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白鹿仓民俗民俗文化旅游景区

白鹿原·白鹿仓民俗民俗文化旅游景区

AAAA级旅游景区

陕西白鹿仓投资控股集团是一个多元化产业集团,业务涉及旅游景区、通用航空、温泉房车休闲、民宿酒店、影视制作、房地产开发与销售、现代观光农业等诸多领域。近年来,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引领下,集团在全域旅游发展建设中全力出击,旗下的景区分别有:西安白鹿原·白鹿仓景区,甘肃嘉峪关白鹿仓峪泉古街,总投资45亿元。

白鹿原·白鹿仓景区位于古都西安著名的白鹿原上,距离西安钟楼商圈15公里,规划占地2100亩,计划投资35亿元人民币,是西安市、灞桥区两级人民政府重点项目,被誉为全域旅游发展示范单位。景区以白鹿原地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依托,首创“一仓两园三营地”全新旅游业态模式,即白鹿之仓民俗文化园区、白鹿仓文博园、白鹿游乐园、航空飞行营地、温泉房车营地、运动体验营地,揭开了民俗文化旅游的新篇章。

地址:西安市灞桥区狄寨北路368号;

联系电话:029-83559009/029-83559999;

开放时间:早8:00—晚22:00;

门票:免门票;

交通:

1.乘坐241路公交车直达“白鹿原·白鹿仓景区”;

2.从纺织城枢纽站乘坐269至纺南路西口站,换乘240路至六十二中学下车,沿鹿鸣路向北步行至狄寨北路,向东500米至“白鹿原·白鹿仓”景区;

3.乘坐910路西安市汽车站始发至六十二中学下车,沿鹿鸣路向北步行至狄寨北路,向东500米至“白鹿原·白鹿仓”景区;

4.乘坐240路火车站始发至六十二中学下车,沿鹿鸣路向北步行至狄寨北路,向东500米至“白鹿原·白鹿仓”景区;

自驾:

方案一:西安绕城高速——纺织城收费站出口——狄寨路(水安路)——狄寨北路——白鹿原·白鹿仓;

方案二:东三环——浐河东路——灞临公路(东月路)——狄寨北路——白鹿原·白鹿仓;

方案三:半坡立交——长乐东路——纺渭路——纺一路——双塘路——樱园路——狄寨北路——白鹿原·白鹿仓;

白鹿原上白鹿仓

关于西安白鹿原,曾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有一只雪白的神鹿,柔若无骨,欢欢蹦蹦,从南山飘逸而出,在开阔的原野上嬉戏。所过之处,万木繁荣,禾苗茁壮,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毒虫灭绝,万家康乐。白鹿原古时又称为万寿山,自从白鹿出现,原上便成为五谷的粮仓,即使遇到干旱,只要能长出幼苗,总会有一定收成。因此白鹿原从那时起,便流传下一句民谚:“白鹿原、长寿山,见苗收一半”。

“谷满粮仓,白鹿原上”,自古白鹿原上就建有粮仓,这是关中人自已的粮仓,也是白鹿原上从古至今农耕收获后的景象。“仓”字,《说文》中有载:“仓,谷藏也,仓黄取而藏之,故谓之仓”。谷为古时人们的主要粮食,古语又有云:“民以食为天”,人们将地位奉于天的食物藏在仓中,可见仓的重要性。

白鹿仓景区在取名之初,不仅取粮仓之意,更做了深层次的挖掘。白鹿仓曾经作为一级行政区划,一仓下设九个保障所,每个保障所下辖十个村子左右。再加上仓字本身所包含的兼容并蓄、收纳收藏的深意。

在白鹿原这片风水宝地上,依靠这里的风景地势、人文故事,在全民旅游的大环境下白鹿原上崛起了多个景区,如:西安市灞桥区的“白鹿原·白鹿仓景区”、蓝田县的“白鹿原影视城”、“白鹿原民俗文化村”,今天我们来重点讲述一下白鹿原·白鹿仓景区。

白鹿仓在建设之初通过对白鹿原区域文化进行挖掘,依托民国的时代背景,以白鹿原地区生活习俗及民俗文化为根基,通过当时社会文化的交错和碰撞,集中展示了以关中民俗为核心的多种风俗文化。游览白鹿仓景区,您看到的不仅是建筑、风景和美食,更可以亲身体验活着的民俗,活生生的文化。

自开业以来景区以全新的旅游业态组合模式和特色体验式产品服务吸引了国内外游客青睐。在各主要节点假日多次创造西安同行业游客接待量新高。开园伊始,成功举办系列具有国际品质、民族品格的大型活动。已形成了白鹿仓国际热气球嘉年华丝路国际马戏艺术节、中华绝技文化大庙会等主要活动品牌。在市场口碑中形成了望母阁、独木亭、百戏楼等文化十二景。形成了白鹿原古街、民国街、亲水街台湾美食文化街(高雄六合夜市)、桃花岛等热评街区。

