作品有散文《簸箕之乡》《簸箕搖篮》,五场民俗剧《簸箕缘》,电视文学剧本《簸箕庄》等,已成柳编系列。柳编不仅是村民的经济生活,已进入了韩家庄人的文化生活和精神世界。获得非物质文化名录(市级),名副其实。)

唐元时期之水利大村

北涧河自北向南,从韩家庄村东潺潺流过,牛羊河边饮,牧童潭里游,妇女湾里洗衣,鹅鸭水中戏逐,不是江南,胜似江南。夏秋雨季,河水丰沛,韩家庄扬得天独厚之优势,破靠天吃饭之陈腐,兴水利农业之命脉,拦河修坝,挖渠砌埝,引来涧河水,旱地变水田。走出了“水从地头过,旱死庄稼苗”的怪圈。此段水利史,要追朔到盛唐时期。

唐贞观元年(627年),韩家庄在涧河东岸开掘一渠,引水浇灌韩家庄杨家庄两庄田地250庙,渠长3公里,渠名润民渠。《水利志》记述,这是洪洞县有史以来,最早的一项水利工程。

金皇统二年(1142年)又在润民渠西涧河东畔开掘一渠,引涧水浇灌韩家庄曹家庄两庄田地160亩,渠长3公里,渠名润民二渠。

元至大二年(1309年),又在涧河西畔再开掘一渠,引涧水浇韩家庄、温家庄、铁炉庄、贺家庄四庄田地1700亩,渠长 6公里,渠名济民渠。

莫道掘渠早,掘井更在先。韩家庄先民,从尧发明井那里学来,先后掘18丈深的井9眼,解决人畜吃水。20世纪50年代,又在田间打井三眼,浇灌菜田。20世纪70年代,政府号召村井田用,韩家庄三个生产队机电配套三眼井,合流远送,出村浇地,得到各级好评,副省长刘开基到村考察夸奖。

韩家庄还注重拦蓄天上水。唐贞观二年,在村中的下水地域,开掘蓄水天池一座,俗称泊池,可蓄水两千五百立方米。池帮青石条砌,周植一圈柳树,村中一秀才曾为天池撰一对联:池边垂柳戏春水,水中浮云送秋波。盛夏游泳池,冬是溜冰场,暴雨防洪池,天旱抗旱池。分明是万能池。叫作天池,天大的好处。

天池是韩家庄村排水系统中重要设施。韩家庄排水系统完善,村南水麻沟子沟排泄,村北水风葫芦排泄,村西和村中水,由南道北道和中间官道排入天池,天池蓄满,泄洪口开,放村东浇地灌田,仍有余水,汇入济民渠南流而去,再浇下游。麻沟子沟风葫芦沟浇排的余水,也不能白白流失,皆都汇入济民渠中,远送下游,多浇田地。真可为爱水惜水,防涝抗旱,沟渠成网,兴水增利!

日浸水击,古渠损坏,水位骤降,老井枯竭。韩家庄突遭水荒,措手不及,出村买水,艰难度日。不向困难低头,投资钻掘深井,屡战屡败,屡败屡战,转移阵地,集资再战,感动龙王,终于出水,一眼不成,乘胜再战,连成两眼,屡战屡胜,三眼新井,井深水旺,村东并村西,皆成水田!产量成倍增,收入翻一番!

种群多类之窑洞大村

走进韩家庄村,满眼都是窑洞。

有黄土崖上开挖的土窑洞,有黄土垅为基,上面旋上砖穹的混合型窑洞。亦有土筑厚墙为窑腿,上旋砖穹的混合型窑洞。有码面砖砌,山墙背墙三面土筑的窑洞。有青石垒基,青砖砌成,白灰勾缝,黄土垫顶的窑洞。有一砖到顶,四面包砖,顶上铺砖,炕下漫砖的又一种窑洞。有的窑顶四周增设砖花栏墙,有的顶部增饰花式砖层,有的门窗顶部局部花饰,有的门楣上方砖雕图文,有的码面上细作神龛。样式有别,各取所好,档次显明,尽财尽力。

