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住乡愁!古镇风韵之全国特色小镇安铺镇

▲安铺位于廉江母亲河九洲江海口南岸

天刚蒙蒙亮,蜿蜒而清澈的九洲江从广西陆川横贯广东廉江,在安铺港口与悄悄退潮的海水交融,潺潺流向北部湾入海口。

安铺古镇又一次从睡梦中醒来。老街上,传来了充满市井活力的动人声响。海鲜市场已是人声鼎沸,商贩与赶集人群在一片讨价还价声中,愉快地完成了一宗宗交易。

临街店主打开自家门市的木板门,把店铺打扫得干干净净,希望早早就能迎来当天的第一位客人。

东街的簸箕炊、菜头籺,南街的糯米鸡炸虾饼,西街的猪肠粉牛肉干,三十米街的饺子、拉粉,香飘四起,唤醒了人们一天的味觉。

这个时候,九州江文化风情街的茶客早已满座,三五成群的老居民冲上一壶上好的乌龙茶,叫上新鲜出炉的点心,一边品尝一边侃侃而谈。

晨跑的脚步声,惊醒默默躺在码头对面的十八级青石板,它日复一日地见证着每个清晨的熙熙攘攘,见证着港口曾经的繁忙和古镇的繁荣变迁。古镇的日常烟火,就这样寒来暑往地延续了数百年,成为每一位安铺人魂牵梦萦的故土乡愁

安铺镇是廉江市的中心镇,东连横山,南毗遂溪县界炮镇,西濒北部湾,北接营仔镇,总人口10万。自明清以来,一直是水陆要道和商埠码头。独特的地理位置,深厚的文化底蕴,江和海交汇、咸淡水相融,人杰地灵,鱼肥米香,孕育出一方恬静的天地,催生出一片市井繁华。

▲明清以来安铺就是水陆要道和商埠码头

1.地名起源

安铺的始建,追根溯源,因豆豉结缘。隐在安铺瑞南街深巷处的豆豉村,便是它的前身。五百年多年前,母亲河九洲江的入海口和横山、遂溪县界炮镇之间,作为江海陆地的交汇点,商贩经常来往此处歇脚。一些聪明的村民相中商机,就地摆摊设铺做起了生意,久而久之形成一个小村子。这个小村子以经营豆豉为主,于是大家就叫它“豆豉村”。

随着这里人气越来越旺,村民越聚越多,店铺越建越密,逐渐形成了远近闻名的商货集散地。明朝正统九年(1444年),官府正式建立了圩镇。因为这里巷道狭窄,屋檐和雨棚相互遮掩,光线阴暗,人们就叫它“暗铺”,以此代替“豆豉村”的称呼。到了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由于“暗铺”两字有 于大清的“正大光明”形象,而且胸怀宽广、光明磊落的暗铺人“明人不做暗事”,于是借机将“暗铺”改成“安铺”,从此“安铺”一直沿用至今。安铺历史沿革中,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成立了镇公社,1950年归属第四区,1956年属安铺区,1957年改为镇,1958年10月属胜利公社,1961年属安铺公社,1968年成立廉江县安铺镇革命委员会,1980年改为安铺镇。1997年5月撤销原河堤镇建制,划并安铺镇管辖。

海纳百川、开放包容、精明能干、自强不息是安铺人的特质。安铺因商而立、因工而兴、因海运而旺。斗转星移,安铺人逐渐把古商埠打造成一个具有开放性和进取型的商贸重镇,并且成为与中山的小榔、顺德的容奇、东莞石龙齐名的广东四大古镇之一。现在是第二批全国特色小镇、全国重点镇、广东省中心镇、广东省宜居示范城镇。

