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州、濮县和濮城,他们是一个地方吗?

漫谈濮州、濮县之治所--范县濮城 丁向东 杨希华

濮城,位于范县西南部,一个冠有全国文明镇、全国重点镇、中州名镇、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百强乡镇头衔的范县小城镇,但它在历史上的地位不容小觑,因为它是旧时州府、县府所在地的大都城。今濮城镇域古为濮州,镇名因承袭故名(濮州、濮县)并驻濮城而得名。历史上的濮州、濮县是怎样的呢?今天的濮城又是怎样呢?咱们细细道来:

濮州、濮县之城,称“濮城”。濮城既王村者,乃濮州、濮县之治所也。王村者,其名有变易,今曰濮城东街、濮城南街、濮城西街、濮城北街也。

一、濮州

濮州之沿革。濮州,地处中原,横跨黄河两岸,地理环境优越,适宜人居,人口密集。自古以来就为天下富庶之地,从黄帝分封到诸侯争霸,从建制兴废到境域区划,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千年濮州,隶属及下辖变化频仍。濮州,隋开皇十六年(596年)改濮阳郡置,治所在鄄城县(今山东鄄城县北旧城镇),州长官称刺史。辖雷泽县、临濮县。大业初废濮州,废临濮入鄄城,废河上县入临黄县。《历代地理沿革表卷四》载:“濮州,开皇十六年置治鄄城,大业二年废。”唐武德四年(621年)复置。“濮州,武德四年置治鄄城,领五县属河南道”。辖境相当今山东鄄城及河南濮阳南部地区。唐天宝元年(742年)濮州改为濮阳郡,辖鄄城、雷泽、临濮、范县4县,属河南道。唐乾元元年(758年)复称濮州,其辖境屡有绅缩。宋代辖鄄城、雷泽、临濮3县。金代辖鄄城、临濮、雷泽、范县4县,后废雷泽、临濮县制,为镇,属大名府。元初辖鄄城、朝城、范县、临清馆陶、观城6县,属东平路,至元五年(1339年)直隶中书省。明洪武二年(1369年)省鄄城县入州,辖范县、观城、朝城3县,改属东昌府景泰三年(1452年)移治所于王村(今范县濮城镇政府驻地)。《历代地理沿革表卷四》载:“濮州,景泰三年以河患迁治王村,领县三属东昌府”。清不辖县。1913年改为濮县。

濮州,自596年置州建制,至1913年废州改县,经历了1317年沧桑岁月。其中一、 自隋开皇十六年(596年)建制,至清雍正八年(1730年)改置经历了1134年。行政级别大体与“府”相同。濮州州治于今山东鄄城县旧城856年(596--1452年),于今河南范县濮城镇(王村)278年(1452--1730年)。其中二、清雍正八年(1730年)濮州改为直隶州,仍沿袭“濮州”地名,直隶州知州为正五品官,辖范县、观城、朝城3县。至1735年,州置5年,州治所仍在濮城5年。其中三、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废直隶州改属曹州府,降为散州。散州,由路所统属者,称散州,仍沿袭“濮州”地名。明清时以府所统属的州为散州。散州知州为从五品官。散州不领县。至1913年废州改县,州置178年,州治所仍在濮城178年。

