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布齐历史记载

秦汉时期的古文献中,迄今尚未检到有关库布齐沙漠的记录。关于库布齐沙漠的最早记载 出现在南北朝时期。 据《魏书》记载: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薄骨律镇镇将刁雍在呈交魏廷的奏书中论及薄 骨律镇赴沃野镇的粮运通道状况,谈及早期的库布齐沙漠。

当时,薄骨律镇位于今宁夏回族自治 区吴忠西北古城湾附近、古黄河的河心洲上,沃野镇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前旗北部的乌 梁素海北侧、苏独伦乡根子场村之正南,两座镇城间的陆路交通线呈现自西南往东北方向。

刁雍 在奏书中写道:“臣镇(笔者按指薄骨律镇)去沃野镇八百里,道多深沙,轻车往来,犹以为难, 今载谷二十五斛,每至深沙,必致滞陷。又,谷在河西,转至沃野,越渡大河……”。

成书于北魏时期的《水经注》也保存着早期库布齐沙漠的资料。郦道元在《水经 注·河水三》中写道:“余按,南河、北河及安阳县以南,悉沙阜耳,无佗异山。

故《广志》曰: ‘朔方郡北,移沙七所,而无 以拟之’。是《音义》之僻也”。郦道元生于北魏皇兴四年(470年)、 被害于孝昌三年(527年)。其著作《水经注》成书年月自然在卒年之前,略当魏宣武帝景明元年至 魏孝明帝孝昌三年(500~527年)。

(靳生禾著《中国历史地理文献概论》,第113 页,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版) 换言之,该书记录的流动沙丘(移沙七所),就是公元六世纪初期的早期库布齐沙漠 之状况及位置。

郦道元所谓“南河”即指今黄河河道的大体位置(实际在今河道之南,详后),安 阳县故治在今内蒙乌拉特前旗乌拉山南侧。这就表明:“悉沙阜耳,无佗异山”“‘朔方郡北,移 沙七所,而无山以拟之’”的流沙地貌景观分布在“南河”(即今黄河)之南,而这一带正是今杭 锦旗北半部的库布齐沙漠之区。

北辰先生在其论著中曰:“依注可知,当时南河以南全有沙丘, 此系郦道元所亲见,唯不知其范围”。

北魏末年,早期库布齐沙漠仍被时人提及,称作“沙塞”。《周书·文帝纪》载:北魏孝武帝 永熙二年(533)宇文泰(黑獭)与贺拔岳讨论关西灵州、夏州形势时,曾说:“公若引军近陇,……西辑氐羌,北抚沙塞,还军长安,匡复魏室,此桓文之举也。” 值得注意的是,贺拔岳是时驻在平凉,节制灵、夏、泾、秦等关西诸州,此处所谓“沙塞”系指灵、 夏两州北缘的流沙地带 , ——今杭锦旗北部的库布齐沙漠,因其东西方向绵延一线,称为屏护灵、 夏两州之“沙塞” 毫不为过。但有的学者认为“他称灵夏一带为‘沙塞’,足证当时(事在 533年)灵、夏之间积沙相连,可以为边塞。

本图在明长城外、夏州南沿上画出迤逦的流沙若干片, 示意而已。” 这种看法不符合历史实际,若“沙塞”位处灵、夏之间,或夏州南沿,岂不将灵、 夏置诸“沙塞”之外?这显然与当时政治形势相悖。

到了公元8世纪末期,库布齐沙漠再度被唐代人所记载,并且被命名为“库结沙”(或作普纳沙、或称破讷沙)。唐德宗贞元年间(785-805),宰相贾耽在其所记载“从边州入四夷七道”的“夏州塞外通大同云中道”中,记述了库结沙的南部边缘位置、局部分布宽度及其与黄河、湖泉的关 系,为我们提供了早期库布其沙漠分布范围之线索。

原文如次: 夏州北渡乌水,经贺麟泽、拔利干泽,过沙,次内横铲、沃野泊、长 泽、白城,百二十里至可朱浑水源。……又经步拙泉故城,八十八里渡乌那水,经胡洛盐池、纥伏干泉,四十八里度库结沙,一曰普纳沙。二十八里过横水;五十九里至什贲城,又十里至宁远镇,又 涉屯根水(笔者按,此即黄河南支河道), 五十里至安乐戍。戍在(黄)河西堧,其东堧有古大同城

今大同城,故永济栅也。 夏州通往大同城的道路在逾越乌那水(今杭锦旗驻地附近的季节性河流——陶勒沟下游河道,清代称作兔河)后,历经胡洛盐池(今杭锦旗巴彦乌素盐海,亦称哈日芒乃淖尔,清代称锅底池)、 纥伏干泉(今杭锦旗巴彦乌素镇乌顶布拉村、门根村之北的无名湖),步行约4 8 唐里而抵库结沙 (早期库布齐沙漠)南缘,大体在今巴彦乌素镇吐国伦德勒锁村、名盖格拉村附近;由此向北穿越库结沙,约步行28唐里而抵横水(今地待考);由横水北行59唐里而抵什贲城(或指为汉代朔方郡城),再前行10唐里而抵宁远镇(今杭锦旗独贵塔拉镇西北的沙圪堵淖尔村西南)。

