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樵黄大仙庙旅游攻略「西樵山黄大仙门票」

黄大仙庙怎么样

黄大仙庙,也叫黄大仙祠,原名啬色园,是一座中国式道黄大仙庙2(19张)教寺庙,也是香港香火最旺的庙宇之一。位[黄大仙庙正门——啬色园坊]黄大仙庙正门——啬色园坊于香港九龙半岛东北部高楼广厦之间。黄大仙庙1(19张)是香港的精神寄托,无论保平安,求事业,问姻缘或者任何疑难杂症,可以来这里求解迷津。据闻黄大仙庙非常灵验,但是求得来的签果,都只是解今年的运势,不包括明年或者以后永远如此。所以在农历过年前后,是黄大仙庙香火最鼎盛的时候,善男信女纷纷前来求问一整年的运势。编辑本段历史沿革黄大仙,本名为黄初平,东晋人,著名道教神仙,公元328年出生在浙江金华县,是当地的一名牧[照壁]照壁羊小孩。十五岁时得神仙指点得道而隐居金华县兰溪松山。18岁开始修道,得道后易名赤初平,号赤松子,故号称“赤松仙子”。民间流传其法力高强,能够点石成羊。他羽化登天之后,常常以“药方”度人成仙,因此得到人们的信仰和崇祀。1915年,道士梁仁庵等人从广东西樵山普庆祖坛奉接赤松仙子宝[盂香亭]盂香亭像来港。最初,他在湾仔开坛阐教,奉拜赤松仙子。1921年,他们经过仙人指点,选择了九龙狮山下竹园村的龙翔...

西樵山的哪八个景点

这个。。。。。你是哪里听回来的,我听过燕京八景,没听过西樵山也是这样。

西樵山有宝峰寺,大观音像,四方竹园白云洞庆云洞,石燕岩,天湖,黄大仙庙。这八个凑合一下就是八景吧。另外还有黄飞鸿纪念馆三湖书院,白云古寺,云泉仙馆。。。。。。大量好去处等你发掘!!!!!

拜黄大仙需要注意什么?

拜黄大仙需要注意的是:

一、上香时,应双手合拜,然后以左手上香,这是代表对神祇的尊重,而香的数目则以一支或三支为吉。

二、首先确认有香、花或者水这样的供品,在求签之前供上。

三、内心平静,内心默念你需要问的事情。

四、从大殿旁取签,跪地求签。

五、每次都需要一正一反为有效。如果掷筊不成,还需要继续求新签。

黄大仙庙介绍:

1、黄大仙庙,也叫黄大仙祠,原名啬色园,是一座中国式道教寺庙,也是香港香火最旺的庙宇之一。

2、是香港的精神寄托,无论保平安,求事业。

3、但是求得来的签果,都只是解今年的运势,不包括明年或者以后永远如此。所以在农历过年前后,是黄大仙庙香火最鼎盛的时候,善男信女纷纷前来求问一整年的运势。

4、求签卜卦也是在大殿前进行,其余供奉诸神的殿堂都比较小,香火比黄大仙殿弱很多。

广州南海黄大仙庙具体位置有吗?我想去谢谢

佛山汽车站走约350米到汾江立交站乘坐旅游城巴一线到西樵中学站转乘南海249路到南海博物馆总站下。走约80米到黄大仙圣境园

广东省仙门唐氏宗祠 仙门

澄海溪南镇有一个超不过两千人的偏僻乡村里居然出现了一位明代大儒,理学家,其进士出身,官至明南京户部主事,署郎中,任尚宝司丞,吏部考功清吏司、文选清吏司郎中。潮州八贤之一。

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潮州府海阳县苏湾都仙门乡唐氏文端公第8世孙伯元公出生于这个平静的村庄里,那天傍晚,唐家门口的水井居然沸了,水到处漫流,老人们说这是吉兆。深夜有人发现,唐家屋顶忽见“日光”明亮,照若白昼。村民们都惊呼:“半夜出阵日啦!”此时,主人唐天荫i妻许氏产下一个男孩,过一会,红霞自动消失。唐家产下的这个男孩就是唐伯元。