濮州之疆域。州,作为中国古代的行政机构名称,产生于商周时代,消亡于清末。濮州,千年古州,因当时政治、经济的需要,势必要形成频繁区划的不争事实,“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致使疆域变化颇频,亦时大时小。仅举史书几例为证。宋《太平寰宇记》载:“州境东西二百二十五里,南北一百四十五里。四至八到:西南东京三百一十二里。西南至西京七百九十五里。西南至长安一千六百五十五里。东至郓州一百八十里。南至曹州二百一十里。西至滑州二百一十五里。北隔黄河二十里,渡河至魏州一百六十里。东南至兖州三百六十九里。西北至相州三百三十三里。东至齐州二百四十八里。”明嘉靖《濮州志·卷一》载:“濮之为郡,介于鲁、齐、宋、魏之间,而称为卫地。疆宇之广狭,以历代之侵并,建置沿革,可推而见......州治东抵郓城界,里八十有五。西抵开州界,里十五。南抵曹州界,里九十。北抵范县界,里三十五。东南至郓城县飞哲集,里一百三十。西北至观城,里四十。”(清)《读史方舆纪要》载:“濮州,府西南二百里。东至兖州府东平州百八十里,南至兖州府曹州百里,西南至河南开封府三百十里,西至北直开州百二十里,西北至北直大名府一百七十里。”

濮州之城池。濮州,因原州治(今山东鄄城县旧城)受黄河水泛滥而啮噬,故迁徙黄河北岸王村(今河南范县濮城)筑新城州治。原州城只有地理方位,城池遗址无,现存志书只能用“雄伟”一言以蔽之。而对新州治濮城记载翔实,诸如修建时间、地点、人物,以及城池的建筑材料、长度、宽度、高度等。明嘉靖《濮州志·卷一》载:囿民以形式者,必设险。濮既名州,其治与属之城池宜亦称之。旧州城,在今州之东,其制号为雄壮。正统中,河水冲啮就圮。景泰二年(1451年),知州事毛晟改筑于王村(今濮城)。周七里余,崇二丈四尺,厚二丈五尺。隍深广称之。四门出,皆累以砖石,上建重楼,各四楹。正德六年(1511年)盗起,知州事王栋增修,益完固。而深其堑,守城之具皆备。贼之有备,引去。民缘城内而居者,多侵四周隙地。知州李缉修复之。城之外有护城,任其役者,判州事吴爵。垒东南二门者,知州事张寰也。

二、濮县

濮县之沿革。濮县是濮州改州建县的一级行政建制,始于民国初期,废于新中国建国初期。其隶属关系多变:山东--冀鲁豫边区--平原省--山东省。其下辖黄河南北两岸--黄河北岸。《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载:“1913年改濮州置,属山东东临道。治所在今河南范县西南四十二里濮城镇。1925年改属曹濮道。1928年直属山东省。1956年撤销,并入范县。”其中:1931年将濮县黄河以南地区置鄄城县。1936年鄄城县撤销,其境域复归濮县,隶属山东省第六行政督察专区。1940年3月,濮县第一次解放,属鲁西行署。濮县黄河以南地区析出,复置鄄城县。属鲁西行署。时,濮县设4个区:一区(濮城),二区(李桥),三区(杨集)、四区(杏子铺)。1942年5月濮县第二次解放,与范县改属冀鲁豫区第十七专署。同年在濮阳县王称堌、石墓头、文留一带建立昆吾县,濮县宋集乡(今属濮阳县王称堌)划归昆吾县,与濮阳、尚和、高陵4县同属冀鲁豫区第四专署。后(1949年9月)昆吾县撤销,宋集乡划入濮阳县至今。1944年6月15日,冀南、冀鲁豫两区合署办公,领导濮县的冀鲁豫区第十七专署改称冀鲁豫区第八专署(机关驻范县)。1945年10月,恢复冀南、冀鲁豫两区,冀鲁豫区第八专署改称冀鲁豫区第二专署(机关驻范县)。1946年11月,冀鲁豫行署再次进行区划调整,成立八专署(机关驻清丰),濮县与观城等7县属之。同年,昆吾县划出户部寨、王称堌、柳屯3个区并入濮县,编为濮县五、六、七区。1947年9月,增设冀鲁豫区第九专署(机关驻寿张、阳谷、范县、朝城4县结合部的簸箕营一带),辖濮县、南峰等6县。1947年10月,户部寨、王称堌、柳屯3个区划归尚和县(1949年9月尚和县撤销,其3个区并入濮阳县至今)。1949年8月20日,撤销冀鲁豫区建制,成立平原省(省会在新乡),随后成立平原省濮阳专区,濮县、滑县、濮阳等17个县属之。1949年10月建国后,濮县又增设五区,区机关驻野陈(野陈,现为王楼镇一自然村)。1952年10月14日,平原省人民政府将濮阳专区所辖的濮县、范县、观城、朝城4县划归山东省聊城专区。1952年12月1日,平原省建制撤销,濮阳专区改属河南省。濮县隶属关系未变。1956年3月濮县建制撤销,其境域划入范县。因此,濮县自1913年始称,至1956年建制撤销,其经历了43年历史。

