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刘胡兰故里—山西文水

极具唐风古韵的文水火车

文水因境内有文峪河而得名。文水自古民风淳朴,人杰地灵,英雄辈出。古有一代女皇武则天宋朝名将狄青,今有女英雄刘胡兰。县城北四公里的南徐村,是中国唯一女皇帝武则天的故里,唐天宝年间,文水县奉诏在南徐村北面为武则天修庙塑像,并尊“则天圣母”,现存武则天庙

武则天纪念馆

武则天纪念馆,老百姓称为则天庙,位于女皇故里——文水县城北5公里,南徐村北面。它西傍吕梁山,东靠文峪河,是一处山清水秀的名胜古迹。武则天纪念馆占地2.6万平方米。从中轴线上看有山门,雕像,舞台,正殿;两翼殿宇有钟鼓楼,碑廊,配殿,偏殿;雕像两边分别是丰碑和升仙太子碑、八角回音亭等;院内柳树成荫,花草遍地。则天庙以武则天女皇的特定身份和它本身的文物价值名扬中外,是全国唯一的一座女皇主庙宇。1996年12月,被公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则天庙正殿是庙内建筑的中心。它原建于唐代,现存结构是金皇统五年(1145年)重建的,但在殿内与顶部仍保存了一对唐代金柱与部分唐瓦唐砖。殿内梁架建造中,采用了三角形组合与杠杆原理分散了顶部对大梁的压力,故大梁跨度很大,经800多年承受压力而未见弯曲,整座建筑被专家评为唐宋建筑中的杰作。

庙内有武则天政绩陈列,武则天家族史料陈列,全国与武则天有关的名胜古迹陈列。游客在此不仅可以看到一个封建时代杰出女政治家的不朽业绩,还可以看到她留在全国的文化遗产。

刘胡兰烈士纪念馆

文水人民具有光荣的革命斗争历史,16岁的女共产党员刘胡兰同志在敌人的铡刀面前威武不屈,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毛泽东同志亲笔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刘胡兰烈士纪念馆建在县城东17公里处的刘胡兰村,是瞻仰、参观和教育青少年的革命纪念地。

狄青庙

位于文水县城南30公里处狄家社村中,又名狄武襄公祠,为北宋名将狄青之家祠。原由狄青次子狄谘率昆弟族人于北宋嘉祐四年(1059年)修建,大元元员二年(1296年),狄青七世孙狄晖重修,现存建筑为清朝同治十二年(1873年)修建。

门顶悬嘉庆丁卯年(1807年)所立横匾一块,题词:宋室名贤。两匾均为蓝底、金框、金字。正殿正中有神阁一座,内供狄青木雕坐像,面目清秀,温文尔雅,留一绺长须;身披铠甲,头戴紫冠,一身元帅装束。

殿内东壁有重描后的中堂画一幅,联语一副。画面上有古松、明月,一童子正向一个儒家装扮的老者求学拜师。联语为北宋著名政治家韩琦所撰:看尽好花春卧稳,醉残红日夜吟多。名将祠堂书此联语,颇耐人寻味。

梵安寺

上贤村现保存较为完整的就是梵安寺塔了,这一座塔建于唐高宗显庆年间,是唐李信为祭祀其母所修建的。该塔为阁楼式砖塔,塔高45米。塔底发现有地宫、隧道等。奇特的是这座塔没有塔基,也没有塔尖,中间空洞如烟囱。据说只有木制的旋梯通往塔顶的小庙里。这座塔据考证是一座套塔,也就是说在这座塔中间还有一座小塔,民间传说是宋朝皇帝为了镇住唐朝的龙脉,后建一座塔作为镇塔。

苍儿会生态区

总面积360平方公里,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庞泉沟接壤,是国家原始森林公园的一部分。这里森林葱郁,溪水潺潺,鸟语花香,空气清新。空气达到国家空气质量等级一级水平,水质达到矿泉水标准,绿色植被覆盖率达到92%,森林植被覆盖率达到83%。野生动物70余种,野生药材100余种,野生食用菜20余种,因而享有“北方植物园”之美誉。

上贤村遗址

上贤遗址位于文水县城南9公里上贤村,遗址面积较大,范围东至太军公路西侧的土坡,西至上贤梁顶部,北至马村界沟,南至上贤村南,面积2万平方公里。遗址距地表深60厘米,文化层厚度2—3厘米左右,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遗址地层断面多灰坑,地面散存绳纹灰陶片。采集到的标本有石斧、石削、陶鬲、灰陶片、红陶片等。

遗址东部多是灰坑,发现陶窑址两处。西部为山坡地带,有穴居房屋遗迹。据考证,早在公元6000年,上贤村就有人类在此栖息、繁衍、生存、发展。文水县文物部门测定上贤村遗址属龙山文化。1965年列为省级重点文化保护单位。

上贤村古槐

在上贤村村口,有棵距今1000多年的古槐树,据说李自成曾在此树上拴过马。关于李自成的传说在上贤村还有许多,最让人充满遐想的是闯王藏宝。传说李自成兵败回陕西,路经上贤村,为了减轻负担,李自成决定将随身携带的一些宝物埋藏起来,以备将来之用。因此他派人在上贤村的梵安寺周围将宝物埋在距此不远的密林深处。并在梵安寺塔上留下一个记号,这一记号如今还刻在塔上,像一个人的手一样指向远方。

