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艳!邢台竟有这么美的百年古村落

历史学家考证,邢台先民善于掘井,故远古时期邢台被称为“井方”,“井人”筑城即为“邢”。邢台背靠高大险峻的太行山脉,面向川流不息的古黄河,成为“依山凭险、地腴民丰”之地,从而有了“五朝古都、十朝雄郡”的辉煌历史。

邢台周边历史悠久的古老村落甚多,是北方农耕文明的活化石,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和保护利用价值。我社一直关注邢台一带太行古村落的考察和研究,自2009年以来,先后组织考察了数十个保存较为完好的古村落。

这些古村落中,既保存着古老而富有地方特色的民居,又遗留有寺庙、道观、石碑、戏楼、寨墙、商路、井、桥、生产生活用具等物质文化遗产,并继续演绎着悠久而多彩的民间传统习俗。

近日,“故园画忆”系列丛书之《邢台太行古村落》正式出版面市。本书从近200幅钢笔素描中精选百余幅作品,展现邢台市英谈村、鱼林沟村、茶旧沟村、王硇村等10个中国传统村落的建筑风貌和人文风俗。其中包括民居建筑、古井古桥、石磨石碾、背筐挎篓等,既有生产工具,又有生活工具,较为全面细致地记录了邢台太行古村落文化。每一个古村落的开篇,均以中英文介绍当地的民居建筑、民俗风情和历史传说。同时,注重梳理村落的优良民风民俗以及红色历史。

韩秀强 绘画 李振旭 张军昱 撰文

学苑出版社 2019年2月出版

请横屏欣赏

王硇村

太行山余脉形成的天然屏障环抱

历经500余年建起的王硇石楼群是太行山建筑风格和成都一带建筑风格的完美结合:楼顶起脊,青瓦覆盖,飞檐翘角,五脊六兽,是明显的川寨特色;厚厚的红色石头墙则是太行山民居的符号。

为防止弓箭射击,街巷被设计成30-50米一拐弯的曲尺形,在街巷交叉的要道口、临街的石楼上几乎都建有碉楼,碉楼上设有瞭望孔。

由于具有天然屏障,王硇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抗日根据地红色堡垒村,八年全面抗战中,日本侵略者一次也未能进入村中。

王硇村“东南缺”院落组成的巷子。俗语称“有钱难买东南缺”,这一观念来源于“八卦”中的“巽”卦,“巽”对应东南方位,代表“风”,为顺畅、平安之意,将宅院的东南方位留出来,寓意顺畅、招财。

当地村民为了行走便利,尤其是为了方便骡马驮运货物时通行,主动把墙角后退,垒砌为斜面或圆形,称为“拐弯抹角”。

王硇村的伸屈巷。由于左边人家建房早,院子向外凸出,右边人家为了保持巷子的宽度里外一致,就把自己的院墙垒砌为凹进去的弧形,由此可见王硇人的睦邻崇善之风。

村中的一座清代民居。古民居墙体使用当地出产的丹霞岩石垒砌,外层为较工整的条石,内层填料主要为碎石。石楼内冬暖夏凉,保温效果很好。

碉楼。碉楼下部为方形,顶部建为圆弧形,这不但契合古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还有利于排出雨水。

带有后门的民居院落。王硇村的老院落都开有后门,户户相通,院院相连,村内村外连通,具有防御逃生功能。

神头村

位于历史文化名山太子岩东麓

神头村村名的来历和春秋时期的神医扁鹊有关。当地民间传说:晋国大夫赵简子生重病不省人事,经扁鹊治愈,便赐给扁鹊4万亩蓬山一带的土地。此后扁鹊便栖居于此,上山采药,入乡行医。多年后,扁鹊到了秦国,遭到秦国的太医令李醯嫉妒而被暗杀,噩耗传到蓬山,扁鹊大徒弟虢国太子带人连夜赶到咸阳,将扁鹊的头颅偷回,并用珍贵木材雕刻了身体,一同埋葬在蓬山脚下,并在九龙河的北侧修建扁鹊庙祭祀。此后,位于九龙河南北两岸的焦子村和郎家庄合二为一,改名为“神头”村。住家与茶棚的完美结合是神头村民居的特色。

神头村扁鹊庙全景。据《魏书·地形志》记载,扁鹊庙至少有1500多年的历史,现存为元代建筑。扁鹊庙建有扁鹊殿、药王殿、玉皇殿、三清殿等道教建筑,总占地面积约3.72万平方米。

