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入境旅游公司 中国入境旅游业

导读:中国入境旅游公司 中国入境旅游业 1.中国入境旅游业 2.中国入境旅游业现存问题 3.中国入境旅游业现状 4.中国入境旅游业发展状况 5.中国入境旅游业发展 6.中国入境旅游业发展现状 7.中国入境旅游业发展前景 8.中国入境旅游业发展的五个阶段 9.中国入境旅游业发展数据 10.中国入境旅游业发展分析 11.中国入境旅游业的发展历程

1.中国入境旅游

答:中新网2021年11月9日的报道称,得益于封锁接触,加上疫苗接种工作有了很大进展,今年万圣节(10月31日)假期期间,法国旅游业表现良好。

不过,法国媒体也指出,尽管旅游业已开始复苏,但没有中国游客,从旅游景点到奢侈品商店,与旅游业相关的多个行业,都损失惨重。

2.中国入境旅游业现存问题

七十年代,国际旅游业已经蓬勃兴起,而我国的旅游业才刚刚起步,1978年以前,我国旅游业只是为配合外宾来访而安排的一些游览活动。1978年我国接待海外旅游者180多万人次,创汇2.6亿美元,仅相当于现在一个省或一个市的旅游业规模。经过20年的发展,到1997年末,全国旅游行业有固定资产2147亿元,旅游涉外宾馆5201家,客房70余万间,各类旅行社4986家,旅游业直接利用外资200多亿美元,累计创汇658亿美元。

3.中国入境旅游业现状

1、泰国

出国旅游,泰国肯定会是我们首先考虑的国家之一。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应该是受佛教文化的影响比较多。

虽然佛教最早传入我国的是印度,但佛教已经传入我国几千年,已经深入人民的生活之中了。

泰国又是个佛教之国,当人们有了共同或熟悉信仰,去泰国多少会有些亲切感。泰国佛教文化的旅游景区,如寺庙等,也是主要的旅游项目之一。

泰国的曼谷大王宫又称故宫、泰国最著名的玉佛寺,以及海边度假胜地泰国最大的岛屿普吉岛和被誉为“东方夏威夷”的芭堤雅等都是泰国比较热门的旅游景区。

泰国又被称为“大象之国”,当时就有报道,由于没有了中国游客,泰国的旅游业停业,很多用于游客观光的大象,连饲料都买不起了。

4.中国入境旅游业发展状况

疫情的影响,2020年全球入境人次同比下降非常明显,从2019年14.61亿人次跌到了3.8亿人次,同比下降74%,回到了30年前的水平。旅游出口经济损失达到1.3万亿,相当于西班牙2020年GDP的收入。

虽然挑战巨大,但这也将是旅游业一次史无前例的机会。从携程的过往数据看,2018年到2019年境外订单数飞速成长,但疫情暴发后境外市场受到很大的冲击。如果疫情在接下来的几个月有所好转,那么国际旅行的限制将有望逐渐开放,境外的订单数有望于今年下半年开始逐渐恢复,到2022年年底恢复到2019年的水平。

5.中国入境旅游业发展

2020年我国全年入境旅游人数2720万人次,同比减少81.3%。

实现国际旅游收入170亿美元,同比减少87.1%。中国公民出境旅游人数 2023万人次,同比减少86.9%。

联合国辖下的世界旅游组织日前表示,新冠疫情危机令全球旅游业在2020年损失1.3万亿美元收入,并形容这是旅游史上最恶劣的一年。

世界旅 游组织在声明中称,去年旅游业的损失相当于2009年全球经济危机期间录得的超过11倍,并警告1亿至1.2亿个旅游业直接相关的职位可能不保。

具体来看,国际旅客去年减少10亿人次,降幅74%,而首先遭受疫情冲击的亚洲减幅最大。前往亚太地区的旅客人数大跌84%,其次是非洲及中东地区,减幅亦达75%,欧洲旅客减少70%,美洲游客则跌69%。

6.中国入境旅游业发展现状

分为三个阶段段;一、起步阶段:(1978-1987)旅游业处于,起步阶段,实现了从“外事接待型”向经济创汇型转变,其特征是没有市场化,属于计划配额,求大于供,外事促内事二、发展阶段(1987-1992)旅游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经历了从单一入境旅游、国内旅游两个市场和到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出境旅游三个市场的发展过程,其特征是市场逐渐成熟,竞争逐步激烈,供大于求.三、稳定阶段(1992-至今)入境旅游逐渐成熟,团队旅游增长缓慢,打破卖方市场,目前已进入平稳发展阶段.从国家限制,到不鼓励,出境旅游,目前刚刚兴起,未来会直线上升.

