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都漫行

孔城古镇 陈力 摄(无人机拍摄)

大学的时候知晓了桐城派,佩服那些影响了中国文学的流派;近几年,“六尺巷”随着2016年春晚飞翔,更是家喻户晓,把中华民族优良的礼让精神通俗易懂地传承;还有与我土生土长的家乡一脉相承的李公麟画家渊源考证……心中一直想着去文都桐城零距离走进那方文气氤氲的圣土。终于在阳春三月成行。

素有“文章甲天下,冠盖满京华”之美誉的“桐城”,迄今已有1200余年历史。桐城素有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享有“文都”盛誉,“五里三进士、隔河两状元”一时传为美谈。这里文风昌盛,“桐城派”方苞、刘大櫆、姚鼐等主盟清代文坛200余年,归附作家1200余人,在中国文化史上蔚为高峰,其波澜所及,几遍海内,流风余韵,经久不衰,走出了方令孺、舒芜、陈所巨等一批现当代著名作家。这里名士辈出,涌现出“百科全书式”的大学者方以智,父子宰相张英、张廷玉,美学大师朱光潜,哲学大家方东美,革命家、外交家黄镇,计算机之父慈云桂等众多名人

01

一路青山绿景,到的时候微微夕阳下,步入闻名遐迩的桐城中学。桐中毕业的盛同学介绍,桐城中学是1902年由京师大学堂总教习吴汝纶先生创办,晚清时期被称作“安徽革命教育的策源地”,民国时期被誉为“安徽省最优秀的中学”,1958年被确定为安徽省首批七所重点中学之一,1999年被命名为安徽省示范高中。这里先后走出近3000名博士、近20名“两院”院士。在教学楼院士栏里,院士们微笑地看着进进出出的莘莘学子们,人才辈出的地儿!古木参天,郁郁葱葱,连枝握手,挺秀苍浓,繁花惊艳,绿草如茵,时不时看见学子们穿行于间,或静坐在花树下握卷读书、沉思。

迎着学校正门而建的后乐亭,飞角独立,被茂密的古树庇护着。石碑上记载:民国十四年(1925年),邑人教育家孙闻元筹建桐城公园,时所,亭为园中五亭之一。亭名,典出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名句。“后乐亭”原匾额由里人方君(守敦)先生书所题。亭旁原辟半月池,植奇木,垒假山,桐溪绕亭流过,终年流水潺潺,古木森森,颇有园林情趣。建国后,公园改为桐中校园,1982年,桐中老校友,前文化部长,外交家,书画家黄镇捐资修建并重题匾额。现在,已不见溪桥,“高峰如云清溪见底”石刻柱尚存,假山奇石岁月相伴。

依次环阅后乐亭、半山阁、石刻柱、惜抱轩银杏树、“毋忘国耻”纪念碑二野渡江司令部旧址左忠毅公祠和左光斗故居等人文景观。半山阁即吴汝纶创办的原桐城中学藏书楼,建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两层砖木结构,暗依“楼”西山墙而建阁,外露东山墙,故名。古建筑专家单士元、罗哲文、郑孝燮曾称颂它是“凝固的音乐”。我等未及入内而近观,遥想风云百年,多少师生在这里饱读诗书,定下鸿鹄之志。

惜抱轩银杏树巨大的树冠荫蔽着深红古朴的一排二层小楼,据说原来是老师们执教休息室,200余年的银杏,原系姚鼐书屋“惜抱轩”旁之宅树,“惜抱轩”已不复存在,号称植物化石的银杏孑然孤立、挺拔参天,树牌上书:树围3.3米,高30米,树冠占地面积400平方米。树旁勒石立“惜抱轩银杏树”碑。

桐城中学“钟楼”古对联 徐缓 摄

绕过一架繁花盛开的紫藤,嗅着蔓枝低垂的樱花香,穿几丛修竹,便见一面花墙上,镌刻着前贤的题咏:“桐中敲铜钟童男童女同上学”。仰望上方始建于1902年的“钟楼”,盛同学说,我们那时做学生的作息时间,凡上课、下课、早操、课间操、吃饭、晚自习、就寝、起床、集合开会均以钟声为号,至今仍绕耳萦怀。这副下联,仍无人对上。一百多年来,悠扬如同天籁的钟声,迎来四乡八镇的莘莘学子,又把学成有志的栋梁之材送往全中国,乃至世界各地。

02

到桐城肯定穿行百米六尺巷,仰瞻“礼让”牌坊。

《论语·里仁》:“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孔子说:“能用礼让的原则来治理国家吗?难道这有什么困难吗?如果不能用礼让的原则来治理国家,又怎么能实行礼制呢?”)释“礼让”为“礼节和谦让”。

这是从治理国家的层面讲治国者必须礼让,因为礼主敬,依礼而行就会处事合宜;谦让生和,就会上下无争。能做到礼让,治国也就没有困难了。礼是人际关系的具体规范,让是人与人互相尊重的明确表现。懂得礼让就会去尊重他人的意愿和权利,就会设身处地为他人考虑,也就能够有发乎真心的关怀和仁爱,他人亦会反过来给以尊重和仁爱。如此便民心悦服,则国家自然得以大治。

六尺巷 六尺巷“礼让”牌坊 徐缓 摄

“我家两堵墙,前后百米长;德义中间走,礼让站两旁;我家一条巷,相隔六尺宽;包容无限大,和谐诗中藏;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街坊邻里常相敬,一段佳话永流芳。走在六尺巷,婆娑光影记忆着谦让,三丈高墙两尺厚,一个理字谦中藏。”耳畔飘着《六尺巷》的悠扬歌曲,过“懿德流芳”牌坊,迎面是一枚山石,上书清康熙文华殿大学士张英给家人的书信:“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其后100米六尺巷前绿墙花栏上安放有“廉政教育基地”“文明示范基地”等牌匾,时时彰显“清政廉洁、明礼诚信、敦睦友善、相敬和谐”之情怀。

