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家祠

陈家祠

AAAA级旅游景区

陈家祠堂坐落于广东省广州市中山七路。陈家祠堂又称“陈氏书院”,始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光绪二十年(1894年)落成,它是由清末广东省七十二县的陈姓联合建造的,是广东省著名的宗祠建筑。陈家祠堂的建筑结构可分为三轴、三进,建筑面积达8000平方米。祠堂的每进之间既有庭院相隔,又利用廊、庑巧妙地联接起来,共,陈家祠,陈家祠简介,陈家祠-广州市荔湾区陈家祠旅游指南[组图]

粤产电影《榫卯》首映 特地选在陈家祠

  导演甘小二

黄精一饰演的父亲陈守拙

主创们亮相广州首映礼

文/羊城晚报记者 艾修煜

实习生 李依桐

现场图片摄影/宋金峪

6月16日,粤产电影《榫卯》首映礼在广州陈家祠举行。该片由甘小二执导,演员马跃、黄精一主演,讲述了一栋福建大厝异地重建的过程,呈现了一个建筑设计师在古建修复过程中遭遇的传统与现代的冲突、新与旧的抉择、家族使命与商业利益的取舍,其中包含了古建、乡愁、精神家园、文化重建等多元素的文化内涵。

《榫卯》中的主要角色陈守拙、陈文远父子,角色原型是陈初之、陈峻父子,片中的福建大厝家族祠堂原主人也为陈姓。该片选择在广州保存最好的晚清岭南祠堂式建筑、由广东各地陈氏家族共建的陈家祠举办首映仪式,可谓用心良苦。

导演:“榫卯”有实有虚

影片为何起名叫《榫卯》?导演甘小二表示,榫卯是古代中国建筑、家具和其他器械的主要结构方式,是在两个构件上采用凹凸部位相结合的一种连接方式:“一方凸一方凹,两者一阴一阳完美结合,才能将它们所承载的部件牢固地合为一体。这个片名"实"的地方在于,影片里有很多真实运用榫卯的场景;而抽象的意义在于,"榫卯"也寓意人物关系、事物发展的规律。”

片中,陈文远在异乡与父亲重逢,两人一同努力重建陈家祠。对于陈氏父子来说,祠堂重建的过程,也是两人交流对话、相互理解的过程。尽管父亲留下家书后不辞而别,但他给予的东西将永远陪伴陈文远。“陈文远与他父亲的关系,就如同"榫"和"卯",一榫一卯的嵌合,表层是古建筑的修复,内核则是对精神家园的回归。”甘小二认为,“以榫卯之意暗示人物关系及其发展过程,是整部电影最有意思的地方。”

演员:演戏就像“上大学

饰演“陈守拙”的演员黄精一在首映礼上表示:“我这个人比较笨,学什么东西都慢。一开始我没有觉得这个剧本好,到后来才发现它内容很深刻,很多戏背后有着大量的信息和文化含义。”他还幽默地表示:“我没上过大学,拍了这部戏,相当于上了几天大学。”

饰演“陈文远”的马跃则透露,在一年的拍摄过程中,《榫卯》摄制组经过四次集散,辗转广东境内2000余公里取景拍摄,工作日逾100天。他说:“一开始我不太理解,觉得小二导演太执拗、太任性了。但最后我要感谢导演的任性,没有他的任性,就没有这么一部动人的电影。”在马跃看来,该片表达了两个主题:“一个是留住城市的记忆,另一个是记住乡愁。这就是这部电影表达的时代精神。”

《榫卯》入围了第26届金鸡百花电影节国产新片展并获表彰,并在首届塞班国际电影节获得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音乐四项提名,男主角马跃更一举摘得最佳男主角奖。

作者:艾修煜 李依桐

一块砖头也能搞成大艺术?陈家祠真的太厉害了!

中国砖雕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的砖雕被发现产于甘肃天水的新石器时代。

远古社会,人类就喜欢在磨制石质用具时,雕刻上自己喜爱的或表达某种意图的纹饰图案。历史的发展,让传统砖雕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传统手工艺人将自然与人文内容融入砖雕之中,提升了作品丰富的文化内涵。

砖雕,以青砖为基,匠人根据不同的建筑部位,以技法将山水、花卉、人物等图案雕刻在转石上,与砖墙浑然一体,具有很强的装饰效果。

砖雕艺术自明代中后期以后,广泛应用于民间建筑,至晚清时期,砖雕艺术达到巅峰,更是形成各具特色的流派。

图丨陈家祠砖雕“刘庆伏狼狗”

图丨陈家祠砖雕“梁山聚义”

图丨陈家祠砖雕“松鹊图”

砖雕与木雕石雕合称为“建筑三雕”。在往期的《寻城记·广州陈家祠的那些事儿》系列文章中,我们已经分别为您展示过陈家祠的石雕与木雕的精美工艺。今天,小编就带您看一看陈家祠中的广东砖雕经典之作。

图丨陈家祠砖雕“姜子牙拜相”

图丨陈家祠砖雕“喜鹊登梅

广东砖雕的主产地是番禺沙湾佛山,砖雕按技法分浅浮雕、高浮雕和透雕等,层次丰富,立体感强。陈家祠的砖雕,大多由当时番禺县的黄南山、杨鉴廷、黎壁竹和南海县的陈兆南、梁澄、梁进等名工雕刻,其中黄南山雕刻的数量最多,也最为精巧。