7.中国入境旅游业发展前景

2020年我国全年入境旅游人数2720万人次,同比减少81.3%。

实现国际旅游收入170亿美元,同比减少87.1%。中国公民出境旅游人数 2023万人次,同比减少86.9%。

联合国辖下的世界旅游组织日前表示,新冠疫情危机令全球旅游业在2020年损失1.3万亿美元收入,并形容这是旅游史上最恶劣的一年。

世界旅游组织在声明中称,去年旅游业的损失相当于2009年全球经济危机期间录得的超过11倍,并警告1亿至1.2亿个旅游业直接相关的职位可能不保。

8.中国入境旅游业发展的五个阶段

让世界认识美好中国!

我国入境旅游将进入第三个阶段,是2017—2035年,也是契合国家战略,我们要基本实现旅游强国。建设世界强国,入境旅游责无旁贷,从现在到2035年,国家发展目标位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旅游业的目标则是基本实现旅游强国目标。作为衡量国家旅游业发展水平的关键指标,入境旅游是我国从旅游大国迈向旅游强国的固本之基。

9.中国入境旅游业发展数据

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境旅游国、第一大国内旅游国、第三大入境旅游接待国。2017年,我国国内旅游人数50.01亿人次,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5.40万亿元,对GDP的综合贡献为9.13万亿元,占GDP总量的11.04%。旅游直接就业2825万人,旅游直接和间接就业7990万人,占全国就业总人口的10.28%。

在经济规模上,我国已经是世界旅游大国,但还不是旅游强国。世界经济论坛《全球旅游业竞争力报告》显示,中国旅游业综合竞争力位居全球第17位,与美国、法国、西班牙等旅游强国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此外,我国旅游业还存在国际吸引力不强、国际调配力不足、国际话语权不大,缺乏强大的国际旅游枢纽与世界著名旅游品牌,国际游客人均消费较低,旅游产品缺乏价格优势,旅游科技含量不足,环境污染与食品安全压力较大,旅游供需结构矛盾突出等问题。

全国旅游工作会议提出,2040年将我国建设成为世界旅游强国。“强”意味着旅游经济数量与质量的统一、产业规模与效益的统一。要成为旅游强国,我国要不断提高国际旅游吸引力、旅游要素调配力和国际旅游话语权。

首先,要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提高国际旅游吸引力。

提供质优价廉的旅游产品。要加强旅游产业融合,积极推进“旅游+”战略,推动形成多产业融合发 展新格局,切实丰富旅游内涵,延伸旅游产业链条。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康养旅游、研学旅游、体育旅游、工业旅游等旅游新业态,从而提供多样化、高水平旅游产品。学习借鉴泰国、印度尼西亚等国家的成本控制经验,打造更多质优价廉的旅游产品。

坚持旅游科技创新。注重产品创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了解国际游客需求,实现旅游管理、运营、体验智能化发展,着力提高旅游服务接待水平,提升旅游吸引力、体验性与游客的满意度;应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推动旅游企业数字化转型,有效降低成本,提高旅游便利度。

培育国际旅游品牌。可选择北京上海云南四川海南等地建设国际旅游强省(市),强化营销,树立起有中国特色的旅游形象;推动建设一地一品的旅游精品,各区域找准自身旅游特色精准发力,促进旅游差异化发展;进一步推进入境旅游免签政策与国际旅游岛建设,探索有益的旅游消费免税政策,以拉动国内旅游需求、增强国际旅游品牌吸引力,吸引更多国际游客入境旅游。

加强旅游市场监管与治理,保障旅游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规范旅游市场准入规则与市场秩序,加强市场监管与整顿,建立旅游诚信体系,重拳出击“不合理低价游”、旅游欺诈等行为,严守旅游食品安全底线;持续发力旅游品质治理,定期开展A级景区质量复评,整治旅游景区媚俗之风;加快完善交通、酒店、餐饮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动全域旅游建设,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充分发挥旅游扶贫功能,在旅游发展中改善民生,提高人民幸福感与获得感。

其次,抓住旅游贸易新机遇,加强国际旅游枢纽建设,提高国际旅游要素调配力。

加强国际旅游枢纽建设,形成国际旅游要素调配中心。抓住客源优势,加强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旅游合作,整合旅游资源要素,培育并加强国际旅游资源与市场调配能力,要以旅游电子商务投资、管理输出、旅游产业园投资等形式在旅游产业链、地理空间上打造区域旅游资金流、客流、信息流的产业枢纽与地理枢纽,构建我国旅游企业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体系,加快实现全球化布局。

