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地生活随记

成都茶店子长汽车站乘车沿317国道进藏,是除了318国道以外的另一选择,称为川藏北线,沿途经过都江堰汶川理县,抵达阿坝州州府马尔康后,可北上色达佛国,也可以继续向西经炉霍,进入一个与甘孜州同名的小县城——甘孜县。甘孜县再西去,可抵德格,看看著名的德格印经院,而后继续沿317国道向西至昌都,一座被称为藏东明珠的城市,从此开始,传统意义上的卫藏地区就近在眼前了。我一路迤逦,节奏慢似老牛,概因无目标而漫游之故。

藏区主要分三大块,卫藏、康巴和安多。有谚云:法域卫藏,人域康巴,马域安多。顾名思义,卫藏雪域(又分前藏和后藏)乃藏传佛教的大本营,四川所在的康巴藏区因地缘的关系,近汉地,如今已很有些汉化,历史上也相对亲汉,这里的人民以高大俊美著称,安多藏区则包括青海甘南一带,草原丰美,马匹壮硕,故称马域。藏区虽分三域,方言不同,生活习俗各异,但民众信的宗教还都是藏传佛教,其中尤以格鲁派的黄教最为普及,之所以称为黄教,是因为这一派的喇嘛戴黄帽子。我初步的感受是,康巴的藏区一半农业,一半牧业,一半汉化,一半保留藏式生活。藏区多样性分明,所以很难简单地用“藏区”这个字眼来概括,这种情况有些像印度,当人们谈论印度时,你首先要问清楚对方说的是哪一个印度,具体哪一个地区,否则就有些夸夸其谈了。

四川的甘孜州和阿坝州的藏区属于康巴藏区,作家阿来是马尔康人,他早年的畅销小说《尘埃落定》讲的就是康巴藏区一个土司家族的故事,这个地区也是汉人涉足最深的区域。我目前所走的藏区,没有超过康巴藏区的范围,因此对藏区的了解也就寥寥无几,乏善可陈了。缓慢的旅途中,我时常提醒自己不要先入为主,不要把藏区这个概念放进脑袋里,尽量耐心的平视。我反复告诉自己,康巴藏区的人民尽管有自己的信仰,但过的也是普普通通的生活,除了宗教,人们还是要生产、生活,还是要受外部信息和生活方式的冲击,而且随着高速公路的次第修通,纯正意义上的藏区还剩几何,我不敢确定。

一个细节是,即使是喇嘛,也喜欢苹果手机,喜欢自拍,而康巴藏区的女人,普遍皮肤偏白,服饰特征也有些模糊,有些小孩,看起来跟汉族 娃没什么不同,除了会说藏语,识藏文。一些人气旺的县城,也跟内地或是成都平原上的县城没什么不同,夜市丰富,卡拉OK厅不难看到,感觉四川汉人早已占领了康巴饮食的绝对优势,到处可以吃到毛血旺、杂酱面、抄手重庆小面。有些不同的是,感觉藏区的人生活压力不大,有财政支持,故生活节奏慢,悠闲者甚多,常见人拿着小转经筒坐在街上晒太阳摇晃。女孩已熟练运用微信,深夜鸡汤写得比我都好。除了极个别的地方,微信支付已蔚然成风。县城的娱乐还停留在若干年前暴发户的阶段,但所谓会所往往门可罗雀。藏区人口少,一些县城夜里八九点后即灯火稀落,旅行者走两步就得打道回府,回酒店睡觉。

我一路上,最关注的是藏族人的生活,但难免的是,跟藏族人并没有深入的交流,只能闲逛,用眼睛看。

印象中,藏人普遍比较友好,并不缺乏礼节,藏区整体气氛也比较和谐,第一条是因为这里的土壤全民信教,不急不躁。前日在炉霍县城,循一小山登当地最大黄寺庙——寿灵寺,正赶上有法会活动。庙前广场上坐满了藏人,多举家出动,大喇叭里播放着我一句也听不懂的经文,第一次感受到宗教在藏人心中无可撼动的地位。山脚下拾阶而上有长廊,一行粗壮的金色转经筒士兵般排列。小道上山时,一脸阳光的青年藏民主动向我问好,而在广场上看新鲜时,跟身边的藏族姑娘搭话也不用害羞,有问必答。我看不懂仪式,只见经堂里坐满了喇嘛,有很多也就是小学年纪,披着袄子,口中念念有词,也有的三心二意,醉翁之意不在酒。

