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东海:朱自清故居与朱自清纪念园

“公元1898年,11月22日(清光绪二十四年戊戌十月初九日),东海县承审官朱则余宅邸里,红烛高烧,香烟缭绕,全家上下笑逐颜开,喜气洋洋。原来,一个宁馨儿诞生了。”(陈孝全:《朱自清传》,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这个 “宁馨儿”就是一代文学大师朱自清。

朱自清故居

朱自清的曾祖父朱子擎娶了苏北涟水连云港灌南县花园庄)首富乔氏女为妻,从南方搬到苏北居住,他给儿子起名叫朱则余(朱自清的爷爷)。 朱则余,号菊坡,为人谨慎。光绪年间,经人引荐,拜会东海名士朱璐。朱璐,东海县平明镇人,光绪十五年(1889年)乙丑科三甲105名进士,次年授内阁中书,历任邮传部主政,后任太子少傅,是末代皇帝溥仪的启蒙老师。

朱姓为古海州平明大姓家族,作为外乡人的朱则余举家搬至平明居住,以图庇护。在朱璐提携下,朱则余出任海州(今东海县)承审官,负责这一地区民刑案件的审理工作。其子朱鸿钧(朱自清父亲),娶妻周绮桐(朱自清之母),朱自清的母亲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封建妇女,朱自清的第一个妻子武仲谦即他的母亲所选。

东海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朱自清故居

朱自清家族在东海县生活的十多年间,居住在当时州治所在地的海州西门外的蔷薇河畔,大致位置是今天平明镇埠上村东北。朱自清之父先赴扬州府属邵伯镇做一小官,1903年,朱自清随母与父一起定居扬州。祖父朱则余仍然住在东海为官,从职位退养之后也赴扬州随子居住。

故居内侧后花园

现在朱自清纪念园中的“朱自清故居”是按照当年生活场景的模拟复原,位于东海县平明中学校园内的“朱自清纪念园”西北角,庭院占地300多平方米,是利用校园内一处闲置房屋改建的仿民国风格园林建筑。由两大两小房屋和一处后花园组成,正屋由会客厅与朱自清父母的卧室组成,设计为清末民国初期苏北地区读书人家的民居展室。青砖灰瓦围墙,内有水井竹林、石桌座椅、幽径小路等,院门前,东海县人民政府立牌坊:“朱自清故居”。

客厅

堂屋的正厅是朱家的客厅,清代木椅、案几、八仙桌等家什,已染上斑驳的痕迹,条案上的座钟、花瓶等,朱氏家族祖籍绍兴家庭陈设偏向于江浙风格,客厅中堂画的对联“忠孝传家远,诗书继世长”体现了朱氏家族的优良家风。

卧室

卧室内雕花大床,还摆放着梳妆台、木橱、桌子等简单陈设,墙上挂着有些泛黄的两张画像:一张是朱自清母亲周绮桐,另一张是朱自清父亲朱鸿钧。

朱家是书香门第。朱自清是家中长子,父亲朱鸿钧对他寄予了很大的希望,希望他将来有朝一日能光宗耀祖。所以从小就对朱自清既格外宝贝,又严加培养,一方面尽力保证小朱自清的生活无忧,同时对小朱自清学习督教甚严。朱自清小时候,科举初废,新学刚兴。父亲对新式学校的教学方法和读书效果很是怀疑,便把他送到秀才或举人那里学习古文和诗词。

卧室全景

朱自清纪念园

“朱自清纪念园”占地约4000平方米,园内有以朱自清雕像为中轴线的自清广场,辅以“自清亭”“秋实亭”“荷塘月色”“佩弦长廊”“自清馆”等景观,朱自清故居位于纪念园西北角,是纪念园建筑重要组成部分。

荷塘、自清亭

300平方米“朱自清馆”展示朱自清生平作品与事迹,并由朱自清的爱国主义思想延伸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园内还有“校史馆”对学生进行“知校史、爱学校”的集体主义教育。学校三栋主体教学楼分别命名为自华楼、物华楼、春华楼,处处彰显名人文化气息,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教育熏陶。