自此,潮汕地区便流传“半夜出阵日”这个俗语了。其意思近乎“出人意外的喜事突然降临”或“不符合常理的事突然出现”。

明代洪武年间,唐氏文端公及其弟龙川祖,从福建漳州潮安创祖。文端祖创祖居仙门生远公,远公生长子梅仙公居仙门,次子庆云分居到澄海溪南唐陇创祖,支系迁居外砂、澄城及上华。郡望晋阳世家。

以文端公为始祖第9世起的辈序是:

佑启树熙衍,兴开宏文学,大本滋以立,

敦曲崇令德,诗礼振家声,怡垂绵世泽。

基祖根是:始祖文端,2世远公,3世梅仙公,4世质隐公,5世达公,6世连松公,7世天萌公,8世伯元公。

唐伯元,字仁卿,号曙台,广东省澄海县苏湾都仙门里(今属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县溪南镇)。生于1540年(明嘉靖十九年),卒于1597年(明万历二十五年)。

唐伯元于1561年(明嘉靖四十年)考中举人。1574年(明万历二年)得中进士,自此进入仕途。半年后任江西万年知县。1575年(明万历三年)任泰和知县。1580年(明万历八年),唐伯元调任南京户部主事,署郎中,不久升任尚宝司丞。1584年(万历十二年),唐伯元被贬到海州任判官。不久又调到保定府任推官。1585年冬(明万历十三年)调任北京礼部制司主事。1591年(明万历二十年)母逝,回潮州守制。1594年(明万历22年)秋,守制三年满的唐伯元回京任原职,不就升调吏部文选清吏司员外郎,考功清吏司、文选清吏司郎中(正五品)。后告老回乡。1597年(万历二十五年)秋,离世。逝后的1625年(天启五年),明熹宗追封唐伯元为太常少卿。他的一生,以廉能忠诚、鲠直清节闻名于世,在治政、治学上卓然有成。《明史-儒林传》说他是“岭海士大夫仪表”、"理学名卿"。

治政上,唐伯元以身践行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清廉为政、多做好事实事作为治政的指导方针。他无论是在朝廷,还是在地方为官,都做到清正廉洁,为民为国做了不少实实在在的工作,政声很好。

最初,唐伯元进士登科,被皇帝委任为江西万年知县。万年是个新设小县,幅员仅数十里,建置也才五十年,因此以正式制科进士任万年县令的,唐伯元可算是第一人。为此,唐伯元一度郁郁不快。在京的一众广东、潮州官员为其送行,勉励他“勤恤民隐,不小视万年”,要尽力做好生产、治安、教化等工作,以待“异日玺书征召,为耳目,为股肱”。之后,他便芥蒂尽消,愉快地踏上赴任的路途。在任期间,他以民为重,施政有方,因此期满离任之际,百姓为他立了生祠。这可称是莫大的光荣,也可见唐伯元在万年县令任上政绩卓著,深得百姓爱戴。

为学上。唐伯元的确学问渊深,著述甚丰,有《易注》 《礼编》 《道德经注解》等十多部著作,不愧为一代“理学儒宗”。他从吕怀处接受了湛如水的学术观点,认为心性(或曰天理)是以物为载体的,离开物,心性便无从谈起。他反对王守仁的心学,反对他从祀孔庙,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即使为此丢官也在所不惜。他的诗文也很好。文章说理透彻,很有气势,有唐宋古风。诗作自然清新,不事雕琢。

:

唐伯元的一生是以清节知名的一生,也是在治政和治学上都很出色的一生。《明史·儒林传》说他是“岭海士大夫仪表”。在他青少年时期,明代的复古主义文学正当高潮,他也学有所就而受到肯定。就如他自己所说:“言文者争治左、国、史、汉,以取荣誉于时,至嘉、隆尤其。余少时偶读一二家而喜之,间有论著,人称能焉。”