经堂正中间坐一法师,举止有点像印度教的祭祀,燃火作法,有几个大喇嘛拿着盆,盆里装着一堆纸,置于法师面前,也不知道要干些啥。有民众虔诚地拿着纸票,挨个给坐在地上的喇嘛发钱,大概是在布施。仪式举行时,庙里挤满了男女老幼,人得分拨进入。庙里的陈设,我没有细看,大略少不了酥油灯,酥油手工艺品唐卡、各种尊者的塑像,无数个黄教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塑像,都关在壁橱里。昏暗灯光的一角,还有个用彩色酥油花制成的微缩坛城,有人膜拜上钱。每个藏民脸上,崇敬服帖之情异常鲜明。仪式结束后,有人找不到了自己的鞋,庙口满地寻觅。但下山时,每个人的脸上都充溢着满满的幸福感、满足感和收获感。

这种感觉,汉人很难体会。反观内地,一方面生活愈加便利丰富,可选择的很多,另一方面又怨声载道,一个火星瞬间引起一场民意的骚动,至于信仰,说出口也显得有些矫情。如此给我一种错觉,即藏区人的生活处于刚刚好的状态,而汉人则忧患意识较强,不满远过满足,这大概是民智已开、权利意识增长之故,不好 糊弄了,凡事要刨根问底,过去的教化已行不通。藏地则相反,遇到难题,最后还有宗教或是当地的活佛兜着。藏人的生活,一半浸于世俗,另一半则还有轮回转世支撑。政府并不能包办一切,必须尊重民俗信仰。藏族人的精神图腾不是共产主义,而是香巴拉,故焦虑没汉人多。至少从表面看来,藏人并不担心生活,有些人家还很殷实,丰田路霸随处可见,藏族庭院多高大宽敞,住的都是别墅,县城看起来安乐业

走了几个县城之后,我渐渐感到藏族人的幸福指数远远高于内地。一是吃穿不愁,乞丐罕见。康巴藏女的服饰多不凑活,既有传统服饰的风味,也有现代时尚元素,养眼的很多,大美女不是意外。中年藏女喜欢穿黑纱,多戴简单的耳饰。不难看出,藏族人懂审美。这种审美依托于传统,遍布各个生活角落。

举个例子——藏餐厅。我这一路上吃过不少藏餐,去过几个讲究的。这些藏餐厅的装饰远远超过汉人,多给人以华丽温馨之感。装饰皆用心,从地到墙到前台,不放过每一个角落,估计不少装饰来自尼泊尔和印度。藏餐的器皿花样繁多,有明显的藏族传统生活风味,没有粗制滥造一说。藏餐已进化,主打牦牛肉,肉块多肥美鲜嫩。酸奶是一绝,不是内地超市稀里咣当的那种。还有酥油茶青稞酒酥油茶一上就是一大壶,一个人解决不了。

青稞酒口淡,喝起来有点像日本的清酒,味道色泽清亮,味道不次于后者。一位店主提醒我,可别小看青稞酒,喝起来淡,是叫你慢慢的醉。此外还有甜茶,颇适口。藏餐不少蔬菜,各种家常炒菜都有,生态优越,野生蘑菇很多。牛肉包子土豆包子、各种饼也是一绝。我最爱吃土豆包子和白面饼,饼的口味近似西北糌粑吃不习惯,像炒面,搅和在酥油茶里用手攥着吃,我试了一次,不太成功

藏餐厅的饭桌跟内地不同,皆是长茶几,茶几两边列以木制长椅,外包有图案的编织品,可躺可卧。藏餐厅注意私密,有拉布帘的隔间,方便老友聚会,谈情说爱。营业时间长,下午时光清静,多为家庭经营,客人来了就起灶。店主的笑容多自然坦诚,频频问候,吃完一般会征询意见。好的藏餐厅有家的味道,给游子以安定感。一路上印象最深的有两家,一家是在理塘县一条街上,门面不起眼,夜幕降临时,屋内透出温暖的灯光,映射出精巧的木门窗。老板娘身材高大,体态丰腴,皮肤白皙,鼻梁高挺,堪称绝色。