濮县之辖域。其下辖黄河南北两岸→黄河北岸,最后合并于范县,成为范县下辖的“区”建制--“濮城区”。原濮县地跨黄河两岸,全县分七十二里(里,相当于现在的行政村),河南岸五十六里,河北岸十六里。1939年濮县只辖河北岸十六里,建为四个区。河南岸五十六里另设为鄄城县。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先后隶属于鲁西行署冀鲁豫边区行署之九专属。1956年春,濮县合并于范县,濮县改为濮城区。

三、濮城

濮城之沿革。1956年,濮县合并于范县改为濮城区。1958年建为濮城人民公社。1964年春,范县划归河南省,隶属安阳专属,濮城仍为公社。1973年,从濮城公社南部划出一部分村庄,建立辛庄公社,即今之辛庄镇。1977年,从濮城公社北部析出部分村庄,又加上从白衣阁公社分离出的一部分村庄,建立王楼公社,即今之王楼镇。1983年濮城公社改称濮城镇至今。

濮城之辖域。目前,濮城镇总面积39.91平方千米,总人口6.8万人。下辖51个行政村,68个自然村。行政村为玉张西、潘家庄、南关、南街、董桑庄、毛营、西关、西街、北关、北街、东街、东关、于楼、沟寨、周庄、罗楼村、高寺、罗庄、王路庄、西苏庄、军寨、双碾、郝庄、玉张东、景庄、红庙、巩庄、高庄、沈庄、吴庄、五零、后毕庄、前毕庄、西张、刘坑东、刘坑西、新刘坑、文早、刘早、陈老庄、徐庄、卢庄、马路庄、前三里店、后三里店、南楼、王刀、城角、葛楼、蚕王庄、五罗徐。

濮(州)城之名吃。濮城“滑脊汤”,严格来说,应该称濮州“滑脊汤”。由濮州南关一代名厨梁开山创新研发,其人大约生于清同治年末,据《范县志》载,梁开山曾给袁世凯、傅作义冯玉祥名人做过大厨。光绪年间,慈禧太后患病,卧床不起、茶饭不思,诏告天下,凡能让太后开胃进食、恢复健康者,将受重赏。年轻的梁自告奋勇,进京后献上一道精心研制的肥而不腻、滑嫩可口的“滑脊汤”。慈禧太后喝后盛赞不已,称为“滑汤”,从此胃口大开,身体渐渐康复。于家羊头,濮城于孟臣家传“于家羊头”已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味美不腻,入口即烂,吃上一口,回味无穷。濮城杂拌,是濮城极具特色的地方传统名吃,传为民国时期石友三的私厨陈丙森所创,荤素搭配合理,汤鲜味美,素而入味,肥而不腻。濮城烧羊肉,始于200年前的濮州西街回民李姓。传至近代,西街李姓、沈姓、北街蒋姓、蔡姓等均有传承,影响较大者为北街蔡家烧羊肉。烧羊肉鲜香扑鼻,香而不膻,烂而不腻,营养丰富,集滋补、壮阳、安神、补虚、温中于一体。罗庄糖坊,创始人乃濮城镇罗庄刘氏十六世祖刘景亮,生于清咸丰五年(1833年),传统工艺,历史悠久,香脆酥甜,老幼皆宜。南关张孝言烧鸡,孝言(1909--1986年),清末濮州南关人。孝言烧鸡敢于道口烧鸡媲美,两种烧鸡在同一地方卖,孝言烧鸡卖完,道口烧鸡方能开张。濮城南街高馍馍,清末民初,朱氏创制,工艺特殊,蒸时用竹签站立,入口香甜,曾为濮州、濮县官府食堂专供。近百年畅销周边濮阳、清丰、鄄城等地区。刘家鸡丝馄饨,堪称濮州名吃,始于清末民初,如今是第四代传人刘桂军。2016年河南民生频道对刘桂军馄饨进行了报道。王氏绿豆粉皮,据传起源于清乾隆年间,其第一代传人王振范在城西北角村研制,民国时期达到鼎盛时期,畅销河北、河南、山东、山西的地。而今已是王氏第六代传人。濮州香肠,传承百年有余,配料独特,久放不坏、色亮味醇、肥而不腻,是接待宾客、走亲访友的佳品。相传宋代文豪苏东坡曾来濮州,月夜观景时,品尝濮州香肠后赞赏有加。经过后人的不断改进,成为了濮州传统名吃。

