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州有一个超美的古村落,浓缩了瑶乡生态休闲观光旅游的精华!

石家乡石枧村位于富川瑶族自治县北部,距县城22公里,距乡政府所在地2.5公里,全村398户,共1326人,其中党员64人。(此统计数据截止2018年元月)

石枧村学风浓厚,自建村以来人才辈出,始祖林通系宋仁宗时期进士及第,官至左都监察御史,先祖林茂为教授、林正杰为广东潮州府知县。

村内有建于清道光年间的林氏古宅“七十二樘门”和大石条砌成的“大六楼”等古建筑林立建筑古雅,封楹、门窗都有精细雕花,天井、过道均用大块石板铺成,村道两旁古树耸立,根茎外露像龙脊似凤爪;

村头“虎泉”从森林石岩中喷涌而出,四季长流,林下怪石峋嶙,石上绿苔苍苍踩上湿软如棉;

“林氏宗祠”前的阴阳石鼓,左边圆的为太阳石鼓属阳石,右边缺边的是月亮石鼓属阴石。

石枧村古道属于潇贺古道东线的一部分,村内古石桥石板街、古门楼和用于防范匪盗的炮楼等都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旅游价值。

在村中,目前仍保留部分由青石砖铺砌的石板路,主要有三条重要的交通古道。

第一条是连通上、下村的主路,路宽约0.8米至1.5米,路碑记载古路最近一次修筑于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从主路分支出去的岔路像“血管”般蜿蜒遍布整个村庄,路侧修有宽约20至30厘米的水渠用以引水或排水,古道每隔十多米就能发现隘门遗迹,加上门楼和炮楼等防御设施,古时一旦有敌情便可马上鸣锣告知全村,形成了一套“路路相通、户户相连、人人相卫”的集通信、引水、运输、防御等多种功能的道路系统。

第二条是从村背后(东面)延伸至湖南白芒营镇的石板路,过去主要起到联系湖南与富川的商贸、人口、运输交流等作用。路往东过“富东桥”即上后龙山,过山可达湖南地界,因此石板路一直修到山上。据富东桥碑记载,由于老桥被洪水冲毁,为方便湘桂两地民众商贸集散和交通往来,村民在民国28年(1939年)自发集资重修了从石枧村通往湖南的青石拱桥,拱高约5米、桥宽约3米、长10米,取名“富东”亦有财富自东而来的含义。此路往西便深入村中老宅区,道路两旁至今仍保留约百米长的民居商铺街道,路两侧民居窗口相对而设,既低矮又宽敞以便于交易和兜售,足可见当时湘桂商贸往来的繁荣景象。

第三条是村南面通往福利镇及可南下富川古城的石板路,这条路主要从农田经过,主要有农业运输、走亲访友、采购物资等功能,因此较村内石板路修得更宽,宽度约1.5米至1.8米,便于走大型马车或其他车辆。此路行至南面村口处还修有社公庙一座,除了村民日常路过祭拜祈求外出平安、农业生产祈求风调雨顺以外,路口立庙还有守村护寨之意,如村西面路口同样修有七香庙一座,同样供奉社公、社婆等土地神,使得村庄道路与民间信仰被有效地整合在了一起。

过去村中建房、修路的材料多就地取材,主要来自村东通往湖南方向的山岭岩矿,以石灰岩为主,在村北水源地的河溪中还可见很多大块青石板原料。据村民介绍,过去青石板都重达数吨,搬运是采用人力滚木法,即石板下垫放圆木由多名村民用麻绳拉运回村。目前村中石板古道缺乏应有的重视和保护,很多路段已被水泥路或机耕道覆盖。

追求天人合一的村落布局、依山傍水的传统民居、多元的建筑符号以及遗存的防御体系等,均凸显出石枧村的古建筑文化

首先,村庄布局。强调“以山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民居依山傍水而建,背靠“后龙山”和风水林,直饮“虎井”水。整体方位坐东朝西,三条河溪呈“川”形流经村庄:一条是从村后流经后龙山的“背后河”,一条是源自水源地“虎井”并从村中流过的“面前河”,一条是连通村北石苟山水库并流经村前田地的“石墩河”。此外,下村修有宗祠一座以及村西面的七香庙和村南面的社公庙供村民祭祀,村小学建有戏台供日常娱乐,以上景观均契合了“村前凤飞后龙翔,平地兴祠建庙堂”的地方谚语,呈现出一个村庄追求天人合一的聚居格局。