第一次吃现代藏餐,味道令人惊艳,且价格不高。吃牦牛肉配以小碟辣椒面、小刀、小木墩,自己置墩上宰割,有壮夫之感,然后蘸辣椒面。小店口碑甚好,第二天一早有三位法国人坐于邻桌,我还指点了一番如何点菜。店里有两个小女孩,一个是老板娘的,一个是老板娘姐姐的,其中一个古灵精怪,皮肤略黑,明眸善睐,有些像印度娃娃,长大后必是天人之姿。藏族女孩性情多异常活泼,见生人不认生。我约合影,大方配合,并做各种手势、鬼脸。感觉如今的藏族人不再重男轻女,女孩多为掌上明珠,穿着丝毫不比内地女孩逊色。并且活力天生高出一筹,读书像玩儿一样,并未如内地抹杀天性。另一家则是在甘孜县,名为康珠藏餐,口味走家常风,酸奶青稞酒皆自制。

十几岁的女孩待人热情,尚保留质朴。在雅江县,曾遇一中学生,虎头虎脑,父亲和叔叔因松茸交易而致富。一天早上,女孩陪我们去家门口的大山上采松茸,只见女孩山路上健步如飞,还抢着背包,反倒照顾起我们。我问女孩长大想干什么,女孩不假思索地说,当警察。随后又改口说想在县城里开个书店。后至女孩家中。女孩上上下下领着我逐层参观,又领我去屋顶的露台观赏乡间景色。随后女孩建议我们去附近的神山弟弟问路好不好走,女孩说很好走。谁知驱车盘山而上,错车都有难度,某些路段因下雨颠簸难行,这这个时候才知道藏人眼里的简单好走,足以惊出汉人一头汗。藏人开小汽车如驭马,悬崖畔分寸把握在毫厘之间,可谓艺高人胆大,骨子里的旷达野性仍未凋落。

女孩的哥哥在山顶寺庙里当喇嘛,快20岁,已出家10年,温文而雅。问其是否觉得生活清苦,摇头,说自己从小的梦想就是当喇嘛。简单寒暄后,女孩又领我们去庙后的松林里看野猕猴,不凑巧,猴儿们都下坡玩耍去了,没见着踪影。女孩觉得很遗憾。下山时,女孩指着另一座山丘说,你们时间太短,要不然我们可以去那里玩,有很多好东西。我放眼望过去,感觉只是一片挂着些经幡的高山草原。但在女孩看来,大自然里奇趣无穷。

因看采松茸的缘故,我第一次走进藏人的村落,事实上,给我第一眼冲击最大的也是藏人的民居。首先,环境是都市人梦寐以求的。女孩所在的村子距离县城还有十几公里,坐落于云雾缭绕的青山怀抱之中,门前有激流咆哮,水边多有红色转经筒,以水力日夜运转。村口有一间屋,供日常转经之用。比起江南汉人暴发户兴建的别墅,藏人的民居简直就是艺术品,多三四层,远看像城堡,极注重外部装饰,多在窗棂四周和屋檐上做文章。民居大气,颜色分明简洁,建材古朴。在运用色彩这方面,藏族人也有点像印度人,只是印度人更奔放炽烈一些。藏族人喜欢用深紫色,并以白色勾勒外窗沿,外壁或石 头的原色,或黄泥色,也有人家涂以纯黄,民居上部以木材构建,院墙或高或矮,高大的给人以深宅大院之感,矮小的则富有野趣,有小黑狗在院墙上巡逻。