白鹿仓正成为覆盖旅游行业全产业链的知名品牌。白鹿仓集团正在建设项目有白鹿原·白鹿仓景区、甘肃·嘉峪关白鹿仓峪泉古街、天水·白鹿仓国际旅游度假区。达成合作项目有四川南充白鹿仓国际旅游度假区、海南琼山白鹿仓国际旅游度假区、重庆南川白鹿仓国际旅游度假区。

未来,白鹿仓集团将以西安白鹿仓为核心,以嘉峪关白鹿仓、天水白鹿仓为重要支点,面向全国布局10个白鹿仓度假康养娱乐型旅游景区,进入全国文旅第一矩阵,开启白鹿仓文旅品牌大格局。(白鹿仓景区供稿)

责编:纪爱玲

西安东郊白鹿原现墓葬,墓主人身份为谁?

在吗在吗在吗?西安又又双叒叕挖出来墓葬了!这是西安又一次因为墓葬登上微博热搜,据中国文物报社和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近期发布消息了解到,为配合建设项目,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在西安市灞桥区狄寨街道栗家村西发掘一处西汉早期墓群。该项目共发掘古墓葬27座,沟2条,出土器物529件(组),包括陶鼎、盒、钫、灶、带钩、铁灯等。

▌墓葬俯瞰图

考古人员在一件铜鋗(小型金属器皿)发现铭文:“襄城家铜鋗容三升重九斤”。此外,考古人员在编号为M1墓葬发现了规模宏大的墓室以及2200余枚玉衣片,包括带有“家丞”字样的封泥,完整的陶质伎乐俑、编钟、编磬组合等,表明墓主身份应不低于列侯级。

▌M1椁室

此次发掘中,M1椁室内出土玉衣片共计2200余枚,是目前已知汉长安城周边出土玉衣片最多的一座西汉墓,玉衣的复原将为汉代玉衣制度研究提供重要参考。该墓东侧箱南部出土有陶质乐俑一组,为我们对西汉时期祭享乐队的构成等方面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考古人员认为,这几座墓葬的发掘对于了解霸陵陵区的构成以及陪葬墓的葬制具有重要意义。

有网友猜测此次发掘可能为为重要发现,规格很高,因为这有可能跟海昏侯刘贺一样,是一位废帝,可能是曾经任过襄城侯的刘弘。吕后被铲除之后,他也被废黜并被杀。器物可能是沿用他当年襄城侯时候的东西(个人猜测不代表官方)。

▌西汉皇帝世系表

刘弘(原名:刘山,曾用名:刘义,?-前180年11月14日),出生于京兆郡长安县(今陕西西安),汉惠帝刘盈之子,西汉第四位皇帝。

他是被吕雉挑选的皇位继承人,由吕雉摆布,当了四年多有名无实的皇帝,在刘恒当上皇帝后被处死。公元前180年9月,吕雉逝世。经过周勃、陈平等人努力后,吕氏家族力量终被铲除。朝臣认为,少帝刘弘及济川王刘太、淮阳王刘武、常山王刘朝并非汉惠帝亲生儿子,应当废黜。待朝臣选定汉高祖与妃子薄氏之子代王刘恒作为新皇帝(即汉文帝),并迎入长安后,于11月14日诛杀刘弘等人。

历史上对于刘弘是否真的不是汉惠帝刘盈的儿子,一直存有争论。但无论如何从他被当做争夺皇位的工具那天起,命运便向着一个注定的结局走去。

如今西安发掘出的西汉墓葬群其墓主人身份尚不确定,但其规格规制就现今来看,或许与西汉皇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既然提起了海昏侯,那海昏侯究竟是何许人也?

海昏侯刘贺(?-前59年),是汉武帝刘彻之孙,昌邑哀王刘髆之子,西汉第九位皇帝(公元前74年7月18日—8月14日在位),也是西汉历史上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帝,后元元年(前88年),昌邑哀王刘髆去世。始元元年(前86年),刘贺嗣位,年四五岁,成为西汉第二位昌邑王。

元平元年(前74年),汉昭帝驾崩,因无子,刘贺被征召入朝,立为皇太子。?六月丙寅日,刘贺接受皇帝玺绶,承袭皇帝的尊号,却并未谒见高庙。

刘贺即位十余日,霍光已与张安世谋划废之。六月癸已日,即刘贺在位第27天,其因荒淫无度、不保社稷而被废为庶人,史称汉废帝。上官太后诏令刘贺回到故地昌邑,赐其汤沐邑两千户。昌邑王国被废除,降为山阳郡,元康三年(前63年),汉宣帝封刘贺为海昏侯。四月,刘贺前往豫章郡海昏县(今江西南昌新建区)就国。神爵三年(前59年),刘贺去世。