其次,传统民居。村中约有古民居125座,分属120户人家所有,占地40多亩,其中6座明清建筑保存较完好。传统民居多为三合式庭院,即一个正厅和左右厢房围合一个天井,为一进两层结构,正厅一般为客厅和祭祖的祖堂,左右次间为卧室或厨房,楼上为杂间或闺房,整个建筑以天井为中心,具有蓄水、排水、采光等功能。到清中晚期,三进四厢式大院在富裕和多代同堂的家族中出现,如“七十二樘门”,坐东北朝西南,高二层,南北长约70米,东西纵深约50米,墙体由青石砖和水窑砖砌成,墙垣为三叠式马头墙,屋顶覆青瓦。古宅始建于清道光年间,主人林茂春曾在长沙任职,家族号称“九代人未摸过犁”,因人口增多从两侧新建副屋,后经几代人多次扩建便形成门庭众多的七十二樘门格局。新中国成立后,主屋周边附屋、炮楼多被拆除,房间多荒废、木梁腐朽,也真实反映出一个家族从发展到鼎盛再到衰落的整个历史过程和社会变迁。

再次,雕刻符号。石枧村雕刻主要体现在石雕木雕和灰雕上。一是门墩和门槛上的石雕,如门墩多以方形圆角的青石砖为原料,采用浮雕技术,内容以麒麟兰花凤凰等动植物图案为主,隐含庄严、吉祥、富有生命气息的寓意,门槛上则多以祥云等明快、动感的线条为主。二是门窗上的木雕,多以樟木、楠木等为原料,采用镂雕技术,内容以铜钱、花瓶、蝙蝠葫芦等图案为主,隐含富贵、福禄、多子多孙的寓意。三是建筑屋脊、檐角、墙头上的灰雕,多以石灰石或青石为原料,采用圆雕技术,内容以龙、如意、鲤鱼等图案为主,隐含辟邪镇宅、永保平安的寓意。

最后,防御工程。村庄防御体系的建造与当时社会环境密切相关,清末民初,反清运动风起云涌,开始为劫富济贫打劫巨富豪绅,后发展到打村劫舍,民众称“满地红”时期。村庄怕财产被抢,于是村民有钱出钱、无钱出力,富川多数村寨兴建了防御工程。石枧村防御体系主要由炮楼、门楼和隘门组成。村中过去有三座炮楼,目前存两座,位于上石枧村的炮楼保存较好,此楼建于清宣统三年(1911年),地基用大青砖通砌,大门镶石块,水窑砖砌成,楼通高11.9米,占地面积14.4平方米,建五层,每层开枪眼4至6个,一般枪眼高62厘米、内宽12厘米、外宽5厘米、厚40厘米,可向四周瞭望,居高临下射击,炮楼下四周建有石砌屋民房,作外围保护层。村中目前保存较好的门楼有4座,呈“人”字形分布。保存较好的隘门7个,分散在村中各处,门框多由坚固石板砌成,门框上下留有凹槽,过去一旦有敌情马上鸣锣告知全村,用横木条闩上约五厘米厚的门板,门侧留有枪眼用以还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社会安定,多数防御设施已被拆除,其防御功能随之消失。

2013年石枧村被列为贺州生态文明农村;2017年入选中国传统村落。

石家乡旅游小贴士,旅游规划攻略

朝看坪珠日初出,闲游龙湾风雨桥,夜观石枧古村落,生态黄竹乐逍遥。

有人用这首七言绝句阐述了到石家乡旅游的主要景点:坪珠村、龙湾村、石枧村、黄竹村,并描绘出旅游特点:登高山、看风雨桥、追忆古村落、赏生态美景,可以说石家乡浓缩了瑶乡生态休闲观光旅游的精华。

推荐旅游路线:从富川出发,往二龙潭----石家方向出城,驱车大概22公里到达黄竹村,在这里静心慢游古树林生态之旅;中午可在石家乡吃饭,推荐黄竹香鸡;下午到石枧村,看碉楼、七十二樘门等,感受石家乡在古时的战略地位之重;傍晚返程从福利方向回富川县城,可经过仙湖农庄吃晚饭,饭后还可以去神仙湖光影水秀一览五彩灯光与迷幻的水秀表演,在绚烂的光影里结束一天的行程。

来源:慢游富川、贺州旅游,版权归原作者

Hash:90340c03d857fa17ffc732dac96b26caa8f60c9e

声明:此文由 新知见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