宁远镇是 一座军事城镇,踞于屯根水(即唐代黄河南支河道)南岸。据此可推测出,唐德宗贞元年间 (785-805),库结沙(早期库布齐沙漠)的南北宽度在此处约为97 唐里。按唐大里约折合540米计算,97唐里约折合为52380米,合今104.76华里,即52.38公里。 它横亘在纥伏干泉(今乌顶布拉村、门根村之北)和宁远镇(今沙圪堵淖尔村西南)之间。

但仍需考证的“库结沙”区域的地名有“横水”、“什贲城”之所在,尚待继续做工作。王北辰认为:横水乃毛布拉格孔兑沟的西侧支流河道,可备一说。

其故河道应在今杭锦旗北部库布其沙区的赛音乌素、迈勒沟至道劳乌素一线之南。 什贲城故址,依其北距宁远镇 10唐里(5.4公里,折10.8华里)反向推算,当在今沙圪堵淖尔村以南约5.4公里以上的沙日召(乌兰敖都)西南; 而从横水北行59唐里抵达什贲城,59唐里约合31860米,即31.860公里(折63.720华里)。

杭锦旗文物工作者在赛音乌素村北方、那林霍拉霍村以东的沙漠中发现一处两汉时期的遗址(暂称作“那林霍拉霍遗址”),恰好处在沙日召(乌兰敖都)西南方位,只因流沙堙埋,遗址面目尚未查清。因此,那林霍拉霍汉代遗址很可能就是唐代文献记载的什贲故城(汉代朔方郡城)。

若此判断不误,唐代自夏州城北通天德军城的道路必经过此地。 归结起来,依据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年)、孝昌三年(527年)前、永熙二年(533年)、唐德宗贞元年间(785-805)的相关文献记载,可以简略地勾画库布其沙漠在九世纪初的分布格局如下:西限黄河、北临黄河南支河道、东达今杭锦旗北部的毛布拉格孔兑沟之西侧、南缘在今杭锦旗巴彦 乌素镇乌顶布拉村、门根村至摩仁河下游之北。唐代诗文关于库布其沙漠的描绘 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诗人李益在其穿行“河曲”地域途中所作纪行诗多有描述库结沙区之作。他在《从军夜次六胡北饮马磨剑石为祝殇辞》中,对库结沙(早期库布其沙漠)边缘地貌景观作了描写。

兹节录如下: 我行空碛,见沙之磷磷,与草之幂幂,半没胡儿磨剑石。当时洗剑血成川,至今草与沙皆赤。 我因扣石问以言,水流呜咽幽草根。…… 为之弹剑作哀吟,风沙四起云沈沈。满营战马嘶欲尽,毕昴不见胡天阴。…… 圣君破胡为六州,六州又尽为胡丘。韩公三城断胡路,汉甲百万屯边秋。…… 我今抽刀勒剑石,告尔万世为唐休。又闻招魂有美酒,为我浇酒祝东流。 殇为魂兮,可以归还故乡兮;沙场地无人兮,尔独不可以久留。 诗中记载的“饮马磨剑石”是诗人北行旅途中止歇饮马之所,处在“六胡州”区域的北方。“六胡 州”区域的范围,大体相当今内蒙古鄂托克旗鄂托克前旗的东半部,乌审旗西部边缘,陕西 定边县、宁夏盐池县的北部边缘地带。

据此,“饮马磨剑石”地望当在今鄂托克旗北境的召稍 与杭锦旗南境的亚斯图(或作夭斯图)之间,唐代该处应存在一条自西往东流向的内陆小泉溪, 成为南来北往的行人停息饮马之处。但在建中二年(781年)该处地表已出现风吹沙移的沙漠化趋势, “我行空碛,见沙之磷磷,与草之幂幂,半没胡儿磨剑石”,“为之弹剑作哀吟,风沙四起云沈沈”, “沙场地无人兮,尔独不可以久留”,流沙是时正在湮没泉溪傍的磨剑石、青草,李益夜行至此适 逢“风沙四起云沈沈”的扬沙扬尘天气。而诗中的“空碛”“ 沙场地无人兮,尔独不可以久留”, 恰恰反映出该地处在库结沙影响所及的南缘之地,人口极其稀少,几无定居人口。值得注意的是, 在实地考察中所见库布齐沙漠的沙粒物质呈现为红黄色,与文中“至今草与沙皆赤”之语恰相符 合。诗人所谓“沙赤”乃纪实之作。而高原南部毛乌素沙漠则呈现淡黄色,与之区别显明。 李益的另一篇《塞北行次度破讷沙》,则直接描述库结沙区的沙漠景象,“眼见风来沙旋移,终 年不省草生时。”一派流沙漫漫、毫无生机之象。而其《早发破讷沙》则咏曰:“破讷沙头雁正飞,鸊鹈泉上战初归。平明日出东南地,满碛寒光生铁衣”。他吟咏的是早期库布齐沙漠腹地的地貌景 象,应分布在杭锦旗巴彦乌素镇乌顶布拉村、门根村至摩仁河下游之北区域。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库布齐沙漠

Hash:d9441d3241b4c2eea67f807b12d5c5d2cab9c2f4

声明:此文由 瀚海商学院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