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陆游纪念馆(下城区文史馆)邀你云参观!

下城历史悠久,文物古迹遍陈,街坊巷里掌故俯拾皆是:龙兴寺唐经幢,阮元称其为杭州“金石之冠”;吴越王凿井九十九眼,钱王古井独存;明代天主教教堂,清址至今不移;此外,还有白衣寺、耶稣堂、一师旧址;欢喜永宁桥、坝子桥、通济桥(石桥);吴宅明宅和梁宅……;传统工艺遍布街头巷尾,一个个非遗项目精彩纷呈:杭绣、天香楼传统菜肴、王星记扇子……

为了能让广大市民和同学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下城深厚的文化底蕴,下城区委宣传部为我们选取了有代表性的历史建筑和非遗项目制作成系列视频——《武林新说》,在馆内展示播放。经过前一阶段试播,得到广大游客的认可和点赞。他们说,进了一个馆就能了解到整个下城的文物古迹、历史文化,传统工艺,这对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有好处,我们不用到处走动,减少人员流动带来的疫情传播。

疫情还没有过去,一切都在恢复正常。为了让大家足不出户就能观看到下城的文物古迹,听到精彩的历史文化故事,了解到让人惊叹不已的传统工艺,从本月起我们将陆续在杭州市第二课堂微信公众号推出系列视频《武林新说》,欢迎大家收看!

本期为大家推出的是

杭州“金石之冠”——龙兴寺经幢

在下城繁华的延安路与凤起路交叉口的街头花园内,有一处杭城现存最古老的原生态文化遗存——龙兴寺经幢,该经幢至今已有1100多年的历史,是浙江省最早的经幢,其存世年代之久,在全国现有为数不多的“早期唐经幢” 中也名列前茅。二百多年前,清代金石学家阮元在《两浙金石志》上,称其为“武林城中罕存的唐人遗迹”“武林第一石刻”,不少学者赞美龙兴寺经幢是“杭城第一古迹”。

经幢是我国佛教里很重要的石刻,作为标志性建筑,竖立在寺庙里。随着历史的变迁,经幢逐渐被佛塔所取代。龙兴寺经幢残高5.42米,呈八边形,由须弥基座、平座石、幢身、下檐以及上部短柱、上檐、幢顶七个部分叠置而成,其中幢基、幢身及短柱为唐代旧物。须弥基座现掩埋于地下1.6米左右,幢身的每面均刻有《陀罗尼经》,为唐代书法家胡季良所书。幢身上作檐子二重,呈八角攒尖顶形式。檐子中间雕凿短柱,短柱四面凿龛,刻有佛、菩萨、天王等造像。幢顶分为两个部分,上部为半球形,其下分两段八角形的斜面,斜面由两层八边形的轮状石盘相隔。

龙兴寺建于公元536年,相传公元837年,和尚波利佛佗前往五台山朝拜,迎回了《佛顶尊胜陀罗尼经》,这在当年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龙兴寺僧人宗亮大兴土木,造了一座经幢,将陀罗尼经全文刻在上面,供奉寺院。

历史上,龙兴寺几经战乱,几遭火灾,经幢一度没了踪影。直到明末的一天,龙兴巷南侧的民居突然失火,人们在拆墙灭火时发现单座经幢,幢身、幢基、幢顶居然无一破损,幢上的十八罗汉金光依然,出土后重新立于原址。埋没了近四百年的唐经幢突然现身,一时轰动杭城。

1986年、1998年,杭州市人民政府对龙兴寺经幢进行了两次保护性修缮,对幢体进行纠偏,拆除周围民居,将经幢周围建成占地近1000平方米的街头公园。2012年,下城区延安路道路环境综合整治现场指挥部,对龙兴寺经幢保护亭进行重建,将原仿明清风格的八角亭改建为仿唐代建筑风格的亭子,内设玻璃罩将历经沧桑的经幢保护起来。2013年,龙兴寺经幢入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千年经幢和幢亭掩映在环境优雅的公园内,成为市民观赏古迹、了解历史的怀旧之地。

经幢自明末出土原址重立,至今从未移动过,幢基底面仍保持着原地面的标高。历经近四百年的风风雨雨,杭城西部地面比原先高出了1.6米,这一变迁,使经幢的标高成为杭城重要的历史地理坐标。

相传,凤起路曾是一条河,河水清澈涟漪,从武林门过来,由此拐向东去。现在的延安路,当年是一条小径,上有祥符小桥一座。桥往北,是一片龙兴寺园林。如今,先人留下的宝贵经幢,依然彰显着自唐代以来深厚的文化古韵,展示着历史长河的变迁与发展。

Hash:0e8eae1cbc6e719ac56accfbeef6b1d211c41c6a

声明:此文由 杭州市第二课堂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