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仪退位后生活窘迫,为筹钱结婚变卖何物?事情泄露被国人痛骂

我们阅尽铅华,只为呈现不一样的历史

众所周知,我国历史悠久,拥有众多珍贵文物,这些文物不仅本身价值连城,而且还蕴藏着无可估量的重要历史研究价值。当然,这些文物不仅在现在值钱,在古代也同样身价不菲,所以一般都是王公贵族才能使用欣赏的。作为明清两代帝王的栖居之地,紫禁城更是收藏有大量文物,不过在清末民初的动荡年间,上至逊帝溥仪下至普通太监,都将宫中文物运出变卖,以中饱私囊或维持生活。其中有一件珍贵文物,便是溥仪结婚时为筹措资金而被迫出售的。

▲紫禁城掠影

爱新觉罗.溥仪,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位皇帝,继承皇位时年仅三岁,直到退位也还是个不知世事的孩童。溥仪登基时,清朝已经风雨飘摇,社会混乱民心思变,执政的隆裕太后和摄政王载沣都缺乏政治手腕,因此清朝的覆灭已然注定,溥仪也因此成为时代的牺牲品。溥仪在位仅三年,革命者便在各地发动起义,隆裕太后最终以溥仪的名义颁布退位诏书。

▲溥仪登基场景蜡像

民国政府为感谢清室主动退位,特地制定《清室优待条件》,决定每年支出四百万银元用于补贴清室成员的生活开销,并允许他们继续生活在紫禁城,不过故宫从性质上来说已经不再属于溥仪的私有财产,而是国家财产。对普通百姓而言,每年拨付的四百万银元已经是一笔巨款,但对于过惯奢侈生活的满清皇室来说,这完全不够他们的日常开销,因此经常面临用钱紧张的尴尬状况。

▲溥仪青年时期剧照

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溥仪已经年满十六,按照封建传统已经到了娶妻生子的年纪。虽然清朝已经败落,但是溥仪的皇帝头衔还在,仍然拥有一定地位,因此满清旧臣上书给民国政府,希望能依照前清礼俗,将溥仪的婚礼办得隆重一些。北洋政府虽然批准了这一要求,却拒绝为此专门拨款。按照以往惯例,一场皇室婚礼操办下来也要花掉上百万两白银,眼下即使再怎么节俭,几十万两银子也肯定是少不了的,然而此时的清室根本无力承担这笔费用。

▲故宫红墙

为了不失皇室颜面,继续维持皇宫的奢侈生活,溥仪决定和宫外的那些王爷一样,用珍宝换取银两。当然,溥仪卖的可不是王府普通珍宝,而是皇宫内中的顶级国宝。在溥仪和内务府大臣荣源的授意下,绍英、耆龄与北京盐业银行经理岳乾斋签订贷款协议,将大批顶级珍宝用汽车运出紫禁城,开往北京盐业银行仓库。

▲故宫太庙

在这批珍宝之中,有一件文物尤为珍贵,那就是做工精美的黄金编钟,这乃是乾隆皇帝生前最喜爱的宝物之一。这一组编钟铸造于清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乃是用各省进献黄金所铸,共耗黄金一万一千四百三十九两,用以给乾隆皇帝八十岁寿辰祝寿和炫耀盛世豪富。平时,这组编钟珍藏于太庙之中,只有遇有朝会、宴享、祭把大典,才会拿出来配合玉磐奏乐。

▲故宫所藏黄金编钟

溥仪为换取银两,全然不顾世人眼光,将这件祖宗之物硬是抵押给了北京盐业银行。北京盐业银行也清楚黄金编钟的珍贵价值,所以不敢将此事对外宣扬。交易完成后,银行负责人立即命令工作人员将此笔交易销毁,并将黄金编钟藏在秘密之处。然而纸终究包不住火,此事不久还是被泄露了出去,当时的《京报》最先得到消息,并撰文向外界报道黄金编钟被卖之事。清室立即否认这一消息,盐业银行也坚称并没有收到黄金编钟,然而还是引发了全国的汹涌民意,许多人撰文对溥仪大加斥骂。

故宫珍宝馆外景

随着军阀混战爆发,北京城一片混乱,短短数年间几易其主,溥仪被冯玉祥用枪炮强行赶出紫禁城,从此过着四处流浪的生活,再也没有赎回黄金编钟的能力。另一方面,黄金编钟也命途多舛,先是被岳乾斋转移到天津盐业银行,由该行经理陈亦侯负责保管,“卢沟桥事变”后又被陈亦侯与爱国资本家胡仲文联手转移到胡仲文经管的四行储蓄会大楼地下室的一个密库内存储。天津解放后,陈胡二人将编钟交给人民政府,1953年重返故宫。如今,人们能够在故宫博物院珍宝馆中一睹黄金编钟的绝世风采。

参考资料:

《我的前半生》《国宝档案》

Hash:d1e1435dc32494771f008cd72421bedb127b5bd4

声明:此文由 趣观历史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