图丨陈家祠砖雕盘长纹

图丨陈家祠砖雕方盛纹

砖雕是在烧制好的砖面上进行雕刻的,因此选择质量上乘的青砖尤为重要。陈家祠的砖雕选用广东东莞的上等青砖,制作十分讲究。

砖泥要选用无砂碛、黏性强、质地细腻的黏土,注入泥池加水搅拌,待泥渣沉淀后取出上层泥浆放入另一池泥,经沉淀后排掉多余的清水,放置一两天,待其略干后,以人畜之力反复搅拌踩压至柔韧适度的泥筋,做成砖坯,晾干后入窑烧制,火温在严格掌控下,砖块软硬适中,以砖色青灰为佳。

雕刻前还有一道功夫:需把成型的青砖放在水中光滑石上细磨。制成平整如镜的水磨砖,这种砖质地细腻纯净,易于精雕细刻。

图丨陈家祠砖雕“暗八仙”

图丨陈家祠砖雕“金鱼”

陈家祠的砖雕,既有排列整齐的砖雕斗拱,也有造型生动的人物、鸟兽、瓜果花木等图案砖雕。

图丨陈家祠墀头圆雕人物和场景

陈氏书院的砖雕技法以浮雕为主,局部采用透雕、圆雕等多种手法,远观层次分明,立体感强,线条流畅;近看精致纤细,人物须眉毕现,神态栩栩如生;更让人称奇的是,在阳光下,砖雕还能够呈现出黑、白、灰多种渐变过渡的色调。

图丨陈家祠墀头砖雕“瓜瓞绵绵”

图丨陈家祠砖雕“福禄寿三星

图丨陈家祠砖雕“狮子戏球”

陈家祠正面外墙上有六幅大型砖雕,犹如六幅大型水墨字画镶嵌在青砖墙上,既雅致,且相当壮观。其中最大的两幅宽3.6米、高1.75米,其余四幅宽3.4米、高1.65米,是广东地区少有的巨型砖雕。

其中“百鸟图”和“五伦全图”两幅砖雕还雕有不同字体的诗文,用砖雕来表现古代书法作品是砖雕艺术和书法艺术的巧妙结合,使典雅的书法和精美的砖雕相得益彰,也是陈家祠砖雕的一大特色。

图丨陈家祠砖雕百鸟图

图丨陈家祠五伦全图

图丨陈家祠砖雕诗文名句

图丨陈家祠砖雕诗文名句

砖雕中的每一件动物花草,都充满着大自然的生命律动,人物戏曲传神达意,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盼。砖雕是民俗与市井风情的万花筒,为我们保留了农业文明时期重要的社会文化信息。

- END -

编辑丨葱児

排版丨阿游

图片丨陈家祠提供,版权为其所有

策划媒体丨广州游行迹新媒体科技有限公司

活动策划丨广州游行迹旅行社有限公司

广州最委屈的景区,堪比陈家祠,是中国最大的海神庙,却鲜为人知

提起广州的精美古建筑,许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祠堂。尤其是陈家祠,凭借其精湛的建造工艺以及深厚的历史底蕴而成为了广州的一张名片。不过,对于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广州来说,必陈家祠更具古韵的建筑不在少数,南海神庙就是其中之一,绝对不比陈家祠差。

海神庙位于广州黄埔区庙头村,整个庙宇的占地面积达到了3万余平方米。宋元时期著名的羊城八景的首景“扶胥浴日”就位于这个景区,有雅兴的古人总喜欢在此地观望海上日出。更难得的是,南海神庙是中国大海神庙中唯一保存下来的规模最大、最完整的海神庙,是领略海神文化的重要场所。

这座南海神庙拥有非常久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隋朝时期。中国人历来崇拜大自然,面对波涛汹涌的海洋,当时的人更是充满了敬畏,为了祈求出海航行的平安。隋文帝在开皇十四年(594年),专门下诏建造四海神庙以祭四海,南海神庙就建在了广州。

南海神庙刚建成之时只是航海人士祈福的场所。但是,自从唐玄宗派遣张九龄以特遣持节的身份到此地祭祀南海以后,这里就成了天子祭海的专用的场所,历代王朝都曾派重臣代表皇帝到此祭祀。

随着从广州起航出海的中国人越来越多,中外贸易也越来越繁荣。这样一来,南海神庙的威名也越传越远,许多外国来客下船之后都会来这里祭拜。现在南海神庙中还留有一尊隋唐时期的印度人的塑像,被命名为助力候。

相传,助力候又名达奚司空。当年他乘船来到广州时,船正好经过南海神庙的门口,于是他就进庙拜谒,并在庙中种植了两棵菠萝树。南海神见他长相奇异,就留他共治南海。于是,他就在庙门东边化成了一尊举手望月的石像。

现在来南海神庙旅游的游客都觉得这座庙距离海有点远,其实此地原来正是出海的码头。只是经过时间的推移,陆地面积不断扩大,才使它远离了海面。

广州十三号地铁可以直达南海神庙,而且南海神庙站还是一个受到追捧的网红景点。一下地铁就能感受到大海的气息,仿佛一下子被波光粼粼的海浪包围了一样,整个人都有一种随波逐流的感觉。

来到南海神庙前,一座精致的石拱桥通往景区,石牌坊给人一种古色古香的感觉,连天空也变得低矮了许多。走进景区,就像是扑进了大自然的怀抱,满眼绿色植物立刻包围了自己。

景区中的各种古代遗迹讲述着当年的辉煌,具有岭南建筑特色的南海神庙中陈列着各种古船模型,让游客能够走进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各个朝代的石碑则让游客看到了大文豪们对这里的喜爱。不过,这样一个堪比陈家祠的景点却鲜为人知,有人说是因为宣传力度不够,你觉得是什么原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