▲安铺港见证古镇的繁荣变迁

2.古镇商埠

百年商埠,古镇风韵。安铺镇是明清时期的“海上丝绸之路”,享有小“广州十三行”美誉。那时候的安铺港是天然的深水良港,航道顺畅,海岸线长,是明清时期内陆通往东南亚一带水上运输的必经之地。南洋的船途径安铺港口,再顺九洲江而上可到达广西腹地的陆川;粤西陆路途径安铺驿栈可达防城东兴越南芒街。

海上丝绸之路,不仅将一个东方大国的文明传到了世界各地,也将海外的文化带回融入了当地的文化。在安铺,骑楼街就是中外文化结合的经典遗迹和印记。

▲曾经辉煌的安铺骑楼街

安铺现存的骑楼大多建于清末民初,历经百年,主要表现为南洋风格,有的也融入了法殖广州湾时期的法式建筑风格,并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和气候等因素,在岭南传统建筑的基础上设计建造,从而形成了安铺骑楼独特的河海风貌。安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骑楼可以遮风挡雨避太阳,主要分布在安铺东大、中大、西大、南大、瑞南五条老街,总长约5.6公里,是目前粤西城镇中保存连片面积最大、数量最多、原貌最完整的骑楼建造群,形成一张独特的历史文化街区名片,成为反映安铺经济发展、生产生活、地理人文、民间习俗及商贸交往的缩影。

骑楼街中,一幢楼就是一个店铺,家家户户经商,因此安铺被称为“万铺之城”。人气最旺的要数“苏杭街”,“苏杭街”因以经营苏杭的丝绸为主而得名。一条条纵横交错的老街,骑楼粗壮的柱子和古罗马柱头,楼房精美的砖雕和彩画,还有被踏踩得凹陷的十八级石板路,记载着古镇百年的繁盛与辉煌。上世纪八十年代,爱逛街的安铺人常常摩肩接踵,尤其是逢农历二、五、八赶集日,人山人海,水泄不通,热闹非凡。白天,成人忙着做生意,老人小孩就在骑楼廊下卷炮筒、削竹蔑、扭麻绳。华灯初上,市民就在骑楼走廊下喝茶、纳凉、拉家常。夜深了,干脆铺下席子在走廊里睡觉。

▲骑楼斑驳的墙头留下岁月的痕迹

3.百年遗迹

古代安铺人不仅敢于吸纳南洋文化、西洋文化,同样善于以有容乃大的胸襟去吸纳古今中外、四面八方的先进文化,从清朝道光时安铺就建有广州会馆、五廒会馆、六廒会馆、石角会馆、陆阳会馆、吴川会馆等众多的会馆可见一斑。多元化的文化经过自己实践消化并加以创新,从而形成安铺特色的宗教信仰、民俗文化,夯实了自己深厚的文化底蕴,将古商埠的经济文化繁荣推向一个历史鼎盛期。历经百年岁月洗礼,除了骑楼街,安铺还留下了文阁塔、同文书院、中山公园、玉枢宫、关帝庙等文化遗迹,成为一笔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安铺文阁,又名“文笔塔”。位于西街之南的九州江边,始建于清同治二年(1863年),经历一百零一年后于1964年误为“四旧”而拆掉。1992年在原址上重建,现塔高七层高三十三米。“古镇文阁塔似笔,倒写天上月云箋”是它的写照,塔映水色,帆船穿梭,塔身朱红、雄伟壮观。塔内供奉魁星公偶像,其右手握笔,左手棒经,文人气概,笑眼直视,栩栩如生。安铺文化界知名人士谭志汉介绍,过去镇上的学子文人常来膜拜求福,祈祷金榜题名。现在,每年高考前,还有许多人前来烧香膜拜,祈求能考上理想大学

▲“古镇文阁塔似笔”的文笔塔

玉枢宫位于西街,建于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道光十三年(1833年)重修,占地面积约四百平方米。宫为砖木结构,高约六米。内供北帝雷神、白马大帝。墙体壁画、室内图案浮雕设计巧妙,手工精美。

