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住三汇民俗的周建华

渠县三汇镇的周建华,当地人可能只知道他是做秤的,因为他有间不足十平方米的秤铺门市,坚守了25年。目前,这里比较冷清,已无法维持他一家的基本生活。但他没有理会这些,他在意的是周氏家族制秤工艺的第七代传人,看重的是自己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民俗协会会员。他扭住三汇民俗文化做文章,前年出版的《三汇古镇》引起强烈反响,他的第二部民俗专著《三汇民俗文化》即将面世。

一个最基层的手工业者,是如何华丽转身的?带着这样的疑问,笔者对其进行了长时间的追踪采访。

01

传统文化 进农民学校

4月17日,《中国网》报道了四川渠县汇北乡乐江村农民夜校邀请民俗专家周建华给村民讲传统文化的消息,这是周建华给附近乡镇村民讲民俗文化的12个专场。

“今天先讲一讲农村平常说的‘犯重丧’,有人说‘犯重丧’要大办丧事,有人说‘犯重丧’要办‘法事’,这些都没有道理……”授课内容不时引起台下老人们一片哗然,有人站起来进行反驳。对于这些情况,周建华早有准备,拿出身边的例子,把村民们说得心服口服。

周建华从民俗的角度提倡厚养薄葬,不仅周边乡镇的群众爱听,还多次应邀到其他市州讲课。”大洞村支部书记段文金说,以前农村家庭遇红白喜事,有钱的村民为了脸面花钱大操大办,没钱的村民借钱也要大操大办。结婚、满月、过生、搬家、出殡……不仅“办事”的家庭疲惫不堪,送礼吃饭的村民也苦不堪言。

周建华在“农民夜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道德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农村移风易俗等内容紧密结合,取得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他讲课后的村,丧葬嫁娶比阔气、比排场、比宾客、比档次的少了,红白事期间反对进行封建迷信活动的人多了,尊老爱幼蔚然成风,不仅节约人力、物力和财力,刹住了铺张浪费之风,减轻了村民的负担,还逐渐引导村民移风易俗,形成了良好风气。

02

制秤传人爱民

周建华祖籍武胜县,周家祖祖辈辈都是制秤的,在武胜县一带相当出名。

周建华告诉笔者,制秤,需要刨秤杆儿、下毫、告砝码、分尺、包铜皮等30多道工序才能完成,一天只能做出两杆。用铜丝做秤星,用铜片包秤杆儿。一杆称,用上几十年不会锈。他一直坚持做“良心秤”,成了周家制秤第七代传人,制秤已经二十五年了。

在这里,周建华有过做秤的火红,随着社会的发展,电子秤的普及,他的生意受到极大冲击。妻子劝他干脆改行做其他生意。可是,他硬是不肯,不想让制秤的手艺在自己手里丢失。

三汇镇,是巴河、州河交汇与渠江之处,历史文化悠久,拥有深厚的近代城市文化底蕴和众多历史文化,其中包括三汇彩亭、三汇川剧、三汇旱船,是远近闻名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享誉全国已有200多年历史的“三汇彩亭”被国家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周建华深深的爱上了三汇的向阳门、戏台、川戏和文化遗存。对这里的民间文化形式多种多样如醉如痴,对这里层出不穷的民间文化传承人深入走访、记录。他辗转于三汇大街小巷,去打听历史故事,去采访一些健在的艄公和民间艺术传人,淘到一些老照片,收到一些实物。他把三汇的民间文化记录下来,写成了洋洋万言的图文并茂的文章,作品散见于《神州民俗》《四川文学》《巴蜀风》《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群众文化》《巴山文艺》等专业文艺期刊,多篇选入《2015年中国民俗非遗研讨会论文集》。与此同时,他将这些发表的稿件整理成民俗专著《三汇古镇》《三汇民俗文化》出版。