嘉靖四十年(1561年),唐伯元22岁,考中了举人,三年后,赴京赶考。不第,唐伯元落第后独自到石墉住了数月,每天帮吕怀修订《历纪古义》,师徒相外甚洽。唐伯元从吕怀处接受了湛若水的学术观点,并使之更具实践性。他认为心性(或曰天理)是以物为载体的,离开物,心性便无从谈起。他把物限定在“峰、家、国、天下”,最终目的仍然在于实现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又过了三年,万历二年(1574年),唐伯元终于得中进士。从此以后,唐伯元踏入仕途。

半年后,唐伯元被委任为江西万年知县,由于他以民为重,施政有方,所以一年后调离时,百姓还为他立了生祠。唐柏元离开万年,到泰和任知县,唐伯元在泰和五年,以三罗为典范,清廉公正,克尽职守,很受当地士民推崇。周光镐的家人曾上京路经江西,闻当地人士称颂唐伯元,不禁高兴地去信说;“彼中人士颂足下政泽,前百年未有也”,“知足下宅心纯粹,政事自与时吏迥别”。被贬为海州判官。万历八年(1580年),唐伯元调任南京户部主事,署郎中,不久升任尚宝司丞。因与吏部尚书杨巍学术观点相同,被推荐为吏部员外郎,后升考功、文选郎中。任满,本可升任太常少卿,但上疏请求罢官回乡。泰和百姓也为他立了生祠。

唐伯元也为朝廷上书。万历十二年(1584)御史詹事讲疏请王守仁从祀孔庙。首辅申时行等也以表定王守仁的功业、气节、文章为由支持从祀建议。明神宗也已表示同意。应该说,王守仁针对当时思想领域言必程朱理学,使学术僵化,学术界死气沉沉的情况,针对一般读书人都把程朱学说当作获取功名利禄的敲门砖,说的是一套,做的又是一套,知和行完全脱节的流弊,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致良知”新学说(哐称阳明心学),一下子打破了学术界的僵化局面,的确使人耳目一新。这种新学于嘉靖年间已开始流行,隆庆以后南方各省几乎没有不改从新学的。但是,阳明新学的后学者却过于反程朱理学的权威,一味肯定自我,以至于以自我原则荡轶礼法,渺视论常。为此,唐伯元出于维护封建法则,巩固封建统治,毅然呈上《争从祀疏》,坚决反对王守仁从祀孔庙。

然而,出乎人们意料的是,几天后,明神宗竟承认了自己的过失,而得到了神宗的信任。由于神宗的信任,他一回京就到专掌皇帝宝玺、符牌、印章的尚宝司任司丞。第二年,母亲去世,他匆匆回潮守制。在此期间,他在西湖山北麓建了寿安寺,在南岩下建了紫竹庵,有时也在郡守和朋友们的邀请下,游山玩水,闲吟酬唱。但守制期间的时间和精力主要还放在撰写《礼编》一书,目的就在于匡救世风。这是一部28卷的大部头,前后共花了5年工夫。

后到晚年,唐伯元决定辞官归隐。

唐伯元回到潮州,筑醉经楼于潮州府城西小西湖上,在西湖山北麓的寿安寺旁建了居室,种了梅花,命名为梅花庄,过清贫生活。他又在雁塔下,筑了钓鱼台,常披蓑戴笠,孤坐垂钓。有时,也还勉强伴陪着地方官游湖吟诗。为岭海士大夫所敬重。但他的健康状况越来越糟,就在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秋后寂寂地离开了人世。据《明史》所载,第二年,神宗甄别吏部郎官,又想起这位官价不高,但却耿直得可爱的唐伯元,下诏起用为南京部职。但传诏到潮州,唐伯元死已逾年。天启五年(1625年),明熹宗追封他为太常少卿,并赐赠“理学名卿”巨幅横匾。