2016年3月2日,江西省南昌市海昏侯墓墓主得到确认,正是第一代海昏侯汉废帝刘贺。

这两个人作为皇帝的时日短暂而又充满争议,且刘弘墓葬目前尚未发现,网友由此而产生联想也不足为奇。

据《汉书》记载,海昏侯刘贺在位期间,用27天时间做了1127件坏事。在这之后之后,汉宣帝刘询即位,开创了汉朝著名的“宣帝中兴”。而刘贺在被幽禁11年后,被汉宣帝重新封为海昏侯。当了海昏侯,他并不满意,还是幻想着有一天能够重新回到诸侯王的位置。但这种野心,被宣帝知道后,直接把他从一个食邑四千户的列侯,削成一个一千户的小侯。

在刘贺墓中,出土了从昌邑二年到昌邑十一年有明确年号的漆器,这些都是刘贺父亲昌邑哀王刘髆在位期间所制造,而刘贺担任昌邑王期间,并没有制造自己年号的漆器,这也说明刘贺生活非常低调、简朴,没有恶名,或许这是刘贺被霍光拥立为皇帝的原因。

▌“昌邑九年”漆器

在主椁室东侧出土的大刘记印,印文则极为奇特,据推测这应该是刘贺被废后,囚禁于昌邑王宫期间所使用的印信。这也是他非王、非帝,成为庶民的尴尬身份的真实写照

▌墓主人刘贺玉印

据考古人员还原现场,内棺中墓主人刘贺的收殓完全符合西汉列侯葬律的规定,整个尸体用丝绸做的衣服和被子裹住,脸部盖有一块红褐色覆面,头枕琉璃枕。覆面之下,放着一块玉璧,玉璧中有圆孔,正好对着墓主人的口部。工作人员将玉璧清理出来后发现内部有刘贺的完整牙齿。

▌墓主人刘贺牙齿

内棺中还发现了大量玉器,考古人员认为这些玉器侧面反映了汉代丧葬习俗中对玉器的喜爱,“在古代人看来,玉器有两种功能,一是让灵魂不远去,二是防止尸体腐烂。汉代认为人死后可以通过一定条件获得重生,这种方式也叫尸解。”这些玉器大多为和田玉,质地很好,还有很多是罕见的羊脂玉。“说明丝绸之路开通后,大量和田玉涌入中原地区,成为贵族和皇室的装饰品,也被大量用于葬玉。”

▌考古人员现场清理墓室内金板

▌海昏侯墓内随葬品马蹄

▌墓内随葬品大量五铢钱

▌墓内随葬品雁鱼灯

▌墓内随葬品《论语》书简

长沙马王堆墓出土各类文物3000余件,而海昏侯墓出土的文物数量是两万多件,从出土文物数量上看,海昏侯墓是马王堆汉墓的3倍之多。

对于出土文物,我们大部分人关心的是出了什么宝贝,比如说金、玉、珠宝,这些物件对视觉冲击力是很大的。但其实考古人员的使命,是把这块地方的信息完整还原出来。两个墓的所有者都是侯,但从制式上看,马王堆墓是按楚制埋葬,海昏侯墓则是典型的汉制。从出土文物来说,海昏侯墓出土数量超过了马王堆墓,精美程度两者接近。

海昏侯墓是王的规模、侯的规格、皇帝的规制。据记载,汉宣帝将刘贺贬斥海昏国,由于汉宣帝对刘贺有怜悯之心,因此,刘贺本人过的生活还是非常富足的。4年后被废为海昏侯的刘贺郁郁而终,本应由长子刘充国继承侯爵,但刘充国还未来得及受封就死了。按制度由二儿子继爵,没想到,还没来得及承袭爵位的二儿子刘奉亲也死了。汉朝廷认为这是“天要亡昌邑”,便废除了海昏侯国。

古代的丧葬制度有着严格的等级规定,一般都不可逾越,按照当时的规定,海昏侯刘贺的所有物品不得流存于世。刘贺去世后,最为简单和直接的方式就是将其物品作为陪葬品埋入墓中。刘贺将所有的家当埋入墓中,他的后代几乎没有什么财富,十年后汉元帝即位,又封刘贺的儿子刘代宗为海昏侯。

海昏侯墓是目前我国发现的面积最大、保存最好、内涵最丰富的汉代侯国聚落遗址。整个墓园由两座主墓、七座陪葬墓、一座陪葬坑还有园墙、门阙、祠堂、厢房等建筑构成,内有完善的道路系统和排水设施,具有汉代高等级墓葬所包含的许多重要元素,反映了西汉列侯的墓园制度,对研究西汉列侯的园寝制度价值非常巨大,而西安最近考古研究公布的西汉墓葬,又会给我们带来怎样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

时间是最为公平的,人们在这些真实存在的文物以及史书记载上,勾勒摸索出曾经存在过的生命,他们的故事早已在2000多年前就已经结束,却留给了我们如此丰富的记忆,让人不禁想到2000多年后的我们留给那时的人们又是怎样的记忆呢?

