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和塔

通和塔

通和塔位于天桥区万盛街2号,年代为1910年。

2013年12月20日,通和塔被济南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即将建成通车!兴义市文化艺术中心最新进展

兴义市文化艺术中心自今年1月12日开工建设以来,施工方抢白天、战雨天、攻夜间,快马加鞭推进工程建设。目前,项目首期建设的花月湖路、琴音路、琴心路以及富康大道部分路段进入综合管网施工的最后阶段,即将建成通车。

兴义市文化艺术中心富康大道凤仪路至桔丰路的中段,数十名工人各司其职,铺设污水管预留管道、强弱电管道以及沟槽回填等工作同步进行。同时,率先完成综合管道铺设施工的琴心路路段,已经开始道路景观绿化施工。

“经过近一个月的施工,花月湖路、琴音路、琴心路、富康大道桔丰路至凤仪路段综合管网已基本完工,我们已经提前做好了几条道路的路面硬化、人行道亮化和绿化等相关人力物力的准备,确保几条道路在4月底实现全面通车。” 兴义市文化艺术中心项目经理张仁彪向记者介绍到。

据了解,首期施工建设的花月湖路、琴音路、琴心路以及富康大道部分路段,是 兴义市文化艺术中心的主要道路,这些主要道路建成通车以后,将为项目下一步建设过程中机械、车辆以及物料的进场提供极大的便利,为项目下一步的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来源:兴义网

责编:肖月娥

40年巨变!江安这个村庄开山劈出一条通天路,此前有村民从没出过村

宜宾江安南屏山巅,有一片红岩

红岩的半山腰,有一片沉寂了200多年的古柿林,

金秋时节,田边地角的古柿树挂满红彤彤的柿果。稻黄谷香,层层梯田在柿子树的掩映下,宛如世外桃源

几十户人家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他们勤劳智慧,至今保持着传统的耕作和生活方式,保存着传统的建筑

这里叫红岩村,古柿林所在位置叫红岩组,在这上下邻岩的半坡,上可以翻越万家岩通往江安县城,下可以俯瞰蟠龙镇。

这处得天独厚、景色宜人的地方,造就了小山村如世外桃源般的风景,也制约了村民的出路。

红岩村里,有许多数百年的老柿子树。(程文帝 摄)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江安“四好农村路”的推进,小山村迎来了发展春天。2018年秋,这里成功创建国家级3A景区,举办江安红岩第三届柿子文化节,四面八方的游客纷至沓来……

如果不曾聆听村民讲述过往,谁能知晓,这里曾是“交通靠走、通讯靠吼”的穷村落。

那年 他翻山越岭三小时 只为卖出一担最鲜的柿果

红岩村的柿子非常出名,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村民全靠卖柿子为生,可红岩村人民出门的艰辛,也是“远近闻名”。

八旬老人王国富深有体会。老人称,那时候红岩柿子曾卖到3元一斤,甚至通过水果贩子销往外地。“当年,我们每天凌晨1点开始将采摘的柿果装框,凌晨3点之前必须出发,否则天亮前赶不到江安县城。”王国富回忆道,路上步行三小时,村民苦中作乐,成群结队说说笑笑、你追我赶,到达县城时一般天蒙蒙亮。等卖完柿子回家,差不多又是傍晚。

这条道没修通之前,村民门出村去县城,必须挑天气好的时候,步行三小时以上。(张洋 摄)

“那时候日子艰苦,有多苦呢?就因为交通不便,有身体不好的村民,在村里呆了二三十年,从来没有到过县城,甚至从来没出过村。”

交通不便,经济就极其落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红岩村里但凡有些劳动力的青壮年都外出打工了,有能力迁搬的也都去了外地安家。

可今天,一切都改变了。

50岁的万绍辉因缺技术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与王国富这样的老一辈人相比,他就幸运得多。

2015年,在新一轮扶贫开发脱贫攻坚政策的帮扶下,古柿林的柿果也受到游客青睐,开展采摘体验,果农在树上就卖了好价钱。万绍辉潜心学习了优质甜脆柿种植技术,种植了50余亩优质甜脆柿。今年秋天,他的果园挂满了诱人的果子,随着游客到来,在树上就销售一空。

是什么改变了这个小山村的命运?