唐伯元的确学问很深,著述甚丰,著作包括奏疏、序文、书信及家训等,编为《醉经楼集》6卷;他还编辑注释了《二程语录纂》、《礼篇》、《易注》、《铨曹仪注》、《阴符经注》及《白沙文编》、《礼编》、《道德经注解》等十多部著作,诚不愧为一代“理学儒宗”。他的诗歌也写很很好。作为理学家,其诗的确难免“沉酣六经之津液”,但能去其糟粕,不事雕琢,自然和幽。如《官人行黄梅道中为役夫述》有句:“前岁树皮尽,去岁草根绝”,诉说荒年之悲惨,明白如话而不失雅致;《新移芍药台上》有句:“旧蕊支新蕊,深红间浅红”,描述芍药之形态,清淡素雅而不失绮丽,都颇可见其功底之深厚。

:

田生金(生卒年不详),号双南,麻城人。万历十九年(1591年)举人, 万历三十二年(1601年)三甲20名进士,治《春秋》驰名,由推官擢御史, 累升太仆卿,为官清正,为时所称,有节钺声望。以邑中雀角困林泉, 其官台谏时,《复方孝儒友族家》一疏,人以为不愧科名云。

【田生金纪事】田生金为恩师唐伯元题匾“忠孝流芳”

潮汕明代名人唐伯元(1540年一1597年),字仁卿,号曙台。澄海苏湾都仙门里(今溪南镇仙门村)人,于明朝万历2年考中进士,历任江西万年、泰和县知县,后调任户部主事、礼部主事、尚宝司司丞、吏部郎中等职。一生廉洁奉公,过着清苦淡泊的生活,治政、治学都很出色,被誉为一代“理学儒宗”,天启帝御笔钦赐“理学名卿”巨匾,明史称其为“岭海士大夫仪表”。历经岁月沧桑,唐伯元梓里故宅唯见断垣残壁,故居中尚存菠萝蜜一株,古井一口;其故里“唐氏家庙”及“忠孝流芳” 牌匾、唐伯元墓碑等文物保存完好。“忠孝流芳”牌匾匾长162厘米、宽58厘米。牌匾上阴文镌刻“忠孝流芳”四个大字,遒劲浑古,牌匾右上角刻有“万历壬辰”,左下角题款为“田生金拜赠”。

据考证,赠匾人田生金系湖北麻城人,称唐伯元为恩师。原来,唐伯元在泰和县任知县后,勇于为含冤入狱的儒生田生金平反冤案。田生金出狱后,上京赴试,名题金榜,被选入翰林院供职,由广东巡按御史升太仆寺卿,并一直与唐伯元以师生相称。后仙门里营造宗祠,田生金特书“忠孝流芳”横匾,并请人勒石拜赠唐伯元,称颂恩师忠岸两全,千古流芳。

唐伯元故里仙门及“仙门先生”名号考 仙门

唐伯元故里仙门及“仙门先生”名号考

(字里行间的唐伯元 组编七)

章信哆

仙门村,《汕头市地名志》(1995年出版)这样解释:“相传宋绍熙年间(公元 1190—1194 )福建莆田人迁此建村,因村境如仙景,进入仅一门,故名”(第111页)。当代像这种望文生义的解法实在不少。仙门村的指路石碑恐也如是。