学生们参观自清馆

学校成立了朱自清文学社,定期举办文学沙龙,创设了社刊《春之声》、校报《荷叶》,设立“自清大讲坛”,定期举办朱自清文化演讲比赛、书法作品比赛、朱自清作品朗诵比赛等活动。

朱自清嫡孙朱小涛:清明节来到朱自清纪念园的朱自清雕像前祭祖献花

毛泽东主席评价朱自清是“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粮’的民主战士”,东海县平明中学将朱自清精神归纳为“坚定执着的爱国精神、一尘不染的清廉精神、脚踏实地的工作精神、朴实真诚的感恩精神、惜时如金的治学精神”,这五种精神是全体师生学习朱自清的核心内容。

朱小涛为文学社的同学们深情朗诵《背影》

扬州市文物局、博物馆的领导与研究专家来到“朱自清纪念园”参观

扬州安乐巷内观朱自清故居 朱自清

朱自清故居位于扬州安乐巷27号,为晚清所建,今仍完好,计三间两厢一对照,另客座两间,大门过道一间,天井一方,是扬州传统的三合院式民间住宅。1982年被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朱自清(1898-1948年),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县,因祖父、父亲都定居扬州,本人又毕业于扬州的江苏省第八中学(今扬州中学),后又在扬州做教师,故自称扬州人。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扬州——这块大运河滋润的古老土地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现代著名散文家、教育家、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朱自清的故居就坐落在这条巷子的27号院中。

院内右边并列的两间客房,是当年朱自清的书房和卧室。也是朱自清和他夫人陈竹隐的新房(1931年初,朱自清和陈竹隐订婚,后朱自清去欧洲留学。回国后在上海举办了婚礼,然后携新婚妻子回扬州在此居住)。屋中陈列的书橱、烟斗和文房四宝是朱家后人捐献的朱自清生前遗物,现在都已成为珍贵的文物。

朱自清在全国居住过很多地方,而扬州的“朱自清故居”是全国保存最为完好的朱氏旧居,其中书房和卧室更是保持了当年的原始原貌。

睹物思贤,人们仿佛看见先生伏案笔耕的“背影”。

进入第一进,薄砖铺地,条石镶边,青苔接缝,砖墙细瓦,雕花屏门,古朴大方。天井、门堂、厢房,红木清漆打造的窗栏、案几、条桌、橱柜、大床和房间里的陈设,让我们想到当年朱家人忙碌的生活场景。

堂屋的正厅为朱家的客厅,两侧是朱自清父母及儿女的住处。

这些清代木椅、案几、八仙桌等都是当年朱家的日用家具,条案上的座钟、花瓶、石屏摆件、烛台和观音像是老扬州居民家中普遍的陈设。寓意“终生平安”。墙上的“开张天岸马,奇逸人中龙”的对联为清代康有为所撰,山水画是康熙年间著名画家王原祁作品。使朱家处处留存着传承书香。 东厢房的两张大床、梳妆台、案几、大橱、桌子及其它陈设,都是当年朱自清的父母和两个女儿的所用之物。墙上的两张照片一张是朱自清的母亲,另一张就是《背影》里的那个慈爱的让朱自清的“眼泪很快流下来”的父亲——朱鸿钧。