村中不难见到玛尼堆,经幡。藏人非常看重家,坚固实用,且不乏美感。主厅极为宽敞,长沙发列于几案周边,几十个人聚会没问题。我隐约感觉到,家这个字眼,对藏族人来说非同寻常,藏族人喜欢家人在一起吃饭聚谈,口味亦喜麻辣涮锅。而内部的装饰,藏人也是行家。色彩运用游刃有余,仅仅是排排厨具挂于墙壁上,或放在一面墙的橱柜里,透过玻璃,就是最好的装饰。藏族人对家有一种恒久的意识,建造装饰绝不苟且。人均面积普遍超标,非内地蜗居族所能想象。环境优美,家门口不是青山,就是河谷,但藏族人意犹未尽,喜栽各种盆花,置于阳台之上。无论居舍是否阔气,家中皆有载花高手,盆盆招展吐艳,阳光下给人欧洲小镇之感。院中多有一泥色宝葫芦,日常燃松柏枝煨桑之用,以祭拜天地诸神,有些像泰国

日里的藏村,人迹不多,街道洁净,即使是土路,亦打扫得一尘不染。年轻人大概都去县城里打工了,多老人小孩。有些看起来简陋点的院落,同样干干净净,半坡的蓝天白云映衬之下,有一种出世的朴素美感。不难看出,藏族人擅长因地制宜,热爱生活,懂生活。藏族女人多勤劳。康巴女子身量高,骨骼大,普遍不胖,进可进城经商,退可主掌家务灶火,一个藏女至少顶三个汉女。我没见过丑陋或是污浊的小村。村民没事的时候,会去山顶的寺庙转经朝拜,每过一白塔,要绕几圈,常见走路颤巍的老者,弯腰蹒跚膜拜,绝不肯绕近路而忽略了哪一处塔,或是哪一个转经筒。

藏族村落,这里我多谈几处。

一处是距离成都不是很远的丹巴县,这里以半空中的美妙藏寨著称。沿丹巴峡谷驶向丹巴县城,风光自不用说,青山蓝天白云激流皆具,但最吸引人眼球的,还是片片坐落于不可思议高度之上的藏寨。这些藏寨多地势极高,规模大,有自己的建筑风格,远看白赭相间,颇为耀眼。名声最大的,是甲居藏寨,离县城不远,俯瞰高深河谷,春季家家果树花开时,灿若云霞摄影家们早已捷足先登。以流动的云雾为背景,宛如人间仙境。家家果木扶疏,花卉盛开。藏族人有久远的抱团意识,一个藏寨雄踞于半山之上,遥看起来,就是一个扼守险要的阵地。

另一处则名叫中路藏寨,也在大山包围之中,外人路过轻易不会发现。中路藏寨与甲居不同的是,有泥黄色的碉楼矗立。所谓碉楼,历史上做攻防之用,可储粮做长期的战斗。当地康巴汉子讲,以前几乎家 家都有碉楼,嫁女时看谁家的碉楼高大威猛。最大的肯定属于土司。随着现代火器的进入,碉楼必不可少,但今天已无用,一些已残破,无人照料。走在中路藏寨的乡间小路上,林木葱茏,泉山叮咚,牛儿横卧,林中松鼠窜跃。很多梨树逸出院墙当头遮荫,跳起可摘梨。乡间有少许平地,遍种苞谷,农业景象。当地人煮了几个,弟弟叹之为今生最佳。很多人家已改成旅店,住宿条件不次于县城。有汉人组团前来采风。至高处,可俯瞰藏寨全貌,独具风味。对面即一猫耳神山,云雾缭绕,谷底有河流,雪峰轻易不见。给我们向导的康巴汉子,曾在浙江横店当过群众演员,现在回到家乡,歌喉嘹亮,言谈中还是觉得家乡好。

此外,在一个被称为摄影天堂的新都桥小镇,我和弟弟曾住过一家小院,名为扎西小院。那天下午,刚好下雨,不便赶路,弟弟随机定了客栈。小院依偎于青山之下,略远离国道,又是自家产业,自与国道旁的一些庸俗酒店气质不同。院中的两处民居完全具备精品酒店品质,一为两层,一为三四层。一是视野开阔,据女主人说,天气看晴好时,抬眼即贡嘎神山。院中屋舍间也多花卉,庭院整洁,屋后就是小溪、草原、河谷,牦牛家族于坡上觅食,朵朵野花盛开。小院由女主人一人照料,每天脚不沾地,从早忙到深夜,男人出外打工。