跟随出境客流在东南亚、南亚以在线旅游与接待服务投资打造“产业枢纽”;依托产业园形式在中东国家以节事会展及购物娱乐投资打造“产业”“地理”双枢纽;跟随工业投资在中东欧地区以配套旅游接待设施投资打造“地理枢纽”;依托资源条件在中亚及俄蒙地区以资源开发投资打造“地理枢纽”。

积极支持以在线旅行社为代表的旅游产业枢纽成为国际品牌,形成国际游客组织中心。大力发展北京、上海、广州乌鲁木齐昆明南宁等成为辐射“一带一路”的国际旅游地理枢纽,形成游客聚散中心。

再次, 加大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旅游规则制定,提高中国旅游的国际话语权。

扩大对外旅游开放。我国宜以旅游业为先行产业提高对外开放程度,降低旅游入境投资门槛,鼓励外资“走进来”。积极开展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旅游合作,特别是重要旅游目的地的合作。加快海南岛平潭岛等国际旅游岛建设。大力推动跨境旅游合作区和边境旅游试验区建设。加强与世界旅游组织、世界旅游联盟等国际旅游组织的合作,倡导国际旅游贸易公平自由发展,树立起国际旅游强国形象。

积极参与国际旅游组织管理和国际旅游规则制定。近年来,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世界旅游联盟、世界旅游经济论坛、国际山地旅游联盟等国际旅游组织纷纷落户中国,发起首次世界旅游发展大会,我国深度参与世界旅游组织、亚太旅游协会等国际组织管理,致力提高世界旅游治理体系的担当和能力。通过“一带一路”、上合组织、中日韩、中俄蒙等跨区域旅游部长会议机制,创新发展系列旅游年活动机制,推动全球旅游合作。实现从被动跟从国际规则向积极主动的旅游国际合作和旅游外交转变。

积极主动地向世界旅游产业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向世界旅游介绍中国旅游扶贫、旅游生态文明建设、旅游集团管理经验,肩负起世界旅游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责任。切实增强国际话语权和规则制定权,总结中国在旅游扶贫、乡村旅游、产业融合、智慧旅游、全域旅游、厕所革命等方面的成功经验,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提供旅游产业治理的中国旅游方案、中国旅游案例与中国标准,提升中国在世界旅游中的引领作用。

10.中国入境旅游业发展分析

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境旅游国、第一大国内旅游国、第三大入境旅游接待国。2017年,我国国内旅游人数50.01亿人次,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5.40万亿元,对GDP的综合贡献为9.13万亿元,占GDP总量的11.04%。旅游直接就业2825万人,旅游直接和间接就业7990万人,占全国就业总人口的10.28%。

在经济规模上,我国已经是世界旅游大国,但还不是旅游强国。世界经济论坛《全球旅游业竞争力报告》显示,中国旅游业综合竞争力位居全球第17位,与美国、法国、西班牙等旅游强国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此外,我国旅游业还存在国际吸引力不强、国际调配力不足、国际话语权不大,缺乏强大的国际旅游枢纽与世界著名旅游品牌,国际游客人均消费较低,旅游产品缺乏价格优势,旅游科技含量不足,环境污染与食品安全压力较大,旅游供需结构矛盾突出等问题。

全国旅游工作会议提出,2040年将我国建设成为世界旅游强国。“强”意味着旅游经济数量与质量的统一、产业规模与效益的统一。要成为旅游强国,我国要不断提高国际旅游吸引力、旅游要素调配力和国际旅游话语权。

首先,要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提高国际旅游吸引力。

提供质优价廉的旅游产品。要加强旅游产业融合,积极推进“旅游+”战略,推动形成多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切实丰富旅游内涵,延伸旅游产业链条。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康养旅游、研学旅游、体育旅游、工业旅游等旅游新业态,从而提供多样化、高水平旅游产品。学习借鉴泰国、印度尼西亚等国家的成本控制经验,打造更多质优价廉 旅游产品。

坚持旅游科技创新。注重产品创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了解国际游客需求,实现旅游管理、运营、体验智能化发展,着力提高旅游服务接待水平,提升旅游吸引力、体验性与游客的满意度;应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推动旅游企业数字化转型,有效降低成本,提高旅游便利度。

培育国际旅游品牌。可选择北京、上海、云南、四川、海南等地建设国际旅游强省(市),强化营销,树立起有中国特色的旅游形象;推动建设一地一品的旅游精品,各区域找准自身旅游特色精准发力,促进旅游差异化发展;进一步推进入境旅游免签政策与国际旅游岛建设,探索有益的旅游消费免税政策,以拉动国内旅游需求、增强国际旅游品牌吸引力,吸引更多国际游客入境旅游。