西厢房是朱自清庶母的卧室兼朱闰生(即《荷塘月色》中的闰儿)的书房。

朱自清故居再现了作家当年家庭生活的场景,其生平事迹展,较全面地介绍了朱自清光辉的一生。

昆明人竟然不知道的十三坡故事!闻一多殉难于此,朱自清居住于此 朱自清

昆明作为一座有历史韵味的古城,一条街,一条巷都储存着老昆明人的记忆。

昆明的十三坡,每一坡都写满了故事,它见证了昆明的历史变迁,却从未衰败。“三山四海一丘田,有山必定就有坡”说的就是这十三坡。

十三坡长短不一、高度各异,全部集中在五华区北部,主要分布于翠湖周围。因此也被作为五华区富有特色的地名集群,从而反映了昆明市区北高南低的地形特征。

1

沈官坡

位置:中和巷原石屏会馆下到昆明翠湖南路一段

元末明初时,沈万三因富甲一方而招来杀身之祸,朱元璋将其贬谪到云南,周围人称他为沈大官人,后人为了纪念他就叫把这里叫作沈官坡。

2

逼死坡

位置:现昆明华山西路北段,也叫篦子坡、升平坡,华山西路的北段

明永历帝被吴三桂在五华山篦子坡旁的金蝉寺,逼得上吊自杀,昆明老百姓出于同情,便把篦子坡按谐音改成了“逼死坡”。至今,永历帝的石碑还伫立在这里。

3

学院坡

位置:现昆明圆通街与青云街交会处,即大兴坡。

因坡道南侧康熙时曾建云南提学使署而得名。李公朴先生殉难于此。如今,也只有坡脚立在翠明园小区门口的“李公朴先生殉难处”石碑保留着。

4

西仓坡

位置:东起翠湖北路,现昆明钱局街中段和府甬道南头下到翠湖西

清建了太平仓,俗称大西仓,取名太平巷。清末改为西仓坡。这里也是闻一多先生的殉难处。

他不惧危险,登上云大至公堂发表“最后的演说”,控诉国民党反动派的罪行,却不幸在此罹难。至今还有许多人前来悼念。

5

北仓坡

位置:西起北门中街,现北门街中段通圆通山麓螺翠山庄一条巷

因地近北城门的粮仓而得名,现在附近小区的居民依然要通过这条小坡道出行。

老昆明人有个关于清末云南考生参加考试的故事是这样说的:

抵达省城,喘息爬“先生坡”进入驿馆;安顿好走下“丁字坡”,再转“贡院坡”参加考试;观光翠湖美景得下“小吉坡”。

6

先生坡

位置:现树勋巷下到昆明翠湖北路一条巷

古代云南各地到昆明的秀才们都居住在此巷的驿馆中等待赴贡院乡试。久而久之老百姓就把这里称作先生坡。

7

小吉坡

位置:南起翠湖北路,北至文林街。现昆明市广播电视学校下到翠湖北路一条巷

清朝不少官员绅士在这里居住,他们希望生活安定,事业昌盛,以“佳言吉语”取名小吉坡。

这里多为砖木结构庭院式建筑,小巷里柳树成荫,春天里榆钱的香味儿是很多老昆明人儿时记忆中最美的回忆。

8

贡院坡

位置:现昆明云南大学正门西面上坡一段,文林街一部分

古代贡院旁的坡道。贡院是清朝科举考试的地方,坡底有腾蛟坊和起凤坊,是贡院大门。今天的云南大学就是民国时期在昆明贡院的旧址上兴建的。

9

丁字坡

位置:东北起北门街,西南至青云街

丁字坡因为呈“丁”字形而得名。早在清代,这里就是秀才们到贡院考试的必经之地。

现在连接青云街与北门街,依旧热闹繁华,这里还住过不少名流志士,朱自清先生就在此居住过。

10

牛角坡

位置:青年路中段连接华山东路与平政街交接处,现在的节孝巷

因其形状像一副牛角得名,1911年,意大利在此设驻云南领事馆,巷道内还有中共云南地下党的建党旧址,街道两旁的建筑物还留存着老昆明的影子。

11

荩忠寺坡

位置:北起翠湖南路东段西侧,南接黄公东街和登华街

荩忠寺是清朝统治者供奉关羽祭祀阵亡官兵的场所,而门前坡道便被称为“荩忠寺坡”。

12

永宁宫坡

位置:大德寺双塔藏其间现昆明华山东路上段

因靠近古昆明城供奉岳飞的永宁宫而得名。在坡头的永宁宫虽早已不见踪影,但建于明代的大德寺双塔却远近闻名。

13

熟皮坡

位置:现人民中路(长春路中段)