非常巧遇火了央视春晚的《六尺巷》歌曲原创音乐人张正扬,年轻而谦和,热情而不失稳重。他和夫人应邀参加桐城市文化名城文创宣传片的拍摄制作。

正扬从小在六尺巷老街长大,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安徽省“五个一工程奖”获得者;首个获得美国阿卡德米亚世界音乐奖的中国音乐家。在音乐创作和演唱过程中,他是能在古典与时尚、民族与流行中自由穿梭的歌者,在学有所成之际,执着地回到生他养他的故乡桐城,深入到田间地头,走村串户和那些最基层的普通老百姓待在一起,寻根问源,认真记录和收集,挽救着几近失传的地方民间音乐。他说:“我要在有根的音乐里自由歌唱”,这是他对音乐的态度和信仰。

众所周知,他创作和演唱的代表作《六尺巷》2015年被中宣部、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联合评为“中国梦”第三批音乐展播作品,继而在央视各个频道、全国20多家卫视、200多家电台以及各大门户网站滚动播出一年之久。最后从大局出发完全不计个人得失将自己苦心为家乡创作的歌曲“礼让”给了当时具有名气和影响力的演员赵薇,让其荣登上2016年央视春晚的舞台,从而让安徽桐城的六尺巷真正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走进人们的心里。文都桐城出现空前的旅游热潮,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络绎不绝,来接受六尺巷所赓续的传统家教民风的洗礼。

我极其兴奋地踩着鹅卵石路面,好奇地张开双臂丈量着古巷的宽度,从巷道缓缓走过,头顶两旁古香樟连枝蔽天,身边盛同学不时地介绍,巷南为宰相府,巷北为吴氏宅。桐城市斥巨资启动六尺巷修复工程,重点进行文物保护单位修缮、文化展馆建设、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共开放空间建设,以及市政基础配套设施建设,继续发掘六尺巷的文化内涵,并努力让以六尺巷为代表的桐城君子文化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老树新枝”。

转过历经风雨洗礼的“礼让”牌坊,巷背曲廊还有诗画照壁,百位文都历代名人、书画名篇也让游览者文韵润心、驻足流连。

保甲文化 孔城老街 徐缓 摄

03

要说匆匆忙忙游览文都,敬佩它的文化厚度,深感它的礼让氛围,而令人震撼的是孔城古镇,震撼于它的规模气势,震撼于它的保护完整。

孔城镇距桐城市区12公里,距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据称,三国时吕蒙曾在此屯兵筑城,作为连接大别山区和长江水系的水陆商埠,隋唐时期逐渐形成水乡古镇风貌,北宋时成为江北名镇,明清时期发展到鼎盛。古镇山环水绕,风景如画。

我们没有过多流连于镇外围如水墨画般的田园春景,虔诚认真地踏着青苔嵌痕的青石麻条从古街南巷口向北穿心而过。据悉,古街全长2.2千米,街面宽度4米左右,是安徽省最长的古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条古街,友人介绍说现有保护建筑118幢,面积约8万平方米,其中临街商铺 700余间。同行的陈摄影师同样非常兴奋,立马小飞机航拍,但见整条街形呈“S”状逶迤,一条主街和一条横街,间引几条小巷与街后埠头相连,另有七巷十三弄。一律青砖灰瓦,多具飞檐反宇,鳞次栉比;近观木镂花窗,朴拙雅素、古朴苍劲;颇具皖中徽派建筑风格、江南水乡特色,气势着实恢弘。

惊诧于老街各个单元的严谨有序。这也是孔城老街的独有特色---保甲文化。商铺以甲为单位,呈现出不同区段的主体商业特征。

整条街分成十甲,每甲相对独立,具备防御功能,夜晚栅门紧闭,互不通行,成为一个个独立的城堡;每甲各有独特功能,这在全国老街中实属罕见,一甲是传统手工艺,二甲是布匹、药材经营,三甲是书院文化、商贾大户,四甲是政治、经济中心,五甲是小吃、京货,六甲是米行、酒坊,七甲是柴市、猪集,八甲是鱼行、菜市,九甲是茶楼、货运,十甲是客栈、旅馆。

我等尤其流连在三甲、四甲里。桐乡书院、未名书院,幽幽书院,古壁上爬满青藤,仿佛传统文人的臂膀依然在挥洒着笔墨,黑黢黢的木门镶嵌着鎏金的古诗(对联);穿越到幽深的钱庄、当铺,里面陈列的古钱币、地契等,反映过往经济、百姓生活的实况......

孔城老街现在已经是“安徽省历史文化名镇”“安徽省千年古镇”“国家4A级旅游景区”,正在争创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5A景区,通过招商引资,开发保护利用紧锣密鼓地进行,于五月即将迎来大型开街文化活动,会有更多的海内外游人饱览文脉传承的中华古镇文明,汲取中华和谐大同之精神。

文明的传承不仅仅是陈列,更要让它“活”起来,青苔、青藤、老树,青瓦、古井、雕梁、花窗,带着古文明的气息,它们静静地扎根、矗立、镶嵌在这方土地、建筑上,依附于什么方能世代传扬?桐城派的文墨、精英院士的辈出、《六尺巷》的传唱、诗词歌赋的延续......千年文都,会越来越有活力!

Hash:f0dbd7fc347ee50eee8b89115e16a65dee010a70

声明:此文由 六尺巷文化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