仙门,山门也。其山名叫凤山,一名仙山。山门不是一出入关隘,而指山里人家。村以山名,山以村名,所以叫山门村,居其间者则山门里人。康熙《澄海县志*山川》云:“仙门山,去城北十五里仙门村,高六十丈,周二里,上有烽墩。”(本条在乾隆廿九年县志相同. 雍正广东通志潮州事辑澄海县山川:“仙门山在城北三十里高六十六丈,周围二里。”城北三十里已过东陇河,有误。)烽墩即军事烽火台。唐宋时期,这里与狮山双髻山(董坑山)、脚桶山为潮州海防前哨。名为山而偏于海隅,有明一代,海盗不止。明代唐伯元家族生活在这里,叫潮州府怀德乡苏湾都仙门村。由于行政区划的嬗变更替原因,仙门村由原来的海阳饶平最后归属澄海,以致仅几代人便发生并存在籍贯截然不同的改变。澄海县设于1563年,县治在澄城辟望村。之前,仙门村隶属于饶平县怀德乡苏湾都,县治远在光德乡弦歌都下饶堡,今称下饶。饶平县设于1477年,之前属于海阳县,县治与府治同在潮州城内。唐伯元生于嘉靖十九年(1540年),大抵有四代人,在这六十三年中经历了户籍转变。其变化之神速,像这种例子并不多见。唐伯元本人出生及乡试中举时隶属饶平县。成进士通籍时变为澄海县。光绪《海阳县志》唐伯元传末有附言称,唐伯元子孙移居海阳。如此,上至伯元先曾祖,后至与伯元子孙均占籍海阳县。所以海阳、饶平、澄海县的县志都把唐伯元列入地方人物。

苏湾都仙门村今名澄海区溪南镇。仙门村在溪南属于小村。主要姓氏是朱姓和唐姓。村内有许厝巷,以许姓命名,但今村中己无许姓居民。另有陈姓,据村民介绍仅一、二家庭。朱唐二姓便成为仙门村的主构。朱姓居于村北,唐姓居于村南。均有祠堂,而朱氏素榕公祠,为今天可见一村规模最大保存完好的清末民初建筑,门楼肚有本地南洋渡亭村“渡亭耕夫"蔡心侬墨竹图刻。 本地朱姓自认大儒朱熹后裔。凑巧的是,南宋淳熙年间曾发生了朱熹跟唐仲友二位时代大儒的著名公案。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远绍孔、孟以来传统儒家思想。唐仲友(1136—1188年)倡导“经世致用”之学独树一帜,由于与朱熹学术有异,受到排斥。既是官妓又是一代才女严蕊,卷入其中,闹得整个官场沸沸扬扬,时至今日,仍可见研究者乐此不疲。明代唐伯元为了维护朱熹以来的所谓正统儒学,抵诬王阳明的新学,被皇帝贬谪海州通判,无法申张自己的观点,受此挫折郁郁寡欢。可谓之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然于仙门,六七百年来朱唐睦邻相安,也一大美谈矣。

乾隆《澄海县志》、嘉庆二十年《澄海县志》载唐伯元园第时有伯元别业“府第”、手植的荔枝树,有山门位置等资料:

“唐吏部伯元第:在仙门乡凤山麓。南河(莲阳河)右环,莲峰(莲花山)左峙。旁为别业,有桂一株,因名浴桂轩。又有荔枝树大数十围而干仅及拱(遭兵寇所伐,复萌——原注),香味绝佳,名金粟种,相传为伯元手植,后移居府城,园第俱废。桂树、荔枝犹发旧枝焉。”

据仙门唐氏族人回忆,唐氏草创的地方,具体在今址东南,即山的南麓,原来澄海县果林场荔枝园一带,几代人之后才另择此今址,定名山门里。村南有个地方袭用旧名“港尾”。说明这里古代属于沿海港口的一部分。当代惟知大娘岗有凤岭,称古港,不知仙门有凤山,然仙门在凤岭港之前。港尾,或即消失的狮山港(仙市港——旧称新市)一端。自新市至仙门,沿线经埭头狮山、梅圃龟山,过唐陇(地高曰陇)达仙门凤山。自北宋开凿山尾溪之后,由北而南,形成前海后溪,开启潮州漕运盛世,成为天然泊渚。这里有种植荔枝的历史,山门里还是澄海县唯一的果林场所在地。果林场己改他用,但这里至今遍种荔枝,在未引进外地果之前,仙门里荔枝以老丛核小甜脆闻名遐迩。