东岩寺

东岩寺位于文水县城西北100里的地方,该寺现在仍存有石栏、水井、冢墓等遗址,寺中旧有10幢碑,碑文中有该寺始建于东汉永平十年及当时建寺始末、山中风景描述的记载,对照史传白马寺的始建年代,认定东岩寺建寺比白马寺早一年,应为中国最早的佛教建筑,被誉为“民间第一寺”。

麻衣仙姑庙

麻衣仙姑庙位于城东1.5公里的桑村南部,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是一座四合院式的群体建筑,占地1200平方米,正殿为单檐悬山顶,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偏殿为卷棚顶,面阔小三间,东西配殿各三间,进深三间,配殿南面各有看台三间,进深一间,乐楼面阔三间,进深一间,为卷棚顶建筑,钟鼓楼亦为单檐悬山顶,庙内共有碑八通。据碑文记载,麻衣仙姑庙始建于唐代,几经沧桑,旧迹早已不复存在。现存庙宇建于明洪武年间,后多次维修和彩绘。

文水葡萄

远在唐、宋时期,文水县即以生产葡萄著名。盛产于方圆、宜儿、武午、西城、崖底等村。品种有红、白、长、圆数种。尤其瓶儿、玫瑰两种,皮薄肉嫩,味道香甜。方圆等村用鲜葡萄熏制的葡萄干,被列为贡品。“正贡三大箱,每箱内各三小箱,一箱十斛,俱用黄绫装裱解京。随正贡又有解省副贡,相沿也久”。

桥头大鼓

桥头大鼓是流传于文水民间的一种打击乐,因源于文水县桥头村,主奏乐器又是一种罕见的巨鼓,故名。大鼓又称“九龙混天雷公鼓”,直径12尺,高约4尺,由4名鼓手分站东、南、西、北敲击。64名铙钹手按伏羲六十四卦的布局簇拥在大鼓周围,一半持重达4斤的大铙,一半持重达7斤的大钹。传世鼓谱为《龙游八卦雷公鼓》。

文水长拳

文水长拳左家拳是北方武术拳种的一种,由清朝著名镖师左昌德始创,已有近二百年历史。孝子渠村座落在文水县城西南,背靠吕梁山,世称“拳窝子”。

马西

马西铙是一种古老独特的民间音乐,流传于马西一带。演奏时,以铙为中心,钹、镞、鼓陪衬,故称“马西铙”。跌杂则是流传于文水县一带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从民谣、民谚、民间杂话中逐渐集中、提炼、综合而形成。用一人多角、合辙押韵的方式叙述故事。文水跌杂则内容丰富,语言顺口易记,传唱至今。

福胜锣鼓

福胜锣鼓是流传于文水县闫家社一带的一种打击乐。其渊源可追溯到4000多年前:远古时期,文水境内有一“小鸭村”。村民为了防止野兽糟蹋庄稼,就采取敲锣打鼓的方式惊吓野兽,喜庆活动也常用来表演助兴。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原始的打击乐。

刘三推车

刘三推车是一个以唱、舞,贯传整个表演过程的舞蹈,它边舞边唱,形式活泼。角色一生一旦。“刘三推车”清光绪年间由祁县民间老艺人双龙师傅传入文水。

三南抬阁

三南抬阁又称“三南桌棍”,亦叫铁棍,指人们抬着一个用竹、木或铁质材料扎制而成的类似楼阁或戏台的架子进行的一种民间表演形式,流行于文水县东北区域的南庄镇和西城乡一带。

文水鈲子

文水鈲子起源于文水岳村,人们习惯称之为“岳村鈲子”,被列入中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后,这种民间音乐舞蹈艺术被正式定名为文水鈲子。文水鈲子最早功能是祈雨,在当地的祭祀祈雨仪式上,文水鈲子是重要的一项内容,其演奏的主要乐器由小钹、大钹、大铙、大鼓组成。其中小钹是其主奏乐器,它造型别致,钹碗大,钹沿小,它发音独特,演奏时演奏者两手扣钹碗,控制余音不使其扩散,发出清脆、明亮、悦耳如雨打芭蕉之声。这些独制的特色乐器,在演奏时都被赋予了独特的使命和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在演奏时发出的声音与声响效果都浑然天成,与自然界中的风、雨、雷、电巧妙地融为一体。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初期,文水鈲子由原来的<雷公闪电>一种鼓谱,创新发展为《电闪雷鸣》、《乌云翻滚》、《普降甘霖》、《喜庆丰收》四部乐章。文水鈲子曾多次参加中国各类大型比赛及展演活动,获得了极大的声誉。2006年5月,文水鈲子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6月还应邀参加了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文水鈲子以其独有的魅力及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和效果,赢得了来自中国各地及海内外商客的阵阵喝彩,为山西、为文水争得了荣誉。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西行,特此致谢!

直接点击以下文字链接,阅读推荐内容:

Hash:ddb36dd2c8e4d64011c4ff03ed4c9a4ada556c35

声明:此文由 太原道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