因为周建华的持之以恒和累累硕果,三汇镇党委、政府给与了大力支持,并安排专门资金给与了他专著出版。

03

为抗战老兵奔走两万里

周建华富有爱心。2014年起,在渠县县委统战部领导下,在四川抗战老兵救助会业务指导下,三汇镇党委,镇人民政府大力支持下,他关注了抗战老兵,取得巨大成绩。

周建华参与走访老兵75人,其中:认定具有抗战老兵身份69人,取录手印69份,辑录口述史69份,行程二万多里。

由他收集整理的抗战老兵段知财(驻印远征军)口述史——《小日本的子弹在我身体里呆了70年》,刊于2015年5月《达州日报》,原稿藏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同年6月11日,腾讯头条原文播报,新华网、人民网、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军事频道、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凤凰卫视等多家媒体同时转播。

他为政协渠县文史委撰写抗战老兵口述史21篇,分别是段知财《小日本的子弹在我身体里呆了70年》《血战密支那》;雷德全《血战松山》;熊勉《翻越野人山》《铁甲雄师》;李国道《壮志未酬》;李祥《卫国不悔》;胥正春《抗日不分先后》、黄兴廷《一年抗战十年仗》;郑汝安《梧州会战》;邹学源《滇缅防化兵》;段昌文《鄂西会战》;张子义《通讯畅通》;田龙尤《守卫军火》;吴才学《英雄双盲》;赵奇《保卫黄河》;张炳瑞《九死一生》;刘正文《陪都护厂》;张吉胜《守卫长江》;刘兴平《异域防毒卫士》等。

他为22位渠县籍抗战老兵申请困难资助,每人每月500元。为段昌文、段知财、黄兴廷、田龙尤、雷继纯、廖道术等捐款捐物,折合人民币6000元(捐款人田龙刚、李晓红、余玉、周建华、邓永红捐爱心手机5部)。

2016年1月,四川抗日老兵救助会盛赞:“周建华先生,抗战老兵公益路上,你不畏艰辛,百折不挠之精神感动众人,你的爱心温暖着每一个老兵,向您致敬。”

04

袖珍彩亭创新路

为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文化素养,周建华2016年—2018年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首席专家、中国民俗协会副会长苑利先生门下函授,使自己全面提升。

2016年7月,周建华应四川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中共凉山州委,凉山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联合邀请,赴布拖县包谷坪乡、拖觉镇采访火把节,历时半个月,与彝民同食同住,经过深入细致的采访,撰写的《凉山狂欢夜,彝族火把节》刊于国家专业民俗期刊《神州民俗》,受到彝族人民的高度好评。

周建华对三汇民俗文化深入透彻,2016年11月,接受了文化部启动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性记录工程三汇彩亭会专访,时长180分钟。

周建华还在民俗文化上推陈出新。应第6届全国新农村文艺汇演组委会邀请,他和朋友携带三汇袖珍彩亭(6支)于2017年5月11日-17日,赴达州市莲花湖参加“第六届全国新农村文艺汇演暨非遗精品展览会”。该袖珍彩亭以工艺精湛、精艺、精美见长,有欣赏、传承、收藏的便捷之处。在非遗展厅亮相,大放异彩。袖珍彩亭高80厘米,共3层,在0.3米×0.3米×0.8米的三维空间里,塑造了多个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观众叹为观止。

特别是《包公铡侄》《脱贫攻坚》《郑和下西洋》3支现代袖珍彩亭,主题鲜明,构思巧妙,造型独特。6支袖珍彩亭获得省、市等领导的肯定。周建华说,他和朋友还将陆续推出更多的袖珍彩亭,进一步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生活需求。

鉴于周建华的出色表现,其函授老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首席专家苑利先生,为他亲笔题写了“坚持”二字予以勉励。

◎达州新报原创 ◎达州新报(ID:dzxbxw)

Hash:660c209f845c53b37d57b7dd5b99167ffab33043

声明:此文由 新达州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