仙门村唐氏,郡望晋阳。据相关资料称,明洪武初,唐氏文端公及其弟龙川祖,从福建漳州入潮州。文端祖创居仙门村,生远公。远公长子梅仙仍居仙门,次子庆云分居于仙门北面,今唐陇村所在,唐陇村北也有一规模恢宏的“唐氏家庙。”仙门村因伯元之故而相对比较知名。

先贤唐伯元之资料日臻详备。关于伯元父亲的大名,现在存在单字名与双字名的书证记录,因属特殊人物,与先贤有关,弄清楚了助,不但可以纠正既往的一些错误认识,更有助于弘扬先贤文化

明胡直撰《衡庐精舍藏稿》卷二十二直有《仙门先生小传》,由郭子章刻于万历十二年(1584年)。胡直(1517-1585)字正甫,号庐山明朝江西江西省泰和县人。当过广东按察使、福建按察使。潮州知府郭子章,号青螺,历史上的破案专家,是胡直门生,也是泰和县人,年龄小唐伯元三岁,与唐伯元有一面之交。伯元曾为泰和县令。种种关系,胡直为伯元父亲撰了传记,时夫妇健在,年龄都过七十。《仙门先生小传》,是今所见最早最为详尽、其实非常长的一篇传记。称伯元父亲性好施予,有田四、五亩,“其姻戚待先生举火者,至四五家,嫁娶其女男者六七人,而先生不歆其德,人亦竟忘德之。”受接济的姻亲如此之多,岂四、五亩能够解决的?而接受接济的这些人,却不懂得感恩,这是为什么呢?伯元祖父介庵翁生日,设宴招待很多客人,这些客人大多为伯元父亲的学生,排场不逊缙绅家。根据这些记述,可知仙门先生不止不愁衣食,可以说是相当的宽裕了。现代的有些文章,犹其故事文字,都将伯元父亲说成一介贫农,非常寒碜,伯元自小要帮家里干农活。故事不是历史,只是不完全忠实于历史,但也不能完全背离实际。《传》写作于唐伯元官南京户部员外郎时,刊于唐伯元贬海州任判官前后,是有关伯元父母事迹的唯一记录。文中念及伯元父亲时记为“先生姓唐,名某,字某,潮之澄海县人也。”完全讳其名,讳其字,故无以资考。别有一得者,从中获知伯元父亲号仙峰及仙门先生之由来。

伯元父亲年轻时读书,为了应付科举考试十分努力,然屡试不中,曾振振有词地说,我何必死抱着一本呆板的经书而困守科场时文,到头来还要听凭当局称评估价,给一官半职。”于是放弃举业,边耕地,边精心读书。“精读六经,博观群书,下逮稗官小说,靡不窥治。”后来开馆讲学,不设门槛,不问贫贱,得到一个学识丰富,品德高尚的昆山人王学谕的推介,从学的人聚然增加了很多。郑令尹闻其名,对伯元父亲非常相敬。听说伯元父亲家在仙门村,见面便称以仙门先生。伯元父亲不敢以此自居,一再解释,郑大人仍先生前先生后,只好谦称自已是“仙峰再传门人”,并以仙峰为号,于是人咸称仙门先生。——仙峰与仙门先生即出于此。郭惟贤所撰伯元墓志铭有“父仙峰公”句,比此文后几十年。

令尹,代指知州。古文注释有“诸州之卿,唯楚称令尹,其余国称相也。”郑令尹其人,文中在前面犹提到:“乡先达郑令尹,”即指揭阳地都人郑旻,嘉靖二十五年(1546)举人,三十五年(1556)登进士。万历四年(1576),郑旻任贵州布政使时,因积劳成疾,卒于官,年59岁。贵州百姓感其德,祀于名宦祠,也是一位潮籍先贤。伯元少时跟随父亲在教馆,认识了这位郑令尹,深得夸赞。后来郑令尹逝世,遵从父亲的安排,跟随郑令尹之子到各地游学,以明相报。

