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安这座始建于唐朝的寺庙!你知道吗?

古代高安城南的朝阳门外曾经有个懒云窝,大概就是今天的筠阳街道办事处一带。唐代中期,这里建有一座名闻遐迩的真如寺,因当时的住持是大愚禅师,故又称大愚寺

大愚寺原名真如寺,始建于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这一年正是大唐第10任皇帝(德宗皇帝)李适登基之年。李适,出生于唐天宝元年(742年)。当他长到13岁的时候,皇朝突发“安史之乱”。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唐朝在位最长的皇帝、也是唐朝最为兴盛时期的皇帝李隆基的最得意将领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叛乱,欲图推翻唐王朝,取而代之。该乱一直持续了七年多,到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才平息。

七年战乱,致使唐王朝元气大伤。叛军冲入皇宫时,曾创下唐王朝“开元盛世”、一直坐了46年唐朝江山的李隆基不得不落荒而逃。但他的皇亲国戚、大臣子民却遭了殃,不仅皇权动摇,国家破落,而且家人离散,社会凋敝。例如,李适的十九个兄弟姐妹中,就有七个在战乱中夭折。这使得代宗皇帝深感人生无常,想在佛教中寻求寄托。代宗在当皇帝之前,曾尊肃宗皇帝李亨之命征剿“安史”叛将三年。代宗宝应元年(762年)肃宗病亡,代宗继任皇帝,又调遣大军平乱四年。叛乱一经平息,他便开始带领朝官和百姓崇尚佛教,以致全国上下,佛教大兴

代宗期间,尽管代宗大力兴佛弘法,但由于北方一直受地方藩镇与中央政府的长期对抗影响以致大小战乱也持续不断,北方地区的佛教不仅没有进一步兴盛,反而日趋颓败之势。唐大历十四年(779年)代宗病故,德宗登基,次年(780年)改国号建中。受父亲的影响和周边信佛宦官的包围,加上佛教本身的强大吸引力,德宗的崇佛热情自然也不亚于父亲。他不仅自己受戒,皈依佛门,还诏令天下修缮所有破损寺院,以期利用弘扬佛法来教化民众,凝聚民心。

高安真如寺的诞生,既得益于代宗皇帝诏令的效应,也得益于洪州高僧马祖的推动。马祖,俗姓“马”,名“道一”。唐玄宗开元九年(721年)在资州出家,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到福州授徒,至代宗大历四年(769年)来洪州(今南昌开元寺(今佑民寺)说法,一时四方信徒云集。不久,他又开始在洪州周边倡导开山建寺,先后在靖安宜黄安义新建金溪等地建造寺院三十多所。以后又在丰城九江奉新万载宜丰等县指导兴建寺院,仅丰城境内就建有八座寺院。

高安,唐代建立之时就隶属洪州,曾辖今万载、上高、宜丰、高安四县和清江县(今樟树市)的赣江以北部分。作为县治所在地的高安城,是洪州西部最近的一座县城。马祖道一要在洪州兴佛弘法,高安城的佛寺禅院当然是非有不可的。所以,在这种上有皇帝推崇,下有信众响应的背景下,趁着北方战乱而致佛教重心南移的形势,高安也在新皇帝登基的建中元年(780年)修建了一座佛寺,名号“真如”。寺名“真如”,是源出中国禅宗大师怀让之语。怀让在告诫徒弟马祖道一时说:“禅悟不等于一味枯坐。要反观自心,才能洞见真如。”意思是说禅宗修行要讲究内在体验。

寺院坐落在高安城南朝阳门外一处濒临锦河、俗名“滩头”的地方。何人建造,何人住持,以及寺院规模,在寺名改为“大愚”之前,囿于没有史料留存,不得而知。不过,45年之后的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年)时,倒有史料记载,真如寺的住持已是大愚禅师了。遗憾的是,关于大愚禅师的详细情况,史料里也是只言片语,散于各处的传说史料中,罗列起来大致情况如下:

大愚,姓甚名谁,生日居址,史料无记。只知他是个性格孤僻,不好交友的信佛之人。在获得祖师法印、到高安真如寺任住持之前,他曾游历四方,寻访名师。所结识的同道伴侣是位名叫“黄檗”的著名高僧。黄檗,法号希运,泉州万安(今福建福清)人,受洪州马祖道一高徒、奉新县百丈寺大师怀海之法印,曾在洪州高安县的鸶峰山(后改黄檗山,今属宜丰县)建寺弘法。由于希运性情豪放,广交信友,悟法精到,诲人不倦而名声远播。

相反,大愚禅师则性情沉稳好静,不大愿与众人往来,不好群居,喜欢独处。大愚先为庐山归宗寺智常禅师的弟子。归宗寺原是东晋大书法王羲之别墅,东晋咸康六年(340年)施舍给西域僧人达摩多罗作寺院。唐元和年间,智常禅师复建,成为著名禅院。智常禅师也是马祖道一的得道门徒,俗姓陈,江陵(今属湖北)人。出家拜于马祖道一禅师门下,为马祖道一亲授法嗣之一,后住庐山归门寺。智常禅师道学高深,曾收有门徒八十四人,大愚禅师即是其中之一。