女主人名叫拉姆,19岁嫁过来,如今已10年,日常操持一切,有两个可爱的孩子。翻看拉姆微信,发现藏族人的业余生活其实很丰富,女人们时有郊外的聚会,天地之间着盛装野餐说笑,唱歌跳舞。口碑相传,小院并不缺生意,价格也不高。拉姆很爱生活,微信里常发歌曲、视频,并且是抖音达人。原本可在此多住几日,清晨沾着露珠漫步后坡,白日于院中看风景发呆,晚上仰望星空。肚子饿了,呼唤拉姆快手快脚地做好端上,哪里也不用去了。一生有一扎西小院足矣。

新都桥深秋最美,届时全世界最贵的摄影器材济济一堂。而我则只希望多些扎西小院般的宁静,少些汉人的足迹。自然的还于自然,生活的回归生活。一切都该是原本应有的样子,如此才能长久,滋养人的心灵。上天厚爱藏区的,有了现代文明的基本便利之后,深感藏族文化和生活传统弥足珍贵。而在保留文化传统与生活意趣方面,藏族人比汉人要执着和头脑清醒得多。

藏区旅游有一个明显的优势,即游人不多。藏区广大,即使游客多,也多分布流动,一般没有内地扎堆现象。此次我来,正是最好季节的开始。雨季刚过,青稞熟了,温度适宜,晚上睡觉可不关窗,没有蚊子的骚扰。我现在住的甘孜县酒店,窗外青山延绵,锯齿般石灰岩状山峰耸立,更有雪峰遥映阳光,纯白积雪一眼可见。半坡为农业,田野层层叠叠,林木插其间,状若盆景

这片并不算远的风景,距离县城走路三四十分钟,是我一路的最爱。我先后去了两次,第一次走进青稞 。朋友说,这个季节,做个藏族人是幸福的。也有朋友看我照片后,觉得最好的生活就该这样。

早上填饱了肚子,县城里随便走几步,看看市井景象,背点水和干粮,沿城中主道缓步前行,没多久一条奔流的小河拦路。沿河徒步而下,眼前顿时壮阔,已不见城中烟火,唯有青山大河横亘。峡谷中流淌的即雅砻江,色如黄河,水面宽阔,水势汹涌,可坐河岸感叹逝者如斯夫。河面上横一吊桥,河口有转经房和几座半坡白塔,常有妇女闲坐。过桥,下坡进一密林,多白杨树,树间缠以经幡,无人,是戴胜和啄木鸟的领地。林中寂静,可于树下闲思,略躲避日头。

看够了啄木鸟,出林翻越317国道,眼前即是乡野、神山、湿地和河湾。湿地多成群飞鸟,常有成群野鸽子于空中拂掠。我经过吊桥时,曾惊起一只水鸭,扑腾于滔滔江水中戏耍。顺河流前行,人已来到乡野。大面积的青稞刚收割过,留些杆子供牛马享用。青山伸手可及。除了辽阔的乡野,有片片盛开的油菜花,牛马亦闲荡其中。朋友们纷纷说,我拍的照片像是油画。

其实油画感,完全是无心所至。有些田野比较空旷,已成为牛马和鸟雀的食堂。我一般关心人物,田野里刚好赶上妇女们拾掇青稞杆,用以喂牛。我远远见到有人在田间劳作的身影,漫步靠近,略搭几句话,不敢直面用手机拍,怕不礼貌,一般拍背影或侧影,但求瞬间把人装到镜头里就行。我戴着遮阳帽,穿着登山鞋,背着轻便双肩背,妇女们一看我就知道不是藏族,纷纷问我从哪里来,我据实告之。秋日的骄阳下,妇女们边聊边手里不停活,我则趁机偷拍。不成想一拍之下,喜获农人收割景象,更有蓝天、乡野、四周的青山和密布无规则的白云作大背景,油画感也就不请自至了。我意其实不在拍照,而在于感受藏家乡野的原汁原味。

久违乡下生活,早已忘记乡野给人的疗愈价值。不必深入,只要小路上走几里,便已是最佳的犒赏。走在乡间路上,人不会感到孤单,心中充满喜悦,人仿佛也年轻了些许。日头下走累了,田野间席地一坐,喝口水,啃口干粮,放眼无城市之姿的乡村景象,某一时刻,今生不作余想。