加强旅游市场监管与治理,保障旅游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规范旅游市场准入规则与市场秩序,加强市场监管与整顿,建立旅游诚信体系,重拳出击“不合理低价游”、旅游欺诈等行为,严守旅游食品安全底线;持续发力旅游品质治理,定期开展A级景区质量复评,整治旅游景区媚俗之风;加快完善交通、酒店、餐饮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动全域旅游建设,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充分发挥旅游扶贫功能,在旅游发展中改善民生,提高人民幸福感与获得感。

其次,抓住旅游贸易新机遇,加强国际旅游枢纽建设,提高国际旅游要素调配力。

加强国际旅游枢纽建设,形成国际旅游要素调配中心。抓住客源优势,加强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旅游合作,整合旅游资源要素,培育并加强国际旅游资源与市场调配能力,要以旅游电子商务投资、管理输出、旅游产业园投资等形式在旅游产业链、地理空间上打造区域旅游资金流、客流、信息流的产业枢纽与地理枢纽,构建我国旅游企业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体系,加快实现全球化布局。

跟随出境客流在东南亚、南亚以在线旅游与接待服务投资打造“产业枢纽”;依托产业园形式在中东国家以节事会展及购物娱乐投资打造“产业”“地理”双枢纽;跟随工业投资在中东欧地区以配套旅游接待设施投资打造“地理枢纽”;依托资源条件在中亚及俄蒙地区以资源开发投资打造“地理枢纽”。

积极支持以在线旅行社为代表的旅游产业枢纽成为国际品牌,形成国际游客组织中心。大力发展北京、上海、广州、乌鲁木齐、昆明、南宁等成为辐射“一带一路”的国际旅游地理枢纽,形成游客聚散中心。

再次,加大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旅游规则制定,提高中国旅游的国际话语权。

扩大对外旅游开放。我国宜以旅游业为先行产业提高对外开放程度,降低旅游入境投资门槛,鼓励外资“走进来”。积极开展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旅游合作,特别是重要旅游目的地的合作。加快海南岛、平潭岛等国际旅游岛建设。大力推动跨境旅游合作区和边境旅游试验区建设。加强与世界旅游组织、世界旅游联盟等国际旅游组织的合作,倡导国际旅游贸易公平自由发展,树立起国际旅游强国形象。

积极参与国际旅游组织管理和国际旅游规则制定。近年来,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世界旅游联盟、世界旅游经济论坛、国际山地旅游联盟等国际旅游组织纷纷落户中国,发起首次世界旅游发展大会,我国深度参与世界旅游组织、亚太旅游协会等国际组织管理,致力提高世界旅游治理体系的担当和能力。通过“一带一路”、上合组织、中日韩、中俄蒙等跨区域旅游部长 议机制,创新发展系列旅游年活动机制,推动全球旅游合作。实现从被动跟从国际规则向积极主动的旅游国际合作和旅游外交转变。

积极主动地向世界旅游产业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向世界旅游介绍中国旅游扶贫、旅游生态文明建设、旅游集团管理经验,肩负起世界旅游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责任。切实增强国际话语权和规则制定权,总结中国在旅游扶贫、乡村旅游、产业融合、智慧旅游、全域旅游、厕所革命等方面的成功经验,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提供旅游产业治理的中国旅游方案、中国旅游案例与中国标准,提升中国在世界旅游中的引领作用。

11.中国入境旅游业的发展历程

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境旅游国、第一大国内旅游国、第三大入境旅游接待国。2017年,我国国内旅游人数50.01亿人次,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5.40万亿元,对GDP的综合贡献为9.13万亿元,占GDP总量的11.04%。旅游直接就业2825万人,旅游直接和间接就业7990万人,占全国就业总人口的10.28%。

在经济规模上,我国已经是世界旅游大国,但还不是旅游强国。世界经济论坛《全球旅游业竞争力报告》显示,中国旅游业综合竞争力位居全球第17位,与美国、法国、西班牙等旅游强国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此外,我国旅游业还存在国际吸引力不强、国际调配力不足、国际话语权不大,缺乏强大的国际旅游枢纽与世界著名旅游品牌,国际游客人均消费较低,旅游产品缺乏价格优势,旅游科技含量不足,环境污染与食品安全压力较大,旅游供需结构矛盾突出等问题。

全国旅游工作会议提出,2040年将我国建设成为世界旅游强国。“强”意味着旅游经济数量与质量的统一、产业规模与效益的统一。要成为旅游强国,我国要不断提高国际旅游吸引力、旅游要素调配力和国际旅游话语权。