元朝,时期这条路上长满了涂杉树,人们砍树做材料,剥下的树皮堆积坡道,就被叫做树皮坡。清朝时期,这一带有许多手工制皮作坊把剥下来的生兽皮硝制成熟皮,又叫熟皮坡。

虽然现在一些地址已难觅踪迹,但它们却是是老一辈昆明人的记忆,也是新一代年轻人童年里的故事。

朱自清自由行旅游攻略

  • 江苏东海:朱自清故居与朱自清纪念园

    “公元1898年,11月22日(清光绪二十四年戊戌十月初九日),东海县承审官朱则余宅邸里,红烛高烧,香烟缭绕,全家上下笑逐颜开,喜气洋洋。原来,一个宁馨儿诞生了。”(陈孝全:《朱自清传》,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这个“宁馨儿”就是一代文学大师朱自清。朱自清故居朱自清的曾祖父朱子擎娶了苏北涟水(连云港市灌南县花园庄)首富乔氏女为妻,从南方搬到苏北居住,他给儿子起名叫朱则余(朱自

    2022-02-18
    1670 40
  • 扬州安乐巷内观朱自清故居

    朱自清故居位于扬州市安乐巷27号,为晚清所建,今仍完好,计三间两厢一对照,另客座两间,大门过道一间,天井一方,是扬州传统的三合院式民间住宅。1982年被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朱自清(1898-1948年),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县,因祖父、父亲都定居扬州,本人又毕业于扬州的江苏省第八中学(今扬州中学),后又在扬州做教师,故自称扬

    2022-02-18
    1434 55
  • 昆明人竟然不知道的十三坡故事!闻一多殉难于此,朱自清居住于此

    昆明作为一座有历史韵味的古城,一条街,一条巷都储存着老昆明人的记忆。昆明的十三坡,每一坡都写满了故事,它见证了昆明的历史变迁,却从未衰败。“三山四海一丘田,有山必定就有坡”说的就是这十三坡。十三坡长短不一、高度各异,全部集中在五华区北部,主要分布于翠湖周围。因此也被作为五华区富有特色的地名集群,从而反映了昆明市区北高南低的地形特征。1沈官坡位置:中和巷原石屏会馆下到昆明

    2022-02-06
    1110 26
  • 朱自清两进清华悼念朱安,却一生不曾提及鲁迅!三观不合不必强求

    救亡图存的运动我们历史上不缺少,在革命中的民主斗士更是如繁星闪耀!但是在1936年的时候,我们头顶的星空少了一颗,或者可以说是多了一颗最亮的星石,它就是鲁迅的化身。鲁迅在那一年溘然长逝,文学坛中顿时蒙上一片凄然之色,造诣和文化遗留是鲁迅辉煌过的证明。当然,我们大可不必为鲁迅的离世而伤心,人体的消逝不可避免,鲁迅的模样永远被我们铭记于心!鲁迅是一个时代的伟人,是无数曾经和现在的少年郎的偶像,

    2022-01-24
    381 23
  • 闻一多、朱自清等后人集聚一堂为闻一多纪念馆奠基

    1937年,11月1日,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联合组成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在昆明成立。此后,11月1日这一天被定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校庆日。2018年11月1,西南联合大学在昆建校暨云南师范大学建校80周年,在此之际,俊发城闻一多纪念馆奠基仪式也盛大启幕。俊发城闻一多纪念馆奠基仪式闻一多先生之子、闻一多先生之孙、朱自清先生之孙、罗庸先生之孙、郑天挺先生之孙、张伯苓先生之孙

    2022-01-07
    1431 61
  • Voice Power | 夏日朱自清作品《荷塘月色》

    每每到了冬天的季节就会愈发地怀念夏日的凉风还有那连成一片的荷塘微风拂过就泛起一片涟漪让人觉得宁静今天分享给大家的是来自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荷塘月色》是中国文学家朱自清任教清华大学时所写的一篇散文因收入中学语文教材而广为人知是现代抒情散文的名篇文章写了荷塘月色美丽的景象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

    2021-12-31
    1956 46
  • 朱自清《荷塘月色》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

    2021-12-31
    1312 84
  •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