中山公园,是几代安铺人的休闲好去处。位于镇东北,占地约三十亩,始建于民国二十年(1931年),国民党陈济棠统治广东时,驻军特务营长梁传楷和商绅发动民众与官兵义务劳动进行兴建。当时的中山公园内南建中山亭图书馆,东南有法国式四角小亭,还有池塘、拱桥、苗圃等。

此外,还有建于圩镇中心的关帝庙,被列为廉江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抗战炮楼等等,均有很好的历史文化价值。而新近改建的安铺文化广场,设有大型舞台、音乐喷泉国学浮雕和滨海风情 雕塑等,现代文明和古代文化相交融,浓缩着古镇几百年的文化积淀。

在浓厚的文化氛围影响下,书院自然应运而生。同文书院,为廉江第一所乡村书院,与松明书院、文中书院、蓬山书院等齐名并称为廉江“四大书院”。创建于清道光七年(1827年),原址在现安铺中心小学,原建筑面积约八百平方米。门额书写的大揩金字“揽英接秀”说明了书院的入学条件和办学目的。同文书院创办七十六年中,人才辈出,如清朝贡生黄龙章、崖州守备邱国荣、任海安营把总陈明义、军功副将刘振光、雷州把总胡汉高等。仅是光绪年间,该书院学生考取秀才的就有李六明、李茂桐、黄五楼、莫宗超、陈赞勋等人。正如书院碑文所载:“廉江之文运开于此,安铺之风俗淳于此。”

▲建于清乾隆三十二年的玉枢宫

4.民间艺术

随着多种文化的交融,激发了安铺民间艺人在文学音乐、表演、乐器、戏曲、舞蹈美术工艺等方面的兴趣和研究,开放包容的安铺人集百家之长,改造创新,慢慢形成了具有本土特色的民间艺术和民俗文化,并得到迅速发展。安铺民间艺人在艺术创作领域颇有造诣,素材多取于当地的风土人情,曲乐又融入到本土的民间习俗中,涌现了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安铺白戏、安铺八音、安铺锣鼓头、安铺舞鹰雄等一朵朵传统艺术奇葩。

安铺白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起源于清朝乾隆年间安铺附近的曲龙村,初时为竹筒配奏的杖头木偶戏,群众称之为“竹筒戏”,又叫“木鱼班”,俗称“白戏仔”。安铺浓厚的文化氛围和需求为“白戏仔”提供了成长的土壤,清嘉庆年间,伴奏乐器得以大大改善。道光年间,木偶制作引入粤剧脸谱,曲龙村艺人演出时加进音乐伴奏,技法细致逼真,白戏成为独具特色的地方戏,从而盛行粤西。

安铺八音,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上过中央电视台节目。发源地在安铺大雄宝刹,即现在的安铺中学所在地。清朝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安铺音乐爱好者李六明秀才受宝刹和尚敲击念经的启发,深入研究中国古代乐器“八音”,然后融汇创新,创建一支由二十二位乐手组成的大型古典乐队,采取适合地方特色的民族乐器,再谱入地方传统适宜曲调,如《到春来》、《小桃红》、《浪淘沙》等,协奏起来欢快清雅、袅袅动人。李六朋去世后,戚维谦、黄晖轩、李康权等先后为之继承,代代相传。

▲余音绕梁的安铺八音

安铺舞鹰雄,集舞蹈、武术杂技于一体。清朝咸丰年间(公元1851年~1861年)起源于廉江新华两家滩,随后流入安铺,并形成安铺风格开始流行。表演内容为鹰雄因猴子挑衅而恶斗,鹰腹顶六米高杆,展翅冲天 上,技艺险难,扣人心弦,后经大肚佛相劝,鹰、雄息战言和。寓意为和睦相处、喜报平安、同享太平。现廉江舞鹰雄已被列入广东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安铺锣鼓,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始于明朝正统九年(1444年),一直深受群众所喜爱。2018年,安铺镇民间锣鼓队的《喜庆锣鼓》节目入选了“中国教育电视台儿童艺术春晚”。