在这窑洞天地里, 卧室是窑洞,客厅是窑洞,厕所是窑洞,厨房也是半孔窑洞。羊圈是窑洞,牛圈是窑洞,油坊糟坊的作坊也是窑洞。当铺是窑洞,旅店是窑洞,庙宇是窑洞,善院是窑洞,教堂也是窑洞。因各尽所用之需,有大有小,有高有底,有深有浅,有宽有窄,不一而举。

古老的窑洞,有的建于唐代、元代,有的建于明代、清代、民国。风格特色迥异,时代烙印鲜明,饱经沧桑,屹然坚挺,为他的主人尽职尽责。

三面窑洞围成三合院,四面窑洞围成四合院,省地节能。院院相邻,铺满全村,有两千孔之多。窑顶上竖有烟筒,似林立的天线,一家冒烟都冒烟,炊烟袅袅,随朝阳升起,伴晚霞飘散。

韩家庄有位当代作家,叫徐捷,笔名辛列平,他笔下的窑洞是这样美这样亲:

我的院子,应该说是晋南农村最典型的农家小院。院内的三孔砖窑,按照老式规格建起,进深长,墙体厚,窑腿阔,完全脱胎于士窑洞的原型,尽着最大可能保留了土窑洞冬暖夏凉的特点,很适合对抗晋南地区夏季的炎热气候,我时常想,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我们的祖先们把居舍从高高的土崖下一点一点挪出来,再用砖把大量的土完完整整包住,使其终于摆脱了对黄土崖的依赖,这个过程至少也经历了几千年的时间。它的美,首先在于它具备了独立的型态,是火、智慧、孜孜不倦的劳作与黄土烧结在一起完成的结晶。它的善与实用,则是在漫长的岁月里经过反反复复的雕琢与打磨才逐渐定型和丰满……

庙宇成群之古建大村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期,文化大革命破四旧恶行肆虐之时,周恩来总理把电话打到洪洞县革命委员会,明确指示该县:河东保护好广胜寺,河西保护好元阳观。

元阳观,就在韩家庄村西的乾元山。有中武当之称,是韩家庄最大的古建筑群。

韩家庄古楼比肩,戏台列伍,庙宇成群,有二十二处之多。还有古桥古窨古善院,称之为古建大村,名副其实。

古典式楼阁,横村东一排。有流光益彩的玉皇楼,古朴端庄的魁兴楼,底窑上阁的祖寺楼,毁于战乱的财神楼

古庙古观,环村周一圈。有号称中武当的乾元山,有称作天神宫的二郎庙,有别称风脉楼的三官庙,有观音地藏两位菩萨之一庙一堂,有武圣之关帝庙,有众多之罗汉庙,有子孙娘娘庙,还有儒释道合一的三教圣殿!

图片由韩老韩斌提供

古亭古台,伴庙观而立。韩家庄有戏台六座,皆伴庙观而建,六座中有五座元代风格,有一座别样,位于观音菩萨庙门前,是供木偶戏演出之专用舞台。

古桥古渡,沿涧渠造筑。韩家庄有古桥七座,有一眼桥,三眼桥,还有五孔桥,建在村东老涧古渠上。现存通渡桥,五个桥孔,高十米余,宽五米余,长近百米,十分雄伟。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桥头碑亭碑记,传说着古渡古桥的佳话。

古建初建重修,年深日久难考。2015年重修玉皇楼魁星楼两楼为最近工程,最早建筑当推乾元山,始于春秋末年。唐代少有,元明较多。有庙有楼扩建重修,多则五回,少则三次,屡毁屡修,精神不倒楼不倒。

