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山度假区

小山度假区

小山度假区在敦化市大山咀子镇的东方,有一个三面环水的小渔村名叫小山咀子村。村子依山傍水,西南是牡丹江,东面是雁鸣湖。近些年新建有度假村等旅游接待设施,常年接待各来客。

小山咀子村风光秀丽,有南国水乡的妩媚,又具北方的豪放。游人在这里可登山,可垂钓,也可划船,游泳,还可坐船游览至毗邻的著名风景区-镜泊山庄。

自豪!山东一个小山村有一座卫辉人的纪念馆

2018年9月1日上午,“重走知侠路”卫辉亲友团一行来到山东莒南县,因为这里有一座专门为卫辉籍老八路、著名作家刘知侠建立的纪念馆。

马棚官庄刘知侠暨《铁道游击队》原创纪念馆

人们听说我们来自河南卫辉刘知侠的家乡,上上下下都非常高兴,亲切和我们握手,畅叙山东河南两地亲情,谈论刘知侠在这里留下的英勇故事。

该县原人大副主任、山东省抗日根据地纪念馆馆长陈庆合亲自为我们做导游,讲解刘知侠的事迹和《铁道游击队》的诞生情况。陈馆长说,刘知侠有很多感天动地的事迹,非常伟大。

1940年初,刘知侠跟随抗大一分校从太行山来到沂蒙山区,被分配到抗大一分校文工团。抗大一分校文工团主要活跃在莒南一带,为人民演出,为部队演出。刘知侠身材魁梧,性格豪爽为人耿直。平时服装穿的整整齐齐,腰里皮带上跨着驳壳枪,走起路来虎虎生风。因为他原来学军事,当过军事教官,每当文工团遇到危难,他就挺身而出,带领大家长途行军,胜利突围。

谈起《铁道游击队》,陈馆长告诉我们,1943年,八路军山东军区在莒南县召开第一次战斗英模大会,刘知侠深深为铁道游击队的战斗事迹所震动,以后深入采访报道,这就诞生了我们现在家喻户晓的《铁道游击队》。

刘知侠在这里工作生活长达7年之久,和当地的人民群众结下了深厚友谊。纪念馆里,陈列有刘知侠少年时代的介绍,以及在卫辉一中上学的有关资料。特别令人感动的是,马棚官庄的街道都以刘知侠的名字命名。

陈馆长把刘知侠的精神概括为4点:一是始终保持坚定的党性,无论是在艰苦的战争年代,还是在解放后受到不公正待遇的时候;二是特别能吃苦;三是每时每刻都在学习,使他这样一个只有中学水平的人成长为世界文豪;四是始终坚持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相信群众,人民也就拥护他,爱戴他。

马棚官庄纪念馆,全体卫辉亲友团成员向抗日烈士纪念塔鞠躬敬礼

卫辉亲友团向纪念馆赠书

卫辉一中领导与纪念馆、村委会领导商谈下一步两地交流合作事宜

参观莒南县八路军纪念馆

伟大的“红嫂”称谓,源自刘知侠先生的短篇小说《红嫂》。刘真骅老师特别推荐我们参观沂南县沂蒙红嫂纪念馆。当天下午,我们赶赴沂南县马牧池乡常山庄村,在这里,我们再次接受“红嫂精神”洗礼

刘知侠和著名诗人贺敬之到部队体验生活

江苏苏北小城里的一座小山,为何敢叫“第一山”?

江苏苏北盱眙县,是一座小城,隶属于淮安市,最近这些年因为小龙虾而被许多人所熟知。其实盱眙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历史古城,早在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时候就已经建县,历史上还曾经叫过“都梁”。县城里有一座小山,名字叫“第一山”,名字简单粗暴而又霸气。

第一山本名叫做南山,其得名“第一山”源于北宋时大书法米芾的一首诗。北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年),米芾赴任涟水知军,由汴京经汴水南下就任,一路平川。入淮时忽见奇秀的南山,写下了一首《第一山怀古》:“京洛风尘千里还,船头出汴翠屏间。莫论横霍撞星斗,且是东南第一山”。

正是由于这一首诗,南山更名为第一山,名字沿用至今。不过比米芾更早的,是孔子的后裔孔安国汉朝时孔安国为临淮太守时,就在此创立了“崇圣书院”,历朝历代文人墨客都极为推崇。进入第一山,第一个景点就是孔庙,这是祭祀孔子的庙宇,始建于南宋时期,已有800多年历史。