此外,正月十五闹元宵,正月二十八的安铺年例(也称雷神诞期),农历二月初九的阿婆诞期,端午节龙舟竞渡,农历八月初二的伯公诞日,这些极具安铺特色的民俗文化,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地古代文化的繁荣。

▲安铺传统习俗闹元宵

5.饮食文化

文化的力量是无穷的,民间艺术如此,饮食文化也不例外。不同文化背景的各地客商驻扎安铺,所带来的不同文化百花齐放、百花争鸣。历来以经商精明著称的安铺人,大浪淘沙,取其精华,经过传承和发展,逐渐形成了今天的安铺饮食文化特色,成为粤系菜谱中一支灿烂的奇葩。

清道光咸丰年间,安铺饮食业有了质的飞跃。那时出现安铺最早的茶楼,是奕华栈茶楼。它设在瑞南街,整天有面食和粥饭供应,承包筵席,还设曲艺茶座。光绪年间,还建成三层砖木结构的楼房,扩大营业。老板叫李国超,博罗县人,四兄弟都在安铺经营饮食,而且生意红红火火。俗话说“教会徒弟,饿死师父”,这对于李国超,永远用不上。相反,他宽广的胸怀正体现了安铺人博大、包容的精神。李国超生意成功后广收门徒,传授厨艺,稍后一时期,其徒弟相继在安铺开设酒楼,经营得红火的有大新、民大、斗如、纪记、南国等,从而培育了陈南贵、李郁华等一批名声远扬的厨师世家。因此,李国超被称为安铺“一代厨宗”。

安铺因豆豉结缘,自然它也大有文章可做。清同治元年(1862年),上六府(广州)人到安铺,创办了第一家酱园——永和酱园。安铺的烹饪调味从豆豉进入到酱园新境界。此后,安铺相继诞生了永和、和生、陈衡记、泰香泉、叶安记等规模较大的酱园。民国时期,安铺的老酱园制作的酱品就有五十多种,远销广州湾、雷州、海南、广西、香港澳门、东兴、越南等地。

上世纪五十年代公私合营,安铺的“厨房人才”过剩,政府安排一部分小商贩支援廉江各大圩镇,大部分人到各圩镇饭店就业,促使安铺饮食文化迅速往外传播。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政府积极组织各种活动,更起推波助澜的作用。安铺陈南贵曾参加雷北县宰鸡比赛,获特等奖。安铺李郁华曾到佛山参加全省杂粮制品经验交流大会,他表演的用木薯麦芽糖,当场被列为突出新工艺,予以推广。安铺的饮食文化在南粤大地影响越来越深远。

▲万人空巷的安铺特色美食文化节

随着岁月流逝,老一代厨师完成了历史使命,新一代厨师如雨后春笋,人才辈出,继续传承着安铺饮食文化的光荣。自2009年起,安铺镇连续举办了十一届“广东安铺特色美食文化节”,期间游客流量每天超二十万人次,吸引中央、广东省等各大媒体进行报道,安铺先后荣获“广东旅游美食之乡”“广东年糕之乡”“中国十大最具影响力美食名镇”等荣誉称号,有效推动了全国特色小镇的建设。

美食节坚持“古镇美食、百年传承”主题,多形式向四海游客宣传推介安铺饮食文化,诉说安铺美食百年传奇。如:湛江鸡代表作之一的白切鸡,河海风味的鸭仔饭,宵夜首选的鱼生粥,滑口咸香的簸箕炊,百嚼不厌的牛肉干,四季皆宜的炖狗,酥口香脆的糯米鸡,金黄酥脆的煎堆,虾鲜爽口的炸虾饼,软硬适中的裹蒸粽,健脾益胃的八宝饭,又香又甜的鸡比糖,早餐上品猪肠粉,甜滑可口的薯粉漏,甜过初恋的糯米籺,开胃消食的泡菜,只闻萝卜香未见萝卜影的菜头籺,还有逢年过节必备的年糕月饼等等。浓郁的家乡风味,满满的童年记忆,倘若尝试,再也挡不住诱惑。