那天 他们终于劈开这条“天路”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西部大开发战略号角吹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脚步加快,深度地区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要致富,先修路,没有路,谈何发展?红岩村老百姓不是没有筹划过修路的事,可当地山势险峻,修路难度极大,筹划多次搁浅。

2011年,江安县委、县政府给予了红岩村极大的关注,江安县交通运输局争取到资金和最好的政策,要把这条道贯通。可是,最基本的道路毛基建设,仍然需要红岩村自己完成。

修路的事再次被提上日程,红岩村全村老少深知不能再错过这一时机,全村动员起来筹劳集资款,不到两个月的时间,老百姓卖猪卖粮凑齐了30万元。

动工了,更大的难题还摆在后面。

这里,便是“人造一线天”。是村里人费九牛二虎之力开山劈出的道路。(程文帝 摄)

“我们修通了一条天路。”万乾江,现江安县人大代表,前红岩村村主任说道,修路过程中遇到的艰难无法言喻。

根据万乾江讲述,为了打通柿子古林的出口通道,县交通局反复勘探规划,最终提出,只能“把万家岩山头劈开”,这条路才修得通。

这条从万家岩硬生生劈出槽口,就是后来的“人造一线天”,红岩村人费劲九牛二虎之力,开山。可就在槽口劈开时却遇上了阻碍。

公路要从邻村石马村肖家的土地上通过,肖家反悔了,死活不准道路占他的土地。施工陷入僵局,村民的埋怨声、肖家人的骂声响彻古柿林。

那晚,红岩的乡亲们怎么也合不拢眼,万乾江和袁昌华也无法合眼,合计了一晚上,喝了一宿的茶,第二天天未明,二人便来到了肖家,苦口婆心讲道理、拉家常,肖某态度缓和了一些,抱出酒坛,拿出碗,倒上几碗酒,三人你一碗我一碗地干。

突然,袁昌华做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平时有些心高气傲的他“咚”一声跪在了肖某面前,“不能卡乡亲们的喉咙啊!能否给红岩村留一条活路!”说完一边磕头,一边痛哭流涕。

见此场面,肖某终于松了口。

喝完酒,万乾江与袁昌华走出肖家时,太阳已经升起,挖机终于再次动工。

接下来的大半年时间里,村民最大的事就是投工投劳修路,大家争相干着活,遇山开山,用前所未有的团结、用“愚公”的精神克服险峻山路。当7公里毛基公路修通后,红岩村很快就有了第一条公路,古柿林通往外界的“生路”终于打通。

曾经的天险成了如今的景点。(程文帝 摄)

如今一朝玉带挂腰间 小山村迎来好盛景

2016年,乘着脱贫攻坚的东风,红岩村9.6公里通村公路硬化,红岩村历史上第一趟直达县城的农巴车通行,村里一下子离县城是如此之近,农家土特产也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城区变现。至2018年,红岩村已修通了20公里农村公路,所在的区域也被评为全国四好农村公路建设的示范区域。

第三届红岩柿子节,音乐声响起,游客聚集此处,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张洋 摄)

近三年以来,红岩村连续举办三届柿子文化节,通过节会举办,一定程度上打响了古柿文化、传统农耕文化的名气,绮丽的自然风光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

2017年,红岩村获得“省级旅游扶贫示范村”称号;2018年,红岩村打造的“柿子部落”景区顺利通过了国家级3A景区初验。红岩村的村民集体收入不断增加,吃上了“旅游饭”,提振了乡村振兴的信心。

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越来越好,旅游项目逐渐增多。(张洋 摄)

“道路是决定红岩村群众命运的关键,正是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村公路建设标准的不断提高,交通扶助政策优先向农村贫困地区的不断倾斜,才有了红岩村今天的景象,才有了红岩村坚定走旅游产业发展道路的决心。”马昌贵是江安县江安镇分管交通的负责人,在乡镇工作几十年的他,一路见证了红岩村从无一寸公路,到如今的四通八达;见证了红岩村从一个不被世人知晓的小山村,蜕变成小有名气的旅游文化村,直叹变化是如此之大。

如今,红岩村道路四通八达。(程文帝 摄)

发展的道路是闯出来的,就如修路一般,红岩村人不言放弃,始终以团结奋斗的红岩精神紧跟改革开放的步伐。

来源:江安发布 | 责任编辑:梅妹儿

大家都在看

​于都神秘的青云峰塔倒塌的秘密……

于都县段屋乡青云峰塔

(供稿:于都县志办)