扁鹊庙前山岩上的九龙柏。柏树是人们为怀念具有高尚医德和高超医术的名医扁鹊所植,已有千余年历史。树根似龙爪,紧紧抓住块块岩石,树干遒劲盘旋,枝叶繁茂。

神头村庙会因祭祀扁鹊而形成,历史悠久,一年数次,其中三月初一规模最大。据明朝《重修扁鹊山庙记》碑载,庙会涉及顺德府、保定府、广平府三府18县。庙会期间,人山人海,车水马龙,民间艺术表演丰富多彩。

为接待来自四面八方的香客,村民们将自家住房设置为供应茶水和临时歇脚的场所——茶棚。茶棚房屋多为平房,一户茶棚一般是两进三套四合院,前一进四合院旁边又连着一个四合院,两个并排的四合院中间是灶台与土炕连接的灶火间,各院落房间小而门多。这种院落结构方便了香客食宿。

鱼林沟村

地处太行山深山区

鱼林沟村依山傍水,风景秀丽,民居随山就势。美丽的神话传说、规模可观的太行古石楼、可歌可泣的抗日历史,为鱼林沟村增添了浓浓的文化底蕴。

鱼林沟村共有青石、红石建筑600余座,4000多间,近3万平方米。古民居多为明清石木结构建筑,其中,李家庄的信义堂、德昇堂等院落建筑质量上乘,建筑规模较大,保存完好。图为李家庄石楼群。

图为村内李家庄的一处普通民居。主楼、配楼、杂物院的石头平房高低错落。山墙顶部有三角形通风口,是用三块石板相互依靠支撑起来的。这种设计虽然简单,却功用不凡。图中的小石桥,是主街通向鱼林沟河对岸几个院落的必经通道

李家庄街巷蜿蜒,青石板铺地。因地处深山沟谷地带,村内有不少石桥,并沿街巷修建了良好的地下排水设施。

鱼林沟村的居民以姓氏聚居,形成了村民们俗称的李家庄、杨家庄、朱家庄、郭家庄等自然聚落。

图为杨家庄普通民居。民居大多为二层石楼,少见精雕细刻的建筑构件,也没有繁复的窗棂。图中的木梯子在当下已经很少见。

杨家庄路边的山墙角安放着石碾,山墙上挂着电表,古老和现代并行不悖。

杨家庄一户人家的石板屋顶,体现了典型的太行深山四合院落特点:空间虽小,主人仍然要在院中栽上一棵苹果树,既美化庭院,又收获果实。

朱家庄民居。门旁放置石臼和水缸,成串去皮的柿子晾晒在倚靠山墙的木架子上,阶梯前的平台上摆放着几盆花草。石楼一层住人,二层放置粮食等物品。二楼山墙上开有侧窗,是为了通风,防止粮食发霉变质。

郭家庄“断壁”石楼。石楼左侧保存完好,右侧整体坍塌,露出了石楼内部的木架构造。此坍塌是抗日战争时日本侵略者的纵火遗迹,见证了日本“三光”政策的惨无人道。

鱼林沟河中的石台阶。为防止河水泛滥,村民在河边垒砌了石墙,并选河底有硬石处,在石墙内侧垒砌几块突出墙外相互错落的青条石,作为下河的石梯子。

排子车箱。排子车曾经是农村人运输货物的交通工具,上部的车箱是木架结构,下部是车轴和两个车轮。使用时,把车箱底部两侧木框上的凹槽卡在车轴上,两手拉上车辕行走。

茶旧沟村

背靠白云山,面向路罗川

茶旧沟,一个有故事的传统村落。村落民居建筑精良,精雕细刻。墙体以青条石垒砌,房顶石板层层叠压,滴水不漏。门墩、柱础、挂落、窗花等构件精工细作。

站在村边山梁观望茶旧沟村,房屋大致沿等高线平行延伸,层层分布,院落依山就势建筑。青色石屋、石楼高低错落,绿树红花点缀其间,和谐自然。

20世纪60年代,开凿山石、砌筑拱圈、栽植柏树,形成了茶旧沟村现在的村门。未建村门之前,人们沿着右侧的石台阶,翻过小山包,才能看到山坳中的茶旧沟。

这里的房屋密集,有平房、石楼,朝向不一;房顶有平顶,有坡顶;山墙形式有悬山,有硬山。无论哪种建筑样式,都是依据地势和采光需要而定。

第一任沙河抗日县政府县长宋玉庭的故居。两进院落,前院的主屋是两层石楼,一楼中央一间是二道门,门口东西两侧各有一个方正的青石门墩,分别雕刻南宋诗人范成大的《夏季田园杂兴(其七)》和宋朝大儒朱熹的《观书有感》楷体字诗句,石门墩正面里侧分别竖刻“耕传”“读家”字样,横读为“耕读传家”,表明了主人传家立世的信条。