菜式方面,最具安铺个性的是红螺蒸鸭蛋、韭菜鸡蛋炒禾虫、泥虾煲豆芽汤、水煮牛肉、跳鱼煲酸菜等等。说到跳鱼煲酸菜,还有一段民国时期粤系军阀代表陈济棠和跛九的传奇故事。陈济棠于上世纪三十年代治粤时,因探亲路过在安铺同文书院歇息。陈过去当营长时的马弁跛九(李土寿、安铺人)闻讯,即想去拜见长官,但因家穷没有丰厚的礼物,只得用“跳鱼煲酸菜”配上本地“红米粥”,去慰劳旅途中的昔日长官。门卫见他瘸拐的样子拒绝通报,岂料,陈济棠闻讯立即命令传跛九进见。原来跛九对他有救命之恩,瘸腿正是一次战斗中为救陈而负伤造成的。陈食后,连赞好味,还赏银元一封。从此,“跳鱼煲酸菜”便成为安铺名菜,流传至今。

▲安铺特色风味小食

6.体育之乡

丰厚的文化沉淀,坚实的文化底蕴,注定安铺是一个创造传奇的地方。安铺一直有着崇文重教、兴学育才的优良传统。前有同文书院,培养了一批批文人墨客、官员政客。后有创办于1940年秋的安铺中学,培养一批批栋梁之才、各界精英。新中国成立后,安铺先后涌现航空工业部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研究员、国家突出贡献专 家黎典,高级农艺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马镇寿,“全国先进生产者”获得者周镇江等各领域杰出人士。

▲安铺中学是广东第一个乡镇级高考考场

而传统体育活动更为活跃。自清朝乾隆年间起,安铺龙舟竞渡便成为一种习俗,历久不衰。1934年,安铺南国体育协会在九洲江边搭起更衣、休息两用帐篷,长期开展游泳活动,蛙泳、仰泳、自由泳、潜水泳等风行一时。1955年6月,廉江举办首届游泳比赛,安铺镇夺取第一名。1960年,安铺创办了少年业余体校。1975年,安铺建成两个符合国家标准的游泳池和一座十米跳台。1977年,安铺开设跳水班。1980年,广东省体委、教育厅命名安铺中心小学为“游泳传统项目学校”,安铺成为全省有名的游泳和跳水之乡。此后,安铺为国家、省输送了大批优秀运动员,曾培养出世界蹼泳冠军符晓云、全国跳水冠军林小妮等泳坛骄子。此外,奥运冠军劳丽诗和何冲的启蒙教练钟权生也是安铺人,广东省跳水教练刘超等也曾在安铺执教多年。

上世纪中后叶,游泳、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水球、体操、健美操、拳击、太极等体育项目在安铺得以普及,群众性体育生机勃勃。那时候,方圆百里流传这样一句话:“不会游泳、打球的,不是安铺人。”安铺获得了“全国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乡镇”“广东体育之乡”等荣誉称号。

▲群众体育活动赛龙舟

7.战乱灾难

历史的进程是波澜起伏的,安铺也不例外,曾经无数次经历了战乱和灾难,但受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每次都能用自己的坚强实现再次突破,古镇的倔强与智慧,创造了不一样的风流传奇。

“鼠疫”是安铺历史上遭遇最大的疫情灾害,曾被列为世界三大鼠疫镇之一。据《广东鼠疫志略》记载和安铺老人回忆,安铺鼠疫是从外地传入的,从光绪十一年(1885年)发生后从未中断,其中以光绪十七年、民国十七年、民国二十四年疫情最严重。如,安铺西街峤和祥店老板许氏一家十七口人,因连年患鼠疫而家破人亡。中大街的陈家汉一户七人,全部罹难于鼠疫,连入屋盗窃的歹徒也染鼠疫死于其家,造成一家七口累尸八具的惨状。