青云峰塔倒塌神秘原因探真

青云峰塔建于清乾隆28年(公元1763年),塔体为正六边形,外边长4.0米,内边长约1.86米,底层墙厚1.85米,外对角距8.0米,内对角距约3.73米,层高和总高度不详,底层建筑面积约41.6平米,内空净面积约9.0平米,塔体采用内直外斜形成锥体,墙体用石灰、石子、河砂混合浇筑而成,其强度高,质量好,但塔还是倒塌,仅留残墙和塔基,倒塔原因众说纷纭,流传较广的是半神仙宗仙一笑语【喜欢倒塌】所至,再就是后人推论清嘉庆7年(公元1802年)于都发生地震所至,但都无历史记载和科学根据,令人难以置信,从开挖现场察看结合地质勘察报告进行综合分析,倒塌的真正原因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基础质量差,采用干砌片石基础,不仅砌体强度低,而且整体性也差,在重力作用下,不能满足整体传承荷载的效果,其基础埋置深度也不足1.0米,约0.70米,不符合设计规范要求。

二、地基承载力严重不足。地基持力层承载力仅达100KPa,而塔体总重达9000KN(数据取值按重建后的塔进行推算)。在不取安全系数的情况下,基底面积需90平米才能满足要求,而实际有效基底面积不足40平米,当安全系数为1.5时,基底面积需135平米,才能确保塔的安全。

三、土层分布不均匀,第一层粉质粘土,南侧土厚仅0.60米,而北侧土厚达3.20米,当南侧地基持力层压缩变形至极限时,而北侧的地基持力层仍持续在下陷,导致塔体缓慢向北侧倾斜,当塔体倾斜到一定角度时,塔体失稳而倒塌。

综上所述,倒塌的真正原因应是:基础质量差,地基持力层承载力严重不足,土层分布不均匀,在重力作用下,导致地基持力层变形破坏、基础失稳、沉降不匀而倒塌。

塔虽毁,但先辈们艰苦创业的精神永载史册。

重建青云峰塔告族人书

揽苍穹天光,聚天地灵气,夺神工改天命,乃我华夏炎黄子孙生生不息、孜孜不倦的追求。

我族先祖为祈求后裔子孙文运昌盛,于公元1763年在宗祠对门祖山小佛岭峰巅修建青云峰塔(又名文峰塔),以上承天光,下就地德,阴阳调和,钟灵毓秀,“彩云笼笔岫,绚烂出文章”。佑后裔子孙人文蔚起,青云直上,建功立业,泽被四方。但因受当时工艺技术条件所限,塔刚建成或建成后不久则倒塌。后人究其原因,一是基础不牢;二是地震所致。前者因素居多。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修塔至今弹指已经二百五十载,先祖重修宝塔宏愿,至今仍是一件憾事。

青云峰塔遗址在玉泉山寺右后佛岭峰巔。登临塔址,则见数十段断裂的巨大沙石、石灰浆混凝体自南向北杂乱散落在地。基座残留的十余米断塔仍不失当年的威武雄姿,如宝剑锋刃直指苍穹。眼见此景,先祖修塔的壮观场面仿佛依稀可见。遥想当年,先祖靠肩扛手推、磨趼砥砺,硬是用原始的技艺修建成这一宏伟的建筑,这需要何等的气魄和毅力,先祖们的壮举使人顿生敬佩之心。可惜塔倒碑残,留下几百年遗憾。站在峰巅,天风松涛,轰鸣山谷,不绝于耳,恍如先祖环列四周,似唏嘘、似长骕、似呐喊、似询问,何日复见青云峰塔耸立在峰巅之上?面对斯景斯地,每个有血性的龙溪先祖裔孙无不感觉一腔热血在胸中激荡,一股宏扬光大先祖基业,完成先祖未竞事业的豪气油然而生。

人云:盛世修谱。或曰:修塔亦然。先祖修塔,适逢乾隆盛世。时至今日,国泰民安,龙溪合族枝繁叶茂,人丁兴旺,有盛世之兆。现族中许多年长的族贤和中、青年才俊纷纷倡议重建青云峰塔,一则继承完成先祖宏愿;二则打造旅游景观,弘扬客家人文精神。此乃善事义举,合族应鼎力赞襄玉成。