乡间小路以柏油铺成,远处系着蓝天白云、乡野和村落。车不多,只有我一闲汉独行。昨日漫步时,有骑着摩托车的藏族大叔主动停下来,问我去哪里,可搭我一程,我笑着告诉他这儿风景好,专门来看看。路边有妇女弯腰割草,专用作扫帚。妇女多戴礼帽,不觉竟有一种优雅。面色也不劳苦,透着庄稼人的健康之色。有的亦健谈,只是语言略不通顺。得知我来旅行时,妇女们都说一句话:你好安逸哟,看看我们多苦多累。在我看来,眼前是乡野趣味,而在农人看来,风景早已视而不见,劳作的是生活。树荫下凑一处休息时,妇女们问东问西,递给我青苹果,但她们只能稍歇片刻,还有大片的田地等着呢。这些妇女都是田里的能手,几个 可装满一车金黄的草杆。摞了小山一样高后,男人会来开车,而有的能干妇女自己也会发动拖拉机,会亲手开,于田野中移动装载。远望过去,几点红色的身影簇动于天际下的田野奔忙,早已抛我于脑后。

于是剩下我一个人,坐在田野里瞭望无边风景。性格原因,一路上我不太会跟藏族人过于主动交流,凡事随缘。接近夕阳时,我起身沿原路返回县城,不消一个小时的光景回城。傍晚的县城更加热闹一些,商家更忙活。甘孜县是康北交通枢纽,物流、人流集散地。县城酒店林立商业繁荣,饮食丰富。城中有农贸市场,有广场,有上好的藏餐厅,有各种卖手工品的小店,有药材市场,有西式快餐厅。南来北往的人多遵守秩序。这里环境优异,宗教生活和世俗生活浑然一体。曾去过山坡上一黄教寺庙,僧舍井然。庙里颇神秘,小屋里有喇嘛或念经敲鼓,或独坐打迷糊,依然供奉前世的班禅。大白日,光线不足的小屋以酥油灯照亮,可独自冥想,练密法。年长的喇嘛已献身佛法,习惯了宁静的修行生活。再说离红尘也不是很远,可随时下山。小喇嘛则未失童趣,喜欢玩耍。此寺名为甘孜寺。站在寺前,可一览县城全景。

寺下有两处整洁村落,都有些味道。这一带属于老城,我则住新城。总体来说,康巴藏区的县城近些年变化比较大,一种为河谷中建设,地盘小,多起高楼,而甘孜县则较开阔,沿街多为二三层建筑,给人亲和感,加之风光独秀,生活便利,因此我在此停留最久。反躬自察,我发现自己喜欢田野的程度还是要超过寺庙,喜欢日常生活的程度也超过寺庙。我对过于神秘的事物天生保持心理距离,对宗教的兴趣也若即若离。这也是一个无神论者无法避免的悲哀吧。

每天早上醒来,卧于床上,青山映入眼帘,一天的悠闲节奏开始。早餐多为四川人包办,油条豆浆稀饭包子鸡蛋皆有,用之都有小碟泡菜,跟成都生活无异。吃完街道上看看山景,不禁又贪恋起乡野来。

一晃再进康巴藏区已10余天,所触只及皮毛,旅行过成了半吊子生活。肤色不争气,本猫已成标准藏人。除色达外,沿路有两处最为难忘。一是在理塘县吃藏餐,巧遇店主一家人,见其乐融融。大快朵颐之余,拥两个小女孩合影,不觉开心颜,当下有兴尽而返之叹。另一处就是目前所在的甘孜县,渐成留守之势。日子波澜不惊,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身子懒了就即兴去乡下走走,跟农人们聊聊天,或置身静处,与雪峰闲云对话。高兴了,回酒店爬格子分享于老友,有青山白云作伴。写累了,看看窗外,山峰与蔽天的云朵肆意上演着缠绵的游戏,云气如梦如幻,但半坡的田垄仍清晰可见,更可数清丛丛树木。相看两不厌,川藏处处有青山,下楼即有美食。写长文还是比较耗体力。偶感孤寂,翻翻书,有音乐作伴,消磨光阴也就有理由了。

Hash:a8d4fb2aea8caca1bd5b3e23abbda6ede44b8a74

声明:此文由 陈梦的游记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