前文所说伯元父亲存在单字名与双字名的书证记录,是指:地方习称“天萌”,其他如现代人写的零散文章,也有写作“天萌”。这是属于双字名。但目前有二部堪称最有参考价值的书籍,点校本:郑焕隆先生《周光镐诗文选注》,和由纪念馆增辑刊印的《醉经楼集》,是今天最好的版本和学习研究资料,其中为伯元撰的《行状》和《墓志铭》,伯元父亲名字,都作单字名“天”。周都督《明奉政大夫吏部文选司郎中曙台唐公行状》断为“父天,荫封南京户部郎中。”同文在《醉经楼集》之点校也作如是断。同书郭维贤《明奉政大夫吏部文选司郎中曙台唐公墓志铭》断为“父仙峰公天,荫以仁卿,累封南京户部郎中。”于是有了单字名和双字名二种不同称谓。

本地方志是查阅本地人物的最好资料。澄海有康熙、雍正、乾隆丶嘉庆诸旧志(明王嘉忠版亡佚)。但旧志原文没有标点,很难区别。更无法拿来跟点校本《醉经楼集》和《周光镐诗文送注》比对。孰是孰非,还有一个方法,可以从旧志封赠门入手。正式出版的文献类书籍,原文或即“天荫”,而点校者把“天”和“荫”离间开来,这样点校是有原因的,受到“荫封赠”的影响,有很大的可能。荫封赠,指官员致仕之后,可为在世的直系亲属叙封官爵,为在世或已死的直系亲属封赠官爵。伯元守本官致仕,即退休时以官荫补亲属,自已不升转官资官阶。循此思路,从康熙二十五年王岱修《澄海县志》、乾隆廿九年《澄海县志》“封赠”条下均查到记载。“唐天荫,以子伯元赠户部郎中。”由是知点校本存在错断,当以县志为是。

仙门先生传。

仙门先生始业举辄工登等竟弗售乃改业奋曰吾岂复挟一经捐大旨镌墨义求有司提衡哉乃精读六经博观羣书下逮稗官小说靡不窥治一帙则究骫骳是非善败若击目指掌乃释以是作为文章无不当是非善败者曰吾不为欵言矣。读史至盛帝喆臣,事踔絶者,辄作为传赞,以诏于其子伯元仁卿者曰是当仿是不当仿有王学谕者崑山人博物君子也一见大相引重至是而先生门徒履屩不啻百矣先生教人授经先行曰吾贵实不贵华始先生弱冠居约邑人弗知也乡先达郑令尹独敬礼曰是吾老友竟後礼不辍嘉靖乙卯仁卿年十五侍先生馆饶郑令尹相见异之慰喜赋诗期许不浅鲜衆乃知郑令尹有远监云仙门者先生故里名也郑令尹见辄呼仙门先生先生让弗居则称仙峯从门人号也郑令尹没先生乃勅仁卿从其子游以明相报既去郑令尹踰十霜语及未尝不追慕嗟咨也先生治家耻纎然性勤约岁督耕获辄稍赢而性最好施予其姻戚待先生举火者至四五家嫁娶其女男者六七人而先生不歆其德人亦竟忘德之然先生犹多量出而配某孺人喜施益甚常时不较有无不设猜疑叩辄倒囊故闾左右感诵孺人泽弥殷也孺人初归时见田不五亩数匮辄解钗簪资先生游学既稍赢先生为父介庵翁上夀致客奉觞匜祝者不後缙绅家然其间多门下士觇知者曰孺人助不尠哉生平薄视荣利忘情得失乡人或以贵富诩也领之兢是与非也必立解之世珍膏壤巍甍绮服玉馔琼榭仙葩姣童骏骠之以相闻也未尝口之而独嗜唫咏又喜闲其赋诗有求闲未得之慨人谓有渊明风既晚益任悃愊极其致则芚愚之为之左右也恬漠之为之酣饫也寥廓之为之行庐日月之为之烛照也罗浮潮海之为之琴瑟烟云泉石之为之角觝意未厌也盖其於世夐矣仁卿既长领乡书浸知问学则独勅曰学在实其辨在义利毋若近学者荏苒恣世讥耳其它与仁卿语者至多世咸莫得知仁卿自叙生平无外师父即师耳万历甲戌仁卿第进士令泰和禔身刻亷政教纯用仁礼蔚为时冠而世莫不颂先生为教者豫且弘也已卯三年政成天子下玉书褒封如子官母为太孺人适先生暨太孺人偕年七?人称异数云先生姓唐名某字某潮之澄海县人也胡子曰古抱珍之士逃弃尘鞅娱情泉石彼其於世岂崖然絶耶抑无所希而尚有贻耶今夫海人知其瀇瀁无端涯也而不知出於河河之先又胎於星宿海其贻者远也黄石鹿门始不欲以名姓落人耳然亟求子房孔明而授以其道者何哉彼其抱而珍者固可以立济天下之具也故其所贻于当时之天下若响应然彼岂它有慕哉然彼挈所抱以贻人亦岂必人人授之苟得一人焉吾事毕矣甚哉一人之难遇也昔之遇于四方或遇于乡遇于家总之皆以立济当时之天下者虽然遇于家者则唯古贤其他鲜闻今仙门先生与仁卿令君盖庶几哉盖庶几哉