本期《收藏》微信责编 冯瑞瑞

sczz029

白鹿原上你所不知道的三座西汉皇家陵塚

陈忠实先生笔下的小说《白鹿原》,使得白鹿原声名鹊起,引得更多的文人雅士、外乡游子登临白鹿原,论古谈今,寄情白鹿。

白鹿原是位于西安城东的一座黄土塬,历史悠久,风景壮丽,东为灞河,西为浐河,高出西安城600多米,自古就是个风水宝地。在白鹿原上还有三座皇家汉陵,而且是一家三口:西汉薄太后陵、西汉窦皇后陵汉文帝霸陵。三陵呈三角形,千百年来,他们一家在这里安享皇天后土。

先说最南边的薄太后陵说起。

薄太后陵,俗称“薄姬冢”。薄姬是汉高祖刘邦妃、文帝刘恒生母。刘恒即位,尊为薄太后,汉景帝二年(前155年),薄太后去世,遗诏葬于白鹿原上,以便“左望”其夫汉高祖刘邦长陵,“右望”其子汉文帝刘恒霸陵。

薄姬一生与世无争,凡事包容,为人忠厚,母仪俱足。这也是薄姬后来能在吕后专政时期得以保全性命的原因所在。薄姬成为皇太后之后,汉文帝以皇帝之尊,仍然对母亲孝顺如初。薄太后曾经生了一场重病,时间长达三年之久。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然而,文帝刘恒却打破了这句话。三年中,他每天都要看望母亲,常常衣不解带不眠不休地陪伴在旁边,凡是御医送来的汤药,刘恒都要亲口尝过,确认无误,才会放心给母亲喂下。为此,他也成为让中国人传颂至今的“二十四孝”中的第二孝。

在薄太后陵的东北方向2.5公里处,就是她的儿媳窦皇后陵。

影视剧中的窦漪房

如果看过《美人心计》就认识这位太后了,窦太后就是窦漪房,但是又有多少人知道她的陵寝所在呢。窦漪房出身贫寒,备受命运垂青,由民女到宫女,最后成为辅佐文景武三位帝王治理大汉江山的杰出女性。她当了23年皇后,16年皇太后,6年太皇太后,这才为后世创作电视剧之类提供了极大的想象空间。

窦皇后是汉文帝刘恒的皇后。汉武帝建元六年窦皇后崩与文帝合葬霸陵,平地起塚,形如覆斗,按照汉代葬制,所谓合葬是指同茔(墓园),因其位置在霸陵南,故称“南园”

窦皇后陵正北方向2公里处, 就是自己老公汉文帝的灞陵。

汉文帝灞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依山凿穴为玄宫的帝陵,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周围三百丈”,被国外汉学家誉为“东方金字塔”。位于白鹿原北坡形似方锥的“凤凰嘴”(今西安市灞桥区灞陵乡毛窑院村)。因山为陵,凿洞为玄宫,其中间以石砌筑,坚固异常。陵基依坡而成,气势磅礴,尤如凤凰展翅,故当地群众把此地叫做"凤凰咀",也称"青风山。"

汉文帝刘恒执政其间,执行"民休息"的政策,使农业 生产有恢复发展,粮满仓,社会安定,钱无计其数,史称"文景之治"。汉文帝生活简朴,其陵墓依山而采,借势而建。陵中陪葬品皆为泥烧制的陶器,但没有金银珠宝殉葬,就连一般的青铜器也没有;送葬仪式也很简单,所以民间有"天葬汉文帝"之说。

刘恒是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直至临终时还吩咐其妻窦皇后要款待其母薄太后,愿以死后“顶妻背母”报其恩德。

当地人传说的汉文帝“背母顶妻”的故事源于三陵的位置和方向,汉文帝霸陵北向临灞河,薄太后南陵,南向临铲河。两陵方向相反即相背,固有背母一说。窦皇后的陵东北向(灞河在此处稍有改道),原走势变,窦太后陵与文帝陵反向交故有顶妻之说。这就是汉文帝顶妻背母的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