第一山并不高,沿着台阶可以很轻松的登山,山上植被茂密,沿着山势建有许多古建筑群,是盱眙的第一名胜。

第一山上有一座玻璃泉,自古就是盱眙最知名的风景之一。“半山亭下老苔钱,凿破玻璃引碧泉。一片玉蟾留不住,夜深飞入镜中天。”这首诗描绘的就是月夜下玻璃泉的美景

沿着台阶上山,有无数的碑刻,见证着这座文化名山曾经的辉煌。现存的第一山题刻有摩崖88块和碑碣78块,题刻中有文学家、书画家的手迹,如宋代的苏轼、米芾、蔡元长、刘焘、杨万里等。

米芾除了赋诗以外,还为第一山题写了第一山”碑,“第一山”三个大字雄健俊逸,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如同巨人俯瞰四野,雄视千秋。而青山绿树四个大字,正是第一山的真实写照。

在古代交通不发达的年代,乘坐水路交通是最便捷的出行方式,盱眙位于中原往返江南的必经之路上,因此有不少文人来到盱眙第一山游玩,并留下诗词题刻,也造就了这座小山厚重的文化内涵。

【寻找美丽小山村】涞水福山口——美在山中人未识

图:太行山

福山口是太行山深处的一个小村。美丽的拒马河从村东缓缓流过。108国道像一条彩带,经过小村西口,在太行山谷地,向北延伸。京原铁路高架桥从小村上空越过,一列火车隧道驶出,呼啸着奔向另一隧道,洒下一路汽笛声。

山口村偏僻的地理位置,曾经是冀中抗日根据地,这里有萧克司令部遗址,有老区淳朴、善良的山民,他们以山里人特有的热情,迎接来这里旅游的人们。

与拒马河隔河相望的是一片起伏的山峦,一条原始的登山路线在略加修补后,成了游客们唯一的登上途径。据当地村民称,这条登山道是牧羊人踩踏出来的,山民们上山砍柴必经之路。路长十公里,一般人需要三个多小时。

登山小路选择在深山谷底,随坡就弯,脚下无台阶,手边无栏杆。坡陡,路窄,难爬。好在山里植被丰茂,树木遮天蔽日,气候清爽宜人,心情极佳。

登山人大都是乐游群友,大到年过古稀的老人,小到七八岁的儿童,大家互相帮扶,一路欢声笑语。在登山向导带领下,经过近两个小时的艰难跋涉,大部分人到达山顶。当站在顶峰,举目远眺,四野群山巍峨,起伏跌宕,云雾缭绕。眼前这壮丽的风景,让网友们忘记了登山的疲惫,纷纷举起相机,手机,摆着各种自认为是最佳的造型,把自己融入这如诗如画的风景中。在山顶小憩片刻后,开始环绕山梁下山时,发现一处树林下生长着一片片蘑菇,当我们问起它能不能使用时,向导说 这个季节的蘑菇都能吃。我随手采下一颗浅黄色鲜嫩的蘑菇,闻闻还有一股清香的草菇香味,只可惜,跟在向导身后下山,没有机会采摘这些诱人的山珍。

经过三个半小时,我们终于走出大山,心里一阵惊喜。我为自己年逾古稀,还能和这些年轻的网友们一起连续爬山 ,这是体力和毅力的考验,且自我感觉良好。

当我们拖着精疲力尽的双腿来到拒马河畔,几只停泊在河对岸的竹伐正在等游有人归来,这时有人高喊一声“我要过河,谁来推我,”笑声中,一位年长的艄公,手执竹篙,双手角力,转眼间来到我们跟前,待我等一行登上竹筏,老艄公一句“坐好”,竹筏稳稳地,悠悠的驶向对岸。

一位村民在闲聊时问我,你对我们的景点有何建议?我说,宣传到位,只是硬件差些,啊,就是说再把上山的路修一下。哪位山民苦笑着说,哪找钱去啊!我游历过太行山多家景点,北方山区的景点大都雷同,我对此从不报过高期望,有山有水,有绿即可。

福山口景点虽无大雅奇观,但拒马河给了他一泓澄澈的秋水,太行山给了他一片绿色的屏障。革命老区给了他红色的血脉。我喜欢你,福山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