茶旧沟村地处太行山深山区,降雨较多且集中,容易造成洪灾。茶旧沟村先人设计建造了良好的地下排水系统:主街下是完整的拱圈形排水沟,院落街巷的雨水通过大小不一的地下排水沟汇集到排水涵洞,流向村外。历经多次大洪水,茶旧沟村安然无恙。

《邢台太行古村落》后记

终于要出版了。早在去年,我们就开始着手这本书的绘画和撰写工作。中间,作为这本书的作者,我们多次和出版社的编辑进行沟通、交流,也根据出版社的意见,对画稿和文稿进行了多次补充和修改。

始于书,而不限于书,也不仅仅止于书。这一切,因为古村落而结缘。

我们对古村落的关注和大量采写,一方面是因为工作,另一方面却完全是因为热爱,或者是对古村落保护发展的一份责任。

我们曾经成立过一个专门的采访团,规模不大,但是这个采访团里涉及多个行业的专家,有古村落立档调查的管理者, 有古村落研究专家,有摄影家,有画家,有记者;能够加入这个采访团的,无一不是关注和热爱古村落的人。

我们跋山涉水,邢台市太行山区的数十个古村落都留下了我们的足迹。为了探访古村落,我们的画家在山里一待就是几个月;为了探访古村落,我们翻过了邢台市能说上名字和说不上名字的大小山川;为了探访古村落,我们在采写的旅途中曾遭遇事故惊险——轮胎爆胎,紧挨车的一侧就是悬崖;为了探访古村落,我们差点被山洪堵在山里。

本书绘者韩秀强先生赴古村落写生

有汗水,也有很多的快乐和惊喜:村里做的大锅菜是真心好吃;采一束山间雏菊带回家,霎时整个房间都充满了田野的清香;山间路上,偶尔也能遇到野兔、野鸡之类的小动物从身边飞快地跑过……然而,对我们来说最大的快乐,还是发现一处保存完好、建筑有特点的古村落,当然还有和许许多多淳朴的乡亲成了老熟人、好朋友。

一切,都源于对古村落的热爱。

这本书能出来,我们要感谢的人有很多。感谢学苑出版社领导和编辑的支持,没有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情怀,就不会有这本书的出版。而在出版过程中,我们也确实领略到了出版社编辑所特有的严谨和认真精神。感谢邢台市委宣传部、邢台市文联、邢台市民协领导对这本书的支持和关爱。在书的绘画、撰写过程中,他们多次询问、协调编绘的进度问题,并及时解决相关难题。感谢市政府研究室冀胜利主任、王喜恩调研员等给予的无私支持。感谢乡镇里那么多古村落热心人士,如邢台县路罗镇镇长王立斌,他对这本书的编写给予了很多支持。路罗镇是个邢台古村落集群所在地,当地政府从上到下,一直很重视古村落的保护和开发。如鱼林沟的李修林、胡海书,提供了很多文字资料。如当时路罗镇政府的工作人员李霞,她不辞辛苦、任劳任怨地给我们做向导。还有时任内丘县獐獏乡党委书记戎文革、沙河市新城镇党委书记乔万国,都给我们这本书的绘画、撰写工作提供了大量帮助。

感谢那么多一直从事古村落保护和研究工作的学者、专家、摄影家、画家、媒体人以及古村落爱好者们,没有他们的努力和贡献,我们这本书会缺少很多分量。如冀彤军、李恒坤、文天平、 王云、李自歧、戴杰、张平勤、张子乾、李永胜、许向丁,等等。还要感谢沙河市王硇村支书王现增、邢台县英谈村支书张书明、内丘县黄岔村支书刘志国这些热心和开明人士。

历史遗存面临的残酷在于,一旦毁灭,永不可真实复原。随着岁月的流逝,很多古村落正在消失, 或者风貌不再。保护好这些古村落,是保护一段历史,保护一种文化,保护一种生活,也是在小心地呵护一段记忆、一种情怀。

在保护古村落这条路上,我们会继续前行。

张军昱

2018 年10月25日

《邢台太行古村落》

作者简介

策划:

路少河 中国民协会员,河北省摄协会员,邢台市民协名誉主席,邢台市书协主席

绘画:

韩秀强 中国钢笔画联盟常务理事,河北钢笔画学术委员会主任,邢台市钢笔画家协会主席,邢台市第八中学美术教师

撰文:

李振旭 邢台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邢台市社科联文化专家,邢台学院太行山文化带研究所副所长,邢台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河北地质大学太行学社研究员

撰文:

张军昱 邢台市《牛城晚报》编辑出版中心副主任,邢台市音乐家协会副主席

学苑出版社 | Book_001

版权合作请联系xiaozi0329(微信小编)

投稿邮箱xueyuanwd1127@163.com

Hash:9ca4c689498912b0289fff06f398d38869cdba49

声明:此文由 学苑出版社官方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