韩家庄道教庙宇居多,亦有儒教、佛教天主教,还供奉有尧舜禹关公等。众教融合,皆收并蓄,具显村人的包容和胸怀、思维和境界。

古庙如此之多,一一建成,初建时财源出自何方?古楼如此之多,屡毁屡修,重修时资金来之哪里?天高皇帝远,朝庭不曾拨银,庄小人少,摊派募捐不是常法。韩家庄人自有智慧,妙方多多。或因庙设会,善男信女自愿加入,有会员名份,方有投资资格;或用有限银钱为资本,托某某乡贤经理,谋放生息,滚动积蓄。

韩家庄人有智慧也有精神。张全有独自化缘重修圣母庙,张闾贤募得资金重修三教圣殿,有张时白,韩僧保几家出钱合建祖师楼。

韩家庄人不仅有智慧有精神还有信仰有道德有理想。李春兴梦神灵指教,纠集众人重修三官庙。韩鸿仁为求得男丁重修子孙娘娘庙。张玉桐幼时曾见美院学生在古楼前写生,为了不让未来失去色彩,出资重修魁星楼。韩红旗为了母亲生前的心愿和嘱咐,重修玉皇楼,把孝道进行到底。 古庙古楼之教化功能在此集中体现。先贤义举善行之美德在此良性环循。承前启后,发扬光大!

抗战建国之英雄大村

这是一块古老的土地,也是一块英雄的土地。

1936年春,红军抗日先锋军来到这里,留下了“打倒土豪劣绅”的标语,至今保存完好。

1937年11月22日,朱德将军来到这里,八路军总部来到这里,美国记者史沫特来也来这里,毛泽东的电报也来到这里,强调:坚持山西游击战的方针,是中央已定下的方针,谁也不应该对此方针发生动搖。

1938年春,中共洪洞县委(地下)、洪洞县政府、洪洞县牺盟会也来到这里。在这里组建了对日作战的城工队,组成了以韩家庄为中心的西山工作区,简称韩区。以塾堡为中心的平川工作区,简称塾区。还组建了妇救会、农救会决死队武装组织。

1938年夏,万安镇牺盟会和決死队也来到这里。决死大队大队长,黄埔军校11期毕业生高放同志,在韩家西油坊宣誓入党,走上革命道路,建国后成为《毛泽东军事文选》的主笔编辑。

这片土地,是国共和作全民抗战的见证。浓缩了从上而下,全面抗战的方方面面……

朱德元帅、任弼时同志当年住过的房屋保存尚好,八路军总部住过的院落保存尚好,中共洪洞县委住地也还尚好。1946年2月、1947年2月两次伏击战的古战场通渡桥也还尚好,1948年春吕梁军区56团杜戊突围战庆功会和烈土追悼会的会场二郎庙也还尚好,前来凭吊譫仰参观红色遗址的人,一天比一天多。不少人呼吁,一处处急盼,抢救修缮。

为了抗战,为了建国,有12位中华好男儿把热血洒在了韩家庄这块土地上。有10位韩家庄的好儿男牺牲在异乡,把热血洒在了祖国的大地上。从韩家庄这块土地上,还走出了红军营长张禄保、武工队长张景康、武装部长李康德。抗日将军韩春生,这个中将副军长的西户韩族人,抗战战功卓著,太原解放时又成功地组织指挥71师胜利起义!把他的子弟兵50多位乡亲,平安带回故乡!一一交还给他们的父母!1995年3月12日,老将军韩春生病逝,魂归故里,长眠于这块养育他土地的怀抱里。2016年,96岁的老部长李康德,胸前佩带上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这是抗战老兵个人的荣誉,也是韩家庄这块土地的光荣!

