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桃花源记》的原型可能在哪里:或为江西省

导读:陶渊明《桃花源记》的原型可能在哪里:或为江西省 (一)陶渊明简历 (二)《桃花源记》的原型主要有以下几说: (三)江西省或许是《桃花源记》的真正原型。

陶渊明彭泽弃官归来,著有“三大奇文”:一曰《归去来辞》,二曰《桃花源记》,三曰《五柳先生传》。这三大奇文影响巨大,而以《桃花源记》尤甚。

这是因为自陶渊明《桃花源记》发表以来,关于《桃花源记》的原型问题一直受到历朝历代文人骚客和地方政府的关注。为了将桃花源属地据为己有,全国先后有30多个地方在“据理力争”。

要弄清楚《桃花源记》这个地理问题,不外乎下面三个途径。一是从陶渊明先生生平、简历中寻找;二是从古今地理变迁中寻找;三是从陶渊明先生《桃花源记》原文或其他文本中寻找。一个人的生活足迹就那么多,不可能没有踪迹可寻。

(一)陶渊明简历

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 ),名潜,字渊明,又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 ,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有《陶渊明集》。

陶渊明简要经历:

1,陶渊明 ,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外祖父孟嘉,晋代名士。祖父做过太守;父亲是个“寄迹风云,寘兹愠喜”的人,具体事迹已不可考,但父亲有一妾,看来陶渊明家境早先并不差。

2,八岁时,父亲去世;十二岁时,庶母去世。家境败落。

3,陶渊明自幼接受儒家、道家熏陶,喜欢清静,特别喜欢看书,不喜欢同流合污。

4,二十岁时,陶渊明开始了他的游宦生涯,以谋生路。二十九岁时,他出任江州祭酒(暂时无法考证这是个什么官职)。不久便不堪吏职,辞官归家。州里又召他做主簿,他推辞未去,依旧在家闲居。

5,隆安四年初(公元400年),奉使入都,一年后因母丧回浔阳居丧。

6,三年丁忧期满,陶渊明再度出仕,出任镇军将军刘裕参军。

7,义熙元年(公元405年)三月,陶渊明为建威将军刘敬宣参军。

8,义熙元年(公元405年)八月,陶渊明最后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十一月,程氏妹(应为他同父异母妹妹)卒于武昌,渊明作《归去来兮辞》,解印辞官,正式开始了他的归隐生活,直至生命结束。

9,义熙四年(公元408年)六月中,陶渊明家中火灾,宅院尽毁,被迫迁居。

10,义熙十一年(公元415年),朝廷诏征他为著作佐郎,陶渊明称病没有应征。

11,义熙十四年(公元418年),王弘为江州刺史,约于此年或稍后一二年结交陶渊明,二人之间有轶事量革履、白衣送酒。

12,元嘉元年(公元424年),颜延之为始安太守,与陶渊明结交,有轶事颜公付酒钱。

13,元嘉四年(公元427年),檀道济听闻陶渊明之名,去看望他,赠以粱肉,并劝他出仕,陶渊明却拒绝了他,所赠粱肉也没有收下。同年,陶渊明卒于浔阳。

桃花源记所说地址浔阳,即浔城、浔阳城,是今江西省九江市的古称。因古时流经此处的长江一段被称为浔阳江,而古代县治在长江之北,即浔水之阳而得名。别名:浔城、九江、柴桑、江州。

(二)《桃花源记》的原型主要有以下几说:

一说是湖南常德桃花源《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有人认为是在湖南的武陵,其根据就是《桃花源记》中有“武陵人捕鱼为业”之句。于是,后人遂在湖南武陵置“桃源县”,并附会出“桃源山”、“桃源洞(又名秦人洞)等等。这就是“湖南桃花源”一说的来源。

另一说在北方的弘农、上洛一带,是当时“坞壁”生活的写照。近现代关于桃花源到底所在何处、由何产生的最著名的讨论,当属陈寅恪先生于 1936 年发表在《清华学报》上的《桃花源记旁证》。陈寅恪先生在他的《<桃花源记>旁证》中,指出《桃花源记》是一篇纪实之文,其中的内容来自于真实之事,然后经过考证得出了桃花源应当位于北方弘农或上洛,所避之秦为苻秦而非嬴秦等结论。

至于北方的弘农或上洛,陶渊阴一生也未曾去过,文献资料又无其它凿确证据,因砒其“桃花源”之原型说,也不可信。

(三)江西省或许是《桃花源记》的真正原型。

主要根据有:

第一、历史实事据载:“秦始皇二十四年,王翦伐楚,怀王子熊绎(康王)避难于庐山谷中。翦追之急,天忽大风雷雨,翦人马不能前。得脱,遂隐身谷中不出。因名其谷曰康王谷”。 三志中关于楚王谷、康王观之记载内容亦同。 江西古为楚地,康王后裔避秦乱庐山谷中,与记中“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如出一辙,实为《桃花源记》 之历史背景。

第二、地理渊源《水经注》 云:“ 庐江水出三天子都,北过彭泽县,西北入於江。”+ 释慧远《, 庐山记》 云:“ 山在江洲浔阳南,南滨宫亭,其南岭临宫亭湖” 古庐山河乃桃花溪之原型也,此为《 桃花源记》 之地理渊源。

第三、籍缘说肖统《 陶渊明传》云:“陶渊明,浔阳柴桑人也”。其《还旧居》 诗云:“ 畴昔家上京”,上京即现星子县城西三里许的玉京山。康王谷就在陶渊明的家乡附近,位于他的第二与第三旧居。

第四、典故说陶渊明及陆静修结为挚友,常往来谈经论道。然,慧远因潜心修行,影不出山,迹不落俗,送客不过虎溪桥 偶有一次,三人谈到兴浓,失足走过虎溪桥,引得山上护寺神虎勃然大吼,方才恍悟止步而相视大笑,后人传为 ”虎溪三笑“ 精辟典故。 而陶、陆往返必由之径,唯由醉石经康王谷抵东林寺的山间古道,足见其对谷中环境、风情、景色尽致熟知。

第五、人物证康王谷中,至今有康王观及康王城遗迹。半山康村,康姓村民六七十人,祖辈延传至今,凡康、熊二姓皆不得通婚(盖熊为康王姓氏),故缘为楚王之后裔,乃以康王之封号‘康”为姓,是为”康王谷—桃花源”之有力人证物证耳。

第六、学论全国各地学者对康王谷乃《桃花源记》创作原型,均有共识。1986年于星子县召开全国性陶渊明研究学术会期间,与会著名学者均实地考察了康王谷,对谷中“桃花源”般环境模式异口同声赞叹不己。

当然,陶渊明先生写《桃花源记》这篇文字的目的,只是有感于社会复杂、浮躁,因此,他在《桃花源记》里的地址究竟是指哪里,反倒变得并不那么重要了。因为他本来就不是专指哪一个地方,而是虚构了一个自己心目中的理想之地。那里没有剥削、没有尔虞我诈,没有贪污腐败,没有迎来送往,没有谁高谁低,大家男耕女织,和睦相处,各忙各的,这或许才是陶渊明写作《桃花源记》这篇文章的真正目的。

Hash:73a082ccf277f4bbfffb4665b9e912a6bbb39093

声明:此文由 佚名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