仙门自由行旅游攻略

  • 西樵黄大仙庙旅游攻略「西樵山黄大仙门票」

    西樵黄大仙庙旅游攻略「西樵山黄大仙门票」 黄大仙庙怎么样西樵山的哪八个景点拜黄大仙需要注意什么?广州南海黄大仙庙具体位置有吗?我想去谢谢


    2023-01-23
    956 79
  • 广东省仙门唐氏宗祠

    在澄海溪南镇有一个超不过两千人的偏僻乡村里居然出现了一位明代大儒,理学家,其进士出身,官至明南京户部主事,署郎中,任尚宝司丞,吏部考功清吏司、文选清吏司郎中。潮州八贤之一。明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潮州府海阳县苏湾都仙门乡唐氏文端公第8世孙伯元公出生于这个平静的村庄里,那天傍晚,唐家门口的水井居然沸了,水到处漫流,老人们说这是吉兆。深夜有人发现,唐家屋顶忽见“日光”明亮,照若白昼。村民们都


    2022-05-06
    1883 6
  • 唐伯元故里仙门及“仙门先生”名号考

    唐伯元故里仙门及“仙门先生”名号考(字里行间的唐伯元组编七)章信哆仙门村,《汕头市地名志》(1995年出版)这样解释:“相传宋绍熙年间(公元1190—1194)福建莆田人迁此建村,因村境如仙景,进入仅一门,故名”(第111页)。当代像这种望文生义的解法实在不少。仙门村的指路石碑恐也如是。仙门,山门也。其山名叫凤山,一名仙山。山门不是一出入关隘,而指山里人家。村以山名,山以村名


    2022-02-22
    1436 99
  • 五仙门发电厂,广州城市历史城区中的工业遗产

    广州是全国最早使用电能的三大城市(上海、北京、广州)之一。张之洞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两广总督张之洞从外国购入一台发电机和100盏电灯,供总督府(地点位于现越华路广东省民政厅)衙门内照明用。1890年,美国檀香山华侨黄秉常等人集资40万元开办广州电灯公司,向市民供电,这是国内民族资本经营的第一家电灯公司。该公司从美国西屋电气公司购买设备,包括两台发动机和两台交流发电机,发

    2022-01-19
    1730 88
  •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