青云峰塔设计为七层,塔高二十五米,砖混结构。宝塔座南面北,上承天运,下接龙脉。宝塔成,则聚天地之灵气注此一脉,佑我龙溪子孙青云直上,万载兴隆

重建青云峰塔工程浩繁,所需资金颇多,非举全族之力,不能克竞全功。望龙溪合族先祖裔孙凝聚在“世庆堂”的牌下,族贤登高一呼,四方千万声回应,“为祖争光!为龙溪争光!”的呐喊化作具体行动,踊跃集资捐款玉成此事。钱财运转,惟德者居之。乐善好施,谱记碑刻,千古留名。柜存窖戴,恐人知晓,日后风吹云散,了无痕迹。此等事例,不必远寻,我族先祖,至今评说。建塔捐资不分先后,以多少为序。宝塔竣工之日在塔旁立碑纪念,捐款多者鸿名在前,捐款档次以鸿名字体大小区分排列。

青云峰宝塔耸立佛岭峰巅之时,就是建塔有功之士子孙后代文昌武运像雨后春笋勃发之始。

龙溪重建青云峰塔筹备小组

大庆撰稿

二0一二年孟夏

重建青云峰塔记

(作者:萧大庆)

青云峰塔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八年,重建于公元二0一四年。塔座在原基址建造。现塔高25米,塔形六面朔风,塔身七级重檐,塔体孔筒砖混结枃,塔胎呈六角形,外径8米,内径3.9米。外墙素色粉饰,塔檐玄灰色琉璃瓦装饰,古朴典雅,端庄大方。一层塔楼门楣上镶嵌一青石板,上刻“青云峰”三个遒劲的大字,门洞两边石刻一对联、上联:玉峰耸峙,彩云笼笔岫;下联:瀚墨锦书,文光射斗魁。(萧大庆撰联,萧武彬书)

是为记。

宝塔建成,乡民欢欣,记其缘起,勒石为文。

颂曰:

龙溪之南,祖山佛岭,其峰圆润,毓秀钟灵

峰顶建塔。气势巍然;凝重大方,挺拔庄严。

蓄纳祥瑞,文笔插云;吞吐日月,华柱擎天。

龙乘地脉,凤蔚人文;山水增色,万家泽润。

宝塔既成,泽被乡民;灵气覆地,精华禀山。

敦品励学,文风氤氲;新秀才俊,竟发勃然。

斯塔神形,画龙点睛,法书之印,承接天灵;

涵养山川,深藏余韵。上告先祖,下泽子孙;

龙溪明日,大可期矣。

公元二0一六年仲冬

重建青云峰塔大事记

2012年05月20日

在上塘村部召开龙溪各房代表重建青云峰塔筹备会

2012年06月10日

在聚福楼召开部分在于都工作的乡贤关于重建青云峰塔的座谈会

请于都设计院设计塔体式样

2012年06月12日

在县博物馆咨询青云峰塔重建事宜是否涉及文物保护

2012年06月16日

审核“告族人书”并印发

2012年08月18日

在县城银海大厦召开“重建青云峰塔动员大会”

参会人员:龙溪两村的书记,龙溪籍在于都工作人员及乡贤

2012年10月02日

在上塘小学召开龙溪两村村组干部及段屋龙溪萧氏各房理事会人员会议,部署建塔有关事宜

2012年10月21日

龙溪两村书记与县城有关人员在聚福楼研究建塔理事会机构人员组成及捐款收集工作,制订财务管理等工作制度

2012年11月25日

理事会去赣州召集龙溪籍住赣州有关人员商讨建塔事宜

2013年2月13日

在宗祠召开建塔捐款及鸿丁款收缴调度会

2013年3月5日

请赣州水利电力勘测设计院对青云峰塔遗址进行地质勘探

2013年3月19日

建塔理事会在聚福楼与许阳生签订建塔施工合同

2013年3月21日

日课先生萧秋林确定建塔日课

2013年3月28日

理事会派人去福建长汀县请日课先生审定建塔日课

2013年3月31日

举行青云峰塔起符动工仪式(日课:癸已乙卯丙申癸已)

开工之前去宗祠告知先祖,上山后告知玉泉寺神佛

2013年4月3日

理事会派人去监察原塔址地基开挖情况(未修建地宫,未搞基础加固)

2013年4月28日

举行地宫定宫仪式(日课:癸已丙辰甲子甲子)

2013年5月29日

塔基承重桩井开挖验收(共35米)

2013年8月6日

青云峰塔基座浇铸

2013年9月7日

举行塔体开建仪式

2014年11月16日

举行塔体封顶仪式(日课:甲午乙亥辛卯甲午)

2015年4月5日

举行峻工谢符仪式(日课:乙未已卯辛亥辛卯)

2016年1月16日

在宗祠举行宝塔峻工庆典大会

(作者:萧来寿)(选自《重建青云峰塔纪念册》;

供稿:于都县志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