由于大愚禅师性格孤僻,老成持重,但悟法却颇见睿智。据史料载,大愚在归宗门下修学多年,一直未能参悟禅法真谛,后来就想离开归宗禅师,另向他方拜师寻学“五味禅”。其实,归宗禅师早已关注大愚,觉得他用功不懈,只是一时未能开悟。便点拨大愚道:“诸方有五味禅,我这里只有一味。”言下之意,是说天下禅理都一样,根本没有什么五味六味之分。禅宗之所以会分出多家门派,只是各自的修行方式不同而已。

大愚最初并未明其就里,现在听师父这么一说,心中顿生疑问,便立即发问。不料师父给他当头就是一棒。这一打,反倒让大愚醒悟:是呀,这佛法真味,眼前就有,何必他求?便高兴的说:“师父,我会也,我会也。”归宗禅师想追问大愚什么是一位禅,正当大愚要作答时,归宗禅师又是当头一棒。大愚心领神会,收口不语。以后便一心一意在归门寺修炼,直至获得归宗禅师印可(相当于现在的毕业许可、从业许可)。因而归宗禅师赞其“大智若愚”,称其“小师大愚”。

由于性格使然,大愚喜爱独居,不作宏论,也不热衷于广收门徒。因此与性格外向的黄檗禅师相比,其名声远不如黄檗广大。所以,他在和黄檗一起游历求法后分手时,曾叮嘱黄檗说:“日后或逢灵利者,指一人来相访。”果然,大愚到高安真如寺任住持后不久,黄檗就介绍了一位日后名震佛坛禅界的高徒——义玄。

据说唐大中年(公元847-859年)间,义玄禅师辗转从家乡山东菏泽来到宜丰黄檗希运处求法,三年没得要领,于是向黄檗讨教“什么是佛法大义”。谁知问话刚一出口,黄檗举棒大喝一声当头就打,成语“当头棒喝”即出于此。义玄莫名其妙,再次发问,结果又是一次棒喝。三问三打。义玄很失望,便想离开黄檗,另拜名师。告辞时,黄檗要他去找高安滩头的大愚禅师。于是,义玄来到高安向大愚求教。大愚告诉他:“这是黄檗见你有再造之才,想传印于你呀!”义玄这才恍然大悟,回到黄檗处,潜心修习,最后终成正果。

唐宣宗大中八年(公元854年),义玄应人之请,到镇州(今河北正定临济寺任住持。不仅由此光大了黄檗禅法,还进而提炼改造成流传中外至今不衰的临济宗。由于大愚禅师是义玄悟道的点拨人,所以,后人为提高寺院名气,遂将“真如”之名改为“大愚”。义玄开悟之后,大愚名下还有一位名留史册的高僧了然尼师获得大愚禅师的印可,在上高末山天竺峰下的上定林院任住持。唐文宗大和九年(835年)大愚禅师圆寂。

此后,大愚寺又有多位高僧来寺住持,如宋真宗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临济宗六世传人、祖籍山西太原的守芝禅师南游到高安,见大愚寺墙垣颓圮,便自当住持,有志复兴。虽然每日粥饭不济,守芝禅师仍日提斗笠,乡间弘法。期间有文悦禅师仰慕大愚点化义玄典故,专程远道前来拜守芝为师。此后,文悦传授高徒慧南,惠南学成又在黄龙山(今江西修水)开堂讲法,并开创禅宗“五宗七派”中的“黄龙派。”

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年),云门宗高僧五祖师戒禅师来高安大愚寺升堂传发法。不料,在一日正在大愚寺僧堂前倚杖谈笑间,突然坐化。北宋期间,高安圣寿寺长老、逍遥寺住持、大文豪苏辙的至交省聪也曾住持过大愚寺。

明代,神宗万历三十六年(公元1608年),大愚寺被毁,四川僧人真全来寺住持,辟草开园,但遭当地豪强大族侵扰掳掠。瑞州郡守鲁史闻知,便奋力为之排解裁决,将懒云窝寺院旧址收回并捐资重建。清世祖顺治十三年(1656年),筠州施主信众迎请洞山六愚和尚到大愚寺任住持;清圣祖康熙五年(1666年),六愚和尚法嗣遍鹏任住持,扩建大愚寺;清高宗乾隆十三年(1748年),洞山普利禅寺文达璋禅师任住持;清朝末年寺毁。民国初年,复建小庙。日寇侵犯高安时,小庙被毁。1998年获高安市人民政府批准,大愚寺在筠西公园重建,延聘释心妙法师任住持。

大愚寺因大愚禅师而扬名,此后,不仅成为高安佛教圣地,也是高安旅游胜地。早在北宋期间,就有著名文豪苏轼、苏辙两兄弟和陆游到大愚寺一游,并在寺壁留下著名诗篇。南宋庆元元年(公元1195年),太府寺丞吕祖俭因上书得罪宰相韩佗胄而被贬韶州,后移居高安,借住在大愚寺时也自号“大愚叟”。估计此时的大愚寺因战乱而凋敝,以致吕祖俭栖此时已是“枯灯古佛,蛛网朽窗”。吕祖俭脚穿草鞋,上山采药,以此为生。死后即葬寺后大愚山,墓名“吕公堆”。历代高安文人雅士都留下过大愚寺的赞美词句。

参考书目:滕建明著 《史说大愚禅寺》

▍信息来源:高安寻古

Hash:d444f4524040d3affe05b26b8378315bd7f5e879

声明:此文由 高安百事通_discard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