濮城之凤凰传说。濮城有“凤凰城”的美称。明景泰二年(1451年),知州事毛晟改筑于王村建濮州新城,曾有人用“凤飞俯丹月,龙游顾珠渊”的诗句来描绘。诗句源于一传说:很久以前,一条金龙和一只金凤相伴来到中原,金龙足驻濮阳,而金凤则看中了濮州所辖的王村集,于是便在此安家落户。明景泰年间,黄河泛滥,濮州城(今鄄城旧城)一片汪洋,墙倒屋塌,无奈官府只能借民房办公。濮州新到知州毛晟经奏请朝廷批准后,筹建新濮州城,经堪舆甄选,认为原州治北面的王村集风水较好,正“对应二十八宿之室壁,卧有金色凤凰”之说,于是开建濮州新城。濮州新城是按照凤凰之形体设计建造的。整个州城像一只头南尾北展翅欲飞的凤凰,州城南为凤头,城南关有两口井(今尚存,在濮城镇防疫站附近),那是凤凰的两只眼睛;州城北为凤尾巴,城北关有一口井,那是凤凰的“凤腚眼”;州城的东、西两条街就是凤凰的左右两翅;濮州下辖的观城县城,与濮州城南北相对,此县城只有南、东、西三街,没有北街。这是因为凤凰下的蛋,要在观城北街存放。相传凤凰三年下一个蛋,那些年濮州可三年出一个大官。

濮城之新貌。濮城镇,乃濮州旧址。濮城镇东距范县县城27公里,西邻濮阳市城区35公里。临近国道日风公路、范辉高速,晋豫鲁铁路从境域东西穿越,天时地利,交通便利。如今,明朝时期濮州的城墙、护城河尚存。原来的州衙,后来成了濮城完小、中学,如今是濮城镇中心小学。1980年中原油田采油二厂在濮城西建起,石油、天然气、盐矿储量丰厚,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给古城注入了活力,带来了跨越发展的生机,2016年全镇生产总值已超70亿元。古老集镇焕发青春,商铺林立,物品琳琅满目,逢集遇会,南商北贾拥挤而至,人数逾数万。城镇与新农村建设日新月异,建成区面积已近15平方公里,城镇聚集功能显著提升,以建成工业主导型新农村、工贸互补型新农村、特色农业型新农村等结构模式。如今濮州、濮县的旧治所--范县濮城镇已成为全国重点镇、全国文明镇;由原濮县析出成立的王楼镇也已成为全国重点镇,其所辖的苏庄村全国文明村榜上有名!

关注濮阳说看更多原创好文章

Hash:08e0e5caa113fab21fbf72f3ea35abedf3a86a5b

声明:此文由 濮阳说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