首先,要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提高国际旅游吸引力。

提供质优价廉的旅游产品。要加强旅游产业融合,积极推进“旅游+”战略,推动形成多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切实丰富旅游内涵,延伸旅游产业链条。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康养旅游、研学旅游、体育旅游、工业旅游等旅游新业态,从而提供多样化、高水平旅游产品。学习借鉴泰国、印度尼西亚等国家的成本控制经验,打造更多质优价廉的旅游产品。

坚持旅游科技创新。注重产品创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了解国际游客需求,实现旅游管理、运营、体验智能化发展,着力提高旅游服务接待水平,提升旅游吸引力、体验性与游客的满意度;应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推动旅游企业数字化转型,有效降低成本,提高旅游便利度。

培育国际旅游品牌。可选择北京、上海、云南、四川、海南等地建设国际旅游强省(市),强化营销,树立起有中国特色的旅游形象;推动建设一地一品的旅游精品,各区域找准自身旅游特色精准发力,促进旅游差异化发展;进一步推进入境旅游免签政策与国际旅游岛建设,探索有益的旅游消费免税政策,以拉动国内旅游需求、增强国际旅游品牌吸引力,吸引更多国际游客入境旅游。

加强旅游市场监管与治理,保障旅游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规范旅游市场准入规则与市场秩序,加强市场监管与整顿,建立旅游诚信体系,重拳出击“不合理低价游”、旅游欺诈等行为,严守旅游食品安全底线;持续发力旅游品质治理,定期开展A级景区质量复评,整治旅游景区媚俗之风;加快完善交通、酒店、餐饮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动全域旅游建设,落实乡村振兴战略, 分发挥旅游扶贫功能,在旅游发展中改善民生,提高人民幸福感与获得感。

其次,抓住旅游贸易新机遇,加强国际旅游枢纽建设,提高国际旅游要素调配力。

加强国际旅游枢纽建设,形成国际旅游要素调配中心。抓住客源优势,加强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旅游合作,整合旅游资源要素,培育并加强国际旅游资源与市场调配能力,要以旅游电子商务投资、管理输出、旅游产业园投资等形式在旅游产业链、地理空间上打造区域旅游资金流、客流、信息流的产业枢纽与地理枢纽,构建我国旅游企业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体系,加快实现全球化布局。

跟随出境客流在东南亚、南亚以在线旅游与接待服务投资打造“产业枢纽”;依托产业园形式在中东国家以节事会展及购物娱乐投资打造“产业”“地理”双枢纽;跟随工业投资在中东欧地区以配套旅游接待设施投资打造“地理枢纽”;依托资源条件在中亚及俄蒙地区以资源开发投资打造“地理枢纽”。

积极支持以在线旅行社为代表的旅游产业枢纽成为国际品牌,形成国际游客组织中心。大力发展北京、上海、广州、乌鲁木齐、昆明、南宁等成为辐射“一带一路”的国际旅游地理枢纽,形成游客聚散中心。

再次,加大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旅游规则制定,提高中国旅游的国际话语权。

扩大对外旅游开放。我国宜以旅游业为先行产业提高对外开放程度,降低旅游入境投资门槛,鼓励外资“走进来”。积极开展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旅游合作,特别是重要旅游目的地的合作。加快海南岛、平潭岛等国际旅游岛建设。大力推动跨境旅游合作区和边境旅游试验区建设。加强与世界旅游组织、世界旅游联盟等国际旅游组织的合作,倡导国际旅游贸易公平自由发展,树立起国际旅游强国形象。

积极参与国际旅游组织管理和国际旅游规则制定。近年来,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世界旅游联盟、世界旅游经济论坛、国际山地旅游联盟等国际旅游组织纷纷落户中国,发起首次世界旅游发展大会,我国深度参与世界旅游组织、亚太旅游协会等国际组织管理,致力提高世界旅游治理体系的担当和能力。通过“一带一路”、上合组织、中日韩、中俄蒙等跨区域旅游部长会议机制,创新发展系列旅游年活动机制,推动全球旅游合作。实现从被动跟从国际规则向积极主动的旅游国际合作和旅游外交转变。

积极主动地向世界旅游产业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向世界旅游介绍中国旅游扶贫、旅游生态文明建设、旅游集团管理经验,肩负起世界旅游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责任。切实增强国际话语权和规则制定权,总结中国在旅游扶贫、乡村旅游、产业融合、智慧旅游、全域旅游、厕所革命等方面的成功经验,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提供旅游产业治理的中国旅游方案、中国旅游案例与中国标准,提升中国在世界旅游中的引领作用。

Hash:b9cf48442972b7a1ee4db92769f6e2e3e3320533

声明:此文由 Sukin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