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史话丨南北朝时期淮安山阳城异军突起

邗沟自吴王夫差开挖后在史书里出现的次数并不多,仅西汉时期吴王刘濞在“七国之乱”时曾用它运过军粮。同样邗沟北侧末口附近的集镇在秦汉期间也不温不火,但到了三国、西晋时期情况发生了变化。

水网密布的淮安所在区域本身就具有较强的农业生产能力,当中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时,淮安是最先受惠地区,同时江南地区经过三国时吴国的初步开发已经展现出极大的农业生产潜力,而淮安是沟通江南与中原的要道之一。于是我们看到三国时邓艾在淮安大规模屯田并兴修水利,为灭东吴做物质上的准备;西晋统一后,广陵度支陈敏再次疏浚邗沟。与此对应,末口附近形成了较为繁华的山阳镇,其繁华程度应该不亚于当时的射阳县城。西晋泰始二年(266)龙兴寺(即“正法华院”)出现在山阳镇,因此与“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一样,淮安也是“先有龙兴寺,后有山阳城”的。

西晋很快就走向了衰亡,东晋及后来的南朝都将首都设在南京。南京紧贴江面,看似有长江天险,实际位置非常凶险,如果没有江北的淮河流域为南京提供不断阻截敌军的水网,想要依靠长江天险守住南京的政权很少有成功的,这就使得建都南京的政权必须将势力范围延伸到江北的淮河流域。在当时淮河边有这样一些城市极具战略价值,它们是义阳、寿春、钟离、盱眙淮阴、山阳。其中山阳城和其它城有个本质的区别,其它城虽然都在淮河之南,守的却是淮河北岸支流入淮口,它们大致对应着淮河的颍水、蔡水、涡水、汴水、泗水的入淮口,山阳城守护的却是淮河南岸的邗沟。在东晋君臣心中,淮北是战略盈缩之地,淮南则是生命线,如果北方政权孱弱,东晋就以山阳为前方大本营进攻北方,如果北方政权强势就退守山阳,死守邗沟。因此东晋将领从一开始就十分重视山阳城的独特战略地位,山阳城在东晋初年的刘隗或荀羡手里首先完成了营建。

山阳城真正的贵人是军事家刘裕,他和山阳城彼此成全。作为东晋将领的刘裕将水陆并进的战术玩得烂熟于胸,曾多次借用邗沟北伐,相继灭了南燕与后秦。刘裕自然知道地处邗沟与淮河交汇口的山阳城的重要性,东晋义熙七年(公园411年)他利用“土断”的机会,从广陵郡中分出山阳郡,以山阳镇为治所,山阳镇既令人意外又在情理之中的连升两级,一下子同时成为郡和县的治所。

山阳郡当时下辖山阳、盐城东城、左乡4个县。盐城县即西汉时设立的盐渎县,自并入山阳郡时改称盐城。盐城县和山阳县的渊源最深,自山阳县设立后一直到清末的整整1500年间(即从公元411年到公元1911年),盐城县一直归属山阳统领,紧紧围绕在山阳身边,从未离开。值得注意的是东城县和左乡县都位于邗沟(东线)之上,说明邗沟对淮东区域的整合作用在当时已经初步显现。

山阳县的兴起流程是邗沟→集镇→寺庙→建城→设县,明清期间清江浦的兴起流程为:清江浦河→集镇→寺庙→设县→建城,两者很类似,在农业社会的几千年里,城镇形成与发展的底层逻辑是相通的,有微小的差别一般是由当时具体情况所决定,比如山阳与清江浦建城与设县的次序不同是由当时军情是否紧急所决定的。

东晋南北朝时期,虽然国家分裂,动荡不安,却也是中国城市迅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往往是此处战火连天,隔座山隔条河的彼处却是市场喧嚣,战乱并不能抵挡住商队的驼铃马蹄。当时,无论是和平还是战争,邗沟都有其重要价值,在商业通道与军事通道之间可以自由切换,地处邗沟入淮口的山阳县崛起也就理所当然。自山阳县走上历史舞台后一直是郡、州、路、府的治所,成为淮东区域公认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稍后隋唐大运河的开通又强化了这一点。

通 讯 员:祁 宏

编 辑:阚梦鸥

值 班 总 编:季 文

声 明:凡《视听淮安》原创稿件,转载或引用请注明来源及原作者!部分稿件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Hash:c76916103f179b6d6cd297b2e61b3284edaeb495

声明:此文由 视听淮安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