鼠疫传入安铺后,从清代到民国政府,均对鼠疫防治措施不力,民众缺医少药,导致数十年持续猖獗流行。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安铺人民全民动手,大搞环境卫生、灭虱灭鼠和注射疫针。1952年,终于消灭了鼠疫,送走了瘟神,同年获得“全国丙等卫生模范镇”称号,得到毛泽东主席亲笔题词“动员起来,讲究卫生,减少疾病,粉碎敌人细菌战争”的锦旗一面。随后多年来,卫生工作年年受表彰,荣获全省第一个“无鼠害镇”“广东省卫生先进镇”称号。

安铺历史上遭遇最大的战乱灾难是日本的侵略暴行,其残忍的手段至今听闻也不寒而栗。据安铺镇镇志记载,1939年农历七月至1944年农历五月,日军轰炸安铺共计53次,炸毁民房、商铺400多间,炸死230人。1944年10月至1945年8月,日军在安铺附近的炮头岭打靶场和山高棚东面的岭坎泉水窝两处,曾集体杀害安铺居民及从各地抓来的群众1100多人。1945年8月2日,收复安铺的战斗打响,我军和民兵队伍摧毁日、伪军的据点,日、伪军或被消灭,或败逃广州湾。1945年8月6日,宣告安铺收复。

肝胆热血的安铺人,无论是反封建斗争还是革命斗争,都体现了披肝沥胆、坚贞不屈、英勇奋战的斗争精神,涌现了无数像清末反封建斗士刘芝草(?一1897年)、抗日志士莫怀(1919年—1980年)一样的草根英雄,千古流芳,激励后人。

▲安铺曾获“全国丙等卫生模范镇”称号

8.再创辉煌

百年传承,创新不止,奋斗不止。安铺的发展历程,是一部文化传承、革故鼎新的奋斗史,是一部栉风沐雨、自强不息的创业史,是一部砥砺前行、催人奋进的发展史。

五百年沧海桑田,五百年沉淀积累。曾经,安铺镇是廉江市一个老工业基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曾拥有国有企业、集体企业数百家,创造过工业总产值占廉江半壁江山的辉煌传奇。

今日,春风又唤北部湾,古镇新城展新姿。敢为人先的安铺人,在前有标兵、后有追兵的情况下,以永不服输的骨气,以舍我其谁的决心,擦亮古镇名片、重振工业雄风,争当镇级经济排头兵,努力打造廉江市经济文化次中心。

▲安铺文化广场新貌

“要么不干,要干就要干好!”安铺的建设发展,不断更新着人们的想象,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从古镇保护开发到古镇品牌培育,从市政建设到营商环境打造,从商业贸易到工业经济发展,从乡村振兴民生事业建设,脚踏实地稳步推进。政府给力,乡亲支持,涌现了一个个像乡贤何生偕夫人黎志芳带头筹资二百余万元帮助家乡改造城市道路之类的优秀事迹。目前,全镇工业企业三百多家,拥有湛江家具出口创汇大户安铺一品木业等超亿元企业,经济总量居廉江市乡镇前列,先后被评为广东省乡镇企业百强镇,湛江市乡镇企业标兵镇。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进入新时代,在传统与现代文明的碰撞下,安铺镇以勇立潮头的姿态向世人昭示,它的未来有着无限的可能。改革开放伟大事业中,每一个领域都是一幅波澜壮阔的美丽画卷!祝福家乡,祝福安铺,未来必将谱写出全国重点镇、全国特色小镇更加绚丽动人的新篇章。

◎作者 戚照

(部分内容参考《石城县志》《廉江县志》《廉江文史》《安铺镇志》)

Hash:f14fa63be9ccf551a0d6a2e7ba583ed16fa085bf

声明:此文由 照亮真善美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