兴学重教之文化大村

尊师重教,兴学育人,这一古老优秀传统韩家庄代代传承。

韩家庄清代有太学生、岁进士,当代有北大学生、导弹博士,有新闻记者,有报刊总编,还有多位留学生。有高级律师,有高级工程师,还有全国金厨奖得主特一级厨师。有当代作家四位,还有一位农民作家,有老教授三位,还有创办两所大学的党委书记。新中国成立以来,尽管十年动乱大学停招,韩家庄还是培育出了150多位大学生。2017年,东户韩第二十代传人姐妹俩双双走进大学,姐姐保送南开大学外语系,妹妹考进北京大学外语系,创造了“一门同科双进士,方远百里头一家”的佳话。

这些莘莘学子,这些文化人,都是从故乡韩家庄私学和公学里走出去的优秀者。

1913年,乡贤韩怀仁和李全书,出资创办了洪洞县较早的“国民学校”,韩家庄学校教育从此掀开了新的历史。1953年又创办了高级小学,接受南到龙马、北到左家沟、东到北段、西到左木的学生,成为一方教育中心。

2010年,由乡贤张玉龙运筹引资,县教育财政及镇政府各方支持,一座全新的校舍建设成功,韩家庄学校又成为洪洞县乡村小学中的知名学校,承袭了一方教育中心的地位。学校组建了洪洞通背拳武术队,柳编版威风锣鼓队,德智音美体全面发展!成为一方文化的传播中心。

这些莘莘学子,这些文化人,还都受到故乡民间文化的熏陶。韩家庄是洪洞通背拳第一传人张秀德的故乡,他在乾元山设坛传授通背拳,使此拳得以弘扬。春节狮子龙灯锣鼓热闹,众人参与,源远流长。建国初成立了村剧团,乡长韩家生任团长,乡贤韩秉祥任编剧兼导演,自编自演眉户剧《姐妹俩》《好了》《解放台湾》等独幕和多幕戏。乡里第一,区里第一,县里拿奖,又在附近各村巡回演出。文革期间,别村派斗武斗,韩家庄又组团演出《沙家浜》《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等样版戏。顺口溜韩家庄已有四代传人,第一代传人张洪全的作品《曹家庄剜楼》,说的是民国十七年的事件,广为传唱,流传至今。

2017年9月,洪洞县作协和临汾市作协先后组织作家到韩家庄采风,出版了《槐花》月刊韩家庄专号,确定韩家庄为临汾市作家创作基地。韩家庄顺口溜第四代传人李兴才在魁星楼前提出韩家庄“文化圣地”的概念,作家们纷纷点头。口气是大了一些,却并不离谱。这里有尧舜文化、威风锣鼓文化、水利文化、柳编文化、古建和窑洞文化,还有抗战文化、武术文化、民间文化,有柳编、金鼓子、韩路鼓子三项市级和元阳观一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三月三接姑姑、通背拳、威风锣鼓等国家级三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也与韩家庄血脉相通,藕断丝连。不称文化圣地,可称文化盛地!叫文化大村还是相称的!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大胜利召开,标志着中华民族进入全面复兴的新时代。韩家庄传统村落保护,紧跟这个时代的步伐,也进入全面抢救复修的新时期。

2013年立项的《韩家庄村志》,历时五年,六易其稿,二十四卷,五十万字,已经付印,2017年底出版。2014年修复了乾元山北天门、玄天宫。易地重建了老秀才韩钟灵古宅门。2015年,重修玉皇楼、魁星楼。2016年新修五孔桥。2017年请北大民俗学家陈泳超教授、古村落保护专家常嗣新和山西古建专家马所长到村考察指导。形成了地方政府重视、镇村领导行动、乡贤出力、村民自觉保护建设新局面。能重修马上重修,不等不靠。不能重修时,围墙锁门保护,拒绝蚕食,减少丢失。瓦档老砖老件收藏保护,以备重用。古建考察备案,为重建提供历史依据等等。

2017年夏,韩家庄又启动了传统村落申报工作。期盼审批成功,能得到国家进一步大力支持!到那时,韩家庄传统村落保护的历史,又将掀开新的一页!

墨点字帖 高中生必背古诗文 正楷 全彩版 楷书钢笔字帖不带薄纸

作者:荆霄鹏

当当 广告

购买

Hash:797d9bd0bc521e6b1c6ae1e421554fef6865de33

声明:此文由 今日洪洞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